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labor relations in enterprises
作者: 于欣著
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简介: 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劳动关系是否协调稳定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价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国内对劳动关系的评价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少数学者虽然为理论构建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作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但是在指标的选择等方面还不完善,而且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筛选并实证分析的尚不多见,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而国外的学者在相关研究中会确立一些要素指标作为自变量对企业劳动关系进行衡量,但以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研究还很少。结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以判断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通过评价为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找问题、找差距,从而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改善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既是对劳动关系研究领域的补充,也是现时之需。
基于此,本书主要对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定性分析预选和定量判断筛选相结合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
(1)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预选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
(3)如何通过实证筛选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怎样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4)如何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用构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进行评价?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本书的整体逻辑思路是:企业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预选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对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筛选并确定权重——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和应用。
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导论中,主要从研究背景的角度分析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并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书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准备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首先是对劳动关系相关理论的回顾,对劳动关系实践发展历程中劳动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和策略理论的研究和模型进行综述。其次是对劳动关系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包括在劳动关系相关研究中提出的评价指标和专门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对国外和国内目前已有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三部分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劳动关系模型,提出了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作为本书中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的运行与协调以及劳动关系的表现与产出四个组成部分,并对每个组成部分的内部构成要素进行解析。为更有针对性的提出理论预选的指标,在这一部分中还对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背景与转型进行了一般性分析,主要包括: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和劳资矛盾以及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一般状况。
第四部分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根据前文对理论分析框架各构成要素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预选评价指标,构建了由两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的实证筛选。对预选指标体系中的各个预选指标收集有关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进一步删除鉴别力不强以及与其所属系统内主要指标高度相关的指标,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从而最终确定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由两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劳动关系的运行与协调分解为7个二级指标,包括劳动合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工会组织、员工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劳动规章制度以及劳动管理。另一个一级指标劳动关系的表现与产出分解为6个二级指标,即工资工时、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就业培训、员工发展与企业绩效表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之后,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内各指标的权重。
第五部分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用构建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从全国不同地区七个城市的47家企业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样本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数据是通过企业问卷和员工问卷两部分收集而来,以形成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二者的结合。在评价中,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线性加权法对各个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