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7 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3月
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行业发展、法律法规、产业与政策、通信监管、互联网、无线和移动、宽带与泛在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八大软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度观察报告,具有较高的时效性、权威性和实用性。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国内外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及相关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4-1
简介:本书分为四篇——综合篇、行业篇、区域篇、专题篇,以全局性视野,结合国内外工业发展环境,系统性地研究了2014年我国工业整体发展状况,提出了2015年我国工业发展趋势、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并针对具体行业、不同区域、重要专题给出分析研判。本书可供工业系统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各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 [美]P.W. Singer(P.W. 辛格),Allan Friedman(艾伦弗里德曼)著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7-1
简介:“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曾被广泛用于描述互联网的虚拟属性。只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因其复杂及广泛影响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安全问题的不断显现,我们曾经认识的互联网已不再是虚拟空间那么简单。网络安全和网络战争的知识体系架构纷繁复杂,但布鲁金斯研究员P.W.辛格(P.W.Singer)和知名互联网专家艾伦·弗里德曼(Allan Friedman)却用简单通俗的文字将21世纪里关于互联网安全与战争方面的丰富的信息呈现给大家。这是一本关于互联网安全与战争知识的科普著作。本书生动、易读,包含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围绕互联网安全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互联网是怎样运行的,为什么它很重要,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详细剖析了从“匿名者”黑客组织、震网病毒,到中国和美军的新式网络单元。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力图让读者能够了解互联网安全的核心问题和特征。本书为中国互联网协会译丛,书中观点得到“知道创宇”等知名网络安全研究机构的充分重视。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年04月
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在ICT服务业、互联网、无线与移动、信息网络、ICT制造业、两化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与监管八大软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度观察、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知名性和实用性。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厂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及相关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04月
简介:作为政府智库、行业平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肩负使命、锐意进取,努力成为国家在信息通信领域重要的研究机构,在ICT重大决策支撑、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和监管支撑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泰尔ICT深度观察》是在ICT八个主要领域年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是对2015年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及2016年发展趋势的全面总结和科学判断。今年《泰尔ICT深度观察》已是第8次发布,希望本书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性支撑,能为社会各界了解ICT产业新的态势提供参考。
作者: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融大数据研究组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8年06月
简介: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的兴起与金融大数据的发展,介绍了金融机构大数据体系建设,研究了大数据场景下的信息安全问题,解读了金融大数据在数据资产变现、交易欺诈识别、精准营销、消费信贷、信贷风险评估、骗保识别等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支付清算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了金融大数据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监管科技、智能投顾、基础数据方面的24个典型案例,为金融行业推进大数据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大数据应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风险,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加强金融精准服务能力。能够更广泛地收集、整理和分析金融客户信息,让更多弱势群体进入金融服务范围,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能力。本书对金融行业如何享受大数据带来的红利,同时*限度地减少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 王志勤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本书分为总体态势篇和创新实践篇。总体态势篇介绍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主要特点、生态体系、发展趋势和推进策略,创新实践篇给出了五大行业22家企业的详细案例,旨在系统总结产业界创新实践,全方位展现中国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的时代图景。
作者: 惠志斌 覃庆玲
简介:惠志斌,男,1974年11月生。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安全、网络信息科学等。覃庆玲,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副所长,院互联网领域副主席。获北京邮电大学邮电经济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电信监管、互联网管理、信息安全等研究,负责和参与了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体系研究、新形势下互联网监管思路与策略建议、基础电信企业考核体系研究、全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需求设计、重要法律法规制修订等重大课题研究,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体系研究等曾分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在互联网行业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和较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 劳拉·德拉迪斯
简介:
本书是首部深度阐释互联网治理博弈的图书,由美国国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互联网治理领域*学者劳拉?德拉迪斯撰写,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集体智慧倾力呈现。
如何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同时维护个人言论自由?如何在追求网络商业创新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互联网治理如何影响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互联网治理架构及其隐蔽下的技术逻辑如何撬动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
本书带你站在全球互联网治理最前沿,看懂互联网时代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2016年11月
简介:
作为业内权威的互联网法律研究机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与腾讯研究晓法律研究中心,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互联网行业的前沿法律问题研究。
本书全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互联网法律政策的现状及趋势,包括产业监管、互联网治理、网络中立、个人数据保护、版权保护、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等前治热点问题。本书系统反映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与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团队在互联网法律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成为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关注互联网发展的各界人士了解互联网法律政策的窗口,为推进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网络强国发挥积极作用。相信此类前沿政策法律问题的深讨,是我们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有益尝试。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5年04月
简介:
本书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欧盟政策对话支持项目联合撰写,是全面深化中国和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智慧城市领域合作的研究成果,是该领域*有权威的研究著作。
本书从全球、中国和欧盟成员国三个角度分析了智慧城市的现状和趋势。在中欧双方共30个试点城市提供包括智慧城市的管理主体和治理、利益相关方如何参与、智慧城市的项目和实践等信息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行分析、评估,提炼出主要趋势、*实践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本书试图为所有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提供一些程序性的建议,分享*实践,提供递进的、路线图式的建议,并提出评价标准,供中欧试点城市参考。本书建议每个试点城市以本书的“智慧城市评估框架”为评价智慧城市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从与其他城市比较中找出差距,并在未来发展中加以改进。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12月
简介:
《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分为综合篇、行业篇、热点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和国际篇五篇。本报告立足于当前国内外发展新环境和新的发展阶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2016年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整体运行态势及重点行业现状,揭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研判了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聚焦热点专题、主要产业政策以及发达国家举措等内容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揭示了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全景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本报告可供工业领域政府主管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及研究人员等学习参考。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05月
简介:
本报告以全局性视野,结合国内外工业发展环境,系统性地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整体发展状况,以及石油和化工行业、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机械行业、汽车行业、纺织行业、轻工业、医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11个领域“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状况。同时,附录中涵盖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发展大事记、重点行业标志性产品及重点行业突破关键性技术。
作者: 何宝宏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03月
简介:
ICT融合发展的趋势愈演愈烈,互联网正在颠覆一个又一个行业。然而,互联网究竟是什么?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是什么?颠覆式创新具有哪些典型特征?为了探索上述问题。人民邮电报社力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权威专家--何宝宏博士,倾情打造《互联网的基因》一书。何宝宏博士长期在电信行业从事互联网领域研究,被誉为“电信领域*懂IP,IP领域*懂电信的人”,他以电信和互联网融合的独特视角,用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理论,揭示互联网技术发展背后的规律。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为本书撰写推荐语,江西鹰潭市委书记曹淑敏(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人民邮电报社总编武锁宁为本书作序,阿里云计算公司总裁胡晓明、百度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UCloud联合创始人&CEO季昕华等互联网领域知名人士倾情推荐,并撰写推荐语。《互联网的基因》旨在检测互联网基因,了解互联网性格,探索互联网规律,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希望能够给业内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
本书分为四篇——综合篇、行业篇、区域篇、专题篇,以全局性视野,结合国内外工业发展环境,系统性地研究了2015年我国工业整体发展状况、工业及各行业发展特征,分析了当前工业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以及整体与各重点行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本书可供工业系统各行业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各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综 合 篇
第一章 2015年全球工业发展总览 3
一、2015年全球工业发展概览 3
(一)全球制造业增长继续放缓 3
(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复苏 4
(三)世界贸易继续低位增长 5
(四)制造业技术创新愈发活跃 5
(五)各国加快抢占产业制高点 6
二、2016年全球工业发展趋势 7
(一)全球制造业继续低速增长 7
(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8
(三)全球需求仍将持续疲软 8
(四)全球贸易低增长局面应将持续 9
(五)智能装备产业需求快速增长 9
三、全球工业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10
(一)全球需求贸易疲软影响产品出口 10
(二)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加重工业通缩 11
(三)智能制造发展推动我国制造升级 11
第二章 2015年我国工业发展全景 12
一、2015年我国工业发展情况 12
(一)工业生产缓中趋稳 12
(二)质量效益稳中有进 18
(三)结构调整有序推进 20
(四)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22
(五)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23
(六)两化融合深入发展 24
(七)“走出去”步伐加快 25
二、2015年工业政策出台情况 26
(一)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26
(二)密集出台政策措施,推动稳增长调结构 27
(三)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助力企业创业创新 28
(四)继续开展工业强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29
(五)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融合促工业创新 30
(六)重视集群集聚发展,京津冀取得实质进展 32
(七)依托“一带一路”,加快实施“走出去” 32
三、当前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9
(一)工业增长动能转换进程仍较慢 39
(二)产能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43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仍需加强 44
(四)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仍然不强 45
(五)工业文化亟须培育和建立 46
第三章 “十三五”及2016年我国工业发展展望 48
一、面临的形势 48
(一)世界经济格局仍然复杂多变 48
(二)国内经济发展继续“新常态” 48
二、趋势展望 49
(一)“十三五”发展趋势 49
(二)2016年发展预测 51
第四章 “十三五”及2016年工业发展重点 54
一、“十三五”工业发展重点 54
(一)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54
(二)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54
(三)促进制造智能化、绿色化 55
(四)深化制造与互联网融合 55
(五)积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56
(六)扎实推进“双创”建设 57
二、2016年工业发展重点 58
(一)狠抓供给质量效率,保持工业平稳运行 58
(二)分业施策调整存量,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59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高端制造 60
(四)瞄准智能制造方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60
(五)大力扶持小微企业,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61
(六)加强统筹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2
第五章 加快促进工业健康发展 63
一、完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体制机制 63
(一)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63
(二)树立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 64
(三)加快培育我国特色的工业文化 65
二、加快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场环境 66
(一)全面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66
(二)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环境 66
(三)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66
三、处理好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67
(一)继续加大有效投资 67
(二)提高投资效率 68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工业转型发展的力度 68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68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68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69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69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69
五、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70
(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 70
(二)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70
六、积极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布局 71
行 业 篇
第一章 石油和化工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 “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75
一、201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回顾 75
(一)201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情况 75
(二)石油和化工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78
二、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79
(一)经济基本面良好和市场化改革为行业带来机遇 79
(二)行业进入新动力孕育和传统动力减弱并存的转型阶段 80
(三)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国际油价在较低价位震荡 80
(四)结构性矛盾凸显,科技创新瓶颈制约日益增强 81
(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社会诉求日益提高 82
(六)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82
(七)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83
三、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84
(一)提高石油天然气保障能力 84
(二)优化石化产业结构 84
(三)促进传统化工行业提升优化 85
(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86
(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87
(六)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87
(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 88
第二章 钢铁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 “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89
一、2015年钢铁行业发展回顾 89
(一)2015年钢铁行业发展情况 89
(二)钢铁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91
二、钢铁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92
(一)我国钢生产和消费进入平台区 92
(二)行业由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93
(三)消费升级给钢铁工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93
三、钢铁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93
(一)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93
(二)着力解决铁矿石供需平衡问题 95
(三)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向 95
(四)加快推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96
第三章 有色金属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98
一、2015年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回顾 98
(一)2015年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情况 98
(二)有色金属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01
二、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103
(一)有色金属出口面临“多重挤压” 103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创新机遇 104
(三)行业增长较“十二五”有所放缓 104
(四)新兴产业发展增加高端精深加工材料需求 104
三、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104
(一)保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104
(二)强化创新引领作用 105
(三)推进有色金属扩大应用 106
(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07
(五)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107
(六)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108
第四章 建材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109
一、2015年建材行业发展回顾 109
(一)2015年建材行业发展情况 109
(二)建材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13
二、建材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114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行业扩大需求、提升行业发展
注入活力 115
(二)“新四化”建设为行业发展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 115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
深加工制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15
(四)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为行业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 115
(五)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建材产品在特种工程领域的应用 116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建材行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
生产服务型转变 116
(七)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拓展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市场空间 116
(八)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建材行业绿色发展提出
更高要求 116
三、建材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117
(一)优化产业结构 117
(二)培育发展建材新兴产业 118
(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18
(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118
(五)推进绿色发展 119
(六)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建材智能制造水平 120
(七)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121
第五章 机械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123
一、2015年机械行业发展回顾 123
(一)2015年机械行业发展情况 123
(二)机械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34
二、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138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博弈竞争更趋激烈 138
(二)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139
(三)发展方式面临转型,产业升级责任重大 139
三、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139
(一)强基固本,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139
(二)锤炼重器,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 140
(三)助推智造,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研制 140
(四)服务民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0
(五)绿色低碳,加快机械工业绿色转型 141
第六章 汽车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142
一、2015年汽车行业发展回顾 142
(一)2015年汽车行业发展情况 142
(二)汽车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52
二、汽车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154
(一)国内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154
(二)汽车市场向中西部转移 155
(三)运输结构优化助推商用车发展 155
(四)行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156
(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产业升级 156
(六)汽车管理改革,改善市场环境 156
(七)国企改革加速,做强优势企业 157
(八)《中国制造2025》发布,助推创新驱动 157
(九)合作多样化,把握新机遇 158
(十)适应新常态,建设和谐汽车社会 159
三、汽车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161
(一)大力发展国产品牌 161
(二)推动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161
(三)实施创新驱动 162
(四)推进“两化”融合 163
(五)坚持国际化发展 163
(六)深化管理改革 164
(七)打造国际水平供应链 164
(八)跨产业协同发展 165
第七章 纺织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166
一、2015年纺织行业发展回顾 166
(一)2015年纺织行业发展情况 166
(二)纺织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68
二、纺织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171
(一)内外市场仍有新空间 171
(二)全球产业重构新格局 171
(三)科技创新催生新变革 172
(四)生态文明提出新要求 173
三、纺织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173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73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174
(三)加强绿色发展 174
(四)提升跨国资源配置能力 174
(五)更好地发挥民生作用 175
第八章 轻工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176
一、2015年轻工业发展回顾 176
(一)2015年轻工业发展情况 176
(二)轻工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80
二、轻工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181
(一)消费升级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181
(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助力产业升级 182
(三)国家三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82
(四)轻工业转型升级任务紧迫 182
三、轻工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182
(一)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迈向轻工强国 182
(二)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182
(三)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183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确保消费安全 183
(五)加大节能环保力度,全面推广绿色制造 184
(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增强轻工基础能力 184
(七)统筹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企业“走出去”水平 184
第九章 医药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185
一、2015年医药行业发展回顾 185
(一)2015年医药行业发展情况 185
(二)医药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98
二、医药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200
(一)医药工业战略地位凸显 200
(二)医改进一步深化 201
(三)注册监管制度改革加快 201
(四)产品准入政策调整 201
(五)环保监管加强 202
(六)“互联网+”概念影响医药行业 202
(七)合规营销渐成常态 202
(八)医疗服务业带动需求增长 203
(九)行业标准不断提升 203
(十)医院终端市场增长放缓 204
三、医药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204
(一)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204
(二)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204
(三)提升供应保障能力 204
(四)推动绿色改造升级 205
(五)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205
(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205
(七)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205
(八)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 205
第十章 电子信息行业2015年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形势与建议 206
一、2015年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回顾 206
(一)2015年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情况 206
(二)电子信息行业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209
二、电子信息行业“十三五”发展形势 210
(一)技术变革加快,为行业创造新的竞合空间 210
(二)政策密集出台,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211
(三)经济社会转型,对行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211
(四)国际竞争加剧,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212
三、电子信息行业“十三五”发展建议 212
(一)加强重点领域产品攻关 212
(二)增强技术体系化创新能力 216
(三)形成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 217
(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217
(五)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217
(六)提高产业绿色发展能力 218
(七)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和国际话语权 218
区 域 篇
第一章 我国工业布局总体情况, 221
一、布局现状 221
(一)我国41大类工业行业在全国布局情况 221
(二)我国31个省各省主导产业情况 223
二、存在的问题 225
(一)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225
(二)当前我国工业产业转移效果仍不明显 225
(三)作为多数省份的主导产业基本都是产能过剩行业 225
(四)新兴产业仍有趋同趋势,亟须开展宏观指导 225
三、相关建议 226
(一)产业布局需宏观规划,新兴与传统行业应差异化指导 226
(二)我国应形成宏观均衡、省市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226
(三)重视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 226
(四)明确产业政策调控领域,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227
(五)加强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建设 227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布局情况 228
一、布局现状 229
(一)依据资源优势形成产业合理布局 229
(二)产业集聚化推进沿江产业快速发展 232
(三)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 233
二、存在的问题 234
(一)发展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同质化 234
(二)产业关联度低,缺乏辐射优势 234
(三)布局规划滞后,协调联动不足 235
三、相关建议 235
(一)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避免重复建设 235
(二)立足特色优势,提升产业关联度 235
(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构建开放型经济 236
(四)注重整体规划,坚持统一协调 236
第三章 京津冀产业布局情况 237
一、布局现状 237
(一)整体产业分布 237
(二)重点产业园区分布 239
(三)《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分布 240
二、存在的问题 244
(一)北京市工业小而不精 244
(二)天津市主要产业分布过于集中 244
(三)河北省主要产业分布较为分散 244
(四)京津冀产业协作效果差 244
三、相关建议 245
(一)从京津冀整体出发布局产业 245
(二)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提升弱势环节 245
(三)促进产业分散与集中协调发展 245
第四章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布局情况 246
一、布局现状 246
(一)四大板块重点领域分布情况 246
(二)各领域分布情况 247
二、存在的问题 261
(一)各地规划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 261
(二)各领域优势区域分布不平衡 262
(三)各产业之间缺少联系和协同 262
三、相关建议 262
(一)落实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 262
(二)引导错位发展,注重区域协同 263
(三)依托平台支撑,引导要素集聚 263
第五章 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 264
一、总体框架 264
(一)突出五大理念 264
(二)壮大三大支柱 265
(三)创新评价方法 267
二、纵向比较 268
(一)东部及资源型县域上升较快,辽宁下降幅度较大 272
(二)东部撤县设区加快,东北县域工业发展形势严峻 274
(三)苏鲁浙三省县域贡献大,中西部追赶步伐正加快 275
(四)规模指标继续扩大,工业及利润增速显著放缓 276
三、横向比较 277
(一)基础条件影响力最强,县域仍处于规模发展阶段 277
(二)分布以发达经济圈为主,长江经济带发展潜力大 278
(三)工业强县(市)创新能力强,苏浙引领县域创新 278
(四)资源型地区发展活力不足,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 280
(五)主导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281
四、板块分析 282
(一)东部继续领跑工业百强,苏鲁浙领先优势显著 282
(二)中西部增长快、活力弱,西部百强均为资源型城市 283
(三)东北地区百强入围较少,运行绩效问题凸显 284
五、政策建议 285
(一)数据先行,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分享大数据红利 285
(二)创新驱动,加快补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短板 285
(三)平台部署,推动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域商业生态系统 286
(四)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工业融入区域经济圈 286
附录 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287
专 题 篇
专题一 中国制造+互联网 295
专稿一 “互联网+”制造的态势、趋势及建议 295
一、我国“互联网+”制造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特点 295
(一)新型研发组织方式集聚众智提升效率 295
(二)创新制造模式助力网络化智能化生产 296
(三)协同式供应链促进各环节高效无缝对接 296
(四)需求端泛在连接实现全流程用户参与 296
(五)融合型服务延伸企业价值创造链条 297
二、我国“互联网+”制造的区域、行业、企业发展格局及走向 297
(一)“3+4+N”的区域格局将逐渐形成 297
(二)多领域梯次渗透的融合态势将逐步显现 299
(三)跨界融合型企业主体加快成长 300
三、推进我国“互联网+”制造的相关建议 300
(一)政府指引:强化战略引导,营造制度环境 301
(二)企业主导:把握融合态势,确定转型策略 301
(三)行业助推:打造跨界平台,促进协同发展 301
专稿二 探索融合路径,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 303
一、“五结合”是互联网与制造融合发展的突出特征 303
(一)“互联网思维与经营理念”相结合 303
(二)“创始人团队与长期战略”相结合 304
(三)“创业者心态与行业经验”相结合 304
(四)“生态系统建设与研发掌控”相结合 304
(五)“核心产品打造与梯度扩散”相结合 304
二、系统推进产品、理念、团队、组织和品牌融合 305
(一)以产品融合为载体,推动全面合作 305
(二)以理念融合为核心,推动思维转变 305
(三)以团队融合为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306
(四)以组织融合为形式,打造生态系统 306
(五)以品牌融合为形象,打造一流品牌 306
三、加快探索推进深度融合的“政企合作”新方式 307
(一)学习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政策效率 307
(二)聚焦核心技术和精品研发,创新质量和品牌培育 307
(三)发挥平台企业主体作用,创新融合服务平台建设运营 307
(四)创新公私合作(PPP)模式,优化政府资金使用 308
专题二 工业互联网 309
专稿三 美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近况及启示 309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 309
二、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新情况 310
(一)智能工具:以人机互动提高生产过程的准确率 310
(二)运营管理:确保资源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调度 311
(三)智能产品远程服务:以互联网技术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
增值服务 312
(四)生产线综合运维:通过数据分析与实时控制技术实现生产系统的
统筹维护与优化 312
(五)安全生产保障系统:以智能感知与传输技术保障人身与
财产安全 313
三、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314
(一)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由企业主导融合创新发展 314
(二)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带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渗透 314
(三)以环境打造为重点,培育健康有序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 315
专稿四 制定工业互联网频率规划,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 316
一、工业互联网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新要求 316
二、频率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重要资源 317
(一)无线网络应用于工业互联网具有明显优势 317
(二)无线网络应用于工业领域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317
(三)现有的频率资源无法满足工业互联网的多样化需求 318
三、部分国家已考虑工业互联网频率使用问题 318
(一)业界已制定了工业无线技术的部分标准 318
(二)欧盟研究了工业无线技术的频率需求和候选频段 319
(三)国外运营商利用移动通信频率服务工业互联网 319
四、我国工业互联网频率规划和使用建议 319
(一)研究制定我国工业互联网频率规划 319
(二)规范工厂内ISM频率使用 320
(三)利用5G解决工业互联网通信部分需求 320
专稿五 加快工业数据平台布局,抢占智能制造生态制高点 321
一、工业数据平台的内涵和作用 321
(一)工业数据平台的本质是智能制造体系各层级数据的贯通聚合 321
(二)工业数据平台在智能制造生产中将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322
二、工业数据平台在国外的发展形势 323
(一)领先企业已开始布局工业数据平台并应用于产业实践 323
(二)基于工业数据平台的智能制造生态构建初见规模 324
三、我国工业数据平台的发展基础与现状 324
四、我国工业数据平台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25
(一)国内工业数据平台产品仍存在较多问题 325
(二)我国产业界发展工业数据平台面临复杂挑战 326
五、对发展我国工业数据平台的建议 327
(一)引导工业企业关注工业数据平台,推动基于平台的
智能化应用 327
(二)加强工业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突破,鼓励综合性解决方案
产业化 327
(三)以标准为牵引,推进工业数据平台标准统一 327
(四)以联合体为主体,推动工业数据平台自主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327
专稿六 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政策建议 329
一、工业互联网开启新一轮产业革命 329
(一)工业互联网重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329
(二)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330
(三)世界经济论坛的政策建议 330
二、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331
(一)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331
(二)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安全亟需法律保障 332
(三)工业互联网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 332
(四)工业互联网要求创新传统工业时代管理制度 333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 333
(一)加强对工业互联网法律支持的总体考虑 334
(二)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立法,强化网络安全监管的制度保障 334
(三)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
支撑能力 335
(四)制定工业大数据管理规则,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335
专题三 区域发展经验 336
专稿七 美国实施先进制造的新态势、新举措及启示 336
一、美国先进制造发展的新态势 336
(一)关键支撑技术持续快速系统创新,引领全球先进制造
发展方向 336
(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快速、创新密集,领导力和竞争力
优势突出 337
(三)经济增长复苏、效益好转、就业和国际贸易状况改善,
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作用逐步显现 338
二、美国政府推动先进制造的新举措 338
(一)加强系统性、基础性、前瞻性布局 339
(二)持续系统推进战略更新和实施 339
(三)建立高效的推进机制 340
三、对不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相关建议 341
(一)突出前瞻性 341
(二)突出基础性 341
(三)突出协同性 342
(四)突出持续性 342
(五)突出执行力 342
专稿八 日本产业布局调整特点、做法及启示 343
一、基本特点 343
二、主要做法 344
三、几点启示 345
专稿九 日本中部经济圈发展经验及启示 347
一、基本特征 347
二、主要经验 349
三、几点启示 350
附录 2015年工业领域大事记 352
后记 353
作者: 工业软实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本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组织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及相关企业联合编写。 本书是在《推动工业人文发展,提升软实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紧密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要"软硬并举”的基本理念,以"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差距为核心要素,提出培育和壮大我国工业软实力的思路建议。 本书共分三篇,背景篇探讨和分析了提升工业软实力的必要性及国外典型工业强国的主要做法,并对我国工业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行动篇围绕"文化、创新、质量、品牌、治理、人才”等工业软实力的六大核心,提出我国培育和壮大工业软实力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案例篇以企业的探索与实践为线索,总结我国优秀工业企业软实力培育的路径与方法,为工业软实力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
【目录】
背 景 篇
第一章 制造强国,不仅仅是硬实力 /002
第一节 新常态下的制造强国战略 /002
第二节 软硬并举,通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009
第三节 提升软实力,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016
第二章 全面理解和认识工业软实力 /024
第一节 工业软实力的内涵 /024
第二节 工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 /029
第三节 工业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032
第四节 工业软实力与工业硬实力 /036
第三章 工业软实力成就制造强国 /041
第一节 德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041
第二节 美国:卓越的创新引领能力 /048
第三节 日本: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060
第四节 英国:领先的工业设计和工业治理机制 /065
第五节 韩国:良好的文化与产业互促模式 /073
第四章 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任重道远 /079
第一节 新时期塑造工业软实力意义重大 /079
第二节 工业软实力已具备一定基础 /083
第三节 工业软实力需要着力补齐短板 /088
行 动 篇
第五章 培育工业精神,涵养制造强国的文化基因 /098
第一节 培育中国特色工业精神 /098
第二节 传播优秀工业文化 /103
第三节 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110
第六章 完善创新环境,强化产业创新能力 /116
第一节 培育创新文化 /116
第二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20
第三节 强化创新激励制度环境 /124
第七章 提升工业品质,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129
第一节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 /129
第二节 提升产品质量 /134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138
第八章 塑造中国品牌,提高中国制造国际美誉度 /142
第一节 提升品牌建设意识与能力 /142
第二节 加强多层次品牌建设 /146
第三节 稳步推进中国品牌“走出去” /149
第九章 加强多方协同,提升工业治理能力 /153
第一节 提高政府产业治理能力 /153
第二节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157
第三节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62
第十章 强化人才支撑,夯实工业 软实力建设根基 /167
第一节 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167
第二节 培育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171
第三节 建设适应工业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 /175
案 例 篇
创新驱动 人才为本
京东方:全力推进创新能力和人才体系建设 /183
贝达药业: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191
天津力神:构建软实力 加快转型升级 /201
烽火通信:创新改变世界 责任助推发展 /211
安徽合力:创新驱动世界五强之路 /221
新松:聚力创新 缔造世界一流企业 /231
实力担当 唱响全球
亨通集团: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发展“智高点” /241
中国建材集团:怀抱梦想 专注实业打造全球建材领军企业 /253
潍柴:打造软实力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 /265
海尔集团:创业创新 企业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魂 /275
三一:品质改变世界 服务造就价值 /283
好孩子:以创新为品牌内核 大步走向世界 /291
文化强企 铸就精品
中航科技:提升企业软实力 助推航天强国梦 /301
中航工业成飞:航空铸剑 砥砺前行 /315
中信重工:传承焦裕禄精神 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325
上汽集团:以创新文化助推“汽车强国梦” /335
陕鼓: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343
大生集团:传承百年传统 增强企业软实力 /351
参考文献 /360
作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2017年ICT深度观察 主要内容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7年在ICT服务业、互联网、无线与移动、信息网络、ICT制造业、两化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与监管八大软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度观察、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quanwei性和实用性。
作者: 中国信息化年鉴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07月
简介:
《中国信息化年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主办,为了系统、全面、准确、如实地记载我国信息化发展史实,全面反映我国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集中展示我国信息化建设成就与经验,集权威性、实效性、指导性与实用性为一体,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的一本工具书。
【目录】
综述篇 1
中国信息化发展概况 3
经济领域信息化 5
社会领域信息化 17
电子政务 22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创新 26
通信运营业发展与创新 32
网络与信息安全 36
部委篇 4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发展概况 43
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概况 45
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概况 49
交通运输(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概况 52
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55
文化信息化发展概况 59
工商信息化发展概况 62
林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64
知识产权与专利信息化发展概况 67
科学信息化发展概况 70
社会科学信息化发展概况 78
地震监测信息化发展概况 82
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85
地区发展篇 89
北京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91
天津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97
河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01
山西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08
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概况 111
辽宁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16
吉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18
上海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122
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28
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30
福建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34
江西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36
山东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40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46
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48
湖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52
广东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54
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概况 156
海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62
重庆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165
四川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71
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77
云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83
陕西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87
甘肃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89
青海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193
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概况 19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概况 20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信息化发展概况 207
大连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210
宁波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213
厦门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216
广州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222
成都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228
南京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231
济南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236
两化融合篇 241
两化融合发展概述 243
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244
北京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46
天津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51
河北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55
山西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60
辽宁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63
上海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67
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71
浙江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75
安徽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79
福建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83
山东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86
湖南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89
广东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92
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96
四川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299
陕西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303
两化融合工作展望 306
专题研究篇 311
当前我国信息化面临五大转变 313
以工业云推动智能制造加速发展 315
发展信息经济,抢占全球战略竞争制高点 318
信息物理系统带来的机遇和信息安全挑战及对策 321
“互联网+”:掀起制造业服务化新高潮 327
工业智能云平台推广应用 329
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最新特点与趋势 334
以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扶贫长效机制 340
互联网+教育:探索新型教育服务模式 342
智慧医疗:打造医疗与健康服务云平台 344
环境信息化:用好大数据仍有难关待闯 346
“互联网+”时代的地震监测发展战略思考 349
政策法规篇 35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355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366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380
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 388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396
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400
先进典范篇 405
优秀单位 407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407
鞍钢集团公司 408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411
中国盐业总公司 4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414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416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420
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42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428
国网大连供电公司 431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435
西本新干线股份有限公司 437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439
先进人物 441
曹志月 441
陈宏斌 441
陈万江 442
崔友昌 442
杜 利 443
顾小明 443
何炎祥 444
侯贵宾 444
华 挺 446
冷雪梅 446
李焕军 446
李振民 447
柳钧议 448
罗先林 448
尼玛多吉 448
齐建军 448
钱志琴 450
饶武辉 450
沈仲军 451
苏 汀 451
佟学俭 452
王 飞 452
熊媛媛 452
杨国栋 453
叶 军 454
叶 鹏 455
叶勇飞 456
殷 皓 456
虞 钢 456
袁首春 457
曾帆超 457
张 寒 458
张 卫 458
张晓东 459
张子青 459
赵党林 459
钟云斌 460
朱建国 460
朱志祥 462
信息化大事记 465
国际资料篇 477
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 479
世界信息化发展特点 482
世界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84
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487
世界社会信息化发展情况 493
世界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497
世界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情况 500
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504
基础数据篇 509
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 511
2014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 512
2014年网络就绪度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 512
2014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 512
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表 513
2014年各省市网络就绪度指数 514
2014年各省市网络就绪度指数表 515
2014年各省市智能终端普及指数 516
2014年各省市智能终端普及指数表 517
2014年各省市有线电视发展指数 518
2014年各省市有线电视发展指数表 519
2014年各省市光纤发展指数 520
2014年各省市光纤发展指数表 521
2014年各省市宽带普及指数 522
2014年各省市宽带普及指数表 523
2014年各省市宽带速率指数 524
2014年各省市宽带速率指数表 525
2014年各省市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 526
2014年各省市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表 527
2014年各省市企业应用指数 528
2014年各省市企业应用指数表 529
2014年各省市居民应用指数 530
2014年各省市居民应用指数表 531
2014年各省市应用效益指数 532
2010—2014年全国通信业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533
2010—2014年全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533
2010—2014年全国电话用户发展情况 533
2010—2014年全国电话普及情况 534
2010—2014年全国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 534
2010—2014年全国各地区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535
2010—2014年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 536
2010—2014年全国互联网资源发展情况 537
2010—2014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537
2010—2014年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537
2010—2014年全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情况 538
2010—2014年全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情况 538
2010—2014年全国软件产业基本情况 538
2014年各省市两化融合指数 539
2014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础环境类指标评估结果 540
2014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业应用类指标情况 541
2014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应用效益类指标情况 542
2010—2014年世界各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量的比重 543
2010—2014年世界各国每百万人安全互联网服务器数量 546
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化准备指数 552
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 554
2010—2013年世界各经济体信息化程度排名 559
附录 563
201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 565
2014年(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子元件 百强企业名单 569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 企业名单及创新模式 572
2014年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贯标咨询服务机构 573
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名单 576
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 578
2015年(第14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 580
2015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 583
2011—2014年世界各经济体信息化程度排名 600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8年06月
简介:
本书围绕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的网络信息安全,选取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重点方向和关注热点,分析其对政策、法律、监管等方面的影响。全书分为技术业务、政策法规、治理实践三部分,以广阔的视角、鲜明的主旨、详实的内容,对近年来国内外新技术新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态势和治理实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了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