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1 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相关结果
商王朝文物存萃:甲骨·青铜·玉器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筹办【甲骨文与商王朝:来自中原的文物珍宝】展览,拟在中国各省(特别是南方各省)的地市级或地市级以上博物馆巡展,向中原以外地区宣传、介绍商王朝文化。本册《商王朝文物存萃:甲骨·青铜·玉器》即以该展览为基础编撰而成。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简介: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分前言、甲骨顺序号、图版号目录表、甲骨反面文字统计表、甲骨缀合统计表,图版凡例、拓本、摹本图版(583片);下册分为照片图版(彩色)、释文凡例、甲骨释文、引书目录及简称、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凿钻形态、凿钻摹本图版、凿钻照片图版、索引凡例、部首、字词索引表、笔画检字表、后记等。
安阳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2014年05月
简介: 安阳殷墟大司空遗址位于洹河东岸,与小屯宫殿区隔河相望。2004年配合豫北纱厂旧厂改造进行基建发掘,揭露面积近万平方米,发现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数百座灰坑、窖穴、水井、墓葬、车马坑等。其中M303规模较大、保存完整,且出土成组的陶器和数十件青铜礼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安阳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上下)(精)/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科学系统地报道这批珍贵资料,为研究大司空遗址的形成过程、空间布局、邑聚结构、建筑方式、墓葬制度及商代的各种社会关系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黄梅塞墩/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2010-7-1
简介:《黄梅塞墩》全面报告了湖北省黄梅县塞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初步研究成果。塞墩遗址位于鄂、皖交界的龙感湖西南方湖畔,地处大别山东端南麓边缘,长江的九江冲积扇上。1986~1988年三次发掘,揭露新石器时代坑穴18座,墓葬188座,出土整残器物900多件。依据塞墩新发现的一大批典型资料包括许多墓葬的打破、叠压关系,同时,参照对比潜山薛家岗、宿松黄鳝嘴和太湖王家墩等遗址的发掘材料,现提出将黄鳝嘴类遗存正式独立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黄鳝嘴文化。塞墩遗址成为第一次在同地揭露出兼具黄鳝嘴文化和薛家岗文化丰富遗存各以墓葬为主的一处典型遗址。主要通过塞墩遗址两种考古学文化墓葬的分期观察,总的透露出前后演变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初步认为,黄鳝嘴文化与薛家岗文化之间存在着上下传承发展的文化关系,薛家岗文化的前身和本源就是黄鳝嘴文化。黄鳝嘴文化器物群中含有的彩陶(包括外彩、内彩)、白陶和薄胎细泥黑陶,既具鲜明文化特征,又显较高工艺水平。这里较早出现了分制两节再以钻孔和刻槽接合成整件的环形璜。发现了一些祭祀坑遗迹,坑中有意埋放一种或数种、数量不等的大件兽骨,有些还兼放陶器(片)。墓葬方面,从墓坑填土成份,特殊的葬具遗迹,流行单人仰直式的二次葬,随葬陶质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也有部分系明器,有的在墓坑角或死者身上放置一大石块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葬制葬俗。薛家岗文化遗存的内涵因塞墩的发掘而又一次得到充实和丰富,较突出的是明晰了一些墓葬遗迹现象。与黄鳝嘴文化相比,两者葬制葬俗的基本传统一脉相承,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薛家岗文化盛行随葬猪下颌骨个别的甚至用整头乳猪和小狗;特别是出现了大型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坑面积达12平方米,使用木椁类大型葬具,随葬有形体较大又极精美的石钺、玉块、玉璜、三联璧等,其规模和器物均属罕见,鲜明显现了社会分化状况。塞墩遗址两种考古学文化有些器物上体现的文化特征元素,有的用材来源,以及薛家岗文化发现有3例墓主生前人工拔齿现象等,从中当可探讨与同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之问的关系。
Excavations of the Wangyin site in Shandong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0
简介:本书为1975~1978年山东省究州市王因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该遗址以北辛文化 (晚期)及大汉口文化 (早期)遗存为主,有大量的房址、灰坑以及899座大汉口文化墓葬,是山东也是全国最大的史前墓地之一。遗址中出土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墓葬随葬品以及亚热带动物遗骸,为研究史前生活习俗、埋葬方式、人类体质特征和史前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文物、博物馆工作者和高校考古专业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researches in the Yin Ruins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我国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近60年(1928-1986)来重要发现与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对殷墟发掘的意义、殷王都的范围与布局、殷墟文化分期,重要遗址(包括王宫、手工业作坊、王陵、平民墓群)、文化遗物(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象牙器等)作了论述。
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1
简介: 《蒙城尉迟寺》内容简介:本报告报道了1989年秋到1995年春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发掘的全部资料和研究成果。该遗址是皖北地区大汉口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大型围沟、成组的红烧土排房建筑、墓葬、兽坑、祭祀坑以及各类遗物等。此外,该遗址还发现有墓葬、灰坑等龙山时期遗迹以及各类遗物。尉迟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大汉口文化聚落研究的空白,确立了大汉口文化的一个新的地方类型-尉迟寺类型,对全面研究大汉口文化的分布区域、聚落形态、墓葬制度及其与周围地区同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蒙城尉迟寺》适合于文物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The Tang Tombs in Yanshi Xingyuan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1993年在河南偃师杏园村发掘唐墓69座,绝大部分未经盗掘,保存完好,其中纪年墓37座,足以构建起洛阳地区唐墓分期的框架。墓葬出土文物丰富而精美,如陶俑、三彩、瓷器、金银器和铜镜等,多为过去少见或仅见,并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是唐代历史考古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 读者对象:考古、文物、历史学研究者、工作者、学生及艺术爱好者。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World Archae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Collected 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Chines Archaeology and World Archae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简介:本书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50周年而出版。书中共收录文章50余篇,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暨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贺词及学术讨论会的相关报道。 第二部分是考古学论文。多数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与会代表在会议论文基础上修订的论文,少量为学者改换的新论文和本所青年学者提交的论文。论文的内容包括如何评价20世纪末的中国、东亚及世界考古学,中国、东亚考古学在世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of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celeb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xcavation of Zengpiyan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6
简介: 在2000年下半年筹划再次发掘甑皮岩遗址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文化局以及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单位就共同确立了一个一揽子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发掘遗址;二,整理遗物,编写发掘报告;三,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四,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 第一项和第二项工作已在2001-2003年间完成,并于2003年1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桂林甑皮岩》考古发掘报告。 2003年12月11—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桂林市人民政府在广西桂林市榕湖饭店共同举办了“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越南、泰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考古学者共9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或论文提要65篇。 本次研讨会的内容比较广泛,概括来讲,涉及的范围包括:甑皮岩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华南及东南亚史前文化的文化谱系和年代框架;华南地区史前环境、生态和资源;华南史前文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联系与交往;区域考古研究,如以桂林为中心的桂东北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海岱地区、三峡地区、内蒙古地区等,另外还有多项专题涉及了包括越南、泰国、菲律宾、老挝等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可以说,这次会议是我国迄今为止关于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规格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会议结束后,根据作者的意愿以及论文编辑委员会的意见,我们选择了其中有代表性的36篇论文,结集出版这本论文集。可以说,该论文集充分反映了目前学术界有关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认识。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researches in new China
简介: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The Western Han Ritual Architectural Compound Sites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收入1958-1960年在西安西北郊(汉长安城南郊)发掘的十四座西汉礼制建筑遗址的全部资料,同时收入1956-1957年在同一地区发掘的大土门遗址资料。内容分为十章:第一章绪言,第二章建筑遗址群综述,第三章第三号遗址,第四章第一号、第二号、第四号至第十一号遗址,第五章第十二号遗址,第凉意是第十三号遗址,第七章第十四号遗址,第八章出土的砖、瓦、瓦当,第九章大土门遗址,第十章结语。 这批西汉礼制建筑遗址为古代中国所特有,对中国东汉魏晋以后各代的礼制建筑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建筑学,尤其是中国传统的礼制建筑制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对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及古代史研究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Mausoleums of the Tibetan kings
作者: 王仁湘,赵慧民主笔;赵超[等]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简介: 藏王陵位于拉萨市东南,琼结县城对面的木惹山上,是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历代吐蕃赞普的墓葬群,方圆达3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载,该墓葬群应该有13座,但现明显可见的仅3座,均以土石夯结而成。墓陵形制均为方形平顶,大小不一,排列无序,多数高达10米,经长期风雨剥蚀,酷似土丘,本书从雅鲁藏布江与雅隆河、庸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与朗色林、青瓦达孜和雕楼遗址、木惹山、东嘎沟与琼结河谷、陵地环境与布局、西陵区、东陵区、陵墓保存现状等方面对藏王陵进行了介绍。...
青龙泉与大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1.6
简介: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s at Huayuanzhuang locus east in Anyang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详细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2年至2002年在河南社安阳市花园庄东地发掘的遗址、墓葬及其研究成果。花园庄东地发掘区位于殷墟宫殿区南部、大灰沟北侧,对于解决殷墟宫殿宗庙区的布局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和科学依据。本书重点报道了M54和M60,其中M54是继殷墟郭家庄M160之后又一座保存完好的重要中型墓葬,墓中出土了各类随葬品578件,以青铜器和玉、石器为主。其中青铜礼器40件,种类齐全,形体较大,花纹繁缛,并多铸有“亚长”铭文;M60则是一座形制特殊,随葬器物及摆放位置与众不同的墓葬。它们的发掘对研究墓葬制度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报告对花园庄东地遗址和墓地的发掘情况、遗迹与遗物、墓葬与随葬品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尤其是对M54、M60的墓葬形制、随葬品及墓葬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还针对人骨、狗骨、铜器、玉器、乐器等进行了专题研究,为研究和探讨殷墟时期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10
简介: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发表的资料,是1975年至1996年,先后在安阳市小屯村所发掘的三处殷代建筑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丁组建筑基址,是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曾被评为“七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建筑基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振香主持发掘,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郭鹏、唐际根曾于1989年秋、1990年春先后参加了基址的发掘工作。
Cemetary of Eastern Han criminal-laborers in the Han-wei capital city Luoyang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7
简介:汉魏洛阳故城南郊东汉刑徒墓地,是1964年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500余座刑徒墓出土800余块墓志砖,有着珍贵的价值。 本报告全面翔实地公布了此次发掘的科学资料,刑徒人骨的科学鉴定 ,砖志铭文的统计及考释,以及社会散存与著录发表的东汉刑徒砖志的统 计记录,使其资料的完整性得以体现。 东汉刑徒墓地的考古资料对研究汉代考古和汉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对历史及书法研究与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邠州·碾子坡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0~1986年间在陕西长武碾子坡 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的报告。 碾子坡遗址的发掘,是在“先周文化探索”的工作计划中被提出的。“ 先周文化”是指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之前周族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 这是在传说周人发祥地内展开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在碾子坡遗址进行的11次发掘中,发现了年代约当商代晚期,文化内涵 与西周文化颇多共性的遗存。遗址位于周人迁岐以前周先王“公刘居邠”地 区,所以这一发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碾子坡遗址规模较大,文化堆积丰厚;既有居住址,又有墓葬区。出土 遗物相当丰富,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占卜用具及刻划字符等等。在 目前发掘的先周时期遗址中,这是发掘规模最大、对其内涵了解最全面的一 处。 碾子坡遗址的先周时期遗存包括早、晚两期:早期的年代略早于古公宜 父时期,约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晚期与古公宣父、季历时期相当,约在公 元前12世纪后半期。 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置的“武王伐纣年代学研究”课题 中,碾子坡遗址的年代学研究被列为该课题的一个专题。目的在借碾子坡遗 址的分期研究成果,采选系列含C样品,进行C测年,为推定武王伐纣的年代 提供参数。它也为先周文化的探索提供年代学依据。 作为完整的田野发掘报告,本书客观、详尽地介绍了这批先周时期的居 址、墓葬及其出土物。同时,还详细介绍了该地点发掘中同时清理的仰韶文 化、西周与东周文化的遗迹和遗物。 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先周时期古代居民创造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化遗存; 也可以看到他们在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居民在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分属不同文化 的因素。 本书对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历史学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 生,有很好的研究与参考价值。
Excavations of the diaolongbei site in Zaoyang city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6
简介: 《枣阳雕龙碑》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于1990~1992年发掘湖北省枣阳市雕龙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全部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包括雕龙碑遗址发掘出土的大型多间房屋建筑、灰坑、土坑墓和瓮棺葬、祭祀坑,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化遗存。这些实物资料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交汇地带的边际文化,研究我国南北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形态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价值。 《枣阳雕龙碑》是史前考古学、先秦史、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环境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等学科及其在校高等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书,适合于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读者。
Western Zhou cemetery at Zhangjiapo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简介: 1983-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长安县张家村发掘了390座西周墓葬、车马坑,其中包括四座墓道的井叔墓。出土遗物有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数千件,其中包括很多有价值的珍贵文物。 内容包括张家坡西周墓地的地层、西周墓葬类型、出土遗物、墓葬分期研究等。插图263幅,图版220余幅。
Chinese Archaeology,Xia and Shang
作者: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文物出版社 2010-7-1
Shizhaocun and Xishanping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作者: 任式楠,吴耀利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Neolithi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安徽美术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Excavations in the duling mausoleum precinct of the Han dynasty
科学出版社,1993.7
Miaodigou and Sanliqiao
文物出版社,2011
The erlitou site in Yanshi:Excavations in 1959-1978
Armory in Chang’an city of the Han period
文物出版社,2005
Qianzhangda cemetery in Tengzhou
Jades from the western Zhou cemetery at Zhangjiapo
文物出版社,2007
Siva Cultural Cemetery at Xujianian:excavation report on Xujiannian in Zhuang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in 1980
科学出版社,2006
Treasures survived from ruined capital:buddhist figuresunearthed from Chang’an,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文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