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7 项 “于根元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戴庆厦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4
简介:应用语言学事实的存在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学科其历史则较短。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经过近百年的酝酿、探索,到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对语言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诸多课题,于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应用语言学才作为独立学科建立起来,6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其标志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弗赖斯(C.Fries)、拉多(R.Lado)、弗格森(C.Ferguson)、里弗斯(W.Rivers)等对应用语言学的建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在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及语言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比较先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是随着语言学与计算机的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沃古瓦(B.Vauquois)、伍兹(W.Woods)、维诺格拉德(T.Winograd)、海斯(D.G.Hays)、巴希勒(Bar―Hillel)、马丁·凯依(Martrn Kay)等贡献很大。社会语言学在欧、美一些国家先发展起来,拉波夫(W.Labov)、甘柏兹(J.J.Gumperz)、海姆斯(D.H.Hymes)、罗曼(S.Romaine)、特鲁吉尔(P.Trudgill)等人很有贡献,他们以其研究成果及方法论为支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社会上影响较大。语言规划方面,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也比较领先,威因里希(Vreil weinrich)、费什曼(S.Fishman)、克洛斯(Kloss)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国外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但在理论上还比较薄弱,这有多方面原因:一个是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还不太长,学科基础不够深厚,理论研究自然比较薄弱;另一个是应用语言学涵盖的内容繁多,不容易进行总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方法论的综合梳理与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将是应用语言学今后在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中国应用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标志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和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召开“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会上的学术成果丰富多彩,充分显示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我国应用语言学能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受国外的影响。这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更加重视应用,强调科学研究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而国外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比较成熟,并成为热门学科,我们引进了这门新兴、实用的学科及国外的先进成果。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等专业刊物,筹备成立学术团体,建立了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并逐步建立了学科基地,在高等院校开设了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业队伍,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进入新世纪,我国应用语言学在研究、解决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我国语言生活,满足社会、文教、科技的需求等方面,应当做出更大的成绩,同时为世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分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中国一般取广义的,也有取狭义的。我们取广义的,包括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范围是开放的,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语言教学,主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语言规划,主要研究语言地位问题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广义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同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社会应用;四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现代科技的关系,例如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相关学科发生关系的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它和本体语言学具有交融性。如,语法学谈语法结构属于本体研究,而谈语法运用就跨界了,谈语法规范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了。应用语言学既注重语言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更着眼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研究;既注重思辨性的探讨,更立足于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 正是由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比较薄弱,所以过去国内外有些人认为,应用语言学没有什么理论,它只是对语言学理论的运用。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没有理论怎么能成为一门学科?事实上应用语言学有自己的理论,如交际理论、动态理论、中介理论和人文性理论,尽管这些理论还不够成熟,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际理论是居总纲位置的理论,是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结合的纽带。交际是一种活动,语言存在于交际活动之中。因此,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是语言的本质。其实人们早就看到了语言的动态性,问题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和地位。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习惯于把静态看作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认为动态是对静态使用的表现。语言的动态理论则认为,物体运动速度不同,速度相对比较慢的叫稳态,速度相对比较快的叫动态,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而所谓的静态只是为了研究、说明、解释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状态。中介理论一开始是从语言教学中来的,现在不仅语言教学讲中介,社会语言学也重视中介。还有人文性理论。这三者都是语言交际理论下位层次的理论,此外还有层次理论、潜显理论等。与理论相关联的是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有综合的,也有本学科常用的,总体上是兼容的;其实有些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是属于本体语言学或其他学科还是应用语言学的,只是在研究中有时会有所侧重。另外,方法和方法论也有层次,在一个层次里是方法,在另一个层次里它可能又是方法论。应用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它的方法主要是兼容综合的。有传统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如比较法,它从本体语言学中来,在应用语言学中也非常重要。应用语言学也有自己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实验法和计量法,这些方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使用。现在就我国来看,实验法在应用语言学中用得不够好。计量法在我国应用语言学中有的用得比较好,但总体上用得还比较少,而国外这方面用得很好。还有调查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用,但应用语言学中用得更多一些。可以说,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论,特别强调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应用语言学建立的背景是:那时语言教学需要加强,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语言研究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语用所就是随着这几个条件成立和发展的,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实际上也是随着这几个条件产生和发展,并为这些条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十多年来与上面几个方面的需要和发展同命运,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命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我们的应用语言学比较注意研究各分支学科的实际问题和总规律,而且认为应用语言学不只是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有理论。在理论方面,有从国外借鉴而有所发展的,有主要是我国提出的。在分支学科方面,尤其是语言规划、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信息处理等,我们也有许多特点。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一建立,基本上就是取广义的,在研究中跟语言实际紧密结合,力求解决我国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的语言应用研究还跟本体语言研究密切结合。一个时期我国的本体语言学很受重视,现在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有一批是从本体语言研究中来的,他们兼做本体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十分有利。有比较好的本体语言研究做基础,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好传统,也是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一个特点和长处。 近些年来,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一门学科的发展,要具备两个相互推动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外部条件;二是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社会条件的改善,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深化等等,对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提出了许多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内部条件看,重视、关心、参加语言应用研究,是我国自古以来语言研究的传统。同时,我们还有了一支良好的研究队伍。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正遇到好时机,在今后时期内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理论和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加强和完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在理论建设、方法研究、队伍建设及学科的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建设的不足,跟我们的语言应用研究工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很大关系。语言应用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启动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而要停下来,由于惯性作用也需要时间,所以语言工作有时要适度超前,做好促进工作。对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也跟过去对语言应用的认识不足有关。在方法、方法论建设方面,现在做得不够好、研究不够深入,计量、实验等方法用得较少,还有为方法而方法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不够完整、不够清晰、不够具体,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我国的语言学理论建设有较大局限,科学方法没能很好发展起来。现实中,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比较薄弱。今后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应用语言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队伍建设要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两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应该懂语言学又懂现代科技及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建设,还要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领袖和高层次的学术群体。纵观我国学科发展情况,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领袖起了很大作用。学术群体不一定是地域性的,可以跨地域跨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群体与群体之间是合作的、交融的。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要提倡学术民主,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差距较大。应用语言学搞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是学科发展的立足点。 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建设。在1998年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上,许嘉璐先生对应用语言学科今后的发展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加强理论建设,二是要使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三是研究人员要实行知识更新。会后,我们讨论了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问题,想组织人员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不久,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共同策划此事。1999年10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了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应用语言学教材建设。陈章太在会上作了“关于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陈章太说:“应用语言学在国际、国内建立以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应当编入有关的教材当中;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用语言学在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对它提出的问题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也要通过教材把它总结、肯定下来,以便传授给众多的专业受业者,并促进本学科的不断发展。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成体系的应用语言学教材,更谈不上教材的多样与选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小的损失和遗憾!摆在我们应用语言学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有利的条件,尽快编写、出版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较高水平的应用语言学教材。”(《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1期)这次研讨会之前,已经策划快一年了。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了总主编、分册主编、策划人员等参加的工作会议。陈章太就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缘起、特色、编写人员、具体要求和第一批书目等问题做了具体说明。计划第一批编写10本,都叫概论。总主编是我们两人。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计算语言学概论》,庄文中主编《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陈章太主编《语言规划概论》,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张颂主编《传播语言概论》,李如龙主编《文化语言学概论》,曹先擢主编《中国辞书学概论》,袁晖主编《汉语语体概论》。会议决定成立这套教材编委会,由总主编、分主编和有关人员组成。各分册编者请有实力的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组织编写人员时应注意老中青结合、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结合。每一分册的编写组拟出大纲,其框架和内容经过编委会详细讨论,最后由总主编和分主编审订。会议商定2002年陆续完成初稿,由分主编统稿,总主编审稿,最后由分主编定稿,2003年分期出版。期间又召开了几次编委会,主要讨论全书的内容、写法、体例,及有关的编务,交流各书大纲和编写过程中的问题。编写、出版工作大体按计划进行。这套教材的体例总的来说是统一的,第一章是“绪论”,最后一章是“回顾与展望”。一般每节后面配有思考和练习题,章后附有参考文献,书末附有术语表。各书有自己的内容,但有的内容是共有的,共有的内容在观点和写法上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吧,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可能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所限,这套教材的编写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两年后,我们将根据读者意见和学科发展及教学实际的需要,再进行认真修订。 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这套教材编写的全体同仁,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还应该真诚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有关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最大支持和认真督促,这套教材才能够如期与读者见面。
作者: 于根元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3
简介: 《应用语言学概论》介绍了应用语言学的定义,学科形成,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主要理论,研究方法,以往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关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课题设置,成果转化推广等主要方面。
作者: 袁晖,李熙宗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5
简介:应用语言学事实的存在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学科其历史则较短。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经过近百年的酝酿、探索,到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对语言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诸多课题,于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应用语言学才作为独立学科建立起来,6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其标志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弗赖斯(C.Fries)、拉多(R.Lado)、弗格森(C.Ferguson)、里弗斯(W.Rivers)等对应用语言学的建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在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及语言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比较先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是随着语言学与计算机的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沃古瓦(B.Vauquois)、伍兹(W.Woods)、维诺格拉德(T.Winograd)、海斯(D.G.Hays)、巴希勒(Bar―Hillel)、马丁·凯依(Martrn Kay)等贡献很大。社会语言学在欧、美一些国家先发展起来,拉波夫(W.Labov)、甘柏兹(J.J.Gumperz)、海姆斯(D.H.Hymes)、罗曼(S.Romaine)、特鲁吉尔(P.Trudgill)等人很有贡献,他们以其研究成果及方法论为支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社会上影响较大。语言规划方面,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也比较领先,威因里希(Vreil weinrich)、费什曼(S.Fishman)、克洛斯(Kloss)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国外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但在理论上还比较薄弱,这有多方面原因:一个是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还不太长,学科基础不够深厚,理论研究自然比较薄弱;另一个是应用语言学涵盖的内容繁多,不容易进行总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方法论的综合梳理与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将是应用语言学今后在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中国应用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标志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和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召开“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会上的学术成果丰富多彩,充分显示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我国应用语言学能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受国外的影响。这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更加重视应用,强调科学研究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而国外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比较成熟,并成为热门学科,我们引进了这门新兴、实用的学科及国外的先进成果。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等专业刊物,筹备成立学术团体,建立了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并逐步建立了学科基地,在高等院校开设了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业队伍,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进入新世纪,我国应用语言学在研究、解决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我国语言生活,满足社会、文教、科技的需求等方面,应当做出更大的成绩,同时为世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分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中国一般取广义的,也有取狭义的。我们取广义的,包括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范围是开放的,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语言教学,主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语言规划,主要研究语言地位问题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广义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同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社会应用;四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现代科技的关系,例如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相关学科发生关系的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它和本体语言学具有交融性。如,语法学谈语法结构属于本体研究,而谈语法运用就跨界了,谈语法规范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了。应用语言学既注重语言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更着眼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研究;既注重思辨性的探讨,更立足于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 正是由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比较薄弱,所以过去国内外有些人认为,应用语言学没有什么理论,它只是对语言学理论的运用。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没有理论怎么能成为一门学科?事实上应用语言学有自己的理论,如交际理论、动态理论、中介理论和人文性理论,尽管这些理论还不够成熟,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际理论是居总纲位置的理论,是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结合的纽带。交际是一种活动,语言存在于交际活动之中。因此,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是语言的本质。其实人们早就看到了语言的动态性,问题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和地位。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习惯于把静态看作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认为动态是对静态使用的表现。语言的动态理论则认为,物体运动速度不同,速度相对比较慢的叫稳态,速度相对比较快的叫动态,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而所谓的静态只是为了研究、说明、解释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状态。中介理论一开始是从语言教学中来的,现在不仅语言教学讲中介,社会语言学也重视中介。还有人文性理论。这三者都是语言交际理论下位层次的理论,此外还有层次理论、潜显理论等。与理论相关联的是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有综合的,也有本学科常用的,总体上是兼容的;其实有些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是属于本体语言学或其他学科还是应用语言学的,只是在研究中有时会有所侧重。另外,方法和方法论也有层次,在一个层次里是方法,在另一个层次里它可能又是方法论。应用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它的方法主要是兼容综合的。有传统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如比较法,它从本体语言学中来,在应用语言学中也非常重要。应用语言学也有自己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实验法和计量法,这些方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使用。现在就我国来看,实验法在应用语言学中用得不够好。计量法在我国应用语言学中有的用得比较好,但总体上用得还比较少,而国外这方面用得很好。还有调查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用,但应用语言学中用得更多一些。可以说,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论,特别强调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应用语言学建立的背景是:那时语言教学需要加强,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语言研究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语用所就是随着这几个条件成立和发展的,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实际上也是随着这几个条件产生和发展,并为这些条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十多年来与上面几个方面的需要和发展同命运,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命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我们的应用语言学比较注意研究各分支学科的实际问题和总规律,而且认为应用语言学不只是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有理论。在理论方面,有从国外借鉴而有所发展的,有主要是我国提出的。在分支学科方面,尤其是语言规划、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信息处理等,我们也有许多特点。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一建立,基本上就是取广义的,在研究中跟语言实际紧密结合,力求解决我国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的语言应用研究还跟本体语言研究密切结合。一个时期我国的本体语言学很受重视,现在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有一批是从本体语言研究中来的,他们兼做本体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十分有利。有比较好的本体语言研究做基础,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好传统,也是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一个特点和长处。 近些年来,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一门学科的发展,要具备两个相互推动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外部条件;二是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社会条件的改善,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深化等等,对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提出了许多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内部条件看,重视、关心、参加语言应用研究,是我国自古以来语言研究的传统。同时,我们还有了一支良好的研究队伍。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正遇到好时机,在今后时期内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理论和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加强和完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在理论建设、方法研究、队伍建设及学科的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建设的不足,跟我们的语言应用研究工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很大关系。语言应用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启动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而要停下来,由于惯性作用也需要时间,所以语言工作有时要适度超前,做好促进工作。对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也跟过去对语言应用的认识不足有关。在方法、方法论建设方面,现在做得不够好、研究不够深入,计量、实验等方法用得较少,还有为方法而方法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不够完整、不够清晰、不够具体,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我国的语言学理论建设有较大局限,科学方法没能很好发展起来。现实中,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比较薄弱。今后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应用语言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队伍建设要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两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应该懂语言学又懂现代科技及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建设,还要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领袖和高层次的学术群体。纵观我国学科发展情况,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领袖起了很大作用。学术群体不一定是地域性的,可以跨地域跨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群体与群体之间是合作的、交融的。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要提倡学术民主,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差距较大。应用语言学搞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是学科发展的立足点。 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建设。在1998年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上,许嘉璐先生对应用语言学科今后的发展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加强理论建设,二是要使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三是研究人员要实行知识更新。会后,我们讨论了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问题,想组织人员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不久,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共同策划此事。1999年10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了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应用语言学教材建设。陈章太在会上作了“关于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陈章太说:“应用语言学在国际、国内建立以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应当编入有关的教材当中;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用语言学在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对它提出的问题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也要通过教材把它总结、肯定下来,以便传授给众多的专业受业者,并促进本学科的不断发展。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成体系的应用语言学教材,更谈不上教材的多样与选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小的损失和遗憾!摆在我们应用语言学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有利的条件,尽快编写、出版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较高水平的应用语言学教材。”(《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1期)这次研讨会之前,已经策划快一年了。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了总主编、分册主编、策划人员等参加的工作会议。陈章太就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缘起、特色、编写人员、具体要求和第一批书目等问题做了具体说明。计划第一批编写10本,都叫概论。总主编是我们两人。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计算语言学概论》,庄文中主编《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陈章太主编《语言规划概论》,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张颂主编《传播语言概论》,李如龙主编《文化语言学概论》,曹先擢主编《中国辞书学概论》,袁晖主编《汉语语体概论》。会议决定成立这套教材编委会,由总主编、分主编和有关人员组成。各分册编者请有实力的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组织编写人员时应注意老中青结合、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结合。每一分册的编写组拟出大纲,其框架和内容经过编委会详细讨论,最后由总主编和分主编审订。会议商定2002年陆续完成初稿,由分主编统稿,总主编审稿,最后由分主编定稿,2003年分期出版。期间又召开了几次编委会,主要讨论全书的内容、写法、体例,及有关的编务,交流各书大纲和编写过程中的问题。编写、出版工作大体按计划进行。这套教材的体例总的来说是统一的,第一章是“绪论”,最后一章是“回顾与展望”。一般每节后面配有思考和练习题,章后附有参考文献,书末附有术语表。各书有自己的内容,但有的内容是共有的,共有的内容在观点和写法上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吧,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可能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所限,这套教材的编写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两年后,我们将根据读者意见和学科发展及教学实际的需要,再进行认真修订。 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这套教材编写的全体同仁,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还应该真诚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有关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最大支持和认真督促,这套教材才能够如期与读者见面。 陈章太 于根元 2003年4月
作者: 于根元主编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简介: “网语”作为另类语言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在中国发展互联网有了6年多、网民已有2250多万的今天,《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诞生了。 这部语词性的词典收词1300多条,正文约40万字,由曾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的于根元教授担任主编,包括语言文字、对外汉语、播音主持方面的教师和网站负责人等在内的众多的语言专家、网络专家、资深网民的编写班子,历时一年左右完成。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沟通起来更加方便。网络沟通现在还是没有声音、图像的虚拟交流,因此网虫们在用文字招呼对方的时候,为了方便、幽默起见,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语言”。网络是神奇的世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快捷地获取和发布信息,出于这一目的,网络语言的诞生就有了它的鲜明特点。 该词典便于新网民较快地克服词语方面的障碍,也便于有关人士了解网络用语。词典中的词条用汉语拼音排序,释义简明通俗,既收入了一般性的网络术语,如“第四媒体”、“手机上网”、“电子商务”等,也收入了聊天室常用的较特别的一些词语,如“斑竹(版主)”、“大虾(网络高手)”、“猫(调制解调器)”等,还收入了常用的外语词以及缩写,如“e-mail(电子邮件)”、“jj(姐姐)”、“mm(美眉—妹妹)”等。有的词语有常用的不同说法,分别列条,相互参见,多数有例句,注意知识性和用法,注意比较中国大陆同台湾等地不同的说法和用法。同时对网络语言中一些表示感情的特殊的数字符号、谐称、俗称等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大胆地收入。 该词典的出版备受各界媒体的重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科技日报、搜狐网、中国新闻网等都予以了报道。
作者: 于根元主编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简介: 这是一本理论性专著。梳理应用语言学主要理论的提出、演变、发展、意义、应用等,加以评析,并且探讨有关的规律。以我国的语言生活、语言工作、语言研究为主。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课题《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为编写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导论》作准备。主要可以作为高校语言学科师生的教学参考。 这基本上是《语言哲学对话》(于根元等,语文出版社,1999)的姊妹篇。我们把《语言哲学对话》作为这本书的前期成果。《语言哲学对话》大体上可以说是发射型的,这本书大体上可以说是回收型的。这本书用了《语言哲学对话》的大量材料。不过,这本书同《语言哲学对话》有两点不同。一是这本书涉及的问题希望说得全一些,因此含有不少《语言哲学对话》之外的材料,例如一些理论提出的历史。有一些问题《语言哲学对话》里讨论得不多,如“模糊语言学”,有的题目本来计划在《语言哲学对话》里讨论的,后来计划改变而没有专门讨论,如“语言的潜与显”,这本书里专门谈了。二是这本书是在《语言哲学对话》完成之后写的,有不少见解比《语言哲学对话》里的来得深刻。
作者: 于根元主编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简介: 《广告语言概论》介绍和评述了关于广告语言的基本认识和知识、我国广告语源发展简史,广告语言运用的技巧和原则。《广告语言概论》可供专业大学教材,并适合广告从业人员阅读。
作者: 于根元主编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1999
简介: 《实用语文规范小词典》主要内容: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把历年来颁布、实施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国家级标准和部级标准,以及有关部门发布的规定,汇集成册,供大家查检”,对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很大。与此同时,不少读者也提出了如果能再编一本配合《语言文字规范手册》的比较实用的、能解决一些实际使用中的问题的书就更好了。 于是语文出版社的同志委托我和几位同行,编一本辅助性的书,主要解决读者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经常遇到而又不好定夺的问题。读者对象主要定在中小学师生以及一般的读者,内容围绕《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文件的精神编写,所以我们把《实用语文规范小词典》叫做《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表示与《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既有联系,但又不同。 叫“小词典”,是因为现在用的是编词条的办法,这样可以就一些知识点来作有关的说明。关于知识点,我们尽量找中小学语文界经常讨论的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和北京二中的领导和语文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史家胡同小学的老师南春山、谢凤兰、孙蒲远、王陵和北京二中的老师李楠、李震、李慧琴为我们拟了一些词目。这些知识,客观上对有高等文化的教师、作家、编辑、记者大概也有一定的用处。不瞒大家说,我们专门从事语言文字规 范研究的同志,碰到这些问题,有时候也要翻书查一查才放心。还要说明一点,《实用语文规范小词典》里大约有百分之十的条目是专为外国学生学汉语写的,例如“钟点表示法” “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钱数的表示法”,不少条目的内容也考虑到了他们的需要。 词目名称不是严格的词典的词目,便于称说而已。内容涉及语法、语音、语义、词汇、修辞、字形、标点、数字用法等。一般不是系统介绍,而是就有关的使用中容易搞错的方面作一些说明。说明一个问题可能涉及语法、语音等若干方面,所以我们没有按类排序,而是按汉语拼音排序。容易搞错的方面,往往是语言的连续段或者交叉部位,正是要花力气研究探讨的方面,研究探讨要有功力,要费时间。有的虽然有了一些定论,清楚地表述出来也不很容易,何况有的还没 多少定论。我们发觉,有的的确没有多少说道,例如“抉择”不要写成“决择”,“寒 暄”不要写成“寒喧”,“之于”不要写成“诸于”。有的即使有公论,还是要提出一些简便的方法。例如记住“自觉学习”四个字,也就把“学字头”和“党字头”的字分开了;记住“竞赛”和“竟然”,大致可以类推“竞、竞”的用法了;记住“截至”就是“截止到”,一般不会把“截至、截止”用混了。有时候说一些公论似乎还不够,而且某些所谓定论恐怕还需要斟酌,我们就多说了一些。例如比较积极地提请大家注意“永远”作定 语的现象,如“永远的井冈山、永远的老师、永远的王洛宾”。还如对时下不少媒体把“不尽如人意”说成“不尽人意”提出明确的批评。我们觉得,不限于仅仅介绍定论,对读者有用,但是难免说了一些不一定是定论的话。两者难以兼顾,我们还是取了对读者有用的做法。补救的办法是:我们继续研究,欢迎批评,以后有机会了修订。现在332个词条,实际上多半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题目。从更大的范围来说,语言连续段或者交叉部位的情况,本来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值得发掘的富矿。误用的规律,也是很有引诱力的开发区。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用语文规范小词典》一定程度上也是研究者的一份资料。 《实用语文规范小词典》是一本实用的手册,还不是学术性比较强的著作,可是我们很珍惜这个编写工作。我们探讨过规范的理论,我们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过“规范就是服务”,而且要及时有效地为各个层次的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服务。我们认为,没有什么人或者没有多少人要跟语言规范化过不去,主要是在实际使用中碰到许多问题不很知道怎么办。我们编写《实用语文规范小词典》,是体现“规范就是服务”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实用语文规范小词典》快要编完的时候,我收到我的朋友关英伟的一封长信。
作者: 于根元主编;常艳彩等撰写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简介:“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是我们参加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规划科研课题(项目编号:YB105—10B)。该课题立项后,于2002年12月24日正式启动,我们已按计划完成主要成果——24万字的专著《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 《推广普通话文件资料汇编》及所附《大事记》是该课题的副产品。
作者: 于根元主编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简介:应用语言学是中国现代 语言学发展的动力 林焘 40年代初我刚刚接触语言学的时候,就听说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之分,当时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理论语言学自然是研究理论的,至于应用语言学的应用指的是什么,研究的是哪些内容,并不甚了然。近20年来,随着语言学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应用语言学研究受到语言学界普遍重视,所包含的内容也就逐渐明确。我对应用语言学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至今仍旧可以说是一个外行,但只就我的粗浅认识来看,应用语言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为现实生活服务。如果这样的理解不算错误,那么,近百年来中国语言学能摆脱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的羁绊迅速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可能就是应用语言学。 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也有它的应用目的,那就是解字通经,研究目的是面向过去的。19世纪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引进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汉语语法研究从训诂学中独立出来,这对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流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是一次有力的冲击,但是《马氏文通》研究的对象只局限于先秦两汉的典范古文,仍旧是面向过去的。就在,《马氏文通》出版的同时,在西方拼音文字和日本假名的影响下,切音字运动正在中国南方蓬勃兴起。切音字运动是完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的,产生后不久就迅速向北方扩展,为注音字母的制定和国语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注音字母和国语运动在全国推行是中国语言学从面向过去转变为面向社会现实的重要转折,是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先驱,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引发了中国语言学研究方向的根本改 变。为适应注音字母和国语运动的需要,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语言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现代,出版了好几本研究国语发音的著作,并且开始组织人力编纂国语辞典,影响最大的是黎锦熙的 《新著国语文法》(1924),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白话文语法并形成完整的语法体系的著作,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具有开拓性的作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的《国语辞典》彻底摆脱了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的旧框架,到1945年出齐八册,是中国第一部面向现代的新型辞典,为现代辞典编纂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更加明确。应用语言学的作用更加突出。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传播语法知识,指导语言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大大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两个会议讨论的都是应用语言学的内容。会议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确定的“普通话”内容,以及会后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拟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的《汉语拼音方案》,都是影响到全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大事。为了促进汉语规范化,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56年起开始编纂《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丁声树先后任主编,几经修订,1978年正式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规范性词典,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为了配合普通话的推广,五六十年代在全国展开了汉语方言普查工作,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方言研究人才,为近年来汉语方言研究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用语言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在五六十年代已经十分明显。 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语言学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新型学 科,这些新型学科大都和应用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甚至本身就是应用语言学的内容。这说明应用语言学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在这些新型学科中,计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速度上无疑将会处于领先地位,将可能是中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影响到所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语言学方面,形成了计算语言学这门新型学科,言语工程技术成为热门课题。经过20年的努力,汉语语音识别与合成、汉语自然语言理解、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语料库的建设、现代汉字字频统计、现代汉语词频和句型频度统计等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取得相当可喜的成果,有的已经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项目都属于应用语言学的内容,大部分是工程技术专家和语言学家密切合作完成的。最值得重视的是一些言语工程技术专家在和语言学家合作研究过程中也加入到汉语研究的行列,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大大拓宽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视野。我们需要有更多精通汉语研究的计算语言学家,更需要培养一批精通计算语言学的新型语言学家,他们将成为推动中国语言学前进的主力,中国语言学在这些新型语言学家的推动下,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过去,对外汉语教学曾被一些人讥为“小儿科”教学,近20年来“异军突起”,一跃成为语言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新型学科。这自然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密切相关,20年来,留学生的人数猛增,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成倍增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终于为中国语言学领域增加了一门充满朝气的新学科。吕叔湘先生从50年代初起就不止一次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带动汉语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几十年来这支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片面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的政治作用,近年来又过分重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始终没有把教学和科研放在首要地位,放在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的科研来解决,其中有一些可能成为汉语研究的新突破点。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目前的语音研究并不能解决外国朋友说话洋腔洋调问题,我们目前的语法研究并不能向外国朋友说清楚“了”的用法,这说明我们过去的研究不够全面,不够精密,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语用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学科,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提高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水平。 在这世纪之交,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技术革命,推动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就语言学来说,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就是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学各个领域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在国际上形成所谓“汉语热”现象,我们的教学和科研都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汉语热”现象的到来。面对客观形势如此迅速的发展,应用语言学所肩负的任务显然更加繁重。前景也更加广阔。在这个关键时期,北京广播学院成立了应用语言学系,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决定,希望应用语言学系的成立不仅能够培养出应用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能够成为推动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动力。 ……
作者: 于根元主编
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1993年第1号(总第2号)成果:收录新词、新语、新用法共448条,有释义、例证,并在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者: 于根元主编;陈维昌等撰写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简介:这本书只能叫做史纲,因为需要谈的事和理太多,我们只能谈个大概。即使是史纲,有人关心和记录历史还是很在用的。有个史纲,起个便于查找或者导读的作用是很有用的。“以史为鉴”,从史的角度认识今天的讨论,也是很有用的。 本书内容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1894—1912)、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1912—1949)、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实行改革开放(1949—1978)、实行改革开放到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1978— ),作者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对语言历史作了详尽的研究、分析、总结、提高以及前瞻,具有史料和研究之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