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5 项 “云霓”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闻一多著];李定凯编校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2
简介:《蝃蛛》《候人》两诗及《高唐赋》所提到的,有蝃蛛,有脐,有气,有云。这些名词不能不加以剖析。蝃蛛即虹,虹又名蜕,这是我们早晓得的。但古人每以“云蜺”连称,如《孟子·梁惠王下篇》“如大旱之望云霓”,《离骚》“帅云霓而来御”,“扬云霓之崦霭兮”(霓与蜕同),可知他们认为云蜕是一物了。古人又以“虹气”“云气”连称,如《蝃蝀》《传》“夫妇过礼则虹气盛”,《文选·高唐赋》“其上独有云气”及《庄子·逍遥游篇》“乘云气,负青天”,则对于虹与云与气之间,他们都不加区别了。蝃蝀(虹)云气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然而脐是什么呢?有以为脐是气的: 《蝃蝀》《传》日:“脐,升(气)也。《笺》日:“朝有升气于西方。” 《周礼·眡禄》先郑《注》日:“脐,升气也。” 《古微书》引《春秋感精符》宋均《注》日:“脐谓晕气也。” 有以为是云的: 《候人》《传》日:“脐,升云也。”《笺》日:“荟蔚之小云升于南山。”李氏《易传》二引《需卦》荀爽《注》曰:“云上升极则降而为雨,故《诗》云:‘“朝脐于西,崇朝其雨。”’ 又有以为是虹的: 《周礼·眡禄》后郑《注》曰:“脐,虹也。” 脐可训气,可训云,又可训虹,这在一方面坐实了我前面所说的虹、云、气古人不分,在另一方面又证明了虹、云、气与隋原来也是互相通用的名词。 伏羲与女娲的名字,都是战国时才开始出现于记载中的。伏羲见于《易·系辞下传》,《管子·封禅篇》、《轻重戊篇》,《庄子·人间世篇》、《大宗师篇》、《肤箧篇》、《缮性篇》、《田子方篇》,《尸子·君治篇》,《荀子·成相篇》,《楚辞·大招》,《战国策·赵策二》。女娲见于《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但后二者只能算作汉代的典籍,虽则其中容有先秦的材料。二名并称者则始见于《淮南子·览冥篇》,也是汉代的书。关于二人的亲属关系,有种种说法。最无理由,然而截至最近以前最为学者们乐于拥护的一说,便是兄弟说。《世本·姓氏篇》曰: 女氏:天皇封弟16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此说之出于学者们的有意歪曲事实,不待证明。罗泌《路史·后纪》二和梁玉绳《汉书人表考》中的论调,不啻坦白的供认了他们所以不能不如此歪曲的苦衷,所以关于这一说,我们没有再去根究的必要。此外,较早而又确能代表传说真相的一说,是兄妹说。《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曰: 女娲,伏希(羲)之妹。
作者: 孤钵著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2008
简介: 《金宫(上下)》中等我再回来,造一座殿送给你,就用你的名字“金宫”:宫是为谁而造,金宫天下,是为谁的天下。在经历一次生死之后,女主觉醒重生,重生的她将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让如何解开一个个谜团,所有的一切将因她的重生和觉醒有着什么样的改变。一个重生之后小心翼翼的女主将破壳而出笑看天下。她将遇到一个外表正直无辜抢她饭吃的男主,一个腹黑到完美的男主,从金宫到天下,这将是这么一个激烈,完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波波、柳暗花溟、晚歌清雅联名推荐!《满朝文武爱上我》之后云霓又一力作!起点女频PK榜眼小说!她,本是官家小姐,衣食无忧,一场变故,家破人亡。年幼的她,身入罪籍,沦为掖庭宫的罪婢,她只想做蝼蚁,苟且偷生,老死宫中,奈何,那一夜,他毁了她的清白之身,她醒后,冷冷的衾褥上,只有那干涸的落红。她恨他,恨命运,恨天下,她要报复,她极尽手段,将一个个的宠妃打倒,他为她倾心,为她耗资黄金万两,打造一座金宫,她独霸后宫,是第一宠妃,她枕边细语,玩弄权术,谁说她是夏桀王的妺喜?谁说她是商纣王的妲己?谁说她是周幽王的褒姒?杀!杀!杀!杀戮四起,血雨腥风,她站在金宫的圣殿上,一身光芒,她这一生,到底是为什么?错!错!错!
作者: 云霓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5-8-1
简介:他本是性子凉薄,又身患重疾,却仍旧忍不住想要拉住她的手和她厮守一生。但愿这世上所有的时间都在这一刻停滞,那么,一切就将是永恒。强忍着病痛,仔细地看着她,她如同崖上的红花,海上的明月,初春中枝桠上那一抹绿,是这世间最动人的颜色。他要看着她成为被人尊重、敬仰、爱慕的人,万千繁花落下,而他牢牢握在手心的,就是属于她的那一朵。
作者: 林明华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简介: (本文是林明华《凤翥龙翔》一书的序言,作者王能宪博士,系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明华兄的新著《凤翥龙翔》即将付梓,嘱我写序,我欣然从命。 与明华兄相识一晃十几年了。那时他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办公厅副主任兼研究室主任,后来回到家乡担任中国民航福建省管理局党委书记,现在在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任职。难能可贵的是,明华兄作为民航一线的领导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了大量有关民航的著作,如《民航发展片论》、《蓝天的事业与追求》、《人文民航——民航行业文化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天泉——周恩来与中国民航》等,这些都是他长期从事民航事业的思考和经验积累。不仅如此,明华兄极具诗人气质,笔下总是流淌着诗意与豪情。譬如写周恩来总理与民航的《天泉》,描写周总理对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胆识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就令我十分感动。 因此,我有理由认为,明华兄这部研究民航文化的新著一定会带给我们另一番新天地。尤其可以契合或满足像我这样对于民航方面的许多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譬如,每当乘坐民航班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际,我总会产生无尽的遐想。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凭借海运的飓风,一飞冲天,扶摇直上九万里。天底下哪有这样巨大的鸟,恐龙时代的“飞龙”,庄子也不可能见着;而今天的飞机倒是差可比拟(当然还是小巫见大巫),庄子更不可能体验到啊? 列子御风而行,可羽化而升天,以致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令人神往的描写:“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至;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分明是飞机穿云破雾时才有的感受,古人是从何得来的呢? 屈原和李白当然都不可能坐过飞机,但他们笔下那些瑰丽的诗句似乎是站在云端写出来的。“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离骚》)屈原乘着凤凰来到天门,五彩云霞列队相迎。“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李白在庐山之颠眺望万里河山,景色是何等壮丽! 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假如他们有幸活到今天,坐上波音和空客,不知道会写出什么奇诗妙句来。 明华兄用“凤翥龙翔”来命名此书,很显然既是他诗人气质的流露,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一个中国民航人乃至整个民航系统登云揽月、横绝八荒的腾举之势。 再譬如,我们注意到,许多航空公司的标识是飞鸟及其变形,这当然是很好理解的。但为什么国航是凤凰,东航是飞燕,上航是白鹤,川航是江鸥,山航是大雁,我们就不甚了了、知之甚少了。 且看本书作者对民航标识的深刻理解:“民航标识的设计者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都在广袤无垠、上天入地的背景场上捕捉灵感,在玄妙玄通、璀璨瑰丽的古代神话世界里撷取元素,在经天纬地、否极泰来的明日辉煌中确定指向,从而展开宏大叙事。因此,民航标识的设计及其理念的贯通、传导,较好地体现了民航生产环境、行为方式、历史传承、价值准则等方面的特点,较好地展示了自由的、开放的、发展的、进取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机勃发的生命意象。” 又说:“民航标识的设计者们,特别重视标识图案内在的韵律和流动感,无论是飞天的羽族,还是升腾的气息、瑞聚的祥云,一冥一合、顺天应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精骛八极、神游万仞,这种意象引发人们对事物或生命存在的领悟,并从宇宙的法则秩序中汲取力量。” 这些感悟,非浸润其中而又诗兴勃发者不能道也。 又譬如,我们大体知道民航客机现有波音、空客等机型,老一点的有伊尔、麦道等,对各种机型的外观、载客量、性能特征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就很不错了。而本书作者却深入到各种机型的“灵魂”深处,揭示出他(不是错别字)们不同的“个性”和“脾气”,似乎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生命体。 苏联飞机,体现了好霸争强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机身高大,皮实坚耐不容置疑,或谓为“傻大黑粗”。人们乘坐彼得大帝后裔制造的飞机,能够体验关西大汉手执铁板铜琶,吟唱“大江东去”的豪情气韵。 美国飞机,散发着自信的气息,表里如一,直来直往,身手敏捷,恰到好处,犹如扬眉出鞘的剑客,转眼之间,绝尘而去。 欧洲飞机,颇具温文尔雅的绅士作派,胸有城府,精打细算,讲究标新立异,曲径通幽,华彩转身。自身对循人之径的冷眼或热嘲倍加敏感,有时要发现其麒麟皮下露出的马脚,得费些“周折”。 这些诗化的意象和语言非明华兄莫属。 还有种种好奇与疑问,如: 你想了解民航是如何预防事故、确保安全的吗?请读“婉若游龙——民航安全文化建设”; 你想了解民航在服务乘客方面有哪些深刻的体悟吗?请读“随物赋形——民航服务文化建设”; 你想了解空姐们美丽优雅的仪态和细心周到服务是怎样造就的吗?请读“靓丽青春写凌霄——国航空姐剪影”、“和鸣锵锵翥九天——金凤十三春”; 你想了解空姐时尚大方、色彩缤纷的服饰文化吗?请读“云想衣裳——空乘服装小札”; ……总之,有关民航文化的方方面面,书中都有精彩而生动的描述。 我不必多说了,还是请读者诸君慢慢品味此书吧。 2009年6月17日 于北京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2013-9-1
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很美的童话故事,作者以一个飞行员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平实的、关于爱与责任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小王子是一个小外星人,他因与心爱的美丽而骄傲的玫瑰吵架负气而离开了自己的那颗小小的星球,在太空中溜达了一大圈,拜访了一些其他的星球,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傲慢的国王、爱慕虚荣先生、忧郁的酒鬼、忙碌的商人、可怜的点灯人、地理学家。在旅行中,小王子发现,人们是从来不会满意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他们苦苦追求着幸福,却常常把幸福从身边赶走。后来,小王子来到了地球上,先遇到了充满智慧的狐狸,后在撒哈拉沙漠中遇到了作者,渐渐与作者发展成为知心朋友。一年后,小王子离开地球,回到了自己的星球。童话中许多看似平凡的细节,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内涵,倾诉了一些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东西,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就像寓言中的智者狐狸所说的: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诠释了人间一些等待、距离,还有关于幸福,表明了重要的东西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发现。令读者感到:人与人之间总在建立着关系,而在某种关系建立的同时,我们就应该为这个关系承担起应该拥有的责任来。
作者: 徐康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简介: 每日推窗看云,已然成习。不过,首先要“推”开的是自己的心灵之窗,心扉敞开了,自然能鉴察风光,饱览云霓。人世熙熙攘攘,云际阴阴晴晴。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现实的天空景象无穷。采其一片,自见七彩之光;撷其一朵,可窥五色之奇…… 徐康,1943年7月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岁开始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学组织工作,主持巴金文学院工作凡二十年。“为为作嫁”之余,笔耕不辍,现已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文学著作14种,其中诗集10部,散文随笔2部,赏析评论集2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 诗人徐康,近几年驰骋于散文、随笔领域,佳作迭出,引人注目。收入本书中的上百篇短小精粹之什,带着诗人特有的观察生活的敏锐视角与状物言情的优美笔触,说古道今,遣兴抒怀、率性为之,心随意到;融知识性于文史杂谭,寓幽默感于世事评说。随作者“推窗看云”——看云舒云卷,云走云停,由方寸之地可见大千世界,于尺幅之内可窥人间万象。它带给您的将是文化的蕴藉与知识的濡染,生活的色彩与深长的思索……
作者: 云霓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5-3-1
简介:杨茉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但是她留在这里,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杨茉兰,守着一扇永远迈不出去的大宅门。如今,她要做的是不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是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属于她的璀璨人生!
作者: 云霓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简介:从平凡女生变身绝艳公主;从男友被小三抢走,到免费得赠倾城驸马、如云美男绕膝争宠……容琦死也值了!但死不能解决问题,做梦自然也不行,只有穿越!穿越!穿越! 腐败生活来得太快,拒绝腐败实在很难。白捡的“后宫”中,弱水三千,是只饮一瓢,还是悉数收藏?抑或是,弃满园春色而取溪旁奇葩? 皇帝多疑,政权不稳,权臣舞弊。老天赐的公主身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安逸享受,还是替君排忧解难?抑或是,舍其一而得天下?
作者: 邓在军著
简介:《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内容简介:书桌上的茶杯,融进一缕夕阳,几片刚泡进的海棠花瓣,如仙子般在水中缓缓舒展。这些花瓣是去年采摘的,风干后,和花叶泡在一起,便有了一种我所喜爱的特殊味道。淡淡茶香中,我缓缓踱到窗前,静静凝望远处的海天。窗外海风轻拂,归帆点点,落霞灿烂。有一瞬间,西天的彩霞好像发生变化,它们不再是花团锦簇的云霓,分明成了一团团、一簇簇正在盛开的海棠,你看,那些红的、白的、粉的海棠花儿,开得好艳。我知道这又是美丽的幻觉。不过,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海棠花的确是我这辈子的最爱。
作者: 丰子恺画;吴浩然编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2014
简介:此次出版丰子恺漫画集(全套共32本),为民国丰子恺丛书的原版影印版,颇具收藏价值。这些“子恺漫画”原零散刊登在《文学周报》上,后来集结成册,由开明书店出版,是中国第一本漫画集。书后附丰子恺漫画年表。 自“子恺漫画”创始以来,丰子恺一直都在描绘儿童,通过童相,表现童心。漫画集出版时,他身边已有六个儿女。儿女成群绕膝,画家并不十分厌烦他们的争吵不止和哭笑不得,而是找准机会就尽情地享受不可重复的天伦之乐。 丰子恺每每发现有情味的场景,都会记在心里,然后回到画案挥毫而就。有时甚至让他们做些动作,充当模特,孩子们表现得很是乐意、积极。画家热衷歌颂儿童的天真烂漫和纯洁自然,他的笔下描写的多半是自己的子女,主要人物有瞻瞻、阿宝、软软等。通过作者细心入微的观察和精炼绝妙的手法创作出了这一系列经典的儿童漫画。
作者: 王蒙
简介:
《王蒙自传第三部:九命七羊》回忆了1989年至今王蒙的一些经历,其中包括推荐诺贝尔文学奖人选和推荐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等争议性的事件。王蒙是八九十年代中国作家中充满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不像平民作家那么单一,也不似先锋派艺术家那么孤独、超然。他身上折射着太复杂的因素: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从五十年代的"右派"作家,到自我放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新时期文学的精神突起,到上任文化部长的要职;从自动退居到逍遥地以写作为生,四十年的岁月沧桑,使他成为共和国文化变迁史的一个标本。
【目录】
1十字架上
2艰险
3震荡与从容
4评红谈李译契佛
5师长、朋友们
6我是写小说的
7八面来封与八面来风
8冲浪一九九三
9恋爱与电脑
10台湾之行
11相会在东京
12《失态的季节》与《王蒙文集》
13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14乐极生悲
15到上海去
16腹背受“敌”
17思绪在发酵
18混战与自得
19我才不忧“会”呢
20像海一样宽广
21我是一条鱼
22浮槎四海
23浮槎四海续
24政协委员
25性本爱丘山
26中国海洋大学
27养猫与狂欢
28笔走烟云
29终于无胆了
30为这一生感动
【免费在线读】
1十字架上
《九命七羊》应该怎么样开头呢?原有许多种设计都不理想。
冥冥中如有天助,生活提供灵感。在我反复思考这个难题的时候,我说的是二零零七年八月二十五日,这是一个黄道吉日。我请斯洛伐克的资深汉学家高利克教授吃午餐,他说起我的小说《十字架上》,他认为那是我写的*好的小说之一,他惊异于我对《圣经》和基督教的理解,他认为我的解读是精彩的。用他的不无溢美的话说,我的解读超过了欧洲人。
这篇小说发表于一九八八年六月,这个时间标示令我想了很多。
高利克的话是第二次令我心动,此前,这篇小说发表后不久,我收到香港基督教一个机构的来信,要求授权翻译此篇作品。
当然,我不是这个宗教的信徒,我没有以修道院的神学观点来写耶稣之死乃至他的一生,我是以文学的、人学的观点,以人的观点,非宗教的观点,尊重宗教也不无质疑的观点乃至社会政治的观点,来写这个核心的基督教故事的。
所以小说的开头,我就引用了《圣经》上的话:
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
———《新约·哥多林后书·第十一章》
这个话说得何等宽厚。来自香港的与斯洛伐克的反应说明他们确实做到了容忍“另得一个福音”。然而这里包含着信仰上的悖论,你信仰A就不能同时信B信C信D、E、F、G。信仰是美好的,信仰又是极可能排他的,排他的结果会带来偏见、冲突、敌对、仇恨直到互相杀戮的战争。世界历史与现实中,有多少战争冲突与不同的宗教乃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流派间的争拗有关!为了追求和捍卫美好而排他,带来的会是非美好,是丑恶和纷争。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不仅是信仰,在这篇小说里,我探讨、我担忧的是使命、真理、人众,还有人类的包括本国的分裂和危机。
……唱赞美诗的黑衣合唱队站在离信徒远、离屋顶近的高处,半月形的站台式的位置上,使他们的歌声从天上降落飘落洒落……当数百个锃亮的大小悬殊的铜管(指管风琴),在教士操作的鼓风机的感召之下,从四面八方震响起来的时候,庄严慈爱博大的情感使我想哭想死,就是说想自杀。人类创造力的*生动的记录就在于他们创造出令他们自惭形秽的物品,就是说,创造物使创造者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是伟大的契机吗……长着翅膀的安琪儿向纯洁无瑕的玛利亚传递信息,她已经通过圣灵而受孕……正是她,向人类……贡献了耶稣基督。
人类的创造会使人类愧煞,人会成为自身的创造的俘虏,这既伟大又悲哀。
这里所说的耶稣基督,是一个象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代名词。在这个意义上,人人(尤其是自命精英的人)都可能有圣母的情怀,都愿意、都梦想以纯洁的胸怀贡献一个弥赛亚,一个先知,一个救世主,一个真理,一个光明。例如雨果、托尔斯泰、巴金与张承志(但似乎不完全包含冷峻的鲁迅,虽然用“灵台无计逃神矢”来描写弥赛亚情结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在许多可能的弥赛亚失去了或正在失去着光环以后,还有敬仰与伟大在,例如———切·格瓦拉。
人总会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各种宗教的人格神或物神(拜物教),还有神性概念———真理,信念,(大)道,苍天,爱,历史,规律,祖国,民族,人类,自然,价值,使命,光明,文明,全在内。尤其是使命,没有使命感与使命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使命使人人可以成为大大小小的弥赛亚。而使命感与使命又带来了多少危险与冲突!
……基督大概是*痛苦的神……他的神情充满了神圣的忧伤,还有怜悯。他好像在说:不可救药的人的种子啊……
在一篇散文中我讲过,西柏林新教堂的靛蓝的耶稣塑像给我的印象是,“”已经对人类绝望,“”已经无法再爱世人。高利克欣赏我的这个说法。
使命的承担者与承担者心目中使命的受惠者之间,永远有一种难以沟通的痛苦,有一种无奈,有一种对立。使命与使命感,常常会受到质疑。而使命的受惠者往往会怀疑自身受到欺骗,感到迷惑。
越是没有使命感的人,越是有权对使命质疑。
小说是这样写的,如所谓“元小说”,少量篇幅写小说的写作缘起,写我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所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冲击。而大量篇幅用*人称写耶稣。竟然是*人称!
耶稣在我心中,圣灵在我心中,我就是神圣。
……从小,从一记事一懂人言,我学会的*初的词不是妈妈……而是救世主———基督。我娘对我说,我爹对我说,我的伯叔姨姑兄弟姐妹乡里邻舍伙伴朋友都这样对我说。四岁的时候我曾提出质疑:我为何是基督呢……我娘闻之垂泪多多。她道:苦……哇!
一个人之子,却要使命神圣。一个神之子,却要经历人间。一大批人之子,却要膜拜神圣。一组神圣(耶和华、弥赛亚、玛利亚、耶稣、十二个门徒……),却要接受、眷顾、救援、帮助、满足愚众凡人百千万亿。
你也许可以说,这里暗含着是说一个写家却要当什么领导,面对着并不那么好伺候的领导,和更不好伺候的同行———人众。
*初的动机不无此种心理暗示,然而,当真写起来,早把这一类小小动机超越千倍。
我希望探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千倍万倍于文人与官儿们的事。
此孕乃是圣灵赐,
万民欢呼谢上苍,
巨星闪闪灵气动,
分娩之时放红光,
……
众人盼你如大旱之盼云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人民需要神圣,需要旗帜,需要先知,需要钉在十字架上的悲情英雄。需要亲手至少是亲眼看到将弥赛亚钉到十字架上(!)。
有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必然有“若大旱之盼云霓兮,期救星之出现”。
人民———尤其是一个前现代的、农民成为主体的国家的人民———需要弥赛亚。宗教需要弥赛亚,历史与政治尤其是军事,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弥赛亚。弥赛亚———英语Messiah,原文为希伯来文Mashiakh,是早年犹太教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到了公元三世纪,这甚至变成了一个政治观念:期待救世主的到来。就是说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终于盼来了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天翻地覆。历史从此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类似弥赛亚的范畴则往往被称为圣人,中国式的说法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语出朱熹,但朱熹声称他是引用的佚名诗作。类似的说法至今存在,如说没有*,革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
与西方说法完全一致:弥赛亚出现以前,不算历史。弥赛亚的心态是自我作古的心态。
事出有因,伟人们的德行、功业、教诲与奉献确实照亮了人类的历史。这样的照耀达到了极致,便是弥赛亚。而越是乱世与弱者,便越是苦苦期待着圣人———弥赛亚的出现。并且时刻准备着跟随弥赛亚闹一个天翻地覆。
六岁时,因为与同伴克依利利抢夺一枚芒果而动手相打……克依利利哭喊道:“他不是神!他不是弥赛亚!他抢我的芒果!”
我大惊失色……我严肃、悲哀、恐惧、怜悯地把芒果还给了他。他大为惊奇,看着看着我,给我跪下了。
当晚,克依利利睡前在河边洗脸时失足落入河中,死了。
……奇迹从此不断。一个瞎子找我来治病……便摸了他的前额和眼睛,他立即宣布他已复明,看见了蔚蓝色的天空。一个跛子找我来治病,我便踩了他的跛足,他宣布,他可以立即丢掉拐杖,跑步回家。一个贫穷欲死的乞丐挡住我的路,说是只要能再喝一次酒他死而无憾,我便指了他的饮水用葫芦瓢,他告诉我说,一瓢大河之水果然立即变为葡萄美酒……
人是可以变成神的,信仰不需要论证。奇迹完全可能出现,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和地点。历史会呈现新的一页。文学会出现新的杰作。宗教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初期的事,时间相隔越久,越会淡化它的形而下的奇闻异状,而余下的是形而上的激情、神秘、玄思、精神的需要、灵魂的升华。弥赛亚主义是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是高耸入云,叫做冲云天,能胜天,入九天的。人当然需要虔诚和期待。需要弥赛亚。时至今日,你再想创立新宗教,或者用什么特异功能的名义,则极易变成邪教。那是因为科学,因为文明,因为数学和逻辑尤其是实证主义。理性正在检验信仰,理性正在取代迷信。
这也可能是现代性的罪过之一,所以,时尚同样需要批评科学,至少是批评科学主义。
作者: 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5月
简介:
石涛作为中国画史上*的艺术家之一,不但留下了众多激动人心的作品,在绘画理论上贡献也很大,影响了三百多年来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本书是对石涛的综合性考察,选取有关石涛思想、作品和交游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理解和把握石涛难懂的画学、变化多端的作品以及纷繁的生平行实,提供某种参稽。时隔十二年后修订出版,吸收作者近年来对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辨的成果和新发现的文献,充实内容,订正误说,增写新篇。
除《石涛研究》(第二版)外,作者同时出版的还有新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和纂辑校注的《石涛诗文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丰富了对石涛这位艺术家的全面研究。
【目录】
引言
**编 画学术语汇释
**章 “一画”新诠
第二章 论石涛画学思想中的法概念
第三章 论石涛的“尊受”说
第四章 石涛“蒙养”“生活”两概念释义
第五章 论石涛的“资任”说
第二编 禅道渊源
第六章 石涛佛门辩诤考
第七章 石涛研究中的道教问题
第八章 石涛与旅庵
第九章 关于喝涛的几个问题
第十章 石涛与八大山人共同友人补说
第十一章 石涛晚年的“家”
第十二章 石涛佛门友人散考
第三编 交游丛考
第十三章 石涛在泾县
第十四章 石涛与“江东布衣”交游行实考
第十五章 石涛北游诸问题
第十六章 石涛与歙县梅庄吴氏交谊考
第十七章 石涛在真州
第十八章 石涛与丰南吴氏交谊考
第十九章 石涛与歙县岑山渡程氏交谊考
第二十章 石涛与徽商交游丛考
第二十一章 石涛晚年与广陵士人交游散考
第二十二章 田林《诗未》所见二涛相关史料
第二十三章 石涛与赵阆仙父子之交往
第二十四章 石涛与戴务旃相关问题补论
第二十五章 石涛与曹寅等交往三题
第二十六章 石涛生平交往人物辨(上)
第二十七章 石涛生平交往任务辨(下)
第二十七章 石涛生平相关地名斋名考释
第二十九章 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辨证
第四编 作品考略
第三十章 石涛艺术世界中的“楚风”
第三十一章 石涛的“躁”
第三十二章 石涛之粗
第三十三章 石涛的点与圈
第三十四章 石涛《写兰册》疏证
第三十五章 广州美术馆藏石涛《书画杂册》疏
第三十六章 石涛《墨笔人物花卉册》疏解
引用文献要目
人名索引
初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免费在线读】
引 言
研究石涛是令人激动的。数年的研究,给我带来一次次难以言传的痛快淋漓的感觉。一个乏味的研究对象,不能为寂寞的书斋带来色彩。石涛则不同,这位被齐白石称为“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的艺术家,身上有十八般的武艺,进入到他精心布置的世界,你会有天女散花纷纷落、意气勃发射斗牛的感觉。在艺术上,石涛是一位画家,同时又是甚有品位的书法家,他还是一位造园家,造园史上公认清代初年张南垣为冠,而到康熙时代,则以石涛上人为翘楚。石涛没有为我们留下诗集,读他的诗,要到石涛同时代朋友的诗文集、清人所编诗歌选集以及石涛画跋中寻找,寻找的确有些不便,但当你读到他的诗后,你就会觉得不虚此行。民国年间曾有一位艺术家说,石涛是杜甫以后**人,我虽不敢附和此论,但也不敢隐匿他的诗给我带来的满足,他的杜鹃啼血式的故园呼唤,他的凄迷悱恻的清湘精神,穿过数百年清冷的历史,撞击着我的心灵。其诗有云:“拈秃笔,向君笑,忽起舞,发大叫,大叫一声天宇宽,团团明月空中小。”又云:“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把卷望江楼,高呼曰子美。一笑水云低,开图幻神髓。”此翁岂作诗,直泻胸中天!王维有“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诗句,石涛真可以说“夙世谬画师,前身应词客”。石涛又是在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思想者,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石涛的艺术家、诗人、思想者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石涛绘画的巨大成就,其实主要来自他的诗情和智慧。石涛不是用浮泛的观察、虚与委蛇的应景来作画,他用他的深心来作画。他的深心是诗的海洋。石涛有“画到无声,何敢题句”的画跋,他的画就是他的诗,如他画黄山,他看到的不是山高耸、奇崛,而是莲花绽放,沧海奔流,紫气蒸腾,云蔼飘渺,他用意识的手去征服她。他的花卉画,也不同凡响,他突破比德的传统,把心中对氤氲流荡的生命的挚爱之情传达出来。没有诗人的背景,就不可能有石涛的画。石涛以诗作画,又用“脑子”来作画。绘画不是表达思想的,但没有思想是难以成功的。从《画语录》中可以看出,石涛是以智慧舞动这支秃笔。石涛大半生都在禅门度过,但他哪里甘心坐破蒲团,他简直就是一位行吟诗人!他把瘦筇,穿野陌,让自然抚慰他的灵魂,让真性眷顾他的心空。“法门”在石涛一生是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对象。“长年闭户却寻常,出郭郊原忽恁狂”。一出重重“法门”,他的狂心就难收了,诗情在荒野中狂奔。他奔着奔着,心花怒放,恣意高蹈,“大笑宝城今日我,满天红树醉文章”,他感到世界如此广阔,树红了,云霓红了,他的心也醉了。法门,就是拘限,在旷野中,就没有了这门,所以他说作画是“不从门入”。没有了限隔,哪里还有门!无边的世界就是他的性灵之宅。石涛于此得出了“天生一人自有执掌一人之事”的重要论断。石涛是个智者,他用智慧作画。氤氲在石涛的诗情和智慧之中,使我这次漫长而艰苦的石涛研究里程充满了无穷的意趣。研究着石涛,也扣问着自己。
研究石涛又是富有挑战的课题。近一个世纪的石涛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三个方面奠定了石涛研究的基础,一是绘画作品研究,一是生平行迹研究,一是绘画思想研究。我不是绘画研究的专家,只能算是业余爱好者。我在试图进行石涛研究时,翻阅了海内外石涛研究的资料,敬心承领着前人研究的启沃。如在石涛生平行迹的考辨中,傅抱石、吕佛庭、郑拙庐、汪世清、明复、李叶霜、陈传席、张长虹诸先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的很多研究极富启发性。在石涛作品的整理、研究中,程霖生、黄宾虹、张大千、谢稚柳、郑为、傅申、王方宇、吴冠中、方闻、萧燕翼、铃木敬、古原宏申等先生贡献*多,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往前,省却了很多工夫。在石涛的绘画理论上,徐复观、俞剑华、叶朗、姜一涵、韩林德、周汝式等先生的研究,联系广泛的哲学文化背景,解读石涛晦涩的理论,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他们的解读,让我更加接近石涛的理性世界。我的石涛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领略石涛,也领略着代代学人的精神和智慧。
石涛研究是难的。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伪造程度超过石涛,自清康熙以来伪造石涛的作品成为书画市场中的一道风景,甚至有专门伪造石涛的作手,他的书法、绘画都成为伪造而博取利益的对象。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传世石涛作品情况可以说真假参半。从这样混乱的对象中理出石涛的踪迹其实是很困难的。石涛是一位前朝王室成员,他一生多交前朝遗民和沦落士人,他的朋友的诗文之集,有很多都入了清人的禁书之列,石涛的作品其实也或多或少受到此一影响。石涛的《自述》一文今不存,石涛没有诗集,没有文集,把握石涛的生活道路、艺术观念等,往往只是凭借一些画跋的只言片语去揣度,其困难可以想见。同时,不仅石涛的《画语录》难懂,石涛的画也很难懂,他的画在历史上引起截然不同的评价,赞之者誉之为古今罕见,贬之者说连看一眼都觉得难过,这本身就说明石涛艺术的把握是不容易的。故此,石涛生平、艺术、思想的研究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石涛研究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有大量似是而非的结论需要辨析。如石涛的《画谱》是否为他晚年的亲自手定本,石涛生平是否有离开佛门改信道教的事,与此相关,石涛晚年是否有家室,等等,这些石涛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今天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即如他的画论,其“一画”概念直至今天,使人感到还是各说各的,也还有继续讨论的空间。石涛研究界的不少结论误解得程度颇深,以讹传讹的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如一枝阁,它本是金陵大报恩寺中的一处小阁,石涛于1680年住进此一小阁,后石涛的“一枝”,“枝下人”等号,都与此相关,但却被不少研究误解为石涛是一枝寺的僧人,金陵根本不存在一枝寺。而通常解释一枝阁,说它在涚溪之西,啸台之傍。其实,这是将石涛朋友博尔都北**皋别墅中一处景点一枝阁与此混淆了。又如,很多石涛的年谱都有石涛南还之后,屈大均有一组诗赠石涛,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1694年条有“屈翁山(大均)此顷始悉上人北行归来,寄怀五首”。其实,这个判断有四误:一、此组诗不是五首,而是六首;二、此组诗的作者不是屈大均,而是梁佩兰;三、此组诗所赠“石公”不是石涛,而是石濂大汕;四、由此组内容丰富的诗得出石涛生平活动的经历,全是错误的。
本书不是全面地研究石涛的艺术、生平道路和他的绘画理论,而是选择一些我以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本书分为画学术语汇释、禅道渊源、交游丛考、作品考略四编,共三十六篇论文,记载着我四年多石涛研究的心得。其中尝试对很多石涛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浅疏看法,希望能得到学界的指正。
第十一章
石涛晚年的“家”
石涛晚年弃佛入道,是不是有家室,成了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问题。在石涛的有关书札和题跋中,多次谈到了“家”的问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四通石涛写给岱瞻的信,其中一通云:“弟昨来见先生,因有话说。见客众不能进言,故退也。先生向知弟画原不与众列,不当写屏,只因家口众,老病渐渐日深一日矣。”由另一通书札中“中秋日与书存同在府上一别,归家病到今,将谓苦瓜根欲断之矣”,可判断此札乃石涛极晚之作,书风也合于此期特征。岱瞻,即江世栋,清初大收藏家。石涛诉说自己生活艰辛时,有所谓“家口众”之语,迫于“家”的负担,靠卖画为生。
上海博物馆藏石涛一花果图册,共8开,其中第七开有云:“稚子去年植高台,今年百合花正开。对人鼓舞何处至,疑是罗浮蝶里来。”款署“清湘老人极”,是其晚年作品。诗中所言“稚子去年植高台”,似乎证明,石涛有了子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18开兰竹图册,其中一开画芭蕉兰草,题诗云:“求时不得至无端,呼酒擎杯遣薄寒。老夫难逢挥洒兴,教儿伸得纸须宽。”其中有“教儿”伸纸之语,似乎这孩子不小了。这也被当作石涛晚年结婚育子的重要证据之一。
徐邦达《石涛妻女问题》一文引石涛一件不太为人知的《袖魁图》,图上石涛跋云:“济南书记今白发,岁节钟馗旧绿襦。举手托天信见月,破鞋踏碎可怜渠。滔滔时辈今黄壤,六六年华属老夫。儿女来容翁便去,银瓶隔夜浸屠苏。天中节前二日戏图于耕心草堂。” 这件作品中有所谓“儿女来容”之语看,也似乎表示石涛此时已经有儿女了。然而此作为伪作。
石涛晚年果真娶妻成家并有了儿女吗?对此,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石涛晚年的确成家娶妻生子,大涤堂就是其名副其实的家 。也有论者对此提出置疑,认为石涛晚年并未成家,其存世文献中所谓“儿女”、“稚子”等语,并非是其真正的子嗣 。
经初步研究,我的结论是,石涛晚年并未娶妻生子,没有真正意义的家,他所说的“家”是指包括其门人、帮助其生活的人等所组成的一个集体。
一、入住大涤堂前,石涛乃出家人,是无家之人。石涛娶妻生子之事只能在*后十年。
石涛大半生时间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是无家之人,自然无妻室可言。1696年冬,大涤草堂建成,石涛正式离开佛门,成为一位在家的道士。也就是说,距离其去世前10年,石涛还是一个无家之人。**可存有疑问的是,石涛在南还之后,就是一位“久罢参”的高僧,基本离开了寺院,过着漂泊的生活,在这其中是否有安排家室之事呢?以下几则资料,可以否定这种可能性。
石涛有行书七古诗一件作品,作于1695年初,现藏四川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为川1-295。上石涛有跋称:“长年老病客他乡,闻者不须动颜色。……我老无家安得诀,故人有问常结舌。”款“一亥上元”,诗作于1695年的元宵节,诗中有浓厚的落寞情调。在热闹的节日气氛中,他感叹人世的无常,感叹世态的荒诞,透出一股酸辛。看着别人热闹的家,而自己是“我老无家”,顿生凄凉。可见,石涛在1695年初没有成家。
1695年春夏之交,石涛在《巢湖图》中题诗云:“且喜无家杖笠轻,别君回首片湖明。从来学道都非住,住处天然未可成。”款:“乙亥夏月,合淝李容斋相国与太守张见阳两先生相招予,以昔时芝麓先生稻香楼施予为挂笠处。予性懒不能受,相谢而归。”题诗和款语中对“家”的问题作了回答。说明当时石涛还是一个出家人,所以有“且喜无家杖笠轻”的说法,此时他没有家室。
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三十六载有《石涛方文山书画合册》,其中第三页设色山水,上石涛题有诗:“无发无冠泱两般,解成画里一渔竿。芦花浅水不知处,偌大乾坤收拾间。”款“清湘瞎尊者戏为之者也,时乙亥秋九月。”也就是石涛从合肥归来的那年秋天。石涛以“无发无冠”形容当时的情况。石涛此时没有家,偌大乾坤就是他的家。
大涤草堂建成后,大约在1699年,石涛致八大山人一札,重求《大涤草堂图》,其中有这样的话:“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散樗数株,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即大涤子大涤堂也。”从其中“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语看,此时石涛虽然出佛入道,仍然是“空诸所有”,所谓成家之事没有踪影。
二、大涤堂中的石涛,仍然说“头白依然未有家”。
庞莱臣《虚斋名画录》卷十五载有石涛10开山水花卉册,有款云“乙亥二月病起作画呈季老诗长伯时正,原济石涛”,画作于1695年,为赠吴季翁之作,后有洪正治1731年所作之跋语,记载此册的由来。此册今不传世。其中第九帧题诗道:“斗煞人间儿女花,冰尽霜历返天涯。烟深水阔无消息,路远天长有叹嗟。故国怀人愁塞马,严城落日动边笳。只今对尔垂垂发,头白依然未有家。”
诗中有“只今对尔垂垂发,头白依然未有家”之语,应作于其出佛入道之后,“垂垂发”意味他不是佛子。“未有家”,似有双重含义,一是故国之叹;一是家室之叹。据此可以判断石涛此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石涛晚年所作《广陵探梅诗》,其中有一首云:“怕看人间镜里花,生平摇落思无涯。砚荒笔秃无情性,路远天长有叹嗟。故国怀人愁塞马,岩城落日动边笳,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头白依然未有家”,仍是他的咏叹。
石涛《庚辰除夜诗》中的*后一首云:“年年除夕未除魔,雪满天涯岁也过。五十有余枝叶少,一生累及友朋多。强将破砚陪孤冷,奈有毛锥忍不呵。郁垒神荼何必用,愧无风味抱嵯峨。”从诗中也可看出,在大涤堂中,可以说他有了外在的家,但这位艺术家仍然感到异常的孤独,五十有余枝叶少,是说自己来日无多。强将破砚陪孤冷,是说自己的孤独。由诗中也可对其大涤堂中的情况约略知之,老来得子情况根本就没有出现。
三、石涛晚年所说的“稚子”、“小子”应不是其儿女
石涛在出佛入道的10年时间中,有成家生儿育女的可能。设若他于大涤堂成、成了一位有发有冠之人,就娶妻生子。那么,在他1707年去世时,孩子也不到10岁。而上引上海博物馆所藏石涛花果册中的“稚子去年植高台,今年百合花正开”,姑且以此诗作于1707年,那么所述之百合花是一群不到十岁的孩子栽种的,这显然不合情理。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兰竹册题诗中的“老夫难逢挥洒兴,教儿伸得纸须宽”,即便判此画为石涛*晚之作,那么“教儿伸得纸须宽”也很难解释。几岁的孩童哪里能张罗纸墨笔砚的细活。
石涛晚年与退夫(程道光)相善,退夫对他的生活帮助很多,《过云楼书画记》载有石涛一致退夫的书札:“屏早就,不敢久留,恐老翁相思日深,遣人送到,或有药,小子领回,天霁自当谢,不宣。上退翁先生。大涤子顿首。天根道兄统此。”
这里的“小子”,如果按有的论者说法,解为石涛的孩子的话,那么一位不到十岁的孩子怎么能到较远的地方送屏风、拿药之类的事情。这“小子”不可能是他的儿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庚辰(1700)年所作之《上元感怀》二首,题为《梦梦道人手稿》,其一云:“老去欢心强不开,儿童笑问故徘徊。只凭锣鼓轰天震,未觉花灯彻夜催。国富喜闻珠宝贱,民穷怕见火生灰。大家收拾关门坐,免使痴情泪眼开。”
二诗写上元节日,好不热闹,但热闹是别人的,他却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儿童笑问”之“儿童”,是那些不知愁滋味的少年,并非是石涛的子女。
四、石涛题跋中“家”的涵义
从现有的材料看,石涛晚年并没有结婚成家的事实,但又如何解释石涛所说的“家口众”呢?
从石涛的语言看,石涛所说的“家”意义比较宽泛。他说的“家口众”不一定就指妻室儿女的家。55岁之前,他作为个佛门弟子,寺庙就是他的家,佛门中人,就是他的家人。他称喝涛为“家喝兄”,佛寺就是他的家。
现藏于四川博物馆的《山水二段》,其中一段作于1695年,记载舟过芜湖心中的感受。跋云:“乙亥夏五月舟泊芜城,忆岩夫、实公诸旧好十无一在,舟中泪下,复夜深月上,不能寐,家人尽睡,余孤灯作此,以遣之。”这里的“家人”显然不是指他的家庭。而指同舟之人,或指他的门人。正是在1695年的夏天,石涛婉拒合肥朋友的邀请,说自己乐得无家,无家“杖笠轻”,走遍天下,自由自在。
五、石涛晚年可能的“家人”
石涛晚年所言之“家人”、“小子”,多半指自己的门人。
香港开发有限公司1969年出版之《石涛书画集》**册,图27影印石涛款《范宽笔意图》,其有题识语云:“除夜客真州之读书学道处,风雪中不得奉访西玉道兄,用范宽笔意。此小徒中有人大似西粤瞎尊者,未归客,请发一笑,清湘原济。”此作无年款,石涛客真州学道处在1695年秋到1696年。正在“舟泊芜城”之后,这里所说的“小徒”,应就是他在“舟泊芜城”一图行款中所说的“家人”。
石涛晚年的生活从寺庙转入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涤堂可以说是他世俗生活的开始。在大涤堂这个空间中,石涛组成了他特别的“家”。石涛的“家口众”不是指妻子儿女,而是指他家中的成员。成员大致包括三部分,一是从他习画的人;二可能包括他收留的一些人(这两部分的人,可能都是他所说的“门人”);三是照料他生活的人。前两部分的人,有一些可以探知者。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涛致江世栋的四通书札中,有一封这样写道:“向日先生过我,我又他出。人来取画,我又不能作字,因有 事客在座故也。岁内一向畏寒,不大下楼,开正与友人来奉访,恭贺新禧是荷。外有宣纸一幅,今挥就墨山水,命门人化九送上,一者问路,二者向后好往来得便。”化九,就是长期以来被误为石涛本人的石乾,他是石涛的“门人”,也是从石涛学画的画家。从“命门人化九送上,一者问路,二者向后好往来得便”看,化九在石涛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化九不仅随石涛学画,也随其学诗,甚至参与家中之管理。诗人汪遁予有《寄石涛兼怀破水、书载、山来、汉瓿、化九竹西》诗 ,其中郑蕃修(破水)、杜乘(书载)、张潮(山来)、张汉瓿等都是居扬州的诗人。汪颖(字遁予),歙县人,移居汉阳,自号老渔遁予,是一位常来扬州的著名诗人,而其中提到的化九,就是石乾。
晚年石涛身边,绝不止化九这样一位“门人”。而石涛与退夫书札中的“屏早就,不敢久留,恐老翁相思日深,遣人送到,或有药,小子领回”的“小子”,正是石涛的门人。而所谓“伸纸”的小儿,垒台的“稚子”,也有可能就是这批门客。
石涛可知门人除了石乾之外,还有一位名吴蔼的扬州诗人。吴蔼,字吉人,号阶木,歙人,康熙间诸生。此人为石涛友人程浚的内弟,与石涛交深谊厚。他虽然不工画,但却精于诗,乃是石涛的诗弟子。其诗歌成就为王西斋兄弟、李虬峰、朱古愚等所称赏。一生好壮游,其诗集有多首题八大山人画之诗作。
而洪正治就是石涛的另外一位“门人”画家。他自称“予以与老人居处*久”,与石涛有特殊的关系。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藏有《洪陔华画像》,此中山水背景部分为石涛所作,石涛有“丙戌冬日清湘遗人大涤子极”款,为石涛逝世前一年(1706)所作。也就是说,在石涛生命的*后岁月里,洪正治与其“居处”。
人物画家蒋恒可能也是石涛晚年的门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与蒋恒合作的吴南高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1-4767。画一山,山之平顶上一人靠松而立。左侧下有小字题曰:“云阳蒋恒写。”与石涛同“居处”的门人可能还有高翔、程鸣等,他们是石涛的“门人”。
除了这些学画学诗门人之外,石涛晚年还需要生活上的照顾。石涛晚年,多病缠身,他在给江世栋的信中说:“自中秋日与书存同在府上一别,归家病到今,将谓苦瓜根欲断之矣。重九将好,友人以轿清晨接去,写八分书寿屏。朝暮来去,四日完事。归家又病,每思对谈,因路远难行。”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书札数通,其中有一致哲翁之札中写道:“别后非常之病,有一月未下楼。上下气不接,气虚,食还如常。前日过我,弟正用药,拂枕而卧,不知罪罪。” 从多方面资料看,石涛晚年定居扬州之后,身体一直不好,生命的*后几年可以说病魔缠身。脱离了寺庙“集体”生活,他需要自己照料自己,更需要照顾自己的人。
六、石涛晚年不平静的“家”
相关材料显示,晚年石涛这个“家”颇不平静。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另一通致哲翁札:
两次教我以离家,恐有非事,故未得亲自登堂走谢,少定再来趋教。
此札笔致老辣,乃石涛极晚之作。从这里反映的情况看,石涛恐怕家中闹出“非事”,而他朋友劝他早点离开这个家,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危机了。身体多病,心情不好,而生活也愈加困顿,再加上如此之“非事”,这个苦瓜真的要从藤上断落了。我们无从知道他的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无妻无子,并非是普通家庭之间的纷争。他家中的“非事”只能在他、门人、帮助他生活的人之间出现。从“少定”一语揣测,其府上一定此时正经历不定,似乎像是门人之间的内讧、争斗。他苦心经营一个大涤草堂,到头来却想逃离这个“家”。
另外,晚年他在大涤草堂中,生活的困顿非一般人可以想象。他在给哲翁的信中说:“时闻贵体安和,心甚喜,因倒屋未出门也,不尽。”(此札今藏上海博物馆)已经到了家危屋倒的地步,大涤堂再也没有刚建时的煊赫了。他在给江世栋的信中诉说着心中的痛苦:“先生向知弟画原不与众列,不当写屏,只因家口众,老病渐渐日深一日矣。……弟所立身立命者,在一管笔,故弟不得不向知己全道破也。或令亲不出钱,或更开与众画转妙,绢矾来将一半。因先早走字请教行止如何,此中俗语俗言,容当请罪。”(此札今藏北京故宫)从此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需要朋友接济了;当他为了家人过活,不顾老年精力不如,舞笔难转动,宁愿干写屏这样以前不愿做的事时。
他有《绝粒》诗二首,其一云:“寒欺茅屋雪欺贫,绝粒还堪遣谷神。傲世不妨寻旧侣,忍饥聊复待新春。时催朽木浑忘倦,一笑空山自解嗔。会得迂疏生事拙,掩关端许砚为邻。”“风雨猖狂万马奔,堆篱倒竹压蓬门。无柴烧尽过冬火,有力煨穷养拙根。迹地裁诗湖雁字破山作画野樵痕。空堂夜夜明如昼,魂断梅花冷落村。” 诗作于1697年之后,可见石涛晚年生活的窘迫状况。
家庭中的不宁,也预示了石涛身后的萧寥。阮元《广陵诗事》卷十记载:“石涛和尚自画墓门图,并有句云:‘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诗人高西唐独敦友谊,年年为之扫墓酹酒。闵廉风有《题石涛墓门图》诗云:‘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高西唐,即诗人、画家高翔;闵廉风,即诗人闵华。石涛生前就预见自己生后的寂寥,而唯“剩有”扫墓者一人,反映出这位伟大艺术家身后的凄清。他生前是“一枝寂寥”,身后还是“一枝寂寥”。他没有自己的子嗣。
他去世以后,伪作风行,如门人石乾堂而皇之地将老师的印章盖在自己的画上,以索高价。李虬峰在为其作传时,竟无一言及于石涛的后代(这其实是一般传记的通例) ,这也说明石涛并无真正的儿女。
七、对李驎所说“伤孩抱”问题的解释
李驎《清湘子六十赋诗》二首之**首道:“清湘仙客隐河滨,筇杖初扶指使辰。耆旧天潢留一老,丹青神品足千春。名登玉牒伤孩抱,迹托黄冠避劫尘。沧海纵教深复浅,碧筒常醉莫辞频。”
学界有将“名登玉牒伤孩抱,迹托黄冠避劫尘”两句,作为石涛晚年有家室的证据。认为:“说明石涛在六十岁以前就已经娶妻生了孩子。” 其实这两句话中的“名登玉牒”,是说石涛出身皇族,“伤孩抱”指的是李驎在《大涤子传》所记载的,父兵败被杀,“是时大涤子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也就是石涛在《钟玉行先生枉顾诗》中所说的:“嗟予生不辰,髫龀遭险难。”意为襁褓之中,便遭不幸。
李驎《大涤子传》云:“后见诸同辈好名鲜实,耻与之俦,遂托于不佛不老间。嗟乎!韩昌黎《送张道士》诗曰:‘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乃著道士服,众人莫臣知。’此非大涤子之谓耶!”韩愈的这首《送张道士》诗,主要是赞扬张道士以国家生民利益为重,疾言痛陈治国之利弊。韩愈《送张道士》诗云:“张侯嵩高来,面有熊豹姿。开口论利害,剑锋白差差。恨无一尺捶,为国笞羌夷。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师。”李驎引此诗是恰如其分的,他要赞扬的就是这样有气有胆的黄冠道人,入道并不是逃遁,而是热血使之然。其中的“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数语,暗指石涛的生活旨趣,前者说石涛的不同流俗的高风,后者似乎透露出石涛并没有选择了世俗生活,娶妻生子,没有子嗣,如果石涛晚年沉浸在绕膝之喜中,李驎此语则就有些讽刺的意味了。“不能伴儿嬉”是石涛晚年生活的直接写照。
作者: 云霓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 时间是一枝向前延伸着的绚丽藤蔓, 我们是这藤蔓上遥遥相对的花朵。 我想接近你,又怕你飘飘摇摇地慢慢凋落。 云薇不知道,如果三年后她肯放下过去敞开胸怀,她得到的将是比记忆 中更加热烈的爱情。 江颜也不知道,如果他肯少爱她一些,不要小心翼翼趋之若鹜地隐藏自 己,他会发现她可以离她更近。 为了让她的人生更加幸福圆满,他可以让时光重新来过,虽然他不是神 祗,只是一个生生死死都爱着她的男人。 时光来过,却查无此人。
作者: 丰子恺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
《丰子恺全集》分为文学卷(6卷)、艺术理论艺术杂著卷(12卷)、书信日记卷(2卷)、美术卷(29卷)、附卷(1卷)等五大部分,共计50册。总计420万字(其中佚作近百万字,此前未收入《丰子恺文集》)。美术卷收画作10000幅。《丰子恺全集·美术卷二》收《儿童漫画》《儿童生活漫画》《子恺漫画-云霓》等画集三种。《儿童漫画》,(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月初版,1933年9月再版。收漫画100幅。《儿童生活漫画》,(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3月初版。收漫画36幅。《子恺漫画-云霓》,(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4月初版。收漫画60幅。
作者: 云霓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13
简介:《复贵盈门》所写琳怡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洞房花烛夜,竟然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夜。那一场熊熊大火埋葬了她的命,还有她的情。 或许是天可见怜,大火后的她猛然发现自己居然重回了十三岁!一切的前尘往事仿佛只是一场噩梦。重活一世,她不再是以前的琳怡,她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当一切付出终有回报,唯有身边的他始终让她不能释怀……
作者: 云霓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3-10-1
简介: 《复贵盈门完结篇》再续宅斗搞成。婚后的琳怡对周十九充满了疑惑和不安,渐渐回忆起的前世,更让她噩梦连连。周十九对这个自己算计来的郡王妃却宠爱十分,处处维护。面对周十九的好,琳怡真的会动心爱上周十九吗?更有内宅周老夫人在一旁对琳怡虎视眈眈,朝堂上立储一事亦是风云变幻莫测。琳怡和周十九能否力挽狂澜,携手走到最后?
作者: 云霓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6年09月
简介:
他十七岁就被逐出家门,处处与宗族作对成了恶逆子孙。
他不蒙祖荫,未凭科举,一朝踏上仕途成为天子重臣,凭的是雷厉风行的决绝手段。
他保社稷江山、天下太平,为的却不是功名富贵。
他只是要在最好的时光遇见她,告诉她“我爱你”。作者: 朱铁志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简介: 《板凳的温度》是作者2004至2008年杂文、随笔作品的合集。作者秉承鲁迅杂文“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纵横古今,评说世相,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其作品呈现出思想犀利、见微知著、举重若轻、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全书分为“笔底风云”、“心中沟壑”、“梦里云霓”三部分。全部作品都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