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25 项 “伊凡”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捷)伊凡克里玛 著,崔卫平 译
简介:“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带给新世纪的遗产。如果布拉格还仍然存在,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是因为它非常结实,像它的人民一样,一直坚持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本书是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著名评论集,收录了他为《格兰塔》写作却无法在捷克国内发表的文章,以及90年代在国际文学会议上的演讲内容,首次出版即为英文版。作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的童年,对捷克历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的评论,以及1968、1989年前后社会环境与思想上的变化。在同名文章本书中,克里玛描述了这座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等人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它“悖谬”、文化丰富、屡经灾难却始终乐观。在菲利普·罗斯和他的对话录《重返布拉格》中,克里玛谈论了当代捷克知识界对瓦茨拉夫·哈维尔和米兰·昆德拉这两位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家的看法。最后一个部分《刀剑在逼近》详细分析了卡夫卡的人生、作品与书中人物,是克里玛对卡夫卡的精彩评传。
作者: (德)格林兄弟 等著,周克希 译
简介: 这是一套难得的精品之书:故事经典,图画精美。将近1000幅的超精美手工绘图唤醒了文字,把读者带入一个个生动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丛书自法国引进版权,分别为《美女和野兽》、《仙女》、《拇指姑娘》、《金发姑娘和三只熊》、《三只小猪》、《狼和七只小羊》、《杰克和魔豆》、《灰姑娘》、《驴皮公主》、《小红帽》、《安徒生童话三则》、《穿靴子的猫》、《小拇指》、《伊凡和大灰狼》、《丑小鸭》、《亨塞尔和格莱特》。 本套丛书从世界各地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中,精选了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故事,为突出原著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化特征,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专门邀请法国当代最著名插画家绘制风格各异的精美插图,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空间感的画面,引导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里。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深入心灵的温暖,体验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并收获快乐、友善、智慧、勇敢和希望!同时,特邀著名法语翻译家周克希,首次翻译儿童绘本。周克希的译稿被全国多家博物馆收藏,文字优美,诗情画意,是对孩子最好的文学熏陶。
作者: 张爱玲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简介:《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3册)》包括:《海上花开》、《一曲难忘》、《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怨女》、《红楼梦魇》、《流言》、《小团圆》、《重访边城》、《半生缘》、《海上花开》、《海上花落》、《异乡记》。 《怨女》是张爱玲难掩光芒的杰作。1943年发表的《金锁记》被赞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二十多年后,张爱玲把三万多字的《金锁记》改写成十万多字的《怨女》,着重展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欲煎熬,其细腻深切、摄人心魄的描写使得《怨女》成为又一部难掩光芒的杰作。《怨女》英文本还入选美国各大学通用教材《中国文学选读》。 《一曲难忘》为张爱玲电影文学剧本作品集,包括《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魂归离恨天》和《伊凡生命中的一天》五个剧本。剧本悲喜交加,情节曲折引人,充分体现了张爱玲作品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与张爱玲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特色,令人大开眼界。 《重访边城》内容简介: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这段游记张爱玲于1963年写成英文本A Return To The Frontier,80年代又以中文重写出《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文章。台湾和香港,在张爱玲眼中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而与中国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和同内地接壤的香港风格完全不同。透过她的犀利之笔,我们看到了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 《小团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小团圆》是张爱玲集大成之作。张爱玲的创作有所变化,有所发展。《金锁记》《倾城之恋》是她1943年的作品,从1944年写《年青的时候》起她就开始变化了。到1945年她写《留情》的时候,就跟最早的作品差别很大。1947年之后她开始写比较通俗的作品,如《多少恨》《郁金香》《十八春》《小艾》。50年代中期她到香港,写《秧歌》《赤地之恋》,风格又一变,追求“平淡而近自然”。到70年代,她重新主要以中文写小说之后,风格又一变。《小团圆》的写法和她另外三篇作品《相见欢》《浮花浪蕊》和《同学少年都不贱》很像,这些都是同时期的作品。同一时期还有《色,戒》,但《色,戒》的写法没那么复杂。如果只盯着人家早年的一两篇小说,沉迷其中,而拒绝接受作者自己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读者未必高明。《小团圆》能不能当作文坛八卦或者掌故来看?《小团圆》里不少人物,都能跟现实中的人对上号,但事情是不是对得上号就不知道了。大概有十几、二十来个人物都能跟张爱玲现实生活中的对上号。对作家来说,在写作中以现实人物为原型,不足为奇。上个世纪初有部小说叫《孽海花》,里面好多人物现实中都有原型。包括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还有她的奶奶,就是李鸿章的女儿,那书里都有。所以说这种手法也不是独创,以在生活中的谁为原型,这非常多见。能对人未必能对事,能对事未必能对细节。当八卦来理解就太低了。 很多人在读《小团圆》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张胡之间的关系。 这是读《小团圆》的一个误区。九莉是《小团圆》的女主人公,但是邵之雍不算是男主人公。邵之雍第四章才出场,第三章就占了全书的将近四分之一,所以邵之雍出场的时候小说已经到了一半了。后面还有好多篇幅没提他。不是说九莉和邵之雍这部分不重要,但是《小团圆》绝不是只写他们俩的事。书中还有多重关系:九莉和她母亲的关系,和姑姑的关系,和弟弟的关系,和比比的关系,和燕山的关系,早期和那个安竹斯老师的关系,还有和她整个家族的关系。《小团圆》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写故事的小说。 《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
作者: 任光宣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俄罗斯文化是俄罗斯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化历史类型,由俄罗斯民族意识的独特结构所决定,它是俄罗斯人民献给人类文明的一个“成熟的果实”,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具一格的文化品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书作者撷取了近千年来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中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希望大学生从本书中不但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文化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而且可以触摸到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俄罗斯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从而对俄罗斯文化有一种总体概念和把握。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作者的话 第一讲 俄罗斯文化概述 一 俄罗斯文化诞生的假定时间 二 俄罗斯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 三 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讲 “罗斯受洗”及其文化意义和作用 一 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 二 古罗斯的多神教信仰 三 “罗斯受洗”和“双重信仰”现象 四 基辅罗斯时期的俄罗斯文化 第三讲 伊凡雷帝的专制思想及其文化表现 一 伊凡雷帝其人 二 伊凡雷帝的专制思想及其宗教一哲学前提 三 伊凡雷帝时代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倾向 第四讲 彼得改革与俄罗斯文化世俗化 一 彼得改革的背景 二 彼得改革的内容 三 彼得大帝时代的文化世俗化 第五讲 普希金与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 一 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迅速觉醒 二 普希金是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的杰出代表 三 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诸门类的繁荣 第六讲 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世纪俄罗斯文化的“纵向”与“横向” 一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产生的背景 二 斯拉夫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 西欧派及其代表人物 四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是俄罗斯文化的一种二元现象 第七讲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 一 白银时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复兴时期 二 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的繁荣 三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的多元化 第八讲 俄罗斯侨民文化现象 一 俄罗斯人流亡浪潮及俄罗斯侨民的文化活动 二 俄罗斯侨民文化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 俄罗斯侨民知识分子的使命思想 四 俄罗斯侨民文学 第九讲 苏维埃文化诞生 一 苏维埃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类型 二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化革命” 三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知识分子 四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化发展 第十讲 斯大林时代苏维埃文化 一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 斯大林时代的文化发展 三 斯大林时代文化发展的问题 四 斯大林时代的文化政策 第十一讲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解冻”和“封冻”——世纪 年代中叶至 年代末苏维埃文化 一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解冻”及其表现 二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封冻”及其表现 三 持不同政见运动和地下文化现象 第十二讲 苏维埃文化的最后历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被禁文化的“回归” 一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维埃社会的变革 二 苏维埃文化发展的新现象 三 “回归文学”现象 四 苏维埃社会中的宗教复苏 第十三讲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化 一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延续性 二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环境和状况 三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多元发展中的亚文化现象 四 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化 第十四讲 俄罗斯知识分子 一 知识分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历史沿革 三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特征 第十五讲 索尔仁尼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 索尔仁尼琴的生平与创作 二 索尔仁尼琴的新斯拉夫主义思想 三 索尔仁尼琴——一个有争议的文化人物 四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化的保护者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 (美)戴维·霍瑟萨尔(David Hothersall),郭本禹著;郭本禹等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简介: [div style="color: #6c6c6c;"][span id= "ctl00_ctl00_contentplaceholder1_contentplaceholder1_detailsview1_descriptionlabel"] [span style= "color: #6c6c6c;"]《心理学史(第4版)》以传记体的形式,对推动心理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和理论学派进行了生动的论述。既在心理学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追溯心理学体系的发展,又注重考察个体心理学家的生活与事业。同时,作者坚持公正的立场,为心理学家的“弱势群体”正名,?历史以本来面目。《心理学史(第4版)》文献丰富,内容翔实。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还配了许多图示和人物照片,让读者在理性的理解之外更多了一些感性认识。 《心理学史(第4版)》除前言、导论和结语外,共包括15章内容,分别是第1章心理学与古人,第2章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前提,第3章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研究,第4章威廉·冯特与心理学的创立,第5章爱德华·铁钦纳与雨果·闵斯特伯格,第6章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德国心理学家,第7章德国和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第8章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精神分析的产生,第9章达尔文、高尔顿、卡特尔、詹姆士和霍尔,第10章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第11章智力测验在历史上的使用和滥用,第12章伊凡·巴甫洛夫的研究和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第13章四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第14章四位认知心理学家和第15章人本主义心理学。 原著作者霍瑟萨尔教授多年来潜心投入心理学史教学和教科书编写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能够对心理学的大量文献融会贯通,再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表述出来。读者在品味每位心理学家的生平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轻松畅快的感觉。由于原著只写到第13章新行为主义,而现在国内本科生的心理学史教学内容一般还包括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学的内容,所以译者在翻译基础上又补写了两章内容,以便作为教材使用。 《心理学史(第4版)》既可供心理学领域的教师、学者、学生阅读,也适用于广大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span] [/span][/div]
作者: 张爱玲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包括:《六月新娘》、《一曲难忘》、《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怨女》、《红楼梦魇》、《流言》、《小团圆》、《重访边城》、《半生缘》、《海上花开》、《海上花落》。 《六月新娘》为张爱玲电影文学剧本作品集,包括《人财两得》、《情场如战场》、《桃花运》、《六月新娘》和《小儿女》五个剧本。 这五个剧本以爱情纠葛为主题和线索,演绎了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细腻丰满的人物形象,既富有戏剧性,又贴近生活,时而令人捧腹,时而教人思索,时而温馨感人,时而扣人心弦,展现了与张爱玲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特色。 《一曲难忘》为张爱玲电影文学剧本作品集,包括《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魂归离恨天》和《伊凡生命中的一天》五个剧本。剧本悲喜交加,情节曲折引人,充分体现了张爱玲作品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与张爱玲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特色,令人大开眼界。 《重访边城》内容简介: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这段游记张爱玲于1963年写成英文本A Return To The Frontier,80年代又以中文重写出《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文章。台湾和香港,在张爱玲眼中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而与中国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和同内地接壤的香港风格完全不同。透过她的犀利之笔,我们看到了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
作者: 林兆华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2014-7-16
简介: “大导”林兆华全面回忆戏剧人生的口述大作,家族记忆、早期经历、青少年事情懵懂的情愫,一一涉及。重头仍旧放在了戏剧上,分“做戏”“看戏”两部分。“做戏”以“我与高行健”“我与过士行”“我和名剧”“农村戏”“人艺,人艺”等版块,其近四十年的戏剧生涯的重要作品无一遗漏,以一戏一谈的方式,回到历史现场,纵论心得体会、收获遗憾;“看戏”分“我看的戏”“写的记的画的”“看我的戏”“一个剧本”四个版块,作为观众的林兆华看到的国内国外大小戏剧,长短优劣如何,都有“看戏笔记”为证;作为导演的林兆华在众多合作伙伴、前辈同行、名家晚辈眼中,其性情、其成就、其思想,其在中国当代戏剧乃至艺术上的影响,也以二十余篇文章论及。 《绝对信号》《车站》《野人》《鸟人》《棋人》《厕所》《哈姆雷特》《大将军寇流兰》《建筑大师》《三姊妹·等待戈多》《樱桃园》《伊凡诺夫》《二次大战中的帅克》《罗慕路斯大帝》《浮士德》《盲人》《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槃》《田野田野》《白鹿原》《北京人》《茶馆》……一戏一格,一谈一戏,舞台之光照亮现实。 曹禺、吴祖光、于是之、高行健、濮存昕、裴艳玲、牟森、孟京辉、林连昆、过士行、陈忠实、陈丹青、童道明、郭文景、李六乙、解玺璋、林克欢、李静、梁冠华、何冰、徐帆、宋丹丹、蒋雯丽、易立明、谭盾小陶虹……听林兆华谈及他们,看他们评论林兆华。 七十余年得失甘苦,三十多载戏里戏外,尽在《导演小人书》(全本)。
作者: (俄)契诃夫著;汝龙译
简介: 本书包括:一个文官的死、胖子和瘦子、万卡、跳来跳去的女人、套中人、宝贝儿、新娘、挂在脖子上的安娜等作品。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Analysing qualitative data in psychology
作者: 伊凡希雅·莱昂斯(Evanthia Lyons),阿德里安·考利(Adrian Coyle)主编;毕重增主译;毕重增,窦刚,王金良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力图围绕三个主要目标进行组织。第一个目标是,提供给读者一 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导读者树立问题意识,以帮助其明智地决定他们是 否确实需要做质性研究。 我们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提供详细的情境化说明,让读者掌握以下四 种方法/取向的基本分析工具:解释现象学、扎根理论、话语分析和叙事 分析。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书还以手把手的方式,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分 析了一个真实案例的资料,以为读者的理解提供具体的抓手。 我们的第三个目标是提供给读者撰写质性研究报告的一般指南,以及 如何运用四种特定的方法来报告研究。
作者: 张爱玲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自十年前的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辞世后,“张爱玲热”逐渐从学术界蔓延到读书界。在海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作家的很多散佚作品不断被发掘整理,无论是《同学少年都不贱》还是《沉香》的出版都得益于此。 本文中除收录有《有几句话对读者说》、《信》、《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等散文外,还首次收录了散佚多年的张爱玲电影“处女作”《不了情》的剧本,根据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改编的广播剧等。这些都是《张爱玲典藏全集》之外的佚文。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陈子善“打捞”出来的,身为国内著名的张爱玲研究学者,他曾发掘了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和手绘图画。
简介:国王的城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俄罗斯) 克里姆林宫座落在莫斯科河畔与红场相毗邻,堡内的天使大教堂建于1509年,是从伊凡一世到彼得大帝历代莫斯科大公和历代沙皇的墓地。多棱宫是堡内最古老的宫殿,也是历代沙皇举行盛典的地方。红场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15世纪90年代莫斯科大火,火灾后空旷的土地成为广场,17世纪起称“红场”,是莫斯科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场所。权力的见证(塞戈维亚、角斗场、西班牙)
作者: 李也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6年08月
简介:★《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四季》经典看点之一:关于“连环杀手”,在很多国家都存在,这些杀手的目标大多是妓女和流浪者,因为这些被害人很少被人关注,即便被杀,也很少被发现。有专家表示,“连环杀手”很少为钱财而杀人,他们更多的是为寻求刺激、追求幻想世界的支配权而杀人。★《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四季》经典看点之二: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神秘的天坑,影响*的莫过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末日天坑”。在一年时间里,它迅速增长着。由于它所在的地方是天然气蕴藏量极高的区域,甚至引起了俄罗斯当局的重视。当时科学家们做过分析,但并未找出它形成的原因。而“末日天坑”所在地不仅是因为天然气含量高而受人瞩目,还因为它的所在地被誉为“世界的尽头”。那么它的出现真的与“世界末日”有关吗?★《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四季》经典看点之三:年少的詹姆斯经常做同一个梦,在他的梦里,他同样叫詹姆斯,梦中的他是二战时期的一名战斗机驾驶员。但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驾驶的战斗机被日本军队击中,坠毁在海里。小詹姆斯的梦境困扰着一家人。父亲布鲁斯经过调查发现,詹姆斯描述的场景,竟然在二战时期真实发生过。詹姆斯的记忆其实是60多年前另一位詹姆斯的记忆,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生死轮回? ★《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四季》经典看点之四:对背包客来说,有一个名字会让他们胆战心惊,这个人就是伊凡•米拉特。因为他专门针对背包客下手,手段残忍,行踪诡秘。他为何如此?这背后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四季》是《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系列*作品,延续前三季的精彩,更有料,超好看。 推荐阅读:《世界奇异档案记录》《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二季》《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三季》《脑洞大开的神奇知识》
Antholog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lassical mortuary stories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俄)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刘文荣选编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13
简介: 毫无疑问,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就如爱情一样。所以,既然有爱情小说,当然也有死亡小说。所谓“死亡小说”,简而言之,就是以主人公之死作为主题的小说。《欧美经典死亡小说精选》收录维克多·雨果夫人《死囚末日记》、乔瓦尼·维尔加的《莺之死》、列夫·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舍伍德·安德森的《林中之死》、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六部经典死亡小说。
作者: 雷擎,伊凡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开发/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规划教材》对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通过简单易懂的示例说明了其具体实现过程。通过《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开发/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规划教材》的学习,可以牢固掌握Android编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编程方法,通过实践的灵活运用,能够进行应用程序的实际开发。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0章。第一部分第1章详细介绍Android系统的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和调试环境的搭建;第二部分包括第2-4章,详细介绍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法、常用布局、基本和高级控件、事件处理机制等实现Android用户界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用户浏览模式中菜单模式和动作条模式中各种应用的具体实现;第三部分包括第5~10章,详细介绍Android平台的高级知识,包括消息与广播服务、多任务与服务、实现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储、访问数据资源的接口ContentProvider、触摸事件处理、定位服务和Google地图应用。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开发/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规划教材》适用于对Java编程有一定基础、希望掌握Android程序设计技术的读者,也适合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或可作为Android程序设计的培训教材。
Trump card:playing to win in work and life
作者: 伊凡卡·川普(Ivanka Trump)著;郭宝莲译
出版社:智富出版有限公司,2011
简介: 有錢人的生活父親川普買下遊艇,重新命名為「川普公主號」,指的正是我。我的房間位於川普大樓高層,面向紐約中央公園,讓我從小就擁有不平凡的視野和夢想。 有錢人的思維家庭相互扶持所產生的整體力量遠大於個人成就的總和,也是川普家每個人才華與前景的活泉。 有錢人如何教養出好子女父母對我和兄弟的設定是最高標準,他們給予很多,但相對地也期望更多。在川普家,符合期望是不夠的,更要超越期望,成為佼佼者。 有錢人找人才應徵面試要談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名校、成績、父母、靠山。我喜歡見到求職者看出我們公司的潛力,以及她將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 如何利用資源到達世界巔峰看我如何尋找資源和人脈,我的朋友深具創意和全球影響力,透過這些經驗你會知道如何運用人際關係。 本書特色 「我是公主,我要做得比別人的期望還要更好!」 正牌川普接班人 全世界最美麗的女首富 伊凡卡.川普,身價30億美元,除了擔任川普地產集團董事,也自創珠寶與流行時尚品牌。現在,她希望分享出自己的經驗,成為年輕女性諮詢的生涯職業顧問,以幫助正在開創事業或者正努力更上層樓的女性,更有能力面對今日充滿挑戰的經濟環境。 歐普拉 盛讚 :「伊凡卡.川普是21世紀年輕女性的新典範!」
简介:作品开始时光从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然而不止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个劲地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问题远不止此。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更令人诧异的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猥琐的人,就把大家压得透不过气来,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辖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总而言之,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官贵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他在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社会上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扼杀一切生机的沙皇专制制度。 从艺术上着眼,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首先以夸张的笔墨给别里科夫画了一张惟纱惟肖的漫画,显得多么迂腐和可笑。另外还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以他荒谬绝伦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经的语言构成一种对比,使人忍俊不禁。骑自行车,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里却变成了极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经地指责道: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要倒过来用脑袋来走路了”。作品还不露痕迹地运用了反语和丰富的潜台词,极其辛辣地嘲笑了别里科夫,作者写道:“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瞧!这个“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着指出:原来他“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作者暗示我们,只有棺材,才是别里科夫应该去的地方,而且这也应当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归宿。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也不能忽略。它们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小说是从一月夜两位打猎朋友的聊天开始的,他们本是海阔天空地闲聊,殊不知别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感慨和深思。开始的轻松宁静和别里科夫的故事的沉闷气氛形成了一种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洁恬静的月色的描绘。这又和别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种反差;大自然是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又是那么黑暗污浊。于是在那个月夜里,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套子。作品最后写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也许,他想到: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小说的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在《套中人》里,契诃夫着重使用艺术夸张的手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套子”。从外表、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乃至婚事突出刻划了别里科夫这个在当时沙皇专制警察制度下胆小怕事的庸人的典型形象。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除保守外,还有反动的一面。这一点通过玛芙拉烘托出来。玛芙拉只是缩在蜗牛壳里,而别里科夫却不时钻出套子,干预别人的生活。 契河夫,(l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著;周扬,谢素台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简介: 本文集共17册。 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索尔仁尼琴读本/(俄罗斯)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Солженицын)著;张建华选编
作者: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简介:索尔仁尼琴(1918~2008 )——20世纪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59年,他以中篇小说《伊凡·捷尼索维奇的一天》开篇,揭开了苏联“集中营文学”与“农村小说”的第一页。从步入文坛的第一天起,他就显示出艺术家与思想家兼具的卓越风采。充满抒情、哲思的“袖珍散文”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未曾辍笔的文学体裁。他的短篇小说真实地映现了作家创作的时代印迹。《读本》选译了《落入两扇磨盘间的一粒种子》第一卷(1974~1978)第一章及其相关书信附录,它们对于我们了解作家20年流亡生涯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本》译出的中篇小说《伊万·捷尼索维奇的一天》便是其2006年的新版本。在新世纪的生命晚年,他依然执著于政论与鸿篇巨著——十卷本《红轮》的写作,两者都对俄国当今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影响和作用。索尔仁尼琴是一个融合了古俄罗斯文化,19世纪和20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当代作家,“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生活在充满悲剧的当代世界的人的尊严而斗争的巨人”。
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册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和雄浑的气势讲述了从1805年起到1812年为止,俄罗斯与法国的两次战争,以及在这两次战争期间以罗斯托夫家族和博尔孔斯基家族为代表的俄罗斯人的生活。 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如同读原著一样比以前更好地了解人生,更清楚地、更严肃地观察人生,也会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托尔斯泰曾经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力图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家危急的严重关头,许多来自下层的俄军普通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虽然战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却始终占有压倒的优势。老百姓也主动起来保家卫国。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网升、杰尼索夫、谢尔巴狄那样的英雄人物。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因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决胜的信心。整部小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尔斯泰的“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作者在小说中也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包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60年代,托尔斯泰仍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却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敌如虎,他们关心的是寻欢作乐,积聚私产。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仑则是荡妇。这些贵族的卑劣行径与人民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认为,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京城以外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指出在这些贵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风,他们有爱国心,与人民的精神相通。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宗法制贵族。
作者: 傅伟勋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托尔斯泰小说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启蒙意义 任何读过19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日记与传记(不计其数)的读者都 知道,西方文学史上几乎找不到一个作家,像他那样惧怕死亡,也没有一个 作家像他那样自幼幻想死亡(情状),凝视死亡(真相),并想尽办法超克死亡 。他在1884年完成的“死亡文学”的不朽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便是 显著的例证。这一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1881年一位法官濒死之前,针对往 逝的生命)-JS~自我总结与评价的真实故事。托尔斯泰经由夫人的转述得知 此事,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与灵感。我们可以说,《伊凡·伊里奇之死 》虽取材于那位俄国法官的生死挣扎,实质上却反映着托尔斯泰自己多次有 关生死问题的亲自体验,充分彰显了他日后在《艺术论》(Wh口t Is Art?) 中所极力标榜的“艺术为人生”(art for life’s sake)立场。总之,这一 中篇小说是托尔斯泰为了超越生死大关,而获得终身不渝的宗教与道德的根 本改信之后,首次发表出来的力作。从此以后,他的一切作品(包括第三部 长篇小说《复活》与《艺术论》在内)全然抹去纯文艺色彩,只为耶教的博 爱主义与道德的社会主义服务了。 《伊凡·伊里奇之死》1ti版之后不久,著名作家斯塔索夫(Stasov)函 告托尔斯泰说,他从未读过如此精彩的杰作:“人间还未产生过这样伟大的 创作。与你这篇70页左右的作品相比,其他一切作品就未免显得无足轻重了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也在日记中写道:“我刚读完《伊凡 .伊里奇之死》,因而更加确信,托尔斯泰是地球上最伟大的作家。”由此 可见《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文学成就之高,尤其在“死亡文学”这一领域 里,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最高成就。1880年威尔(Robert Weir)教授所编成的 《文学中的死亡》(Death in Literature),就在结论部分专门收录了这一 篇作品,可见它的现代意义与文学价值。它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是“死亡学 ”与临终精神医学研究以及“死亡教育”经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阅读资料。 我们如果细读《伊凡·伊里奇之死》,则不难发现,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淋 漓尽致——如伊凡对医生的不信任,对上帝的“埋怨”,对妻女外出的嫉妒 与愤恨,绝望无助的孤离感,在生命尽头对于死亡的“接受”等等,已经预 见了库布勒·罗斯医师观察所得的心理反应及其阶段之种种,实在令人叹赏 不已。 《伊凡·伊里奇之死》在文学创作与哲学思想层面,也预见了20世纪两 次世界大战以来,盛极一时的欧洲实存主义(或称存在主义)的思想胎动与探 索问题的主要趋向;并与后起之秀陀斯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的《卡拉 马佐夫兄弟们》(The Brothers Karamazov)等名著相互辉映,构成实存主义 文学的先驱典范之作,可以说对于整个现代实存主义文学运动的酝酿与发展 ,极尽开拓之功。再者,我们知道,“实存(兼涵现实存在与真实存在二义) ”(existence)、“实存的抉择”(existential choice)、(生死关头的)“ 极限境况”(the border’一situation)、“实存的本然性或真实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实存的非本然性”(existential inauthenticity)、“ 存在的勇气”(the COUr’age tobe)等实存主义的惯用概念,都是20世纪20 年代以来经由海德格尔(Hei.degger)、雅斯培(Jaspers)、萨特(Sartre)、 田立克(1'illich)等人的哲学探索而逐渐形成的。这些概念今天已是现代西 方思潮方面的一般常识或口头禅。但是一百多年前,托尔斯泰居然能以《伊 凡·伊里奇之死》的小说体裁,步步挖掘人在面临死亡(极限境况)之时显现 出来的实存意识(不论是真实本然性的或非本然性的),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他那生来独特的生死体验,犀利无比的心理描写与实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以及呼应20世纪实存主义思潮的(新)时代预感。譬如海德格尔 在划时代的哲学名著《存在与时间》中所作的关涉生死问题的人的存在分析 ,多半可在半个世纪以前问世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中,找到实存文学的 线索或例证。事实上,海德格尔在书中附注提到了这篇作品的重要性,可见 它对海德格尔的“死亡”讨论极有影响。 表面上看来,《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情节与结构都很简单,而故事的 展开也多半平铺直叙,没有复杂的曲折。因此,缺乏“创造地阅读”能力的 普通读者,容易误认为这篇作品平淡无奇,不过如此,而完全忽略其中的深 意。其实,托尔斯泰善用他那平生最擅长的白描手法与写实笔调,所刻画出 来的人际关系与人间形象,以及所透视出来的(主要登场人物的)心理反应、 (伊凡在死亡边缘的)最后挣扎、(生死问题)的终极关怀等等,在一百多年后 的今天仔细阅读,仍然具有令人激赏而发人深省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