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21 项 “休谟”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王岳川主编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简介: 一生要读知的100种学说 001迷信?哲学? / 《周易》阴阳八卦学说 002中国人的智慧哲学 / 老子道家学说 003人类艺术起源之学说 / 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与巫术说 004东方文化魅力的源泉 / 孔孟儒家学说 005军事学之圣典 / 孙武兵家学说 006道家思想的集大成 / 庄子的道家学说 007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奠定 / 《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 008中国古代养生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 009西方哲学思想之源 / 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体系 010古代欧洲文明的汇总 /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 011以法治国的理论根源 /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 012君权神授的理论依据 / “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学说 013挑战神学的战斗哲学 / 王充的朴素唯物学说 014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 / 托勒密的“地心说” 015“神不灭”论的摧毁 / 范缜的无神论学说 016中国古代文论的传世经典 / 《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 017封建专制的哲学化身 / 宋明理学学说 018“人”时代的文艺理论 / 达·芬奇和但丁的文艺学说 019空想社会主义的缘起 /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学说 020近代天文学的奠基 / 哥白尼的“日心说” 021经典天文学的奠基 / 开普勒三大定律 022西方近代哲学的兴起 / 笛卡儿的哲学和方法论 023西欧重商主义思想的发端 / 托马斯·曼的重商主义学说 024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思想 025近代社会契约说的启蒙 / 霍布斯的契约理论 026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 /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体系 027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 / 威廉·配第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028资产阶级国家思想的奠基 / 洛克的“立法”与“分权”学说 02917世纪自然科学的集大成 / 牛顿的天体力学 030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 /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思想 031英国经验哲学的终结 / 休谟的不可知论学说 032资产阶级宪法的楷模 /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033重农学派的理论代表 / 魁奈的“自然秩序”和“经济表” 034震撼人类灵魂的宣言 / 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 035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 /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036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础 / 康德的认识论学说 037地质学“灾变论”假说的先声 / 居维叶的“灾变论” 038现代地质学的开创思想 / 赫登的“地球理论” 039欧洲古典哲学的集大成 /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040人口理论史的开端 /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041化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0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析 / 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学说 043生物进化论的开端 / 拉马克的早期进化学说 044分子物理学的杰出贡献 / 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 045西方军事学的奠基者 /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学说 046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代表 /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047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理论 / 李斯特的经济学体系 048现代哲学大转型 / 孔德的实证主义学说 049非理性哲学的诞生 /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 050“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 / 赖尔的渐变论学说 051美国经济学派的先声 / 凯里的经济学说 052生命科学的创立 / 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 053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创立 /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054冲击古典美学壁垒的大旗 / 立普斯的审美“移情说” 055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导纲领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056功利社会学的先河 / 斯宾塞的社会学说 057生物遗传之谜的揭示 / 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学说 058无产阶级的经济“圣经” /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059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 / 能量守恒定律 060自然科学界的大革命 /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061有机结构理论的奠基人 / 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学说 06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 普鲁东的经济学说 063唯心主义的超人哲学 / 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 064揭开现代经济学的序幕 / 门格尔的边际效用学说 065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旗帜 /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066资本主义精神的透析 / 马克思·韦伯的学术精髓 067破解高级神经活动的奥秘 / 巴甫洛夫的条件发射学说 068现代心理学的初始 / 詹姆斯的机能学派理论 069美国海军军事理论的基石 / 马汉的海军军事学说 070社会学“自己的园地” / 涂尔干的理论尝试 071开创美国经济学史新天地 / 克拉克的经济学说 072美国特色的实用主义 / 詹姆士的经验主义学说 073指向斯芬克斯之谜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074现象学的研究导论 / 胡塞尔的哲学反思学说 075地缘政治学的重要学说 / “心脏陆地”学说 076现代科学的革命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 077中国近代革命的行动指南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078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先河 / 索绪尔的语言学学说 079历史研究的新思路 /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080追问生命起源的奥秘 / 纵观生命起源说 081地质学的新纪元 /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082经典物理学说的彻底突破 / 玻尔的原子结构学说 083现代行政管理学之始祖 / 费尧的行政管理学说 084马克思经典学说的发展 / 列宁的国家学说 085现代空军军事理论的奠基 / 杜黑的空军军事思想 086开启现代管理艺术之门 /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087存在主义的发端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088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宝库 /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089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年鉴学派 090人道主义的新阶段 /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学说 09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 /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理论 09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 /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093法国存在主义的旗帜 /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 09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095现代社会学的开端 /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096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 冯·诺依曼的计算机结构 097横断科学的兴起 / 维纳的控制论学说 098宇宙演化的标准模型 / 伽莫夫大爆炸宇宙假说 099分子生物学的杰出贡献 / DNA双螺旋结构 100人类未来的科学预测 / 托夫勒的未来学说
作者: 乔斯坦·贾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苏菲的世界》
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目录】
伊甸园/1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魔术师的礼帽/10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神 话/21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自然派哲学家/28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德谟克里特斯/41
……世界上*巧妙的玩具……
命 运/47
……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苏格拉底/56
……*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雅 典/71
……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柏拉图/77
……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少校的小木屋/93
……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亚里士多德/103
……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希腊文化/120
……一丝火花……
明信片/138
……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两种文化/147
……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方式……
中世纪/161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文艺复兴/184
……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哪……
巴洛克时期/212
……宛如梦中的事物……
笛卡尔/229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斯宾诺莎/243
……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洛 克/253
……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休 谟/264
……将它付之一炬……
柏克莱/279
……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柏客来/285
……曾祖母向一名吉卜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启 蒙/301
……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康 德/321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浪漫主义/342
……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黑格尔/362
……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祁克果/375
……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马克思/389
……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达尔文/406
……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弗洛伊德/431
……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我们这个时代/450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花园宴会/475
……一只白色的乌鸦……
对位法/490
……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那轰然一响/510
……我们也是星尘……
【免费在线读】
伊甸园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她们谈着有关机器人的问题。乔安认为人的脑子就像一部很先进的电脑,这点苏菲并不太赞同。她想: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吧?
她们走到超市那儿就分手了。苏菲住在市郊,那一带面积辽阔,花木扶疏。苏菲家位于外围,走到学校的距离是乔安家的一倍,附近除了她家的园子之外,没有其他住家,因此看起来她们仿佛住在世界尽头似的。再过去,就是森林了。
苏菲转了个弯,走到苜蓿巷路上。路尽头有一个急转弯,人们称之为“船长弯”。除了周六、周日的时候,人们很少打这儿经过。
正是五月初的时节。有些人家的园子里,水仙花已经一丛丛开满了果树的四周,赤杨树也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每年到这个时节,万物总是充满了生机。这岂不是一件奇妙的事吗?当天气变暖、积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长起来了。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
苏菲打开花园的门时,看了看信箱。里面通常有许多垃圾邮件和一些写给她妈妈的大信封。她总是把它们堆在厨房的桌子上,然后走上楼到房间做功课。
偶尔,也会有一些银行寄给她爸爸的信。不过,苏菲的爸爸跟别人不太一样。他是一艘大油轮的船长,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难得有几个星期在家时,他会上上下下细心打点,为苏菲母女俩把房子整理得漂亮舒适。不过,当他出海后却显得离她们遥远无比。
今天,信箱里却只有一封信,而且是写给苏菲的。信封上写着:“苜蓿路三号,苏菲收”。仅此而已,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约摸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
你是谁?
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没有问候的话,也没有回信地址,只有这三个手写的字,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苏菲再看看信封。没错,信是写给她的。但又是谁把它放在信箱里的呢?
苏菲快步走进她家那栋漆成红色的房子里。当她正要把房门带上时,她的猫咪雪儿一如往常般悄悄自树丛中走出,跳到门前的台阶上,一溜烟就钻了进来。
“猫咪,猫咪,猫咪!”
你 是 谁
苏菲的妈妈心情不好时,总是把他们家称为“动物园”。事实上,苏菲也的确养了许多心爱的动物。一开始时是三只金鱼:金冠、小红帽和黑水手。然后她又养了两只鹦哥,名叫史密特和史穆尔,然后是名叫葛文的乌龟,*后则是猫咪雪儿。这些都是爸妈买给她做伴的。因为妈妈总是很晚才下班回家,而爸爸又常航行四海,很少在家。
苏菲把书包丢在地板上,为雪儿盛了一碗猫食。然后她便坐在厨房的高脚椅上,手中仍拿着那封神秘的信。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苏菲对自己的长相常常不太满意。时常有人对她说她那一双杏眼很漂亮,但这可能只是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大的缘故。还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眼睛了。*糟糕的是她有一头直发,简直没办法打扮。有时她的爸爸在听完一首德彪西的曲子之后会摸摸她的头发,叫她:“亚麻色头发的女孩。”(编按: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之曲名)对他来说,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头直板板的深色头发不是长在他的头上,他无需忍受那种感觉。不管泡沫胶或造型发胶都无济于事。有时她觉得自己好丑,一定是出生时变了形的缘故。以前妈妈总是念叨她当年生苏菲时难产的情况,不过,难道这样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长相吗?
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她也没有一点权利选择自己的长相,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这些事情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也许她可以选择交什么朋友,但却不能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人。她甚至不曾选择要做人。
人是什么?她再度抬起头,看看镜中的女孩。
“我要上楼去做生物课的作业了。”她说,语气中几乎有些歉意。她很快走到了走廊。一到这儿,她想,“不,我还是到花园去好了。”
“猫咪!猫咪!猫咪!”
苏菲追猫追到门阶上,并且随手关上了前门。
当她拿着那封神秘的信,站在花园中的石子路上时,那种奇怪的感觉又浮现了。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她现在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四处漫游,从事奇妙的探险,这不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吗?
雪儿轻巧地跳过石子路,滑进了浓密的红醋栗树丛中。它是一只活泼的猫,毛色光滑,全身上下从白色的胡须到左右摇动的尾巴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气。它此刻也在这园子中,但却未像苏菲一样意识到这件事实。
当苏菲开始思考有关活着这件事时,她也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
她想:“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有一天我会死去。”
人死之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猫咪也不会去想。这倒是它的福气。
苏菲的祖母不久前才去世。有六个多月的时间,苏菲天天都想念她。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
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苏菲记得那天医生说告诉祖母她生病了时,祖母说过同样的话。她说:“现在我才体认到生命是何等可贵。”
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或许他们也应该在信箱里发现一封神秘的来信吧!
也许她应该去看看是否有别的信。
苏菲匆匆忙忙走到花园门口,查看了一下那绿色的信箱,她很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有另外一封信,与*封一模一样。她拿走*封信时,里面明明是空的呀!这封信上面也写着她的名字。她将它拆开,拿出一张与*封信一样大小的便条纸。
纸上写着:
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想:“我不知道。”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苏菲认为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她生平*次觉得生在这世界上却连“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也不问一问,实在是很不恭敬。
这两封神秘的信把苏菲弄得脑袋发昏。她决定到她的老地方去坐下来。这个老地方是苏菲*秘密的藏身之处。当她非常愤怒、悲伤或快乐时,她总会来到这儿。而今天,苏菲来此的理由却是她感到困惑。
苏菲的困惑
这栋红房子坐落在一个很大的园子中。园里有很多花圃、各式各样的果树,以及一片广阔的草坪,上面有一架沙发式的秋千与一座小小的凉亭。这凉亭是奶奶的*个孩子在出生几周便夭折后,爷爷为奶奶兴建的。孩子的名字叫做玛莉。她的墓碑上写着:“小小玛莉来到人间,惊鸿一瞥魂归高天”。
在花园的一角,那些木莓树丛后面有一片花草果树不生的浓密灌木林。事实上,那儿原本是一行生长多年的树篱,一度是森林的分界线。然而由于过去二十年来未经修剪,如今已经长成一大片,枝叶纠结,难以穿越。奶奶以前常说战争期间这道树篱使得那些在园中放养的鸡比较不容易被狐狸捉去。
如今,除了苏菲以外,大家都认为这行老树篱就像园子另一边那个兔笼子一般,没有什么用处。但这全是因为他们浑然不知苏菲的秘密的缘故。
自从解事以来,苏菲就知道树篱中有个小洞。她爬过那个小洞,就置身于灌木丛中的一个大洞穴中。这个洞穴就像一座小小的房子。她知道当她在那儿时,没有人可以找到她。
手里紧紧握着那两封信,苏菲跑过花园,而后整个人趴下来,钻进树篱中。里面的高度差不多勉强可以让她站起来,但她今天只是坐在一堆纠结的树根上。她可以从这里透过枝丫与树叶之间的隙缝向外张望。虽然没有一个隙缝比一枚小钱币大,但她仍然可以清楚地看见整座花园。当她还小时,常躲在这儿,看着爸妈在树丛间找她,觉得很好玩。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每一次她听到圣经上有关伊甸园的事时,她就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她的小天地,观察属于她的小小乐园一般。
世界从何而来?
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知道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
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如果这样,她就不需要去想它是从哪里来了。但一个东西有可能原来就存在吗?她内心深处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样东西造成的。
不过,如果太空是由某样东西变成的,那么,那样东西必然也是由另外一样东西变成的。苏菲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把问题向后拖延罢了。在某一时刻,事物必然曾经从无到有。然而,这可能吗?这不就像世界一直存在的看法一样不可思议吗?
他们在学校曾经读到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现在苏菲试图安慰自己,心想这也许是整件事*好的答案吧。不过,她又再度开始思索。她可以接受上帝创造太空的说法,不过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呢?是它自己从无中生有,创造出它自己吗?苏菲内心深处并不以为然。即使上帝创造了万物,它也无法创造出它自己,因为那时它自己并不存在呀。因此,只剩下一个可能性了:上帝是一直都存在的。然而苏菲已经否认这种可能性了,已经存在的万事万物必然有个开端的。
哦!这个问题真是烦死人了!
她再度拆开那两封信。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什么烂问题嘛!再说,这些信又是打哪儿来的呢?这件事几乎和这两个问题一样,是个谜。
是谁给苏菲这样一记当头棒喝,使她突然脱离了日常生活,面对这样一个宇宙的大谜题?
苏菲再度走到信箱前。这已经是第三次了。邮差刚刚送完今天的信。苏菲拿出了一大堆垃圾邮件、期刊以及两三封写给妈妈的信。除此之外,还有一张风景明信片,上面印着热带海滩的景象。她把卡片翻过来,上面贴着挪威的邮票,并盖着“联合国部队”的邮戳。会是爸爸寄来的吗?可是爸爸不在这个地方呀!况且笔迹也不像他。
当她看到收信人的名字时,不觉心跳微微加速。上面写着:“请苜蓿巷三号苏菲转交席德……”剩下的地址倒是正确的。卡片上写着:
亲爱的席德:
你满十五岁了,生日快乐!我想你会明白,我希望给你一样能帮助你成长的生日礼物。原谅我请苏菲代转这张卡片,因为这样*方便。
爱你的老爸
苏菲快步走回屋子,进入厨房。此刻她的思绪一团混乱。
这个席德是谁?她的十五岁生日居然只比苏菲早了一个月。
她去客厅拿了电话簿来查。有许多人姓袭,也有不少人姓习,但就是没有人姓席。
她再度审视这张神秘的卡片。上面有邮票也有邮戳,因此毫无疑问,这不是一封伪造的信。
怎么会有父亲把生日卡寄到苏菲家?这明明不是给她的呀!什么样的父亲会故意把信寄到别人家,让女儿收不到生日卡呢?为什么他说这是“*方便”的呢?更何况,苏菲要怎样才能找到这个名叫席德的人?
现在,苏菲又有问题要烦恼了。她试着将思绪做一番整理:
今天下午,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她面临了三个问题。*个是谁把那两个白色的信封放在她的信箱内,第二个是那两封信提出的难题,第三个则是这个席德是谁。她的生日卡为何会寄到苏菲家?苏菲相信这三个问题之间必然有所关联。一定是这样没错,因为今天以前,她的生活都跟平常人没有两样。
魔术师的礼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苏菲很肯定那位写匿名信的人会再度来信。她决定暂时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如今,在学校上课时,她变得很难专心听课。他们所说的仿佛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事。他们为何不能谈一些诸如:“人是什么?”或“世界是什么,又何以会存在?”这类的事呢?
她生平*次开始觉得无论在学校或其他地方,人们关心的都只是一些芝麻琐事罢了。世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有待解答,这些事比学校所上的任何科目都更重要。
世上有人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吗?无论如何,苏菲觉得思索这些问题要比去死背那些不规则动词更加要紧。
*后一堂课的下课铃响起时,她飞快走出学校,快得乔安必须要跑步才能追上她。
过了一会儿,乔安说:“今天傍晚我们来玩牌好吗?”
苏菲耸了耸肩:“我不像从前那么爱玩牌了。”
乔安听了仿佛被雷击中一般。
作者: (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著;龚群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3
简介:本书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本书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本书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作者: (英)马丁·霍利斯(Martin Hollis)著;庄瑾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这是一部生动而线索感极强的哲学入门书。从柏拉图笔下的洞穴之喻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以及《理想国》中“裘格斯的戒指”的故事 开始,哲学史中三条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主线慢慢展开:即如何从内在世界 通达客观世界、如何认识我们自己以及如何在对道德的追问中实现对自由 的真正认识。 在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休谟、康德等伟大的心灵同游中,读者可以 领略到哲学在西方文明进展中的基石性作用,以及哲学的永恒魅力与意义 。
作者: 罗曼·克兹纳里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向内看,认识自己。现在,是时候向外看了,我们需要走出自我,探索他人的生活与视角。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外观时代,而外观时代的核心就是同理心。
从销售管理到婚恋家庭,从社会关爱到政治行动,在人生的很多竞技场上,同理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理心是21世纪值得拥有的关键能力,正以看不见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发展。
罗曼·克兹纳里奇在《同理心》一书中指出,同理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成就自己的核心所在。作为同理心领域的权威研究专家,作者提出了高同理心人士拥有的6个习惯,这些习惯能够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迸发创意。同理心不仅可以成就个人事业,而且正在引发全球变革,改变我们的生活。
【目录】
前言 同理心:从根本改变的力量 VII
二十几岁的年轻设计师穆尔,摇身一变成了85岁的老太婆,让她从全新的角度设计商品。她的“同理心模式”启发了一整个世代的设计师,让他们更了解使用者的感受。
人际关系的革命 VII
培养高度同理心的6个习惯 XII
高同理心人士的6个习惯 XIV
解决同理心赤字的问题 XVII
“内观”到“外观” XXIII
同理心的挑战 XXIX
习惯1: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 001
你的童年与青少年经历如何影响你发挥同理心的能力?你认为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将心比心的关键是什么?原因为何?
科幻小说还是科学事实? 003
人本来就自私,不是吗 005
为何有人会冲进火灾现场救素昧平生的人 010
三山实验——两三岁小孩即有同理心 013
越常被冷落的孩子,越有暴力倾向 017
挑战达尔文:演化显示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 020
为什么看恐怖电影时手心会冒汗 026
我们能借助学习让自己更有同理心吗 033
重新架构你的心智 039
习惯2:进行想象的跳跃 043
回想你试着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的一段经历。你因此获得什么改变?你对哪种人难以拥有同理心,原因又是什么?你该如何靠同理心跨越你们之间的鸿沟?
如果同理心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多使用它? 045
偏见:贴标签逻辑 046
权威:平凡的邪恶 050
距离:无法看见自己的行为后果,所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054
否认:过多信息造成同理心疲乏 057
辛德勒的转变:开始把犹太人当人看 060
同理心小练习:每一天有多少人参与你的生活? 065
找出你跟他人共有的部分,以及你跟他人的差异 069
对敌人投以同理心 076
成为蝙蝠是什么感觉? 083
习惯3:探索与实践同理心 085
你打算如何善用假期,接触来自不同文化或社会经历背景的他人?想一下哪个人的政治或宗教立场与你截然相左,你该如何让自己更理解那个人的观点?
成为丹尼尔·戴–刘易斯 087
融入:成为一名隐秘同理心者 089
探索:同理心的旅程将如何改变你 101
曼德拉:我爱我的敌人,我痛恨的是令我们相残的体制 105
旅行,驱散偏见迷思的*好方式 108
合作:为什么应该参加地方合唱团 112
学习同理心的语言 119
习惯4:锻炼对话艺术 121
你跟陌生人的哪次谈话*出乎意料且发人深省?你家中*的压力与误解来源是什么?你该怎么促成谈话,让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感受与需求?
谈话危机 123
对陌生人充满好奇 125
积极倾听 134
卸下面具 140
关心他人 145
怀抱创意精神 150
保持大胆无惧 151
你对自己有同理心吗? 154
习惯5:坐着椅子旅行 157
哪部电影、小说或其他作品特别激发了你的同理心,改变了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数字文化如何影响到你的心境、个性与人际关系?减少上网会让你更能发挥同理心,还是适得其反?
你有办法在自家客厅改变世界吗? 159
戏剧与电影:用敌人的眼光看待战争 160
摄影:影像的政治力量 169
文学:我们能从小说中学习同理心吗? 175
在线文化:从数位革命到同理心革命? 181
颂扬出神作用 191
习惯6:激起同理心革命 193
想出一个你非常关心的社会或政治议题,思考该如何诉诸同理心,唤起更多民众关注那个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你该对生活做出哪些改变,借以加深你对自然界的同理心?
全球携手发挥同理心 195
英国*多陌生人彼此接触的时期 196
*波浪潮:人道主义在18 世纪风起云涌 201
第二波浪潮:人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提升 208
第三波浪潮:人际关系在神经科学时代渐渐深化 213
生物同理心的未来展望 221
推动革命浪潮 226
结语 同理心大未来 229
你未来*可能培养这6个习惯之中的哪一个?而在接下来的48小时以内,你会踏出怎样的*步?
同理心谈话 230
高同理心人士的六大习惯 231
同理心博物馆 233
致 谢 243
注 释 245
参考文献 265
【免费在线读】
科幻小说还是科学事实
星历3196年。星舰企业号在寇克舰长指挥下,奉命前往贾纳斯六号行星上的矿业殖民地进行调查。据报当地出现奇怪生物,近来杀死50名矿工,而且破坏珍贵的设施。寇克舰长与他信赖的瓦肯人大副史波克,在地底深处的隧道里遇见了这个生物,那生物看起来像一团熔化的岩石。寇克与史波克对它发射光束枪,它负伤逃脱。不久,寇克跌进一个房间,里头到处是圆形的小硅石,数量约有数千颗,那个奇异生物也在里面。但现在那个生物已经受伤,看起来无法带来什么威胁。寇克希望能跟它沟通,以了解整个暴力事端。史波克主动表示他能帮忙。
“舰长,你知道瓦肯人有联系两个心灵的能力吗?”史波克说完,慢慢将手伸向那个生物,他闭上眼睛,聚精会神地连接生物的心灵。
“痛!痛!痛!”史波克突然大叫,踉跄地退后。
从这段短暂的同理心接触中,史波克得知这个生物自称霍尔塔, 她因为矿工无意间压碎了她的孩子而感到痛苦,她的孩子本来即将从这些遍布于矿坑的圆形小硅石里孵化。霍尔塔攻击矿工的*理由就是为了保护这些蛋。
得知这点后,寇克舰长告诉矿工不要碰触霍尔塔的蛋,而霍尔塔也会让矿工自由挖掘这里的珍贵矿产。《黑暗中的恶魔》(TheDevil in the Dark)是星际迷航原初系列的经典,于1968 年推出,故事*终圆满结尾。史波克的瓦肯人“心灵结合”能力再度化解了一场纷争。
这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学事实?人类也许不具有像瓦肯人那样的同理心能力:只要将手指碰触对方的头骨,就能与对方的思想和情感相通。然而,现代科学有一项*令人振奋的发现,那就是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像瓦肯人。传统达尔文观念认为驱策人类的主要动机是自利,以及为了自我保存而产生的好斗驱力,也就是说,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但我们*好将这种观念抛诸脑后。根据对人性的*理解,人类是有同理心的动物,天生具有与他人心灵相通的能力。
要发展同理心能力,首先必须掌握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必须挖出潜在态度(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称之为“世界观”),偏偏认知自我内在的这部分长久以来一直不受西方文化重视。如果我们一直认为自己不过是利己的动物,那么我们将不会有机会做出改变。想改变自己,*好的办法就是认识到这项令人惊喜的发现,也就是人类是有同理心的动物。本章将介绍这则至今鲜为人知的故事,表明我们是如何发现自己拥有同理心的自我。这则故事从一名17世纪哲学家的理论开始,然后一路来到*的关于镜像神经元的脑部研究,其间将历经对心理学历史的考察、针对失去父母的幼儿的研究,以及对黑猩猩情感生活的调查。
高同理心人士的*个习惯是“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也就是更深入了解人性中体现同理心的一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两件事。首先,同理心能力是人类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也就是说,同理心历经了长久的演化过程。其次,同理心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扩展,因此我们随时都可以加入这场同理心革命。将同理心深植在我们的心灵中,可以作为日后培养其他5个同理心习惯的完美基础,使心灵做好准备,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我们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大脑的同理心能力呢?首先,我们要探索人类文化*强大的一种说法,并且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人类本质上是自私的。
人本来就自私,不是吗
我们对人性感到悲观,甚至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看法。西方各国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刻板地认为“绝大多数人不可信任”且“绝大多数人只为自己着想”。1 人性自利的假定如此深植人心,以至我们几乎未曾注意到它的存在。“喔,这是人性。”人们总是用这句话来描述卑鄙、以自我为中心或负面的行为。另一方面,当看见有人做出关心与慷慨的行为时,我们却从未耸耸肩说:“嗯,你觉得意外吗?慷慨本来就是人性。”2 同理心、仁慈与其他慈善行为向来被视为人性的例外。
然而,这种人性观点如此根深蒂固并不让人意外。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现实,人的确生性自私好斗。但这种人性观也仅是一则人性故事,300 多年前经由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宣扬才流传至今,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种逐渐渗透到我们的集体想象中的意识形态。找出谁该为此事负责,可以让我们重新发现自我的同理心。主要“嫌犯”有 4 位。
在近代西方思想中,人性自利的说法始于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他在1651 年出版的作品《利维坦》(Leviathan)中指出,如果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也就是不存在任何政府形式的状态,结果将是“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而人生将是“孤独、贫穷、卑鄙、残酷而短暂的”。霍布斯的结论是,像人类这种天生喜爱追逐私利与诉诸暴力的生物,需要权威的政府加以限制。虽然霍布斯试图提出普世性的说法,但他的观念终究属于他生存时代的产物:他对人性的负面看法,无疑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当时霍布斯正处于英国内战的血腥动荡中。尽管如此,《利维坦》依然成为西方思想*重要的作品之一。20世纪80年代,当我攻读政治专业时,《利维坦》依然排在书单的前列。
18世纪,自利的意识形态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找到了新的支持者,那就是思想家亚当·斯密。在这则故事中,他也是个不寻常的人物,他决定了我们理解同理心的方式。然而,斯密对同理心的看法,却完全被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的激进自利理论给掩盖过去。斯密认为,在经济市场上,当买家与卖家都致力于追求个人利益*化时,商品与劳务将会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有利于整体社群的状况下进行分配。斯密写道,“在提升社会利益方面,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通常要比自己实际追求社会利益更有效”。这个想法的力量在于,它为自利行为提供充分的经济与政治理由,这有助于解释斯密在工业革命时何以深获商业与政治精英的欢迎。之后,“看不见的手”成为新古典经济思想的支柱。新古典经济思想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主流,而且在撒切尔主义与里根经济学的市场意识形态中获得政治表达。这个经济思想的领导人物,如奥地利贵族哈耶克,他呼应斯密的说法,主张“尽管只是追求己利,却能为同胞带来*的利益”。3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于1859年,书中肯定了霍布斯与斯密的说法。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强化了人类天性自私的观点:推动人类演化的驱动力是竞争而非合作。事实上,达尔文的人性观没那么简单,但这种被简化诠释的达尔文观念后来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加以普及,例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他创造了“适者生存”一词。斯宾塞认为,富人不需要因为自己的财富而感到罪恶,因为这是他们的才能与优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斯宾塞的作品在美国特别畅销。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写道,“斯宾塞是美国的福音,因为他的观念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的需要”。4 20 世纪70 年代,达尔文的理论出现不同的诠释,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表示,人类其实是“传递基因的机器”。5 他的隐喻“自私的基因”成了著名的科普用语,尽管道金斯从未主张基因拥有自主意志,却刚好与思想史的悠久主题遥相呼应,强调自利潜伏在我们人类的心灵深处。
*后一位关键人物是弗洛伊德,他的作品把人性自利的观点深深固结在西方人的心灵中。在《文明及其缺憾》(Civilizationand its Discontent)中,弗洛伊德试图去除所有对人性的浪漫幻觉,特别是当时的欧洲已经经历了*次世界大战。“人类不是温和的生物,”弗洛伊德写道,相反,人类有“好斗的倾向”。即使是婴儿,也会无情地寻求自己的利益。与霍布斯一样,弗洛伊德相信,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人类会变成“野蛮的兽类,要他们体贴同类是不可能的”。人类受到性欲与好斗心的驱使,不会爱人如己,而是会“不征得他人同意,向他人发泄性欲,抢夺财物,羞辱他人,让他人痛苦,折磨并且杀死他人”。6在这个性欲主导的人性观里,人就像怪物一般,没有同理心容身之处。
所以,身处21世纪初的我们,已经有300多年的时间完全浸淫在这个主导一切的信息里:自利*终决定了我们的面貌。而毋庸置疑,这个信息已完全被吸收到西方文化之中。我们的语言表现方式更是强化了人性黑暗的一面,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经济学课程假定人是理性而自利的行动者。翻开报纸,你常看到的是冲突的报道而非合作的新闻,同理心的行为很少登上报纸头条。好莱坞电影充满了暴力血腥,却美其名曰“动作片”。孩子从阅读农场动物故事,快速跳升到玩计算机游戏,游戏的内容通常是打打杀杀,仿佛陷入霍布斯的噩梦之中。然而我们似乎觉得这很正常。
霍布斯、斯密、达尔文与弗洛伊德,在这4位强有力的思想家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的持续思想攻击下,我们一直相信同理心与自利一样,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这当中*的悲剧是,人们至今只认识到人性的一部分,也就是强调自利的自我,以为人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今日当我们听到这么多有关“同理心的人”的讨论时,我们的感受是什么?而我们又是如何发现自己拥有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大脑?
为何有人会冲进火灾现场救素昧平生的人
令人吃惊的是,当我们在西方文化中追溯同理心思考的根源时,这些源头作品的作者居然与自利心叙事的作者是同一人。斯密在《国富论》中宣扬追求自利对社会有利,但他另一本比《国富论》早 17 年出版的作品《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Sentiments), 却对人类动机提出更复杂与更完整的描绘,而这部分是针对霍布斯悲观的自然状态所做的响应。7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开头写道:“无论人有多么自私,在他的本性中显然存在着一些原则,使他关注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必要之物,虽然他无法从他人的幸福得到分毫好处,但光是看到他人幸福,就足以令他感到愉快。”在这句话之后,斯密开创了世上*篇论述完整的同理心理论——当时还称为“同情心”——他指出,我们生来有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而斯密把这种能力描述成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那个受苦的人”。斯密的观点获得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的支持,休谟认为,“在我们被揉成人形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鸽子的微粒,又添入了一些野狼与毒蛇的成分”。
达尔文也清楚察觉,日常生活并非总是充斥着张牙舞爪的自私者,他认识到人其实有善良的一面。达尔文注意到许多哺乳类动物具有社会性,举例来说,狗与马会因为与同伴分离而伤心难过。他因此相信人类一定也存在着“社会本能”,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冲进失火的建筑物去救素不相识的人,即使这么做可能危及他的性命。在《物种起源》出版多年之后,达尔文已转而相信合作互惠跟竞争一样,也是演化过程的重要环节。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The Descent of Man)中强调同理心,可惜当时未获重视,我们只能从现在开始恢复其应有的价值。8
斯密与达尔文无法忽视这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人是社会动物,人会关心其他人,并且为其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即使这么做有可能损及自己的利益。斯密与达尔文可以从人们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的关切看出这一点,但18、19世纪兴起的人道主义组织(例如反对童工的组织)也让他们有更深的体会。然而,社会的主流人群鲜少有意愿聆听他们提出的人有同理心的说法。自利的故事无疑更让政治人物与实业家我行我素,前者对人类福祉毫不在意,后者只关心如何让工厂获得便宜的劳工。
直到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显学之后,同理心的概念才获得应有的关注。英文empathy (同理心)这个词的根源可以溯至德文Einfühlung ,后者字面上的意思是“神入”(feeling into)。Einfühlung 在19世纪因为德国哲学家西奥多·利普斯(这位哲学家现已无人提起,但当时曾获得弗洛伊德大力赞赏)的提倡而大受欢迎。利普斯把 Einfühlung 视为哲学的审美概念,指人投入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让人对艺术作品与自然做出情感上而非理性上的回应。1909 年,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蒂奇纳认为英文也应该拥有对应 Einfühlung 的词汇,于是他创造了 empathy 这个词(根据古希腊文 empatheia 所创,意思是“in”加上“suffering”)。此后,empathy 的意义就经历了一连串的变化,带来复杂的语言学遗产,必须加以阐明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
心理学家很快就将同理心从艺术领域挪用来表示模仿的形式。在一本20 世纪30 年代广泛流行的心理学教科书里有一张照片,一名撑竿跳选手成功跃过横杆,而底下的观众无意识地抬起双腿,脸上露出纠结的神情,仿佛他们自己也在进行撑竿跳。这张照片的标题叫“同理心”。作者接着提到听众经常会模仿台上演讲者的表情,举例来说,当演讲者微笑,台下的听众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微笑。这是同理心的经典例证。9
然而,从1940 年之后,同理心的两个早期意义,即艺术的鉴赏模式与情感上的模仿,逐渐转化成另外两种取向。这两种取向,大家在今日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可以查到:首先,同理心是视角的转换(有时又称为“认知同理心”);其次,同理心是分享的情感反应(又称为“情感同理心”)。那么,这两种取向的意义是什么,这两种概念又是怎么来的?
三山实验——两三岁小孩即有同理心
在认知同理心方面,巨大的突破出现在1948年,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公开了一项实验成果,这项实验被称为“三山实验”。他让不同年龄的孩子站在立体的山脉模型前,他要这些孩子描述模型里的小人儿在不同位置看见的山是什么样子。4岁以下的孩子在描述时总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完全没考虑到小人儿的视角。相反地,4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从小人儿的视角来描述景物。皮亚杰认为,这说明了在一定年龄以下的孩子,还没有能力思考他人的观点。
同理心研究领域目前达成的共识,是以皮亚杰开创的视角研究为基础,认为孩子大概在两三岁的时候开始产生基本的想象能力,可以想象他人的视角。10关于这一点,我从我的双胞胎子女身上看到实例。当他们才18个月大的时候,如果哥哥哭了,那么妹妹会试着安抚他,方法是把自己的玩具狗交给他。但是,等到他们到了24个月大的时候,如果哥哥哭了,此时妹妹不会把自己的小狗交给他。她已经了解,如果她拿哥哥喜欢的玩具猫给哥哥,那么哥哥会更开心。这就是认知同理心或视角转换(有时又称为“心智理论”)的要旨。它牵涉到想象跳跃与理解其他人有不同的喜好、经验与世界观。从童年初期,也就是幼儿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的时期,自然发展的认知同理心可以看出,人类天生是社会动物,同理心是与生俱来的。同理心并非如同史波克所做的那样,单纯地读取他人的心智。
第二种同理心,“情感同理心”,主要不是以认知能力理解“他人的想法”,而是分享或反映他人的情感。因此,如果我看见女儿悲伤哭泣,而我也感到悲伤,这就表示我产生了情感同理心。另一方面,如果我注意到她的悲伤,但我自己感受到的却是别的情感,例如怜悯(“喔,可怜的小东西。”),那么我显示的是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同情心一般指的是情感的响应,但并非分享对方的情感。你也许留意到我一开始为同理心下的定义结合了情感与认知元素:同理心牵涉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情感方面)与视角(认知方面),并且运用这个理解来指引我们的行为。实际上,这两种形式的同理心经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同理心的双重定义包含了同理心的认知与情感形式,这有助于我们厘清两个常见的混淆。首先,经常有人批评同理心,认为同理心可以用来“操纵”人。例如,连续杀人犯也许试图了解受害者的想法,然后再引诱并且杀害他们。但疯狂的杀人犯只是采取认知的步骤,理解他人的想法,他从未分享他人的情感,也不关心他人的福祉。使用认知的洞察力来操纵人,以满足自利的目的,从同理心本身的合理与完整的定义来看,这显然不能说是运用同理心来操纵人。
第二个混淆是人们经常将同理心与怜悯(compassion)这两个词互换使用。这两个词虽然在某些方面的意义有交集,但两者毕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怜悯的拉丁文字源意思是“与他人一同受苦”。这与同理心不同,同理心不仅能分享痛苦,还能分享喜悦。此外,怜悯强调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意即感受他人的情感。但怜悯通常不包括认知上的跳跃,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他人信仰、经验与观点。怜悯通常指的是同情的情感响应,例如可怜对方与慈悲心,但同理心完全不是如此。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在某些文化与宗教传统中,同理心与怜悯却是紧密交织的。举例来说,佛教的怜悯观念经常强调以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视角与世界观。不过,整体来说,我们在使用同理心与怜悯时必须加以区分,不能混为一谈。
认知同理心与情感同理心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个经常引起讨论的话题:女性是否天生比男性更具有同理心。心理学家巴伦– 科恩肯定这种说法。他发现在标准同理心测验上,女性普遍比男性得分高,他因此大胆认定:“女性的大脑倾向于发挥同理心,而男性的大脑倾向于理解与建构体系。”根据他的观点,女性比较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与情感,而男性相对擅长处理分析与机械性的任务。性别差异从童年初期就能明显看出,这绝不是文化力量所能解释的,比如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玩具广告反复不断地播出,或者是父母的行为与父母对子女的期待。11
这是否表示你应该把现在读的这本书丢到一旁?如果你是男性, 那么你努力让自己有同理心也没意义,如果你是女性,那么你原本就擅长发挥同理心。当然不是如此。首先,巴伦–科恩的研究并不是说所有的女性比所有的男性都更有同理心,而是指平均值,从整个范围来看,有些男性具有高度的同理心,正如有些女性很缺乏同理心。其次,大部分的测验只能测出情感同理心而非认知同理心。这些测验的焦点主要放在我们响应他人情感的能力上,因此测验通常会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否能辨别对方隐藏了自己真实的情感?”或者“如果你看到有人因新计划而受损害,你是否会感到难过?”12很少有证据显示,男性与女性在视角转换的认知同理心上有明显差异。*后,我们面对性别差异时必须非常谨慎,事实上,真正的重点不在于你生来有多少同理心,而是你愿意发挥多少同理心。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增强你了解世界的能力,这要比你是男是女来得重要。
越常被冷落的孩子,越有暴力倾向
我们接下来重新介绍,现代心理学如何发展出同理心的概念。就在皮亚杰进行三山实验的同时,另一批研究人员有了令人吃惊且不安的发现,那就是人类的情感与社会性在婴儿初期是如何发展的,特别是情感同理心能力。1945年,奥地利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进行了世界上*个母亲与情感剥夺研究,这个实验在美国两个非常不同的儿童之家进行。*个地方是孤儿院,这里环境卫生而且食物充足,但是这些婴儿与照顾他们的人却维持*程度的身体与情感接触,而在当时普遍是这样照顾弃婴的。护士很少抱婴儿,而每张婴儿床之间还隔着床单,以避免细菌传染。婴儿几乎一整天都保持孤立状态,没有人给予刺激。*后的结果是:尽管受到良好的照顾,91 个婴儿中还是有34 个在两岁前死亡。另一个儿童之家在监狱里, 但身为受刑人的母亲每天都能获准看望她们的孩子,她们可以抱孩子、与孩子玩耍。监狱里的卫生标准也许不像孤儿院那么高,但没有婴儿死亡。两年后,施皮茨在一部影片中更生动地表现这项差异:弃婴刚送到孤儿院时还能咯咯笑,但几个星期之后,婴儿就变得茫然孤独,他们会咬自己的手,体重也减轻。几个月后,他们变得憔悴衰弱,既不会表达,也没有动作,仿佛徒具人形的物品。13
施皮茨令人震惊的研究,显示人类情感在维持生命存续上,也许比食物与庇护更为重要,或至少在人类需求阶序上是与食物和庇护同等重要。英国精神科医师约翰·鲍尔比将施皮茨的工作更推进一步,他提出“依附理论”来解释施皮茨的发现。20 世纪50 年代,鲍尔比揭示孩子早期与母亲(或*初的照顾者)的关系,对于孩子情感与心智的发展有关键性的影响。如果婴儿未得到深厚的情感,特别是在一岁时,“那么就有可能危及婴儿未来的幸福与健康”。14 这是婴儿开始学习基本的人类沟通技能的基础时期,例如解读面部表情,以及辨识与约束自身的情感。一旦婴儿被剥夺了安定的依附关系,或婴儿开始产生恐惧感,害怕失去依附的对象如父母,那么往后他们可能发展出一定程度的问题行为模式,从焦虑与情感分离,到好斗与反社会人格。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面对的是毫无响应或未付出情感的父母(例如,父母在苦恼时只是任婴儿啼哭),那么很可能冲击他们对压力的感受,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15
鲍尔比的发现对弗洛伊德学派来说是个直接的挑战,许多弗洛伊德学派学者依然执拗地相信,人类主要由个人的物欲与性欲所驱动。与此相反,鲍尔比改变了对人性的看法,认为需要伙伴与社会性才是人性的核心。或者,如心理治疗师休·格哈特所描述的,“每个人生来都会寻求情感联结,而且想依附于能提供保护的成人身上,也就是能关心他与回应他的人”。16鲍尔比的研究,连同其他心理学家如玛丽·安斯沃思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视角,有助于我们了解同理心。首先,缺乏安定的依附关系,将阻碍同理心的发展,特别是会损害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的能力,而这正是情感同理心的基石。其次,培养情感能力(例如让孩子产生同理心)的*有效做法,就是让孩子看见父母的同理心。心理学家艾伦·斯洛夫解释道:
你如何拥有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想拥有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靠的不是教导孩子或告诫孩子要有同理心,而是身为父母的你必须对孩子有同理心。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完全是从他体验到的人际关系中得到的。17
鲍尔比的依附理论尽管在当时饱受争议,但今日已得到儿童心理学家与育儿专家的广泛认同。然而,对于想发展同理心的人来说,依附理论反而成了令人沮丧的消息。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并未浸淫在情感与同理心之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到了青少年或成年阶段将很难有机会扩展我们的同理心?据估计,每三人就有一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定的依附关系,对这些人来说,要成为具有同理心的人是否为时已晚? 18
别担心。即使幼年时期是大脑专注而密集发展同理心回路的时期,但成年之后我们仍有可能扩展我们的同理心。只是这么做稍微困难了点儿,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固定的响应、思考与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会抗拒我们进行同理心的想象。如鲍尔比所言,“我们一生随时都能改变”,只要有对的环境,有对的刺激,我们就能克服不安定的依附所加诸的限制。19 好消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隐藏的同理心潜力, 这是长期演化与基因遗传赋予我们的。而这也引导我们来到下个阶段:我们是怎么发现有同理心的人存在的?随着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学的进展,过去20 年来,演化生物学与神经科学已经对同理心的起源与性质有了爆炸性的全新理解,说它们在同理心研究上居于前沿也不为过。
挑战达尔文:演化显示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
1902 年, 既是无政府主义的革命分子, 也是著名科学家的彼得·克鲁泡特金写了一本《互助论》(MutualAid:A Factor ofEvolution)。他反对正统的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观念,主张在演化过程中,合作互助与竞争一样重要。绝大多数的动物,从蚂蚁到鹈鹕,从土拨鼠到人类,都显示出合作的倾向,会分享食物、保护彼此免受掠食者的攻击,因此能够存续与繁衍后代。举例来说,野马与麝香牛会以幼兽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圈,以防止野狼攻击。20
当《互助论》出版时,克鲁泡特金被大家当成怪胎,因为他的思想比他的时代超前了一个世纪。今日,他的观点已成为演化生物学的主流,许多演化生物学者相信,同理心是理解动物合作行为的关键。主张此说的不乏知名学者,如荷兰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他曾被《时代周刊》(Time)票选为世界100位*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一名黑猩猩研究专家何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研究成果使传统的霍布斯与达尔文人性观完全改观。他发现,对许多动物来说,如大猩猩、黑猩猩、大象、海豚,同理心是一种天赋,人类更是如此。德瓦尔提醒我们,人是有同理心的动物,他为了证明这件事所做的努力,全世界恐怕无人出其右。
我问德瓦尔,为什么他对同理心的演化这么有兴趣?“没有人否认人类是好斗的。事实上,我认为人类是*好斗的灵长类动物。”他对我说。21尽管如此,他认为我们也要当心,不应该把人类简化成会杀人的猿猴。“我们被灌输太多的荒谬思想,例如人天生好斗,注定自相残杀。”他说道。德瓦尔指出我们的基因与爱好和平、类似嬉皮的倭黑猩猩非常接近,倭黑猩猩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更具有同理心。德瓦尔说:“同理心是我们的第二天性,如果有人想去除自己的同理心,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相当危险,或者精神有问题。”22
德瓦尔认为,同理心对人类来说是极为基本的东西,而且鲍尔比与皮亚杰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同理心在人类幼年时就开始发展,因此不可能在人类与猿猴在世系上分离之后,才在人类身上出现。人类与猿猴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可以研究我们的灵长类亲戚,从中学习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
德瓦尔向我解释,其他物种的同理心证据非常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其他学者以及我的小组已进行了许多研究,我很难在此一一加以详述。我们观察黑猩猩进行的所谓的安慰行为,竟多达数千例。只要群体中有黑猩猩感到悲伤,也许在打斗时败下阵,也许从树上掉下,也许遇到了蛇,其他黑猩猩就会过来安慰它。它们会拥抱悲伤的黑猩猩,或试着亲吻与理毛来让它恢复平静。”这种情感的感受力正是灵长类学家黛安·福塞所观察到的,她曾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非维龙加山脉的雾蒙蒙的雨林里,与大猩猩一起生活了13 年,她在大猩猩身上发现这种能力。
但是,我们如何确定这些反应真的源自同理心,而非其他情感?德瓦尔对此毫不怀疑,他认为这是同理心的作用。他提出一则故事作为例证:英国特怀克罗斯动物园里有一只名叫库妮的倭黑猩猩。一天,库妮发现一只鸟撞上它的玻璃围栏,鸟因此受了伤。库妮把鸟带到树上,想让鸟自由,它在把鸟丢出栅栏之前,还刻意地张开鸟的双翼。然而这只鸟没办法飞,库妮于是守着这只鸟直到天黑,直到鸟终于顺利飞走为止。对德瓦尔来说,这是个完美的证明,显示倭黑猩猩确实有站在其他生物角度思考的能力。“在看过鸟儿飞翔无数次之后,库妮似乎察觉到怎么做对鸟是好的,我们因此看见倭黑猩猩表现出斯密说的那句话,‘想象自己是那个受苦的人’。”23
德瓦尔也跟我提到,他*的实验显示同理心能驱动利他的行为。他把两只卷尾猴放在一起。其中一只需要用小塑料代币与研究人员交换东西。实验关键的部分来了,德瓦尔给卷尾猴两枚颜色不同的代币,而这两枚代币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其中一枚代表“自私”,另一枚代表“具有社会倾向”。如果负责交换的猴子捡起自私的代币,并且将代币还给德瓦尔,那么这只猴子将可获得一颗苹果,但它的搭档什么也得不到,而具有社会倾向的代币则能让两只猴子都有苹果吃。逐渐地,猴子选择具有社会倾向的代币次数越来越多,显示它们确实关心彼此的福祉。德瓦尔解释说,猴子这么做,不是因为害怕可能的后果,因为研究人员发现*支配性的猴子,也就是猴群中*无惧的猴子,实际上也是*慷慨的猴子。
这项实验与早期一场极为著名的证明动物同理心的实验非常类似。1964年,精神科医生朱尔斯·马瑟曼提出报告说,如果拉扯链子可以获得食物,但同时也会让同伴遭到电击,那么恒河猴就会拒绝拉扯链子。有一只猴子因为看见另一只猴子遭到电击,而拒绝拉扯链子达12 天之久,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宁可饿死,也不愿让同伴遭受伤害。24
德瓦尔研究灵长类动物数十年,他认为人类发展出同理心,理由可能有两个。首先,为了确保我们能回应子女的需要:如果母亲无法对孩子由于饥饿而啼哭做出适当的反应,那么婴儿的生命可能陷入危险。德瓦尔说:“哺乳类动物在1.8 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母亲能响应子女要求的哺乳类动物,要比母亲表现出冷淡与疏离的哺乳类动物,更有机会存活。”其次,也呼应了克鲁泡特金的说法,互助有利于个人与团体的存续。举例来说,在艰苦的原始环境中,同理心使人类彼此合作,确保团体内的每一个人都有东西可吃。“有效的合作必须以情感与目标一致为前提。”德瓦尔表示。25 他认为在演化过程中, 合作是促使物种成功存续的重要因素,而他的这个想法也获得其他说法的支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合作也存在于细胞的层次上。*初的细菌有些会构成线形,在每条线上的某些细胞会自行死亡以供应氮给相邻的细胞。26
德瓦尔并不就此满足,他不希望自己的发现只发表在学院的学术期刊上。他的前辈克鲁泡特金认为,社会应该在更强调共同性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反映人性中的合作倾向。德瓦尔也这么认为。他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内涵,可以让他设计出使人类欣欣向荣的社会模式:
我无法忍受美国保守派以生物学为根据而提出的各种说法。他们只是拿生物学作为自己政策的托词,认为既然自然界是以“适者生存”为基础,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应该以自私与竞争为中心。这些人其实是用自己的私心来解读大自然,我认为我必须指出这些人的错误。自然界有许多动物仰赖合作才得以生存,我们人类尤其是仰赖远祖的彼此依靠才得以存续至今。同理心与连带感是我们的天性,因此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反映人性的这一点。
根据德瓦尔的观点,自由市场经济显然也不是“自然的”。他表示,“你需要把同理心从人的天性中除去,才有可能做到*资本主义的立场。”27德瓦尔也相信,同理心能侵蚀掉我们的暴力与种族主义文化,而且能扩展我们道德关注的疆界。“同理心是人类库房里的一项武器,可以解除我们身上的仇外诅咒,”德瓦尔说,“如果我们能把其他大陆的居民视为我们的一部分,大家一起过着互惠与具有同理心的生活,我们将能培养——而非破坏——我们本性中固有的东西。”28
德瓦尔的研究是一种典范转移。在17世纪,伽利略证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与其他行星并未绕着我们居住的地球转,他的说法震惊了欧洲社会。德瓦尔的说法也具有同样的革命作用:人性不只是绕着自利转。同理心才是我们本性的核心。具有同理心的人已经在地球上漫游了数十万年。我们的任务是创造一个能协助——而非阻碍——同理心自我发展的世界。
为什么看恐怖电影时手心会冒汗
心理学家与灵长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在20 世纪对同理心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霍布斯的传统人性观点已经站不住脚,而且也不合理。不过,还有一项证据来源是目前为止尚未触及的,那就是我们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从20 世纪进入21 世纪,神经科学已经成为同理心研究中*创意的领域。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确认,即使是霍布斯的大脑,也必然能产生同理心。究竟,科学家在我们的脑壳里发现了什么?而他们的发现是否揭露了同理心在人体内的实际运作过程?
故事开始于1990 年8 月,地点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实验室。贾科莫·里佐拉蒂率领的神经科学研究小组对猕猴进行实验,他们在猕猴的脑部植入一个跟头发一样细的电极。研究小组发现,当猴子捡起花生时,前运动皮质的区域会出现活化反应。然后,在某个特别的时刻(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经常在不经意的时刻出现),小组发现当猴子碰巧看见研究人员捡起花生时,即使这个时候猴子没有任何动作,它们脑部的前运动皮质区也同样出现活化反应。大脑做出的反应,仿佛猴子自己亲手捡了花生似的。里佐拉蒂与他的小组简直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但接下来对猕猴的实验,以及对人类的实验——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全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他们在偶然间发现了“镜像神经元”。当我们实际经历某事(例如疼痛),或当我们看见别人跟我们有一样的经历时,我们的神经元都会产生电脉冲。拥有大量镜像细胞的人,容易产生较强的同理心,特别是在情感的分享上。根据里佐拉蒂的说法,“镜像神经元使我们能捕捉他人的心智,但不是通过概念推论,而是通过直接的刺激”。神经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把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比拟成克里克与沃特森发现双螺旋结构:“我预言,镜像神经元对心理学的影响,将如同DNA(脱氧核糖核酸)对生物学的影响一样巨大。”29
当代镜像神经元研究*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克里斯蒂安·凯泽斯,他也是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社会大脑实验室的主任,曾经是帕尔马大学里佐拉蒂小组的成员之一。我请他解释镜像神经元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别人。通常,我只要看着我太太的脸,我马上就能知道她心情如何(我也因此得知我是不是惹上麻烦了……)。好莱坞的电影可以充当不错的解说例证:在电影《诺博士》(Dr. No)中,当你看见一只狼蛛在詹姆斯·邦德的胸口爬过时,你会心跳加速,你的手会出汗, 你的皮肤会随着狼蛛的脚踏在邦德身上而感到刺痛。你在毫不费力的状况下,就感受到邦德的感受。这是怎么办到的?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找出其中的原因:我们的大脑反映了其他人的状态。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也理解自己感受他们的感受。神经科学因此发现了同理心。
容我大胆地说,这项发现使我们得到全新的人性故事。尤其是西方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以个人为思考的中心——个人的权利、个人的成就。然而,如果你把自己大脑的状态称为你对自己的认同(我会这么做),则我们的研究显示的是,你的大脑绝大多数时间里反映的是别人心里想的事。我的人格因此是我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结果。其他人的命运影响了我的情感,也因此左右了我的决定。我其实就是我们。神经科学把“我们”重新放回大脑。这么做不是为了担保(我太太也会同意这一点)我的行动并非出于以自我为中心与自私,而是显示以自我为中心与自私不是主导我们大脑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社会动物,而就在10 年前,绝大多数人还不认为如此。30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意味着人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加以定义:人的自我疆界要延伸到人的皮肤与骨骼以外的地方。如果凯泽斯与他的同事是对的,那么就表示我们其实跟瓦肯人一样一直处于心智融合的状态,但我们自己未察觉到这一点,我们的大脑持续反映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周遭世界,也许我们看见的是一张孩子啼哭的脸,或者是一只蜘蛛爬上邦德的胸口。我们的神经线路也塑造了我们的伦理行为,例如遵守黄金律的能力。凯泽斯认为,“神经科学显示,人的自然同理心有其局限,‘别人希望怎样被对待,你就怎样对待他’的伦理要求,要比‘待人如己’困难得多”。
镜像神经元无疑很吸引人,但它只是理解大脑同理心的开端。事实上,有些研究人员相信,它们获得了过多的关注。而他们之所以有此感受,部分是因为镜像神经元主要用来说明情感的分享(情感同理心)而非视角转换(认知同理心),所以在神经医学层次上谈同理心如何运作,将会产生偏颇。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平克的话来说,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创造出“巨大的宣传泡沫”。他指出:
神经科学家与科学记者把镜像神经元吹捧成语言、意图、模仿、文化学习、时尚流行、运动迷、代祷,当然,还有同理心等等这些事物的生物学基础。镜像神经元的一个小问题在于,我们是从恒河猴体内发现镜像神经元,但恒河猴这个脏兮兮的小物种,从它身上我们看不出任何同理心的痕迹。31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与自闭症专家巴伦– 科恩的批判不像平克那么强烈,但他也认为应谨慎看待。巴伦– 科恩表示,“有些人一下子就认定镜像神经元本身可以等同于同理心”。但实际上,镜像神经元系统“只能说是同理心的基础材料”。举例来说,镜像神经元牵涉到模仿,就像有人打哈欠,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或者我们喂婴儿吃东西,他们张嘴,我们也跟着张嘴。但“同理心似乎不只是不自觉地反映对方的动作。”巴伦–科恩说道。相反地,同理心牵涉到主动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与心智状态,以及他人与我们的关系。
巴伦–科恩的观念后来成为同理心领域的共识,重点在于,镜像神经元是更为复杂的同理心回路的一部分,同理心回路至少包含了10个彼此相互连接的大脑区域。如果这些区域中有任何一个受到损伤或未获得适当发展,那么我们的自然同理心能力就可能受损。一名著名的神经医学病人,名叫S. M.,他脑中的杏仁核受到损坏,无法从他人脸上辨识出恐惧的情感,尽管如此,他在其他方面都表现出正常的智力。同样地,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这种人的杏仁核低于平均值,缺乏能接受血清素这种神经传导物质的受器,因此眼眶前额叶皮质与颞叶皮质的神经活动相对来说较不活跃。32
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家扩大了我们对同理心回路的理解。他们发现大脑核心区域紧密关联着认知或视角转换的同理心,而认知同理心会刺激后扣带/前楔叶区域以及右方的颞顶叶交界处使其活动。举例来说,当我们想到自己有根指头被门夹到时,我们大脑的特定区域就会活化。但是,当我们想到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同样的痛觉处理区域也会活化,其他的认知同理心热点被开启了。根据这个研究,面对我们自身的疼痛与其他人的疼痛,我们大脑的反应方式显示“同理心不牵涉自我与他人的完全融合”,而且同理心“使我们区别对他人的同理心回应和对我们自身疼痛的回应”。33
既是神经学家同时也是经济学家的保罗·扎克进一步充实这项说法。他的研究显示,催产素(母亲在哺乳时会分泌这种激素,但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在男性身上)可以产生同理心的行动。催产素以其产生的社会效果著称。根据研究显示,终身维持同一伴侣的草原田鼠,在交配时产生的催产素要比其他不终身维持同一伴侣的田鼠来得多;阻断草原田鼠催产素的分泌,将使它们停止形成长期的伴侣关系。就人类来说,在特定的状况下,例如看到有人痛苦,此时会触发大脑分泌催产素,以及其他的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与多巴胺,促使我们进行社会投入。扎克把这种现象称为“人类催产素促成的同理心”(Human Oxytocin Mediated Empathy, HOME)回路。巨大的压力会阻断催产素分泌,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扎克认为,因为“要是我们自己都处于危难之中,怎么可能还将时间与资源用来帮助别人”。但在一般的状况下,“催产素可以产生同理心,促使我们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缺少催产素的人,较为自私自利,而且较无同理心。虽然催产素与同理心看似紧密关联,但有些科学家强调,两者间的关系是因环境与人而异,因此不要以为只要对着刻薄的上司喷几剂催产素就能马上让他变成富有同理心之人。34
那么,这些研究究竟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必须了解大脑内部产生同理心的复杂过程。一些现象,例如镜像神经元,只是广大“同理心回路”的一环,要联结其他人的心智,光凭镜像神经元是不够的。神经科学出现了明显的进展:在两个世代之前,我们还无法想象能把主导同理心的大脑特定部位标示出来。然而即使是现象,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才能了解同理心的运转,以及同理心与日常行为的关系。35拥有脑部扫描机器的我们,就像17世纪的天文学家一样,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望远镜看见新的星球,但无法完全了解这些星球的质地,或者这些星球为什么及如何运动。相信日后我们对有同理心之人会有更重大的发现。
作者: (英)休谟(David Hume)著;关文运译;郑之骧校
简介:书摘: 第四节 论观念间的联系或联结 一切简单观念既然可以被想像加以分离,而且又可以被想像随意结合于任何一种形式以内,所以这个官能如果不是受某些普遍原则所支配,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切时间和地点内都可以保持一致,那么,这个官能的各种作用将成为最不可解释的了。观念如果都是完全分散而不相联系,那就只有偶然的机会加以联结;各个简单观念之间如无某种结合的綫索、某种能联结的性质,使一个观念自然地引起另一个观念,那么这些简单观念便不会有规律地联结成复合观念(而事实却通常是如此的)。观念之间的这个结合原则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已被排除于想像之外: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断言,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心灵便不能结合两个观念,因为任何东西都没有那个官能那样自由;我们只可以把这种联系看作经常占优势的一种温和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除了使其他事物联系之外——使各种语言极为密切地相应的原因;自然似乎向每个人指出最适于结合成一个复合观念的那些简单观念。产生这种联结,井使心灵以这种方式在各个观念之间推移的性质共有三种:类似,时空接近,因果关系。
作者: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Mandeville)著;肖聿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简介: 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曼德维尔是一位少有的颇具争议的深刻思想家。其声名狼藉和知名度,就在于他的《蜜蜂的寓言》。该书18世纪初在英国出版后,就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并引致了欧洲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批判,曼德维尔本人也遭到了人身许多攻击,被称为“品行极坏的人”。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还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不仅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 《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在美德和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张力。因此,曼德维尔主张,如果想以道德说教为手段并以“公共精神”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遵循着这一思路,曼德维尔差不多最早提出了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说:不是人之美德和良善而是制度性规则使品德不良的恶人也能为社会的福祉服务;而制约人们自私的恶行的绝大多数制度规则,则是在充满罪恶和欺骗的商业行为的人类实践中生成的。从曼德维尔悖论中,我们会看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萌芽,也会看到休谟的那种人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美德之力量的情感伦理学的影子。这里更不用说哈耶克在20世纪公开承认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曾受曼德维尔思想的影响了。 英国一位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这一评论很到位,《蜜蜂的寓言》是带有英国和欧洲时代印迹的一部古典著作。从现代伦理学和思辨的道德哲学视角来看,也许有人会认为,曼德维尔当时出版这部书,抑或是为了哗众取宠,抑或只是看到了社会的表面现象。至少现在看来,曼德维尔没有看到非道德现象中的道德。因此,如果曼德维尔的著作对今天的社会还留有什么理论意义的话,也许只有两句话:制度规则是重要的;制度是自发生成的。
作者: (英)罗素著;张作成编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2
简介: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采取这种论述方法和角度是与其所主张的多元人性论紧密相关的。罗素的人性论受休谟的影响,主张人性是历史的产物,而并非某种先天给定的东西。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性,即人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的具体体现。社会性是人性在社会中的表现,是人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历史的根本源头应该从社会制度和人性两个方面来寻求。因而在叙述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时,罗素注重对塑造具体哲学理论的社会背景的阐述,想以此来更深刻地解释具体社会背景中的人的哲学思考。“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非一个卓越的人做的孤立思考”,罗素对哲学史的权威论述使这部书成为每个人案头必备的哲学读本。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回顾了从亚当·斯密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发展历程——更确切地讲是从大卫·休谟到米尔顿·弗里德曼——而且别具风格。首先,本书论述经济理论史,而不是简单介绍经济学说史,也就是说,它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分析,而不掺杂有趣的历史话题,不带有传记色彩。其次,本书列有九篇重要经济学经典著作的详细阅读指南,包括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马歇尔、威克斯蒂德、维克塞尔、瓦尔拉斯和凯恩斯等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其目的足鼓励学生直接了解所有这些经济学大师的著作。.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所讨论的内容足以一种累积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后面的章节往往要承接先前章节所传达的知识:书中提供了许多概述,说明以前已讲过什么,而且,没有哪一章是完全独立的。总之,这是一本为了解经济学而写作的书,既为了了解过去的经济学,也为了了解现今的经济学,坚持随意翻阅的浏览者将是得不偿失的。本书第五版在上一版七个经济学大师著作的阅读指南基础上,又增加了关于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两个新阅读指南。关于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各章增加了重要但不多的篇幅,而论述边际生产力、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章节有较多增补。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讨论有很大程度的修改。“进一步阅读的注释”部分既有删减,也有增补。.. 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英国经济学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是经济思想史。1952年和1955年分别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土、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的足李嘉图的经济学,指导教授是斯蒂格勒(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先后在伦敦大学、universityof buckingham以及university of exeter任经济学教授。现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教授。...
作者: 林欣浩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简介: 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 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 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 显然不是。 这本林欣浩所著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从哲学家们庸常或天才 的生活轨迹入手,为我们呈现了绝大多数人惰于思考却不得不一直面对的问 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相映成趣,在哲学家们享受纯粹 “思维的乐趣”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 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 。 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 地被改变。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这些天才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 轻松幽默的哲学之旅吧。
作者: 夏基松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简介:《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阐述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是20世纪中西方普遍流行的各主要流派和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0世纪是西方哲学的繁荣时期,各种学说纷纷出现,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也是一个轮换多变的时期,哲学之花朝放暮谢,匆匆来去,叫人目不暇接。它们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发人深思的问题,促进了人类哲学思想的繁荣。 现代西方哲学虽流派众多,看来漫乱无序,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内在逻辑,掌握了它,就把握住了它的发展脉络,就有利于对它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哲学大体可分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两者都来源于西方近代哲学。科学主义思潮来源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原是唯物主义的,后至贝克莱转化为主观经验主义,而后至休谟又转化为不可知主义的经验主义。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的不可知主义的经验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人本主义思潮则渊源于近代西欧的理性主义,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哲学是西欧大陆理性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它通过对先验范畴和先验统觉的提出,强调人的主体性,而费希特等以此把客观的理性主义转向主观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就是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多>>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作者: (美)杰克·奈特(Jack Knight)著;周伟林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 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只要想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社会制度就必然存在。成为一个群体或者社会的一员,也就必定要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制度之中。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基础性问题都会促使我们去研究这些制度所起的作用。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社会制度,为什么它们在某个社会中以一种形式存在,而在另一个社会中却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它们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制度的形式为何变迁以及它们是何时改变的? 在本书中,作者杰克·奈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些问题。首先,他对很多制度变迁理论,从亚当·斯密、休谟、马克思及韦伯的古典学说,到当代的进化论方法、社会习俗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评论。其次,他创建了一种关于制度变迁的新理论,强调了社会制度的分配效应。他的首要重点在于构成社会基础的非正式习俗和准则的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被解释为分配;中突的一个副产品,即为了解决分配;中突问题,社会中不对等的力量导致了各种制度解决方案。其次要的研究重点,在于这些非正式规则的稳定性,以及在关于正式制度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引入“国家”这个行为人所产生的效应。 奈特援引的例子来自各种不同种类的社会制度:时空度量,产权,家庭、性别和种族关系,经济组织形式,社会团体,政治制度,以及国际组织和条约。本书对于社会科学家、政治学和社会学学者、哲学家、法律学家以及任何对制度变迁抱有兴趣的读者都会有所助益。
作者: 陈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悖论是逻辑学中*光彩夺目的部分,也是*能激发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以及普通大众兴趣的话题,它指的是与公认的信念相左的“道理”,或是让人陷入两难、无所适从的命题。它虽然看似荒谬,违反常理,但却似乎论证缜密、无从反驳。
悖论起源很早,如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中国的“白马非马”之说。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对悖论进行了奇妙而艰苦的探索,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痛,并且不断推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展,引发哲学和数学的革命。悖论之所以存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人类思维深处的矛盾和裂隙,在对悖论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攀升人类智慧的高度,同时也意识到其局限和不足。
《悖论研究(第二版)》是国内迄今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悖论问题的著作,作者将从古至今五花八门的悖论分成十二类,详细介绍每一类悖论的历史原型、各种变体、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作为国内著名的逻辑学家,作者展示了多年来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成果,对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逻辑学的研究都将有很大的推动。本书di一版出版后获得了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第二版序言
序言
**章 形形色色的悖论
**节 悖论是什么?不是什么?
第二节 悖论有哪些类型?
第三节 如何合理地解决悖论?
第四节 悖论研究的意义
附录:逻辑学初步
第二章 扰人的二难困境
**节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第二节 普罗泰戈拉:半费之讼
第三节 鳄鱼悖论及其变体
第四节 有关上帝的悖论
第三章 模糊性:连锁悖论
**节 什么是模糊性?
第二节 连锁悖论举要
第三节 模糊性理论概观
第四节 三种模糊性理论及其困难
第五节 关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
第四章 芝诺悖论和无穷之谜
**节 芝诺悖论和归于不可能的证明
第二节 芝诺悖论的现代变体——超级任务
第三节 康德的“二律背反”
第四节 “无穷”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第五节 康托尔的贡献:关于“无穷”的数学
第五章 逻辑—集合论悖论
**节 集合论初步
第二节 一些逻辑—集合论悖论
第三节 罗素的类型论
第四节 公理集合论
第五节 蒯因的NF和ML系统
第六节 罗素的非存在之谜
第六章 语义悖论与真理论
**节 与悖论相关的真理论
第二节 语义悖论举要
第三节 塔斯基的语义学
第四节 冯·赖特的语义悖论研究
第五节 对语义悖论的新近研究
第七章 休谟问题和归纳悖论
**节 传统归纳逻辑概述
第二节 休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节 归纳悖论和反归纳主义
第四节 一些概率统计悖论
第八章 认知悖论(上)
**节 早期的认知悖论
第二节 意外考试悖论及其变体
第三节 其他常见的认知悖论
第四节 布洛斯逻辑谜题
第九章 认知悖论(下)
**节 盖梯尔问题及其解答
第二节 图灵测试和塞尔的“中文屋论证”
第三节 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和“孪生地球”论证
第十章 决策和合理行动的悖论
**节 囚徒困境及其分析
第二节 纽康姆悖论及其分析
第三节 其他决策与合理行动悖论
第十一章 一些道德悖论
**节 关于道德原理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第二节 主要道德悖论及其解读
第三节 道义逻辑中的悖论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六组悖论
**节 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
第二节 类属关系的悖论
第三节 语义悖论
第四节 认知悖论
第五节 相对化悖论
第六节 逻辑矛盾及其消解
第十三章 关于悖论的一些思考
**节 究竟什么是悖论
第二节 严格悖论产生的根源
第三节 次协调逻辑与严格悖论
第四节 关于悖论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免费在线读】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六组悖论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中,有不少对谬误(fallacy)、诡辩(sophism)和悖论(paradox)的研究,例如,芝诺提出了涉及运动与无穷的四个悖论,斯多亚—麦加拉学派提出了“说谎者悖论”、“鳄鱼悖论”以及像“秃头”、“谷堆”这样的连锁悖论,柏拉图记述了“美诺悖论”和“苏格拉底悖论”等,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和《论辩篇》中对谬误与诡辩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与相距遥远的古希腊相比,在中国先秦时期,也有一些相似的人物、学派在尽情表演,有一些相似的有趣故事在发生。例如,名家足以与古希腊的智者派相媲美,司马谈评论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齐,此不可不察也。”(《论六家之要旨》)此外,庄子构造了博大恢弘的意象,恢诡奇谲的言说,表面上近乎荒诞,却内蕴深刻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以及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一方面继续搜寻、归纳、总结出“悖论”、“矛盾”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深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探讨避免和消解矛盾和悖论的逻辑方法。
在本章中,我将把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所提出的悖论分成六组: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关于类属关系的悖论,语义悖论,认知悖论,相对化悖论,其他的逻辑矛盾。并且,将重点比较中国悖论与古希腊哲学甚至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类似悖论,揭示它们之间的同与异,由此断定:在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早期阶段,其哲学和逻辑学中有很多类似因素,这种类似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反思。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是一些智慧之士,*先意识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或思维中存在某些机巧、环节、过程,如果不适当地对付和处理它们,语言和思维本身就会陷入混乱和困境。他们所提出的那些巧辩、诡辩和悖论,实际上是对语言和思维本身的把玩和好奇,是对其中某些过程、环节、机巧的诧异和思辨,是智慧对智慧本身开的玩笑,是智慧对智慧本身所进行的挑激。它们引发了人类理智的自我反省,正是从这种自我反省中,才产生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逻辑学。
先对提出本章所讨论的那些悖论的人物和学派预做出非常简短的描述。
邓析(约前 545 ? 501 年),先秦名家的*早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讼师,以善操“两可之说”著称。
惠施(约前 370 ? 310 年),先秦名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历物之意”,其中“历”有分辨、治理之意,“意”指思想上的断定和判断,即惠施对世上万物观察分析后所得出的十个基本判断(以后依次缩写为H1, H2 ? H10)。“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为了回应惠施,先秦辩者提出“二十一事”(以后缩写为D1, D2 ? D21),“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庄子·天下》)
公孙龙(约前 325 ? 250 年),先秦名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著作为《公孙龙子》。他阐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诡辩命题,如“白马非马”和“坚白相离”,但里面隐藏着深刻的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想象瑰伟奇丽,文字汪洋恣肆,思想恢诡奇谲,境界高远,意象博大,蔚为大观。他提出很多“吊诡”之说,意指巨大且艰深的理智难题,与“悖论”庶几近之。
墨翟(约前480—前420年),据说他“谈辩”(辩论和游说)、“说书”(讲授典籍)、“从事”(从事农、工、商、兵各项事业)三者兼长。其弟子和后学形成墨家学派,曾风靡于整个战国时期。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家著作的总集。墨家创立了中国早期*为系统的逻辑学说。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了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把它应用于法治实践,作为论证刑名法术理论的工具。从悖论角度看,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矛盾之说”,阐述了思维不能自相矛盾的思想。
**节 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
在先秦辩者所提出的“二十一事”(《庄子·天下》)中,第9个命题(缩写为D9)、第15个命题(D15)、第16个命题(D16)、第21个命题(D21)与芝诺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很相似。
D9.“轮不碾地。”
在解释D9之前,我先引用恩格斯关于运动的断言:“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我认为,恩格斯的断言非常鞭辟入里。按我的理解,D9旨在强调运动的连续性。如恩格斯所言,在同一个瞬间,一个运动的物体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因为它在从那个地方移到下一个地方。如果强调运动物体的第二个方面,即它总是在移向下一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说“轮不碾地”。
D15.“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D15旨在强调运动的间断性。如前所述,运动的物体(如飞鸟)在同一时刻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既在一个地方又正在离开这个地方朝另一个地方行进。若从其“在同一时刻在一个地方”着眼,则“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换一种方式说,任何时间段,无论多么短暂,都可以划分成更短的时间段,在那些时间段里,运动的物体如飞鸟看起来就像静止的一样,类似于每张单个的电影胶片的状态。
D16.“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按我的分析,D9、D15和D16 分别关注运动物体的不同方面。D9关注运动的连续性,D15关注运动的非连续性。D16把D9和D16的意思合在一起,强调运动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的连续性(不止)和非连续性(不行),使运动物体的矛盾本性更为凸显。
我认为,有充足的理由把D15 和D16 看作芝诺悖论“飞矢不动”的中国先秦版,它们都关注时间、空间和运动的非连续性。以“飞矢不动”为例。时间划分为不同的瞬间。在每一个瞬间,任何事物都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等同的空间,即是说,它都处在它所处的地方。空间或处所并不移动。因此,如果飞矢在任何一个特定瞬间都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等同的空间,则飞矢并不移动。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事物在运动。
D2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D21旨在强调事物的无限可分性。“捶,杖也。”长度有限的物体却包含无限多的节段,这种可分性是指物体在思维中、意识中、理论上的可分性,而不是经验上、操作上的可分性。这几乎是芝诺悖论“二分法”和“阿基里斯追不上龟”的中国先秦版。
芝诺的“二分法”悖论有三个结论:(1)如果一个人,比如说约翰,要走完一公里的路程,他必须先走完这路程的一半,此前他必须走完这一半的一半,余此类推,以致无穷。也就是说,约翰必须完成一个无限序列的任务:
但芝诺认为,约翰不可能在有穷时间内跨越无穷多个点,因此他不可能走完这段一公里的路程。(2)每当约翰要跨越某个距离时,他都要先跨越这个距离的一半,然后是一半的一半,然后是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以此类推,没有他必须跨越的**段距离,他的运动没有起点,根本无法开始;把(1)和(2)合在一起,得出的*后结论是(3):走完任何有穷距离的运动既不能开始也无法完成,故运动不可能,所有的运动都是假象或幻觉。
不过,从先秦辩者的D21出发,我们只能得到关于无限可分性的结论,不能得到关于运动的结论。这是D21和芝诺悖论“二分法”的差异之处。
在惠施的十个断言中,第七个断言(H7)与“今天”“昨天”等时间索引词的所指有关。
H7.“今日适越而昔来。”
用现代术语说,“今日”“明日”是时间索引词,其所指是相对于时间坐标系而言的。假如我们变换时间坐标系,这些词语的所指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正是冯友兰对H7的解释:“‘今日适越而昔来’。这句是说,‘今’和‘昔’是相对的名词。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就在这里。”
在我看来,H7很接近当代西方哲学中所讨论的时间旅行悖论,这里描述其中一个版本。一个时间旅行者将要旅行一年,他朝目的地出发了,但他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早于他出发的时间一百年。他怎么能够到未来旅行却在过去到达?他怎么能够在出发之前到达并且在到达之后出发?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大卫·刘易斯对时间旅行悖论做了很有影响的分析:(1)那些悖论只是看起来很怪,并非不可能,因为在四维时间观下时间旅行是可能的;(2)我们可以区分个人时间(personal time)和外部时间(external time),并合法地给时间旅行悖论中所涉及的旅行者及其环境指派一种个人时间次序,这种次序与它们在外在时间中的次序有时候不一致。根据刘易斯的分析,一个时间旅行者能够在他的个人时间内旅行到未来,但在外在时间的过去到达。在个人时间内他出发之后才到达,但在外部时间内却是到达之后才出发。
作者: 李忠谦著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荣登台湾金石堂、诚品、博客来各大书店人文类畅销书榜第一名。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哲学博士林正弘 审订推荐! 本书的内容涵盖东西方重要哲学家,介绍的顺序虽然按照时间的先后,但重点并非放在哲学概念或内容的历史发展,而是放在个别哲学家学说的介绍。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清楚地介绍重要哲学家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学说,的确做到了简明易懂而又有益有趣的地步。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哲学博士 林正弘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哲学本义“爱智慧”,是教人获得正确认识的学问;哲学的用处,就是让你学会正确思考、增长智慧。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水、火、元素还是单子?人为什么活着,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宿命吗?爱情是什么,是一时的冲动还是理智的选择?幸福在哪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吗?……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就是哲学所讨论的问题。但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不知不觉暂时忘却了这些问题。 而哲学家们不仅思索哲学问题,还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苏格拉底用“助产术”教我们“认识你自己”;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休谟则悲叹“一切都不可知” ……了解哲学家们在思考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也许会为你自己的思考提供重要的启示。 本书以活泼精炼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和简明易懂的图解,让你了解两千多年来西方、中国和印度哲学家的重要主张,追踪每个时代的主要思潮。在奇妙而重要的精神之旅中,为你解答人生的困惑,学会正确思考,增长智慧。
英文共同题名: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fe
作者: 傅佩荣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3
简介:《西方哲学与人生(第1卷)》共介绍了包括苏格拉底、笛卡尔、马克思、尼采、柏拉图、奥古斯丁、叔本华、卡西尔、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休谟、怀特海等十二位西方哲学大家。作者将哲学家归类融合,划为心灵的曙光、境界的向往、爱智的趣味三大部分,由大哲学家的思想、时代背景介绍起,兼有学术的细致品评及深入浅出的人物经历叙述。读起来犹如亲自聆听傅教授循循善诱的精彩讲解。
作者: Herodotus ;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ubrey De S鈋lincourt.
简介: 这套丛书由季羡林、费孝通等39位著名学者分类选目,择定版本。涵盖哲学、伦理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十大学科,大致包括了西方文明史上自古希腊、下至当代有代表性的人文社科经典。 这套书全部影印西方权威出版社的英文善本,原版为非英语的著作均取英译本(个别有特殊版本价值的原语版,如《哲学研究》等,将德、英文并收)。译者均为西方公认的一流翻译家。出版者表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集典为历代之盛事。如此大规模影印英语原版或他语版英译本,旨在消除语言隔膜,让国人直接研究和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并可与国内已出版的中译本参照阅读和研讨,再一次显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巨大包容性。这是百年来西学东鉴的总结性展示,力求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西学基本经典”由美国美达亚版权公司负责版权总代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诚成图书有限公司制作。这套书的出版,方便了学人对西学经典的购买和查阅,不仅受到了图书界和学术界的欢迎,也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西学基本经典总目 哲 学: 1. 书 名:《理想国(Republic)》 作 者:柏拉图(Plato) 分类号: 15.0133/P718r/1999/Y 2. 书 名:《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分类号: 15.0136/A717m/1999/Y 3. 书 名:《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作 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分类号: 15.1331/D445m/1999/Y 4. 书 名:《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作 者:休谟(David Hume) 分类号:15.1143/H921t/1999/Y 5. 书 名:《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15.1845/K16c/1999/Y 6. 书 名:《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 15.1845/K16n/1999/Y 7. 书 名:《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Vol.1, Vol.2 作 者:黑格尔(Hegel) 分类号: 15.1851/H465pe/1999/V.1-2/Y 8. 书 名:《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 作 者: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分类号:35.5631/H217/1999/Y 9.书 名:《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分类号:15.0136/A717m/1999/Y 10.书 名:《小逻辑(The Logic of Hegel)》 作 者:黑格尔(Hegel) 分类号: 16.103/H465/1999/Y 11.书 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 Vol.1, Vol.2 作 者:叔本华(Schopenhauer) 分类号:15.1852/S373w/1999/V.1-2/Y 12.书 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 作 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分类号:15.1866/N677t/1999/Y 13.书 名:《非此即彼(Either/Or)》Vol.1, Vol.2 作 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分类号:15.31/K47e/1999/V.1-2/Y 14.书 名:《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作 者:索绪尔(F.de Saussure) 分类号:41.1/S259c/1999 15. 书 名:《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 enology)》 作 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 分类号:15.1872/H972s/1999/Y 16.书 名:《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 作 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分类号:16.03/W831a/1999/Y 17.书 名:《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作 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分类号: 16.03/W831a/1999/Y 18.书 名:《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作 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分类号: 15.1874/H465e/1999 19.书 名:《诗·语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 作 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分类号:42.23/H465/1999/Y 20.书 名:《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作 者:萨特(Jean-Paul Sartre) 分类号: 15.1363/S251h/1999/Y 21.书 名:《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 作 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分类号: 11.258/G123/1999/Y 伦理学: 1. 书 名:《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分类号: 17/A717/1999/Y 2.书 名:《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作 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分类号: 17/S642/1999/Y 3. 书 名:《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作 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 分类号:15.1343/R864d/1999/Y 4. 书 名:《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 17.031/K16/1999/Y 5. 书 名:《道德形而上学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17.031/K16/1999/Y 6. 书 名:《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 作 者:摩尔(G.E.Moore) 分类号: 17/M822[2]/1999/Y 7. 书 名:《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 作 者:罗尔斯(John Rawls) 分类号: 35.175/R261a/1999/Y 8. 书 名:《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作 者:诺齐克(Robert Nozick) 分类号: 31.2503/N961/1999/Y 宗教学: 1. 书 名:《忏悔录(Confessions)》 作 者: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 分类号:49.604545/A923/1999/Y 2. 书 名:《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作 者:马蒙尼德(Maimonides) 分类号:49.77/M223/1999/Y 3. 书 名:《路德基本著作选(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 作 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分类号:49.62/L973/1999/Y 4. 书 名:《论宗教(On Religion)》 作 者:施莱尔马赫(F.D.Schleiermacher) 分类号:49.62/S341/1999/Y 5. 书 名:《人的本性及其命运(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作 者:尼布尔(R.Niebuhr) 分类号: 49.62/N665/1999/Y 6. 书 名:《神圣者的观念(The Idea of the Holy)》 作 者:奥托(Rudolf Otto) 分类号: 49.62/O-91/1999/Y 7.书 名:《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 作 者:卡尔·巴特(Karl Barth) 分类号:49.62/B284/1999/Y 政治学: 1. 书 名:《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分类号: 31.42/A717/1999/Y 2. 书 名:《君主论(The Prince)》 作 者: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 分类号:31.03/M149/1999/Y 3. 书 名:《利维坦(Leviathan)》 作 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 分类号:31.55113/H682/1999/Y 4.书 名:《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作 者:洛克(John Locke) 分类号:31.55114/L814/1999/Y 5. 书 名:《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Vol.1, Vol.2 作 者:孟德斯鸠(Montesquieu) 分类号:34.031/M779/1999/V.1-2/Y 6. 书 名:《论美国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Vol.1, Vol.2 作 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分类号:32.563/T632/1999/V.1-2/Y 7.书 名:《代议制政府(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作 者:穆勒(Mill) 分类号:31.25/M645/1999/YHayek) 8. 书 名:《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分类号:31.289/H417/1999/Y 9. 书 名:《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 作 者: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分类号: 35.5631/H217/1999/Y 经济学: 1.书 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intothe Nature and Ca 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Vol.1, Vol.2 作 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分类号:27.443/S642/1999/V.1-2/Y 2. 书 名:《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Vol.1, Vol.2 作 者: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分类号:27.4447/M367p[8]/1999/V.1-2/Y 3. 书 名:《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Vol.1, Vol.2 作 者: 庇古(A.C.Pigou) 分类号: 27.4447/P633/1999/V.1-2/Y 4. 书 名:《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 者:熊彼特(Schumpeter) 分类号:27.444/K44/1999/Y 5. 书 名:《经济分析的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作 者:萨缪尔森(Samuelson) 分类号:27.44481/S193/1999/Y 6. 书 名:《货币数量理论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 y)》 作 者:弗里德曼(Friedman) 分类号:27.444931/S933/1999/Y 7. 书 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 作 者:威廉姆森(Williamson) 分类号: 27.44491/W731/1999/Y 社会学: 1.书 名:《论自杀(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作 者:杜克海姆(Emilc Durkheim) 分类号:33.698/D963/1999/Y 2.书 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作 者:韦伯(Max Weber) 分类号:49.21/W375/1999/Y 3.书 名:《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 作 者:席美尔(Georg Simmel) 分类号:29.75/S592a/1999/Y 4. 书 名:《意识形态与乌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 作 者:曼海姆(K.Mannheim) 分类号: 33.61/M282/1999/Y 人类学: 1.书 名:《金枝(The Golden Bough)》 作 者:弗雷泽(James G.Frazer) 分类号:49.9/F848/1999/Y 2.书 名:《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作 者: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分类号:33.715491/M251/1999/Y 3.书 名:《种族、语言、文化(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作 者:鲍斯(Franz Boas) 分类号:33.7/B662/1999/Y 法学: 1. 书 名:《古代法(Ancient Law)》 作 者:梅因(H.Maine) 分类号:34.9/M225[5]/1999/Y 2. 书 名《法理学讲演录(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Vol.1, Vol.2 作 者:奥斯丁(J.Austin) 分类号:34.031/A936(5)/1999/V.1-2/Y 3. 书 名:《法律的社会学理论(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作 者:卢曼(N.Luhmann) 分类号::35.19/L951a/1999/Y 4:书 名:《法律社会学之基本原理(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 gy of Law)》 作 者:埃利希(E.Ehrlich) 分类号:34.031/E33/1999/Y 5. 书 名:《法律、宪法与自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分类号:34.031/H417/1999/Y 6. 书 名:《纯粹法学理论(Pure Theory of Law)》 作 者:凯尔森(H.Kelsen) 分类号:34.031/K29/1999/Y 7. 书 名:《法律之帝国(Law's Empire)》 作 者:德沃金(R.Dworkin) 分类号:34.031/D993/1999/Y 8.书 名:《法律的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作 者:波斯纳(Richard A.Posner) 分类号:34.038/P855/1999/Y 历史学: 1. 书 名:《历史(The Histories)》 作 者:希罗多德(Herodotus) 分类号:21.1223/H559/1999/Y 2. 书 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Peloponnesian War)》 作 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 分类号:21.1223/T532/1999/Y 3. 书 名:《编年史(The Annals of Imperial Rome)》 作 者:塔西陀(Tacitus) 分类号:21.1225/T118/1999/Y 4. 书 名:《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Vol.1, Vol.2 作 者: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 分类号: 49.62/A923c/1999/V.1-2/Y 5. 书 名:《历史学:理论和实践(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作 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分类号:21.03/C937/1999/Y 6. 书 名:腓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Vol.1, Vol.2 作 者:布罗代尔(F.Braudel) 分类号:21.176/B825/1999/V.1-2/Y 7. 书 名:《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Vol.1, Vol.2 作 者:汤因比(A.J.Toynbee) 分类号: 21.03/T756/1999/V.1-2/Y
作者: (澳)林恩·休谟(Lynne Hume),(澳)简·穆拉克(Jane Mulcock)编著;龙菲,徐大慰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简介: 作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参与观察,要求研究者在观察的同时尽 可能地参与他们所意图记录的社会活动。 参与,让研究者能够更切近地体验和理解“局内人”的观点;同时, 观察所需要的理性和反思,又要求研究者随时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 此,好的参与观察者,善于在亲熟和距离、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保持某种 有意识的平衡。 本书集结了十六位人类学家的田野体验,从墨西哥都市中的色情场所 ,到修道院中的揭密与互动;从底特律街头的黑帮毒贩,到州立监狱中的 看守与囚犯。通过他们对观察者和参与者、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关 注与反思,我们发现,往往那些令人不安的田野经验、尴尬的社会空间, 正是参与观察方法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场所。
作者: 曹剑波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 对怀疑主义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康德把怀疑主义问题的未决看 作“哲学的耻辱”,奎因则指出:“休谟的困境就是人类的困境”。既然 是耻辱,则不能不设法消除;既然是困境,则不能不设法解决。国内学术 界对古代和近代怀疑主义虽有较深入、较全面的研究,但对当代怀疑主义 则鲜有人间津,从论证方式上对怀疑主义进行批判的研究更为罕见。国外 学术界对怀疑主义虽有艰深的研究,却比较杂乱。鉴于怀疑主义问题的重 要性、怀疑主义难题解答的必要性、目前国内研究的相对缺失以及国外研 究的非系统性,本书拟从怀疑主义的论证方式人手,在介评当代解答怀疑 主义难题的主要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代英美知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 改进,对知识与语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理解。全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 部分。 第一部分,概观怀疑主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后,将怀疑主义的 诊断整理为本体问题、实践问题、逻辑问题、语义问题和语用问题,并以 乌格的怀疑主义为例,论证怀疑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于绝对不可错论。 第二部分,分析怀疑主义的论证。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埃奈西德穆 的“十式”、阿格里帕的“五式”、美诺多托的“二式”,还是近代笛卡 尔的“做梦论证”、“恶魔论证”或现代普特南的“缸中之脑论证”,等 等,概括地说,怀疑主义论证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五种即:闭合论证、来自 经验的论证、来自标准的论证、来自可错性论证和非充分决定性论证。这 五种论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可归结为闭合论证。以闭合论证为模型,可 以构建出怀疑主义难题。 第三部分,介评当代解答怀疑主义难题的主要策略。当代解答怀疑主 义难题的主要策略有:摩尔式的解答如摩尔的解答和普特南式的解答;否 认闭合论的解答如德雷兹克的相关选择论和诺齐克的知识条件论;语境主 义的解答如德娄斯的虚拟条件的语境主义、柯亨和刘易斯的相关选择的语 境主义。在这些解答怀疑主义难题的各种策略中,语境主义策略最合理, 其他策略虽富启发性,并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它们都有不可克服的局限 性。与它们不同,语境主义的策略虽然遇到了无用论、缺陷论和替代论的 批判,但这些批判并不是致命的,而且语境主义策略至少有三大优点:一 是不武断;二是解释力强;三是包容性大。因此,本书基本赞同用语境主 义对怀疑主义难题进行解答。 第四部分,修正语境主义。虽然语境主义是现有最合理的批判怀疑主 义的策略,但语境主义有不少地方应该修正。主要修正有:(1)从强调“一 切语境都是平等的”到强调“在特定的评价语境下,语境是不平等的”; (2)“知识归因的语境性在于知识标准的可变性”扩充为“知识归因的语境 性在于语境的多样性”;(3)在对怀疑主义结论的态度上,应改“对怀疑主 义友善”为“对怀疑主义批判”;(4)扩大语境主义在知识论中的应用。在 用修正的语境主义对怀疑主义难题和葛梯尔难题作出解答后,将提出语境 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观。 第五部分,发掘怀疑主义的合理因素。怀疑主义在哲学的发展上,合 理的怀疑在科学研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探讨了维特根斯坦的有意 义的怀疑必须具备的条件后,将对合理怀疑的特征作些梳理,并对如何进 行合理怀疑进行研究。
作者: 陈修斋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无论是从事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或者是进改造旧世界的斗争,都必须对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双必须对关于认识本身的理论和方法有所把握。就这个角度来看,认识论是每个有志于建设国家,改造世界,因而要认识世界的人都必须注意学习和研究的。不管“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是否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众所周知,在西方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和“经验论”两个派别。它们虽然“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但也“各有片面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和上述两种理论是对立的,对它们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否定;但另一方面又肯定它们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认识论的发展在理论上有过重大贡献,在社会历史上也都起过革命性的进步作用。而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本身也是在批判地吸取和继承它们的合理成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真正较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必须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容和历史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源出西方的名词,也译作“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类型的思想,虽然在一定意义下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它们在人们的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但作为较典型的认识论理论,并且形成了两个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学派而在哲学史上出现,则是在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封封建革命时期前后,即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期的历史现象。当时的“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则以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家,因此也被称为“大陆理性主义”。虽然由于两派哲学家的思想也常有互相交叉。彼此渗透等复杂现象,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壁垒分明,因此历来也有人不承认乃至明确否认有这样两个学派存在,或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幸的标签”等等。但是我们认为,上述这些哲学家之间,在当时的某些认识论的重大问题上,特别是关于知识起源(例如,若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那么它是否起源于感觉经验)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基本观点或主要倾向上的分歧,因而存在着这样两个学派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并且,这两派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发展过程,构成了这一段哲学史的丰富内容,既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山了重要的贡献,也提供了人类哲学理论思维的许多深刻的经验教洲,即使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是不容忽视或抹煞的。这就是我们要对这两个学派斗争的历史再进行一番探讨,并以提纲挈领的形式来写作本书的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这段历史内容的丰富性,而本书受篇幅所限,因而不可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探讨和阐述。这里仅就这两派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两派的主要代表及其发展概况,两派论战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和各自的主要观点,以及两派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概括的介绍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便为进一步对这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