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18 项 “伯恩哈德”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放屁大象吹低音号——儿童音乐启蒙故事书!把音乐编进故事里,附赠音乐+故事朗读CD,著名主持人小群姐姐深情朗读
光盘简介: 这是引进于德国的一套故事绘本,配有音乐朗读光盘(朗读者为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小群姐姐),还有精美的书签。本书以动物园为背景,讲述了动物们组成交响乐团、动物们帮助熊猫美乐、动物们拯救动物园的欢乐、感人故事。 1.《乐园长和动物交响乐团》通过一个充满爱心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各种乐器的特征和音色,用动物们有趣的描述和表现把抽象的乐器轻松地呈现出来。原来,乐器没有那么高深,音乐可以离我们这么近。这是一本很有新意的音乐启蒙图画书,体现了音乐和故事的完美结合。 ——高寿岩(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 2.《绝密计划》是一个关于音乐和友情的故事。动物们为了让来自中国的熊猫姑娘美乐高兴起来,使出浑身解数,用音乐去感染它。故事用非常巧妙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筝和锣,帮助孩子们认识了音乐的伟大作用。当然,少不了大象彭彭的放屁声,这也是美妙的音乐哦。 ——高寿岩(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 3.《救救动物园!》通过妙趣横生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城市发展和保护动物之间的矛盾,而动物们的解决办法也让我们大开眼界。“宁要大象放屁,不要汽车尾气!”“看响尾蛇,不看汽车!”这些童稚的语言诙谐幽默,体现了重要的环保思想,对孩子们是很好的环保教育。 ——高寿岩(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
作者: (德)伯恩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著;刘海宁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是短篇小说集,收七篇小说。一个女人突然发现自己多年来笃信的生活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她开始寻找学生时代爱过的人,试图挽回自己曾经的决定。一个儿子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踏上与父亲结伴的旅途。一个患上不治之症的男人安排着与家人共度的暑期,向生活做最后的告别。一个男人正在飞机上听着同机乘客剖白自己的生活,又怀疑听到的不过是堆谎言……我们不时生活在谎言中,在怀疑与确信中游离,《夏日谎言》围绕“谎言”这个关键词,书写了七个哀伤的小故事。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五卷,1970年至2000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钱善行,冯植生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70年代以后各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总起来说,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状态,在于一批极有天赋,然而有着不同年龄和学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成就和影响的文人的集合,使一切思想、主义、流派都要在这个时代展现,所有卓尔不群的大家都要分享这方文学胜地的一角秀色。 首先是在欧洲,因为它拥有众多的文学大国和优秀作家。这30年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31名作家中,欧洲便有19位,占了近三分之二,可谓人才辈出。虽然欧洲各国的情况不同,文学面貌各异,甚或大相径庭,但它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活力、创新和多元化倾向却十分相似。 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取得了新进展,具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众多驰名国内外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 1985年苏联开始改革,提出“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口号。1986年,苏联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下召开,会议气氛紧张,争论激烈,作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公开化。1987年,回归文学的“反思”冰山突现水面,直至1989年,反思和回归的热潮势头不改,大量被禁作品开禁,一时间洛阳纸贵,文学杂志订数猛增。这一年,主导苏联文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作协章程中删除。1990年成为“索尔仁尼琴年”,各杂志纷纷抢登他的被禁作品。 1991年,风云突变,苏联党政高层领导斗争加剧,各种矛盾公开化,最终导致存在七十余年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终成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由于多年来的积怨和不同政见被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俄罗斯文学迎来了寒冷的冬天。几年后,文学界的这场恶战始趋平息,各种作品百无禁忌、良莠不齐,纷纷破土而出。这些年,老作家们接连谢世,尚存者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那些4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文学中坚,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则脱颖而出,给俄罗斯文学平添一抹春色。但是,俄罗斯文学欲现昔日的辉煌,恐怕还得“蓄芳待来年”。 东欧(现称中欧和东南欧)诸国与苏联情况基本相似。在波兰,哥穆尔卡任第一书记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70年底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工人罢工。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恶化,全国发生罢工浪潮,团结工会应运而生。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2月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文艺团体被取消,所有出版机构被查封,文学刊物停刊,一些作家移居国外。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诗歌在波兰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尤其是诗人米沃什和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添了波兰当代抒情诗的分量。除了这两位,享有盛誉的老一代诗人还有赫伯特和鲁热维奇,以及40年代出生的巴兰恰克和李普斯卡,青年一代则有奥哈拉派的希维特利茨基和波德夏德沃,古典化派的迪斯基和凯拉尔,先锋派的索斯诺夫斯基。几代诗人的诗歌特色、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不尽相同,显示出波兰诗歌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匈牙利于1968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1989年10月8日,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该党终止工作,成立匈牙利社会党。同月,国会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多党制,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文学创作在七八十年代除了现实主义作家外,也出现了以沙布·玛克托、曼蒂·伊万为代表的“新月派”作家和以山陀·弗伦茨、弗耶什·安德烈为代表的“更新代”作家。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捕;昆德拉等作家被开除出党,流亡国外;哈韦尔等被监禁;大批作家遭流放;由塞弗尔特任主席的作家协会被解散。1969年胡萨克任捷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务,只任总统;1989年又辞去总统职务,同年捷联邦会议两院选举杜布切克为联邦议会主席,剧作家哈韦尔任总统。1993年元旦,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文学上最负盛名的是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塞弗尔特和流亡国外、已入法国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 在法国,1959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的过度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满情绪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暴露无遗。这次事件震撼了法国,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并导致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结束了一个时代。因受语言学、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影响,彻底抛弃现实主义而盛极一时的新新小说派开始衰退,主将索莱尔斯于1980年与《如实》杂志彻底分道扬镳,法国文学进入一个没有中心、没有旗帜、没有流派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的通俗化趋向不可阻挡。 原为新小说派元老的西蒙,在法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匠心独运、“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思想和风格,无疑使他成为这一时期自成一格的文学大师。1996年去世的杜拉斯,擅写日常生活,但她摈弃原先以情节取胜的传统方法,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感人。一部以少年时代初恋为背景的小说《情人》,缠绵悱恻,充满异国情调。同样拒绝传统的勒克莱齐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荒漠大海的神秘冒险,还是节奏疯狂的都市生活,细腻无序的描写总是与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依相融,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图尼埃大器晚成,43岁时才发表处女作,但即获大奖,第二部作品《桤木王》又获龚古尔奖,确立了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其作品想像丰富,荒诞离奇又充满象征,但它不同于通俗的科学幻想小说。莫迪亚诺的作品虚实相间,结构紧凑,语言明快。通过回忆与想像,以表现生活的不安定和潜伏的危险。 战后英国,其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1982年英军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而1997年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香港回归中国,最终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史。但“英语世界”的出现,使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话语体系。许多用英语写作的英联邦作家移民英国,亦给英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这30年,英国文学前有卡内蒂(用德语写作)和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出生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后殖民”作家奈保尔再摘桂冠。这30年,英国文学既有老作家莱辛、戈尔丁、斯帕克、福尔斯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又有马丁·艾米斯、麦克尤恩、巴恩斯等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日臻成熟;也有布鲁克纳、拜厄特、德拉布尔等女作家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号称“移民三雄”的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之崛起,蜚声国际文坛。这30年,英国诗坛异彩纷呈,新人辈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造就了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的西默斯·希尼。希尼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特色。品特的戏剧也成就斐然,1996年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其戏剧作品语言幽默洗练,善用荒诞和比喻,富有象征意义。 德国在战后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道柏林墙将一个民族分为东西两个阵营,走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拆除,1990年两德统一,长达四十年的分裂历史终结。民主德国曾拥有三位一流作家,一位是女作家克丽斯塔·沃尔夫,她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成功地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集神话、象征、荒诞、梦幻于一体,将真实材料与文学虚构及主观评述有机结合,表达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一位是剧作家海纳·米勒,他借助历史、神话和传说,并对戏剧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怪诞奇崛中显露出本人的悲剧史观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另一位是诗人布劳恩,他的创作简洁、冷静、客观,富于哲理,表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联邦德国有两位作家海因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格拉斯“以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被遗忘的历史面貌”。而以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著称的马丁·瓦尔泽,模糊了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界线的居斯金德,专写家庭生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女作家沃曼,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现代人失落感的剧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等,都是当今德国文学的佼佼者。 奥地利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侵略战争。1955年,美、英、法、苏四方占领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条约,并于同年10月撤出占领军,接着奥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文学上,奥地利属德语文学,约翰内斯·马梅尔与德国的海因茨·康萨利克同为当代德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大众文学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则是战后奥地利最重要的作家。前者主要写小说,主题常为疾病、灾难、死亡、绝望和沉沦;后者主要写剧本,创作完全违背传统戏剧,是一种没有情节、对白、场景、道具的“说话剧”。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战后政局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居世界前列。文学创作分德语地区和法语地区,而用德语写作的作家更为著名,其中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成就最大,均为戏剧家和小说家。前者的戏剧立意鲜明,荒诞离奇而富哲理,情节完整而语言幽默;后者的剧作大多表现他对世界的悲观看法,并有极强的喻意性;小说多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个性自我认同的困难。 意大利从战后至60年代初,经济发展较快,但后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使它陷于困境。70年代后,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开始缓慢回升。80年代初又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三年多,高失业率激发了社会矛盾,恐怖活动猖獗,政府换班频仍,民众心理空前脆弱。文学失去了昔日新潮迭涌、流派更替的局面,一片凋零,70年代后始恢复元气,被先锋派否定的现实主义有所振兴,实验主义继续发展,风格独具的作品时时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两次被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和达里奥·福摘取。前者的诗歌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之细微感情,现代人那孤凄、哀婉、怨怼的情感隐逸于诗的艺术意象之中;后者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于一身,发挥假面喜剧即兴表演的特长,兼收欧美现代派戏剧的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现代讽刺喜剧。埃科是位文艺批评家,也是位文学家,将自己对中世纪文化的研究成果融于结构繁复、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其寓言式小说中融现实、幻想、哲理为一体,凝重荒诞的哲理性内容和观念糅合在寓言故事所特有的神秘朦胧的美感之中。莫拉维亚遵循写实主义传统,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力图揭示异化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人们精神上的危机。 西班牙因佛朗哥的独裁统治而长期闭关自守。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自80年代起,西班牙经济高速增长,文学也蓬勃发展。阿莱克桑德雷和塞拉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者继承西班牙抒情诗传统和现代派手法,对人生、爱情和当今社会的境况作了深刻探求和描述;后者的小说多围绕死亡主题展开,“以富有节制的同情”和充满悲剧色彩的叙事“勾画了孤独无助者令人心颤的形象”。 . 葡萄牙的情况与西班牙有些相似,独裁者萨拉查在葡统治长达37年,1970年病逝,1974年一些中下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西斯政权。但直到1986年苏亚雷斯当选总统,葡萄牙近六十年才有了第一位文人总统。同样,葡萄牙这时有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他是位关心世界命运的作家,作品新颖独特,充满隐喻和暗示,“通过由想像、同情和讽刺所维系的寓言故事,不断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有所了解”。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冰岛和芬兰,在6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但7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和失业人数增加,各国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瑞典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现代福利国家著称。挪威的石油出口为其带来巨额利润。丹麦女作家索若普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写妇女的日常生活著称。瑞典1974年有两位作家雍松和马丁逊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都在70年代去世。目前重要的作家为诗人古斯塔夫松和女小说家埃克曼。冰岛当前最受欢迎的作家为描写渔民生活、反映冰岛巨变的卡拉松和描绘一个充满欢笑和痛苦的世界的古德蒙德松。芬兰的阿尔波·鲁特为芬兰著名工人作家,以写赫尔辛基工人生活著称。 希腊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1946年爆发内战,1949年希共在内战中失败,大资产阶级掌权,实行白色恐怖。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府。1973年废黜国王,确立共和制,1974年军政府垮台。1981年议会选举,由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执政,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1979年诗人埃里蒂斯因“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智力显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70年代后,亚洲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繁荣,但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伊战争,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印尼和菲律宾的民族冲突……影响着亚洲地区的安宁,但总的趋势仍是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学也有新的发展,新的成就。 日本文学在七八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文学派别,如“透明族”、“作为人派”和“内向派”等。这些文学派别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反常心理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种种迷惘、失落、空虚和颓废情绪。到90年代,这些风行一时的派别渐渐风流云散,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态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接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学观和政治观融入日本传统美学中,“在荒诞的故事叙述里蕴藏诗意的抒情,对人类危机进行深刻的思考”,开创了另一番天地。 印度文学自50年代起盛行的区域文学流派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七八十年代。作家们以边缘小村落为依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那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90年代后,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中青年作家,如阿鲁·乔希、维克拉姆·赛德、乌帕马尼亚·查特吉和女作家阿妮塔·德赛、帕拉蒂·穆克吉等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集荒诞与现实于一身,将富有特色的印度文化传播至世界。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后,大批犹太作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此,共同创造了以色列文学的繁荣。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格农,他“从犹太人民的生活汲取主题”,创造出“深刻而具特色的叙事艺术”。60年代至90年代“大屠杀文学”的代表人物为阿佩费尔德,他的《为每桩罪恶》和《不朽的巴特法斯》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作;而奥兹则是“新浪潮文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非洲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局动荡;文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用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创作的国家和地区,水平相对较高。埃及是文明古国,1953年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1978年,埃及通过谈判收回西奈半岛。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穆巴拉克当选总统至今。他执政后,坚决镇压国内极端势力,继续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1988年,小说家马哈福兹因“开创了全人类都能欣赏的阿拉伯语言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继承阿拉伯文学传统,又吸收和运用象征、隐喻、荒诞、非理性等现代手法,丰富小说的表现力。 尼日利亚原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宣布独立。独立后,历史遗留的地区和部落矛盾日趋尖锐,政局不稳,军事政变不断,至1985年共有六次大的政变,70年代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1986年,剧作家兼诗人、小说家的索因卡,因“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情横溢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约鲁巴传统艺术相结合,对发展非洲民族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非1961年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南非当局长期以来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直至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1991年,白人女作家戈迪默获诺贝尔文学奖。 澳大利亚在战后鼓励英国和欧洲人移民,1966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允许亚洲人移民定居,至80年代后移民人数激增,使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同时亦滋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人的意识危机的矛盾。1973年小说家怀特因“以史诗般的气概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一部《风暴眼》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写出了当代澳大利亚人的自私、冷漠、苦闷和迷茫。彼得·凯里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是受到赞誉最多的作品,而伊丽莎白·乔利是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发表的许多表现女性问题的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战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独立运动曾多次造成国内政治危机,1982年以《宪法法案》替代《英属北美法》,并确定法语和英语同为加拿大国语。加拿大民族文学在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阿特伍德,其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描写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荒诞世界,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她的诗歌一反传统诗的形式,以出人意料的意象,不带感情色彩的风格,表达对妇女生存状况的关注。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色,一部《英国病人》轰动国际文坛,被认为是“反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法语文学作家安娜·埃贝尔以《卡穆拉斯卡》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魁北克小说家”。 美国在60年代由于卷入印度支那战争,并将越战升级,导致经济衰退。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美国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5年福特政府正式宣布侵越战争结束,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越演越烈。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一面试图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一面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参加海湾战争,长期从各方面制裁伊拉克,在科索沃问题上干涉别国内政,大肆轰炸南斯拉夫。 这30年,美国文学如同它的政治经济一样变化很大。索尔·贝娄和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加上马拉默德和菲利普·罗思,使美国文学拥有四位犹太裔现实主义大作家。他们的构思、笔法、风格、哲理思辩各不相同,但都将细致描写与象征、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交融,创造出新的语境,来表现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犹太人的生存与命运,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实的悲剧性理解。 同样,厄普代克也以描写细腻和现象主义方法见长,在他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兔子系列”,花费40年时间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中产阶级人物兔子哈利·安斯特朗姆的经历和命运,反映出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常以暴力和爱情为创作主题的女作家欧茨,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兼容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手法,表现了美国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卡弗和贝迪描写平凡生活的细节,塑造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成为“简约派”的代表人物。 变化迅速的美国生活,促使一些作家用更新颖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巴思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想像力和实验精神;冯内古特发展了60年代海勒式的“黑色幽默”,融科学幻想为一体,对美国社会进行漫画式的嘲讽和揭露;多克托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和编织,用匪夷所思的情节来怀疑美国社会繁荣安定的真实性。品钦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以各种艰深的现代科学、杂乱无章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营造当代社会令人窒息的梦魇般气氛。 这30年,美国文学亮点中的亮点,是黑人文学的崛起并融入美国的主体文学。哈里的《根》、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伊什梅尔·里德的《物神》、怀特曼的《隐匿地》以及桂冠诗人丽塔·多弗,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等,都以他们出色的作品和非凡的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为美国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而1987年俄罗斯侨民诗人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则多多少少让俄罗斯感到几分沮丧和无奈。 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曾发生震惊世界的“文学爆炸”,造就了一批蜚声世界的作家,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流派纷呈。70年代以后文坛继续火爆,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科塔萨尔、博尔赫斯、鲁尔福、纪廉等一批文学大家凋谢,文坛显得静寂许多,到了90年代才又奇迹般复苏,新老作家开始新一轮冲刺。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获奖既是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骄傲,亦给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增添了荣光。而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虽未获此奖,但其声名并不在他们之下。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清冽、明丽、灵动、精致,令人神醉情驰。在富恩特斯笔下,现实主义又重放异彩,历史和幻想在作品中交融、升华,组成一首深沉悠远的命运交响曲。擅长结构现实主义的巴尔加斯·略萨,个人情爱和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卡夫雷拉·因方特注重文学语言的探索与革新,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剧被他注入了独特的古巴音乐舞蹈成分。 文学爆炸后,拉美一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智利的伊莎贝尔·阿连德以一部充满魔幻的《幽灵之家》演绎了一个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她的同胞埃德华兹1999年获塞万提斯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墨西哥的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沸腾》让读者再次领略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阿根廷的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重新回到情节,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融入影视手段;多产的波塞在《天堂之狗》中用艰深而高品位的文字展示落后的文明与文明的落后。 巴西受葡萄牙殖民统治长达三百余年。1964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军人政权,三届政府均实行独裁统治。1979年文人政府掌权,实行大赦,改革经济,逐渐使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特雷维桑为巴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短小凝练,意韵深刻。特莱斯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文笔细腻流畅,揭露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卡布拉尔是战后巴西诗坛声望最高的诗人,具岩石般冷峻的抒情色彩。而维里西莫则是当今巴西最知名的专栏作家。 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一个小点——圣卢西亚,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十三万,其中黑人占九成,原为英国殖民地,1979年始获独立,经济以香蕉种植业为主。如今小小的岛国,因它的子民沃尔科特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遐迩。瑞典文学院称他的叙事长诗《奥梅罗斯》是“一部恢宏的加勒比史诗”,称他的大量诗作“散发出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0世纪末的世界文学乃至文化已显现出多元化和通俗化走向,这种走向也许还将对21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PS, GLONASS, Galileo & more
出版社:测绘出版社,2009
简介: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GLONASS Galileo及其他系统)》是大学的入门教科书,它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描述GNSS各种参考系统、卫星轨道、卫星信号、观测值、定位数学模型、数据处理以及数据转换。对于GPS、GLONASS、Galileo以及其他单个系统..主要描述其特定的参考系统、服务、空间与控制段、信号结构等。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GLONASS Galileo及其他系统)》涵盖了导航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是一本GNSS基本参考书。英文版所有作者的主要学术背景都是大地测量学,他们的母校都是格拉茨技术大学。Hofmann-wellenhof是奥地利国家导航研究所创始人,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研究所的所长;Lichtenegger是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研究所的成员:Wasle自2001年受雇于Teleconsult Austria GmbH,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国家与国际GNSS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公司,他同时也在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研究所定期开设伽利略课程。
简介:《什么是杰作》是夏尔丹齐格继《为什么读书》之后又一部关于文学与阅读的作品,介乎文学批评与热心读者自传式的表白之间,试图识别一个众人皆知,但此前甚少被定义和深入分析的概念:杰作。什么是“杰作”?《圣经》里没有这个词,因为人不可以创造事物,尤其是已臻完美的作品,那是上帝才有的特性。“杰作”这个中世纪形容艺术品的词汇,是从何时开始用于文学?文学杰作有评判的标准乃至配方吗?怎样确认一本书是否为杰作?谁来确认?杰作是不朽的吗?人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杰作?……本书试图回答林林总总关于杰作的问题,就这一令人生畏的概念展开有趣有益的思考,其目的是消除杰作的神圣光环,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杰作。从荷马、海涅、贝克特到托马斯伯恩哈德,丹齐格往返于经典与当代作品之间,书中既能看到他对普鲁斯特的不俗见解,也有关于乔伊斯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析评论。本书延续了《为什么读书》渊博幽默的风格与精英主义立场,见解精辟,妙语纷呈。丹齐格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文字可以结合虚饰与沉思,技巧与深度,学问与热情。
作者: 侯瑞光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2017年05月
简介:
适读人群 :3-6岁
真正的科普都是有趣的,真正的大师都是童心未泯的。他们除了智力过人以外,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对童趣的眷恋和对新奇的追求。他们留下的经典谜题,都是*珍贵的人类思维财富。
这些有趣的数学谜题,会让你在灵机一动中领悟数学的真谛。通过这些重要的数学思路,你会不知不觉地被引进深奥而有趣的数学世界之中。
从芝诺到牛顿,从阿基米到高斯。数学大师们并不是一群躲在象牙塔内冥思苦想、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数学大师的经典谜题》所引用的大师的谜题,都美妙、有趣、善于变化,富有天然的幽默感。
有“美国的国家财富”之称的马丁·加德纳,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没有数学博士的学位,但是他的作品却让数学家也为之着迷。
亨利·杜德尼是一位变数学为娱乐的大师。他把数学融入了生活。馅饼、羊圈、栽树、时钟等都成了他惯用的题材。
10岁就会下国际象棋的萨姆·劳埃德,用他的智慧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妙趣横生的数学题,其作品曾经风靡欧美。
伯恩哈德·黎曼是一位数学家兼物理学家。这位德国人如此聪明,以至于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都要使用他的一些理论。
这些大师究竟给我们准备了什么样的谜题呢?
让我们跟随大师们的足迹,让你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吧!
简介:“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将要去哪儿?去哪儿都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是《船夫日记》的续篇,写于1991到1995年,是凯尔泰斯日记体哲思文集的第二部。凯尔泰斯延续了《船夫日记》中对尼采、卡夫卡、维特根斯坦、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等人广阔的阅读和对话。然而,相比《船夫日记》,本书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经验联系更为紧密,在五年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作者游历欧陆各国。在这些游历的记录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与对生命、人性、民族、自由、伤痛等不间断的思考,与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看似散落的碎片,而加以艺术的表达。虽然其中有鲜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痕迹,但作者对人在大的历史命运中艰难选择的反思,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7
简介:前言 第一章 600 BC前的水文学 1.引言 2.古代的“水文”工作 3.蝎子王和美内斯王朝时期 4.卡法拉高坝 5.中国大禹治水 6.阿门内姆赫特三世法老 7.尼罗河水尺和洪水控制 8.古巴比伦表 9.汉穆拉比法典 10.巴勒斯坦的引水隧洞 11.尼普尔遗迹 12.水表 13.地下水利用 14.马里勃坝 15.赛纳克里布的工作 16.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希腊文明 17.引言 18.古代水文学家泰勒斯 19.从阿那克西曼德到色诺芬尼 20.阿那克萨哥拉和赫朋 21.希罗多德的贡献 22.希波克拉底关于水的概念 23.阿里斯托芬尼 2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 25.引言 26.柏拉图 (1)柏拉图生平 (2)水,一种最基本的要素 (3)河流和泉的起源 (4)水法 27.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生平 (2)关于水的概念 (3)第一本气象学著作 (4)降水的机理 (5)泉与河流的起源 (6)海水的咸性 28.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29.引言 30.西奥佛拉斯塔与水文学 31.水文气象观测 32.考提莱的雨量器 33.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罗马文明 34.引言 35.维特鲁威 (1)维特鲁威生平 (2)如何找水 (3)水文循环 36.流量测定 37.罗马的输水渠道 38.塞尼卡的贡献 39.水文循环 40.巴勒斯坦的雨量观测 41.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尼罗河的起源与涨水 42.引言 43.泰勒斯的地中海季风理论 44.“环地洋”概念 45.阿那克萨哥拉的理论 46.三种解释的缘由 47.希罗多德的解释 48.伊诺彼德斯的解释 49.戴奥真尼斯的解释 50.德莫克里托的解释 51.从埃福罗斯到斯特拉博 52.从芦克莱修斯到比德 53.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从200 AD到1500 AD 54.引言 55.教皇统治下的水文学 (1)伊西多尔的贡献 (2)比德的贡献 56.水文气象学 57.中国和朝鲜的雨量器 58.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16世纪 59.引言 60.莱奥纳多·达·芬奇 (1)达·芬奇论水循环 (2)达·芬奇论明渠流 (3)达·芬奇论水流速度 (4)达·芬奇关于水的写作计划 (5)达·芬奇关于水文的其他概念 61.杰罗尼莫·卡尔达诺 62.伯纳德·帕利西 (1)水文循环 (2)关于水文学的其他见解 63.乔治亚斯·阿格里科拉 64.雅克·贝松 65.焦万·丰塔纳对洪水的研究 66.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17世纪 67.引言 68.伽利略、开普勒和笛卡尔 69.卡斯特利与流量计算 70.孔口出流原理 71.阿塔纳修斯·柯切尔 72.肖特和比彻 73.伯恩哈德斯·瓦伦纽斯 74.约翰·赫比纽斯 75.英国对水文学的贡献 76.摩德纳城的自流井 77.多梅尼科·古列尔米尼 78.尼罗河涨水的硝酸钠理论 79.河流的起源 80.流速仪的问世 81.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定量水文学的开端 82.引言 83.皮埃尔·佩罗德 84.埃德默·马里奥特 (1)关于水流运动的论述 (2)关于泉的起源 (3)关于流量测定 85.埃德蒙德·哈利 (1)蒸发实验 (2)蒸发与泉水的起源 86.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17和18世纪雨的测量 87.引言 88.卡斯特利致伽利略的信 89.克里斯托弗·雷恩最早的雨量器 90.雷恩·胡克的翻桶式雨量器 91.理查德·汤利的观察 92.佩罗德和马里奥特的雨量测量 93.18世纪初叶的雨量器 (1)莱乌波德雨量器 (2)皮克林、多布森和多尔顿的雨量器 9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18世纪的水文学 95.引言 96.安东尼奥·瓦利斯内里和马奎斯·波勒尼 97.泉水的毛细管理论 98.毕托与毕托管——流速测量 99.丹尼尔·伯努利及其能量方程 100.谢才和杜博的流量计算 101.保罗·弗里斯 102.乔瓦尼·巴蒂斯塔·文图里 103.蒸发测量 104.其他水文测量设备和方法的进展 105.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19世纪的水文学 106.引言 107.流速—流量公式 (1)达西和巴辛公式 (2)汉弗莱斯和阿博 (3)甘吉利特和库特 (4)罗伯特·曼宁 108.河道流量记录 109.推理公式的发展 110.赫谢尔和文图里流量计 111.地下水水文学 (1)威廉·史密斯 (2)达西和迪普伊 (3)阿道夫·蒂姆 (4)福希哈默尔和斯利克特 112.比德莫尔和水文学手册 113.其他方面的发展 114.小结 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地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Design: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duct design
作者: (德)伯恩哈德·E. 布尔德克(Bernhard E. Burdek)编著;胡飞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 自1984年柳冠中先生留德归国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筹建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以来,设计教育以及设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从 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中国设计教育界更是一派繁荣。但正如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盖尔哈特?马蒂亚斯(Gerhard Mathias)教授所言,中国的设计教育“看上去很壮观”。剥离了历史文脉的设计图典,以五光十色的设计现象混淆视听,甚至掩盖了设计的本来面目;设计理论大多停留在简史、分类、经验、形式美等一般格式的重复,跨学科知识的引入则处于名词解读和原理套用的起步阶段;从“元”设计——事理学上描述历史发展、解析形态演化并具原始创新的学术著作还未出现,研究人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和规律的著述也未问世。因此,重新呈现设计的完整面貌,建立起明晰的知识架构,迫在眉睫。 本书从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作者Bernhard E. Bürdek教授,出身于乌尔姆设计学院,执教于奥芬巴赫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Offenbach),长期从事设计教学与实践。他以清晰的历史陈述,勾勒出从包豪斯到乌尔姆的设计教育发展轨迹;以宽广的全球视野,陈述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设计发展与现状;以精深的人文学养,阐释符号学、现象学、诠释学等作为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对设计学的启示;以深刻的理论见解,全面论述了设计的传达功能、形式美学功能、标识功能、象征功能;以广博的视角,全面展望了从企业识别到服务设计、从设计管理到战略设计、从建筑到微电子甚至从数字化到生物时代等现代设计发展的最新趋势。该书出版于2005年,内容全面,视野宽广,见解深刻,论述精辟,堪称一部最新、最完整、最系统的设计理论书籍,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尤其研究生以及专业设计人员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当然,作者身为德国学者,多从德国自身的设计现象出发展开论述,并凸现出德国人理性和喜欢寻根究底的思维特征。相较于我国当前一些停留在形式美法则和所谓 “视觉冲击力”层面研究设计的片面观点,不能不说是很好的启示和典范。翻译此书的目的不是仅介绍国外最新思潮或观点,而在于清晰呈现设计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完整脉络;更关键的是,多学科知识的借鉴和吸收有助于扩宽学人的视野,现代设计的前沿发展有助于修正设计人员的狭隘观点。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方法和趋势,并不是我国设计发展的指路明灯。本书作者正是将西方的设计现象置于时代、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之中,才对设计历史中的风格和主义有了真切的了解;也只有直面我们自身的文化脉络和社会现实,才能找到我国自主设计创新的动力与方向。
Macht und ohnmacht der rechtsvergleichung
作者: (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Bernhard Grossfeld)著;孙世彦,姚建宗译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理论法学与部门法学、国内法与国际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多重角度,运用法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认识、理解、分析、研究比较法问题,构筑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框架,对比较法的“力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概括与总结,同时对比较法的“弱点”进行极为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作者: 贾晓伟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2
简介:本书为作者最新的一部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文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是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
作者: 易杰雄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简介: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1879年 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 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克。 1880年 爱因斯坦一家迁居慕尼黑。父同其弟雅各布合办一电器设备小工厂。 1881年 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出世。1884年 爱因斯坦对袖珍 罗盘着迷。进天主教小学读书。 1885年 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 1886年 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读书。为了遵守宗教指示的法定要求,在家里 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 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直到准备 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1889年 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 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0年 爱因斯坦的宗教时间,持续约1年。1891年 自学欧几里德几何,感 到狂热的喜爱。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1892年 开始读康德著作。 1894年 全家迁往意大利米兰。 1895年 自学完微积分。中学没毕业就到意大利与家人团聚。放弃德国国籍。 投考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未录取。 10月转学到瑞士阿劳州立中学。 写了第一篇科学论文。 1896年 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 10月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1897年 在苏黎世结识贝索,与其 终身友谊从此开始。 1899年 10月19日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 8月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 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 1901年 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 3月去米兰找工作,无结果。 5月回瑞士,任温特图尔中学技术学校代课教师。10月到夏夫豪森任家庭教师。3个 月后又失业。12月申请去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工作。 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2年 2月到伯尔尼等待工作。 和索洛文、哈比希特创建“奥林匹亚科学院”。 6月受聘为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试用三级技术员。6月完成第三篇论文《关于热平衡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运动论》,提出热力学的统计理论。 10月父病故。 1903年 1月与米列娃结婚。 1904年 5月长子汉斯出生。 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1905年 3月发展量子论,提出光 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 得博士学位。 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 的新纪元。 9月提出质能相当关系。 1906年 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 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7年 开始研究引力场理论,在论文《关于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中提出 均匀引力场同均匀加速度的等效原理。6月申请兼任伯尔尼大学的编外讲师。 1908年 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 3月和10月完成两篇论 文,每一篇都含有对于黑体辐射论的推测。 7月接受日内瓦大学名誉博士。 9月参加萨尔斯堡德国自然科学家协会第81次大会,会见普朗克等,作了《我们关于 辐射的本质和结论的观点的发展》报告。 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0年 7月次子爱德华出生。 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1年 2月应洛伦兹邀请访问莱顿。 3月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10月去布鲁塞尔出席第一次索尔维会议。 1912年 2月埃伦费斯特来访,两人由此结成莫逆之交。10月回瑞士,任母校苏 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开始同格罗斯曼合作探索广义相对论。 1913年 7月普朗克和能斯特来访,聘请他为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 大学教授。 12月7日在柏林接受院士职务。 发表同格罗斯曼合著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引力的度规场理论。 1914年 4月6日,从苏黎世迁居到柏林。 7月2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10月反对德国文化界名流为战争辩护的宣言《告文明世界书》,在同它针锋相对的 《告欧洲人书》上签名。 11月参加组织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 1915年 同德哈斯共同发现转动磁性效应。 3月写信给罗曼·罗兰,支持他的反战活动。 6—7月在阿廷根作了6次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学术报告。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 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1916年 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3月发表悼念马赫的文章。 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 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首次进行关于引力波的探讨。 写作《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7年 2月,著述第一篇关于宇宙学的论文,引入宇宙项。接连患肝病、胃溃 疡、黄疸病和一般虚弱症,受堂姐艾尔莎照顾。 1918年 2月,爱因斯坦发表关于引力波的第二篇论文,包括四级公式。 1919年 1—3月在苏黎世讲学。 2月同米列娃离婚。 6月与艾尔莎结婚。 9月获悉英国天文学家观察日食的结果,11月6日消息公布后,全世界为之轰动。由 此,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2月,接受德国唯一的名誉学位:罗斯托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0年 3月母亲患癌症去世。 夏访问斯堪的那维亚。 8—9月德国出现反相对论的逆流,爱因斯坦遭到恶毒攻击,他起而公开应战。 10月接受兼任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名义,发表《以太和相对论》的报告。 1921年 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 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 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 4月2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 首次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芝加哥、波 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 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 1922年 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 关系正常化。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 5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 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 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 和上海。 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爱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 1923年 2月2日,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 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 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 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6—7月,帮助创建“新俄 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 的感谢。 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 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1924年 加入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 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 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 论证。此时,还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5年 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 5—6月,去南美洲访问。 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 接受科普列奖章。 为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 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 1926年 春,同海森伯讨论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 接受“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 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7年 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 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主席。 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 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1928年 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 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 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发表《物 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 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 1929年 2月发表《统一场论》。 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 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 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 9月以后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进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 战争。 1930年 不满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5月,在“国际 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 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加利福尼亚 州理工学院讲学。 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 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 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 1931年 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访问英国,在牛津讲学。 11月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12月再度去加利福尼亚讲学。 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 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1932年 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 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 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去剑桥和牛津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 6月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 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2月10日,和妻子离开德国 去美国。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 1933年 1月30日,纳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 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 3月28日从美国到达比利时,避居海边农村。 4月21日宣布辞去普鲁士科学院职务。 5月26日给劳厄的信中指出科学家对重大政治问题不应当默不作声。 6月到牛津讲学后即回比利时。 7月改变绝对和平主义态度,号召各国青年武装起来准备同纳粹德国作殊死斗争。 9月初纳粹以2万马克悬赏杀死他。 9月9日,渡海前往英国,永远离开欧洲。 10月3日在伦敦发表演讲《文明和科学》。 10月10日离开英国,10月17到达美国,定居于普林斯顿,应聘为高等学术研究 院教授。 1934年 文集《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编辑出版。1935年 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 获富兰克林奖章。 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 述是不完备的。 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 1936年 开始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 12月20日妻艾尔莎病故。 发表《物理学和实在》、《论教育》。 1937年 3—9月参加由英费尔德执笔的通俗册子《物理学的进化》的编写工作。 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 6月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 程推导出运动方程。 1938年 同柏格曼合写论文《卡鲁查电学理论的推广》。 9月给五千年后的子孙写信,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示不满。 1939年 8月2日在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 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 妹妹玛雅从欧洲来美,在爱因斯坦家长期住下来。1940年 5月15日发表《关于 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 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 1941年 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 1942年 10月在犹太人援苏集会上热烈赞扬苏联各方面的成就。 1943年 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1944年 为支持反法西斯战 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发表对罗素的认识论的评论。 12月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听从玻尔劝告,暂时保持沉默。 1945年 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 4月从高等学术研究院退休(事实上依然继续照常工作)。9月以后连续发表一系列关 于原子战争和世界政府的言论。1946年 5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担 任主席。5月接受黑人林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写长篇《自述》,回顾一生在科学上探索的 道路。 5月妹妹玛雅因中风而瘫痪,以后每夜念书给她听。 10月,给联合国大会写公开信,敦促建立世界政府。 1947年 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 9月发表公开信,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1948年 4—6月同天文学家夏 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 抗议美国进行普遍军事训练。 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 前妻米列娃在苏黎世病故。 12月,作剖腹手术,在腹部主动脉里发现一个大动脉瘤。 1949年 1月13日,爱因斯坦出院。 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 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 5月发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11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停止活动。 1950年 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 4月发表《关于广义引力论》。 文集《晚年集》出版。 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内森博士被指名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遗产由内森博 士和杜卡斯共同托管。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是希伯莱大学。其他条款当中还有:小提琴 赠给孙子伯恩哈德·凯撒。 1951年 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 6月妹妹玛雅在长期瘫痪后去世。 9月“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解散。 1952年 发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11月以色 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 1953年 4月3日给伯尔尼时代的旧友写《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词》,缅怀青年时代 的生活。 5月16日给受迫害的教师弗劳恩格拉斯写回信,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坚决抵抗法西 斯迫害,引起巨大反响。为经念玻恩退休,发表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论文,由此引起两人之 间的激烈争论。 发表《〈空间概念〉序》。 1954年 3月,75岁生日,通过“争取公民自由非常委员会”,号召美国人民起 来同法西斯势力作斗争。 3月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 5月发表声明,抗议对奥本海默的政治迫害。 秋因患溶血性贫血症卧床数日。 11月18日,在《记者》杂志上发表声明,不愿在美国做科学家,而宁愿做一个工匠 或小贩。 完成《非对称的相对论性理论》。 1955年 2—4月同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 3月写《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 3月15日挚友贝索逝世。 4月3日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 4月5日驳斥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颠覆分子”帽子。4月13日在草拟一篇电视 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诊断为动脉出血。 4月15日进普林斯顿医院。 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当日16时遗体在特伦顿火化。遵照其遗嘱,骨灰 被秘密保存,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仪,不做坟墓,不立纪念碑。
30 minuten für mehr charisma & charme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2012
简介: 30分钟认清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要满足,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和目标要实现。我们要走上探索“自我”的道路去认清自己的价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但是,如何才能走上“认识自我”的道路,扫除阻碍自己身心发展的障碍呢?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你将会知道自我价值观念和自信心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实现内心的自我平衡;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性格。 30分钟提升个人魅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但是烦琐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了如何获得更多的收入、如何与别人争论等事情上,从而忽视了自己身上的魅力潜质;或是只让自身魅力极少的一部分得以展露。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你将学会重新发掘、施展、利用自己身上独特的魅力;有意识地利用自身的魅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有效利用第一印象。 30分钟读懂肢体语言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肢体语言是最基本、可信度最高的交流工具。不同于话语的是我们的身体不会撒谎。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你将会知道身体和思想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哪些动作和表情会使你看起来更加讨人喜欢,哪些动作和表情你应该尽量避免;如何利用你的肢体动作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 30分钟看穿他人 当你和他人初次会面或是雇佣一名新员工时,你会有怎样的行为举止?人类的举止动作、爱好习惯、身材和体形特征、面部表情、手势,甚至衣着和字迹都能反映出我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但如何才能正确解读上述细节隐藏的信息,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呢?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你将会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识人技巧;正确解读肢体语言信号、行为模式,了解不同行为模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字迹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30分钟学会动机分析 本书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赖斯的生活动机分析法。它是中小型和大型企业的咨询服务、人事发展的规模、领导人员培训和团队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你将会知道如何通过赖斯个人评估了解你的自我价值和动机以及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通过这16种生活动机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怎样使你的个人满意度、效率和能力达到最优化。
作者: 伯恩哈德·弗里茨-克罗科(Bernhard Fritz-Krockow),帕尔梅什瓦尔·拉姆劳干(Parmeshwar Ramlogan)编;葛华勇译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简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手册:职能、政策与运营》由10章构成,分别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述、对成员国经济政策的监督、提供暂时性国际收支融资、特别提款权、与低收入国家的贫困做斗争、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培训、加强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合作、治理和决策、内部组织和融资。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作者: (奥)伯恩哈德·A. 科赫,(奥)赫尔穆特·考茨欧主编;陈永强[等]译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简介:伯恩哈德·A.科赫等编著的《比较法视野下的人身伤害赔偿》简介:近年来,各种剧烈的事故激起了有关人身伤害赔偿之可获得性的争论 本研究为欧洲的各个司法管辖区提供了一种概览,每一个司法管辖区都配有 一份由区际上声誉卓著的侵权法专家撰写的国别报告。在对责任的核心概念 进行论述之后,每一份国别报告对人身损害及死亡赔偿的种类和范围做了深 入分析。比较报告集中分析了这些不同的司法管辖区之间主要的差异和类似之处。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简介:海蒂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山村一孤女,和她爷爷住在高山牧场上,曾到法兰克福给一富家女儿、半身不遂的克拉拉当游伴,接受启蒙教育,后克拉拉被送到山上,在海蒂和她爷爷的照料下恢复健康,学会走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孩的形象,百余年来深受读 乔娜·施皮里(1927-1901)出生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个诗人,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5岁那年同约翰·伯恩哈德·施皮里结婚。此后,她的人生都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度过。从1879年起,她写了大量的故事,?庑┳髌饭谝宰苁槊《献给孩子以及那些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和《海蒂学以致用》。这本书自?1881年出版以后,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广受世界各地儿童的喜受。书中刻画的一个喜爱生活中单纯事物的快乐小说。对于当今社会而方,这本书仍具价值。除了这些故事外,施皮里夫人的重要作品还《在弗里尼坎上的一片叶子》、《没有故乡》、《格里特利的孩子们》等。乔娜·施皮里于1901年逝世,享年74岁。 《海蒂》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施皮里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永远也更多>>
Unification of tort law:strict liability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12
简介: 《侵权法的统一:严格责任》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是《欧洲侵权法原则》的条文及其解释;二是制定《原则》的基础,即各国侵权法制专题比较研究丛书。专题涉及侵权责任的确定和损害赔偿中的几个最重要因素,如违法性、因果关系、严格责任、损害和损害赔偿等。专题丛书都以问题为中心。各国作者针对问卷表的问题,结合本国的通说、立法和司法实践做出回答,主编在国别报告的基础上撰写比较报告,指出各国的异同,为草案相关主题的拟定提供基础。
Marketing strategy:Cases in marketing management
作者: (美)肯尼思·L.伯恩哈德(Kenneth L.Bernhardt),(美)托马斯·C.肯尼尔(Thomas C.Kinnear)著;甘碧群等译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简介: 本书在欧美被一致公认为最受欢迎的公司营销管理经典案例。书中以欧美公司的实践为背景,系统介绍了6个营销案例,反映了当今市场营销案例,反映了当今市场营销管理实践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作者: 张尚国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本书主要讲述世界最神秘的政治组织彼得伯格俱乐部的神秘故事它的背景,它的宗旨,它的活动,它对世界局势的深刻影响,还有它策划和实施的一桩桩阴谋,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更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局势的波谲云诡。是谁操纵了海湾战争?是谁左右着中东局势的走向?是谁控制着世界成品油价格?又是谁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决定哪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接受碳排量国际监督?说到这些,人们马上会想到是美国,事实上,远不是那么简单。可以肯定地说,有一小撮人他们站在美国背后企图控制世界,每一个阴谋都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又被人称为世界的“影子政府”。彼得伯格俱乐部、骷髅会、三边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会就是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包括一些国家的总统或政府首脑、内阁成员、王室成员、大财团的掌门人、跨国集团的总裁、著名的学者……老布什、克林顿、撒切尔夫人、大卫.洛克菲勒、荷兰亲王伯恩.哈德、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他们的身影都曾出现在这些世界顶级俱乐部的会议上。
作者: 【德】伯恩哈德哈格曼
简介: 《会开冰箱的猫》 宠物猫佩利搬家到了农庄,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不会捕食老鼠的他,能在这里交到新朋友吗? 《想冬眠的土拨鼠》 准备冬眠的土拨鼠一家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人类在山头修建了滑雪场,吵闹声让他们无法入眠。他们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