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5 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结果
Platon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马特(Jean-Francois Mattei)著;张竝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在四月的某个夜晚,济慈发现那个晚上昙花一现的夜莺与所有晚上出 现的那只本质性的夜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他认出了这是柏拉图的夜莺,它 唱的总是那首永恒之歌。‘夜莺’的理念是所有夜莺唱的那首歌,‘人’的 理念是所有人的那种尊严,‘哲人’的理念是所有哲人的那个思想。世界的 舞台上只有唯一一幕戏,唯一一个主人公:生存的悲剧早巳镌刻于洞穴之中 ,里面只有一个孤独的演员。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全然知道这一点。展开一卷 哲人所写的书,我们便展现了隐而未现的回忆,而且我们每一次都会重现洞 穴中那个囚徒被遗忘的容颜。” 怀特海断言,西方的哲学传统只不过是柏拉图书页下方的一系列脚注而 已……本书对柏拉图思想作了新颖独到的阐述。它试图论证这位苏格拉底的 弟子如何通过对逻各斯(logos)作出辩证的阐述,并通过假设原型(eidos)的 产生,将哲学建立起来。柏拉图的哲学既隐匿于神话叙述和科学论辩之中, 又以戏剧对话的形式表白出来。无论洞穴的故事还是大西岛的传说,都是为 了令人回忆起灵魂的形成与世界(cosmos)的范畴、统治城邦的法(nomos)与 神话(muthos)的伦理教诲。
Platon et le miroir du mythe:de l’âge d’or à l’Atlantide
作者: (法)马特(François Mattéi)著;吴雅凌译
简介:在过去的200年间,一共发生过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一经济范式。按照作者佩蕾丝的观点,一个技术一经济范式包括一套通用的技术和组织原则,是一种最优的惯行模式。技术经济范式的存在意味着一套强大的包容排斥机制,它像生物界的自然选择 一样保留那些适应新范式的企业,淘汰掉那些没有采纳新范式的企业。每次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大约会持续五六十年,这段时间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头二三十年称为“导入期”,后二三十年称作“拓展期”。 在每次技术革命及其扩散的过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的后半部分重点论述了作为金融资本与一场新技术革命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金融资本对于重大技术创新的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意义。 在本书理论的背后有着两位经济学巨人马克思和熊彼特的影子。如果说技术创新与技术一经济范式等概念得到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的启发,那么有关企业家和金融资本作用的阐释则无疑受惠于熊彼特。本书为理解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便利的解释框架, 书中许多阐释发人之所未发,可供研究者、政府决策者、企业界人士阅读。更多>>
Leo Strauss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作者: 刘小枫选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目 录 刘小枫 编者前言 尤多夫 论施特劳斯(乔戈译) / 格布哈德 施特劳斯:困惑时代中追寻真理(张双利译)/ 丕平 施特劳斯的现代世界(张新樟译) / 捷米诺 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再思索(贺志刚译)/ 曼斯费尔德 施特劳斯之马基雅维利(田立年译) 吉尔丁 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叶晓璐译 洪涛校) / 贝兰德 《自然权利与历史》中所引用的卢梭作品(罗志达译)/ 伯恩斯 前科学世界与历史主义(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伯恩斯 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娄林译)/ 梅耶斯 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佩鲁肯 施特劳斯与基督教 (程宇译 蒋鹏校) / 格 林 现代犹太思想流变中的施特劳斯(游斌译) / 吉尔丁 施特劳斯对政治上更好和更坏的理解(蒋鹏译) / 施拉姆 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中的位置(李永晶译) / 附录 施特劳斯生平及主要论著年表(阮元编译) / 施特劳斯主要著作缩名表 /
庄子讲读
作者: 方勇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庄子》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以具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汪洋恣肆的文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本书选取了《庄子》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做了注释,便于阅读。对所选文章,有题解、文化史拓展,文学史链接、集评等内容,对把握《庄子》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Umwertung aller Werte
作者: 尼采著;维茨巴赫(F. Wurzbach)编;林笳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重估一切价值》是为尼采未刊文稿的独具匠心的卓绝编撰。编者维茨巴赫长期担任尼采协会的主席,参与穆莎里昂版本的编辑出版,是著名的尼采作品和思想世界的专家。维茨巴赫长期研究由魏玛尼采文库管理的遗稿,花了十年时间筛选和整理尼采80年代的全部笔记材料,终于编就。 维茨巴赫编就之格言,不再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力图用清晰的线条向我们展示结构有序的尼采思想世界的巨大浮雕。全书分为四卷,每卷包含若干章节,读者通过标题可按图索骥地寻读尼采相关的思想。 《重估一切价值》的末尾有一附录,标出了每段格言写作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不仅收入80年代的遗稿,而且还有早在1875年写的断片,对于写作时间不确定的,维茨巴赫则注上“不明”。这份附录体现了德国学者治学的严谨,有助于读者了解尼采思想发展的脉络。
Plato’s symposium
作者: (美)罗森著;杨俊杰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柏拉图的<会饮>》为英语世界细致通解柏拉图《会饮》的第一部作品,首次采用戏剧形式来对待柏拉图的对话,探讨被柏拉图具象化了的人类性欲的哲学含义。《柏拉图的<会饮>》初版于20世纪60年代分析哲学和古典语文学诡异结合之际,当时大起争议,而今不但为各派学者接受,其关于男同性恋性行为的理论含义的分析,亦被视为人之存在的柏拉图戏剧现象学的关键所在。作者罗森锐气逼人,分析细腻,笔力雄健,虽有争雄施特劳斯之心,亦尽得乃师真传。
Ideas and men:the 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作者: (美)布林顿著;王德昭译
简介: 本书所主要关心的问题,并非俄国或任何极权社会事实上能从它的成员得到多少如已故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他的讽刺说说《1984》中所建立的——在纸上——那种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我们在本书所关心的乃是当前西方所有的无可否认的多向性(multanimity,一个一目了然的字,但在英语字典中还没有得到充分承认)。我个人的见解认为,这种多向性不仅丝毫不是弱点,而且在事实上还是我们的伟大力量之一。 不管我们会怎样感觉幻灭,我们西方人大多数还是从心底真正同意苏格拉底(socrates)的“知识是德”一语。一旦我们真正了解人们在本书所涉及的大问题上如何终于信仰他们所信仰的,我们当会比较更容易宽容他们;而如果我们仍要继续为民主社会的公主,我们便必须如此。“知识”和“德”都有严重的语学上的困难;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我们能从苏格拉底的语言,进而至于乔治·桑(george sand)所说的“了解一切便是宽恕一切”。但目前我们并不定需完全达于这一浪漫主义的理想。本书的著作,是希望帮助有的读者开始来了解我们的多向性的社会,没有这种了解,我们的多向性可能会在誓不两立的争吵中完结,然后是一个新组织的社会,而几乎一定是非民主的社会。 [
Ad veritatem crucifixam
作者: 刘小枫著
简介: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站在个体信仰的立场上,对西方20世纪基督教的思想传统表达一种个体言说,20年前一问世,即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对西方大思想家解读的经典式基本读物,畅销学界,不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汉语基督教研究之现代研究。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全书以人物为纲,梳理20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涉及俄国的舍斯托夫、瑞士的卡尔?巴特、德国的舍勒、布尔特曼、朋霍费尔、默茨、海德格尔、卡尔?拉纳、莫尔特曼、瑞士的汉斯?昆、巴尔塔萨、法国的西蒙娜?薇依、美国的尼布尔等,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个体信仰和东方学人的立场,表达一种自己对生命、对自然、对人生的“真”的直面思虑和独到理解,在解读式介绍的背后,始终坦露着“中国问题”思想的意识。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全书文笔优美流畅,作者择史上思想家的关键思想,重要著作,核心问题,次第从容道来,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知人论世,见微知义,极见作者的学术功力。
老子本义
作者: (清)魏源撰;黄曙辉点校
简介:《老子本义(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书。艺文志》道家:「《老莱子》十六篇。」《高士傅》称老莱子避楚王之聘,《列女传》称老莱子行年七十,为婴儿以娱亲。而《庄子》则一,「老莱子出薪,遇仲尼,谓日: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而《国策》客谓黄齐亦云: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与老子言行殊相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则是判然二人,皆与孔子同时。《左传》有莱驹,是莱氏而称老,犹列御寇师老商氏,皆有道寿考之士所称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后合,合七十岁而伯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毕沅.「古埘儋字通。《说文》:耻,耳曼也。又云:瞻,耳垂也。又云:耽,耳大垂也。声义相同,故并借用。南方有瞻耳之国,《山海经·吕览》并作儋耳,《淮南子》作耽耳,又《吕览》老耻作老耽,皆其明箱信郑康成老古寿考之信斯为通论矣。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作者: 杨国荣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内容主要包括:序,引论,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等等。显著的特色: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人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王学融合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二、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辩的演进,李贽把王学引向异端,黄宗羲完成对王学的自我否定,并在“历史的余响”的标题下讨论了王学在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双重作用等。这一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考察,比较好地贯彻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因此许多论断显得很有说服力。三、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更多>>
孔子新传
作者: 孔祥骅著
简介:本书根据《左传》的编年,并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中,寻找孔子的踪迹,又从历代学者的《论语》注本中,对孔子的语录进行了编年的研究,并将其纳入到孔子的生平传记中去,以求尽可能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孔子一生的思想言行,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三十岁前后,以礼为核心;五十岁前后,才提出仁的思想,并将“仁”作为“礼”的核心价值;大约在六十岁之后,他在研究《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仁”与“礼”加以综合,提升到以“和”为核心价值的最高境界。
Nosticism and Modernity
作者: ( )约纳斯(Hans Jonas)等著;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
简介:这部文集以“知识”和“灵知主义”为纲目,配合笔者组织翻译出版的《灵知派经书》中译本,以便汉语学界能切实接触到这一西方思想史上的重大课题,也作为“诺斯替”正名为“灵知”的开端。 首先是关于何谓“灵知”、“灵知派”的两篇论文。鲁多夫教授是德国的研究灵知派的名家,其《灵知:一种晚期古代宗教的本质和历史》乃灵知派研究的经典之作,这里译出的是他在90年代写的一篇专文,扼要勾划了所谓灵和原则。佩金斯是参与整理《纳克·哈玛狄经书》的专家之一,他的论文讨论了灵知派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难题(灵知派的起源)的新进展。 接下来的论文都涉及灵知主义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
书名页题:牟宗三著
作者: 牟宗三主讲;卢雪昆录音整理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 《周易哲学演讲录》是牟宗三先生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周易”课程的记录,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讲《周易》,共二十一讲,讲于一九九二年;后半部讲《系辞传》,共九讲,讲于一九七三年。全书未经牟先生过目,系托杨祖汉与王财贵校订。由于录音带保存不完整,《周易哲学演讲录》的后半部所呈现者,并非完整的课程记录。但因牟先生除早年所撰的《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后易名为《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一书之外,并未有其他讨论易学的专书,故《周易哲学演讲录》对于了解牟先生的易学思想,实有极大的价值。
伊翁
作者: 柏拉图著;王双洪译疏
简介:《柏拉图注疏集:伊翁》主要内容:柏拉图作品的义疏汗牛充栋,而且往往篇幅颇大。这个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以带注疏的柏拉图作品译本为主体,亦收义疏性质的专著或文集。编译者当紧密关注并尽力吸取西方学界的相关成果,不急于求成,务求踏实稳靠,裨益于端正教育风气,重新认识西学传统,促进我国文教事业的发展。
Nietzsche-biographie seines denkens
作者: (德)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著;卫茂平译
简介: 尼采是思维的一个实验室,他没有停止阐释自己。他是建立阐释的一个发电站。他把可思考者和可生活者的戏剧搬上了舞台。由此他探究了人力所及之事。 跟随尼采,我们该离开理性那建造稳固的帝国,驶向未知世界的浩淼大海?康德曾这么发问,但赞成留在此地。可尼采驶了出去。 带着尼采的思维人们到不了任何地方,没有成果,没有结局。在他那里,只有对于思维那无法结束的冒险的意志。 可有时一个感觉会悄然袭上一个人的心头:也许它还是应该唱些什么——这颗灵魂。 萨弗兰斯基,当今德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他也是中国读者亲熟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一书的作者,本书是他的又一部惊心动魄之作。
Leo Strauss and the quarrel of the ancients and the moderns
简介:本书属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一直以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中西之争。其实,古今之争才是核心。 本书为施特劳斯思想与古今之争的专门研究,涉及这个领域的其总体思想评价、其对古典传统及其转变的梳理、其对古典文本的经典释读。相关作者都是该领域各方面的重要西方学者,均为一时之选,可展现迄今为止西方学界在此关目下的思考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也能带领读者一窥作为一个现代人向古典学习、与古人对话的精妙技艺之粗略门径。本书的出版,将为施特劳斯思想在中国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视野,进而推动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深入思考,并为华夏古典文明的重建作出巨大的贡献。
Wittgenstein of multiple version
作者: 威瑟斯布恩(Edward Witherspoon)等著;张志林,程志敏选编;郝亿春,李云飞等译
简介:本书收入十五篇西方学者从思想史、文化史角度阐释维特根斯坦的论文,为槛外人说法,较为浅易。这五十篇论文正好展示了一幅幅难避诱惑,不畏艰难的图景。根据论文所究之核心主题,我们将它们纳入四个标题之下,由此构成全书四编之框架。 收入第一编的两篇论文突显维特根基斯坦与哲学史的关联。第二编中的六篇文化文足于现代哲学背景来展开对维特根斯坦的探讨。第三编跳出哲学外,却又不离哲学,主要展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运思可能给政治生活、社会科学、诗歌理解和音乐阐释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Daimon of Socrates
作者: (拜占庭)奥林匹奥多罗著;宋志润译
简介: 本书是柏拉图名篇《斐多》的古疏之一,属雅典的柏拉 图学园传统,是非常珍贵的残篇。它的出版,将为汉语 读者提供一个古代研究者贴身阅读柏拉图对话文本的经 典范例,对汉语学界重建自身经典的家法统绪有着极好 的启发。 本书讲疏原文的翻译,极纯正地体现了在柏拉图学园传 统中对柏拉图文本解读的具体面貌,其附带的对讲疏的 详尽笺注,进一步帮助读者把握奥林匹奥多罗的思路, 并得以对《斐多》的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作者奥林匹奥多罗是拜占庭人,师承新柏拉图主义,遵 循普洛克罗斯的家法,生活在一个虽然基督教化,然而 去古未远的时代,展读此书,我们或将与古人一起,致 思《斐多》中灵魂的永恒与来生。
Leo Strauss, Max Weber, and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litics
作者: (美)贝纳加(Nasser Behnegar)著;陆月宏译
简介: 施特劳斯的现代历史解释瞄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激励现代历史 和世界历史的东西——哲学与神启之争。在他看来,韦伯主张的价值中立 的 社会科学最终会导致虚无主义。 施特劳斯毫不妥协地批判了新政治科学,在批判的每一个步骤中,他 都首先展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接着展示新政治科学对这种观点的拒绝。 他认为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指向高于人类的存在,后者却按照低于 人类之物来理解人。 施特劳斯认为,我们的处境仍然是政治处境,所以旧政治科学并没有 过时。相反,新政治科学却遮蔽了这种政治处境。以科学、自由、进步、 宽容和可确证性的名义拥抱现代性是荒谬的,我们迫切需要回归古典政治 哲学。
Philosophy of Plato
作者: 阿尔法拉比(Al farabi)著;程志敏译
简介: 《柏拉图的哲学(修订版)》所收的第一篇著作《柏拉图的哲学》,是阿尔法拉比对柏拉图哲学的总体看法。第二篇著作《概要》是对柏拉图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的详细解读,尽管有些解读和柏拉图的原文并不直接相干,但这也许是阿尔法拉比“得意忘言”的解释学境界使然。阿尔法拉比对柏拉图《法义》的解读,突出了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在继承古希腊文化上的不同趣味。第三篇论著旨在调解人们对柏拉图这位“神圣者”和第一导师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最后一篇著作并非与柏拉图思想毫无关系,实际上正是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才把阿尔法拉比和柏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柏拉图经学的根本目的,也许就蕴含在阿尔法拉比所著的《获得幸福》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