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简介: 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两部在后代流传广、影响大的文学读本:一是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另一部就是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这两部书堪称那个时代古诗文选本的双璧。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古诗源》选录上古至隋代的诗歌,《古文观止》则是编选上起东周、下迄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篇。
人们常说,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和诗歌相比,中国古代散文丝毫也不逊色,同样有它辉煌的过去。
中国古代散文出现得很早,从一开始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散文之所以能够很早就雄踞文坛,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散文集《尚书》,其中记载的全是军国大事。到了后来,散文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有散文介入。正因为如此,古代散文的种类极其繁多。刘勰《文心雕龙》所列各种文体,除了骚、诗、乐府、赋等有限几种外,其余都属于散文。可以说,散文是古代文体中的第一大家族,它的繁荣源于其实用性,适应了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散文体制具有很大的涵容性,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因此有叙事文、议论文、抒情文的划分。也可以三者相结合,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诗歌则不然,单纯的叙事、抒情可以是诗,纯粹议论为诗则难免乏味。散文体制的涵容性还体现在对诗歌的接纳,可以在文中穿插诗歌,而诗歌中穿插散文则显得不伦不类。散文功能的多样性源于这种体制的涵容性,这也使得它在中国古代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文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的是一条由浑沦到分化的道路。最初的散文是文史哲浑然一体,见不到严格意义的文学散文。只是从战国后期开始,文学散文才脱离它的原始状态,从浑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比较纯粹的文学作品。随着时代的推移,创作主体的文学自觉性日益提高,散文的文学性也逐渐加强,更具有审美鉴赏的价值。阅读《古文观止》这部书,可以看出古代散文的上述演变轨迹。
《古文观止》不囿于一家一派,广泛地选取了历代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佳作,能够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散文的悠久历史和发展面貌。当然,由于选编者的历史局限和审美标准,其中人选的文章也并非都善尽美。其中不选儒家经书、诸子散文、人物传记。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亦如是,这只是选者的传统习惯,也是时代条件所决定的。在选编者看来,儒家经书是官方规定的必读书,也就没有再选编的必要。诸子之文,散篇不足见其意。不过,作者严格选编的目的非常明确,所谓“正蒙养而裨后学”(吴新祚原序)。所选多是散文,偶有骈文,少有散化的辞赋。但是,在浩瀚的文海中,能够以睿智的眼光撷取二百二十二朵浪花,非大手笔难为。《古文观止》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来,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好评,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本书,即采取了原书评注的长处,也吸收了近几年各种注本的优点。重点放在介绍历史背景,分析思想内容,疏通文字,扫除障碍这些方面,目的是为青年朋友阅读欣赏古文搭一座桥,较容易地走近古文宝库,相信读者在理解原文后能进一步体会它的语言特点、艺术风格。译注时采用中华书局排印书,原书编者所作文字删改一仍其旧,为了读者阅读方例,将古文中的古体字、异体字、繁体字也都改为现在通行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