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
作者: ( )Complete Editions编著;宋旭译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03
简介: 片段选读:
“亲爱的,我不要速溶咖啡。去研磨一些咖啡豆。这还不是真正的咖啡……这只不过是烘焙过的咖啡豆而已。我需要他们充满策略。”
——电视连续剧《绝对荒谬》中扮演艾迪娜的詹尼弗·桑德斯,喜剧女演员
土耳其人把咖啡馆称做“智慧学校”。不管在什么地方,咖啡馆总是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充满了令人难以捉摸的魔力,是一个侃策划的好地方。从古至今,这种感觉早己成了咖啡馆的一种标志。伦敦的劳埃德保睑公司就是在一家咖啡馆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商务中心。当时一些海上保险人碰巧常去那家咖啡馆进行联谊活动。
也许,清晨你正在法国蒙马特尔街道上悠闲漫步;也许,中午你正在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商业区疾步匆匆;也许,傍晚你正在意大利米兰或澳大利亚墨尔市街道上欣赏美丽的夜景,这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令人无法抗拒的咖啡芳香,把你带进了一家充满舒适与亲切感的咖啡屋。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都是在咖啡馆里孕育发展起来的。在富瓦咖啡馆(cafe foy)里诞生的演说词,指引着法国人民如狂风暴雨般将巴士底狱摧毁。而美国政治家丹尼尔·韦伯斯则把波士顿的“绿龙”(green dragon)咖啡馆称做“美国独立革命的司令部”。
在社交饮料中占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咖啡,当前,其产业正在进行一场复兴运动。而这场运动的主角就是美国,是由总部设在西雅图的世界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starbucks)掀起了这场复兴运动。1998年星巴克兼并了英属西雅图咖啡公司后、规模更加壮大。
从意大利的都灵到日本的东京,每座大城市都有这样一些咖啡馆:它们为努力完善调制咖啡的技艺,为人们提供世界上最充满活力、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深感自豪。下面就让我们走过这个突飞猛进的领域,共同领略一下众多佼佼者的风采。
美国:咖啡馆的传统田伦敦传到美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美国早期的咖啡馆都是效仿伦敦的咖啡馆建造的,不过比后者略显庄重。
像伦敦劳埃德先生的咖啡馆一样,美国的咖啡馆也中洽谈生意、传播信息的绝好去处。里面甚至还设有用做审判、拍卖以船舶交易的会议厅。
不过当时茶在饮品中还占有主宰地位。1767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提高税收,颁布了印花税法。从而引发了1773年轰动一时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当时,波士顿市民将英国东印度公司所运茶叶全部倒进了波工顿海港。
从那一刻起,咖啡便成了美国的民族饮料。从情感上讲,这与独立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至今没有改变。虽然咖啡价格依然不菲,但有谁在乎呢,来一杯,祝你好运!
在纽约,值得一看的地方包括位于东村区的塔巴咖啡馆(cafe tabac,兼售香烟的咖啡馆);歌星麦当娜、电影业的年轻巨子们以及当地的超级名模都是这里的常客。第二大街1703号的伊莱恩咖啡馆(elaine's)是明星们聚会的另一处场所。这里尤其受到压迫·艾伦的青睐,他最喜欢坐的位子就在一台卡布基诺咖啡机旁边。
澳大利亚: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氛围的澳大利亚,尤其是悉尼,也为拥有几家著名的咖啡馆而自豪。位于帕丁顿区的卡布基诺城早已是公认的佼佼者。在醒目的诺克斯街后面的一座平台上。悉尼的精英们在国际咖啡馆轻啜慢饮着他们最喜爱的混合咖啡。位于邦迪海滩的盖乐图酒吧(gelato bar),长期以来一直以真优质的咖啡和令垂涎的油酥馅饼而闻名于世。
奥地利:维也纳的咖啡馆如施瓦岑贝格咖啡馆(cafe schwar zenberg)或科尔马克特大街上的德梅尔咖啡馆(demel's)不但咖啡种类繁多,还提供扎赫尔巴圆形大蛋糕和多博斯氏榛子夹心巧克力点心,这一特色吸引了众多顾客。同时,这里也是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们常去的地方,他们聚在一起,促膝长谈,许久方散。有一件趣间常常被人提起:一位教授坐在那几看报,几个小时后,他起身请邻座的人为他照着一下座位,自己却跑回家喝了一杯咖啡。维也纳一直被称做“咖啡馆之母”。而且第一家“现代”咖啡馆很可能就是由咖啡“守护神”弗兰兹·乔治·考尔施茨基建立的。
1683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期间,考尔施茨基曾被迫担任敌军的翻译。后来土耳其军队撤走,留下了几袋生咖啡豆。于是考尔施茨基就仿照土耳其人的做法,把这些生咖啡豆配制成浓郁香甜的饮料。然后他又模仿美国企业家帕斯卡在巴黎的做法,走街串巷兜售自己配制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