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09 项 “塞尔维亚”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美)丹尼尔·凯斯
简介:1979 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虚弱无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开始发黑,他强撑着喝了一小口水。他觉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他聆听着,但周围一片寂静……比利的24种人格十种人格在七十年代晚期比利因涉嫌强奸被第一次审判时,他们是被精神病医生、律师、警方和媒体知晓的人物。1 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William Stanley Milligan),27岁最初的核心人格,后来被称为“分裂的比利”或“比利”;高中时被勒令退学,身高6英尺、体重190磅,蓝眼睛、棕色头发。2 阿瑟(Arthur),22岁英国人,理性、冷酷,讲话带英国腔。他自修物理、化学并研习医学,用阿拉伯语写信给作者。他顽固保守、自认是资本主义者,但公开承认信奉无神论。他是首先发现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在安全状况下负责管理,决定由谁来出现代表“家庭”(即所谓由谁出现,站到“光圈”下)。戴金属框眼镜。3 里根(Ragen),23岁充满仇恨的人格。名字来源于“再度愤怒(rage-again)”的谐音。南斯拉夫人,讲英语时带斯拉夫口音,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武器和军事,精通空手道。他体格健壮,能有效地控制肾上腺素。他信奉共产主义,是个无神论者,职责是保护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在危机状况下负责管理。他曾犯罪、吸毒,有暴力倾向;体重210磅,虎背熊腰,黑发,八字胡,色盲,只画黑白图画。4 亚伦(Allen),18岁骗子、操纵者。他负责对外联络,不可知论者,人生态度为“得过且过”。他会打小鼓、画人像,是抽烟的人格;身高与威廉 ? 米利根相仿,体重略轻(165磅);头发右分,也是右撇子。5 汤姆(Tommy),16岁精通逃脱术。好斗、具有反社会倾向,经常被误认为是亚伦。他会吹萨克斯管,是无线电专家,还擅长风景画;头发蓬乱、发色金黄,眼睛为琥珀色。6 丹尼(Danny),14岁容易被惊吓,惧怕陌生人,特别是男人。他曾被逼挖掘坟墓并被活埋,因此只画有生命的东西;留着棕色的齐肩长发,蓝色眼睛,身材瘦小。7 戴维(David),8岁充满痛苦,经常代其他人格承受痛苦。他非常敏感,善于理解,但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大部分时间精神恍惚;头发为深棕红色,蓝眼睛,身材矮小。8 克丽丝汀(Christene),3岁经常被老师叫到角落罚站,因此被称为“角落里的孩子”。她是个英国小女孩,聪明,识字也会写字,但患有失读症;喜欢画花和蝴蝶;金发及肩、蓝眼睛。9 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13岁克丽丝汀的哥哥,说话带英国腔,性格温顺但内心不安;会吹口琴;褐色金发类似克丽丝汀,留着短刘海。10 阿达拉娜(Adalana),19岁性格孤独、内向、害羞。她会写诗,烹调,操持家务事;一头乌黑的直发,茶色的眼睛,眼神经常飘忽不定,因此有人说她有一双“舞眼”。只有她可以强制其他人格退出。不受欢迎的人格由于他们具有令人讨厌的特点,因此受到阿瑟的压制。考尔医生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首次发现了他们。11 菲利普(Philip),20岁性格粗暴。纽约人,有浓厚的布鲁克林口音,语言粗俗;以“菲尔”的名义让警方和媒体得知比利体内不止有十种人格;大错没有,但小错不断;棕色卷发、褐色眼睛、鹰钩鼻。12 凯文(Kevin),20岁善于谋划。小混混,他曾策划“格雷药店”抢劫案;喜欢写作;金色头发,绿色眼睛。后来,在利玛医院凯文曾独自应对警卫并因此被移出“不受欢迎的人格”之列。13 瓦尔特(Walter),22岁澳大利亚人。自认是狩猎专家;因方向感极好,常被请出确认方位;情感压抑、性情古怪,留着八字胡。14 阿普里尔(April),19岁女流氓。她讲话操波士顿口音,企图报复比利的继父;其他人格认为她精神不正常;会缝纫,协助做家务。15 塞缪尔(Samuel),18岁流浪的犹太人。他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是所有人格中相信神的人;雕刻家,特别擅长木雕;黑卷发、山羊胡、褐色眼睛。16 马克(Mark),16岁工作狂。他做事被动,若无其他人格的命令,便会无所事事;负责做单调的工作,没事可做时便凝视墙壁,有时被称为“僵尸”。17 史蒂夫(Steve),21岁经常骗人,喜欢以模仿的方式嘲弄别人。他极端自我,是不接受多重人格症诊断结果的人格;曾由于嘲弄人给其他人格惹来麻烦。18 利伊(Lee),20岁喜剧演员。小丑,喜欢捉弄人,机智。他的恶作剧曾在监狱及医院引发群殴,并连累其他人格被关禁闭。他对人生和自己的行为结果满不在乎;头发深棕色、眼睛栗色。19 杰森(Jason),13岁安全阀。他经常因歇斯底里发作和脾气暴躁而招致惩罚,独自一人承受不愉快的记忆, 而让其他人格忘却往事, 但因此丧失了记忆;头发和眼睛均为棕色。20 罗伯特(鲍比,Robert),17岁梦想家。他经常幻想着旅行和冒险;幻想自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不具备野心,也不想学习。21 肖恩(Shawn),4岁天生耳聋。他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迟钝,大脑中经常有嗡嗡的声音并能感觉到脑部震动。22 马丁(Martin),19岁势利眼。他是个自视甚高的纽约人,喜欢炫耀、装腔作势,妄想不劳而获;金发,眼睛灰色。23 提摩西(提米 ,Timothy),15岁在花店工作。 他曾遇见一位有钱的同性恋者, 因恐惧而压抑自己的情感, 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老师24 “老师”(The Teacher),27岁他是23种人格的融合体, 为其他人格传授知识;聪明、敏感、颇具幽默感。自称“我是完整融合的比利”,称其他人格为“我创造的傀儡”;对往事拥有近乎完整的记忆。本书由于他的帮助才得以完成。
Study on American legal system of software patent protection
作者: 唐昭红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12
简介:内容简介 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知识产权学研究意味着超越——超越知我,超越本土,超越当下,本书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知识产权,美国软件专利制度,从中发现中国的优缺点与不足 作者简介 唐昭红 法学博士,副教授。1984~1988年,于中南政法学院学习并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1995年,于中南政法学院学习并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2007年,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学习并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2004年1月,北京大学法学院微软项目访问学者,2004年2月~2004年5月,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7年8月~2008年8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1988年至今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教学及研究范围涉及知识产权法学、民商法学等,近年来主要研究美国知识产权法。主要成果有《商业秘密研究》《论人格权请求权与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确立》、《论壁画应有的法律地位》、《解读专利制度的缘起》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美国的经济与法律 第一节 美国经济 第二节 美国法律 第二章 美国专利法律制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美国专利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美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 第四节 美国专利法律制度之正当性 第三章 美国软件专利法律制度(上)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软件的法律保护 第三节 软件专利保护——可专利主题障碍(1972~1980年) 第四节 软件专利保护——可专利主题障碍(1981~1994年) 第五节 软件专利保护——逾越可专利主题障碍(1994~1998年) …… 第四章 美国软件专利法律制度(下) 第五章 美国软件专利法律制度的自省与重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Lords of the horizons: a history of the Olloman empire
作者: (英)杰森·古德温(Jeson Goodwin)著;罗蕾,周晓东,郭金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 《奥斯曼帝国闲史》要讲述的是一个已经难觅其踪的民族——“奥斯曼”这个词并非一个地名。今天,它的语言已经无人使用,对它的诗歌略知一二的也只剩了寥寥几位教授——1964年,索非亚举办了一次诗歌讨论会,席间有人请一位土耳其诗人介绍古典奥斯曼诗歌,后者竟慨然宣布:“我们没有什么古典作品。” 奥斯曼帝国在600年历史中,走过了崛起和衰亡的过程。14世纪初,它从安纳托利亚丘陵地带的一个尘土遍地的辖区开始发迹后,蚕食了昔日的拜占庭帝国,将从亚得里亚海到黑海的整个巴尔干半岛、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多瑙河以北的所谓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悉数囊括进自己的领土。它夺取了安纳托利亚地区。14世纪,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对他们俯首称臣。1453年,它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将黑海地区完全纳入麾下。1517年,它夺取了伊斯兰世界的心脏地带——叙利亚、阿拉伯和埃及,以及圣城麦加和麦地那。它控制了连接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关口要道,势力从多瑙河蔓延到尼罗河。
作者: 查尔斯·库普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世界注定要陷入无休止循环的冲突和战争之中吗?相互竞争的国家能否成为合作伙伴从而建立长久而稳固的和平呢?《化敌为友》一书为国家如何摆脱地缘政治竞争以及从敌手到朋友提供了大胆的创新。库普乾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以及涵盖全球并贯穿13世纪到当今的丰富的历史事实,探讨了如何化敌为友,同时他也揭示了关于和平根源的普遍迷思——民主是和平的必要条件吗?相互依赖可以促进和平吗?《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直接挑战了这些我们常见的理念,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巧妙的外交,而非贸易或者投资,是化敌为友、实现和平的关键因素。
【目录】
目录
**章持久和平(1)
和平如何、为何发生(5)
历史案例(8)
从理论到政策(12)
第二章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到国际社会(15)
理论基础(15)
关于持久和平的现有文献(19)
重新审视现实主义(24)
定义(27)
限定条件(30)
持久和平是如何开始的(32)
持久和平为什么发生(48)
对持久和平光谱及其分解的理论化(62)
第三章英美和解(67)
大不列颠与美利坚合众国(1895—1906)(67)
第四章和解: 支持案例(101)
挪威和瑞典之间的和解(1905—1935)(102)
巴西和阿根廷的和解(1979—1998)(110)
英日同盟的兴起和消亡(1902—1923)(121)
中苏和解的兴起和消亡(1949—1960)(141)
小结(161)
第五章安全共同体(163)
“欧洲协调”的演变(1815—1848)(168)
欧洲共同体的演变(1949—1963)(178)
1967年以来东盟的演变(192)
“欧洲协调”的消亡(1848—1853)(208)
1981年以来海湾合作理事会的演变和动摇(224)
小结(245)
第六章统一体(251)
瑞士邦联的演变(1291—1848)(253)
易洛魁族邦联(1450—1777)(272)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演变(1971年至今)(285)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兴起和消亡(1958—1961)(300)
塞内冈比亚邦联的兴起和消亡(1982—1989)(311)
结论(324)
第七章交友与择友(346)
交友(347)
择友(360)
参考文献(369)
译后记(389)
【免费在线读】
**章
持久和平
在欧洲移民抵达北美很久以前,易洛魁族(Iroquois)人的部落定居于今天的纽约州北部地区。这些部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严重损耗了他们的人口。到了15世纪中叶,五个易洛魁部落痛感人口损失日益增多,于是聚集在奥内达加族人一个村庄的公共火堆旁,商议停止彼此间的争斗。他们建立的邦联(Confederation)不仅结束了战争,还带给了易洛魁族人超过三百年的和平。几个世纪之后,维也纳和会也构成了欧洲一个类似的转折点。1814年到1815年间,欧洲政治家们的这次聚会不仅标志着拿破仑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的结束,也带来了“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该协定维持了大国间超过30年的和平。易洛魁族的代表们通过设立在奥内达加的大理事会定期举行会议、解决争端,而欧洲外交官们更偏爱非正式的、视情况所需召开的会议来舒缓潜在的危机。但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持久和平。
尽管易洛魁族部落邦联和“欧洲协调”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但它们都雄辩地证明了通过外交来克服地缘政治对抗的可能性,后者往往被视为国际政治的一个必然特征。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十分欣赏外交的这一潜力;他从总统任期开始,就决定不仅要修复美国同其传统盟友的紧张关系,还要运用美国的影响力来处理一些世界上*为棘手的冲突。在就职演说中,奥巴马总统声称,经历过内战和随之而来的民族复兴的美国人“不得不相信:有一天历史的仇恨将会过去;部族的分界线很快将会消失;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的天性将会显现;美国应该在引领新时代的和平进程中发挥它的作用”。奥巴马毫不犹豫地将他的言辞付诸行动。就职两天后,新政府就派遣高级别的使团出访,其任务是缔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以及维持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正如奥巴马所选择的中东特使、前国会参议员乔治·米切尔(George Mitchell)所说,“再没有比结束冲突更困难的事情了……冲突由人类所引发、实施和持续,它们也能够被人类所终结”。即使是对于伊朗这个美国*难与之和解的对手,新政府也决心要开展对话。奥巴马当局显然相信敌人可以变成朋友。
易洛魁族邦联和“欧洲协调”并不是证明外交可以带来持久和平的特例。例如,在19世纪末,英国巧妙地接纳了美国的崛起,为持续至今的战略伙伴关系扫清了道路。不仅美国和平地取代了英国作为全球霸权国,整个20世纪中北美和欧洲的自由民主国家打造了一个具有空前凝聚力和持续性的政治共同体。尽管这个共同体的建立是为了应对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威胁,但大西洋共同体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联盟。的确,就像易洛魁族邦联和“欧洲协调”一样,它演变为一个持久和平区——在该区域内,战争已经不再是合法的国家手段。
持久和平区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有意思的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在其中战争已经消除这么简单。相反,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种更深刻、持久的和平,战争得以避免的根源不再是来源于威慑、中立或者冷漠,而是来源于国家间高水平的互相礼让,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当一个持久和平区形成时,其成员国就会放松它们的戒备,非军事化它们的关系,以及理所当然地认为彼此间任何可能出现的冲突都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研究国家如何成功地避免地缘政治对抗的历史事件,就是为了探讨持久和平如何、何时以及为什么会出现。
在探究持久和平的根源时,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化敌为友的外交路线图,也揭露了几种流行的有关和平根源的迷思。基于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开战的假设,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时常表达类似的论点,即传播民主就是促进和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和党和民主党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民主的大胆政策。的确,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双方都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声音呼吁建立“民主国家联盟”(League of Democracies)——这样一个新的国际机构将会制度化民主国家间的和平,而被认为不值得成为伙伴的专制国家则被排除在外。有一些学术和政策共同体受到经济相互依赖促进稳定这种主张的深刻影响,它们也存在类似的思维倾向。常见的观点认为,美国和中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当局或者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的商业联系不仅会有助于繁荣,在促进和平方面也是富有成效的投资。
本书直接挑战了这些常见的理念。本书否认民主是和平的必要条件,证明非民主国家也可以是国际稳定的可靠支持者。相应地,美国应该依据他国的国家战略来判断敌友,而非依据其国内制度的性质。类似地,本研究表明,贸易上的相互依赖在促进和平方面只扮演了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它有助于假设不同社会之间的联系,但只是在国家之间的政治开放性先为和解扫清道路之后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巧妙的外交,而非贸易或者投资,是化敌为友、实现和平的关键要素。
关于国家如何以及何时得以避免地缘政治竞争、找到持久和平之道的这些和其他见解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政策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说,对持久和平现象的理解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国际关系史的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和看起来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战争周期。持久和平区的出现清楚地说明,冲突并非难以解决或者不可避免,国际体系存在转型的可能性。因此,对持久和平的理论化促进了我们对于全球政治中一个长期困惑的理解:这个困惑就是我们如何解释国际体系特征的变革——尤其是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向国际社会的转型。
对持久和平的研究显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果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对如何促进和维持消除战争前景的国际共同体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平的现象将更加普及。和平为什么在英国和美国之间、挪威和瑞典之间、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创始成员国之间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游牧部落之间出现?对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希腊和土耳其之间或者其他竞争对手之间建构和平区的进程来说,我们可以获得哪些经验教训?在中东和非洲,区域制度可能有助于抑制竞争和制止战争,但它们仍然发展得不成熟。怎样做可以提升这些地区实现持久和平的前景呢?
和平的可持续性绝不是可以想当然的问题,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另外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保住现有的和平区。自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欧洲协调”成功地维持了大国间超过三十年的和平。但是,到1853年,欧洲的主要大国又陷入了战争——这次是在克里米亚。苏联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打造了一个十分亲密的伙伴关系,但是到了60年代初,它们又转变成公开的对手。美国的各州之间享受了长达超过七十年的稳定和繁荣的联盟关系,仅仅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陷入内战。美国的统一体性经受住了挑战,但其他的联盟就没有这么幸运。苏联、南斯拉夫、塞内冈比亚邦联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在今天已成历史,它们只是许多联盟中少数几个例子罢了。
上述这些和平区的脆弱性表明,大西洋民主国家之间的礼让决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的确,自从冷战结束以来,跨大西洋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一系列热点问题上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包括巴尔干的族群暴力、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及正在阿富汗进行的冲突。基于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不和,欧洲人开始质疑他们是否仍然可以从美国那里获得负责任的国际领导。反过来,美国开始质疑他们是否应该继续支持欧洲的统一体,并且怀疑欧洲联盟正在逐步地将其自身从美国的伙伴转变为美国的对手。大西洋共同体仍然是一个持久和平区——其成员国之间发生武装冲突仍然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地缘政治竞争,即使仅仅是以微妙的形式出现,也已经回溯到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之中。
对当代治国方略的挑战不只包括维持现有的持久和平区,还包括巩固和扩大这些持久和平区。即便已经把范围延伸到了南欧和东欧,欧盟继续加强中央治理机构的权威,将其新成员纳入制度的和平效应之内。东盟的成员规模也在扩大,考验着该机构协调地区外交的能力。南美地区*近在协调贸易和防务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地区一体化的加深仍然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障碍。克服地缘政治对抗的实验还未结束。
在大国间缔造持久和平是另外一个关键的挑战。随着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崛起,实力分配的重大变革有可能会重新导致围绕着位置(position)和地位(status)的危险竞争。但是,全球均势的转换也很有可能不会助长大国竞争。“欧洲协调”的历史提供了如何营造大国合作的重要经验——但是也敲响了这些合作可以被轻易腐蚀的警钟。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和解证明,霸权的转移可以和平地发生——但它仅仅是**一个记载在册的和平转移案例。冷战的结束可以被视为霸权和平转移的一个案例——从两极向单极转移、没有发生大战。但是,这一转换实际上是偶然性的。随着卫星国的脱离和苏联的解体,苏联集团崩溃了。美国成为**的超级大国。相反,英国是深思熟虑地将霸权让渡于美国,逐步放弃了自己对西半球的承诺。因此,考察“欧洲协调”、英美和解的发端以及其他持久和平的例子有可能说明多极世界形成时所伴随的那些机会和挑战。
和平如何、为何发生
两个困惑促成、引导了这一研究。首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各国可以消除彼此间那些突出的不满、抑制地缘政治竞争以及成功地建构一个和平区?化敌为友的进程顺序是怎么样的?第二,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区?使得持久和平出现和持续的因果条件是什么?
持久和平的出现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和解发端于单方面的包容行动:面临多重威胁的国家通过战略克制和对敌人做出让步以消除某个不安全的根源。这些让步是向对手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一个表明善意而非恶意的开局让棋(Opening Gambit)。第二个阶段则需要相互的克制。涉及的国家相互做出让步,小心翼翼地避免发生对抗,以期地缘政治竞争可能让位于有计划的合作。
迈向持久和平的第三个阶段需要加深伙伴国(Partner States)之间的社会一体化(Societal Integration)。伙伴国之间交往频率、强度的增加,将会带来各国政府官员、私营部门精英以及普通公民之间更加广泛的接触。从这种更加密切的关系中获益的利益集团就会在进一步削减经济和政治壁垒的方面进行投入和游说,从而增强和解进程的动力。
第四个也是*后一个阶段需要的是产生新的表述和认同(New Narratives and Identities)。通过精英的陈述、大众文化(媒体、文学、戏剧),以及诸如宪章、旗帜、颂歌等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事物,有关国家接受了一种新的国内话语,转变了它们相对于他者的认同。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界线不再分明,让位于共有认同(Communal Identities)和共同的团结感(Sense of Solidarity),从而实现持久和平进程的开端。
那么,化敌为友需要什么样的因果条件呢?当有关国家满足了三个条件之时,持久和平就会出现:制度化的克制、相容的社会秩序以及文化共同性(Cultural Commonality)。制度化的克制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并不是必需的,而相容的社会秩序和文化共同性则是必要条件。因果逻辑是按照如下情形展开的:
国家如果接受了制度化的克制,它们就会表现出特别适宜于推进持久和平的政治特性。愿意在国内克制其权力的政府是*有可能对它们的对外行为施加战略克制的。实施战略克制和权力克制能够带来善意的沟通、减少竞争,从而让潜在的伙伴感到安心。战略克制的实践在自由民主国家中是*为常见的;法治、选举问责(Electoral Accountability)以及权威分散于相互独立的治理机构都是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但是,自由民主制度并不是持久和平的必要条件。其他的宪政秩序也常常实施战略克制。例如,宪政君主制以制度化的形式对不受克制的权力进行了制衡,从而表现出有助于持久和平的政治特性。而且,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将会说明,即便是缺乏权力制衡的独裁专制的国家,有时也会实施战略克制。这意味着,虽然实施战略克制是持久和平的一个必要条件,制度化克制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相应地,单单政体类型这一点并不能决定某个国家是否适宜于谋求持久和平。
作者: 张晓涛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8年03月
简介:
在全球经济疲软、逆全球化思潮愈盛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促进共同繁荣起到重要作用。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全球性大国地位和实力在知识领域的重要表现,一个国家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兴起也通常是大国地位崛起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对中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开始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正在以越来越积极的姿态参与、引领国际事务,这要求决策精细化、施策精准化,而区域与国别研究必须要为此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智力支持。本书作者所带领的团队及所主导的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及开放经济新形势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目前已经完成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国别报告》(以下简称《国别报告》)是系列成果之一,《国别报告》以沿线国家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为逻辑起点,通过丰富翔实的数据,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深入剖析“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双边经贸合作成果等问题,系统梳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双边高层交流及其成果,客观阐释中国企业投资的机会与风险。《国别报告》文风朴实,共100余万字,分为“东南亚与南亚篇”、“东亚、中亚与西亚篇”、“东中欧篇”,在保持撰写整体风格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注意突出国别的特点与产业特征,研究具有客观性、前瞻性与对策性的特点。其中,“东南亚与南亚篇”于2017年5月出版发行,“东亚、中亚与西亚篇”“多联体与东中欧篇”将于2017年10月出版发行,敬请期待。本套丛书适合从事“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工作的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等群体阅读使用,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经济、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章 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经贸合作
*节 阿尔巴尼亚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阿尔巴尼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阿尔巴尼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阿尔巴尼亚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阿尔巴尼亚的机会与风险
第二章 中国与爱沙尼亚经贸合作
*节 爱沙尼亚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爱沙尼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爱沙尼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爱沙尼亚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爱沙尼亚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爱沙尼亚的机会与风险
第三章 中国与白俄罗斯经贸合作
*节 白俄罗斯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白俄罗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白俄罗斯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白俄罗斯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白俄罗斯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白俄罗斯的机会与风险
第四章 中国与保加利亚经贸合作
*节 保加利亚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保加利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保加利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保加利亚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保加利亚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保加利亚的机会与风险
第五章 中国与波黑经贸合作
*节 波黑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波黑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波黑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波黑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波黑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波黑的机会与风险
第六章 中国与波兰经贸合作
*节 波兰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波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波兰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波兰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波兰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波兰的机会与风险
第七章 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
*节 俄罗斯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俄罗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俄罗斯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俄罗斯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的机会与风险
第八章 中国与黑山经贸合作
*节 黑山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黑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黑山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黑山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黑山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黑山的机会与风险
第九章 中国与捷克经贸合作
*节 捷克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捷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捷克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捷克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捷克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捷克的机会与风险
第十章 中国与克罗地亚经贸合作
*节 克罗地亚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克罗地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克罗地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克罗地亚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克罗地亚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克罗地亚的机会与风险
第十一章 中国与拉脱维亚经贸合作
*节 拉脱维亚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拉脱维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拉脱维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拉脱维亚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拉脱维亚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拉脱维亚的机会与风险
第十二章 中国与立陶宛经贸合作
*节 立陶宛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立陶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立陶宛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立陶宛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立陶宛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立陶宛的机会与风险
第十三章 中国与罗马尼亚经贸合作
*节 罗马尼亚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罗马尼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罗马尼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罗马尼亚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罗马尼亚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罗马尼亚的机会与风险
第十四章 中国与塞尔维亚经贸合作
*节 塞尔维亚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塞尔维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塞尔维亚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塞尔维亚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塞尔维亚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塞尔维亚的机会与风险
第十五章 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合作
*节 乌克兰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乌克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乌克兰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乌克兰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乌克兰的机会与风险
第十六章 中国与匈牙利经贸合作
*节 匈牙利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匈牙利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节 匈牙利外商投资政策及战略规划
第四节 近年来中国与匈牙利经贸合作成果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匈牙利高层交流及其成果
第六节 中国企业投资匈牙利的机会与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贸易方面,阿尔巴尼亚近两年商品贸易总额较为稳定,变化较小。2015年,阿尔巴尼亚主要出口纺织品和鞋类(占比37%),矿产品及燃料(占比26.5%),建筑材料及金属(占比l4.5%),食品、饮料和烟草(占比8.7%);主要进口机械产品及零配件(占比21.5%),食品、饮料和烟草(占比l7.8%),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占比l3.8%),纺织品和鞋类(占比l2.7%),建筑材料及金属(占比l2.4%)。2015年阿尔巴尼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意大利(占比36.6%)、中国(占比6.7%)、希腊(占比6.6%)、土耳其(占比6.4%)、德国(占比5.6%)。
投资方面,欧洲国家在阿尔巴尼亚的投资较多,主要有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阿尔巴尼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合作伙伴,目前,我国在阿尔巴尼亚注册成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中资公司有三十多家。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5年,阿尔巴尼亚吸收外资流量为10.03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累计吸收外资存量为48.26亿美元。外资在阿尔巴尼亚的主要投资领域为金融、保险、电信、建筑和矿业等。从外资存量来看,阿尔巴尼亚外资来源国主要有加拿大(占比20.15%)、瑞士(占比l4.47%)、奥地利(占比l4.22%)、希腊(占比l2.87%)、意大利(占比l2.39%)、土耳其(占比7.51%)、荷兰(占比6.94%)。投资的著名企业主要包括Lindner(德国,建筑业),GNV(意大利,运输业),Forchner(德国,制造业),KFC(美国,餐饮业),Enso Hydro(奥地利,能源业),B810 Group(意大利,制造业),Titan(希腊,建材业)等。
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作者: (德)李斯特(Franz von Liszt)著;(德)施密特(Eberhard Schmidt)修订;徐久生译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6
简介:弗兰茨·冯·李斯特(Franz von Liszt,1851——1919)是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他既是犯罪的刑事社会不派的杰出代表,又是刑法学的现代学派(新派)的创始人。他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对当代的刑法和刑法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刑法教科书》是李斯特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初版于1881年,曾先后被译成法、日、俄、西班牙、葡萄牙、芬兰、希腊、塞尔维亚等多种文字出版。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影响很大。我国从未翻译出版过李斯特的著作,因而许多不懂德文的学者难以直接了解这位刑法学巨匠的思想观点,这对我国刑法学界已是多的遗憾。但愿这本译著的出版,能够多少弥补这种缺陷。 鉴于李斯特逝世后刑事立法和科学领域的进步,为了使教科书跟上刑法和刑法科学发展的步伐,施密特博士在1927年修订出版刑法教科书第25版时就对教科书各章节进行全面的认真的修订,对部分章节作了重大的修订,第26版又再次进行修订。但是基本体系没有修改,李斯特对犯罪和刑法的基本思想及其独特的刑事政策倾向都原封不动予以保留。这对希望了解李斯特本人的思想观点的读者来说,如果不是过于苛求,也就足够了。
作者: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简介:《辞海》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极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对不对,查《辞海》”,已成为广大读者的口头禅。《辞海》之所以独树一帜,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缘其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一书在手,常用的单字、语词和百科词语,包括名词、概念、术语、成语、人名、地名、学校、机构、企业、会议、事件、决议等等,均可查到;其释文简明扼要,准确可靠;且十年修订一次,与时俱进,贴近时代。 《辞海》第六版普及本由夏征农、陈至立担任主编。其篇幅较第五版略增,总字数约2200万字,比1999年第五版增加约10%;总条目近12.7万条,比第五版增8%;其中新增1万多条,词条改动幅度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删去条目约7000条。除了新增条目,在原有条目中,也大量援引新的提法,作出新的解释,反映新的情况,执行新的规范,运用新的数据。在增补以前遗漏的词目、音项、义项和释文内容,改正解释、资料、文字、符号等差错,精简不必要的词目和不合适的释文等方面亦着力甚多。 《辞海》第六版普及本特点:1、针对性强:与“彩图本”和“缩印本”相比,“普及本”用纸考究,在印制中将字号放大,查阅更轻松。2、原汁原味:文字内容与“彩图本”保持一致,图片采用线描图形式,约3000幅。 本书特点 记述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新发展 新版《辞海》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首先,在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上增加了一系列重大条目,增收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系列条目,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形成系列,同时,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条目形成系列。大大充实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如新增管理学学科,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甚至是21世纪初,国际上管理学最新的理论动态和思想理念。还新增了有关“科教兴国”方面的一些条目。 全方位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 追踪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适应社会需要,此次修订主要着眼于重大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热点。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新增了“‘神舟’系列宇宙飞船”这项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成果。其内容涵盖从“神一”到“神七”的一系列发展历程。记录了迄今为止各次发射的时间和获得的成就。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新名词的涌现反映了近十年来人们日常生活的日趋现代化和便捷化。新版《辞海》增加了“3G”“虚拟局域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USB”(通用串行总线)“BBS”(电子公告板系统)“SIM卡”“CCD”等条目。 见证法制建设的新发展、新成果 新版《辞海》反映了近十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新成果,反映时代新特征。如新增了行政复议、行政监督、听政制度、政府采购、知情权、网络犯罪、弹性用工、竞业限制、私人财产、生命权、健康权、无效婚姻、雇主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国际环境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商事仲裁,等等。还增补了一批与公民日常法律活动紧密相关的词目,具体反映在民法、知识产权法方面。如增补了民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原则、等价有偿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和一般术语;增强了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条目。 增列已故的著名人物 根据《辞海》只收已故人物的惯例,第六版增列已故的著名人物。2009年7月,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和被毛泽东称为“凤毛麟角”的任继愈先生同一天逝世,在感慨惋惜的同时,《辞海》人更是将其两位迅速纳入新版《辞海》的“人物”条目。新版《辞海》还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进行了收录,包括: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黄昆,卫星测控技术奠基人陈芳允,中国自动检测学奠基人杨嘉墀,计算机专家、汉字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电机工程学家、文学艺术家顾毓琇等。此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有去世的著名人物收录,如华国锋、巴金、叶利钦、萨达姆、苏哈托等。 增收现代汉语的词汇 第六版突破《辞海》只收古代汉语的陈规惯例,增收5000条常用的现代汉语。如果按义项计,则增收了20000个义项。如(赖)(lài),1999年版仅收5个义项,2009年版增收了5个现代义项,即:诬赖、责怪、不好(坏)、无赖、当离开而不肯离开赖着不走。这与新增词目如机制、基本、激化、极限、极端、集体、季节、纪念、家底、家长、尖锐、剪彩、僵局、僵化、交代、解决等一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词汇,使用频率极高。所以说,增收现代汉语条目,无疑能使《辞海》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增收与百姓日常生活有关条目 新版《辞海》收录与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医学知识,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非典”)、人禽流感病毒感染(即“禽流感”)等;在出行方面,新增了磁浮列车、动车、动车组、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动力分散型动车组、氢燃料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还有卢浦大桥、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也亮相《辞海》第六版。汉字字形、注音、异形词规范、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科技名词等也均按国家统一规定处理。如将质量(重量)单位“公斤”改用“千克”、将长度单位“公里”改用“千米”、将面积单位“平方公里”改用“平方千米”。因此,新版《辞海》将是我国一部最新的规范辞典。 彩色图照五彩缤纷 新建的国家和更换国旗的国家,新版《辞海》增加其国旗和地图等。如新建的国家有塞尔维亚共和国、黑山共和国等。1999年版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胸肩章方面作了变化。新版《辞海》也做了及时的撤换,补充了新的胸肩章图。新版《辞海》还更换了大部分省市省会的城市图,尤其是替换了近百张植物、生物图片,使图文更贴切。因内容更新,如纽约条,9.11事件将纽约双子星大厦毁掉,已不存在。新版《辞海》作了及时的撤换补上了新图。
Mass balance of the crysphere: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of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changes
作者: Jonathan L. Bamber,Antony J. Payne主编;张占海等译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2010
简介: 一望无际的南北极冰原美丽诱人,荒芜的冰原避免了人类的干扰破坏,充满着魅力和神奇,然而这些并不是我们对南极和北极进行科学研究的唯一理由。与地球表面其他地方相比,南北极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根据其地理面积而做出的想象。冰冻圈中,冰积累与消融的平衡变化主导了地球气候史。发生在最近一百万年或更早年代的半规则冰期变化改变了冰平衡,关于冰期变化我们知之甚少。冰平衡的改变引起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这对全球海岸具有巨大影响。例如,今天的海平面比上个冰期末——大约20000年前或更早升高了120m。 主导两极地区冰质量平衡的长期因素,无论是对海冰的形成或是对冰原的维持,均来自于地球环太阳轨道的关键特征一偏心率的规律性摆动,即地球轴的倾斜以及一年中地球最接近太阳的时间。这些特征的变化周期从20000~100000年不等,其最终导致了一年中不同时期到达极地的太阳能量出现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夏季。1867年,jamescro11首先提出这个问题,20世纪20年代塞尔维亚科学家mi1utinmi1ankovitch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变化引发了冰盖的增长和衰减,而冰盖的影响力则远远超出了极地地区。例如,在冰盖的增长期,数万年间北半球的大片陆地被冰雪覆盖,而当冰盖退缩时所释放的淡水则对海洋环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到近代,在最近的20年间我们逐步认识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矿物燃料的燃烧使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最终导致地球气候正在以一个10000年间从未出现过的速度明显变暖。我们必须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海冰和冰盖对大气增温的反应以及它们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冰盖是否由于降雪的增加而正在增长,或是由于温度上升已经开始融化?当前的这些变化是否已经对南极巨大冰盖的稳定造成了威胁,补充进入海洋的淡水对深海洋流有何影响等。 多国有关学科的专家,特别是专门应用于冰以及冰区周围的大气和海洋的物理学、动力学方面的专家,加入到了本书的编写。本书的章节对观’测和模式化所涉及的各主要的方法多加着墨,对冰冻圈各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详加介绍,反映了冰冻圈的诸多特征及演变。一些重要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本书是当今相关知识的重要综合文献。
作者: 詹姆斯.帕特森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4年02月
简介:
《伦敦杀手》此书讲的是2012年7月25日深夜,组委会高级官员丹顿爵士在花园里遇害,国际私人侦探公司调查员奈特,苏格兰场波特斯菲尔德警司赶往现场。与此同时,《太阳报》记者波普收到一封自称“克罗诺斯”的信。“克罗诺斯”宣称:他将和“复仇女神”一起摧毁一切谎言、欺骗和贪婪,揭露伦敦不公正竞争主办权的丑闻……
道貌岸然的希腊古代史馆馆长次日召开庆功宴,伦敦国王学院古希腊文教授变身为地下酒吧的“圣詹姆斯妖女”,两人几乎同一时间离奇失踪。两天后,开幕式上竟然响起牧神潘恩那首怪异的排笛曲,美国铅球冠军应声而倒。在随后短短两周的赛程里,百米飞人、俄罗斯体操队……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暗杀。
精准的谋杀与古希腊神话的完美暗合令整个赛场为之变色,伦敦安保级别提升到最高战备级,整个伦敦笼罩在一片血色恐怖之下,而凶手就在眼皮底下……
“克罗诺斯”,究竟是现代版食子的萨图恩,还是体育精神的卫道士?来自塞尔维亚的“复仇女神”究竟又背负了怎样的任务?被称为“21世纪的平克顿侦探社”的国际私人侦探公司和神探奈特,能否在最后一刻挽救圣火……
【编辑推荐】
《伦敦杀手》此书是一部集凶杀、侦探、国际重大比赛、著名运动员、英国社会问题、希腊神话和波黑大屠杀等于一身的罕见作品。
1.以一场国际赛事为时间主线、以体育场馆为案发地
整个故事情节从一场国际赛事开始前三天开始,至比赛结束后一天为止顺序展开,开幕式、点火仪式、女子团体操比赛、百米飞人大战、女子10米跳台、女子体操团体赛、男子马拉松、闭幕式及火炬熄灭等都是其中*为重要的故事情节,作者的描述极富想象力。
2.历史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对古代运动会——一个敬奉神灵的仪式——同现代体育比赛充满铜臭的现实对比,将贿赂国际赛事组委会委员、安保隐患、滥用药物、金钱至上、未成年儿童参赛、裁判不公、媒体不惜他人生命追逐收视率等时弊作为故事因果关系一一穿插其中。
3.丰富的文化和知识内涵
书中不仅介绍了希腊神话中食子的克罗诺斯和复仇三女神,还使其作为小说反面人物出现在故事中。此外,志愿者、波黑战争中姆拉迪奇的“屠杀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和行动、英国女王卫队、伦敦贫民区、女同性恋的变态生活和《太阳报》记者的窘境等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4.凶杀手段巧妙、残忍而各不相同
伦敦赛事组委会负责财政的委员之死:希腊神话中克罗诺斯的镰刀砍头;
英国对冲基金大佬和保镖之死:枪杀;
美国铅球世界冠军、美国代表团旗手之死:瓶装水下毒;
杜撰出来的喀麦隆短跑新秀之伤:炸弹爆炸;
俄罗斯女子体协主席、女子体操队主教练、助理教练之死:微型飞镖近距离射杀。
作者: 杨闯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简介: 导 言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相互关系综合发展历史的一门学科。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从1640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近3个世纪的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国际关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从欧洲产生、发展和竞争,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海上优势和商业优势、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集团在全世界范围内瓜分和 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历 史。它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主要线索有三条:(1)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形成的政治外交关系;(2)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日本向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扩张,占领殖民地,相互争夺和妥协的关系;(3)欧洲列强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在对中近东争夺 中形成的所谓“东方问题”。 从1640-1871年,即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普法战争结束,为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关系。其主要内容有:17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经过这场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衰落,法国和瑞典分别成为欧洲西部和波罗的海的强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开始向外殖民扩张,英荷争夺海上优势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优势的矛盾,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荷兰从海上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而英法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则贯穿于整个18世纪。18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地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法都作为敌对国家加入。经过七年战争,英国夺得了法国在美洲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8世纪初,沙皇俄国开始参与欧洲事物。为争夺南方出海口和北方出海口,沙俄同南方邻国土耳其和北方的瑞典多次发生战争。俄土之间的战争使东方问题最终形成。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使俄国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参加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使俄国取得了对波兰问题的支配权。普鲁士在三十年战争后在中欧兴起,与奥地利皇帝(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18世纪后半叶围绕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大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美国宣布独立,在外交上建立了美法同盟,使英国处于孤立地位。而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联合俄、普、奥等结成反法联盟。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普、奥瓜分了波兰。拿破仑帝国在1810年前后在欧洲建立起来的霸权,由于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从极盛走向衰落,终于在1814年被以英俄为首的反法联盟打败。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起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俄国开始在欧洲称霸,成为欧洲的宪兵。希腊和比利时革命、土埃战争和列强对黑海海峡控制权的争夺加深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之间的矛盾。1848年的欧洲革命最终冲垮了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英、法、土同俄国在近东的矛盾,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之后,俄国从欧洲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法国地位提高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欧洲中部出现了民族统一运动,德国和意大利经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 一,改变了欧洲中部的政治形势。德法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之一。 从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即1871-1918年为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称为帝国主义时期的国际关系,具有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特点。其主要内容有 :德法两国围绕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形成一个国际矛盾焦点;在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转向 近东,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加剧了俄国同奥匈帝国,俄、奥同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形成了另一个国际矛盾焦点。1875-1878年的东方危机和俄土战争,为德国、英国插手巴尔干提供了 机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由于法德矛盾发展,欧洲形成第一个军事 集团--德奥同盟和德奥意三国同盟。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帝国主义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瓜分世界。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瓜分非洲和对亚洲争夺的高潮。经过短短30年的时间,非洲就被它们瓜分完毕,它们还在亚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发生三次帝国主义战争。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德国同英、法、俄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到了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促使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向法俄集团靠拢,英法俄三国协约在1904-1907年形成。由于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年中,国际形势极为紧张,不断发生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意土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半岛由于大国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奥匈和塞尔维亚的双边关系问题成为两大集团关系问题。奥匈和塞尔维亚分别征询盟国德、俄的意见。德国和法俄都明确表示了支持盟国进行战争的态度。特别是德奥集团认为,德奥备战比法俄充分,发动战争时机有利。英国实行的两面政策,更推动了德奥统治集团发动大战的决心。在两大军事集团存在、并都准备打大战的情况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日本、意大利和巴尔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先后参战。战争初期美国宣布中立,战争后期对德奥宣战。这是战争形势发展有利于协约国的原因之一。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1917年11月7日,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率先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呼吁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战后期各国出现的反战运动和革命形势加速了大战的结束。德奥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先后投降。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已无力打下去,不得不同法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宣布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英法虽在大战中获胜,但遭到削弱。惟有美国在战争中发了军火财,实力增强。国际关系发生新的力量对比。
作者: 埃亚勒·普雷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5月
简介:
1938年,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前夜,瑞士当局禁止犹太难民入境,瑞士警官保罗·格鲁宁格违抗当局法令,为大批犹太难民伪造入境签证。
1991年,巴尔干半岛爆发塞尔维亚人对克罗地亚人的种族屠杀。一名普通的塞尔维亚人亚历山大·耶夫蒂奇,冒险为几百名克罗地亚人伪造名姓。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开始对巴勒斯坦实行军事打击。一名以色列军人阿夫纳·维施尼策公然对当局说“不”,对部分巴勒斯坦难民施行人道援助。
2000年,一名证券公司的女员工在发现客户存款有危险后,冒着会丢掉工作的危险,仍然主动提出了质疑。
作者通过以上案例,力图找出当个体遭遇道德困境,即其面临的群体性行为与一贯信奉的道德伦理原则产生直接冲突时,是什么促使该个体在几乎孤立无援的环境下敢于冒险对己方阵营说“不”,是出于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还是人性本能驱使?抑或是其他通常不为人知的隐秘因素?本书从社会学、心理学、神经系统科学的视角,附以案例、实验,围绕“个体的道德困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既有叙事的可读性也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是一部优秀的调查型非虚构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美]埃亚勒·普雷斯(EyalPress)
记者、作家,以调查型非虚构写作见称,曾获“詹姆斯·阿伦森社会公平新闻奖”,文章多发表于《纽约书评》《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另著有《*信念:我的父亲,一座城市,一个正在撕裂美国的社会冲突》(2006)。
译者简介
刘静雯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士、翻译硕士,曾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担任对外汉语教师。2011年8—12月参加美国纽约大学上海中心交流项目,2012年7月赴台湾政治大学交流。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一次对‘不服从’的赞歌……激发你渴望将这本书推荐给你所遇到的下一位读者的是一种细小短暂却至关重要的发现和探讨。”
——《纽约时报》
“一份献给人类灵魂的赠礼,令人回味无穷。” ——《华尔街日报》
“在通常的说教中,道德困境往往具有一种非黑即白的明晰性。普雷斯的这部作品却通过一种诉诸个体、具体历史处境的观察路径,另辟蹊径。这正是以往的观察家所*为忽视的。”
——《经济学人》
“普雷斯极其严谨地处理(他面对的)课题。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也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表面上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并非如此:道德无小事。普雷斯这本书真正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分析和研究,更在于他拒绝逃避一种令人不安的事实。”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详细记述了极具传染力的道德选择。普雷斯力图告诉每个人,个体有能力对集体说‘不’,如此将为我们所处的黑暗时代带来一丝光明。”
——《华盛顿邮报》
“我们之中很少有人面临过普雷斯在《美丽心灵》中所记述的那种良知危机,然而,当我们遭遇这种深刻的道德困境时该如何应对?通过四个例子,普雷斯令读者置身于如此颇具争议的道德处境……他向这一假设发起挑战:只有杰出人士才会做出值得赞叹的行为……普雷斯指出,这些个人并非具备圣徒式的完美品行,也不是通常的社会反抗人士。他们也将“团结、勤奋、友爱”这些社会性价值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这些其余者没能如此。”
——《书单》
作者: (法)托克维尔著;陈天群,赵振译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简介: ★《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被誉为读懂民主本质著作中最经典、最优秀的第一书。 ★开阔的视角,磅礴的气势,优美的文字,无论是作为政治学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论美国的民主》都是一部杰作。 ★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环境下,书中观点对当下的世界仍有借鉴意义,它那与众不同的敏锐洞察力超越了狭隘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局限,具有一种根植于全人类的历史感与时代感。 ★该书一出版就广受好评,使作者蜚声海内外。作者在世时,本书法文本出过13版,逝世后出到17版。到1945年,共有英、德、荷、匈、意、丹、俄、西班牙、瑞典、塞尔维亚等十种文字的译本先后问世,并且有些国家不止一个译本和不止出版一次,仅英国和美国就有60多个英文版本。本书是20年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100本书之一。
作者: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著
简介:《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编辑推荐:它诞生在战乱不息、饱经苦难的塞尔维亚,它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它完全打破了小说的固有界限,把史诗与传说熔在了一股魔鬼气质之中;它出自一位文学“帝王”之手——塞尔维亚的米洛拉德?帕维奇,他具备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它就是《哈扎尔辞典》小说万神殿里的最高级,一座梦的宏伟大厦,无数本《小径分岔的花园》搭建起来的巨大迷宫,语言、宗教、历史、梦无一不得到了精深的阐释。 《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特异之处在于它不仅是表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以“辞典”方式表现一种文化。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了解的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命运。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中蕴含着帕维奇对于“语言”本身的深入而独特的思考。他发现哈扎尔人的生活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语言的文献加以表达时,也反思了“语言”本身的限度和可能。《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丰富了世界。文学帝王帕维奇写就的神书!他用辞典复活了一个王国,二十一世纪第一部小说,世所罕见、另类到经典的文本,邀读者来勘破阴阳本玄机!能与《百年孤独》并排插在书架上而毫无愧色!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 Au fil de l’Art volume 2
作者: 塞尔维亚
简介:
从路易十四的宫廷到江户迷人的风景,从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到“二战”时期的法国,这一本图像杰作邀请您追随一条看不见的线,来一场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带领您以一个有趣的视角解读艺术史上卓越的大师们。格拉迪米尔的精湛技法与渊博学识在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笔下,华托、戈雅、大卫、透纳、葛饰北斋、热里科、德拉克洛瓦、莫奈和那些印象派、梵高、克里姆特、席勒、马格里特、蒙克和毕加索这些大师将一一揭示他们创作才能背后的玄机,以及那些传世名画诞生的真相……
作者: (南)安德里奇著;臧乐安等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简介: 《万恶的庭院》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作家安德里奇的中短篇小说集锦,该书共收入作家各种题材的佳作10篇,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追述,也有现实题材的作品,还收进了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从中可以领略到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风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纵观叶君健先生的贡献与成就,有这样几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他从十九岁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就把文学为社会、为人民,当成自己的信念与奋斗目标。他多次表明,他深受鲁迅和“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影响,他在早年用世界语写的短篇小说集《被遗忘的人们》,从创意、书名、取材到表达形式,都处处为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着想,他要尽力向世界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为他们的事业和形象立传。这一点英国的评论家阿默尔.胡山也理解并指出来了,他评《寂静的群山》的文章标题就是“乎凡的烈士和未被歌颂的人们”。那两个长篇三部曲自不待言,就连《雁南飞》等也是这样的作品。晚年他又写出长篇力作《白霞》和许多中短篇小说,笔力更雄浑、圆熟、老练,但为普通百姓而写作的心愿,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态度,都一如既往。叶君健先生是始终为平凡人立传与代言的严肃而又执著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经历,他的创作,他的成就,是与社会变迁、时代发展、人民翻身解放紧密相连的,他以能为自己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创作为崇高使命,为光荣自豪。二是他的勤奋和多产非常令人钦佩。了解他的历史的人都会惊讶,解放前他为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为反法西斯,鼓舞世界人民抗战,付出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解放后为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了二十多年的编辑,还有那么繁重的社会活动,从未当过脱产作家,但居然能奉献许多专业作家也无法相比的大量作品。叶君健先生一生酷爱写作,将写作视为生命活动的体现和效力社会的标志。这部上千万字的《叶君健全集》,就是他勤奋笔耕的收获,是一个“业余”作家的成就检阅,也是他文学业绩的证明。三是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真正走向世界的名作家之一。他的《山村》(《寂静的群山》第一部)被英国笔会选为一九四七年的“最佳小说”之一。这部长篇,走红了西方,也走红了世界。先后出版它的国家和地区有:英国、挪威、美国、波兰、捷克、冰岛、希腊、南斯拉夫(有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两种文版)、德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香港等。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被英国书会选为“推荐书”;《雁南飞》(即《它们飞向南方》)为长篇童话小说,出版后反响热烈,很快译成法文出版。国际笔会主席、美国笔会会长迈克尔。斯卡梅尔、英国评论家阿默尔.胡山、冰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霍尔杜尔。拉克斯奈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泼斯坦,在他们的评论文章或序文中,都给予叶君健小说以很高的评价。一九八八年十月,英国“现代派”的费伯出版社隆重推出《寂静的群山》时,最有影响的《独立报》、《伦敦星期泰晤士报》、《约克郡邮报》、《书刊》、《探险家世界》等掀起了一股“叶君健热”。再加上翻译希腊名剧、梅里美、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和安徒生童话的成就,使他真正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值得注意的是:叶君健没有丝毫迎合西方读者的意味,而是以进步作家的身份和“革命题材”的作品,在世界上获得成功的。这一开创及其经验,在我国极有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值得认真总结和弘扬。四是他惊人的语言造诣和作品题材与样式的丰富性。叶君健先生凭自己的刻苦与颖悟,掌握了十种语言,并熟练地用汉语、英语、世界语进行文学创作,这些用不同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英国文学界不无欣喜地认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片段在叶君健这个人物身上显现出来了。”他用世界语写的短篇小说,成了世界语协会编选的文学名著丛书的一种。他翻译安徒生童话时,根据丹麦语的原文,同时参照英、法文版的译文,所以译文既忠实又优美。这不是只懂两种语言的人能做得到的。他去国外出席很多次国际会议,可以任意用数种语言作报告、同与会专家交谈。像有这样语言本领的作家实属罕见.叶君健的语言能力是他事业上文学上达到现有成就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条件与保证。叶君健先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如《开垦者的命运》等)和儿童短篇小说(如《新同学》等),很多都是直接描写国外人民的生活,这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题材领域。冰心先生曾撰文号召有生活经验的儿童文学作家“向叶君健同志看齐”。这固然得益于他走遍世界的经历,同时也可看出他过人的观察、提炼、再现生活的技能。至于题材的广泛性,更是不言而喻,创作小说、散文、童话、故事,翻译诗歌、戏剧、小说、童话,采用并精通的体裁样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在名作家中都鲜见,当今的作家就更是无法相比了。五是他对红安县故乡的一往深情。那里是他精神的依恋,也是他创作的源泉。长期以来,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眷爱着他的家乡,深念着那里的人民。他多次到老家去看望乡亲,一直挂念着故乡的发展,他在许多作品里表现和讴歌了红安人民的生活、斗争和崇高品质。 叶君健,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升起的又一颗明星,是卓越地融合中西文明的文化精英,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骄傲。他的作品和人品,都非常令人敬重。
作者: 张卉妍 编著
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主要战场 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它的本质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 间的争霸战,主要在同盟国与协约国这两大军事集团 之间进行,后来发展到共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本 次战争的战场主要分为西线(英、法对德作战)、东 线(俄国对德、奥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 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以西线的战事*为惨烈 。欧洲列强纷纷倾其举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 残酷血战。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 、机枪和毒气的首次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 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 张卉妍编*的《**次世界大战战史(插图升级 版)》循着战争发展的脉络,不仅介绍战役经过、主 要将领、武器装备等,*以专业眼光分析战争形势和 战略战术,尽量还原**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 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 丰富知识,*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深入地反思人类 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从而*加珍惜生 命、珍惜和平。
作者: 【德】尤里温特贝格(Yury Winterberg),桑娅温特贝格 著
简介: 1914年的夏天,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改变了世界。成百上千万的男人被各个军队所招募,成百上千万妇女和儿童独自留在家里或者加入了欧洲难民营。其中一些孩子写下了日记,记录了他们每天的经历、希望、恐惧与欢乐,这本书正是基于他们的日记、信件和图画,深入洞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人们的生活。本书的事实依据来源于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英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波兰、美国、加拿大、荷兰、牙买加、巴勒斯坦、斯堪的纳维亚、澳大利亚、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具有国际规模。许多孩子甚至积极地参加了战役,但更多的孩子经历了战争,忍受着饥饿、并为死去的或丢失的家庭成员或家园而祈祷。 本书还特别是包括了大导演希区柯克,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利亚斯·卡内蒂、世界最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阿娜伊斯·宁、德裔著名美国演员兼歌手玛琳·黛德丽等多位在儿童时期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人们的命运故事。本书从孩子的角度,以重要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貌。本书以时间顺序呈现孩子们的故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作者: 塞尔维亚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
如果说,《哈扎尔辞典》是沉浸在欧洲的宗教传统,利用了一定神秘主义源流来构建故事的话,那么《最后之恋》则深入到欧洲的现实和历史中,在历史的脉络里寻找到一个与现实类似的断片,来放置作者的思想。这个断片就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明的)拿破仑战争和(暗的)塞尔维亚起义。《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发生的时间,处于公元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陷落,到公元1813年拿破仑帝国解体之前。平行的事件(在本书中极少反应)则是从1804年开始到1814年结束的塞尔维亚第一次起义。
在书中,作者写了两个塞尔维亚家庭的遭遇,这两个家庭分别在为拿破仑的法国和反拿破仑的奥地利卖命,代表了塞尔维亚在东西方两种势力之间的选择。只是,不管是哪一方,他们都并不是为了塞尔维亚的未来在奋斗,而是为了与本民族无关的事情在拼杀。就在拿破仑战争的同时,塞尔维亚争取脱离土耳其统治的革命也在进行之中,但这个事件却被作者有意忽略了,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以此彰显了书中人物对本民族的冷漠,以及战争的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