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5 项 “大象出版社,2006” 相关结果
电视主持人张泽群谈论城市文化
作者: 张泽群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2006
简介:去过阿姆斯特丹的人都会对这个城市的建筑保护有深刻的印象,在同一 条街上。相差几百年的建筑鳞次栉比,你在惊讶它们和谐相处的同时,也会 深深敬佩这个城市记忆的连续和久远。这种城市里的人一定是自信和从容不 迫的,他们甚至不挂窗帘,从大街上就能看见他们的客厅甚至后院,他们任 你观赏他们的生活。几百年的生活和建筑一同构建着阿姆斯特丹的文化,并 继续下去,城市会在它已经形成的独特文化的支撑下延伸开去。犹如生命的 传承一般,尽管基因的变异是绝对的,而遗传是相对的,有文化作为“遗传 基因”的城市,其发展也不会走样,你能从城市 P191的每一条街道里感受到城市的气息。 人们感知城市应当从街道开始,因为街道应当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是城 市的载体、城市灵魂的窗口、城市活体的细胞。《新周刊》第199期刊发了 马军驰撰写的《街头史一一革命之后是时尚》一文,破译着街道作为城市细 胞的信息:“如同鸡和蛋的关系,城市和街道在发生学上的纠缠常常掩盖街 道价值谱系的真实脉络,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在于:是广场而不是街道成为早 期城市市民公共生活之源,但街道后来迅速改变了这种价值取向,街道重新 界定了城市的格调和精神气质,使其数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公共性被稀释为一 种高度个体化的诉求。从广场转向街道是城市最激动人心的自我拯救行动, 这一行动在欧洲至少经历了200年的磨难,终于在19世纪的巴黎达到高潮。 ” 我们不少的城市也有着悠久的记忆,如《清明上河图》,但记忆完整和 连续的并不多。我们的许多城市拥有的是记忆的碎片。而更多的新兴城市年 轻得还没有太久的记忆,城市的传承和发展任由外部的力量和意识支配。古 老城市的残存记忆、新兴城市的无意识正面临着官僚意识和资本运作的强迫 。也是在《新周刊》第199期,何树清撰文《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我们的 街头?》,提醒人们关注我们的街道:“市长出国考察取经回来后,我们的 街头变了。‘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主旋 律。中国的街头变成了‘巴黎+纽约+伦敦+新加坡+洛杉矶+香港+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
作者: 张西平编
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有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论述和译著的结集,分别介绍了法、意、英、德、美、俄等十几个欧美国家汉学研究的概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其中既有对欧美汉学总体发展脉络的宏观梳理,也有对不同国家汉学研究现状的大致勾勒;既有对汉学这一学科建立近两个世纪以来取得成果的大致回顾,也有对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介绍评述。此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一个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新视角,成为搭建我国学术建构的重要参照,也可从中对欧美国家各大学汉学院系的师资及课程设置等情况有一大概了解。对中外交流史和汉学研究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主编还有:傅璇琮、周常林、戴建国
作者: 朱易安[等]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简介:王榮老嘗官于觀州,欲渡觀江,七日風作,不得濟。父老日:「公箧中必蓄寶物。此江神極靈,當獻之,得濟上榮老顧無所有,惟玉塵尾,即以獻之,風如故。又以端硯献之,風愈作;又以宣包虎帳獻之,皆不驗。夜卧念日:「有黄魯直草書扇頭,題韋應物詩曰:[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黄鷓深樹嗚。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横]。一即取視之,儻恍之際日:「我猶不識,鬼寧識之乎?」持以獻之,香火未收,天水相照,如兩鏡展對,南風徐來,帆一餉而濟。予觀江神些兀祐遷客之鬼,不然,何嗜之深邪? 東坡初未識秦少游,少游知其將復過維揚,作坡筆語題壁于一山寺中。東坡果不能辨,大驚。及見孫莘老,出少游詩詞數百篇,讀之乃嘆曰:[向書壁者豈此郎邪?] 予往臨川景德寺,與謝無逸輩升閣,得禪月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予口占嘲之曰:[十八應聞解唾根,少叢羅漢亂山門。不知何處進齋去,未見雲堂第五尊。]明日有女子來拜,叙曰:「兒南營兵妻也,寡而食素,夜夢一僧來言曰:[我本景德僧,因行失隊,煩相引歸寺,可乎?] 既覺而隣家要飯,人其門,壁间有畫僧,形狀了然夢所見也。時朱世英守臨川,異之,使迎還,為閣藏之。予方少年時,羅漢且畏予嘲;及其老也,如梵吉者亦見侮,可怪也。 東坡悴錢塘日,夢神宗召人禁,宫女環侍,一紅衣女捧紅靴一雙,命軾銘之。覺而記其中一聯云[一]:「寒女之絲,銖積寸累;步武所及[二],雲蒸雷起。」既畢,進御,上極嘆其敏,使宫女送出。睇視裙帶間有六言詩一首,曰:[百疊漪漪水皺二八銖縱縱雲輕。植立含風廣殿,微聞環珮摇聲]。 東坡作《海棠》詩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銀燭照紅桩。」事見《太真外傳》,曰:「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妃子時卯醉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粧,鬢亂釵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且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作《尼童》詩曰:「應將白練作仙衣,不許紅膏污天質一。」事見則天長壽二年詔書,曰:「應天下尼當用細白練為衣。作《橄欖》詩曰:「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上事見《鬼谷子》,曰:[照夜青,螢也。百花釀,蜜也。崖蜜,櫻桃也]。作《贈舉子》詩曰:「平生萬事足,所欠惟一死。」事見梁僧史,曰:「世祖宴東府,王公畢集,詔跋陀羅至。跋陀羅皤然清瘦,世祖望見,謂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戲之]。跋陀趨外陛,世祖曰:[摩訶衍不負遠來,惟有一死在。]即應聲日:[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恩德厚矣,無所欠,所欠者唯一死耳。]李太白詩曰:[日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陶弘景《仙方注》曰:「斷腸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 P29-30
春城纪事:1949-1952
作者: 常任侠著;沈宁整理
简介: 常任侠是我国著名诗人、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本书截选了他 1949-1952年间的日记,记录了他在这段时间内的生活、交游、治学等。从一个民主人士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建设和政治活动,诸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建国初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改造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被改造者的思想变换、生存状态,提供了有案可查、有文可征的重要资料。此外,为研究者了解常任侠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学术研究以及多方面认知和多层次研究他的一生,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本书截选了常任侠1949-1952年间的日记,记录了他在这段时间内的生活、交游、治学等。从一个民主人士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建设和政治活动,诸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
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
作者: 常静之著
简介:
应用数学下册
作者: 庞进生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06年12月
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作者: 绍兴文理学院[等]编
Controversi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a biography of Jean-Francois Foucquet, S. J. (1665~1741)
作者: (美)魏若望(John W. Witek)著;吴莉苇译
简介: 本书以1699—1722年间在华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的生平为线索,介绍了耶稣会士中以钻研中国古代典籍并探索其与《旧约》之联系为己任的索隐派的基本情况,勾勒出影响了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中国礼仪之争、传教区各种势力的争夺,以及康熙朝廷与罗马教廷往来的史实。同时还通过傅圣泽返回欧洲后的活动,描绘了萌芽中的法国——欧洲汉学,以及与欧洲汉学和近代早期欧洲思想史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古代编年史之争和18世纪欧洲中文图书的状况。 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深具思想史意义的问题,比如因被目为异端而长期遭忽略的索隐派思想的文化史意义和比较文化学意义;礼仪之争中争议和权力之争的相互影响;耶稣会士向中国传播欧洲科学知识的动机和实践是否如李约瑟所评价的那样消极,等等。 本书英文本1982年首次出版,是一部较早专论索隐派问题的著作,其开创性价值至今不衰。作者为撰写本书广泛阅读傅圣泽的著作和书信--其中多数是未刊手稿,并将这些文献详细罗列,书读者开列出一份内容广泛、数量庞大、语种丰富的参考文献目录,使它还具备实用的工具书价值。
新凤霞自述
作者: 新凤霞,
简介: 本书是大象人物自述文丛之一。一个天津南市的苦孩子,靠着天资聪颖和勤苦好学,一步步在艺人群中脱颖而出,又一步步在北京天桥崭露头角。其后,在新中国短暂而光明的初期遇见吴祖光,成为新凤霞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奠定了一个民间艺人艺术与生活双重“质的飞跃”的起点。吴祖光将新凤霞带入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化艺术圈子中,她“好风凭借力”,摆脱了文盲状态,并在各界名家指点下,成长为一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画家和作家。 因为这样的来历,新凤霞的文章写法与怀人记事的角度,便和文人不一样,朴实,本色,家常一般地自然天成。她在病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写出几百万字的回忆文章,因事涉梨园,除去自己的来龙去脉,还囊括周围亲朋与各色艺人,几乎将一个民间艺人成长的生态环境尽收笔下。新凤霞是以民间艺人的身份,交代身世的同时,将民间戏曲界人士的自在状态,以虽然琐屑却鲜活真实的笔触,再现于世。 新凤霞的文字,放在文人圈里看,的确特别。一个天津南市的苦孩子,靠着天资聪颖和勤苦好学,一步步在艺人群中脱颖而出,又一步步在北京天桥崭露头角。其后,在新中国短暂而光明的初期遇见吴祖光,成为新凤霞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奠定了一个民间艺人艺术与生活双重“质的飞跃”的起点。吴祖光将新凤霞带入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化艺术圈子中,她“好风凭借力”,摆脱了文盲状态,并在各界名家指点下,成长为一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画家和作家。 因为这样的来历,新凤霞的文章写法与怀人记事的角度,便和文人不一样,朴实,本色,家常一般地自然天成。她在病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写出几百万字的回忆文章,因事涉梨园,除去自己的来龙去脉,还囊括周围亲朋与各色艺人,几乎将一个民间艺人成长的生态环境尽收笔下。凡此种种,就像舞台上咚咚锵锵咿咿呀呀出演的一台台古今大戏,斑斓,奇异,热闹。她自己是梨园中人,叙述当中,虽然也说粉墨生涯里人事的丑陋,然而更多表达的,是艺人发自本能的对舞台与角色的疯魔、对一天都不离开一个“戏”字的自傲,以及成了艺术大家之后的欣慰。因此,新凤霞是以民间艺人的身份,交代身世的同时,将民间戏曲界人士的自在状态,以虽然琐屑却鲜活真实的笔触,再现于世。
丁玲自述
作者:
简介: 原名蒋冰之,湖南省临澧人。现当代女作家。二十年代末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了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主编其机关刊物《北斗》并出任左联党团书记。1936年后,历任中国文艺协会干事会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1948年完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宣部文艺处长、《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丁玲选集》、《延安集》,以及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选集等。 丁玲的人生经历极具特色,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故事性,就这一点而言,几乎可以说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本《丁玲自述》,就是通过丁玲之口,叙述了她“飞蛾扑火”的一生。本书中所选编的,都是丁玲记述自己生活与文学创作经历的文章,其中的一些怀人之作,记叙了与她有过密切关系、对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也留下了丁玲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侧影,有助于读者对她的了解和理解。
长征颂
作者: 李国城,姜廷玉,张海主编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传统机械调查研究
作者: 路甬祥总主编;张柏春[等]著
简介: 本书对我国传统机械工艺作了系统、详尽的叙述、研究和总结。全书分十一章,分别选择了比较典型的、技术上特点较突出的机械如:犁和耧、水车、风车、磨、碾、水碾等,对它们的机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使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这一创造性的总结和沉淀,对机械工程史学者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简介: 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全宋笔记》是中国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总集,是一部系统整理过的收罗齐全的宋人笔记总汇。每部笔记均由整理者撰写一篇有学术价值的点校说明,内容包括作者小传、成书经过、内容评价、版本情况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况等。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是极有价值的史料,全新精包装,更是馈赠收藏的佳品,弥足珍贵。全书约分十编,本书为第二编一。 综观《全宋笔记》第二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该书在科学的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的笔记,真正的体现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避免出现挂一漏万和杂乱无章的现象。编纂者坚持“笔记”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于收录“宋人著述的笔记专集”,而不包括“未成专集的、散见的单条笔记”,也不包括“题材专一、体系结构坚密的专集”,如“专门的诗话、语录、谱录类的茶经、画谱、名臣言行录、官箴等”,当然更不包括逐条叙述故事之类的小说和传记。 其次,该书大多数宋人笔记系首次经校勘和标点提供世人阅读,体现了“新”的特点。在该书第一编的49种笔记中,已经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的有13种,而此次新点校出版的有36种,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多,这些首次点校出版的宋人笔记中。这些笔记有的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再其次,该书与此前点校出版的宋人笔记相比,具有比较“准”即点校较为准确的特点。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虽然不敢过誉为极天下之选,但堪称一流人选。
Educational century.Vol. 20. 21
作者: 敢峰主编;北京市力迈学校编辑
周思聪与友人书
作者: 周思聪[著];马文蔚编
简介: 周思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她是在中年(却不幸成为她的晚年)结交了马文蔚(时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这个从未向她索过画的朋友,也许因为是同龄人,更多的是心有灵犀的同气相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音,同住京门,但见面不易,她们便在信笺上互相倾诉和倾听。 马文蔚珍存的周思聪来信,在1980年代前期最为集中,1983年有31封,1982年竟有40封,那时周思聪虽也疲劳苦恼,有一次快一个月了,无法动笔,还要面对墙上一大堆索画的条子,而“无数件琐事像许多砖块,团团围住。有老人、孩子和病号拖住,不忍逃走”,但她自己还没被病魔缠住。后来类风湿闹得手指僵直,浑身疼痛,雪上加霜,她就不止于精神的挣扎了。 然而,周思聪正像我们在她的画作中体会到的,她执著地热爱生活。患病后有一年2月,她在信上写:“春天又悄悄向我们走近了。这回能留驻几天么?或许。”接着她写:“有人说,人生就是匆匆忙忙向墓地奔去。我不想这样生活。” 她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反正不是她每天寝馈其间的生活。对后者,她在信里留下这样率真的描述:“生活是多么奇特又捉弄人,人们真是可笑,活在世间忙忙碌碌,凭着小聪明,得名又丧格,自我感觉那么好,还有人愿为其牺牲,而又有人怀着大智大勇进了棺材,于是另一些人假惺惺哀悼之后,又兴致勃勃去干害人的勾当去了。怀着鬼胎,又彼此文明地招呼着。只有孩子做不出,可他们将会长大。”“我自己也弄不懂,有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美好,有时又觉得那么糟,好像四季的轮回,我的心境反复无常。有时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有时又是那么在乎。” 这些袒陈可以说是“原生态”的,不同于一切学习会上的发言和一切表态的套话(这些她不会说)。这反映出她灵魂中真实的矛盾。
新文学.第六辑
作者: 陈飞,张宁主编
简介:本书的第一个栏目“大家述学”中王运熙先生将讲述他的求学、工作、研究、著书经历及研究方法,而其“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治学态度 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在随后的“阐释空间”、“古典新意”、“文学史观”、“文学新声”和“文学文献”栏目中,又收入了评价陶渊明的《试从身体空间论陶诗的田园世界》、研究《离骚》中的自称代词、主语位置及语义功能的《离骚句型结构的语义研究》、《论李白七言长篇转韵体的平仄声律》、《伪经〈佛顶心陀罗尼经〉的研究》、《汤显祖剧作与剧论中之情、理、势》以及考订文献版本区别的《关于〈清诗别裁〉的“重刻本”和“钦定本”》等研究古典文学、文论和文献的论文16篇。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Henan
作者: 高尚刚主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
新文学.第五辑
简介: 《新文学》是新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文学名家讲述治学心得的场地。内容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文学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文学的思想、理论、方法与批评,展示了富于新意的成果、人物、气象和精神。本辑特别收录了叶嘉莹先生的手定“述学”和自选的代表作。 《新文学》旨在适应新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积极吸纳一切新鲜成分,促进文学研究的新新不已。在学术上,《新文学》追求独立的精神、高雅的品格、广大的怀抱、坚实的成果。《新文学》兴趣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文学之间的联系与比较的研究;关于文学的思想、理论、方法与批评;有关研究的介绍、翻译与评论,以及文学研究的研究、文学研究者的研究等等。
大象出版社,2006
大象出版社 2006年12月
中央文献出版社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