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73 项 “孙星衍”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高兴政,张进顺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简介: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由于魏晋以来篆隶之变、方音之异,和异体字、俗体字层出,及古籍辗转传写而致讹谬,阅读古书时识字读音困难,需要有一部供查字音、辨字形、明字义的字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正适应这一需要。 《经典释文》成书以后影响至巨。然历千百年之传写刊刻,歧异迭出。今人黄焯有感于此,爰对其进行详细校勘。黄焯,字耀先,又字迪之,系黄侃先生从侄、弟子,湖北蕲春人。黄焯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将历代名家如何煌、王筠、惠栋、臧镛堂、戴震、卢文弨、顾广圻、孙星衍、黄丕烈、阮元等校语及近现代学者如黄侃、吴承仕等之笺识并自己近五十年之研治所得,汇集而成《经典释文汇校》一书。 《经典释文汇校》原稿是以笺识形式记于‘同治辛未重雕抱经堂本’《经典释文》之上,由黄焯弟子贺镛抄写汇集成书,我局于一九八○年影印出版;一九八三年我局又影印出版了由黄焯断句的《经典释文》(通志堂本)。由于当年受条件所限,且黄焯亦罹重症,故原稿上有许多校语漏收。且《汇校》单出,与《释文》对照不易。 今黄焯从弟黄延祖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基金资助下对原稿进行重辑,校勘整理,并将《经典释文》(通志堂本)与《汇校》排成上下两栏,一一对应,以便比对。此次出版,另将黄焯撰写的《关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正误》(未竟稿)、《经典释文略例》(未竟稿)三篇文章一并附于后,以供参考。
简介:历经20年的爬梳剔抉、搜辑校点,历尽整理、出版过程中的坎坷曲折,备受学界关注的煌煌巨编——《全宋文》行将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举,古籍整理事业的丰硕成果。《全宋文》刊行,与已出版的《全宋诗》、《全宋词》和正在陆续出版的《全宋笔记》(已出二辑)一起,共同构建了宋代比较完备的资料库的主体部分。这也是最早合璧的按现代学术规范整理而成的断代诗词文总集。如果加上《长编》、《宋史》等已正式出版史部书的校点本,及正在整理的《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宋代资料书,必将对宋代文史哲的研究产生历久而弥远的影响。 《全宋文》由曾枣庄、刘琳先生主编,在四川大学古籍所全体同志及京、沪、蓉等地部分校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编纂而成。是书于1985年发凡起例,在项目论证时,就有许多反对意见。在邓广铭、程千帆、缪钺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下,以周林先生为主任委员的全国高校古委会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批准立项,并陆续拨巨款资助这一项目。在当时年富力强的曾、刘二位主编的主持下,仅二年时间,就完成了普查辑佚工作,并陆续开始发稿。在巴蜀书社的鼎力相助下,于1988年~1994年陆续出版了前50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后出版工作便一度中断,《全宋文》面临中途夭折的危险。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毅然“中局接盘”,斥以巨资,刊此大编,堪称颇具学术远见之举。历经近三年的修订、编辑,又力邀安徽教育出版社加盟合作出版,终于在最近付印。全书收文17万余篇,作者近万人,字数约1亿,分装360册。不失为迄今篇幅最大、字数最多的断代文章总集,也是建国以来已完成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这部化二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煌煌巨编,必将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将以便于学者阅读、使用而产生深远的社会效应。 (一) 我国的总集起源,可以追溯到《尚书》、《诗经》,只是因其按图书四部分类法而归经部,其总集“之祖”的“名分”遂被人遗忘。名实相符的总集,当始于西汉刘向编《楚辞》16卷。但其书久佚,今所传者乃东汉王逸《楚辞章句》17卷本。其后,诗文总集,代有所出。至宋代,因印刷术的发展和普及,总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见于宋、明书目著录的宋人总集就达300余种,不知名或序跋无可考见的宋编总集就更多了。历经明清,迄今现存总集已逾千部,但究其实,多为诗文选集而已。 “巨细兼收,义取全备”(《四库全书总目》卷189《宋文紀》)的总集之纂,似始于明人冯惟纳《古诗紀》,是书150卷,汇集上古至六朝的诗作。而明梅鼎祚《文紀》则为自上古至隋的“全文”总集,收书12种,凡203卷。两书实开全诗、全文总集的先河。究其性质,乃唐代以前诗文的总集,但其质量实不敢恭维。好在这一缺憾已分别由清人严可均和今贤逯钦立先生所弥补。 清人曾对总集纂修提出过两条基本要求:“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四库全书总目》卷186《总集类·序》)真正意义上的断代总集,当首推康熙时成书的《全唐诗》。对照上述两条准则,大体上符合。因其为诗集,其得失姑不具论。但从今人《新编全唐五代诗》即将刊行而论,则《全唐诗》仍不免有太多的差强人意之处。《全唐文》一千卷,涵盖李唐,包罗五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始开馆纂修,历时六年而成。由董诰领衔主编,先后预修者凡100余人,如法式善(1753~1813)、徐松(1781~1848)等皆极一时之选。成书后,即有扬州官刻本刊行,世称其便。收文达二万余篇,作者则三千余人,字数约980万(按:《全宋文》则分别为其8.5倍、3.3倍、10倍左右)。但是书有两大缺陷:一是辑录唐文及作者小传均不注资料出处,二是挂漏遗缺仍多。光绪年间,陆心源利用丰富的藏书,又得缪荃孙等人之助,先后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凡88卷,补遗唐文近3000篇,新收作者480余人。其“考订之细、校录之精、搜罗之广”(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前言》,中华书局,2005)皆超迈前书。陆氏不失为《全唐文》的功臣。开《全唐文》馆之时,正当乾嘉朴学极盛之际,时风熏陶,无论搜辑之广,校刊之精,皆远胜《全唐诗》。但其存在问题亦多,清人劳格、今人岑仲勉先生颇有纠弹,今贤亦时有批评指正。对是书补遗和考订作出重要贡献者乃友人陈尚君教授,新补唐文6000余篇(包括佚存残句),作者2000余人,编为160卷,其《全唐文补编》不失为《全唐文》的又一功臣。但随着海外文献的回归,新出土文献的发掘,大型丛书、类书的编定刊行,仍有辑佚补遗、考订的空间。由此可证,即使是一部断代总集的修订及臻于完善,也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其后,《全金诗》、《全五代诗》、《全辽文》、《全元散曲》、《全金元词》、《全清散曲》、《全唐五代词》、《全明散曲》、《全元文》等断代总集相继问世。窃以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文》(下简称严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简称逯书)、唐圭璋《全宋词》堪称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传世之作,其质量远胜官修的《全唐诗》、《全唐文》。不妨简要考察一下这三部书共同的成功经验。首先,三书皆为以一人之力纂修而成;其次,均为数十年竭尽心智之编;其三,皆研究型著作;其四,都注明资料出处;其五,皆有简明作者小传;其六,均几近网罗殆尽;其七,均有较完善的体例。这后五条,已近乎当代编纂总集的学术要求。细审之,共性之外,尚各有其特点。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乌程(治今浙江吴兴)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曾官严州建德县教谕。家富藏书至二万余卷,学问赅博,尤精小学,“精于考据,著作等身”(《晚晴簃诗汇·诗话》)。主要有《说文类考》、《说文类声》、《说文校义》、《铁桥漫稿》、《四录堂类集》1200余卷等。据说,开《全唐文》馆时,知名文士多被邀预修,严氏却被排斥,遂发愤以一人之力,化27年时间,稿凡数易,于道光间成这部唐以前文之总集。严氏《全文》收作者近3500人,文逾万篇,类次为15集,编为746卷,原稿分装156册。其稿严氏生前未刊,今幸存而藏上图。清光绪间,张之洞总督两粤,设广雅书局。严书经王毓藻等历时八年的校勘,始付梓而刊行于世。其书最大特点一为“全”,二是“精”。严氏自序称:“唐以前文,咸萃于此”,王序则亟称:“极学海之大观,为艺林之宝笈”。当得其实。俞正燮(1775~1840)《癸已存稿》以为此书实孙星衍(1753~1818)之力,而严氏不过“籤写裁贴成之”,乃耳食之言。据陈援菴、余嘉锡先生等指出,严书亦有误收佚文、重出、误加拼合联掇、误系作者等弊病。稍觉遗憾的是,严书今通行本仍为影印本,历百余年而无修订本刊行。但是书考证精审,不失为总集中不可多得的佳编,则可定论。 逯钦立(1910~1973)先生历时24年,纂辑唐以前诗总集成135卷,其特点为资料翔实,异文齐备,考订精审,编排允洽,小传详略得宜。体例之善见卷首自定凡例。逯书可谓已经受住了时间考验,1983年始刊至今,很少见有批评补遗之作。与订补《全宋诗》之论著的层出不穷,大量涌现,适成鲜明对照,精粗优劣,泾渭判然。 词,又称诗余,发展到宋代而极盛。众体皆备,名家辈出,佳作风起云涌,成为空前绝后的文学现象。唐圭璋先生在时世艰难之际,焚膏继晷,以一人之力,于1937年编成《全宋词》。旋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300卷,附录2卷,有吴梅等序。此书不仅印数较少,流传未广,且因资料条件限制等原因,颇有缺憾。建国后,唐老对是书进行了修订,于1959年6月寄中华书局,指名请王国维哲嗣、友人王仲闻(1903~1966)先生订补。王氏不负重托,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藏书条件和他深厚的宋代文史学养,尽发善本、孤本,补遗芟误,校正文字,历时四年,竭尽心力,进行了大幅度、全方位的订补,使《全宋词》面目一新。唐老阅校样后喜出望外,在撰写《订补附记》的同时,主动打报告,通过南京师院向中华书局提出,应与王仲闻共同署名。但当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王仲闻先生因“莫须有”的“历史问题”蒙冤已久,聘其为特约责编,已是时长中华书局的金灿然先生顶着政治压力的果断拍板。唐老这一笃于情义的美好愿望未能实现。1965年出版的中华书局本仍只署名唐老一人。笔者有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拜识并问学于唐老,曾亲聆唐老讲述这一凄美“掌故”,故留有深刻印象。更不幸的是:王先生在十年浩劫之初即横遭迫害致死,其极具功力的《读词识小》稿本亦人琴俱亡。1979年《全宋词》重印第三版时,治学谨严,虚怀若谷的唐老再作《订补续记》。《全宋词》凡收宋词作主1330余家,词作近2万首,另有残篇530余首,凡370余万字,引用书目多达542种。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宋词》简体横排本,终于还历史以真面目,並署“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实现了唐老的遗愿,也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宋词》四十年间的不断订补,精益求精,同样证明,《总集》的修订完善决非一蹴而就。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编纂、修订一部书,今天听起来真有点“白头宫女说天宝盛事”的恍如隔世之感。 (三) 历代所编总集,乃“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因卷帙浩繁,自然“抵牿难保”,乃至有“一真百伪”之讥(分见《四库总目提要》卷186《总集類·序》、卷187《乐府诗选》、卷189《皇霸文纪》)。《全宋文》在发凡起例之时,就悬鹄甚高,在巴蜀版“前言”中提出:“收文力求不重不漏不误,体例力求谨严,作者和作者小传力求不出差错,版本力求选择足本善本,校勘力求精审,标点力求准确。”其中每一条都不容易完全做到。从《全宋文》已出的50册看,“取舍不当、张冠李戴、漏收〔误〕收、编排失当、体例不一”(曾枣庄《论全宋文》,刊《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38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等情形不同程度地存在。学者在使用中也发现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毕生研治宋史的徐规先生在《仰素集》中就有近四万字的校证文字。笔者也就《全宋文》范仲淹、余靖、周惇颐等人写过约3万字的校勘文字,寄给主编,供修订参考。难能可贵的是:《全宋文》的编者乘这次推出新版的机遇,对前50册(新版分装100册)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其一,是对宋文作者进行了增删移并。新增作者92人,如李恕、艾颖、张全操、卫渎、程文度、柴禹锡、刘式、何瓒、卢斌、释义楚、惠祥等。显然是因新辑得佚文而补遗。原误收重出或不明时代作者30人,已予删除或合并。如杨弼、阳晙、田扬、赵昌、李孜、赵稙、盛量、魏用、寇玹、章安世等,均予剔除。依凡例对原据生年编排失宜者予以调整,并重加排序“定位”。如原第1册第36卷的刘载(913~983)、扈蒙(915~986)等五人因生年早于徐铉(917~992)而调整前乙至同册第13卷前。同样前乙的有梅询、刁约、薛俅等,后移的则有孙堪、张秉、蒲〔幼〕芝、释惟白等。其二,是对已收宋文作必要的增删移乙,原则同上。宋文的排序调整比作者更麻烦,因凡例又规定按文体分类及大致成文时间的排序。这种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因微机操作而方便许多。其三,诏令、奏议原录自史籍者,多无标题(篇名),旧版中编者已拟题,这次发现有不尽确切者,已据内容重新改拟或酌加修改。其四,对旧版中已发现的文字讹脱误倒处已一一改正(以上据刘琳先生提供的“校订说明”)。这种精益求精,严谨朴实的学风值得发扬光大。尤其是两位主编,不仅制定了体大思精的编纂总则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规范,还率先垂范,躬亲实践;不仅承担了一定量的点校任务,还严格把关,一一审稿。甚至还为外请学者的点校稿“打工”,拾遗纠谬。如宋祁文,点校者据影印四库文渊阁本整理,刘琳先生在审稿时,就据清孙星华辑《宋景文集拾遗》(22卷)删重而补100余篇,此外,又辑得佚文70余篇,凡补200余篇(方按:其实文津阁四库本中宋祁文就多出文渊阁本100余篇,二阁本所用底本已不同)。这与某些总集的编者只挂名,不参编,不审稿,只知捞取个人名利;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数以万计的舛误,却讳疾忌医,拒绝补订,甚至强词夺理,倒打一耙的态度,其境界实有天壤之别。 据笔者所知,《全宋文》在十二年前已编竣。令我担心的是:后130册(即新版的101~360册)不知是否亦如前50册一样作过修订,但愿这是杞人之忧。因为这十二年间,又有许多大型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方志(如分省的《中国地方志集成》,现存方志约八千余种,编者原普查仅二千种)、海外文献的回流(如《日本藏中国稀见方志丛刊》)、出土文献的出版(如《新中国出土墓志》及《黑水城出土文献》)、碑帖、书画题跋(如《中国法帖全集》、二次上海国宝展所出图册)等,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宋人佚文可辑。当然,这或许应是《全宋文补编》的任务。作为始终关心《全宋文》出版又较早使用其书前50册的读者,亟盼《全宋文》广泛汲取学界的订补意见,尽快着手《全宋文补正》的编辑。 另外,就是小传的体例虽善,编写难度却极大,仍留有不少未尽人意之处。25年前,拜谒唐圭璋先生,曾不知天高地厚地“请教”:“《全宋词》小传因何写得如此简短?”唐老的回答颇出意外:“写得越短,错误亦少。”真是智者之言,经验之谈。在当时的资料条件和艰难境遇中,也许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在目前的资料条件和技术手段支持下,完全可以也应该写得更好。 川大古籍所在编《全宋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出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相关成果:如吴洪泽等主编《宋人年谱丛刊》、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李勇先点校《范仲淹全集》、《舆地纪胜》(以上均四川大学出版社)等,皆附有人名索引,极便学者;同时也闯出一条自费出版学术著作的新路子。川大古籍所堪称出人才,出成果,出经验,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宋代资料(包括电子版)最富的宋学研究中心之一,该所之学术潜力正方兴未艾。应该说,这条漫远而灿烂的学术之路,是从《全宋文》编纂开始起步的。 《全宋文》:中国出版史上又一座丰碑 数十位学者耗二十余年心血 沪皖出版界合力打造 经过20余年的磨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排印出版工程《全宋文》出版了,它是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耗20余年心血,沪皖两地出版界合作垒起的又一座中国文化出版史上的丰碑。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两宋320年间所有现存单篇散文、骈文、诗词以外的韵文的大型断代总集,更是目前已经出版的规模最大的文学总集。《全宋文》分15个大类,共360册,总字数逾1亿字,内容遍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在全书所收的10余万篇各种体例文章中,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开发表,95%的作家在此以前未被编入过专集。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拓荒与填补空白的史料价值,堪称中国最大且最具世界影响的文献资料宝库之一。 360份审稿记录 《全宋文》的编纂源起于1985年夏。当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勇挑重担,制定并提出编纂《全宋文》的计划。翌年5月,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评审组会议正式立项。从此,20年来,在两位主编曾枣庄、刘琳教授的率领下,四川大学一些专家学者,埋头于旧纸堆中,搜求、梳理、编目、点校、审稿…… 由于种种原因,《全宋文》在原出版单位出版了数十册后搁浅。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接手《全宋文》的出版工作,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又一批专家学者加入审校的行列。《全宋文》不仅版本问题十分复杂,文字内容古今相异,分篇句读颇费斟酌,鲁鱼亥豕之属更是难免,编校工作尤其显得繁复而艰巨。为此,出版社专门邀请在宋代文史方面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如朱瑞熙、陈尚君、严佐之等,加上社内外的十数位资深编审,在编辑处理前,对全稿再进行一次认真的审读。然后再汇总他们的审读意见,派专人专程远赴四川,与主编和部分专家召开座谈会,交换看法。 《全宋文》涉及宋人作家9000多位,其中宋代作家小传中其籍贯的古今地名对应是编辑审稿中一个比较棘棘手的问题。由于许多地名今日已发生变化,还得先确定籍贯的二级地名,以示古今地名的差异。如萧山今已归属杭州,吴县已并入苏州,波阳又改成鄱阳等等。为此,编辑们依照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其他权威工具书,将书中数千今地名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会同作者按照现今资料加以更正。 《全宋文》的责任编辑还给360册书设立了审稿档案,编辑戏称这360份审稿记录是《全宋文》的“附录”,它“记录”了编辑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沪皖合作结晶 《全宋文》的出版,也是沪皖文化交流精诚合作的结晶。何况,古代的线装书要改变成今天的出版物,是对现代出版的大挑战。承担了全书装帧设计的安徽教育出版社,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方案,并精心挑选印刷用纸,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还承接了《全宋文》的印制任务。两家出版社的出版科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对全书的印订质量牢牢把关,仅精装本样本就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直到第四个样本出炉才获双方满意。短短3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完成了1000套共36万册精装本,达到了优质品等级。 海内外高度关注 编纂出版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文献性巨著,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教授生前曾说:“出版《全宋文》这件工作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艰巨,而意义非常之大。《全宋文》不但同中国文学史有关,同中国历史有关,而且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非常巨大。”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说:“《全宋文》很有用处,这么大的书不只为查阅,还为研究,此书对研究大有好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先生题词道:“新宋学文献渊薮,天水朝词翰宝库。”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朱瑞熙先生说:“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宋人文献总集,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足资嘉惠后学。” 《全宋文》序言 纂辑一代或数代之全文都为一集,以便检阅,其事盖始于明朝。梅鼎祚裒集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自皇霸、西汉、东汉以迄于隋,共一百余卷,搜采虽富,而考订未精,“牴牾罅漏,卷卷有之”(《四库提要》评语),故不足据为典要。清代学风,趋向严谨,全文纂辑之业较明代为优。官修者如嘉庆时之《全唐文》,私纂者如严可均所辑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虽仍有小疵,而大体恰当,刊行之后,徵文考献者称便焉。 自拨乱反正,文教昌明,古籍整理,蔚为鸿业。继前修之遗轨,施嘉惠于方来,于是《全宋诗》、《全明诗》、《全清词》之纂辑,相继肇兴,云蒸霞举,而《全宋文》之编辑,则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任之,曾枣庄、刘琳两君实总其役。两君治学谨严,处事精敏。自一九八五年起,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体同事,群策群力,开始编纂《全宋文》之艰巨事业。 编纂《全宋文》,其难厥有四端。宋代文章,有别集流传者七百余种,如以无别集而文章零散传世者合而计之,作者将逾万人,作品超出十万。故编纂《全宋文》,自别集、总集之外,史乘方志、类书笔记、碑刻法帖、释道二藏等,均应在网罗之列。既名为《全宋文》,即蕲能无一篇遗漏者。此普查搜采之难也。宋人别集,编辑情况复杂。有自编者,有子孙、亲友、门生所编者,有自编、他编相结合者,有原集已佚,为明清人重辑者。传刻多鲁鱼亥豕之误,编辑有误收伪造之失。澄清浑浊,有赖夫阿胶;剖析毫芒,端资于明镜。此则校勘辨订之难也。纂辑《全宋文》,如取诸家别集,补其佚篇,依时代顺序排列,无别集者增入之,其事较易。然此乃宋人文集汇编,不合于《全宋文》之体例,且诸集编排,情况庞杂,亦不便于检阅。如取每一家之作,皆散为零篇,重新排次,然后依作者年代顺序,汇为一书,则较为得体。然排次之时,编年则难于考订,分体则方式繁杂。若用分体之法,如何斟酌今古,纲举目张,统一体例,以便检索。此则分类编序之难也。至于撰写作者小传,标点作品原文,因群手分任,难免各行其是,互相参差,故又须事先熟虑深思,规定详明之条例,编稿者有所遵循,审稿者更能精确。此又制订条例之难也。 吾中华民族立国于天地之间,数千年中,曾创造丰硕灿烂之文化,沾溉世界。整理古代文献,其用意亦在于使国人更可全面理解中国之历史文化,取精去粗,以适用于今日而已。赵宋一代三百余年,为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代之契机。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均在蜕变之中,而尤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陈寅恪先生撰《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故研治宋代历史文化,鉴古知今,尤多助益。夫治宋史固首赖于各类史书,而列为集部、属于词章性质之宋代诸家文集,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举凡国计民生、世情风习、说经考史、论道参禅、仕宦升沉、山川游览、遗闻轶事,以及文学艺术之评赏,罔不涉及。其中有可与史书互证而订其失误者,亦有可以补史书之阙遗者,更有诸作者发抒内心深处之情思,反映一代心声,而只记表面事迹之史书所无能为役者。故文集之作用,固不得仅以词章目之。且即以词章而论,有宋一代散文,承唐代韩柳古文运动之后而健康发展,以清澈畅之体开启新途,影响元明清文风者甚巨,在中国散文史中亦为瑰宝,故《全宋文》之纂成,将为治宋代历史文化者提供多方采获之资料,而促进其掸研之深入,其意义之重要固无烦详说也。
作者: 郭庆林著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晏子春秋>语用研究》一书最早著录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亦提及它,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诸子略》里,《隋书?经籍志》延录不绝。关于《晏子春秋》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学者多有歧议。《隋书?经籍志》认为它出于晏婴本人之手,柳宗元、孙星衍、黄以周等认为是战国人所作,梁启超认为是汉初人所作,吴德旋、管同等认为是六朝人伪造。
作者: 郭绍虞主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简介: 帝①曰:夔(2)!命女典乐(3),教胄子(4)。直而温(5),宽而栗(6),刚而无虐(7),简而无傲(8).诗言志(9),歌永言(10),声依永(11),律和声(12)。八音克谐(13),无相夺伦(14),神人以和(15)。夔曰:於(16)!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7)。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注释】(1)帝:指舜。(2)夔:人名,相传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人。(3)女:汝,你。 典光:主管音乐。(4)教胄子:胄,长。这句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一说,胄子指嫡长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子》。(5)直而温:正直而温和。(6)宽而栗:宽弘而庄严。栗,坚貌。(7)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无,不,下句同。(8)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9)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10)歌永言:永,长。这句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11)声依永:谓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声,五声,宫、商、角、徵、羽。(12)律和声: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13)八音:《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里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音祝,形如漆桶)、(音语,形如伏虎),大抵都属体鸣器;革指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葫芦之属,古代制笙的材料)指笙,属气乐器;土指埙(音勋,陶哨),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后来因乐器所用的材料逐渐复杂,分类也好生变化。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 克谐??达到和谐。(14)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 无,毋。(15)神人以和:原书以为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16)於:音乌,叹词。(17)击石拊石二句:石,磬。拊,小击。二句旧注谓击附石磬,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按:百兽率舞疑为原始社会的图腾舞。百兽指各种化装的动物图腾。 【说明】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作者: 龙汉宸编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军事理论名著。全书共13篇,以精练、隽永的语言揭示的战争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和最高成就。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本电子版《孙子兵法》根据袁闾琨、张文才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中国兵书十大名典·孙子》扫校(辽版社《孙子》选用的是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以文为经,以图为纬,图文并茂,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轻松直观、便于深入阅读的氛围,是本书的追求,我人相信,这套凝聚两代学者心血和智慧的丛书,必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 (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4
简介: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睛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夕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夕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二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礼书通故既非疏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艘礼记训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选。大戴礼记不在十三经之内,但它与礼记(小戴礼记)是同类型的书,因此也收进去。对收入的书,均按统一的体例加以点校。
作者: 曹利华著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图传统美学 思想发展的内在结构,参 照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规 律,总结出具有民族特色 的中华美学建构体系,提 出“《文心雕龙》标志着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形成” 的观点。魏晋南北朝之后 中国门类艺术美学体系逐 渐完善,使中国传统美学完 成了“自上而下”向“自 下而上”的发展历程。 片断: 第一章人格美学的自觉 第一节孔子的“仁”学美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 东曲阜)。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奠基者,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中国2000多年来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发展是与孔 子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认真研究、探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建 立“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美学体系是 极有益处的。 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有两个难点:一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分期 问题上的分歧,造成对孔子历史评价的困难。有人认为孔子的基 本立场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他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 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①。有人认为孔子是士阶层思想的 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也是新兴家族制度的有力代表②。有人认 为孔子是旧贵族的奴隶主的代表③。笔者比较同意郭沫若《十批 判书》中的基本观点,本书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结构探析也是基于这 样的基础。二是我们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主要根据未成体系 的《论语》,《论语》只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回忆录,而且大部分只 是片言只语,这样给研究上带来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怎样在不成 体系的《论语》中找出它的体系来,这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也 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同时,我们认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点应该是社会美,而不是艺 术美。也就是说孔子谈美主要是谈现实社会中的人格美,而不是 谈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孔子在《论语》中所涉及到的艺术美,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社会美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种情况在西 方美学史上也是存在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例,他从社会观点出发指 出美的评价标准在于对人的效用,使美与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 是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当然,中国古代,从社会观点来 看待美的并不是从孔子开始,在《左传》、《国语》、《尚书》中也有许 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如此系统地谈论社会美那就首推孔子了。下 面就从四个层次上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结构作初步的探析。 一“仁”的美学内涵 “仁”是什么?“仁”最早出现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能” (孙星衍疏:“予”作“旦”,“考能”作“巧能”,言仁顺巧能也),是指一 种美好的品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还没有发现过这个字。可见 “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①,这个字虽然不是孔子创造的,但是 孔子是第一个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仁”的本质的人,“仁”字在《论 语》中出现了109次。 由于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认识不同,必然产生对孔子历 史地位评价的不同,也必然产生对“仁”的本质的理解不同。现在 大部分人认为“仁”有其积极的一面,应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是 “仁”被肯定的积极因素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有较大影响的有两 种观点:一种认为孔子虽然维护周礼,“但是,更重要的是,孔子的 仁学明显地保留和发扬了早期奴隶社会中还残存着的氏族公社时 代才有的原始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②。
出版社:岳麓书社,2006
简介: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意的字典。本书以清同治十二年陈昌之刻本为底本影印。陈本是依据孙星衍覆刊宋刻大徐本而刻,保留了宋本的旧貌。岳麓书社在出版此类古籍方面是相当权威的,为保留原貌,本书在校勘时对书中脱、漏、衍、误字均未作改动。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此书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针对新生代读者,他们基本没有接触过竖排繁体线装书,因此有必要让他们读一读繁体竖排本书;二是保留古籍的“原生态”,版式一仍其旧,注文双行小字,全书没有标点等等,以便让青年读者了解中国古书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特征,达到一种直观的效果。
作者: (晋)常璩原著;汪启明,赵静译注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华阳国志》是宋以前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从前的目录书,或者把它列为霸史,或者把它列为伪史,也有归入别名或杂史的。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列入地方志。根据它叙述古代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历史地理情况来看,作为地方志比较合理。 这部书的作者常璩,字道将,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州市一带)人。生平事迹不详,巴氐人李雄、李特有四川一带建立了成汉政权,他曾在这个政权任散骑常侍、掌著作。晋穆帝和三年(公元347年),晋朝派大将桓温南下进攻成汉,他曾劝李势投降,桓温以常璩为参军,随至建康。他的著作除《华阳国志》见存外,其余都佚亡了。 《华阳国志》共十二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各志、先贤仕女总赞、后贤志,卷末为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名录。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尚书·禹贡》称华阳黑水为梁州,所以这部书名为《华阳国志》。这部书叙述蜀汉史实较陈寿《三国志》为详。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三国志·蜀志》仅寥寥数语,而《华阳国志》却有长篇论述。晋代蜀中史事也较他书为详。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对西南地区史多取材于它。可以这样认为,他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历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在成都做官时,曾经刊刻过这部书。吕氏刻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他为这书写的序现在还保存下来。南宋李(旡土)在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又刻此书于丹棱,通常称为嘉泰本。明清以来刊印《华阳国志》都用这个本子为祖本。但是李(旡土)这个本子的原刊本流传不广,明朝钱叔宝曾经抄写过它,《四部丛刊》曾影印流传。清朝顺治年间,冯舒又抄录过这个本子,后来为校勘学家顾广圻所得,并加以雠校,孙星衍曾经倡议刊印。当时四川人廖寅表示愿意刻印这本书。因为他是蜀人,便让他刻了,这就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题襟馆本。《四部备要》就是用这个本子排印。上世纪初成都志古堂还翻刻过这个本子。 《华阳国志》属于史志类著作,其文字典雅古朴,很少僻字和生僻用语。但时代绵远,传抄刻写,出现了一些错讹,今天人们读它,文字障碍也是一个难点。
出版社:线装书局,2004
简介:本书是从国家图书馆分馆所藏一百六十多万册古籍上大量藏书印中精选编辑而成的。书中既有机构藏书印,如国子监、编译图书局、国学书院第二院等,又有私人藏书印,如著名藏书家钱曾、孙星衍、杨守敬等。所收印章近万方之多。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书影与印章的完美结合。
作者: 何清谷校注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6
简介: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沼、台榭、府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筑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古代城,特别是汉都长安最重的历史文献。 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宋联奎序断为“后汉人撰”;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汉末,曹魏初期”。各说虽有不同,但都以如淳、晋灼、刘昭注书已引黄图为据。这个根据当然是很确凿的,三位注家姨既引此书作注,足证在他们的时代此书已问世了。如淳为三国曹魏人,曾任魏国陈郡丞,他撰汉书注多次引用三辅黄图,现在可看到的至少还有四条。刘昭,南朝萧梁人,梁武帝时曾任奉朝请等官,他注约的后汉书祭祀志、郡国志皆引用三辅黄图,至今还存两条。俱见本书补遗。根据以上注家所见,三辅黄图初本应如陈直所言,成书于“东汉末曹魏初”。“梁、陈简说偏晚,不能解释如淳、晋灼已引用三辅黄图这一客观存在。
作者: 董莲池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5
简介: 1、《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书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一部系统总结自春秋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对汉字形音义进行全面探讨,并就文字形体结构规律、文字运用规律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具有创造性的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在中国学术史上开创了文字学这一学科,并从此成为这一学科的经典,作者许慎被誉为字圣。 2、为什么要对《说文解字》考正 《说文解字》虽然是一部经典,但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许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据以探求文字本形本音本义的形体,好多已经过剧烈的讹变,与初形有很大差异。根据现在所见到的商周时代的文字,可以看到其误差的确存在。因此必须对其加以考正,为大家提供一部更加完美的字学著作。 所谓“考正”,就是考而正之,名之为“考”,是因为考正工作不是简单地议论是非,而是利用可靠的古文字材料,着眼发展演变,详论形体的来龙去脉,通过这种“考”的过程,客观揭示误差的原因和误差所在,释定其本形、本义。“考正”实际上不仅是对《说文解字》固有错误的纠正,而且是对某些汉字形义的重新科学研究。 3、《说文解字考正》是一部什么书? 概言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纠正《说文解字》固有错误的新《说文解字》,是我国《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 4、《说文解字考正》撰作原因 《说文解字》今人整理排印本到目前已有六、七种之多。但这些整理本主要着眼于标点注音或语译、校勘。《说文解字考正》立足于全面、系统、正确地考正其说解的误差,纠正其错误,这是学术界长久以来就期盼的一项工程,《说文解字考正》为此而作。 5、《说文解字考正》体例 《说文解字考正》依托《说文解字》文本进行,其文本是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刊印”之清番禺陈昌治于清同治十二年据清孙星衍所刻大许本而改刻之一篆一行本。首先对文本断句,加了新式标点,次对大徐增注的“反切”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注出读音。《考正》则放在需要考正的条下,用“今按”二字标识。除了考而正许之外,还对文本作了校勘,“校记”也以“今按”二字标识,放在需要校勘的条目之下。文本字头的篆形全部都是从该刻本上以高线数扫描下来,套红印成。
作者: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 陶敏整理;孙望审订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4.5
简介:《元和姓纂(共3册)》撰于唐元和年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中唐以前的姓氏族望,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谱系典籍资料,是现存较早、较详赅的古姓谱书籍。此书北宋时开始散佚,清修四库,据《永乐大典》参以诸书校辑而成,清代孙星衍、洪莹,近代罗振玉均有辑校。岑仲勉参藉历代典籍、碑志,旁搜博征,详加考校,着成《元和姓纂四校记》,于伐伪、正本、拾遗、芟误四方面下了大力。现将《元和姓纂》与岑氏四校记汇为一书,并附姓氏、人名索引,以便查阅。
作者: (清)孙星衍撰;焦桂美标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简介: 《平津馆鉴藏记书籍·廉石居藏书记·孙氏祠堂书目》是《历代书目题跋丛刊》第三辑之一种,由《平津馆鉴藏记籍》、《 廉石居藏书记》、《孙氏祠堂书目》三种合订刊行。作者孙星衍,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也是著名藏书家。《平津馆鉴藏记书籍》是作者所藏善本的书目,依宋版、元版、明版、旧影写本、影写本、外藩本分类,每书之下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前后序跋、缺补情况,并明确提出黑口这一概念。《廉石居藏书记》系孙星衍为未收入《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的善本写的解题,按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理、医学、史学、类书、词赋、书画、说部十一类编排。在目录分类上有一定创新。《孙氏祠堂书目》著录两千余种古籍,均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年代,善本、通行本均收,其中较有特色是收入清人辑本580余种。
作者: 贾贵荣辑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简介: 详细描述:2000 千字 总 目 第一册 大学石经古本序引旁释申释 一石经考 清?李兆洛撰 三一石经考辨 清?雪樵辑 三七历代石经略 清?桂馥撰 一二一石经鲁诗 清?马国翰辑 二八五汉魏石经考 清?刘传莹着 二八九石经考 清?顾炎武撰 三九三石经考异 清?杭世骏撰 四四三 第二册 石经考文提要 清?彭元瑞撰 一石经补考 清?冯登府撰 二八五 第三册 仪礼石经校勘记 清?阮元撰 一(稿本)石经考 一〇一(抄本)石经考 清?李兆洛撰 一五七石经 清?张邦伸纂辑 二二七石经备考 清?徐嵩撰 二三七石经 清?张萱撰 三〇五跋石经 清?徐世溥撰 三一三石刻补叙 清?曾宏父纂述 三一七汉魏石经考 清?万斯同撰 三二五唐宋石经考 清?万斯同撰 四一一新出汉魏石经考 吴维孝撰 四九三 第四册 历代石经考 张国淦撰 一汉魏石经残字校录 山东省立图书馆编陈绳甫校 五五三 第五册 熹平石经残字 清.陈宗彝摹 一旧雨楼汉石经残石记方若药撰 三三汉石经残字考 清 .翁方纲撰 六五汉石经考异补正 清.瞿中溶撰 九七汉熹平石经残字集録 罗振玉撰 一九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録续编补遗 罗振玉撰 三四九汉熹平石经残字集録三编 罗振玉撰 四四一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四编 罗振玉撰 四九三汉熹平石经集録又续编 罗振玉撰 六六三汉熹平石经集録续补 罗振玉撰 七四一 第六册 魏三体石经遗字考 清?孙星衍撰 一(稿本)魏石经考 清?冯登府撰 五七魏石经考 王国维撰 一〇九魏三体石经録 吴宝炜辑 一九一魏正始石经残石 考王国维撰 二六五论魏三体石经古文之来源并及两汉经古文写本的问题 孙次舟撰 三五一新出三体石经考 章炳麟撰 四三七增订三体石经时代辨误 王小航撰 五六三 第七册 唐石经考正 清?王朝璩撰 一唐国子学石经 清?顾炎武辑 一四九唐石经校文 清?严可均撰 二〇一开成石经图考 清?魏锡曾撰 五九九唐开成石经考异 清?吴骞撰 七二七 第八册 唐石经考异附补 清?钱大昕撰;清?臧庸撰补;孙毓修辑 一蜀石经残字 清?陈宗彝辑 二七七后蜀毛诗石经残本 清?王昶撰 三七九蜀石经校记 缪荃孙撰 四二五蜀石经毛诗考异 清?吴骞辑 四五七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清?丁晏撰 五〇一北宋汴学篆隶二体石经跋 清?王秉恩着;清?强敩宦抄 五一九钦定石经目録 五三九奏修石经字像册 清?蔡庚年撰 五四三奏修石经字像册 清?蔡赓年撰 五四三
作者: (唐)李鼎祚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16年1月
简介: 唐李鼎祚所撰本书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等30余家易学方面的学说,保存了大量汉魏古注,《四库提要》称“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矣。是真可宝之古笈也”。书末附有23篇序跋等资料。 此次整理,以现存最早之足本明嘉靖三十六年朱睦?所刻聚乐堂本为底本,以汲古阁重刻《津逮秘书》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周氏枕经楼本为校本,何楷、陆心源、惠栋、陈鳣、张惠言、阮元、孙星衍、李道平、李富孙、曹元弼等校勘名家的校勘成果,也尽可能吸收进来。 本书收入《易学典籍选刊》。中华书局此系列已出品种有(按出版先后排): 周易述(附易汉学、易例),(清)惠栋撰,郑万耕整理: 易图明辨,(清)胡渭撰,郑万耕整理; 周易函书,(清)胡煦撰,程林整理; 周易原旨 易源奥义,(元)保巴撰,陈少彤整理; 六十四卦经解,(清)朱骏声撰; 周易本义,(宋)朱熹撰,廖名春整理; 毛奇龄易著四种,(清)毛奇龄撰,郑万耕整理; 易学象数论(外二种),(清)黄宗羲撰,郑万耕整理;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撰,王孝鱼整理; 周易注(附周易略例),(魏)王弼撰,楼宇烈整理; 易象正,(明)黄道周撰,翟奎凤整理; 三易洞玑,(明)黄道周撰,翟奎凤整理;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王丰先整理。
作者: 李玉福著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自秦之统一到汉承秦制,无论是政治经济制度还是军事与法律制度,都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传统制度的基础,因此,秦汉制度也就成为中国制度史的重要渊薮。自宋明以来,治秦制、汉制者代有人出,从《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到《秦会要》,从《容斋随笔》、《廿二史札记》到《十七史商榷》,直到孙星衍诸公对秦汉制度史籍的辑佚与整理,都是嘉惠学林的名山事业。上一世纪,随着新的方法论是不断涌现,加之秦简、汉简以及其他文书的大量出土,春汉制度研究再入佳境。吕思勉《秦汉史》、马非百的《秦集史》以及陈直的《史记新征》、《汉书新证》等都对秦汉制度多有创述。专门的制度研究更是不绝于缕。程树德的《汉律考》、《九朝律考》,沈家本的《汉律摭遗》开近世治秦汉制度之先河;安作璋、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朱绍侯的《秦军功爵制研究》,栗劲的《秦律通论》,孟祥才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黄留珠的《秦汉仕进制度》,阎步克的《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加上大量的专题论文,使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秦汉制度的研究可谓难之又难,可垦者已为良田,春华秋实,稻菽千里;不可垦者仍是山泽,贫瘠硗薄,荒芜一片。新的研究越来越难以取得新的突破。在这样一个领域如何作出新意、有所创立,如何不囿成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在不易。
作者: 李零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10
简介: 这本书,是李零阅读经典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的第三本。前两本《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人往低处走》,在2008年年初已出版(均已加印),而第四本(《周易》)还需等到张政烺整理本马王堆帛书《周易》出版后才能写定,预计要到2010年交稿。所以,《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在2009年6月杀青后,拟在年底单独推出,延续读者对此一书系的关注。 对《孙子兵法》一书,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在历史上,对于《孙子》,一直缺少第一流学者做深入研究。清代考据学发达,《孙子》仍然无人理会,只有孙星衍,自称“孙武之后”,辑刻了一部《孙子十家注》,但孙星衍这本书也并非注本,只是辑本,为后世积累了一些材料而已。 李零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都是很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全面超越了前人。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自述了研究《... (展开全部) 这本书,是李零阅读经典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的第三本。前两本《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人往低处走》,在2008年年初已出版(均已加印),而第四本(《周易》)还需等到张政烺整理本马王堆帛书《周易》出版后才能写定,预计要到2010年交稿。所以,《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在2009年6月杀青后,拟在年底单独推出,延续读者对此一书系的关注。 对《孙子兵法》一书,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在历史上,对于《孙子》,一直缺少第一流学者做深入研究。清代考据学发达,《孙子》仍然无人理会,只有孙星衍,自称“孙武之后”,辑刻了一部《孙子十家注》,但孙星衍这本书也并非注本,只是辑本,为后世积累了一些材料而已。 李零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都是很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全面超越了前人。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自述了研究《孙子》的经历——70年代中期,他在插队时研读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写了一篇文章,并凭借这篇文章进入了社科院考古所;后有专著《吴孙子发微》、《〈孙子〉古本研究》;近年他把自己三四十年来对《孙子》的研究汇为一册,《〈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另外又把在北大中文系的讲稿出版,即《兵以诈立》(中华书局2006)。 李零从研究文本入手,结合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读《孙子》,内容深湛,视野广博,可谓把《孙子》这部千古名著读出了活泼的新义。其中《兵以诈立》可以让水平、背景各异的读者都有不小的收获,并且十分好读,真可谓一部难得的佳作。 不过,作为李零,再写一本《孙子》也并不容易,因为前面关于《孙子》已经写了三四十年。在本书的“自序”中,他做出了如下说明: 我有两本书,是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一本是《〈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一本是《兵以诈立——我读〈孙子〉》。这两本书,前一本是旧作的汇编,主要侧重于文本考证,比较枯燥;后一本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的讲义,主要侧重于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全书文句的疏通,可读性高,但细节太多。 这些都是铺垫。没有这些铺垫,就没有现在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想尽量避免重复,尽量突出重点,讲义理,讲思想,由博返约,回到当初关心的问题。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唯一的规则》与以前著作的区别与关联。在其他书中,李零还说过,“书,总是越读越少,而不是越读越多。少则得,多则惑”。《唯一的规则》就是这样一部由博返约的书,每一篇1万字左右,可以一气读完,全书共16万字。希望这本书出版后,能够胜出、并部分取代《兵以诈立》,《兵以诈立》27万字。 在本书中,作者还对一些具体问题做了新的探讨。在“自序”中罗列了十三则,比如什么是“兵”,论林彪战术与“势”的关系,论地图的重要性,辨“反间”的两种不同含义等,这是新知。 最后,关于《孙子》,李零欲谈出它的哲学。《孙子》不是生意经,不是指导商战、管理员工的秘笈,它有它的哲学味儿,李零说:“《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兵法,都很有哲学味儿。这种哲学是什么哲学?其实就是生存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就是以斗争求生存的哲学。”本书的书名即源于此。
作者: (清)孙星衍撰;骈字骞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6
简介:孙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號季述。清阳湖人。生于乾隆十八年(公元一七五三年)。乾隆五十二年(公元一七八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官至山东督粮道。后因病归里。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一八年),享年六十六岁。 他自幼博览羣书,能诗善文。初以文学著称,与当时洪亮吉、黄景仁、杨芳灿等人齐名。后专力经史、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兼及诸子百家。 这次整理这两种文集,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通校了岱南阁丛书本及光绪乙酉长沙王氏刊本。凡底本有误者,皆据岱南阁丛书本及王氏刊本作了校正,对文中引书基本上都核对了原书,订正了一些讹误,一并为出校记。凡底本及王氏刊本作了校记,对书中引书基本上都核对了原书,订正了一體。原四部丛刊本及岱南阁丛书本只分卷而无目录,为了读者检阅方便,现将王氏刊本的目录置于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