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华(1937-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 曹利华著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图传统美学
思想发展的内在结构,参
照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规
律,总结出具有民族特色
的中华美学建构体系,提
出“《文心雕龙》标志着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形成”
的观点。魏晋南北朝之后
中国门类艺术美学体系逐
渐完善,使中国传统美学完
成了“自上而下”向“自
下而上”的发展历程。
片断:
第一章人格美学的自觉
第一节孔子的“仁”学美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
东曲阜)。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奠基者,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中国2000多年来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发展是与孔
子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认真研究、探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建
立“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美学体系是
极有益处的。
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有两个难点:一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分期
问题上的分歧,造成对孔子历史评价的困难。有人认为孔子的基
本立场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他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
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①。有人认为孔子是士阶层思想的
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也是新兴家族制度的有力代表②。有人认
为孔子是旧贵族的奴隶主的代表③。笔者比较同意郭沫若《十批
判书》中的基本观点,本书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结构探析也是基于这
样的基础。二是我们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主要根据未成体系
的《论语》,《论语》只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回忆录,而且大部分只
是片言只语,这样给研究上带来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怎样在不成
体系的《论语》中找出它的体系来,这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也
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同时,我们认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点应该是社会美,而不是艺
术美。也就是说孔子谈美主要是谈现实社会中的人格美,而不是
谈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孔子在《论语》中所涉及到的艺术美,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社会美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种情况在西
方美学史上也是存在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例,他从社会观点出发指
出美的评价标准在于对人的效用,使美与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
是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当然,中国古代,从社会观点来
看待美的并不是从孔子开始,在《左传》、《国语》、《尚书》中也有许
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如此系统地谈论社会美那就首推孔子了。下
面就从四个层次上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结构作初步的探析。
一“仁”的美学内涵
“仁”是什么?“仁”最早出现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能”
(孙星衍疏:“予”作“旦”,“考能”作“巧能”,言仁顺巧能也),是指一
种美好的品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还没有发现过这个字。可见
“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①,这个字虽然不是孔子创造的,但是
孔子是第一个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仁”的本质的人,“仁”字在《论
语》中出现了109次。
由于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认识不同,必然产生对孔子历
史地位评价的不同,也必然产生对“仁”的本质的理解不同。现在
大部分人认为“仁”有其积极的一面,应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是
“仁”被肯定的积极因素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有较大影响的有两
种观点:一种认为孔子虽然维护周礼,“但是,更重要的是,孔子的
仁学明显地保留和发扬了早期奴隶社会中还残存着的氏族公社时
代才有的原始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