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003 项 “康熙”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袁腾飞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简介:《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套装共3册)》是由中国通俗讲史界领军人物、百万级畅销书作家袁腾飞的代表作《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升级修订而成。 生脆、凶猛、一语中的,是袁腾飞讲史的最大特色。在《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套装共3册)》中,袁腾飞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博览群书解密真相,生动活泼地讲述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精彩纷呈地演绎了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汉武帝破匈奴”“隋炀帝下扬州”“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岳飞之死”“蒙古横扫中原”“明成祖夺天下”“康熙擒鳌拜”“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普鲁士统一德国”“日本明治维新”“斯大林专政”“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袁腾飞给千万读者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精彩的中国通史和世界历史大普及,让读者迅速成为历史达人! 在《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套装共3册)》出版之前,袁Sir潜心修订,精心打磨。因此,《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套装共3册)》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相比,具有以下几大不同点: 1.袁Sir亲笔撰写《修订版序》,讲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引争议内情。 在《修订版序》中,袁Sir直率地写道:“当时出版公司的编辑和我讲,我只需改正书中的史实错误,口语变书面语的工作,则由他们完成。我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乐得省事。而且,书中的小标题,包括书名,都是编辑代劳的。”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面世后,我顿时誉谤满身。有很多读者对书的内容提出了质疑。有些史实错误,确实是由本人才疏学浅,讲课时记忆不清,加之审稿时只求速度、忽视质量造成的。但也有很多地方是出版方没和我沟通,擅自改动的结果。比如把宋真宗时的殿帅高琼写成宋徽宗时的高俅;把方孝孺写成是明成祖的谋士;为了方便编标题,竟想当然地把渤海国叫成北诏国……而这些,虽不是我的失误,但确有失察之过。” “另外,出版方力图保留我‘原汁原味’的讲课风格,并没把口语变成书面语。以至于在不明白当时语境的情况下,很多句子让读者不知所云。” 2.袁Sir潜心修订,去芜存精,新增数万字精彩内容。 袁Sir逐字逐句潜心修订,剔除了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将一些史实错误和瑕疵进行了认真的修订,使得《这个历史挺靠谱》比《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内容更扎实,更经得住检验,品质更有保证,更值得珍藏。 同时,袁Sir又大刀阔斧新增了数万字的精彩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名将狄青之冤”“赵匡胤巧计分相权”“雍熙北伐与杨令公遇难”“寇准救国”“徽钦二帝被俘金国之惨况”“张居正改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篇篇精彩,句句霸气,让读者大呼过瘾。 3.中国顶级插画师精心绘制60幅精美插画。 中国顶级插画师为本书精心绘制了多达60幅的精美插画,这些风格活泼的插画逼真地再现了历史上的诸多大事和著名故事,如“王昭君出塞”“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曾国藩练兵”“武昌城首义”“袁世凯复辟”“卢沟桥事变”“美利坚独立”“兵败滑铁卢”“日本明治维新”“保卫莫斯科”……图文结合,大大提高了《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套装共3册)》的阅读品质。 4.国际流行大开本,昂贵双色印刷。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套装共3册)》全部采用170×245的国际流行豪华大开本,采用进口墨双色印刷,使之品质更高,质量更有保障。 5. 超值附赠11小时袁腾飞讲课视频精华光盘。 袁腾飞讲课视频幽默、精彩,一直深受年轻读者喜爱。《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套装共3册)》精选了袁腾飞讲课视频中最精华的11小时内容,随书超值附赠。 6. 内容更好,价格更优惠,比《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优惠24.40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简介: 《康熙字典(修订版)》为清朝政府召集众多学者集体编纂而成,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全书收入字头47000多个,字头下列有该字的不同音切和意义,除僻字僻义外都引录书证。成书之后,流行极广,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语文工具书。 我社新刊《康熙字典(修订版)》以道光十一年王引之校订本为底本,在日本明治十八年渡部温《康熙字典考异正误》,以及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等专著对《康熙字典》共约10943条修订的基础上,利用Unicode国际标准中的58000个字符,首次主要针对字形方面对《康熙字典》13000多个字头进行了两万多项的增补和修订,并针对《康熙字典》原有的47043个字头,逐字进行了异体字的字际关联工作,因此该修订版可以作为一部异体字字典使用。同时,由于该修订版涵盖了Unicode5.0标准字符中除了越南、日本等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专用字符之外的绝大部分汉字,因此也是一部Unicode5.0的字符字典。该书数据经过超高精度校对,配合SSDB瀚堂图书光盘数据库和瀚堂网络数据库同步出版。
作者: 李鑫荃传本;连丽如口述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6
简介:本书主要描述清康熙年间,钦差年羹尧查办四川剑山蓬莱岛的故事,包括身受浊目香、弩打石金声、宝鞭对宝鞭、九罪证慧斌、铁球戏三寇、火烧段家庄、广庆楼救驾、金锁换玉莲、夜走十三险、无形剑行刺、三打蓬莱岛等精彩章回。 本书集传统评书、古典侠义公案小说优长,描绘奇侠异事,慷慨悲歌,纵横捭阖,令人神往,极具传奇浪漫色彩;同时,无论故事情节抑或打斗场面,无不遵循书情书理,在令人信服的基础上屡有神来之笔,令人叫绝。作者学识丰富,轶闻典故信手拈来,在紧张跌宕的情节描摹之余不忘画龙点睛式的点评议论,寓理于事,扬善嫉恶,直抒胸臆,神完气足。此外,书中对清朝前期城镇和山村的风土人情、官员服饰及方言俚语亦有所涉猎,如对北京城门街巷、官府民宅的评说,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作者: 蔡康永[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简介:每天夜幕降临,德古拉伯爵都会站在巨大的窗口前,远望对面楼上灯光映出的一对年轻男女的身影。他们时常拥抱,亲吻,一起共进晚餐。 呃,一直停留在优雅、帅气的伯爵产生了一种叫做羡慕的情绪。 哪怕对方是一只蝙蝠呢,能和自己一起在月光下飞翔也是美好的。 于是,丛林中,偶尔经过的人,会看到两只倒挂在树枝上的蝙蝠一起休憩。 其中有一只,披着画册里伯爵才有的披风。 永生和真爱的幸福,你会选择哪个呢? 看了蔡康永的这本《爱了就会活过来》我编撰了上面那个故事,相信看完这本书的小伙伴们会有更奇妙的感受和想法。人的一生都会爱上那么几个人,生活着的人也无非就分为爱着的、等待爱的,只是能在过去的恋爱中体会到什么,去怎样迎接新的恋爱,或者怎样保持现在爱的味道而已。 如果你是穿越来的,如果你来自火星,如果你生活在地球太久、要死不活,如果你失恋了,如果你被甩了,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屌丝,如果你还一直暗恋着那个男/女神,如果你被三儿着,如果你每天加班忘记了爱情,如果你正在牵着他/她的手散步,不妨看看这本《爱了就会活过来》,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你的小伙伴们,如果觉得不好,再看一遍,你的想法一定会改变! ★蔡康永,曾经所著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创下畅销书记录,销量高达数百万册,成为年度销售冠军。《康熙来了》更为大众所知。 ★之前在蔡康永个人微博转发,成千上万粉丝评论转发的经典语录。 ★奇丽爱情故事,最巧妙最独特的构思。用异类形象描写不同感觉的爱情故事。一个个出乎想象的形象:吸血鬼、狼人、不死族、花妖女巫,新鲜的想象冲击,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8
简介: 《古籍汉字字频统计》的编写源于五年前书同文公司向国家语委申请的古籍汉字信息处理攻关研究成果。该成果以ISO/IEC 10646 CJK标准与《康熙字典》字头建立一一对应作为字频统计的基础纲目,以《文渊阁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全文数码数据作为统计对象(超过八亿古籍汉字语料),最终得出每个汉字的字频排序、出现次数、出现频率,同时也揭示了中文古籍汉字用字量、用字临界点等奥秘,使过去一直模糊不清的技术和应用参数得到明确的验证。 该书的成书发行将为海内外古籍出版业者、中文数字化工程、中文信息处理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以及权威性的理论和实用性依据。
作者: 商传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简介:朱元璋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历史人物:他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父母双亡,他自己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要饭的小和尚,不懈奋斗,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并且,他当上皇帝后以后,也没有止步不前,他在位的三十一年中,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因而有“得位最正”、“治隆唐宋”(康熙评价)的称誉。然而,朱元璋又是如此复杂矛盾的一个人物,绝非简单的几句话可以定论:他屠戮功臣,但是他也严惩贪官;他实行文化专制打击读书人,可是他又极为关切民间疾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主张选用人材看实际工作能力,可是他也确立了明朝一套科举考试的制度;他养兵百万造成财政包袱,可是他同时创立了一套屯田法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严酷皇帝,可是他又经常更像一位乡间老人,默默品尝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朱元璋是怎样获得成功的?他的辉煌帝国是怎样构建的?他的杀戮全无道理吗?商传教授用36讲的内容讲述了朱元璋的一生行止,其治国得失尤其发人深思。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8
简介: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盏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 一般来说,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近代学者邓实定义国学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总的来说,国学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内涵,雄厚内敛之魂魄,足以令世人千百年传诵。可以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着前人洞察世事的精妙哲理。学习国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使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润和升华。 为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与国学亲密接触,京华出版社去芜存菁,在卷帙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选出一系列国学经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释疑、修饰、考证、援引等,汇编成为《中华国学传世浩典》丛书,以飨读者。 您现在所看到的《古文观止》便是丛书之一。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负盛名的文言散文选本之一。问世于清初康熙年间,是由吴楚材、吴调候选辑评注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书中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迄明末诸家散文的精华,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学习古文的经典启蒙读物。 “古文观止”,用白话翻译出来就是“研究古文看到这里就可以了”。如此取名也并非浮夸之言,《古文观止(文学精释本)(最新彩图版)》所选篇目在国学典籍中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值得国学爱好者反复品读。 《古文观止(文学精释本)(最新彩图版)》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组织、整理,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翻译。编者在每篇文章之前,将书中最为点睛的妙笔一一列出,在每篇文章之后,又加入了该篇文章外延的国学知识,使读者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这些名家名篇中的精华所在,又能举一反三了解更多的相关文化,真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大量切合正文内容的彩色文物、艺术图片,以及精准翔实的图说,使《古文观止(文学精释本)(最新彩图版)》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衷心地希望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使您在品味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甘泉。
作者: 林盛中著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简介:本套书是一套为少年儿童编写的儿童名人传记书,本辑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第二卷,包括丘吉尔、甘地、 秦始皇、康熙、孙中山五人,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每位名人的精彩一生。每个人物的传记都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主人公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作者: 易中天[等]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简介:《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讲述了:儒和道是中国文化中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一个人从事职业的时候去承担责任。认同规则,在社会上积极努力,就更体现儒家色彩。当一个人回到个人角色中。去放松自我,心灵邀游。热爱自然。看到生命本质的欢欣.其实就更接近道家的状态。 ——于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城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冒与国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将集中地体现在城市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我们必将加快我们的城市化进程。 ——易中天 康熙可批评的地方有很多,学的地方更多。我想就学两个宇。一个是“志”.老年朋友也要立志。另外一个是“学”,少年要学,中年要学,老年也要学。 ——阎崇年 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得让自己满意。并且能靠这个养活自己;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也感到快乐。 ——周国平 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住人的生命.更大的价值.在于能说出这个生命背后不同的东西。这个不同也许更接近真相。这个真相更加接近生活深处的本质。 ——刘震云
简介:《逆转瘦》编辑推荐:横扫台湾瘦身瑜伽畅销榜NO.1!逆转吧!瑜伽改变肥胖人生!不管多大年纪,都能拥有S形曲线!LULU体雕瑜伽拉长线条,让你重塑性感身材! ——20年心酸血泪减肥史,70kg胖公主逆转瘦,变身性感瑜伽天后! ——狂甩50g,10年不复胖,LULU独家体雕瘦身瑜伽秘技大公开! ——附赠50分钟DVD,LULU亲自示范体雕瘦身瑜伽! 《女人我最大》《美丽俏佳人》《康熙来了》热赞! ——“有了这本书,你再也不用担心瘦不了!” ——《时尚COSMO》《时装》《健康女性》《健康之友》《健康与美容》《时尚新娘》《中国妇女》争相报道! “对减肥,你绝望了么? ——“我用亲身体验告诉下面这6种人,你们瘦得回去了!” 减肥控人: 长期和脂肪肥肉对抗,却无法摆脱它们的人! 易复胖人: 好不容易瘦下来,但是美好体重却维持不久,反而连本带利胖回来! 产后变胖: 生完小孩后,曲线消失,只能感慨“回不去”的人! 年纪增大: 年纪越大、代谢越差,体重与年纪一起成长的人! 肌肉松弛: 明明体重没有增加,却穿不下从前S号衣服的人! 容易变胖: 吃得比别人少,却胖得比别人快的人! LULU老师带你实现——逆转瘦!
作者: (北齐)魏收撰
简介: 二十四史【缩印本】(全二十册): 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史籍。这里面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记载了我国自上古洪荒时代至明代数千年的历史流程,展示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变迁,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具权威性的史料,也是考索我国周边国家历史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由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二十四史》不仅为研史之人所必读备各,而且被政治军、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奉为治国安邦、运筹帷幄、推陈出新、建功立业的宝典,也被有识之士视为修身治家。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明镜。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徒,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 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齐书: 《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 《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周书: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隋书: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北史: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炼,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旧唐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 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的补充。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 宋史: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 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辽史: 《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初,依仿汉人制度,设立监修国史官,并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历》、《实录》等。辽代曾先后四次撰修实录。 金朝建立后,很注意总结前朝的兴衰得失,着力修撰《辽史》,前后撰成两部《辽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后由萧永祺完成,此《辽史》有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但未曾刊行。 第二次撰修《辽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陈绎曾分撰,从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四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前人所撰《辽史》和实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它正史所没有的。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以宋濂、王为裁、汪克宽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史局于南京天界寺,进行编写。从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修成顺帝以前各朝的历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顺帝一朝的资料。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由宋濂、王任总裁,但纂修人员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赵埙曾参与第一次工作,其余都是新人。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两次开局共历时三百三十一天。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间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明史: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而生厌。
作者: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9
简介: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为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的需要,对这部清人编的《全唐诗》做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全唐诗》增订重印本,就是用中华书局原点校本为底本,把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把断句改为新式标点,并改正某些排印错误,同时把陈尚君先生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收入(《全唐诗补编》1992年中华书局版)。这样共增补佚诗四千六百多首,新见作者八百多人。简体横排增订本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收录唐诗最多最全的读本了。
16 methods of managing employees efficiently
作者: 赵文明编著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简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管理员工离不开制度,好制度胜过 一切说教。 制度在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办事的规定” 。制度可作为一种规范人行为的方法,具有刚性,是一定范围内和特定时间 里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它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时效性。不能否认,制度对 习惯于“人治”的国人来说,绝对是管好员工常胜不衰的法宝。 从历史上看,中国封建帝王的更迭总会引起剧烈的争斗,甚至给人民带 来巨大的灾难。如何管理好皇太子,如何避免皇子之间的你争我夺一直是令 封建帝王头痛的问题,这种状态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好的制度才 有所改观。 雍正皇帝以前的清代,没有固定的立储制度,所以皇位继承三代都很乱 。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有指定继承人,死后皇太极与多尔衮长年争权,给后世 留下一个个疑案;清太宗皇太极还未立储就暴亡,皇弟多尔衮、皇长子豪格 等大有剑拔弩张之势,最后结果太宗第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因为他 年仅六岁,不能亲政,仍由宗室辅政,以此消弭可能发生内战;顺治帝二十 四岁病死,没有来得及建立继承制度,临终在母后的参与下,决定以第三子 玄烨为嗣君,理由是他出过天花。不致因为这个令人恐惧的病症而短寿。 太子问题曾使康熙朝政治一度陷入危机。康熙皇帝两次废立太子。储位 斗争扰乱了康熙朝政,使清朝陷入政治危机中。这个斗争前后持续四十余年 ,斗争以结党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使宗室王公、外戚、满汉大臣、一部分中 小官僚和士人卷入其中,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泛,一些集团垮台了,一些人 遭到清洗,以致丧失生命。储位斗争削弱了清朝的力量,大大影响了皇帝的 权威,降低了行政效率,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雍正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更加体会到必须对立储制度进行改革。他 从祖先的作法中认识到储制不立有问题,照搬嫡长制也不行,于是他提出了 秘密立储的制度。雍正元年八月,他在大内乾清宫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 汉文武大臣。把事前书写好的关于储君的谕旨密封好放置在宫内正中顺治皇 帝亲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规定等皇帝晏驾,打开谕旨,由被指定的 嗣君继位。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它具有立储的作用,而克服公开 储君可能出现的弊病。秘密立储,尽管连储君本人及群臣都不知道是谁,但 国本已经确定,人心有归系,国家就有新君,不会发生动乱,这同公开立太 子的作用没有两样。密立的太子,因为没有举行正式的仪式,也不知道是谁 ,皇帝
简介:清编《全唐诗》,收录作家2000余人,诗近5万首,凡900卷,是一部规模浩大并曾产生深刻影响的唐诗总集。由于由於编纂勿遽,未遑细审,遂致错论迭出,舛误屡见。清末迄今,学界屡有补正,并设想予以重新整理改编。以其卷帙浩繁,工程巨大,其间仅中华书局加以断句并改正其中某些明显错误排印刊行,其他一仍其旧至今。今应湖北人民出版社之约请,魅力进行初步整理,以期于宏扬民族文化、繁荣中华学术有所贡献。 本书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诗》为工作底本。 本书大体依诗人巨次予重新编排。 诗人生卒年翔实者,以生年编次;生卒年无考者,以其登第、交游大略断限编次。 原书无考类、补遗类诗人及其诗篇,力求考订世次,标明重出以资参考;但诗人顺序一仍其旧,不予重新编排。 唐、五代诸帝后妃诗及道、释、女诗人诗,本书依其生活时代之先后,分别编入相应时代。 原书之类诗,如乐府、仙诗、鬼诗、梦诗、酒令及词等,本书亦沿旧例,保存原貌,编附于书末。 影印本附录知不足斋本日本上毛河世宁《全唐诗逸》三卷予以保留,附于书后。 各诗人之诗篇先后,仍依原书序次不变。 原书讹夺倒衍及残缺文字,尽可能遴选善本,慎加校订。 原文衍夺处,不在原文中用方、圆括号补删,而加注码标明,在校文中记录或说明。 原文残缺处,用虚缺号表示,缺几字,用几个虚缺号。 对异体字,俗体字径行改正,不予出校。 全书选用之参校书目,除别集类、方志类外,凡总集、杂著等均另行列表刊出并标明版本、全称及简称。 原书误收诗,有误收非唐人之诗,有某诗而误入他集,也有伪托之作,本次整理概不删除,但整理中力求振动引可靠资料,分别加以判别,于校文中指明。 原书作品重出现象严重,多达六千余首,涉及作者七百余人,有自重,也有互重,有一诗两见,甚或三见、四见,有全诗相重,亦有诗之部分相重。 诗人小传依原书之旧,其中疏失舛误处,于校文中一一订正。小传后注明诗篇总数,删去卷数。 原书诗题及诗中校注文字一律保留。改横排时,依据校注文字的内容和长短进行了某些调整,以照顾版面的整洁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诗题、小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并于校文中勘正。 所有校文,均注明出处。校文以简明准确为宗,一般不作详细引证及考辨。 本书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符号标点。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以人立目,或以类诗立目,分为卷。每册前列该册目录,下册附作者、篇目索引,以便检索。
作者: 完美动力编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是《完美动力Maya案例教程》系列中的一本,是全面讲解影视特效制作的实战性图书。书中通过精选于《神雕侠侣》、《康熙微服私访记5》、《大宋提刑官2》、《跤王》和《彭雪枫将军》等5部电视剧集的个大型案例,详细介绍了火焰、布料、液体、爆炸、烟雾、真实生物模型与人物面部表情等特效的实现方法,深入剖析了Maya、After Effects等三维和合成软件及Boujou摄像机运动信息反求、RealFlow流体制作、FaceGen Modeller人头建模和Syflex布料模拟等技术在影视特效制作中的应用技法。 本书在讲解技巧的同时,注重阐释实际影视特效项目的设计方法与流程控制手段,蕴含了完美动力制作人员多年来从事影视特效及三维动画制作行业的经验与智慧,希望能为CG爱好者和CG行业的从业人员带来启发。
The Magistrate’s Tael:Rationalizing Fiscal Reform in Eighteenth - Century Ch’ing China
作者: (美)曾小萍著;董建中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不久前,美国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课程都以鸦片战争第一声枪炮为开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1840年亦已成为评价国家过去历史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由于仅仅关注中国对于西方帝国主义挑战之回应的失败,中国自身内在的演化进程反而模糊不清。最近关于人口增长、商业化、手工业发展以及农业专门化的研究将帝制晚期静态经济的说法彻底打破。然而在政治领域,腐败的清帝国的幽灵铭刻在19世纪历史的编纂者心中,至今挥之不去。尽管我们不再说“不变的中国”(unchanging China),然而理解早期中国近代化经验的范式依然薄弱。腐败的帝国,由于陈旧的思想传统而与革新相暌违。结果,我们常常忽视这一历程的复杂性,并没有去探求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衰落的真正根源。 这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它也探讨腐败,但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变革问题。满族统治的头一个世纪不仅是野蛮人接受中国统治模式之历史一页,它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对于潜在发展成为一个强大、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 清初改革的主要领域是财政政策。建立在中国早已存在的官僚政治基础之上,新的满族王朝倾力进行财政改革,以强化君主专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政府的各项制度建设。他们将皇帝内府与国库分开,反映了内廷与外朝有着明晰的划分。为了加强臣民与统治者的直接联系,清统治者削弱了士绅和地方豪强的势力,这些人在前朝起调和作用但弱化了国家统治的权威。为了增加税收,清朝简化了赋税编审,田赋和人丁税合二为一。与此同时,清政府清楚地划分了属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赋税。他们建立了一整套奏销制度,监控收入的征收、使用,并保证中央政府对国家所有收入进行监督。 总而言之,这些措施构成了中国行政机构演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它们无法与内在薄弱的帝制晚期财政相抗争。腐败与逃税一直威胁着清初国家财政的稳定。17世纪、18世纪中国的统治者与同时代的欧洲君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薄弱的农业财政基础;个人与国家收入界线模糊不清;在官僚体制内和体制外,激烈争夺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国存在着一个成熟的官僚体制,加之满族王朝创立者的革新,他们要求地方财政管理者恪尽职守却没有向他们提供足够的经费,这使解决上述问题的困难加剧。18世纪初中国改革家的伟大成就,在于创造了一套财政制度,它不仅能够满足传统政治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有可能发展成为适用于一个强大中央集权国家要求的财政制度。 清初财政改革事业的顶点是“耗羡归公”,这是在第三任皇帝即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实施的。各省官员被授权对所有向中央政府解送的地丁钱粮征收一定比例的额外费用(即火耗),火耗存留在当地省份作为官员的“养廉”和“公费”。养廉银使得官员薪俸有了根本性的增加,同时可以使用公费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以及实施有益于当地的工程项目。 尽管火耗归公的概念简单,但它对中国财政管理结构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官僚体制内部,它为地方官员提供了足够的费用,消除了已经制度化的政府腐败。有一个可靠的公共支出经费来源,官员能够对地方开支进行预算并致力于地方建设工程的长期规划。此外,有了收入的保障,地方政府能够把许多服务及公共事务作为自己的职责,而这些在帝国统治前数十年或被忽视或被委任于私人。 新财政制度所要解决的许多是前朝的遗存问题。明朝也曾多方努力消除腐败,但是除了“一条鞭法”的改革外,对重建国家财政机制没有什么建树。税收的货币化,这是“一条鞭法”的重要目标,是引发清初改革的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两个王朝在政府运行方面的差异大体可以解释清王朝为什么有能力在财政机构方面进行如此激烈的变革。 尽管明清两朝的官僚体制结构相同。但在明朝,意识形态的诉求(ideological appeals)在官员考核以及决策方面,起的作用要远为重要。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两个王朝皇帝的地位。明朝因其废除丞相而闻名,此举普遍被认为是帝制晚期对自治抬头的致命一击。尽管如此,大多数晚明统治者与操纵着中央官僚机构的那些文人们手中的傀儡相差无几。而另一方面,作为外族人,清初的统治者极少受传统君臣之礼的束缚,而且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帝王权威观念。与传统的儒学观念所强调的君主集权相比,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将皇帝置于权力更为集中的位置之上。在政策形成过程中,清初的皇帝们所起的直接作用是引进统治的新观念及新手段。到18世纪初,皇帝这一作用通过新制度的创立,比如奏折制度而得到强化,奏折制度既使皇帝得到信息,也增强了他对行政事务的控制。最后一点,与明朝相比,清王朝官僚机器本身更为集权,这有利于在全国范围的改革及保证皇帝对其实施的指导。 这些条件使18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解决中国财政危机所采取的合理方法成为可能,但它们不能确保如此大胆的措施能够得以贯彻执行。处于被称为清朝盛世(High Ching)的每一位皇帝都是有才能及勤政的统治者。然而,他们个性的差异以及各自统治期间政治气候的不同,对他们处理财政事务的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乾隆皇帝,盛世的最后一位君主,在统治过于宽仁的乃祖康熙皇帝和过于严猛的乃父雍正皇帝间极力寻求一种平衡。宽仁和严猛不单是这两位伟大帝王的不同风格。康熙皇帝统治时期满族人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统治。众所周知他拒绝打击腐败,但这可能是出于安抚占优势地位但还未顺从清朝统治的汉人官僚的需要。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则不再担心来自官僚或士人的责难。待他登极之时,中国统一,四海清平。对于精英阶层而言,满族几近八十年的统治已经使他们在现实中除了清廷外别无忠诚对象,这些人的地位不但在于拥有地方上的财富和影响,也有赖于帝国赋予的官位与功名。雍正皇帝严刻、务实。但假如他统治的时期更早一些,那么他将不大可能采取实际上所采纳的合理化管理以及和腐败及士绅特权斗争的措施。 清朝盛世的和平与繁荣,部分要归功于火耗归公改革。不幸的是,尽管火耗归公对近代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最终它还是失败了。19世纪的中国的确是一个充斥腐败、被离心力量所破坏的国家,政府已日益衰落、无力抵御内忧外患。尽管如此,当真正了解在西方上升的世纪似乎冥顽不变的“传统”中国君主政体的时候,我们所探求的中国近代历史的本质会发生剧烈的改变:中国不总是如此。我们必须学会将帝制晚期的中国视为有生机的国家,为设计合理与高效的官僚体制自我的特有形式而奋斗。即便说火耗归公是一次失败的改革,那么我们也必须问个为什么。 19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视官僚腐败的根源在于中国官僚阶层的道德堕落。现代批评家们也往往追随这一结论,面对政府严惩财政渎职官员的种种则例,学者们断言,清政府过于孱弱、懈怠而无法将之付诸实践,或是习惯势力过于强大,不论谁坐在皇帝的宝座之上都无法取胜。最终我们得出的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中国是腐败的,所以中国是腐败的(China was corrupt because China was corrupt)。这样的解释,不成其为解释,它没有向我们提供判断中国帝制晚期实际情况的基本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既不能给我们提供材料,也不能提供比较中国众王朝与其他前近代化社会,以及与20世纪中国政府所面对问题的分析框架。 诚然,个性确实在火耗归公的失败上起着作用,如同在它的实施中所起的作用一样。乾隆皇帝和他的先人相比,接受了更多的儒家教育熏陶,醉心于儒家的皇权神话。哈拉尔德·卡恩对儒家的皇权思想如何塑造乾隆皇帝行为做了极为精彩的分析。有两个给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一是他过分渲染对其母亲的孝道,二是他近乎偏执地要做艺术和文学的支持者。被人视作仁义之君的愿望令他在处理雍正改革问题时犹豫不定。一方面,他担心支持火耗归公会被人视作有悖于古代圣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也不敢彻底否定他父亲煞费苦心实行的政策。最终,乾隆皇帝两全其美的努力确实破坏了火耗归公,但是它们不能对晚清再度出现的制度化的腐败负全部责任。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强加在合理化财政管理之上的帝制晚期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桎梏,如果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华帝国的衰败,那么我们必须考察这一制度对于帝国消除腐败的影响。火耗归公的一步步衰亡提供了一个帝制晚期改革局限性的极好例证,对此的分析将提醒我们,注意政府用以评估保持足够收入任务的方法以及它常常运用的手段。如果政府确实试图消除腐败但以失败告终,那么对改革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加充分地理解帝制晚期政治的紧张状态是如何导致19世纪乃至20世纪中国的衰败的。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5
简介:《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自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集明代以前历史 地理学之大成,在当时即被誉为“数千百年所绝无仅有之书”。 该书成稿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但内容以明代末年以前的疆域政区及史事为断限,定稿本刊行前后又有局部修改,故今存稿本、抄本与刊本略有参差。清初刊本亦有改窜。稿本现存上海图书馆,另有抄本、刊本多种,最早的嘉庆十六年(1811)龙万育敷文阁本为目前通行版本。
作者: 金蓓蕾图书工作室编绘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 《弟子规千字文》讲述了《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具体列举出做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行为规范。它不但告诉了人们待人处事的道理,而且告诉了人们待人处事的具体方法,是一部规范行为的教科书。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容易在家里、在社会生活中与别人友好相处,进而培养出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作者: 向斯著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2005
简介: 第一章 后宫的金枝玉叶 1.宫中的性启蒙 l 2.皇帝婚前的性生活 2 3.选定皇后是一场权力的角逐 6 4.帝后大婚仪式 10 5.宫中的大婚洞房 13 6.皇后的婚姻生活 16 7.废后的悲惨命运 19 8.后宫是个看不见的战场 22 9.非人道的宫中嫔御制度 25 10.明宫嫔妃的生死命运 27 11.康熙后宫中的亲姐妹 28 12.乾隆皇帝的居家生活 30 第二章 御苑中的香艳生活 1.美人庄姜 33 2.放纵的皇宫生活 33 3.汉帝对快乐的追求 35 4.皇室的纵乐 35 5.房中书的问世 37 6.房中书的盛行 38 7.仙经 39 8.金粉楼台,十里飘香 40 9.镜殿青春秘戏多 42 lO.殿前宫女总纤腰 44 11.宋宫享乐生活 44 12.元宫秘术 45 13.宫廷中的春宫画 46 14.女奴扶醉踏苍苔 48 15.朝鲜美女天生丽质 48 16.宫娥簇成围 48 17.万岁阁老进献房中术 49 18.浪漫皇帝的荒唐人生 49 19.明世宗好方术 5l 20.明宫春药 52 21.清宫深处 54 第三章 从歌舞伎到太后 1.作人质时的艰难岁月 57 2.身世之谜 59 3.一位能量惊人的男人进入秦宫 60 4.车裂母后的情人 62 5.太后迁居冷宫的风波 62 第四章 第一位女皇吕后的爱恨情仇 1.小亭长的豪气 65 2.看相 66 3.登上皇帝宝座 66 4.鲁元公主外嫁风波 67 5.戚夫人夺宠又欲夺嫡 68 6.最狠女人心 70 7.淫威 7l 8.吕后的浪漫风情 73 9.晚年也疯狂 74 第五章 赵氏姐妹的温柔乡 1.可怜的身世 77 2.风流汉成帝 78 3.许皇后打笔墨仗 79 4.才女班婕妤 80 5.赵氏姐妹入宫 8l 6.登上皇后宝座 82 7.赵皇后的隐私 83 8.汉成帝醉死温柔乡 85 第六章 风流黑旋风 1.痴愚皇太子 87 2.太选妃风波 89 3.人子妃初试锋芒 9l 4.太子的废立困扰着晋武帝 93 5.黑皂后贾南风收拾杨太后 94 6.妖恶皂后的好手段.97 7.风流贾门子弟偷香窃玉 100 8.放纵的后宫牛活 10l 9.太子废为庶民 102 10.末日 105 第七章 第二位女皇武则天的爱恨情仇 1.神秘的图谶 107 2.武媚的胆识 108 3.高宗李治迷恋父皇的爱妃武才人 109 4.血腥的皇后之路 111 5.女皇的才能 114 6.令人胆寒的手腕 116 7.女皇的男宠们 120 8.斜阳下的血色黄昏 122 第八章 风华天子的长恨歌 1.大唐风情 125 2.皇帝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127 3.迷恋儿媳杨玉环 128 4.天姿国色 129 5.贵妃的迷人风情 130 6.禁殿的风花雪月情 133 7.淑女江采萍的悲喜柔情 135 8.魂断马嵬驿 138 第九章 宋徽宗的红粉知己 1.皇帝与妓女 141 2.京师名妓李师师 141 3.夜访美人 142 4.听琴 143 5.玉楼人醉杏花天 144 6.幽姿逸韵远任容色之外 145 7.浪漫天子的浪漫情怀 147 8.国破山河在 147 9.玉人尽为阶下囚 148 10.人生愁恨——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149 l1.末路悲歌 150 第十章 明宪宗与侍女的生死之恋 1.太子的初恋 153 2.吴皇后被废 153 3.迷恋大自己18岁的侍女万氏 155 4.暴死宫中 156 第十一章 皇帝的男宠 1.男宠 159 2.秦皇的男宠赵高 160 3.汉武帝刘彻风流倜傥 161 4.明清时期同性恋盛行 163 第十二章 宫中的男侍们 1.皇帝对于宦官的需要 165 2.宦官的来源 166 3.宦官成为世人眼红的职业 168 4.朝廷对白宫的态度 169 5.宫中执役和值宿 170 6.宦官的个性 171 7.宦官的生活情趣 173 8.非人待遇 174 9.宦官娶妻 175 10.宦官的性需求 176 第十三章 宫禁好尚和文娱生活 1.皇帝的衣冠 179 2.龙袍 181 3.内衣 18l 4.皇后衣饰 182 5.宫中美发 182 6.脂粉饰面 184 7.宫廷时装 187 8.古代宫廷乐舞 189 9.汉宫乐舞 190 10.魏晋南北朝宫廷乐舞 191 11.隋唐宫廷乐舞 192 12.宋宫乐舞 193 13.十六天魔舞 194 14.明宫乐舞 195 15.清宫乐舞 196 16.古代诗人皇帝 196 17.隋唐皇帝的诗才 198 18.宋帝的雅兴 199 19.《鹊桥仙》与《落梅风》 200 20.清帝的文墨功夫 200 21.皇帝的书画之娱 20l 22.艺术天才宋徽宗 203 23.明清宫中的书画活动 205
作者: 本社编选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山西省的旧地方志173种,共70册,其中府志9种,州志15种,县志84种。所收方志中有明刻本、清顺治本、康熙本、雍正本、乾隆本以及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刻本,也有民国年间的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