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0 项 “弗兰纳里” 相关结果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作者: (美)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著;严维明,陈邕译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07
简介: ★此版为彩色插图珍藏本 ★欧盟委员会笛卡儿科普奖获奖作品 ★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获奖作品 ★美国《科学》杂志最佳科学著作之一 ★已被译成近40种国家和地区文字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亲自作序,中科院院士甘子钊、何祚庥及国际知名科学家彼特·阿金斯、提姆·弗兰纳里联袂推荐! 《万物简史》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纽约时报》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出版商周刊》 再过一二十年,布莱森一定会收到不少年轻科学家的来信。他们告诉他,是他的书引领他们走进了科学的殿堂,使他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度过他们的一生。——《俄勒冈人报》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作者: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著;於梅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0
简介: 美国南方作家当中有两位残疾的女性,一位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 作者麦卡勒斯,另一位就是被誉为“南方文学先知”的弗兰纳里·奥康纳 。奥康纳的命运更为不幸,她只活了39岁,在她生命的最后15年里,不得 不和家族遗传下来的红斑狼疮病作殊死的搏斗,待在农庄里饲养孔雀成了 这个未婚女士最无奈的选择。卡佛小说里的那个养孔雀的女人,即来源于 奥康纳。 奥康纳风格怪诞,独树一帜,对人性阴暗有着惊人的洞察。故事诡谲 、阴郁到令人窒息,带有强烈的宗教意识。语言精准有力,常常在看似轻 松幽默中抵达不测之深。《好人难寻》一书中的很多篇章被公认为是美国 文学中的经典名篇,震撼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通往奴隶制、君主制和帝国之路
作者: (美) 肯特?弗兰纳里,乔伊斯?马库斯 著,张政伟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不平等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一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我们所有人都是从平等主义的狩猎者或采集人进化而来,然而,为什么我们中几乎所有的人却又在那些富裕的人的掌控之下?《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接续雅克•卢梭对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探讨,试图在人类起源、人种扩散、社群聚合、国家出现直到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以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群中社会逻辑演变为主线,运用社会人类学材料还原细节,借鉴考古学成果把握趋势,系统建构了人类社会从原始人群到奴隶制、君主制乃至帝国阶段发展历程中“观念世界”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律,廓清了人类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的实质。
作者: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著;於梅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3
简介:《好人难寻》编辑推荐:美国国家图书奖六十年唯一最佳小说奖,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震撼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雷蒙德?卡佛的写作曾受过她的影响,米兰?昆德拉、大江健三郎多次引用其作品内容。
天竺葵
作者: 弗兰纳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简介:
《天竺葵》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三卷本)第一本,将奥康纳早期的八篇作品首次集结成册,最早的《天竺葵》《理发师》《野猫》《庄稼》《火鸡》尽显其富有想象力、惊人生命力和极具穿透力的创作天赋,《火车》《削皮机》《公园之心》勾勒出其长篇代表作《智血》的雏形。
On American writers
作者: 吴富恒,王誉公主编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目录 前言 第一编早期美国作家 考顿·马瑟 乔纳森·爱德华兹 本杰明·富兰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 爱德华·泰勒 菲利普·弗瑞诺 第二编19世纪美国作家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亨利·戴维·索罗 华盛顿·欧文 詹姆斯·弗尼莫尔·库珀 纳撒尼尔·霍桑 哈丽特·比彻·斯托 赫尔曼·麦尔维尔 马克·吐温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 亨利·詹姆斯 伊迪丝·华顿 弗兰克·诺里斯 西奥多·德莱塞 斯蒂芬·克莱恩 杰克·伦敦 威廉·卡伦·布莱恩特 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 艾德加·爱伦·坡 沃尔特·惠特曼 艾米莉·迪金森 第三编20世纪美国作家 威拉·凯瑟 舍伍德·安德森 辛克莱·路易斯 凯瑟琳·安·波特 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约翰·多斯·珀索斯 威廉·福克纳 欧内斯特·海明威 约翰·斯坦倍克 理查德·赖特 尤多拉·威尔蒂 约翰·契弗 拉尔夫·埃里森 索尔·贝娄 诺曼·梅勒 詹姆斯·鲍德温 弗兰纳里·奥康纳 约翰·厄普代克 托马斯·品钦 罗伯特·弗罗斯特 沃莱士·史蒂文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埃兹拉·庞德 玛丽安·穆尔 T.S.艾略特 艾伦·金斯伯格 艾德里安娜·瑞奇 西尔维亚·普莱斯 尤金·奥尼尔 田纳西·威廉斯 阿瑟·密勒 爱德华·阿尔比 艾玛穆·阿米里·巴拉卡
Habit of being
作者: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著;马永波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2
简介: 《生存的习惯》是奥康纳的书信简集,其中收有她在病榻上写的最后一封充满关爱和勇气的信。编辑书信集的也是弗兰纳里的终生朋友萨利?菲茨杰拉德。他认为弗兰纳里除了小说家的艺术习惯外,还具有第二个良好的习惯,就是“生存习惯”。他说:弗兰纳里“不仅行为,而且内心气质和优秀的活力都逐渐在看得见的事物、生存的活物上反映出来,并赋予特性,而其本身反映在她的言行上。 美国天才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唯一一部散文书信集。
作者:
出版社:
简介:《对西方神学和两性关系的颠覆与重构: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的女性主义再解读》拟对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进行女性主义再解读,旨在论证奥康纳试图运用上帝话语来质疑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从而打破传统宗教和西方性别歧视的联盟,为人类,尤其是女性,提供一种救赎方式。奥康纳的作品表明女性思想上的转变是她们获得解放的根本所在,而崇拜男性的上帝形象或者自身来充当上帝都是行不通的,她们必须认识到成为完整的人类的必要性。因此,奥康纳表达了推翻性别等级制度并且采用双性视角下雌雄共体的理想生存模式来取代单一性别视角下性别二元对立的思想。 奥康纳描写了美国南方“圣经地带”的日常生活,将现代人的存在和宗教关注点结合在一起。奥康纳颠覆了神学中的“上帝父亲”形象和社会中的“父亲上帝”形象的不同版本,从而重构了人和神之间的理想状态,即玛丽·戴利所提出的“动词性上帝”。这一新的上帝形象中体现了雌雄共体的完整人类,男性和女性能够真正平等地参与到这一形象中。奥康纳并非直接否定传统神学,而是通过不同男性上帝形象的塑造来使读者,尤其是女性,看到这些形象在现代社会的不合时宜性。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剥夺了上帝在人类面前和男性在女性面前的优越性,从而克服了由于上帝而产生的人类心理的断裂和女性面对男性的劣等地位,颠覆了父权制神学和性别歧视观念所产生的等级制度。同时奥康纳表明把人和神颠倒过来的等级制度对人类同样具有破坏性。那些试图自己充当上帝的人物受到了作者的严厉惩罚。
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
作者: 杨纪平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9-1
简介: 20世纪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的一生平凡而神秘,集作家、批评家、知识女性、幽默家、天主教徒、南方人和鸟类爱好者于一身。正如奥康纳儿时所饲养的“倒行的小鸡”到成年后饲养的“开屏的孔雀”,平凡中成就了独特的美丽。杨纪平著的《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以奥康纳人生中的宗教、种族、两性和历史四个核心元素为切入点,并将各个层面进行综合阐释,透过其作品表面的怪诞、暴力和死亡逐步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和谐思想观。
简介: 《剑桥美国小说新论9:《慧血》新论(英文影印版)》收录的是对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处女作《慧血》的评论。不但质疑了我们对“南部哥特”的理解,还对奥康纳在批评界获得声誉的性质和历史做了全新的探讨。开始部分是迈克尔·克莱灵评述奥康纳获得文学声誉的性质和历史,引用了作家自己的入来信件和作品,还有各种评论和文章,涵盖了她作为殿堂人物的历史。随后的四篇论述采取了四种截然不同并富有争议的观点。小罗伯特·布林克迈耶曾经从传统的神学角度写过奥康纳,现在撰写一篇对她重新评价的文章。帕特里夏·耶格尔撰写的女性主义/心理分析主义文章,探讨《慧血》叙述语态的构建。詹姆斯·梅拉德将奥康纳与拉康相联系,直入奥康纳自己都认为危险但不能抵抗诱惑的领域: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最后,兰斯·培根撰写了其作品中迄今最具开创性的论述,从奥康纳时代的美国流行文化来考虑问题。
悦经典24:好人难寻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09月
一家六口驾车去佛罗里达旅行途中,遭遇逃犯“不合者”,引发了一起鲜血淋漓的悲剧。家中的奶奶是小说主角。她一路喋喋不休,在面对歹徒、危在旦夕时,仍不愿停下自以为是的说教。与假装虔诚的外表相反,她的内心自私虚荣,打满各种小算盘。可以说正是人性必然的自私,将他们推下了命运的悬崖。小说的杀戮悄无声息,但却实实在在的开始发生。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三卷本)第三本,是奥康纳告别文坛、辞别人世前的*作品。收录在册的十一篇作品探讨了奥康纳的读者们熟悉的信仰、道德、种族等问题。这些故事悲喜交加,美丽与怪诞并存,盖有强烈的奥康纳烙印。因患红斑狼疮、三十九岁便辞别人世的奥康纳留下的这部绝响是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不朽经典。
简介: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是美国著名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身后一年后始得发表。本书收录了奥康纳十几部代表性短篇小说,涉及种族、宗教、救赎等多个主题,延续了此前怪诞、诡异、阴暗的写作风格,在平静的对话和叙事中展开黑暗的布景,解剖与阐发人性幽微之处,结局往往使人出其不意,且富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引人思索。
好人难寻
《好人难寻》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三卷本)第二本,是美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收录在册的十二篇作品充满宗教性的象征,萦回启示的可能性,保有人类行为的悲喜交加,面向救赎的必要意义。《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善良的乡下人》等名篇让奥康纳在全世界爱好文学的读者心中占有不可替代一席。
Wise Blood
作者: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著;周欣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1
简介:美国田纳西州埃斯特罗德地方的黑兹尔·莫茨二十二岁从部队退伍后来到一个南方城市,他立刻便同一个叫阿萨·霍克斯的街头传教士较上了劲。黑兹尔极力想在布道和心智上胜出霍克斯一筹,在这种努力中他创立了自己“没有基督的教派”。但最后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死在一条排水沟里。 [前言] 精神荒漠中的希望之光——代序(弗兰纳里·奥康纳)(一九二五—一九六四)是美国二战后重要的南方女作家,长篇小说《智血》是她的处女作。自一九五二年出版之后,这篇小说曾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于一九七二年在美国本土拍摄成同名电影。《智血》是一部具有喜剧风格的怪诞小说。该书出版时,其古怪的情节与荒诞的人物使得许多评论家都感到难以接受。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其哥特式恐怖、阴冷的风格仍不免使得初读此书的读者感到震惊,认为该书晦涩难懂。为了更好地把握全书的主题与风格,有必要对奥康纳创作的地域与时代背景作一回顾。奥康纳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南方作家。历史上,奴隶制以及种植园经济给美国南方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与舒适优雅的生活。人们醉心于田园风光,喜爱聆听风趣的故事与美妙的音乐,并热衷于举行各式隆重的庆典。正如美国当代文论家本·弗克纳所说,美国的南方文学以及整个南方文化成长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在这里,“人们把各州的自主权看得比联邦政府的权威更重要;人们朗诵、记忆并珍视《圣经》中的每一个词句;人们更多的是以传统的农业方式维系家庭的和睦关系;每个人都崇尚尊严,并将温文尔雅的待人方式作为生活的准则”。然而,内战之后,南方被笼罩在战争失败的阴影之下,人们开始体会到战争的创伤、失败的耻辱以及历史的重负,传统的生活方式日趋式微,而昔日的自豪亦被自卑心理所代替。此后,资本主义工业化又对带有封建色彩的旧农业制度造成巨大的冲击,新旧秩序的交替更使得南方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分崩离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十九世纪末期乃至二十世纪初期的南方作家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流露出对辉煌过往的缅怀之情,南方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多愁善感的基调。现代南方文学的最杰出代表福克纳即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虚构的约克那帕塔法县两大家族新旧交替的兴衰史,描绘出一幅鸿篇巨制的南方社会与历史的全景画卷。一九二五年,奥康纳出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萨瓦那镇的一个天主教家庭。萨瓦那是该州最古老的文化中心,它有着浓郁的天主教气氛,是南方腹地“圣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康纳就在福音派教义和预言书的影响下度过了她的少女时期。此时的南方已经逐渐摆脱了福克纳小说中所描写的战争失败的阴影,一度衰退的经济也渐渐复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人们的宗教习俗和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信仰不断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功利,而人们的心灵也被孤独、迷茫、失落、不满等各种负面情绪所笼罩。由于从小浸淫在天主教文化的氛围之中,奥康纳从小就学会了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们的精神世界,剖析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复杂的内心与扭曲的灵魂。从圣心教会学校毕业以后,她进入佐治亚州州立女子学院(今佐治亚学院)学习英文和社会科学。就读期间,她的写作才华开始载露头角:她不但发表了数篇短篇小说,还担任了文学杂志编辑,为此她获得了衣阿华大学写作班的奖学金。在修得衣阿华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她移居纽约从事小说创作,开始在杂志上连载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智血》。一九二∧昴,奥康纳被诊断出得了红斑狼疮。正是这种疾病,使得她在十五岁那年遭受丧父之痛;如今,死亡的阴影又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在她的余生中,她一直受着这种慢性疾病的折磨:先是关节痛、疲劳,随后心肺和肾脏功能也逐渐衰竭。患病后,她回到了佐治亚州的米利奇维尔市,一个开满鲜花的静谧小城。在最初几年里,她尚有独立行动的能力。凭着对写作事业的热爱,她笔耕不辍,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好人难寻》(一九五五)中的大部分作品。后来,奥康纳不得不和母亲一同生活在拥有五百英亩面积的家庭奶牛场上,过起离群索居的隐居生活。写作之余,她在农场上读书、写信,还养了一大群孔雀。除《圣经》之外,她阅读了大量的神学书,如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斯的作品等等。由于疾病,她对宗教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如今,宗教不仅是她感悟世界的方式,更是她的精神支柱,帮助她战胜内心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她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看到宗教的神力,孔雀的美赐予她创作的灵感,而它们周期性的繁殖、脱羽与成长在她看来更是不啻于基督复活的启示。奥康纳在短暂的一生中,除创作了《智血》、《暴力得逞》(一九六。┝讲砍て小说之外,还发表了三十二篇短篇小说和多篇文学评论,并获得多种奖项和荣誉,被称为“南方才女”。她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和《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一九六五)为她赢得了“短篇小说大师”的称号。其中,短篇小说《火圈》和《绿叶》分别于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七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一九五七年,她受到美国文学艺术院的奖励;一九七二年,她的《短篇小说全集》荣获全美图书奖。在她身后,除《智血》外,还有许多作品被先后搬上了荧屏,如《河流》、《火圈》、《难民》、《善良的乡下人》、《你所拯救的生命》等等。如今,她曾经就读的母校佐治亚学院在图书馆开辟了“奥康纳藏馆”,该校的英语语言和新闻系还建立了“奥康纳电子公告栏”。另外,在奥康纳生后所设立的“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奖”也在美国短篇小说奖项中占有至高的地位。这一切无不证明奥康纳在文学上取得的杰出成就。难怪在她三十九岁去世的时候,美国评论界称她的早逝是“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尔德去世以来美国文坛最重大的损失”。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方作家,奥康纳的作品充满了“南方性”。首先,她的小说几乎全部以南方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南方社会中的普通人,尤其是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她的作品一反南方文学中多愁善感的怀旧传统,因而在其中“找不到一丝南方特有的木兰花的香味”(艾丽斯·沃克语),有的只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南方男人和女人。其次,在描写人物时,她采用了许多南方文学传统手法,如运用大量生动活泼的南方方言、俚语以及具有南方特色的黑色幽默等。这多少使得她的小说带上了一些喜剧的色彩和漫画的特性。当然,奥康纳最擅长的还是在南方文学中被广泛运用的哥特式手法。由于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她对社会上病态、卑俗的人和事保有特殊的敏感与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形形色色丑陋畸形、智力迟钝、行为怪癖、乃至心理变态的人物。她将神秘的宗教与病态的暴力共冶于一炉,使小说被笼罩在一种奇异怪诞的氛围之中,读来令人感到惊骇、恐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康纳笔下的南方社会的历史性被大大地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精神和道德的混乱、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现代物质社会。由于自小受到天主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奥康纳在描写南方社会时,并没有像福克纳那样用恢弘笔调去描绘整个南方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更替,而是将宗教问题作为剖析南方社会的切入点。她经常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包括原罪、魔鬼的邪恶以及上帝的恩典等。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自幼养成的探索自我灵魂的习惯赋予了她深刻的思想与锐利的目光,使得她能够从一定距离之外、居高临下地审视她所熟悉、热爱的南方。奥康纳的创作生涯集中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正是美国南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透过灯红酒绿的城市里经济繁荣的表象,她看到的是充满血腥、腐败气息的商业社会,被物质和商品异化了的人群,以及他们的道德沉沦与信仰危机。对那些毫无精神信仰的现代人,她极度鄙视,曾在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中,将他们比喻成树上的猴子,整天忙着“捉自己身上美味可口的跳蚤”,并在小说《启示》(一九七一)中将他们形容成“可鄙的丑陋的猪猡”。她作品中的这类人物的言行往往显得荒唐可笑,他们情感上筋疲力尽,精神上也麻木不仁,显得十分丑陋。然而,对于那些在矛盾与痛苦中苦苦思索、并追寻信仰的人,她却充满同情。奥康纳曾经说过:“我的读者是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人,我很清楚自己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作的。”因此,在刻画这些饱受信仰危机之苦的人物形象时,她非常注重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并进行道德探索。在她看来,“对于这个世界,我只重视它与基督赎罪的关系”,“存在的核心便是圣灵”。因此,她作品中的人物身份以及存在往往跟他们的信仰和赎罪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她细腻、充满悲剧性的文笔描绘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以及种种人生奇异而荒诞的现象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警世与醒世寓言的隐喻世界。当然,她并没有将小说写成宗教教条,而是用质朴自然的文笔及大量的暗喻、象征将它们转化成一则则《旧约故事》般的宗教寓言。《智血》就是这样一则讨论通过信仰得到救赎的宗教寓言。主人公黑兹尔在一个单纯而又笃信基督教的乡村牧师家庭中长大,他的爷爷是一个巡回传教士。从小,他就希望长大后可以像爷爷那样,成为一名牧师。然而,在当兵出国打仗的几年里,他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在异国的战场上,他一方面努力远离罪恶,使得自己的灵魂“不受政府或别国的玷污”,另一方面却发现灵魂已不复存在。从军队复员后他便企图摆脱自己的宗教信念。因此,他离开家乡,去往一座名叫托金汉姆的城市。在那里,黑兹尔先后遇到了阿萨·霍克斯,一个装成瞎子来进行布道的伪信徒和他的私生女儿萨巴思·莉莉·霍克斯,以及一个的名叫伊诺克·埃默里的十八岁男孩。在托金汉姆,黑兹尔不但逢人就称亵渎才是达到真理的惟一途径,还公然在街头宣传一个“没有耶稣的新教”。在这个新的教派中,“瞎子看不见,瘸子不走,死者安息”,不存在救世主,也没有“可供浪费的血液”。然而,他惊愕地发现,公众对他有关罪恶信仰的谈论漠不关心,而他所宣扬的这种新教竟被人被一个名叫胡佛·肖茨的人利用,成为骗钱的把戏。在驱车轧死了那个假冒的“先知”之后,黑兹尔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不久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掉进排水沟里,最后死在了女房东的床上。
Violent bear it away
作者: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著;仲召明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1
简介: 父母双亡的男孩塔沃特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笃信基督的舅姥爷从 他舅舅身边偷走,并在阿拉巴马州的荒林里被当做先知接班人而抚养长大 。老人死后,十四岁的塔沃特来到城市,回到他舅舅的身边,在那里他努 力否定着自己作为先知的命运,反抗着?心对上帝召唤的渴求,但是…… 通过将宗教象征和圣经隐喻的写作手法结合起来,作者描绘了一幅上 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生活的骇人画面,并嘲笑了现代世 俗思想的盲目自信。与此同时,该书还探讨了诸如宗教饥渴、灵魂挣扎、 理性与信仰等深刻主题。像奥康纳其他的小说一样,该书也充满了宗教主 题和阴暗的想象,使它成为了美国南方哥特文学的经典作品。 在本书中,你还会不时地看到艾伦坡和威廉?福克纳的影子。
Square root of 2:a dialogue concerning a number and a sequence
作者: (爱尔兰)戴维·弗兰纳里((David Flannery)著;郑炼译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简介: 《2的平方根:关于一个数与一个数列的对话》像是一位“老师”与一个“学生”的对话。老师通过一系列问答引导学生,通过一个漂亮而又简单的几何范例,建立了一个关于2的平方根的问答二重奏。博学的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逐渐熟悉数学推理,在自己“发现事物”的过程中体验纯粹的快乐。年轻的学生为2的平方根以及与这个神奇的数有密切联系的一个数列所诱惑,迫不及待的投入工作,渴求老师所给予的任何知识。书中运用的数学符号不超出最简单的高中代数的范围,所使用的代数方法是简单的,却非常巧妙的,向我们展示了运用少量的工具和技巧能够做那么多事。在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读者跟随着他们踏上一段数学之旅。
作者: 弗兰纳里·奥康纳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奥康纳曾说:“对于耳背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本书是奥康纳的代表作,包括《好人难寻》《河》《救人就是救自己》《善良的乡下人》《流离失所的人》等10个短篇,承袭了他一贯的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一个个小人物怪诞命运的描述,刻画了人性的挣扎和道德困局。本书初版于1955年,使奥康纳很快成为美国文坛的新星,其中很多篇章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震撼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秘密金鱼
作者: [美]大卫·米恩斯 著,唐江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8-1
简介: 《秘密金鱼》包含了十五个故事:一个终生无法摆脱雷电追袭的男子,正等待着最后的雷霆;一对邦尼和克莱德式的男女,半夜闯入了独居老人的住所;一条在水钵中兜兜转转不肯死去的金鱼,目睹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这些描写平凡的人类困境的短篇,通过抒情与幽默的糅合,在大卫·米恩斯的这部非同凡响的短篇集中,跃然升腾,拥有了神话色彩和普世性。 米恩斯继承了舍伍德·安德森、弗兰纳里·奥康纳、卡佛等人的文学传统,专注于在短篇小说中记录当代的美国社会。故事的场景多设置在了无生趣的郊区,在那些浑浊的河流经过的地区,生活着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是流浪汉、失业工人、瘾君子,他们居无定所,生活窘迫,米恩斯用看似不带感情色彩的笔调,描写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Dry: a memoir
作者: 奥古斯丁·巴勒斯(Augusten Burroughs)著;蒋珍译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简介:一个同性恋的故事,纯净真挚、感人肺腑、刻骨铭心。 这里没有说教,没有是非对错,没有特立独行或者无病呻吟,这里只有一个故事,让你欲罢不能。 如果说《拿着尖刀奔跑》是欢闹、疯狂、震惊……那么《深度郁闷》则是倾泻、感动和希望…… 在逃避现实的路上,他与酒为伴,寻求短暂而虚假的平静;他深度郁闷的内心,时刻挣扎于清醒和沉迷之间。为了寻求解脱之路,他痛苦不堪,却始终不曾放弃希望。 他天真第一位,对他深爱的男人的疏远,可以让他不必为失去爱人而痛苦,然而似乎命中早已注定,在劫难逃…… 一切都看似漫不经心,却终究难挡暗潮汹涌,就如同你即将为他而落的泪水。 一个感人肺腑又啼笑皆非、催人泪下又现实冷酷的故事。一本关于爱与失去的书。本书是奥古斯丁·巴勒斯继《拿着剪刀奔跑》后又一重磅之作。巴勒斯堪称当今美国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本书沿袭了《拿着剪刀奔跑》自传文学的创作方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同性爱情故事。与《拿着剪刀奔跑》相比,本书传达了更多的真挚情感,而不是怪癖和荒诞。巴勒斯凭借冷静而有条不紊的思考,讲述了自己令人嗟叹的生活,成功地延续了马克·吐温、田纳西·威廉斯和弗兰纳里·奥康纳以来的自传体文学传统。
接力出版社,2007
新星出版社,2010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5月
新星出版社,2013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新星出版社,20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9-1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09月
译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