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5 项 “整理” 相关结果
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作者: 熊易寒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 以往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 等客观因素对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本书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 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 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 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 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最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 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 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王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 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 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一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 级再生产——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研究表明:第一,家庭、学校、国家(包括基层政府和意识形态的国 家)、社会干预(NGO、志愿者)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农民工子女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建制化的政治学习与事件化的政 治学习两种机制,前者主要型塑他们的价值观,后者则更多地影响他 们的知识库存。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事件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二,农民工子女与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互动过程,往往是围绕着 身份的确认与否认、斗争与妥协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是以 身份生产为中心的。由此形成的身份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 结构与具体情境共同作用下的权宜性结果,一旦失去外力的推动,一 种特定身份就可能停止运作了。身份认同从来不是自由意志的表达, 而是始终存在于特定的权力结构之中。当农民工子女试图表达自己 的身份认同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群体和国家治理行为的制 约,防御性认同和进取性认同便应运而生。本书用“运作性认同”来表 述农民工子女身份生产的这一特性。 第三,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 虽然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学习积极性高于前者,但他们却更 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对个人的前景也更加悲观,其 成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他们由于对社会流 动的预期很低而自动放弃学业上的努力。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则盛 行“反学校文化”,如果说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是因为低预期而选择 “自我放弃”,那么,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反学校文化”并不是因为 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们常常为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感到自豪。通 过否定学校的价值系统、蔑视校方和教师的权威,他们一方面获得了 独立与自尊,另一-方面则心甘情愿地提前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 但是,反学校文化并不是一套独立的底层文化,对调查问卷的分 析显示:一些农民工子女对基本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与城市儿童相差 甚微,价值倾向基本一致,只不过城市儿童的态度更趋近于政治正确 性,也就是说,而对于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强烈的 支持;而对于主流价值观奄定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坚决的反对。 简言之,与城市儿童相比,一些农民工子女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轻微 的疏离,但他们并没有站在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他们与城市孩子的 不同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库存:在遭遇群际冲突事件之后,一些农民工 子女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将其整理为相应的“故事”,当日后再出 现类似的事件时,这些生活记忆所构成的知识库存将成为他们判断和 行动的依据。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还讨论了相关命题与概念的适用范围,在超越 个案的同时避免过度夸大结论的解释力,一方面揭示了农民工子女政 治社会化的深层机制,另一方面也补充和修正了政治社会化的一般 理论。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作者: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Chinese consumer culture studies report
作者: 零点调查编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的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与社会群体消费文化两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了若干分群或主题研究。在零点分部,这项工作由指标数据负责,并有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整理。早在零点创立初期,零点就倡导与具体指导社会群体的消费文化的研究,并逐步演变为由专人和专门机构来加以管理,今天全球的读者通过将近800家各类语种的媒体能够最快地接收到由零点提供的关于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群体消费文化现状与变迁的第一手每周数据快报。随着时间的过去,这方面系列研究的价值与商业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为此,光明日报出版社将这报告结出版,既反应了该社在选择本主题方面的远见卓识,同时也确使得这些独特的研究成果能以公开出版物的形式为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商业领域的读者掌握,这也是对社会群体消费文化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传播推广工作的一大促进。
宋元明清那些爱
作者: 郦波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8
简介:《传世经典·倾城之爱》系列分为三部:《五代前的那些爱》,《宋元明清那些爱》,《民国那些爱》。是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教授在被称为“小百家讲坛”的江苏电视台《万家灯火》节目的演讲稿整理而成。全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陈迹中梳理出七十个爱情故事,作者对这些经典爱情故事的个性化理解成为串联这段中国情爱文化历史的主线,观念新颖,语言活泼,幽默风趣,历史知识点遍布全书,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息信密度,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评说远古到民国时期情爱的完全读本。 《郦波评说千古爱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评点远古到民国时期情爱的完全读本。一部回肠荡气的中国情爱史,一道色香味全的汉文化盛筵。 本书为江苏电视台“小百家讲坛”——《万家灯火》节目《传世经典·倾城之爱》系列之一。
英文共同题名:Chinese family dynamics 2009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是隶属北京大学的科研、教学 、培训实体,以搜集、整理、集成社会科学研究数据为目的;为社会科学 教学和科研提供平台;为国家政策制定和改善提供依据。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是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跟踪调查数据平台。CFPS项目受国家“985工程”支 持,由iSSS执行,试图通过搜集社区、家庭、个人三层次的追踪数据,反 映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健康和人口的变迁。 CFPS采用计算机辅助调查(CAPI)和CAPI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环节控制 保证数据质量。
New deal of China
作者: 纪硕鸣,周东华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简介: 该书总结了新中国辉煌60年三大新政成果,反思了历次改革积累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出现的难题和挑战;书中认为中国已经开启了第二次改革,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未来三十年征程的系列改革着力点。 该书作者之一纪硕鸣,为《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常任辩手,以社会学的视野从事社会研究,擅长深度报导。曾获香港最杰出同志议题报导奖;连续五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新闻报导奖。2006年1月的《广角镜》杂志刊出纪硕鸣和周东华合写的《中国跨入第三时代》长篇文章,随后在凤凰卫视的《新闻今日谈》节目作了阐述。该文由于观点清新独特,有深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中国新政》是在《中国跨入第三时代》基础上全面充实深度整理而成。 该书将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历史转折,以时代特征划分为革命立国、改革建国、和谐富国等三个时代的三大新政谋略,以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为出发点,进而梳理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特征,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展的三个时代的论述,重点阐述了“第三时代”的形成、特点,及未来的走向。书中认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次被动和应景式的策略性选择,而是自共和国建立以来发生的又一次历史性大转折和大跨越,其意义与曾经已出现过的1949年、1978年的两次转折有着同等的社会内涵,“和谐社会”正在开启着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征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政》提出了中国进入第二次改革时代的思考。虽然都是改革,但改革的理论、内容、思考都与上一时代不同。中共第四代领导核心执政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的社会变化,提出了中国再改革的理论思考,而这些理论建树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书中概括了支撑新政的改革发展理论的十大变化,揭示了中国新政的时代特征,对了解中国时政极具参考意义。 作者在书中并不回避这个时代难题及实现新政目标道路上的挑战。“开启崭新的‘和谐富国战略’的历程,需要突破历史积累的难题,在承接上一个战略时代留下的巨额财富的同时,更需要面对‘财富’背后曾经被‘掩盖’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新一轮改革需要破解的十大困境及解决思路,包括:模式转化,真正跨越“改革传统”;利益多元,建立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形成新的社会凝聚力;上下博弈,找到制度性利益平衡关系;腐败现象严重,建立有效的制约模式;公共服务,实现政府角色转换;民主法治,在党的执政中达到和谐统一;社会公平,建立有效的公平博弈机制;社会循环,在平稳发展中完善“自我纠偏机制”;经济发展,实现政府能力与市场能力有机结合。 作者在最后提出,虽然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艰辛坎坷,一系列的大事件也凸显了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制度和价值的难题,但是中国政府适时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一科学社会价值观,建立核心价值观体系,给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缺失的中国是一个最好的补充。
自我的觉醒
作者: 傅佩荣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简介:本书是根据作者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的心理励志书,是针对现代人的心灵状态所作的省思与疏解。以让我们在21世纪面对挑战时,认清情况,激励自我,并且从中国传统的《易经》思想中寻觅新资源,改变生活的宽度与深度,创造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全书共分六个主题:从认识自己到全人教育、从求知规划到自我定位、从人生苦乐到解脱生死、从面对逆境到自我成长、从开发潜能到止于至善、从心灵跃升到密契合一。我们可以从中撷取生活的智慧与生命的启示,藉以推赞古人的智慧,并且分享今人的心得,为心灵的重建,同时为我们的灵魂充电、意志加油。
鲁平口述香港回归
作者: 鲁平口述;钱亦蕉整理
出版社: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
简介:《鲁平口述香港回归》主要内容包括:“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十二条、三个条约、新界土地、民航问题、七封外交信件、新机场谅解备忘录、政改方案、十七轮的谈判、香港已死、中国福利基金会、香港回归大事记、《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等。
农村性别权力关系
作者: 李银河著
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是作者从未出版过的新作,是一份翔实生动的调查研究报告,也是李银河教授关于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的最新研究作品。该项调查始于2006年秋,2007年夏结束,成书于2008年,2009年补充整理后,首次出版面世。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以描述性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村——后村的家庭结构、性别权力关系等情况,针对女性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她们在上学、就业、婚嫁、抚育后代、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方面与男人的权力差异,从而得出当代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正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缩小。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的主要特色是,当前社会学界对农村家庭权力关系变迁研究较少,而这个问题相当重要。研究的难点在于中国地域广阔,难以通过抽样或非抽样方式获取最全面、客观的材料。本研究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主,回避了这一问题。本调查内容详细、充实,是一本“有趣”的社会学研究作品,是对农村权力关系的生动记录。
Fear of diversity:the birth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ancient Greek thought
作者: (美)萨克森豪斯(Arlene W. Saxonhouse)著;曹聪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0
简介: 翻译西方学界诠释西学经典的论著,充分利用西方学界整理旧故的稳 妥成就,於庚续清末以来学界理解西方思想传统的未尽之业意义重大。设 计这套“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旨在推进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 度理解。选题除顾及诸多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 ,尤其注重选择思想大家和笃行纯学的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读。 本书是其中的一册《惧怕差异—古希腊思想中政治科学的诞生》,在 “恐惧多样性”这个主题的统摄下,作者潜入古希腊自然哲人、喜剧诗人 、悲剧诗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纷纭言辞掀起的急流当中,力求从“ 多”与“一”这个认识论上的主题洞穿古希腊先贤们教诲的奥义,寻根究 源,探出一门关乎我们生活秩序的学问的起源。
Code de la nature
作者: (法)埃蒂安-加布里埃尔·摩莱里著;黄建华,姜亚洲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11
简介:《汉译经典(第2辑)(套装共10册)》包括了《公有法典》、《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自然法典》、《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论》、《论实证精神》、《中华大帝国史》、《我们内心的冲突》、《就业和利息货币通论》、《塞瓦兰人的历史》。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自然法典》作者在《自然法典》中力图陈述他所发现的一个“简单法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理性的任务在于考察和分析现象本身的过程,从中寻找自然界的规律,并集中整理,使之连贯起来成为法律。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批判地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相互关系。除此以外,货币理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赋税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也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当中得以论述。该书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巅峰之作。 《公有法典》在作者看来,私有制是贫困、疾病、垄断、特权等一切混乱、丑恶现象的根源,为了真正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必须进行社会革命,而公有制就是达到这种平等的保证。因为其学说的唯物主义因素,马克思称之为“比较有科学根据的法国共产主义者”。 《精神分析新论》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研究的续篇,是作者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深入探索的结晶,内容涉及生物本能及婴幼儿经历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人生的五个阶段理论、精神分析在治疗活动中的应用等。
著者还有:马景义、甄峰、张忠元
作者: 刘扬等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简介: 《北京市居民民生感知问题研究报告》分九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是民生问题研究综述,对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介绍。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北京市居民状况的描述,分别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纵向维度和当前国际范围的横向维度说明北京市居民民生现状水平的特征。第四章至第八章按照课题组设计的民生感知测度体系对民生感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即在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构建民生感知指数体系,从总体和内部结构,研究民生现状水平基础上北京市居民民生感知问题。其中第四章是对民生感知综合指数的研究,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别对生活状态、生活环境、居民素质、公共服务等要素指数,以及其内部的专题问题展开讨论。第九章以北京市为例讨论国民幸福核算问题。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st
作者: 毛园芳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力图在以上研究方法的指导下,采取从理论分析到现实描述的层次递进来运思。首先,系统地整理社会代价的有关理论问题,构建一个可行的研究框架;其次,对代价进行分析归类,对代价的具体结构进行客观的描述;最后,尝试提出减少代价的路径选择。本书所围绕的中心线索和主题是:把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代价的产生根据,反思发展目标和价值选择的基本原则,探索减少代价的途径和方法,从代价的抑制和调控中寻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节点。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作者: 刘子操主编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简介: 本书采用专题的形式以理论背景、现有研究成果、有待研究的问题为序,将社会保障制度分为社会保险部分和相关部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理论入手,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社会保险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对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专题研究。最后,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企业年金等进行了探索。 本书不同于其他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专著,没有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进行过多的描述,也没有对国外社会保障领域的相关制度进行过多系统的梳理和介绍,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研究。
作者: (法)摩莱里著;邹蜜,李德谋编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
简介: 一直被忽视或否定的自然法律的真实精神。摩莱里思想体系的中心是“自然核心论”。其世界观建立在符合理性的自然神论世界观基础上(即唯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建筑家”创造出来的,这个建筑家对自己作品的命运始终予以了关注。在摩莱里看来,“上帝”是一切既有事物的原则。世界的存在和它的结构、人性和人的能力,都已经足以证明他称谓的“上帝”的存在。 在本书中,摩莱里揭露了所在时代政治和道德的缺陷,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思想。同时,还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的“符合自然意图的”法典草案。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但是,几千年来,大部分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完全不重视这些重要而珍贵的真理,而制定了适合私有制存在的法律,并因此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罪恶之门。理性的任务,在于考察和分析这些现象本身的过程,从中寻找自然界的规律,并集中、整理,使之连贯起来成为法律。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它无条件地承接了理性的17世纪的思想、文化遗产:系列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加上一个“的确存在”的上帝——他是宇宙秩序的制定者和最终保障者。在英国,自然神论者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胆大包天的世纪”,人们对所有的教条和所有公认的观点提出质疑。这让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们在上帝与自然之间游移不定,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发现一个简单法则,即一个归纳概括一切现象的终极真理。 《自然法典》便是摩莱里发现的“简单法则”之一。 摩莱里,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名字。生卒年不详。在1743~1755年间,曾出版了关于哲学、政治和社会学的著述6本。由于最初几本是匿名发表,只在1753年出版《巴齐里阿达》时第一次署上了摩莱里自己的名字,所以很多人还以为“摩莱里”是狄德罗的笔名。1755年,摩莱里发表了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自然法典》。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最有独到见解的社会思想家。 《自然法典》除序言外,有4篇正文和两篇附录。在前三篇中,摩莱里揭露了现存政治和道德的缺点,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思想。第四篇则是他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的第一部较系统的“符合自然意图的”共产主义法典草案,这一草案以简明的法律条文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法治、管理、社会、市政、家庭、思想、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规定。书中对私有制进行了抨击,认为私有制的建立剥夺了多数人的幸福,造成了经济与政治上的不平等,引发了社会道德的败坏和各种恶习;产生了等级特权、专制暴政和不合理的法律。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但是,几千年来,大部分制定和颁布法律的人,完全不重视这些重要而珍贵的真理,制定了保护私有制的法律,于是给切罪恶开了方便之门。理性的任务,就是要在考察和分析这些现象本身的过程中寻找自然界的规律,并集中、整理成为法律,使之联贯起来并作出明确规定。 18世纪的法国,批评社会和政府的人不会遭到持久而残酷的迫害,而懒散、优柔寡断的路易十五的统治又造成了一系列愚蠢而邪恶的现象——这理所当然会遭到思想家们的猛烈攻击;同时,也为摩莱里等思考上帝所制定的自然秩序来为人类立法,以规范人类秩序提供了完美的环境。《自然法典》的诞生,为社会形态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法制蓝本,并逐步对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社会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正因如此,《自然法典》被列入“文化的力量:影响人类的100本书》之中。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东方出版社,2008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华夏出版社,2010
译林出版社,2011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