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91 项 “施蛰存”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Memories of Xianmen university
作者: 朱水涌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作者朱水涌以“以学者的态度,用文学家的叙事,坦呈厦大人的情怀”,让笔下的人物、笔下的故事,乃至那一个个有意味的细节都回到历史现场,有根有据的存在。其所关注的厦大往事是厦大与近代那些风云人物的瓜葛,叙述的是陈嘉庚与李厚基的巧斗、与邓萃英的纠葛,是他为何首选汪精卫为校长以及与汪精卫由友到敌的历史变故;是林文庆创办国学院的欣喜与烦恼、萨本栋的治校二三事、王亚南寺庙孤灯下《资本论》翻译志向的萌生;是鲁迅在恋爱与无聊厮守中的寻路,是林语堂的厦门情结、施蛰存的仗义执言、徐元度的笔名、彭柏山的罹难、余光中的骑自行车,乃至姚一苇、许筱兰的防空洞事件等。作为一个在厦大学习生活了30多年的厦大人,《厦大往事》中有作者对厦大历史的理解,对厦大文化与精神的探寻,对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沧海桑田的追问。
作者: 郭沫若著;郭平英,方未选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简介:《郭沫若读书》内容简介:名家读书系列,是中国社会出版社在致力于大众阅读的推广过程中策划组编的一套书。鲁迅、郭沫若、茅盾、俞平伯、施蛰存、孙犁、唐弢、黄裳,这些名家的一生,与书相伴,读书、著书、译书,卓绩耀世,非同凡响。而收入这套书中的书话札记等,笔涉书人书事书论,凡读书、品书、买书、编书、访书、求书、遇书、淘书、藏书,以及版本、刻工、装帧等有关书的论及,开掘之深,涉足之广,足以彰显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文化底蕴。希望这套书能以中国汉字的经典魅力,开启广大读者的读书兴趣。
作者: 施蛰存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简介:“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要目,其意都在于为读者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创作上的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导读和更多的资讯。 “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出版,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打造一份适于典藏的精品书目。她凝聚了数十位专家的心血,寄括着数以万计的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期望她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罗的淘洗,像那些支持这项事业的朋友们所祝愿的那样:“世纪文学60家”将作为各大图书馆的馆藏经典,高等学校文科考生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为世人所瞩目。 说起施蛰存,对中国文坛有所了解的人大都不会感到陌生。从30年代开始,施蛰存先生即著有《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灯下集》等小说、散文多种。他尤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代表作就是《梅雨之夕》、《春阳》等篇,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本书选录了他精彩作品的一部分,让我们在他那动人的诗篇中感受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专家”的魅力。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年1月
简介:本书(新一版)选录的词作,囊括了唐代、五代、宋代以及辽、金词人的多数经典作品,涵盖了一整部唐五代南北宋的词史。选目精当全面是其主要特色。鉴赏文作者包括俞平伯、周汝昌、施蛰存、唐圭璋、沈祖棻、叶嘉莹等一代国学名家、古典文学研究巨擘,分析解读透彻明了,情理兼胜,质量上乘,是读者了解认识唐宋词艺术精髓、获得文学滋养的捷径坦途。本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之一。该书初版于1988年,审订者为陈振鹏、李廷先、钟振振。第二版于2011年修订,审订者钟振振(负责全书鉴赏文章的审订)、王兆鹏(负责词学书目的修订)、刘尊明(负责词人小传的考订)。在选目与赏文撰写方面,邀请了当时国内众多著名的词学专家共同参与,本着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宗旨遴选篇目,撰写赏文,编订附录,充分反映了当时词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与最高水平。全书共收录唐、五代、两宋、辽、金300余位词人的词作1500余篇。本书新一版拟以第二版为基础,增删、改正若干舛讹,并对附录作增补,新增制作词人年表,使唐宋词鉴赏辞典质量更臻精审完善。依照新一版版式对全书进行重新设计,使版面更加赏心悦目,全面提升本书的档次和品位,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层次的读者需要。
作者: (美)弗兰克·熊著
出版社: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简介: 序一/序二/序三/序四 一、新文化运动与守旧及复古思潮:鲁迅-林纾、陈铁生、柯柏森等 鲁迅君何许人,脑海中似乎有点不清楚,竟然把拳匪同技击术混在一起 ——陈铁生 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林纾 尝听说:卖国贼们,都是留学外国的博士硕士,大概鲁迅先生看了活人的颓唐和厌世的外国书,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吗? ——柯柏森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但有一节要请你明鉴:宋末、明末,送掉了国家的时候;清朝割台湾、旅顺等地的时候,我都不在场…… —— 鲁迅 1.1“鬼道精神” 随感录三十七 驳《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条 拳术与拳匪 1.2解放自己的孩子 致蔡鹤卿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3“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 评提倡新文化者 估《学衡) 1.4由男女同台演戏论盲从 观北京大学学生演剧和燕京女校 学生演剧的记 不敢盲从! 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1.5也来咬嚼咬嚼外国女人的名字 咬文嚼字(一) “无聊的通信” 关于《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滥调’ 咬嚼之余 咬嚼之乏味 咬嚼未始“乏味’ 1.6捅他一回马蜂窝 青年必读书 偏见的经验 聊答“……” 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 报《奇哉所谓……》 附:青年必读书等五篇 二、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鲁迅-陈源、李四光、徐志摩等 他常常的无故骂人,要是那人生气,他就说人家没有“幽默”。可是要是有人侵犯了他一言半语,他就跳到半天空,骂得你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 —— 陈 源 我听说鲁迅先生是当代比较有希望的文士。中国的文人,向来有作“捕风捉影之谈”的习惯,并不奇怪。所以他一再笑骂,我都能忍受,不答一个字。暗中希望有一天他自己查清事实,知道天下人不尽像鲁迅先生的镜子里照出来的模样。到那个时候,也许这个小小的动机,可以促鲁迅先生作十年读书、十年养气的功夫 —— 李四光 带住!让我们对着混斗的双方喝猛一声。带住!让我们对着我们自己不十分上流的根性猛喝一声。假如我们觉得胳膊里有余力,身体里有余勇要求发泄时,让我们望升华的道上走,现在需要勇士的战场正多着哪,为国家,为人道,为真正的正义——别再死捧着显微镜,无限的放大你私人的意气! ——徐志摩 我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者以半牙,以两牙还一牙,因为我是人……有些下贱东西,每以秽物掷人,以为人必不屑较,一计较,倒是你自己失了人格 我可要照样的掷过去要是他掷来。倘若陈源教授似的信以为真,……讲“孤桐先生”的时候立起作一个孤姿势,倒还堂哉皇哉;可是讲“粪车”也就得伏地变成粪车,说“毛厕”即须翻身充当便所,未免连臭架子也有些失掉罢,虽然肚子里本来满是这样的货色。 ——鲁 迅 2.1“挑剔风潮” 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闲话(粉刷毛厕) 并非闲话 我的“籍”和“系’ 2.2“撕破正人君子的外套” 闲话(走马灯) “碰壁”之余 2.3“这样的中国人,呸!呸!!!” 闲话(多数与少数) 闲话(参战) 闲话(利害) 并非闲话(二) 2.4“精神的冒险” 批评与骂人 评心雕龙 2.5“剪除恶草,灌溉佳花” 闲话(创作的动机与态度) 闲话(版权论) 并非闲话(三) 2.6公理不公 闲话(表功) “公理”的把戏 2.7“暗作走狗而脸皮还不十分厚” 闲话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2.8“自己打嘴巴” 闲话 碎话 2.9从五光十色中显出灰色来 做学问的工具 闲话(管闲事)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2.10顺我者“通”,逆我者“匪” 闲话(吴稚晖先生)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2.11“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 结束闲话,结束废话! 我还不能“带住” 2.12“刀笔吏的笔尖” 闲话(剽窃与抄袭) 致志摩 李四光先生来件 不是信 2.13“有根”与“尤其” 闲话(再论线装书) 无花的蔷薇 2.14“血债”和“利息” 闲话 无花的蔷薇之二 2.15“凡请愿就是送死” 闲话 空谈 2.16谣言·小说与人格 闲话(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 无花的蔷薇之三 2.17“弄一个有钱的女人做老婆” 闲话(节育问题) 新的蔷薇 2.18“无枪阶级” 闲话 《坟》的题记 2.19《闲话》广告 辞“大义” 革“首领” 三、费厄泼赖及其他: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在有些不会赶时髦结识新相好的人,老朋友的丧失实在是最可悼惜的事。只可惜老人不大能遵守,往往名位既尊,患得患失,遇有新兴占势力的意见,不问新旧左右,辄靡然从之,此正病在私欲深,世味浓,贪恋前途之故也 ——周作人 你骂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老朽,你自己也得打算有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的地位,能不能有这样操持。你骂袁中郎消沉,你也得自己照照镜子,做个京官,能不能像袁中郎之廉洁自守,兴利除弊。不然天下的人被你骂完了,只剩你一个人,那岂不是很悲观的现象。我问鲁迅,“你打算怎么办呢,现在?’“装死”便是他的回答 ——林语堂 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这其实和中郎本身是无关的,所指的是他的自以为徒子徒孙们的手笔。然而徒子徒孙就以为骂了他的中郎爷,愤慨和狼狈之状可掬,觉得现在的世界是比五四时代更狂妄了……中郎之不能被骂倒,正如他之不能被画歪 但因此也就不能作他的蛀虫们的永久的巢穴了 —— 鲁迅 3.1“痛打落水狗” 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 失题 插论《语丝》的文体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鲁迅先生打叭儿狗图 释疑 3.2“匕首”与“投枪” 小品文的危机 关于写文章 3.3“结识新相好” 忆刘半农君 半农纪念 3.4“养生”与“送死” 让娘儿们干一下吧! 娘儿们也不行 3.5“蛀虫们的巢穴” 做文与做人 “招贴即扯” “文人相轻” 3.6雅俗不能共赏 游杭再记 论俗人须避雅人 3.7开中国许多古怪现象的钥匙 语录体举例 “寻开心” 3.8“挂着羊头卖狗肉” 说个人笔调 再论“文人相轻” 3.9谁是“西崽” 今文八弊 “题未定”草(一—三) 附:老人的胡闹等七篇 四、与狂飙社的恩怨:鲁迅—长虹、常燕生、向培良 同他反对的话都不要说,他想找一些人来替他说话,说他自己所想说的话,而他还不以为他是受了人的帮助,有时倒疑惑是别人在利用他呢!然而他却是得到了“思想界的权威者”、“青年叛徒的领袖”的荣誉!鲁迅梦为皇太子,醒了时,笑了,却仍假装在梦中天才曰:糊涂虫! ——长虹 鲁迅自身是一个足踏在新旧过度线上的老新党,他一方面有新的时代的破坏的,批评的,追求理想的精神,一方面又不能断然舍去那旧科举时代所遗传下的名士风,尤其是绍兴乡土派的尖酸刻薄的刀笔气味,这是他终身的大缺点,但是我们应该原谅,鲁迅已经是个四五十岁的老人,与他同时代的老人甚至时代稍后的中年人都已成为全然落伍的遗老遗少,而鲁迅还能勉强挣扎起来,向着前进的路上去走。 ——常燕生 我之所以愤慨,却并非因为他们使我失望,而在觉得了他先前日日吮血,一看见不能再吮了,便想一棒打杀,还将肉作罐头卖以获利。你如有一个爱人,也是他赏赐你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他只要说一声:“来!”便都飞奔过去了,你的当然也在内。但他不说“来!”所以你得有现在的爱人。那自然也是他赏赐你的。最使我觉得气闷的滑稽的,是常燕生先生在一种月刊叫作《长夜》的上面,摆出公正脸孔,说我的作品至少还有十年生命的话。……一面又想起陈源教授的批评法:先举一些美点,以显示其公平,然而接着是许多大罪状——由公平的衡量而得的大罪状。……更何况这位常燕生先生满身五色旗气味,即令真心许我以作品的不灭,在我也好像宣统皇帝忽然龙心大悦,钦许我死后谥为“文忠”一般。 ——鲁迅 4.1“世故老人”以及“绊脚石” 走到出版界-革革革命及其他 答国民大学X君 走到出版界-未名社的翻译,广告及其他 通讯 走到出版界——1925年,北京 出版界形势指掌图 走到出版界—— 《吴歌甲集》及其他 走到出版界——时代的命运 琐记两则 走到出版界——呜呼,现代评论化的莽原 半月刊的灰色的态度! 走到出版界——公理与正义的谈话 走到出版界——请大家认清界限 所谓“思想先驱者”鲁迅启事 《走到出版界》的“战略” 新的世故 走到出版界——所谓自由批评家启事 走到出版界——鲁迅梦为皇太子 走到出版界一一疑威将军其亦鲁迅乎 “新时代”的避债法 4.2“身败名裂” 我走出了化石的世界 捣鬼心传 4.3“权威者的反攻战略” 吊与贺 4.4“毁或无妨,誉倒可怕” 越过了阿Q的时代以后 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4.5“狼是狗的祖宗” 论《孤独者》 上海文艺之一瞥 答鲁迅 附:“为什么同鲁迅闹得这样凶?’等两篇 五、关于阿Q的两个人格:鲁迅—郑振铎 《呐喊》 《阿Q正传》的成因 六、随时恭候:鲁迅—顾颉刚 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 七、“胡子的颜色”:鲁迅-尸一等 鲁迅先生在茶楼上 还要谈及鲁迅 鲁迅先生往哪里躲 在钟楼上 附:鲁迅先生往哪些地方躲一篇 八、革命文学论争:鲁迅-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钱杏邨、郭沫若等 听说鲁迅近来每天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毁誉;有时机,那便真的睚眦必报了。 ——成仿吾 鲁迅这位老生——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称许他的好处,只是圆熟的手法一点,然而,他不常追怀过去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隐遁主义!好在他不效L.Tolstoy变作卑污的说教 ——冯乃超 可是我们诊断鲁迅害了这恐怖病的原因,(鲁迅自己就是一个医生,本来自己可以诊断自己的病源,不过现在头脑有些“朦胧”不中用了。)倒不仅是李初梨问了一句阶级。据我们看来,一方面是他在“梦中又害怕铁锤和镰刀”一方面又要想“照旧讲趣味” —— 李初梨 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鲁迅的一瞥是很长的一瞥,他以下还把近年来的左翼文学运动“瞥”了一下 ……我看这位日本的“左翼之雄”实在赶不上我们中国的“左翼之雄”,因为像那样鼓睛暴眼地表示出自己的立场来,何如闭着眼睛连不加以“一瞥”的高妙呢? —— 郭沫若 ……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也还是中了才子+流氓的毒。直白的说罢,我一向很回避创造社里的人物。这也不只因为历来特别的攻击我,甚而至于施行人身攻击的缘故,大半倒在他们的一副“创造”脸。虽然他们之中,后来有的化为隐士,有的化为富翁,有的化为实践的革命者,有的也化为奸细,而在“创造”这一面大櫜之下的时候,却总是神气十足,好像连出汗打嚏,也全是“创造”似的 ——鲁迅 8.1“艺术的武器”与“武器的艺术” 《呐喊》的评论 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 艺术与社会生活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醉眼”中的朦胧 “除掉”鲁迅的“除掉”! 人道主义者怎样地防卫着自己? 请看我们中国的DonQuixote的乱舞 鲁迅的闲趣 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 死去了的鲁迅 《通讯》其 鲁迅先生 8.2“不必忙于挂招牌” 死去了的阿Q时代 文艺与革命 “朦胧”以后 8.3“近视眼看扁” 扁 路 鼓皮 8.4“老头子的确不行” 谈现在中国的文学界 “我来……”和“我去……”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文艺战上的封建余孽 8.5在“咖啡店”里 想到写起(节) 鲁迅附记 8.6“围攻” 我和《语丝》的始终 “眼中钉” 8.7“左翼之雄” 上海文艺之一瞥(存) 创造十年(节) 附:鲁迅骂人的策略等五篇 九、论人性、走狗和牛:鲁迅-梁实秋 你指摘他这一点,他向你露露牙齿笑两声,然后他再蹦蹦跳跳地东一爪西一嘴的乱扑,他也并不想咬下你一块肉只想撕破你的衣服,招你恶心。鲁迅先生究竟现在是吃哪一家的草,属于哪一个党,我并不知道,也并不想知道。……其实鲁迅先生何必要我“影射”。有草可吃的地方本来不过就是那几家,张家,李家,赵家,要吃草还怕人看见,太“乏”了! ——梁实秋 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鲁迅 9.1“弱不经风”与“蠢笨如牛” 卢梭论女子教育 卢梭和胃口 9.2“香汗”?“臭汗”? 文学批评辩 文学和出汗 9.3“挥泪以维持治安” 论思想的统一 论批评的态度 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9.4右执“新月”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9.5医治中国现状的药方 “不满于现状”,便怎样呢? “好政府主义” 9.6“我不生气” 答鲁迅先生 “无产阶级文学” “资本家的走狗”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9.7决不上当 鲁迅与牛 经验 附:鲁迅的新著等四篇 十、“阴阳脸”与“生吞活剥”:鲁迅 —叶灵凤 鲁迅先生 《奔流》编校后记(二) 奇怪(三) 漫画而又漫画 献给鲁迅先生 十一、△ :鲁迅-张资平 呜呼!鲁迅大爷有福了有了稿费,“绍兴酒”半坛喝得“醉眼陶然”! ——张资平 张资平氏先前是三角恋爱小说作家,并且看见女的性欲,比男人还要熬不住,她来找男人,贱人呀贱人该吃苦 ——鲁 迅 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答黄棘氏 附:流氓的变迁等三篇 十二、留下几张人生的“白纸”:鲁迅 —刘大杰 《呐喊》与《彷徨》与《野草》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存) 十三、与民族主义文学派的论战:鲁迅 —苏凤、王平陵、邵冠华等 鲁迅先生现在是“很普罗”而且是“左翼之雄”了,但假使有人能够把鲁迅先生的生活来真实地表现一下的时候,我终相信,鲁迅先生的普罗,也是像大出丧用的衔牌,——尽管牌子上用金字漆上了“一品夫人”字样而棺材里关着的还是一个“不动的尸骸” —— 苏风 鲁迅先生不喜欢第三种人,讨厌民族主义的文艺,他尽可痛快地直说,何必装腔做势,吞吞吐吐,打这么许多湾儿。在他最近所处的环境,自然是除了那些恭颂苏联德政的献词以外,便没有更通的文艺的 ——王平陵 在他每次笔战的时候,他一定埋伏了许多小将,——他手下的喽罗——等到对方有了答复,他手下的小卒便狂叫起来帮骂起来。……派人作××主义之后,再加以攻击,于是鲁迅先生自以为是胜利了 我似乎看到一个露出黄牙的笑影子。 ——邵冠华 那些宠犬派文学之中,锣鼓响得最起劲的,是所谓“民族主义文学”。但比起侦探,巡捕,刽子手们的显著的勋劳来,却还有很多的逊色。这缘故,就因为他们还只在叫,未行直接的咬,而且大抵没有流氓的剽悍,不过是飘飘荡荡的流尸。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就因为奴群中有这一点差别,所以使社会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别,而在文学上,就分明的显现了麻醉的和战斗的的不同。 ——鲁迅 13.1“为王前驱”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一瓣落叶 13.2“不敢通或不愿通” 不通两种 “最通的”文艺 官话而已 13.3“哭得更加利害” 提倡辣椒救国 止哭文学 不要乱咬人,当心咬着辣椒 这叫作愈出愈奇 13.4“麻醉的和战斗的” 鲁迅的狂吠 漫与 十四、有关卢布问题:鲁迅-敌天、男儿 呜呼“自由运动”竟是一群骗人勾当(节) 文坛上的贰臣传 《二心集》序 十五、“第三种人”:鲁迅 —胡秋原、戴望舒等 艺术虽然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然不是神圣,然而也决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 胡秋原 ……在中国摆下擂台以来,第一个来打擂台的是鲁迅先生。他老人家说:“我们要理论。”于是有人便把普列汗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译了些出来;虽然译得不十分看得懂,可是鲁迅先生满意了 ——苏汶 正如我们的军阀一样,我们的文艺者也是勇于内战的。在法国的革命作家们和纪德携手的时候,我们的左翼作家想必还在把所谓“第三种人”当作唯一的敌手吧! ——戴望舒 鲁迅先生做了共产党文艺的政治宣传队的俘虏而后,一变而为勇敢的降将军,居然口有道道革命了。……试问年来不能创作之鲁迅,除了倚靠在把持文坛的左联而外,还有什么法子。 ——红僧 苏汶先生却又心造了一个横暴的左翼文坛的幻影,将“第三种人”的幻影不能出现,以至将来的文艺不能发生的罪孽,都推给它了。人体有胖和瘦,在理论上,是该能有不胖不瘦的第三种人的,然而事实上却并没有,一加比较,非近于胖,就近于瘦。文艺上的“第三种人”也一样,……如果这就等于“军阀”的内战,那么,左翼理论家就必须更加继续这内战,而将营垒分清,拔去了从背后射来的毒箭! ——鲁迅 15.1“左而不作”“作而不敢” 阿狗文艺论(节) 勿侵略文艺 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 “第三种人”的出路 论“第三种人” 一九三二年的文艺论辩之清算 法国通信 又论“第三种人” 鲁迅与“?种人” 武断乡曲的鲁迅 与鲁迅论第三种人 15.2“孙行者的尾巴” 谈文人的假名 化名新法 15.3批评与“遮羞布” 看图有感 推己及人 附:论“第三种人’一篇 十六、“战斗者的本领”:鲁迅—首甲等 十分“封建的”的不料现在竟又复活起来,这确不能不说是一个退步 ——鲁迅 汉奸的供状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对鲁迅先生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有言 十七、猪与丰臀:鲁迅 —章衣萍 枕上随笔(节) 教授杂咏 十八、由萧伯纳“宣传共产”引起的笔战:鲁迅 ——《大晚报》 然而,萧先生可别小看了这老大的中国,像你老先生这样时髦的学者,我们何尝没有。坐在安乐椅里发着尖刺的冷箭来宣传什么主义的,不须先生指教,戏法已耍得十分纯熟了我想先生知道了,一定要莞尔而笑日:“我道不孤!” ——大晚报社论 照《大晚报》的意见,似乎应当为着自己的“主义”——高唱“神武的大文”,“张开血盆似的大口”去吃人,虽在二十岁就落伍,就变为僵石,亦所不惜 ——鲁迅 颂萧萧伯纳究竟不凡 前文的案语 十九、“风凉话”的区别 :鲁迅 -周木斋 以鲁迅先生的素养及过去的造就,总还不失为中国的金钢钻招牌的文人吧 但近年来又是怎样? ——周木斋 凡有所指责时,木斋先生以自己包括在内为“风凉话”;我以自己不包括在内为“风凉话”,如身居上海,而责北平的学生应该赴难,至少是不逃难之类 ——鲁迅 恶癖 文人无文 第四种人 两误一不同 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篇 二十、中国抗日的手段:鲁迅 -李家作 等 警犬则不然:老于世故者往往如此。他只认定自己是一个好汉,是一个权威,是一个执大义以绳天下者。在那门庭间的方寸之地上,只有他可以彷徨彷徨,呐喊呐喊。他的威风没有人敢冒犯,和哈吧狗比较起来,哈吧狗真是浅薄得可怜。 ——李家作 胡蝶之做皇后,据说为了漂亮。同时此次萧伯纳到沪时,曾对鲁迅说,“你虽老,但是还很漂亮。”他自己道:“我更老些,更要漂亮。”仅以漂亮为根据,更有作皇帝之资格。 ——傅红蓼 揭开了“以华制华”的黑幕,他们竟有如此的深恶痛嫉,莫非真是太伤了此辈的心么? ——鲁迅 “以夷制夷” “以华制华” 过而能改 案语 附:鲁迅和皇帝一篇 二十一 、文人品行 论争:鲁迅 -曾今可 等 年来这位“老将”常常跟在小报后面做文章,而他同时又骂小报,诬别人和小报是一党 这恐怕也是“老将”战术中的一种“烟幕弹”吧?“管他娘”词“难以发达’,这是无法的事,好在我并不希望她“发达”;如果由“老将”去提倡,一声“众将官听命”,便可“发达”无疑。因为我的一本书名叫做《一个商人与贼》便可以说我是“商人与贼的混血儿”,那“鲁迅翁”就应当是“狗、猫、鼠”的混血儿了 —— 曾今可 因为自序难以吹牛,而别人来做,也不见得定规拍马,那自然只好解放解放,即自己替别人来给自己的东西作序,术语日“摘录来信”,真说得好像锦上添花。可是这样的玩意儿给人戳穿了又怎么办呢?也有术的。立刻装出“可怜”相,说自己既无党派,也不借主义,又没有帮口,“向来不敢狂妄”,毫没有“座谈”时候的摇头摆尾的得意忘形的气味儿了,倒好像别人乃是反动派,杀人放火主义,青帮红帮,来欺侮了这位文弱而有天才的公子哥儿似的。 ——鲁迅 序的解放 《伪自由书》后记 “鲁迅的狂吠”与《伪自由书》 二十二、怎样翻译外国书:鲁迅-穆木天 间接翻译,是一种滑头办法。……有人有批评的才能而因为翻译省力,不去作批评而作翻译,这也是不可以的 ——穆木天 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青年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的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为虎狼可怕,连用铁栅围起来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 ——鲁迅 为翻译辩护 从《为翻译辩护》谈到楼译 《二十世纪之欧洲文学》 关于翻译(上) 各尽所能 论重译 论重译及其他(下) 再论重译 二十三、“金钱并非文章的根苗”:鲁迅-邵洵美等 比如今日在文坛上“北面”而坐的鲁迅茅盾之流,都是人家的女婿……我觉得文坛无时无刻不在招女婿,许多中国作家现在都变成了俄国的女婿了 —— 如是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自己娶不到富妻子,于是对于一切有富岳家的人发生了妒忌,妒忌的结果是攻击 —— 圣闲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脸更青、须更长的老学者,会在一只靠背椅里,桌子上是一大叠的帐薄,里面一项项记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某报上的言论,他一壁便拨动算盘,清算总结。 —— 邵洵美 寻一个家里有些钱,而自己能写几句“阿呀呀,我悲哀呀”的女士,做文章登报,尊之为“女诗人”。待到看得她有了“知己之感”,就照电影上那样的屈一膝跪下,说道“我的生命呵,阿呀呀,我悲哀呀!”可是金银又并非文章的根苗,它最好还是买长江沿岸的田地。然而富家儿总不免常常误解,以为钱可使鬼,就也可以通文。使鬼,大概是确的,也许还可以通神,但通文却不成,诗人邵洵美先生本身的诗便是证据 ——鲁迅 登龙术拾遗 新秋杂识(三) 中秋二愿 《准风月谈》后记 劝鲁迅先生 编辑随笔:鲁迅的造谣 二十四、新青年与文化遗产:鲁迅 —施蛰存 像鲁迅先生那样的新文学家,似乎可以算是十足的新瓶了。但是他的酒呢?纯粹的白兰地吗?我就不敢相信。……所以,我敢说:在鲁迅先生那样的瓶子里,也免不了有许多五加皮或绍兴老酒的成分。我想把《庄子》与《文选》改为鲁迅先生的《华盖集》正续编及《伪自由书》。……本来我还想推荐一二部丰之余先生的著作 可惜坊间只有丰之恺先生的书,而没有丰之余先生的书。我知道鲁迅先生是不会首肯的,因为他是不主张“悔其少作”的,连《集外集》这种零碎文章都肯印出来卖七角大洋;而我是希望作家们在编辑自己的作品集的时候,能稍稍定一下去取。鲁迅先生现在是似乎不大用真名字发表文章的。但他却有许多笔名,在发表的当时既可躲躲闪闪,不负责任,时过境迁,又仍可编纂成集,追认过来。虽然鲁迅先生曾经很俏皮地说过,他写他的杂感文是希望人家改好,人家一好,他的文章就失了作用,然而难道凡被鲁迅先生所针砭过的人物竟一个都不会改好,所以他的杂感集还只得“不三不四”地出下去 ——施蛰存 ……一大队遗少群的风气,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他在未说退场白之前,早已挥了几拳了。挥了之后,飘然远引,倒是最超脱的拳法。现在只剩下一个我了,却还得回一手,但对面没人也不要紧,我算是在打“逍遥游”……明明白白地变了“洋场恶少”了 ——鲁迅 24.1从“遗少”到“恶少” 感旧 《庄 子》与《文选》 “感旧”以后(上) 推荐者的立场 扑空 扑空正误 突围 24.2“别有动机” 致黎烈文先生书 答“兼示” 24.3“糟踏纸墨” “杂文的文艺价值” “题未定”草(六 -九) 附:关于围剿等五篇 二十五、文坛叫卖术:鲁迅 -杨邨人 回过头来看我自己,父老家贫弟幼,漂泊半生一事无成,革命何时才成功,我的家人现在在作饿殍不能过日,将来革命就是成功,以湘鄂西苏区的情形来推测,我的家人也不免作饿殍作叫化子的,还是:留得青山在,且顾自家人吧了!病中,千思万想,终于由理智来判定,我脱离中国共产党了!这日大军压境,新扎空营的主将兼官佐又兼士兵杨邨人提起笔枪,跃马相迎……为首先锋扬刀跃马而来,乃老将鲁迅是也。那杨邨人打拱,叫声“老将别来无恙?”老将鲁迅并不答话,跃马直冲扬刀便刺……老将鲁迅又不答话,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只见得从他的牙缝里头嘘出一道白雾。我们敬爱的文坛前辈老了,他将因为生理上的缘故而要停止他的工作了!在这敬爱的心理与观念上,我将今年来对先生的反感打个粉碎,竭诚地请先生训诲。可是希望先生以严肃的态度出之,如“嘘”,如放冷箭儿等却请慎重,以令对方心服。你看鲁迅在《两地书》里头的情书上面所表现的恋爱的战术,……引起了他的爱人“Dear”“Dear”地叫,他还是“仁兄”“仁兄”的答,决不冲锋接战 ——杨邨人 但待到看见有些地方的老头儿苦得不像样,就想起自己的老子来,即使他的理想实现了,也不能使他的父亲做老太爷,仍旧要吃苦。于是……改做孝子了。先生给我的信是没有答复的价值的。我并不希望先生“心服”,先生也无须我批判,因为近两年来的文字,已经将自己的形象画得十分分明了。自然,我决不会相信“鬼儿子”们的胡说,但我也不相信先生 ——鲁迅 25.1“卖孝” 离开政党生活的战壕 青年与老子 聪明之道(存) 25.2革命小商贩 鲁迅大开汤饼会(节) 揭起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之旗 新儒林外史(存)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25.3“卖老”和“卖小” 文坛三户 文坛三家 六论“文人相轻”——二卖 附:鲁迅的《两地书》一篇 二十六、“南腔北调”:鲁迅 -美子 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然而这是促成他深刻而又滑稽的条件之一。讲演时,常喜把手放在长衫的后大襟里,在台上像动物园的老熊一样的踱来踱去。 ——美子 作家素描 《南腔北调集》题记 二十七、京官的帮闲与沪商的帮忙:鲁迅 -沈从文、苏汶 说到这种争斗,使我们记起《太白》、《文学》、《论语》、《人间世》几年来的争斗成绩。这成绩就是凡骂人的与被骂的一古脑儿变成丑角……一个时代的代表作,结起账来若只是这些精巧的对骂,这文坛,未免太可怜了。对过去的神仙的梦既不能作,新的信赖复极缺少,在生存的肯定上起了惑疑,而又缺少堕入放荡行为的方便,终于彷徨无措,仍然如年纪方在二十数目上的年青人的烦恼,任性使气,睚眦之怨必报,多疑而无力向前,鲁迅是我们所知道见到的一个。 ——沈从文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亦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7则是商的帮忙而已。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鲁迅 文学者的态度 文人在上海 论“海派” “京派”与“海派” 北人与南人 “京派”和“海派” 谈谈上海的刊物 七论“文人相轻”—— 两伤 鲁迅的战斗 二十八、鲁迅是买办吗 :鲁迅 -廖沫沙 因为西洋人虽然不曾把中国放在鸡鸭之下,但事实上也似乎并未放在鸡鸭之上。香港的差役把中国犯人倒提着从二楼摔下来,已是久远的事;近之如……花边文学家的嘴和笔怎能朦混过去呢? ——廖沫沙 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那立意非常巧妙:……因为“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以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其实并无足取 —— 鲁迅 倒提 论“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序 二十九、中国话·外国话:鲁迅 -文公直 先生要做买办尽管做,只求不必将全个民族出卖。我是一个不懂颠倒式的欧化文式的愚人!对于先生的盛意提倡,几乎疑惑先生已不是敝国人了。今特负责请问先生为甚么投这文化的毒瓦斯?是否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总之,四万万四千九百万(除先生以外)以内的中国人对于先生的主张不敢领教的!幸先生注意 ——文公直 可是先生立刻加给我“汉奸”之类的重罪名,……要杀我的头了我的主张也许会错的,不过一来就判死罪,方法虽然很时髦,但也似乎过分了一点。况且我看“四万万四千九百万(除先生以外)以内的中国人”,意见也未必都和先生相同,先生并没有征求过同意,你是冒充代表的。 ——鲁迅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文公直给康伯度的信 康伯度答文公直 三十、“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鲁迅 -林希隽 大抵说来是为了这一类文章轻便,容易下笔,……于是聪明的人们遂群趋这捷径了。而杂文之不胫而走正是不足怪的事。并且到了现今已经有了不少专门写杂文而享盛名的或由此成名的杂文大师和杂文家出现于文坛间了。 ——林希隽 愿我们的杂文作家,勿为虎伥而迷,以为“人言可畏’,用最末的稿费买安眠药片去 ——鲁迅 杂文和杂文家 商贾的批评 做“杂文”也不易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三十一、鲁迅是汉奸吗:鲁迅 -白羽遐等 不久以前,在《自由谈》上看到何家干先生的一篇文字,就是内山所说的那些话,原来所谓“思想界的权威”,所谓“文坛老将”,连一点这样的文章都非“出自心裁”! —— 白羽遐 这时他已经喝得很醉,莞然答曰:“我这放账,等于军部里放军用鸽;好的传信鸽,一头就要八百元美金,我如今蓄了数十百头了。”酒后出真言,……鲁迅翁、郭沫若、周起应、冯画室(雪峰),都成了他所谓“最好的传信鸽”了。 ——天一 内山书店小坐记(存) 鲁迅愿作汉奸 内山完造底秘密 记某书店底秘密 运命 三十二、“斗争的原则”:鲁迅 —田汉 就是健忘的读者想也记得鲁迅先生和杨邨人氏有过不小的一点“原则上”的争执吧,鲁迅先生似乎还嘘过杨邨人氏,然而他却可以替杨邨人氏打开场锣鼓,谁说鲁迅先生器量窄小呢? —— 田汉 但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 ——鲁 迅 调和 答《戏》周刊编者信 三十三、“自我批判”的背后 :鲁迅 -张春桥 如果只是鼓励,只是慰勉,而忘记了执行批评,那就无异是把一个良好的作者送进坟墓里去 ——张春桥 这种模模胡胡的摇头,比例举十大罪状便有害于对手,列举还有条款,含胡的指摘,是可以令人揣测到坏到茫无界限的 ——鲁迅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 三月的租界 附:致鲁迅的一封信一篇 三十四、是非和爱憎:鲁迅 -魏金枝 文人相轻,不外乎文的长短,道的是非,文既无长短可言,道又无是非之分,则空谈是非,何补于事!已而已而,手无寸铁的人呵! ——魏金枝 文人的铁,就是文章,魏先生正在大做散文,力施搏击,怎么同时又说是“手无寸铁”了呢?……明明是加入论战中的了,却又立刻肩出一面“小民”旗来,推得干干净净,连肋骨在那里也找不到了。论“文人相轻”竟会到这地步,这真是叫作到了末路! ——鲁迅 再论“文人相轻”(存) 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 三论“文人相轻” 四论“文人相轻’ 三十五、奴隶与奴才:鲁迅 -张露薇 “题未定”草(五) 附:张露薇致鲁迅一篇 三十六 、《出关》的风波:鲁迅 -邱韵铎、徐懋庸 至于读了之后留在脑海里的影子,就只是一个全身心都浸淫着孤独感的老人的身影。我真切地感觉着读者是会堕入孤独和悲哀去,跟着我们的作者。 —— 邱韵铎 《出关》中的老子之为鲁迅先生的自况,也是很明显的。但这老子,虽然遭门徒的背叛,受编辑的揶揄,结果只好出关,去走流沙,但和老实的夷齐不同,到底还是个“世故老人”他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是“免不掉”的,所以他并不悲哀。 ——徐懋庸 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当初以为可以不触犯某一个人,后来才知道倒触犯了一个以上,真是“悔之无及”,既然“无及”,也就不悔了 ——鲁迅 《海燕》读后记 《故 事新编》读后感 《出 关》的“关” 三十七、鲁迅是托派么:鲁迅-陈仲山等 鲁迅翁加入托派的动机,主要的却是被火一般的领袖欲所驱使着的 ……鲁迅翁由反左联而投降左联,为了是“争第一把交椅” —— 少离 我只要敬告你们一声,你们的高超的理论,将不受中国大众所欢迎,你们的所为有背于中国人现在为人的道德 我要对你们讲的话,就仅仅这一点 —— 鲁迅 来信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关于《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关于〈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给本刊的信》附记 附:鲁迅与托派一篇 三十八、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鲁迅 -徐懋庸、周扬、郭沫若等 关于鲁迅翁的往那里去,只要先看一看引进员谷非张光人胡风先生的行动就行了。 ——虹儿 最后就让我引用吉尔波丁的下面的话:“一切宗派主义不可避免地会招致和现时的政治任务的隔离”,来结束我这篇不充实的短文 ——周扬 我总觉得先生最近半年来的言行,是无意地助长着恶劣的倾向的。以胡风的性情之诈,以黄源的行为之谄,先生都没有细察,永远被他们据为私有,眩惑群众,若偶像然,于是从他们的野心出发的分离行动,遂一发而不可收拾矣。照理,纵使我这私信真是写得罪大恶极,论起罪名来,我想不过是“教训”鲁迅罪,和“攻击”鲁迅的朋友罪罢了。但是,鲁迅先生所据以判定的我的罪状,不知有多少条呵(我是连统计也无胆统计)!从“咬他几口”起一直到“敌人所派遣”止……这其中有着非常恶毒的一手,那就是暴露左联的秘密,咬实我和左联的关系,揆其目的,岂不是同时要使另外一种人来迫害我么! —— 徐懋庸 原来鲁迅先生是在调遣着我们作模拟战,他似乎是有意来检阅我们自己的军实的 ——郭沫若 去年的有一天,一位名人约我谈话了,到得那里,却见驶来了一辆汽车,从中跳出四条汉子:田汉,周起应,还有另两个,一律洋服,态度轩昂,说是特来通知我:胡风乃是内奸,官方派来的。我问凭据,则说是得自转向以后的穆木天口中转向者的言谈,到左联就奉着圣旨,这真使我口呆目瞪。 ——鲁迅 鲁迅将转变?谷非张光人近况如何? 《文学)起内讧 关于国防文学 “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一封真的想请发表的私信 蒐苗的检阅 还答鲁迅先生 附:鲁老头子笔尖儿横扫五千人等九篇
作者: 沈从文著;黄永玉,卓雅插图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简介:《边城》或《湘行散记》,在我的印象中,这两本是他写得最好的散文。——施蛰存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行前,向夫人张兆和许约,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这些信笺及信中所附插图,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其中引子三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一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余为作者回乡土中致张兆和的信。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与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明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介:《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套装共131册)》包括了:《龚自珍·张南庄卷》、《姚燮·蒋敦复卷》、《冯桂芬·郑观应·黄遵宪卷》、《刘熙载卷》、《王韬卷》、《曾朴卷》、《韩邦庆卷》、《刘鹗卷》、《郑孝胥·沈曾植·朱祖谋·况周颐卷》、《吴趼人卷上》、《吴趼人卷下》、《李伯元卷上》、《李伯元卷下》、《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章太炎·刘师培卷》、《梁启超卷》、《包天笑卷》、《王国维卷》、《陆士谔·徐卓呆卷》、《刘大白·夏丐尊卷》、《鲁迅卷上》、《鲁迅卷下》、《苏曼殊·李叔同·姚鹪雏卷》、《叶小凤·恽铁樵卷》、《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卷》、《平江不肖生·顾明道卷》、《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卷》、《徐枕亚·吴双热卷》、《朱瘦菊卷上》、《朱瘦菊卷下》、《郭沫若卷上》、《郭沫若卷下》、《白薇·陆晶清·赵清阁卷》、《张资平·陶晶孙·郑伯奇卷》、《叶圣陶卷》、《范烟桥·程小青卷》、《周瘦鹃·秦瘦鸥卷》、《洪深卷》、《张恨水卷》、《林语堂·徐讦卷》、《朱东润卷》、《茅盾卷上》、《茅盾卷下》、《郁达夫卷》、《胡愈之·邹韬奋卷》、《王统照·胡山源·沈起予卷》、《徐志摩卷》、《丰子恺卷》、《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卷》、《田汉卷》、《庐隐·罗淑卷》、《郑振铎卷》、《彭家煌·叶紫卷》、《瞿秋白·张闻天卷》、《刘呐鸥·穆时英卷》、《李金发·姚蓬子·邵洵美卷》、《阿英·阳翰笙卷》、《夏衍卷》、《曹聚仁·章衣萍·梁实秋卷》、《熊佛西·余上沅·顾仲彝·李健吾卷》、《魏金枝·李俊民·何家槐卷》、《王任叔·王鲁彦卷》、《许杰卷》、《陈毅·夏征农·陈沂卷》、《蒋光慈卷》、《沈从文卷》、《胡风卷》、《冯雪峰·潘汉年卷》、《柔石·洪灵菲卷》、《丁玲卷》、《巴金卷上》、《巴金卷下》、《孔另境·朱雯卷》、《艾芜·沙汀·周文卷》、《叶灵凤·倪贻德·滕固卷》、《刘大杰·陈子展·赵景深卷》、《安娥·关露·白朗卷》、《周煦良·满涛·辛未艾·王道乾卷》、《施蛰存卷》、《戴望舒·徐迟卷》、《陈伯吹卷》、《周天籁卷上》、《周天籁卷下》、《张天翼·蒋牧良·端木蕻良卷》、《于伶卷》、《阿垅·曹白卷》、《杜衡·徐霞村·黑婴卷》、《萧军·罗烽·骆宾基卷》、《陆蠡·丽尼卷》、《陈白尘·孙瑜·姚克·李天济卷》、《周扬·成仿吾·李初梨·彭康·朱镜我卷》、《韩侍桁·章克标·杨村人卷》、《柯灵卷》、《殷夫·胡也频·冯铿卷》、《靳以卷》、《艾青·袁水拍卷》、《丘东平·彭柏山卷》、《师陀卷》、《吴强卷》、《林放·徐铸成·罗竹风·郑拾风卷》、《周木斋·周黎庵·金性尧卷》、《姚雪垠·丰村卷》、《傅雷卷》、《徐懋庸·唐弢卷》、《以群·罗荪卷》、《白危·哈华卷》、《萧红卷》、《蒲风·杨骚·任钧卷》、《辛笛卷》、《王西彦卷》、《杜宣卷》、《周而复卷》、《贾植芳卷》、《无名氏卷》、《苏青卷》、《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浞卷》、《包蕾·贺宜卷》、《潘柳黛·予且·施济美卷》、《王元化卷》、《芦芒·闻捷·肖岗卷》、《菡子·柯蓝·李子云卷》、《蒋孔阳卷》、《茹志鹃卷》、《罗洛卷》、《任大霖·钟望阳·任德耀·洪汛涛卷》、《胡万春卷》、《张中晓·何满子·耿庸卷》、《当代戏剧文学卷上》、《当代戏剧文学卷下》、《当代电影文学卷》、《总目录索引》和《存目:钱锺书卷·张爱玲卷》。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作者: 穆时英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 穆时英(1912~1940)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自此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参加编辑《文艺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作者: 马国亮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2
简介: 良友》画报和马国亮先生 ■陈子善 从坊间捧回《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漏夜展读,不禁悲喜交集。喜的是这部重要的文学回忆录在写成十五年之后终于问世,而且是以如此精美的图文互动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悲的是作者马国亮先生已在大洋彼岸谢世,生前未能见到此书的出版。我想他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 马国亮先生的名字,在一般的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上是找不到的。文学史家似乎已把他遗忘了。他是广东顺德人,1908年生于广州,家境并不宽裕,中学未毕业就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先学美术,后经同学、当时已在主编《良友》画报的梁得所介绍进入良友图书公司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有声有色的文学生涯。他在文学创作上作过多方面的尝试,散文、杂文、小说、电影剧本都有一手。三十年代就出版过散文集《昨夜之歌》、《给女人们》、《偷闲小品》和长篇小说《露露》等,《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就曾收入他的多篇散文佳作。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更大的贡献是1933年8月接替梁得所主编《良友》,成为继梁得所、赵家璧之后的“良友”三大名编之一。 诚如马国亮先生在《良友忆旧》开场白中所说,《良友》是二十世纪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比美国人吹嘘的《生活》杂志还早领风骚十年。对世界画报出版史而言,《良友》才是“真正的创始者”。《良友》的诞生当然与良友图书公司创办人伍联德的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他不但审时度势创办了雅俗共赏的《良友》,更独具慧眼,礼聘藉藉无名的梁得所接替鸳鸯蝴蝶派名作家周瘦鹃主编《良友》,使《良友》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马国亮接替梁得所之后,更带领《良友》跨进全盛期。在梁、马的努力下,《良友》成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大事的重镇,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良友》并非纯文学刊物,但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家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田汉、丰子恺、老舍、施蛰存、穆时英……几乎无一不乐于在《良友》亮相,或以作品,或以照片,或以手迹,其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良友》新闻性和文化性并重,多样化和大众化兼备,是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出色代表,所以近年来它已受到海内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上海文化史的学者越来越大的关注。以《良友》为题目撰写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大有人在。美国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在其新著《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中就以相当的篇幅讨论《良友》及其通过封面设计、明星照片、新潮服饰和各类广告等所“创造”出来的都市需求。我完全赞同李欧梵的看法,即讲述《良友》的故事,正是在于它在三十年代有意识地为“现代性”作广告,借此帮助了上海都会文化的构建。因此它不仅标志了现代中国报刊史上意义深远的一章,也在呈现中国现代性本身的进程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我自己也是经常翻阅《良友》,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马国亮先生的这部《良友忆旧》虽然是关于《良友》画报的个人回忆,但作为唯一健在的“良友老人”,他以清新的笔触,平实的叙述,娓娓道出他所亲历的《良友》创办始末,披露鲜为人知的众多文坛故实,生动地再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风貌,写出了一部独特的“《良友》画报史”,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尽管由于最初以连载方式发表,有些章节言犹未尽,但已十分难得了。早在一九八七年,这部回忆录在复刊的香港《良友》上连载时就曾为人注意,可惜当时在内地无法读到。 我与马国亮先生仅见过两次面,巧得很,每次都与这部《良友忆旧》有关。第一次是一九九○年春,我首次访港,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设宴款待,在座年事最高的就是马国亮先生。他当时已移居香港,担任复刊后的《良友》画报顾问。记得席间谈起他这部已经连载完的《良友忆旧》,香港中大的黄继持教授和书话家黄俊东先生都颇为推重,我建议他结集出版,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他答曰不忙,还要修改补充。四年之后,我又到港,得知他已移民美国,因腿疾返港治疗,机不可失,当即偕香港文史专家方宽烈先生到九龙他的寓所专程拜访,畅谈了一个下午。我告诉他,上海已有学者编选出版了他的散文集《生活之味精》,他事先并不知情,仍感到很高兴。话题自然又转到《良友忆旧》,他有点伤感,在香港已难以出版,内地的出版状况也不容乐观。事过境迁,书中所叙述的人物和场景早已远去,还会有人要看吗?我只能安慰他总会有办法的,赵家璧先生的回忆录《编辑忆旧》等书不是也都出版了吗? 没想到马国亮先生回美国后把书稿托付给了李辉兄,而李辉兄也终不负他所托,把这部珍贵的书稿推荐给了北京三联。于是,体现了作者文化兴趣和文化留恋的这部《良友忆旧》终于得以问世。马国亮先生虽然未及亲见,如果他泉下有知,得悉他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也当含笑称善。 《文汇报》
作者: 施蛰存 编著
简介: 《唐诗百话》全书正文共100篇,上册收入“初唐诗话”“盛唐诗话”,中册收入“中唐诗话”,下册收入“晚唐诗话”和全书名词索引,并附录了施先生有关唐诗研究的文章若干。全书以唐诗讲解和专题两大部分相结合,澄清了诸多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唐诗难题。全书有识见、有考据、有性情。被誉为一部“唐诗百科全书”。
作者: 施蛰存译;陈子善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施蛰存先生一生涉猎极广,自喻治学“四扇窗”,以“西窗”——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产量最多。本书即为“西窗”一景:西方经典智慧小品译文集,诸文多为上世纪40年代所译,可说是施 先生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最心赏最想翻译的外国文学“珍珠”。其中,上编收中、短篇小说,下编收散文、散文诗,均为1949年以后首次结集,实是喜爱和研究施先生作品者的新惊喜。 已有明智的论者在着手研究施先生的文学翻译了,这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无疑大有裨益。但论者探究的目光还只停留在他二三十年代对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系统译介,以及显尼志勒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施先生40年代的大量译作。编选这部《古董俱乐部》的目的,就是试科填补这个空白。
作者: 俞平伯等撰写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简介: 《唐诗鉴赏辞典(新1版)》是以该书第二版为基础,对全书的版面、版式、字体、字号、封面进行重新设计,并拟增加与内容相符的木刻版画、书法作品插入正文,将原来正文的小五号字体放大为五号,使版面更加赏心悦目。全面提升《唐诗鉴赏辞典(新1版)》的档次和品位,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层次的读者需要。
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作者: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
简介: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书中洋溢着战前上海的独特风味,对于上海这个悲情传奇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目 录: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1章 重绘上海 外滩建筑 百货大楼 咖啡馆 舞厅 公园和跑马场 “亭子间”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2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问题 《东方杂志》:一份中层刊物 启蒙事业:教科书 启蒙事业:文库 作为《良友》的一份画报 女性和儿童 广而告知 月份牌 第3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电影院 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电影谈 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中国电影叙述:好莱坞影响与本土美学 《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头》三剧研究 观众的角色 电影与城市 第4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从书刊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现代杂志》 面向一个“现代”文学 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 一个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5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现实之外 历史小说 内心独白和阿瑟·显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诞 第6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摩登女,穆杭,异域风 欲望、诡计和城市 女性身体肖像 舞厅和都市 作为丑角的作家 第7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翻译波德莱尔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恶》 《莎乐美》和比亚斯莱 一个浮纨的肖像 浮纨和时代姑娘 第8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看上海 电影和电影宫 “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谈自己的文章 一种通俗小说技巧 “荒凉的哲学” 写普通人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9章 上海世界主义 殖民情形 一种中国世界主义 横光利一的上海 一个世界主义时代的终结 第10章 双城记(后记)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怀乡: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 关于老上海的香港电影 上海复兴 附录 一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二 漫谈(上海)怀旧 三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修订版附言
作者: 葛亮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 葛亮小说大奖成名作,中国大陆首次发行。《谜鸦》写一对新世代的男女因为饲养一只乌鸦而陷入一连串的离奇遭遇,葛亮以流利世故的语气描绘都会生活,对一切见怪不怪,终究不能参透命运的神秘操作。这是一则都市怪谈,有谜样的宿命作祟,也有来自都会精神症候群的虚耗,颇能让我们想起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魔道》一类作品。2005年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相关评论:葛亮是当代华语文学最被看好的作家之一。他出身南京﹐目前定居香港,却首先在台湾成名,以《谜鸦》赢得台湾文学界的大奖。这样的创作背景很可以说明新世代文学生态的改变。《谜鸦》写一对新世代的男女因为饲养一只乌鸦而陷入一连串的离奇遭遇,葛亮以流利世故的语气描绘都会生活,对一切见怪不怪,终究不能参透命运的神秘操作。这是一则都市怪谈,有谜样的宿命作祟,也有来自都会精神症候群的虚耗,颇能让我们想起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魔道》一类作品。同《谜鸦》收入同一小说集(《谜鸦》)的作品,如《37楼的爱情遗事》、《私人岛屿》、《无岸之河》等或写露水因缘、或写浮生琐事,就算是光天化日,总是隐约有些不祥的骚动。而那「隐忍的内核」成为叙事的黑洞,不断诱惑作者与读者追踪其中的秘密而不可得。《谜鸦》代表葛亮现阶段的写作风貌,一方面对都会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充满好奇,一方面对现实人生作出有情观察,而他的姿态始终练达又不失诚恳。——王德威(旅美文学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展开《谜鸦》诸篇,我们读来每每眼睛一亮。葛亮擅长在氤氲迷离中营造抒情,在萧瑟的氛围里产制高潮。《谜鸦》在台湾出版,我相信可为此刻浑沌的文坛注入一股清流。葛亮的抒情让他惜字如金,要求读者自行构想。这种慧巧,总之不会让人读其书而不费力气。葛亮也爱布迷阵,我们得智取才能见其小说的真章,从而体会故事的来龙去脉。写作有年,葛亮早已养成「拦腰起述」(in medias res)的手法,经常无厘头就把读者往故事中推,希望他们自行揣摩,然后从「中」顾后瞻前,自行拼图,整齐故事。这种荷马式的史诗章法----讽刺的是----葛亮很少拿来处理家国之变或万里征行。他反而取为儿女私情之用,铺陈的是家事或个人琐事。生命无常,人性矛盾,葛亮体之甚深。书题篇《谜鸦》是葛亮的得奖力作,我颇同意施叔青的见解,小说在俏皮的文字中开展,演示人类自以为沉稳的世间「亚迭」(atē)。后一名词是我自己添上,出自希腊,指悲剧中常见的摧毁力量。不论理性与否,冥冥中就是有一股和人作对的自然灵异,我们力难抵挡。《谜鸦》一篇,葛亮由希屈考克开场,继而转入爱伦坡式的心灵魅魈,企图所在,正是生命的脆弱与理性的毫无理性。小说寓大义于微言,寄讽谏于幽默。葛亮得奖,实至名归。像《谜鸦》谋篇之密与布局之奇,《谜鸦》中颇不乏见。《37楼的爱情遗事》写女偿父债的故事,看来也有如自希腊悲剧迢递衍成。太阳底下,父债女还并非新鲜,葛亮创意与讽喻兼具的是所偿之「债」居然是「债主的男嗣」。女角必需私通债主后代,产下一子,才能了还父亲在破四旧的时代误杀对方之子的「旧债」。小说从此也带出家庭因罪愆而衍生的隔代「亚迭」,令人颇兴阿加敏侬(Agamemnon)老矣之叹!《谜鸦》之中,《37楼的爱情遗事》是唯一涉及文革的小说。这场世变,或许因为年轻,葛亮写来已云淡风清,但他糅合时局与传统的「债」与「偿」的观念,落笔不俗。一九七六年迄今,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一夕数变,葛亮所写则一反「传统」。他既不臧否人事,也不故作控诉之状,但荒谬惊怵中字字血泪,文革小说史上可谓前所未见。《谜鸦》诸作,写来确也有点学院派小说的味道,但比起一九六○年代在台湾崛起的学院作家,葛亮绝对有异。他有实验倾向,不过时常呵护读者,务使「实验」的重量不致于难以负荷。葛亮年轻,创作前景却不可小觑。他总是近树浓墨,远山淡笔,希望在轻盈的字句中微其言,大其义。信不信由你:「淡笔浓情」这个矛盾语正是《谜鸦》全书最大的特色。不论中港台,我看「学院作家」后继有人,而《谜鸦》一书正是中文世界新派学院小说最佳也是最近的代表,值得你我细品慢嚼。——李奭学(台湾文学批评家,中央研究院教授)
作者: 俞平伯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简介:《俞平伯读书》内容简介:名家读书系列,是中国社会出版社在致力于大众阅读的推广过程中策划组编的一套书。鲁迅、郭沫若、茅盾、俞平伯、施蛰存、孙犁、唐弢、黄裳,这些名家的一生,与书相伴,读书、著书、译书,卓绩耀世,非同凡响。而收入这套书中的书话札记等,笔涉书人书事书论,凡读书、品书、买书、编书、访书、求书、遇书、淘书、藏书,以及版本、刻工、装帧等有关书的论及,开掘之深,涉足之广,足以彰显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文化底蕴。希望这套书能以中国汉字的经典魅力,开启广大读者的读书兴趣。
作者: 吴福辉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 ,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 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 入本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 蔚为大观。 “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 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 、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 反映和体现作家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 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础真面目与真 精神来,是解读、体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各有千秋、各擅 胜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领略中国现 代文学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和独特魅力。
作者: 施蛰存等撰写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简介: 小品文,一般指内容活泼多样、风格题材不拘的短文,有别于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宏文巨篇。小品之名,源自佛经,其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无文体意义。晚明始将此名应用于文学,如陈继儒《晚香堂小品》、陈仁锡《无梦园小品》,所收皆一些短小轻隽、思理脱俗、情韵兼胜的文章。然其名虽始于明代,其文体则肇自先秦。古代小品文,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枝奇葩,与其他文体一样多姿多彩,源远流长,从涓滴细末到蔚为大观,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为此,我们从历代典籍中精选小品681?,并由众多专家鉴赏导读,成此《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作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又一新品种,以飨广大文学爱好者。 本书选目的基础,是汤高才、沈伟麟、吉明周三先生所编的《历代小品大观》(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本书在该书基础上请专家作了深入修订并进行大量扩充,力图从文学艺术的角度,鉴赏、评价古代小品文的显著成就,帮助读者了解其发展和流变,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希冀这部《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还能为读者提供一种精审精到的选本、注本、导读本。
作者: 施蛰存著;于润琦编选
简介:书名:施蛰存:薄暮的舞女作者:施蛰存原价:10.0ISBN:750801446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05包装: 开本:32开页数:371页印张:
作者: 傅光明主编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6
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鲁迅和他“论敌”之间的论争文选,记录了鲁迅先生的笔战经历。 其中有鲁迅与陈西滢关于“闲话”的是非之争、高长虹与鲁迅的构怨、 “鲁、梁”论战、鲁迅与林语堂的意气之争、施蛰存与鲁迅的文墨官司“《庄子》文选”之争等论战双方的文章,再现了那个时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仔细阅读鲁迅与对方论战的文章,在这样的场景“对比”之下,或许可以弄清楚原先单看一面的文章难以明白的许多事情。比如,人们会发现,原来鲁迅之被骂远多于他之骂人,在许多问题上他都是出于被动的反击;鲁迅对别人多是“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他自己却是一再地被人指为“拿卢布津贴”的“学匪”,宣布要“实际解决”的。等等。这些“论战”的文字,是鲁迅文笔最为犀利、最为精彩的一部分,鲜明地表现了鲁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