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40 项 “朱东润” 相关结果
镜花水月
作者: 陈引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7年11月
简介: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陈允吉、朱东润、赵景深、陈尚君、陈引驰等先生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的代表性论文总计二十一篇,涉及中古七言诗、文心雕龙、续高僧传、目连传等,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
丛书简介:《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是一套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出版的丛书。该丛书是一套反映了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特色、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
张居正大传
作者: 朱东润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年7月
简介: 朱东润是中国著名的传记文学家。他善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实的分析考辨。他不仅通过作品描述了一位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出一段段历史 ,呈现出一个个时代的变迁。朱东润推动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本书是其里程碑式的传记文学创作,记述了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波澜壮阔的一生,再现了其曲折起伏的政治生涯和惊心动魄的官场斗争。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朱东润先生民国间撰成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已成文学批评史领域的经典著作。不过已有的《大纲》是朱东润先生在抗战期间应教学之需的讲义,系将1933年第二稿后半部分和1937年的修订稿前半部分拼合而成的,并非其原本期望的定本。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爬搜档案史料,力图穷尽掌握朱东润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与旧稿,幸获1937年修订本的最后十八章,发现此修订本与此前稿本差别较大,即以此十八章替换通行本中相关部分,还对所有文字重加校订,补充注释,尽可能反映朱东润先生生前手定修订本的面貌,充分显示出朱东润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内容简明而胜义纷呈。
名人印象
作者: 钱汉东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简介: 由于《名人印象》作者钱汉东先生与这些文化名人有直接交往,都是 第一手材料,有真情实感,有生活细节,读来很有兴味。这些文化名人, 从不同角度见证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进程,很有文化内涵和史料 价值,对于启迪后人,开拓未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名人印象》中写 到不少大师级的人物,诸如光未然、吕叔湘、朱东润、陈荒煤、孙犁、施 蛰存、姚雪垠、臧克家、罗君惕、周而复、陈从周、徐苹芳、汪庆正等等 ,都是声名显赫的文化人。他们既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当今文 化事业的积极推进者。这些名人虽已相继离我们远去,渐渐地淡出人们的 视野,但我们不能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失忆,不能淡忘这些文化名人创造的 非凡业绩,他们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精神财富。
寻找溪水的源头——2014“笔会”文粹
作者: 文汇报笔会编辑部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2015-6-1
简介: 本书为文汇报“笔会”栏目的年度精选集,编辑部从2014年度的文章中选取70多篇各种风格的散文,按内容编成七辑:有写日常生活的,谈艺术的,回忆人物的,等等;作者有杨绛、 汤一介、朱东润、宗璞、肖复兴、陈平原、王安忆、李娟、毛尖、恺蒂等。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作者: (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简介: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鼻祖,把唐诗以来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道路。欧阳修评其诗风是“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完巧”,十分允当完足。朱东润先生此书在夏敬观先生的《梅宛陵集校》稿本的基础上,对梅尧臣的诗歌作了编年校注,并作叙论四篇,迻录传记资料十六篇,对于了解梅尧臣的生平以及本书的编辑体例,都有比较全面的交代。本书原为本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此次重印,分平、精装印出,除部分文字修改外,其余内容编排、版式均保持不变。
苏步青画传
作者: 李祥年著;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卿云糺缦:苏步青画传》借助图文串接的新颖版式,略具系统次展示了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为现代中国数学研究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在紧扣主线的同时,对传主艰难坎坷的求学历程、真挚深沉的爱国之心、曲折旖旎的异国之恋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以及作为现代中国数学三大奠基者之一在旧体诗词创作方面的造诣与成就,皆有翔实形象的描述。全书文笔生动洗炼,配图多姿多彩,配以书卷气息浓郁的装帧设计,允称兼备阅读和收藏价值的传记精品。作者为著名传记作家、学者朱东润先生的弟子。
作者: 朱东润著
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春秋左传
作者:
出版社:
简介:《春秋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内传》,是古代编年体史书、散文作品集、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经西汉刘歆改编,而近代则多认为是战国初年左氏根据各国史料编集而成。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以及天道、鬼神、占卜等事,是我们全面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部通史。但《春秋》记事是非常简略,而且遗漏很多的,这使其史学价值大打折扣。?《春秋》的“春秋笔法”所造成的问题似乎很快就被人发现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太史公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这就是说左丘明怕孔子的《春秋》被人歪曲误解,专门为之作传加以解释,是为《左传》。?《春秋左传》为《春秋》三传之一,有60卷,18余万字。书约成于公元前372年至前351年间。全书以《春秋》为纲,并仿照其体例,按鲁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十三公世次记事。编年始隐公元年(前722),终悼公四年(前464),较春秋多出17年。追叙则上溯周宣王而未及周贞定王。本书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不同于《公羊》、《榖梁》完全用义解释。本书取材广泛,博采当时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故志、训、典、语、令及口头历史传说,不但反映了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及各类代表人物的活动,而且还保存了夏、商、周等时期的部分史料。此书文字简洁、优美,作者善于突出事物本质,以简括语句表述复杂纷繁的事件,对战争的叙述,谨严而分明,委曲而尽致,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善用极少笔墨刻画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不愧为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本书原与《春秋》分别单行成书,其纪年方法、时限、内容皆与《春秋》多有不合,书内解经之文显然系后人附入。本书在西汉平帝和东汉光武帝时曾一度立于学宫,东汉贾逵、服虔等曾为其作注,均佚。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将经传合编。其他注释有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有科学出版社本),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伯祥《左传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标点本),还有朱东润的《左传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等。?《春秋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春秋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极具魅力。文史结合的特点使其既有很强的知识性,又极具观赏性。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感受春秋大变革时期的魅力,特别增加了春秋战国历史风云,以及对春秋笔法做了详细论述,对原典做了详解,同时收录了晋朝时杜预所著的《春秋左传集解》,另外对《春秋左传》里的名言和故事都有单独章节讲述。总之,本套《春秋左传》是一部汲取民间读书“活水”、体例全面创新、旨在帮助读者精研《左传》的“一站式”读本。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简介: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为朱东润先生生前未刊 稿,曾于去年与《八代传学文学述论》一并合刊,收 入《复旦百年经典文库》。此次单独出版,颇具重要 意义。本书整体学术水准很高,虽写成于上世纪40年 代,但不少文章和观点今天看来仍**魅力,如对刘 邦和项羽、隋文帝和炀帝的评价,《续高僧传》中所 见隋代佛教与政治之关系,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等等, 都是迥异常流的判断,也都体现了朱先生入木三分、 力透纸背的治学探索精神。今年适值朱先生诞辰一百 二十周年,单独推出该书以为纪念。
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发展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作者: 陈思和,周斌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发展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名师名流(套装上下册)》包括《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发展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名师名流(上)》和《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发展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名师名流(下)》。 《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发展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名师名流(套装上下册)》内容包括象牙塔内故纸堆中——郭绍虞教授传论、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朱东润教授传论、诗骚直解堪千古——陈子展教授传论、海内耆英第一流——吴文祺教授传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王欣夫教授传论、中国戏曲研究的拓荒者——赵景深教授传论、学贯中西——张世禄教授传论、读书不肯为人忙——蒋天枢教授传论、从进化论到唯物论——刘大杰教授传论。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二册.新1版
作者: 朱东润主编
简介: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2册)》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主要选录了清朝和近代时期的诗歌、词、散文、戏曲、小说等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每篇有解题,作者简介,并附有简明的注释。《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2册)》字体为繁体,因此,如对繁体字比较陌生,应对照繁体字查询工具书学习。
中国百年传记经典.第三卷
作者: 萧关鸿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1999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百年传记经典》的第二卷,收录了本世纪40年代至60 年代发表的优秀作品10篇。这些作品大多为名家大师们在抗战时期 酝酿而成的,反映了在救亡图存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 民的复杂心迹。 其中,《八年回忆》以柳亚子在抗战期间的避难行程为线索,记载了 当时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一部不可多 得的抗战文化史。《杜甫传》是诗人冯至结合自身的流亡经历,以切身 的感触和体会所写就的一部对诗人杜甫诗化生涯的佳作。《张居正大 传》是我国著名传记文学大师朱东润的第一部传记力作,其思想精辟、 议论纵恣,在中国传记文学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收录 有记录千古奇丐武训办学事迹的《义丐武训传》,讲述梅兰芳初次南下 唱红上海滩的梨园故实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以及勾勒白石老人艺术 生涯的《白石老人自述》等经典作品。 本书汇精萃之作,各篇作品均附编者题加的精辟案语,可供读者 参考。
中华学府随笔:走近复旦
作者: 陈思和,龚向群主编
简介:走近复旦 陈思和 龚向群主编 去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讨论北大传统的文章言论甚多,我当时想,讲北大传统是自由主义也好,爱国主义也好,有一点不容否认的,就是北大的传统里始终有着京师大学堂的影子。有了这个背景,北大的精神传统就体现出当时的国家意志,“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由民主精神正是体现了由皇权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型时代的国家意志的两端。所以,陈独秀办《新青年》,放在上海办,只是一家有着自由化言论的民间刊物,虽有异端的影响却无以号召全国,后来蔡元培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将《新青年》移到北大出版,情况就不一样了。白话文学的意见也是提出许多年了,但北大一举义旗,文学革命就发动起来了。这里原因当然很多,但北大因为有着京师大学堂的背景,才会有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力,让军阀武人张皇失措。再说清华大学,情况就不一样了,它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一开始就有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模子。有着西方势力背景的学校,国家意志不易渗透,所以更具有非官方非主流色彩。人文学者厕身于其中,能够比较独立地培养起学术价值规范。这可以用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概括,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们似乎都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派,后来清华大学的学术领袖们,也都以稳健学风为标记,闻一多拍案是后来的事了。当时陈寅恪先生的这个思想是针对王国维自杀提出来的,那时正是北伐胜利、国民党建立了统一政权的时候。从理论上说,国民党政权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爱国主义和自由民主都是适用的,而陈先生提出这个思想,却是与这个政府划清了界限,他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是放在政治民主的范畴来谈的,这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也不一样,他是作为一个学人而有自己的自由思想、独立品格,他的价值是以知识分子的学术地位为标准的。传统知识分子只为圣贤立言只对庙堂发言,对照之下,陈先生提出这个原则是对学术负责,只是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上要维护独立、自由精神。这是针对国民党政府而言的,清华在那时刚刚改制为“国立”。不过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清华虽有西方的背景,但与一般的教会学校性质不一样,现在有些学者在关注教会学校的办学经验,是应该的,但也要看清教会背景的致命弱点。教会学校本质上是体现反映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经济力量对中国的渗透。它是以培养符合西方标准的可用人才为主的,有些技术型的人才,像医生、土木工程等学科,教育效果比较明显。至于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就很难说了。 在这个前提下来讨论复旦大学的传统,就不难找到它的特点。复旦大学的前身是复旦公学,是马相伯先生为支持抗议教会势力控制震旦学院教育的学生而创立,也就是说,它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两个特征:一是反对教会对教育的控制,二是坚持民间办学,走的是通过民间集资、华侨资助、不靠官府权力、也不靠西方势力的独立自主的办学道路。邵梦兰的《校史沿革》记录一九四一年复旦大学在重庆被改为国立大学的过程时,含糊说到一点史料:“这次报部,表面上好像先斩后奏,手续上欠缺一点,其实在二十八年三月已有第一次谋改国立的商榷,渝沪两地函电再三,交换意见,曾因谣言误会,说本校已由部令改为国立西康大学,虽经吴副校长(吴南轩)正式向李老校长(李登辉)辟谣;可是改为国立后,上海部分有些问题未获协议,只好搁置,第二次谋改国立……幸留沪李老校长及其他校董共同体察此危机,共同挽救,不再顾到其他枝节问题。”语焉不详,许多细节值得校史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大致所猜测,应该是与“改制国立”即改变了复旦一向坚持的民间办学传统有关。复旦的老校长李登辉是近代应该重视的教育家,他的伟大就在于始终靠民间集资的能力创办了复旦这座人文精神浓厚的大学。过去华侨资助办学的并不少,但所办的大多是技术性职业性的学校,为家乡子弟谋一条求生存的道路;上海这座经济型的现代城市里,技术培训和职业学校是其重要的教育特色,但像复旦那样使人文传统在民间薪尽火传,知识分子能在一个良好的民间工作岗位上承传学术精神,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值得另眼相看的。在这意义上,李登辉之功不在黄炎培、陶行知、陈嘉庚等民间教育大学以下。现在复旦校园里尚留当年李校长募捐而建造的遗迹,更感人者,上海沦陷以后,李登辉以老病之身蛰居租界,为失学的复旦学生考虑,竟说服一位著名银行家负债购房,无偿供复旦师生读书之用,那就是赫德路的复旦大学。那位银行家与复旦的姻缘是由于他的女儿曾是复旦学生,不幸在一次从复旦图书馆回家路上遭疯狗咬而不治,李校长在处理这个悲惨事件过程中与那位银行家有过几次接触,竟能发展出如此盛事,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梁大鹏在《怀李故校长登辉博士》一文中有一段说得很好的话:“他不像一般主持大学教育行政的人,长于较量,精于盈亏,周旋酬酢,应付人事,只要学校能够安定下来,便算功德圆满;李校长显然也不像另一派的大学校长,以社会领袖自居,对于校政仅作政策上的决定,平时决不过问细节,遇事涉及基本原则却很认真,言人之所不言,为人之所不为。我们的李校长似乎是属于上述两派之间的人物。”这话颇值得玩味。大凡私立学校的校长,必须有务实精神和经营头脑,但李登辉校长可贵的是他还具有知识分子崇高的人文关怀和一身凛然的正气。这就是他不同于蔡元培这样的领袖人物,也不同于一般学界的行政人员的地方。 因为复旦大学有着私立大学的传统,所以与庙堂的关系比较疏远,与民间动荡的革命思潮息息相关。复旦建立于清未,与从事反清斗争的地下政治力量有着密切联系,革命元老于右任就是复旦的创始人之一。“五四”学生运动兴起后,从“五四”到“六三”工人运动爆发的一段时期里,运动中心逐渐南下,复旦大学的学生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直接在反对党领袖孙中山的秘密参与和指挥下做了大量工人和商会的工作,终于使“五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民间思潮汹涌推动政治的典型例子。上海当时三座较为著名的大学,南洋公学是公立大学,在政府直接控制之下;圣约翰是教会学校,校风更加保守,而复旦大学是私立学校,革命之风容易盛行,所以成为上海学生运动的的策源地。许多学生由于参加学生运动不得不转入复旦,如后来曾当校长的章益就是因参加“五四”学生运动被圣约翰大学开除而转入复旦大学的。三十年代抗日救亡运动中,复旦学生也是风起云涌,当时于右任民经转为在朝人物,自然不希望学潮发生,一次学生发起赴南京请愿,于先生赶到车站阻止,说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抢上火车赴京,于先生也随之上车,到了南京下车后,继续在车站劝说,仍然无效,学生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自然背后有许多原因,而李登辉校长和章益等一批骨干教师的支持是极为重要的力量。有一篇回忆文章记载:抗战前一年,警察进复旦校园抓学生,李校长和文学院余楠秋院长出面保护学生,结果挨了警棍,引发了学生与警察的大冲突。李登辉校长当然不会自学去反对政府,但在知识分子和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的制约下,他有庙堂与学堂之间,显示出现代大学校长中极为难得的崇高本色。这在国立学校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五四”学潮中有良知的蔡先生只能以辞职的方式来支持学生,却不能像李登辉校长那样直接支持学生。本校长保护本校学生的精神榜样曾影响过几代复旦的校长,章益是李校长言传身教的学生,在极其险恶的年代里曾设法保护学生而任劳任怨;陈望道先生也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保持自己的学生,拳拳之心,弥足珍贵。这一点许多回忆文章都已经说到了。 复旦大学在五十年代有过一次飞跃性的发展,那是高校的院系调整以后,一大批著名教授进入复旦,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学术重镇的格局。教授们来自各个大学,他们将各自的校风学风带入复旦大学,使原来民间办学的草根精神获得根本性的提升。但是当时高校已经纳入了国家统一的教育计划之中,成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一个主战场,以往的学风已经很难得以延续。复旦大学原来就不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它的传统究竟是什么也许不那么重要,即使曾经有过一些校训校规,也很少有人去认真实践。我对校史缺乏研究,有些问题无法深究,比如,在复旦校歌里有这么一句词:“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无羁绊。”这“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向往与陈寅恪学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不知有没有联系,如果没有直接的联系,那就说明民间办学与知识分子民间立场有着根本上相沟通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在五十年代显然是不能公开倡导的,但教育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讲台掌握在谁的手里,而是体现在知识分子对学术的献身态度和对学术传统的承传自觉。我刚才说到民间办学时用了“草根精神”一词,其实草是最软弱最贱卑的东西,它看上去微不足道,决不鲜艳夺目,但草之根却是最坚韧最易于生长的,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草根精神在学术为显学的时代里并不受人们重视,但是一旦学术在“政罗教网”中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时,这种草根精神就变得重要了,有时可以成为被绑的普罗米修斯们的精神支持。 在复旦的教授中,自诩为大师或以大师自居的似乎很少,但在平凡的治学和为人中却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本色。章培恒老师在《我跟随蒋先生读书》一文中回忆蒋天枢教授对陈寅恪先生的敬仰时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蒋先生在一九五三年“独来南海吊残秋”时就接受了陈先生所嘱托的传播其学术著作的任务,一九七八年以后蒋先生编辑、整理、校堪的《陈寅恪文集》陆续出版,出版社送来千元稿酬,蒋先生没有接受,理由是学生给老师整理文稿不应拿钱;还有一件是,蒋先生所写的陈寅恪研究论著,包括《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均是陈述事实,不作发挥,更没有借此炫耀自己。我以前读过章老师另外一篇文章,还讲了关于蒋先生的其他一些事,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是在六十年代,蒋先生应约校点《诗会通义》,有意让章老师合作(当时章老师是蒋先生的助手),书出版后,蒋先生用校点费让章老师购买了一套学习古籍必备的大型丛书。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小,很微不足道,但真要这样本色地做了,这样的对待老师和对待学生,在现在的环境下却是很不容易的。教育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对老师是否真诚地出于敬仰和爱戴,全力维护和发扬老师的学术成果;对学生无论其贤愚,是否尽力帮助其走学术的道路,使学术得以弘扬传播。这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上的学术承传的主要体现。现在常听做教师的和做学生的抱怨收入菲薄,不安心于教职,仿佛因为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就没有心思谈学论道了,这种话偶尔谈及也没有什么,但是谈多了就真这么认为了,并原谅自己的倦怠,结果使人变得卑琐起来,治学上也不会有大出息。章老师所举蒋先生的几件事,都涉及到点滴的经济琐事,但其意义却是远大而且重要。我虽在复旦校园工作多年,却一直无缘聆听蒋先生的教诲,但从章老师的文章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蒋先生个人的高风亮节,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师道的教育。 前几年朱东润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写过一篇纪念文章,其实朱先生没有直接教过我,也没有过个人的交往,当时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身在异国,写朱先生时更多的掺杂了对复旦的感情。我是这样开始的:“我进大学那一年,朱东润先生已经八十二岁,还担任着中文系的系主任。时间过得真快,记得第一次走到学校大门前,眼睛望着‘复旦大学’四个毛体字,心里不由得‘格登’跳了一下。像是为了壮胆,我很记住自己迈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心境,从这以后,我的生命旅程就一直走在复旦校园里,平静如水地上课、下课……一晃竟十八年过去,朱东润先生今年是百岁诞辰了。”现在又是几年过去,我在复旦学习和工作已经超过二十年了,但平时只是教书写作,对复旦的历史和传统也不怎么关心和了解。这次四川人民出版社庄学君女士约我编辑这本《民间的薪传》,使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校史材料,便产生如上一些心得。但也只是浅尝辄止,有望通过这本小册子,引起复旦校友对母校的精神传统与学术立场的进一步研究的热情。 一九九九年七月三十一日于虹口黑水斋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 张居正出身寒微,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此后三十余年间,张居正如同一只冷静的豹子,官场失意时蛰伏忍耐、锻炼心智,一有转变,就运用其胆略和魄力,精准地抓住每一次晋升的机会,最终登上权力的巅峰。 1564年,他经由老师阶的推荐,成为裕王的侍读,而后裕王继位,是为穆宗,张居正的权势随之提升,进入内阁,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后来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登基。帝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彼时,高拱一人控制了内阁大权。于是,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张居正由此成为大明首辅,位极人臣,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他发展经济,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他整顿吏治,考核各级官员,使朝廷政策畅通无阻;他平定叛乱,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关。他以一己之力让摇摇欲坠的明朝重现生机。 翻开这本书,领略张居正成才成名、待人处事、为官用人的高深谋略与智慧!
朱东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
作者: 复旦大学中文系编
简介: 在一代宗师朱东润先生(一八九六——一九八八)诞辰一一○周年之际,纪念先生的文集编辑成书,陈尚君、骆玉明学兄及朱师孙女邦薇君嘱为作序,因不揣愚陋,谨献刍言,伫候明教。 回首往事,我于一九五六年考入复旦大学作朱先生为导师的研究生,一九五九年留校任教后仍一直受先生指导,前后历三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先生道德之崇高、人格之伟岸、学识之博大精深。先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而具有强烈现代意识,并十分重视借鉴外国长处,屡屡强调研治文史当须“一条龙”,意即从先秦贯串到现当代。其早岁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内容以人为本,诗文批评外兼及词论与戏曲小说批评,有力突破旧有文学观念框架;对《诗经》、《左传》、《史记》、《汉书》等专书研究,戛戛独造,成一家之言;《张居正大传》、《陆游传》、《陈子龙及其时代》等系列传记文学巨著与人物专论,以不朽之文写不朽之人,既突出传主个性特征,并展现其所处整个时代风貌,开拓文坛新境界。凡此皆文史结合,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科学方法与感情倾注结合,中外古今之学相结合,示后学以典范。先生长于诗歌,兼擅各体书法,雄浑磅礴,与其人之性格、学风一致。自顾不敏,有幸长期承蒙先生殷勤教诲并寄厚望,令我铭感无已;而对先生峥嵘浩瀚的学养,实未能希冀于万一。故常怀高山仰止之思,每重温先生遗著而不禁泫然也。
陆游传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涛人之一,也是留下诗作最多的诗人。 他生活于充满内忧外患的南宋时期,一生经历了科举落榜、爱情失意 、怀才不遇、政敌打压等种种磨难,但始终保持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高昂斗志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可贵操守,并有 近万首诗作和百余首词作传诵至今,脍炙人口,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本书用优美大气的文笔、严密扎实的考征,记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 的涛人历经坎坷却又百折不回的一生,催人奋进,更发人深思。阅读本书 会对陆游重要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 现代都认为陆游为爱国诗人,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一位爱国的志士, 必须举出具体的事实来,否则不容易取信。空头文学家固然是要不得的,可 是没有具体行动的爱国志士也不会引起更多的敬意。既然要为陆游写传,就 有必要把具体的事实,加以疏通证明,然后才能塑造出这一位爱国诗人的形 象。
史记考索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是著名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史记》等研究的重要代表作。该书 共十八篇,综合历代研究成果,对史实、文字、词语等进行考辨、校定、 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 及记载矛盾、失误等。
简介: 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鼻祖,把唐诗以来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道路。欧阳修评其诗风是“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完巧”,十分允当完足。朱东润先生此书在夏敬观先生的《梅宛陵集校》稿本的基础上,对梅尧臣的诗歌作了编年校注,并作叙论四篇,迻录传记资料十六篇,对于了解梅尧臣的生平以及本书的编辑体例,都有比较全面的交代。本书原为本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此次重印,分平、精装印出,除部分文字修改外,其余内容编排、版式均保持不变。
诗经演
作者: 木心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史记二十讲
作者: 梁启超,王国维等著;韩兆琦,周旻选编
华夏出版社,2009
冯其庸论红楼梦
作者: 冯其庸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作者: 朱东润 著
译林出版社 2016年08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新1版
万历首辅
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张居正传
海南出版社,1993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Beethoven
作者: (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华文出版社,2013
东方出版社,2009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名家名传典藏书系:张居正传
新世界出版社 2016年4月
东方出版中心,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