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2 项 “李密”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明)罗贯中 著
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政治家、军事家,自小有超凡的智慧,在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17岁)、劝李渊晋阳起兵(19岁)上深有卓识。青少年时代率军扫荡群雄,帮李渊建立唐朝。626年,发动玄武门,被立为太子,不久继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善于纳谏、用人,开创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是我国及世界上鼎盛的封建王朝——唐朝的奠基人。也是后代敬仰、学习的榜样。 隋朝末年,杨广当政,由于大量用兵,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兵役及奢靡的生活,民不聊生,遍地群雄蜂起,其中著名的有翟让、李密、程咬金领导的瓦岗军、王世充、杜建德、宋金刚及十八路反王。 本书从隋末写起,以李世民为核心人物,记述了他在文臣杜如晦、房玄龄,武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侯君集等辅佐下逐一扫荡群雄,建立唐朝大一统及击退突厥,开创贞观盛世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李世民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超的谋略及用人智慧。 本书原名《隋唐两朝志传》(且记述到中唐),开创了《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隋唐史小说传统。因以李世民为中心人物,且书名不通俗,今改名《唐太宗李世民传》,一方面希望读者借此了解隋唐历史,另一方面学习李世民宽广的胸怀、励精图治的精神、高超的谋略及用人的智慧。
作者: 冬雪心境著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简介: 这是中国历史的巅峰王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 史的新纪元。唐朝三百年,其问交织着政治的博弈、灿烂的文化、铁血的 浪漫,虽然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在,边关的笛声也已消沉,但唐朝的荣光依 然照耀着我们。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去细细品味三百年的大 唐历史。 本卷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生写起,到李世民登基为止,详细叙述了 唐朝开国这一艰难的创业历程。晋阳起兵、平定秦凉、进剿山西、鏖战洛 阳、决战虎牢关、东征刘黑闼、马踏江淮,李唐王朝打遍天下无敌手;薛 举、李轨、李密、窦建德、王世充、杜伏威等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 更有唐朝初年刘文静谋反和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两大疑案。冬雪历史, 精彩纷呈。
作者: 李密 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本书介绍了雷电伤害与防护的系统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一章讲述了古代雷电认知和防御;第二章概述了现代雷电科学发展,重点叙述了地闪结构和雷暴分布特征及雷电灾害;第三章对近十几年来我国雷击人身伤害情况统计分析,列举了29起重大雷电伤害事故,并指出雷击死亡人数将呈逐步减少趋势;第四章详细说明了直接雷击、上行先导、接触电压、跨步电压、旁侧闪击、雷击冲击波、雷电波侵入、感应放电、球状闪电、雷电次生伤害十种雷电袭击人体的方式;第五至第六章是雷电伤害人体的机理和雷击致假死的急救方法;第七章着重叙述了雷电灾害调查,雷击死亡鉴定,以及雷电人身伤害引发的纠纷官司;第八章介绍了几种基本的人身防雷方法。本书内容丰富新颖、图文并茂,面向普通读者,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雷电科学、急救知识和人身防雷的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从事雷电灾害调查、雷击死亡鉴定和雷电防护技术等相关工作者参考使用。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巴蜀》一书虽然是游记,但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不像清代一般的国内游记多以记载沿途古迹名胜为主,而是在记载沿途的地理地势、风土人情、经济和物产状况、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的基础上,突出对经济贸易、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的记载。 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熟悉,故游记对沿途历史名胜不仅多有记载和感怀,还有一些考证和研究。如在宜昌对荆门、虎牙历史的描述,博采古史,古今融通;作者对南京范成大的《吴船录》和陆游的《入蜀记》十分熟悉,旅行中经常将七百多年前范成大和陆游记载的风物与当时的风物进行比较;如将陆游记载的黄陵庙卖茶妇女与清代的妇女进行对比,发现妇人肤色不像陆游记载的那样白,也不见缠着青斑布头巾。有时还对一些史迹进行考证,如在归州对秭归得名及与楚文化和屈原的关系的考证,也是有一定见解的。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简介: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收录隋唐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故事56篇,其中包括“谋士李密”、“瓦岗军攻打隋军”、“诗圣杜甫”、“史学家司马光”等
作者: 古月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6年4月
简介:隋朝末年,杨广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身居高位的杨玄感趁乱造反,惊出杨广一身冷汗,与此同时,全国上下群雄并起,各路反王遥相呼应,虽然他们之中只有一路能笑到最后,但像窦建德、李密等人也都能在历史长河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段精彩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些焦点问题:杨广真有那么昏庸,还是唐朝史学家在诋毁他?翟让、李密为何由好兄弟变成仇敌?李密为何与皇位失之交臂?李世民的军队为何战无不胜?秦叔宝、尉迟敬德真有那么骁勇?程咬金只会三板斧?……杨坚在位时期,隋朝强大、富足程度超过几十年后的“贞观之治”时期,军队强盛自是不必细说,这样丰厚的家底足够几位昏庸皇帝挥霍了,如果不是杨广将昏庸发挥至极致,把“祸国殃民”表演得酣畅淋漓,大隋帝国也不可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灰飞烟灭,自古以来老百姓不被逼到极限都不会想着反政府。虽说一个朝代的覆灭不是皇帝以一己之力完成的,但皇帝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看尽隋末烽火,请翻开《秦王破阵》。附大事年表:公元566年,唐高祖李渊出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公元598年,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一征高句丽公元613年,杨广二征高句丽公元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公元615年,杨广被困雁门城公元616年,翟让在瓦岗山起义公元616年,隋将张须陀被瓦岗军斩杀公元617年,瓦岗军占领洛口仓,翟让被李密杀害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并在同年攻占长安城公元617年,窦建德称长乐王,刘武周起兵反隋公元618年,杨广驾崩,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公元618年,大唐打响开国第一战——浅水原之战公元618年,王世充大破瓦岗军,李密投靠大唐公元619年,窦建德斩杀宇文化及公元619年,李密反唐,死于乱军之中公元619年,王世充建立郑国公元620年,李世民大破刘武周、宋金刚公元621年,李世民大破王世充,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公元621年,李靖生擒萧铣公元623年,刘黑闼兵败,唐朝再无强敌
作者: 墨武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 经过数度角逐,江淮军败亡,一代枭雄李密也死于对萧布衣的暗杀一役 ,宇文化及一干人也被窦建德除掉,徐圆朗被灭,李靖尽收西南河山。天下 逐渐显出萧布衣、李渊、窦建德三分的局势。与此同时,全书所埋的诸多谜 团也渐渐显明。李玄霸到底有没有死呢?萧布衣的父亲萧大鹏好像也不是一 个简单的人物,昆仑是谁?思楠为何和假陈宣华如此相像?《江山》第五卷 《三分天下》带你进入热血英雄世界最紧张、最壮丽的部分!
作者: 迟双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古文观止全鉴(珍藏版)》以时代为经,以历代作家作品为纬编排,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是品味优美散文的范本。《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
【目录】
卷一 周文
◎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 /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左传》) /
◎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三年《左传》) /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 /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公十一年《左传》) /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左传》) /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左传》) /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左传》)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左传》)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左传》) /
◎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左传》) /
◎介子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左传》) /
◎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左传》) /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左传》) /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左传》) /
卷二 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文公十七年《左传》) /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左传》) /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二年《左传》) /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左传》) /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左传》)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左传》) /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左传》) /
◎季札观周乐(襄公二十九年《左传》) /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左传》) /
◎子产论尹何为邑(襄公三十一年《左传》) /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昭公元年《左传》) /
◎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左传》) /
◎吴许越成(哀公元年《左传》) /
卷三 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周语上《国语》) /
◎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国语》) /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国语》) /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 /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 /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 /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 /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廿九年《公羊传》) /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谷梁传》) /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 /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 /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 /
卷四 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 /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 /
◎范雎说秦王(《国策》) /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 /
◎颜斶说齐王(《国策》) /
◎冯谖客孟尝君(《国策》) /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 /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 /
◎鲁共公择言(《国策》) /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 /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 /
◎卜居(《楚辞》) /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 /
卷五 汉文
◎五帝本纪赞(《史记》) /
◎项羽本纪赞(《史记》) /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 /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 /
◎孔子世家赞(《史记》) /
◎外戚世家序(《史记》) /
◎伯夷列传(《史记》) /
◎管晏列传(《史记》) /
◎屈原列传(《史记》) /
◎游侠列传序(《史记》) /
◎滑稽列传(《史记》) /
◎货殖列传序(《史记》) /
◎太史公自序(《史记》) /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 /
卷六 汉魏文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 /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 /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 /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 /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 /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 /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 /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 /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 /
卷七 六朝唐文
◎陈情表(李密) /
◎兰亭集序(王羲之)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
◎北山移文(孔稚珪) /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
◎滕王阁序(王勃) /
◎与韩荆州书(李白) /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
◎陋室铭(刘禹锡) /
◎阿房宫赋(杜牧) /
◎原道(韩愈) /
◎原毁(韩愈) /
◎获麟解(韩愈) /
卷八 唐文
◎师说(韩愈) /
◎进学解(韩愈) /
◎争臣论(韩愈) /
◎与于襄阳书(韩愈) /
◎送孟东野序(韩愈) /
◎送董邵南序(韩愈) /
◎送杨少尹序(韩愈) /
◎送石处士序(韩愈) /
◎祭十二郎文(韩愈) /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
卷九 唐宋文
◎驳《复仇议》(柳宗元) /
◎捕蛇者说(柳宗元) /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
◎待漏院记(王禹偁) /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
◎朋党论(欧阳修) /
◎纵囚论(欧阳修) /
卷十 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
◎送杨寘序(欧阳修) /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
◎丰乐亭记(欧阳修) /
◎醉翁亭记(欧阳修) /
◎秋声赋(欧阳修) /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
◎管仲论(苏洵) /
◎辨奸论(苏洵) /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 /
◎范增论(苏轼) /
◎留侯论(苏轼) /
◎贾谊论(苏轼) /
◎晁错论(苏轼) /
卷十一 宋元文
◎上梅直讲书(苏轼) /
◎喜雨亭记(苏轼) /
◎凌虚台记(苏轼) /
◎超然台记(苏轼) /
◎放鹤亭记(苏轼) /
◎石钟山记(苏轼) /
◎前赤壁赋(苏轼) /
◎后赤壁赋(苏轼) /
◎三槐堂铭(苏轼) /
◎方山子传(苏轼) /
◎六国论(苏辙) /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
卷十二 明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
◎阅江楼记(宋濂) /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 /
◎卖柑者言(刘基) /
◎深虑论(方孝孺) /
◎象祠记(王守仁) /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
◎报刘一丈书(宗臣) /
◎《吴山图》记(归有光) /
◎沧浪亭记(归有光)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
◎徐文长传(袁宏道) /
◎五人墓碑记(张溥) /
参考文献 /
【免费在线读】
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①。庄公寤生②,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③,佗邑唯命④。”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⑤:“都城过百雉⑥,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⑦,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⑧,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⑨。”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⑩,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
①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②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③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④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的省略。⑤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⑥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⑦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⑧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⑨遗(wéi):赠送。繄(yì):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⑩阙:同“掘”,挖。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本文是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国君主庄公与其母、其弟间的利害冲突及权力之争。在这场家族内部权力之争中,郑庄公以逸待劳,一举粉碎了其弟共叔段的进攻。透过这个缩影,将春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利益斗争从侧面做了生动的揭示。
作者除了善于用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之外,还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使庄公的老谋深算、姜氏的偏执任性以及共叔段的野心勃勃跃然纸上。“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郑庄公对母亲的极大怨恨。“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庄公在发誓不与母亲相见后的痛苦与矛盾,折射出了他内心的思念与重孝。文中颍考叔的机智,也是传神之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熟悉和传知,广为流传。周郑交质(隐公三年《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①,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②。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③;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④,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⑤,《雅》有《行苇》《泂酌》⑥,昭忠信也。”【注释】
①贰于虢:二心,这里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guó),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土。②崩:去世;畀(ì):交给;③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夫;温,周朝小国。④筐、莒(jǔ):竹制容器,方为筐,圆为莒。锜(qí)釜,饮具,有角为錡,无角为釜。⑤《采蘩》《采蘋》: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⑥《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寥寥二三百字,就囊括了许多事迹,描绘出了很多情形。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面貌。
周郑之间“交质”“交恶”,双峰对峙,故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全篇有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之美。
全文从“信”和“礼”的角度叙事论事,既说周、郑之事,又不拘泥于周郑之间。用君子之言“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说明“信任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即使没有人质,也没有谁能够离间他们”这样一个道理。天子和诸侯的信用,竟然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简直就是笑话。因此把“周”“郑”说为二国,尽显讽刺意味。
文章剖析道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文章的说理性极强,令人回味无穷。“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如果有发自内心的诺言,小溪小塘里面的浮萍、水藻,装在竹篮铁锅一类的容器里面,都可以拿来祭祀鬼神,进献王公。说明只要有真心,形式是次要的。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三年《左传》)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①。又娶于陈,曰厉妫②,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③,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④。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⑤:“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⑥,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⑦;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⑧。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⑨。【注释】
①《硕人》:《诗经·卫风》篇名。②妫:陈国为妫姓。厉和下文的戴,都是谥号(古时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得称号)。③娣:春秋时代,诸侯娶他国之女为妻,有妹妹或侄女随嫁,叫娣。④嬖:宠爱。⑤石碏:卫国的大夫。⑥眕:安定的样子。鲜:少。⑦六逆:庄姜为正妻,桓公为子,是贵、是长、是亲、是旧、是大、是义;嬖为妾,州吁为庶子,是贱、是少、是远、是新、是小、是淫。⑧速:招致。⑨老:告老退休。
如何教育子女对于一个国君而言,不仅是他个人的家庭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社稷和民族安危。所以,石碏进谏卫庄公。
全篇“宠”字是自始至终的一个关键。文中以庄公酿祸、州吁作祸、石碏说祸、桓公受祸皆因“宠”而来连贯全篇。
石碏的一段劝谏之词言简意赅,逻辑严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有论辩的力度和说辩的风采。
石碏所举的“六逆”“六顺”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劝谏,对州吁溺爱放任,后来州吁谋反。这则“宠儿必骄,骄而酿祸”的实例,对于现代父母非常有借鉴意义。“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家庭才能和睦,国家才能安定。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③。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④,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⑤,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⑥。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⑦,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⑧,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注释】
①棠:一作唐,鲁国地名,今山东金乡东。鱼:同“渔”。②讲:演习。大事:古代把祭祀和军事当作国家大事。③不举,意为不要理会。④轨物:指法度。⑤蒐:搜索选择。春季打猎要选择不孕的禽兽。苗:夏天打猎,为苗除害。狝:捕杀。秋季打猎,顺秋天肃杀之气。狩:包围防守。冬季打猎,见禽兽即猎获,不再择取。⑥振旅:整顿军队。⑦俎:古时祭祀时用以载动物祭品(猪、牛、羊)的礼器。⑧皂隶:服贱役的人。
这是一篇臣子规谏君王的谏辞短文。本文记叙了臧僖伯用当时社会的礼制去劝阻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一事。
臧僖伯在谏辞中,未说一句观鱼是不合礼法之言,但是文中观鱼是不合礼法之事一目了然,这一点尤其巧妙。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君王举止关系国家社稷,话题郑重;中间历陈典故,都与观鱼相互映照,从而达到规劝君王不能忽视小节而纵欲逸游的目的。臧僖伯的言语处处合乎典规法度,句句在理,从中可以看出他善于辞令,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从他的谏辞中也可以看到古代礼法的一个侧面。“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事物如果不是涉及祭神和练兵打仗这些头等国家大事,就不是国君应该关注的。郑庄公戒饬守臣(隐公十一年《左传》)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①。庚辰,傅于许②。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③,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④。”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⑤,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⑥,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⑦。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也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⑧,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⑨,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⑩。”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注释】
①许:国名,姜姓,西周初年分封给伯夷的后代。在今河南许昌市东。②傅:同“附”,迫近。③蝥弧:郑国的大旗。子都:郑国大夫。瑕叔盈:郑国大夫。麾:同“挥”。④弗敢与闻:意为不敢接受许国的领土。⑤许叔:许庄公的弟弟。⑥一二父兄:指同姓群臣。亿:同“臆”。共亿:同心。⑦获:郑大夫公孙获。⑧昏:同“婚”。昏媾:相互结亲。⑨他族:指能够威胁、危害郑许两国的诸侯国。禋祀:用清洁的祭品祭神。⑩圉:边界。亟:急速。新邑:指郑武公东迁建新国都。序:世系班次。周代很讲究“系”,这是先同姓,后异姓,同姓又有嫡、庶之分。大岳:同“太岳”,即唐尧时的四岳。或说许国是四岳之一的伯夷的后代,或说许国是神农氏的后代。胤:后代。刑:同“型”,法度。
本文主要是郑庄公告诫百里与命令公孙获的言语记录。他对百里所言,用的是外交辞令,而对公孙获,则是以君王对形势的分析,摊开底牌,告诫利害的方式。他的言辞表达委婉,对时局分析透彻,能够审时度势,让人感觉情理兼得,处处显示了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量力而行的古代政治家风采。郑庄公对许大夫百里说:“请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人民吧!”他懂得统治他国不能全靠武力,历代君主奉行的怀柔政策,据说是他发明的。
文章对于讨伐许国的记述也很有特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笔“君登矣!”描写了胜利的情形和人物的风采,是篇辞令妙文。“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
度量自己的德行处理问题——这是“度德而处”的成语来源;估计自己的能力去办事——“量力而行”;选择时机然后行动——“相时而动”,这些具有哲理的话和成语,都是从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的。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左传》)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②,大路越席③,大羹不致④,粢食不凿⑤,昭其俭也。衮、冕、黻、珽⑥,带、裳、幅、舄⑦,衡、紞、纮、綖⑧,昭其度也。藻、率、鞞、鞛⑨,鞶、厉、游、缨⑩,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俱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注释】
①郜:国名,姬姓,故都在山东成武东南。当时已被宋国吞并。②清庙:太庙,祭祖必肃穆清静。③大路:亦作“大辂”,天子乘以祭天的车子,朴素无装饰。④大羹:同“太羹”,肉汁。不致:不另加调味品。⑤粢:黍(黍子)稷(粟)合称粢,当时主要食粮。⑥衮:天子和最高级官吏祭祖的礼服。冕:最尊贵的黑色礼帽。黻:熟皮做的蔽膝。珽:玉做的朝板。⑦幅:斜裹的小腿上的布。舄:有复底的鞋。⑧衡:使冠冕固着在头发上的簪子。紞:帽子两边悬挂玉饰的细绳。紘:纽带。古人戴帽时,用一笄(jī,簪子)把帽别在发髻上,再用紘由颔下挽上,系在笄的两端。綖:冕上的长方形的版,外包黑布。衡等四物都是冠饰。⑨藻率:放玉的衬垫,熟皮制作。鞞、鞛:都是刀鞘的装饰物。⑩鞶:皮做的束衣带。厉:垂着的大带子。游:旌旗上的飘带。缨:马头上的皮带。黼黻:礼服上所绣花纹。钖、鸾、和、铃:都是车马上装饰的铃铛之类。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以为传授政权的国宝。雒:同“洛”。义士:指伯夷、叔齐这类不肯臣服周朝的人。
臧哀伯劝诫鲁桓公不要把受贿而来的郜鼎陈放于太庙之内,他认为这样做有违礼制,会给国家带来祸殃。他这番劝谏说得有理有据,有服人的力度和论辩的风采。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是全篇的主题思想,他认为作为君王就应该发扬美德、堵塞邪恶,做百官和人民的表率。他的这一思想,赋予了当时的礼法以进步的内涵。
鲁桓公是以杀逆当了国君的,视杀逆为常事,他不知道宗庙的礼法是子孙所世守、百官所瞻瞩的,并没有接纳臧哀伯的劝谏。但是臧哀伯的进谏比起他的父亲臧僖伯,在政治、社会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国家衰亡的原因在于官员腐败;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的臣子公然接受贿赂。季梁谏追楚师①(桓公六年《左传》)楚武王侵随②,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③。随人使少师董成④。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⑤:“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⑥。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⑦:“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⑧,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⑨,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⑩,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注释】
①楚:芈(mǐ)姓国。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成王封其首领熊绎以子男之田,为楚受封的开始。后来楚国自称王,与周处于对立地位。楚武王为楚国第十七代君。楚也称荆。②随:国名,姬姓。今湖北随县。③薳章:楚大夫。瑕:随地。今湖北随县境。④少师:官名。董:主持。⑤斗伯比:楚大夫。楚子:指楚武王。因楚为子爵,故称楚子。⑥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⑦熊率且比:楚大夫。季梁:随国的贤臣。⑧祝史:管理祭祀的官吏。正辞:如实说明,不欺假。⑨粢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装进器皿之后叫盛。⑩瘯蠡:六畜所患皮肤病。慝:邪恶。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孙、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为九族。
春秋时期,国家是把祭神和练兵打仗当作头等大事的,不会在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但是本篇却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进步主张:“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类的事,这些言论代表着当时最为先进的社会思潮,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季梁的谏辞,思想前卫,逻辑严密,立于不败之地,不愧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进步政治家。本文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左传》)十年春①,齐师伐我②。公将战。曹刿请见③。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④,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⑤。”对曰:“小惠未徧⑥,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⑦,神弗福也⑧。”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⑨。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⑩,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注释】
①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②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③曹刿(guì):鲁国人。④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⑤人:这里指一些臣子。⑥徧:同“遍”,遍及,普遍。⑦孚(fú):诚信感人。⑧福:作动词,赐福,保佑。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⑩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手扶。
齐鲁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全文通过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慎战”,并且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层层剖析,如剥春笋,这些都是战争中克敌取胜的基本规律。
全文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一篇三百字的短文,不仅井然有序地记述了一次战役的全部过程,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智勇谋略的风采,真是一字千金。体现了作者记事写人的高超技艺,是故成为《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打战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①,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③,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④:‘五侯九伯⑤,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⑥,北至于无棣⑦。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⑧。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⑨。师退,次于召陵⑩。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注释】
①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②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③虞:料到。涉:蹚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④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太公:即吕尚,名望,齐国始祖。姓姜,通称姜太公,或称太公望。一说字子牙,又称姜子牙。⑤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⑥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⑦无棣:齐国的北境,今山东省无棣县北。⑧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楚国地名。⑨屈完:楚国大夫。⑩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不穀: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徼(jiǎ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
本文记叙的是齐楚间一次势均力敌的外交斗争。篇中对双方的描写都很传神。齐侯处处都是一个霸主姿态;管仲无理找借口,鸡蛋里面挑骨头。可写到楚国的地方,忽而顺从,忽而诙谐,忽而严厉,真是节节生峰。
作者: 褚人获编撰;侯会校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简介: 华夏文明绵亘数千年,有多少英雄人物驰骋江山,他们的故事流传不断,而中国古典小说正是讲述传播这些故事的重要阵地。“华夏英雄传系列”小说即是选取描述历代各路英雄传奇事迹的优秀作品,统一设计,整体推出。包括:以奇幻笔法反映商周更替的《封神演义》、展示春秋战国烽火岁月诸侯争霸的《东周列国志》、叙述大唐帝国来龙去脉的《隋唐演义》、谱写杨氏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杨家将演义》、描绘各路草莽英雄襄助包青天的《三侠五义》、读后令人扼腕的民族英雄传奇《说岳全传》。 这几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四大名著登峰造极,但其完整巧妙的篇章结构、曲折动人的情节布局、生动多姿的人物形象仍然堪称经典,刊行后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广为流布。 《隋唐演义》是一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传奇小说。《隋唐演义》以隋唐史事为主线,广博采集当时流传于世的大量野史传奇,更直接的则是依据罗贯中的《隋唐志传》、齐东野人的《隋炀帝艳史》,以及袁于令的《隋史遗文》等演义小说,重新综合加工,改写修饰,编成一部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涵容隋唐两朝兴亡变迁的历史传奇小说。 《隋唐演义》从隋主伐陈一直写到唐明皇死,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180年左右。但前详后略,前40多年占有66回篇幅,后130多年只用了34回篇幅。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描写秦琼、单雄信、程咬金、徐世勣、李密、窦建德等乱世英雄的轰轰烈烈的反抗斗争和光彩照人的侠义性格。二、描写隋唐两代王后妃特别是隋炀帝、武则天、唐明皇的宫闱故事。这部分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首先,作者的描写在客观上揭露了宫廷政治斗争的血腥与残酷,几乎每个新君主都是在阴谋诡计、互相残杀中最后踩着政敌的血泊登上皇帝的宝座的。其次,小说铺叙和揭露了帝王后妃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
作者: 上帝之鹰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1-1
简介:时危俊杰姑埋迹,运起英雄早致君。”孙策、公孙瓒、苻坚、李密、朱温、陈友谅、李自成这七位历史人物,时代、出身、能力、个性都不相同,但他们又都是曾经叱咤风云,最后却功败垂成而富有争议的一代枭雄!本书结合这七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不光讲述了他们是如何牢牢抓住属于他们的历史机遇,凭借勇气与力量、智谋与心机,一步步登上人生与事业的顶峰,更揭示了他们是如何在内外因的影响下,因为性格或能力上的致命弱点而从人生与事业的顶峰上愕然陨落的!书写他们的人生,畅谈他们的兴衰,也许比书写英雄更具警示和启迪意义。
作者: 李密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11岁开始接触股票,之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通过投资积聚财富,成为投资界的传奇,更是千千万万梦想成功的人的榜样,他的身上有太多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智慧。
巴菲特的人生智慧分为上、下两篇,从人生和财富两方面出发,以对人们的忠告为切入点,折射出巴菲特对待人生、对待财富的态度。这对我们未来的人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我们激发出潜能和智慧,少走弯路,创造美好人生!
作者: 豆子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 《唐朝从来不淡定》由豆子所著。 《唐朝从来不淡定》内容如下: 当杨广杀兄弑父,淡定地登上皇位,对天下咧嘴而笑的时候,李渊和 他的朋友们便开始了不淡定的人生: “近亲造反户”杨玄感反得很不是时候,造反运动被杨广准备远征高 丽的精兵无情扑灭; “专业造反户”宇文化及反得正是时候,多年潜伏,趁杨广被突厥打 得找不着北时出手,将杨广无情扑灭; “业余造反户”李密造反失败,被一步步逼上瓦岗,以瓦岗寨老二的 身份击杀大隋第一勇将张须陀后,成功造老大翟让的反,成为瓦岗寨的大 龙头; 东有王世充,西有薛仁果,南有沈法兴,北有刘武周……这些造反的 朋友,都不是“最牛造反户”李渊的对手,这是他的大业,要建立一个王 朝,你让他如何淡定? 淡定,是一种虚弱的表现。唐史300年王事从不淡定。这就是那个被传 说的最好最好的唐王朝。
作者: 徐潜,栾传大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简介: 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希望这套书能为吉林省的农家书屋建设作出贡献,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孝敬父母》分册,书中收录了:《江革背母逃难》、《薛包对继母的孝行》、《王祥孝感继母》、《廉范笃行孝道》、《黄香扇枕温席》、《马钧孝母改织机》、《李密孝敬祖母》、《盛彦吐哺待慈母》、《恪守遗示葬孝经》、《仇览劝人敬寡母》等故事。
作者: 司马光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6年05月
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成就。《资治通鉴》问世以来,深受世人推崇。
【目录】
【目录】
1 韩赵魏三家分晋
5 苏秦合纵抗秦
10 张仪巧舌如簧
14 田单使计退燕
18 毛遂自荐
21 鸿门宴
25 韩信崭露头角
29 楚霸王乌江自刎
32 汉文帝登基
35 张释之轶事
38 汉武帝打猎
41 霍去病的一生
44 苏武牧羊
48 东汉尽忠职守的官吏们
52 班超出使西域
57 马太后拒绝封赏外戚
60 宦官专权的汉国
64 西晋的灭亡
67 慕容廆巧挫三国联军
71 内忧外患的后赵
76 苻坚取代苻生
79 桓温北伐失败
83 前燕覆灭
88 淝水之战
93 后燕的建立
98 慕容会造反
103 王恭围困朝廷
107 桓玄灭殷仲堪和杨佺期
111 宣武帝不听谏言
114 尔朱荣推翻胡太后
119 前治后废的文宣帝
123 祖珽小人得志
127 大逆不道的高澄
130 李密命丧熊耳山
135 李建成谋反
140 李世民阻击突厥
144 贤德的长孙皇后
149 从晋王到太子
153 武则天封后
158 武则天之死
162 甘露之变
167 回鹘祸乱边境
171 刘稹割据
175 王式智斗裘甫
180 张玄稔用计平叛
184 南诏进犯
188 黄巢入京
192 田令孜祸国
195 高骈醉心道术
199 高仁厚的计谋
203 王先成招安百姓
206 唐昭宗退位
210 闵帝出逃
214 石敬瑭起兵谋反
217 后周世宗击败北汉
【免费在线读】
苏秦合纵抗秦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当时,各国之间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外交活动非常频繁。
洛阳有一个人叫苏秦,他向秦王进献策略以兼并天下,却不被秦王采纳。于是,苏秦离开秦国,转而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苏秦先到了燕国,游说燕文公道:“因为赵国像屏风一样挡在燕国南面,所以燕国才没有受到秦国的侵略。如果现在攻打燕国,秦国军队需要长途跋涉几千里,而赵国军队只要行走不到一百里。您现在不担心近在眼前的赵国,反倒顾虑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是很不明智的想法。我希望您能与赵国结为友邦,这样燕国才能高枕无忧。”燕文公觉得有理,给他提供车马,让他去游说赵国。
苏秦见到赵肃侯说道:“当前的形势,崤山以东*强的国家就数赵国,是秦国的眼中钉。秦国一直想攻打赵国,又因担心后防空虚,遭受韩、魏两国的算计,所以迟迟不敢行动。而韩、魏两国就没那么幸运,两国没有崇山峻岭作为屏障,秦国想要攻打他们,非常方便。只要被秦国占领一部分领土,两国就都将遭受威胁。如果韩国、魏国抵挡不了秦国,就只能臣服于秦国;那时候,赵国就要面对肆无忌惮的秦国。
“再来看整个天下,各国的土地面积总和五倍于秦国,兵力更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抗秦,那么秦国肯定会被灭。但是,有些人却根本不在乎被秦国欺凌,而是想着怎么讨好秦国,以便将来秦国一统天下时,他们可以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们不但自己割让土地讨好秦国,还夸大秦国的威势恐吓其他各国。
“大王您在做决定之前可要仔细地想一想!为了国家利益,我认为,您应该和韩、魏、齐、楚、燕各国结为同盟,共同抵抗秦国。首先,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相交换人质,结成同盟;其次,共同宣誓,在抵抗秦国时互相援助,齐心协力,如有不遵守的,则其他五国合力讨伐。如此一来,秦国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侵越崤山以东各国了。”
苏秦的话与赵肃侯的心意不谋而合,他高兴地将苏秦奉为上宾,并赏赐给他丰厚的礼品,让他继续联合其他国家。
这个时候,魏国正被秦国攻打,四万多名魏军被大将犀首的军队击败,魏将龙贾也被活捉。犀首攻下雕阴后,继续带兵向东方攻进。苏秦担心秦兵进入赵国会破坏联合各国的计划,决定派人前往秦国去实施离间计。他思前想后,也不知道派谁去好,突然想起张仪来,觉得他挺合适,于是用激将法刺激张仪前往。
魏国人张仪与苏秦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他们一起学习治国与纵横之术。苏秦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张仪,但是张仪游说各国一直不被人认同,胸有抱负却无法施展。苏秦把流落在楚国的张仪召来赵国,并且故意羞辱他。张仪愤慨难当,认为当世只有*强的秦国能挫败赵国,于是决定去游说秦国。
苏秦担心张仪无法顺利地见到秦王,于是暗中派人偷偷地帮助张仪。秦王见到张仪后非常高兴,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对他以礼相待。暗中帮助张仪的人眼见张仪已取得秦王信任,准备回去向苏秦复命,临走时告诉张仪真相:“这一切都是苏秦先生计划好的。他认为以您的才能,秦王肯定会听取您的意见。为了避免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各国联合抗秦的计划,所以用激将法激您来秦国,并派我在暗中帮助您。”张仪感慨道:“唉!我的才能明显不如苏秦先生。我任人摆布自己却毫无知觉。请您代我谢谢他,并转告他,只要他在赵国一天,赵国就不用担心秦国的威胁。”
赵国的问题解决后,苏秦又启程去韩国,面见韩宣惠王。他劝说道:“韩国有九百多里土地,有几十万的士兵,又盛产强弓、劲弩、利剑。韩国士兵脚踏大型弩箭,可连射百发而不力竭。这样勇猛无比的士兵,只要盔甲坚固,弓弩强劲,宝剑锋利,以一敌百也不在话下。要是秦国来进攻,您未开战就投降,秦国一定会向我们索要宜阳、成皋两座城池。即便您给了他,他暂时满足于此,也难保明年不会继续要您割让别的地方。等到您没有土地可以再给秦国的时候,不但割出去的土地白费了,而且依然还是要与秦国开战。总之,大王的土地只有那么多,而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止境。以自己有限的土地,去满足秦国无限的贪欲,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拥有强大的军队却不反抗,不打一仗就白白将土地相让,难道不是自作自受吗?俗语说得好:‘宁为鸡头,毋为牛后。’宁愿居小者之首,也不为大者之后。像大王您这样贤明的人,如果拥有韩国这么强大的军队,却不在各小国中充当领路之人,反而追随秦国,恐怕连我都为您感到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劝告,也决定加入联合的队伍。
苏秦又对魏王说:“贵国的领地,表面上看虽然只有一千里,疆域并不太辽阔,但实际上魏国村镇房屋建造得非常密集,就连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没有了。百姓、车马之多,好似千军万马,日夜络绎不绝。据我估算,魏国与楚国相比,也相差无几。我还听说您拥有规模庞大的军队,有二十万武士、二十万苍头军、二十万敢死队,还有十万仆从、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然而,拥有这么雄厚的实力,您却想听从那些浅薄的臣子们的意见,准备放弃抵抗,屈服于秦国。我们赵王听说了都替您可惜,所以派我向您建议,各国订立盟约,共同抵抗秦国。希望大王您能认真分析现在的时势,早作决断。”就这样,魏王也被苏秦说服,加入了抗秦的联盟。
燕、赵、韩、魏都听从了苏秦游说而成功联合,苏秦接着又去游说齐国了。他对齐王说:“一眼看过去,齐国的土地有两千多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有士兵几十万以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粮食。装备精良的三军,再加上郊外二十县的五都之兵,进攻起来好比离弦的利箭,打起仗来就像震怒的雷霆,解散离去也似风雨扫过。有了他们,即使爆发战争,也不用千里迢迢地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带去征兵。
“临淄城富有殷实,城内住有七万户居民,保守估计,每户*少也有三个男子。路上车马川流不息,人群更是熙熙攘攘,众人挥一把汗,都好像下了一场雨。这些百姓们每天以斗鸡、赛狗、下棋、踢球为乐,然而真要打起仗来,拿起武器就能变成勇猛的士兵。真到那时候,都不用到边远县乡去征兵了,仅临淄城的人就有二十一万。
“因为与秦国接壤,韩国、魏国一旦发生战争,用不了十天,就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以非常害怕秦国。这两个国家与秦国开战,即便侥幸胜了秦国,自己也会损伤过半,难以坚守边境;如果败给了秦国,那么马上就会国破家亡。正因为处在这样的境地,所以韩国、魏国与秦国作战十分慎重,往往只能忍气吞声。而秦国若要攻打齐国,情况就不一样了。秦国先要穿过韩国、魏国的领地,再经过卫国阳晋这一条路,跨过亢父的天然险阻,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这一路上,道路崎岖狭窄,骑兵和车辆都难以并行,更是易守难攻。而且秦国即使想率兵攻入,还要顾虑背后的韩、魏两国会不会趁虚而入。所以,别看秦国表面声势浩大,其实只是纸老虎虚张声势罢了。
“由此可见,齐国根本没必要害怕秦国的威胁。只是由于你们看不到齐国的这些优势,却被秦国的声势吓到,一味地向秦国俯首称臣而已。在这一点上,齐国的众位大臣都判断失误。现在如果您肯接受我的建议,那么,齐国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而且再不用低声下气地讨好秦国了。因此,我希望大王您仔细地分析一下利弊,接受我的建议!”
齐王*终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联合抗秦的盟军中又多了一个
国家。
*后,苏秦又来到了楚国,劝楚威王道:“楚国,是毋庸置疑的强国,有六千多里的土地,数百万装备齐全的军队,上千辆战车,上万匹战马以及十年都吃不完的存粮。秦国把楚国看成心腹大患,正是因为楚国是*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秦、楚两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此消彼长,不能两立。现在为楚国考虑,不如和其他各国联合起来孤立秦国。只要大王您愿意抗秦,我可以说服崤山以东各国,不仅每年向您进贡,还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练兵整军,一切都听您的指挥。显而易见,合纵抗秦,则各国都奉上财物归附于楚国;连横亲秦,则楚国要割让自己的土地去讨好秦国。两种后果天壤之别的计策,大王您会选择哪一种呢?”楚王思虑过后,也决定联合抗秦。
于是,在苏秦的奔走游说下,六国终于结成了联盟。苏秦兼任六国的国相,成为六国联盟的纵约长。他北上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成群,气势如同君王一般。简介: 第一单元 1.药……………………………………………鲁 迅 2.项链…………………………………………莫泊桑 3.*陈奂生上城…………………………………高晓生 4.*守财奴……………………………………巴尔扎克 第二单元 5.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7.*失街亭……………………………………罗贯中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 古代小说鉴赏…………………………… 吴小如 综合性学习 感受小说的魅力 第三单元 9.雷雨(节选)……………………………曹 禺 10.茶馆(节选)………………………… 老 舍 11.*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莎士比亚 12.*三块钱国币……………………………丁西林 现当代戏剧鉴赏 第四单元 13.窦娥冤………………………………… 关汉卿 14.长亭送别……………………………… 王实甫 15.*闺塾……………………………………汤显祖 16.*哀江南…………………………………孔尚任 古代戏曲鉴赏 综合性学习 演剧与编剧 第五单元 17.陈情表………………………………… 李 密 18.*祭十二郎文……………………………韩 愈 19.*愚溪诗序………………………………柳宗元 20.赤壁赋………………………………… 苏 轼 第六单元 21.逍遥游(节选)……………………《庄子》 22.滕王阁序………………………………王 勃 23.* 柳毅传(节选)……………………李朝威 24.*促织………………………………… 蒲松龄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作点辩证分析 辩论 第二单元 札记?随笔 演讲 第三单元 小小说 第四单元 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方智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揭开幕僚的“神秘面纱”
*节 古代幕僚概述
什么是幕僚
幕僚始祖——人神易位
“蓄谋已久”的幕僚政治
不容忽视的幕僚力量
“囚虎为猫”的幕僚政治
第二节 古代幕僚的思维与活动
流行千年的幕僚
幕僚应具备的智力结构
与众不同的幕僚思维
幕僚的三大心理活动
第二章 先秦幕僚“初养成”
*节 幕僚始祖——士
先秦幕僚的前身:士
中国*早的幕僚——伊尹
“无为而治”的老子
孟子用“仁术”感化惠王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幕僚
秦王屁股下的两把“火”
翻手为云的大将乐毅
引敌害己,田单保家复国
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拉家常
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幕僚
*节 秦汉幕僚盛行的“辟署制”
秦汉为何大兴“辟署制”
大投机家吕不韦
备受刘邦器重的萧何
以计谋闻名青史的张良
现实主义者陈平
霍光辅政,不走寻常路.
马援择主得重用
第二节 三国——幕僚才华尽展的大舞台
曹魏集团的谋士
蜀汉集团的谋士
孙吴集团的谋士
有勇无谋的吕布
老虎扮病猫,司马懿装病夺兵权
慧眼择主,荀或弃袁投曹成大器
可爱的和事佬:鲁肃
诸葛亮妙算之外
自不量力的王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幕僚
*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幕僚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人幕之宾”
魏晋南北朝的辟署制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幕僚
智勇双全的王猛
装土为粮与唱筹量沙
谢安用缓兵之计气死恒温
演技,王导独树一帜
第五章 唐代的幕僚
*节 唐代的方镇幕府及幕府文学
唐代的方镇幕府
唐代的文人人幕现象
第二节 唐代的著名幕僚
人君的“镜子”——魏征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李密
李林甫口蜜腹剑固相位
心无二主的高力士
郭子仪小心驶得万年船
投其所迷,诸葛殷装神骗高官
第六章 宋、元幕僚的“任命制”
*节 宋代的幕僚
宋代幕僚制度的改革
刘锜的军旅悲歌
深揣帝意,秦桧位至权相
促其内乱,金章宗智驭宋廷
信手拈来,毕再遇活用历史名计
第二节 元代的幕僚
促成宋朝灭亡的一位汉人
元朝奠基者之一——耶律楚材
忽必烈身边的“三剑客”
第七章 明代幕僚——师爷的兴盗
*节 明代的师爷
明代师爷的流行及概况
明代师爷的种类划分
做好师爷的不传秘诀
第二节 明代的著名幕僚
诸葛转世的刘伯温
哲学大师王阳明
张居正隐忍有术
第八章 幕僚*后的辉煌
*节 清代的师爷
清代师爷的从幕历程
清代师爷的特点
多谋善断的“老夫子”
无名有实的审判官
幕友的“四救四不救”
第二节 清代的著名幕僚
神机妙算的邬思道
助平三藩的蔡鹏
乱世救星魏际瑞
实务之才包世臣
战事筹饷的钱江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幕僚/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蓄谋已久”的幕僚政治
幕僚奇特的职责不合现象,主要来源于事实与概念的冲突,具体地说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幕僚从政与既成的国家官制之间的矛盾。从事实方面看,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里,沿用幕僚来参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已成惯例,而且幕僚之间还出现了粗疏的分工,大体分为政务性幕僚和事务性幕僚两类。政务性幕僚从事置备顾问、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乃至延接宾客、代主巡行出使等工作,其中尤以参议决策和掌握机要为重。事务性幕僚,大多是地方行政长官为提高办事效率,特聘一些助手来协理事务,诸如刑名钱粮、奏牍书启等等。由于这类幕僚需有专门的业务才能,必须要经过“学幕”的历练,否则不足以胜任;差不多要学6至7年才能“满师”,然后由人引荐人幕。相比之下,政务性幕僚在政治上起的作用远胜于事务性幕僚,因此,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里,政务性幕僚始终是幕僚群体中的主流。
从概念的方面看,封建国家明文规定的人事任免制度与职官制度基本不包括对幕僚的任用罢免以及职责行使的范围,迫使游离于正规的幕僚政治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产生出非常复杂纷乱的形态。
幕僚的存在形态是多样的,能称之为幕僚者,至少应有下列三个特征:*,就事于某为政者自设专擅的政治机构——“幕”;第二,不拘泥于国家为职官制定的责任规范,甚至不受制约;第三,只充当幕主个人的政治工具。因此,只要具备了这三个特征,无论何朝何代,冠以何名,都应是正儿八经的幕僚。
幕僚作为政治阶层中的一个类,从产生到成熟,标志着一个游离于国家正规官制之外的,以幕僚围绕幕主串接起来的、非正统的政治机制的形成。其问,由于人幕取决于幕主的自辟或私聘,新造的人身依附关系取代了正规官制中的隶属关系,使其不受国家行政职责规范制约,唯幕主马首是瞻成了这个机制的运行规则。幕僚政治终于有了自己独特的功能与鲜明的个性。
幕僚政治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上可溯及夏商之家臣,两周之命士,其身贱而见信,位卑而使重,已露端倪。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识之士,挟术怀策而奔走四方,摇唇鼓舌,攀权附势,多有被聘为宾客舍人以参预政事的。“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是造就幕僚的滥筋。
真正意义上的幕僚政治,是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建立后,围绕着巩固和完善“君权”开始的,它的雏形应见于秦汉时期。促成的原因有二:首先封建官制体系草创,分工粗疏,多有不完备的地方,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都难以单独完成皇帝赋予的职权。其次,六国新灭,大量的才识之士散落民间,成为威胁君权的异己力量,如果不及时开通养用的渠道,封建国家的稳定就难以实现。有些社会学家在研究古代帝国的政治系统时,曾提出过“自由流动资源”的概念,其中也包括散失民间的人力。如果这部分资源调节不当,不能使之纳入正统的政治结构与组织系统之中,封建君权及其代表的秩序就将受到损害。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百密一疏,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纰漏。秦朝二世而亡之后,汉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人的教训,从稳固君权出发,注意了养用才识之士渠道的开通,举贤良方正是一条;延续和发展开府制度并使之转化为任用幕僚参与政务,也是一条。
……
作者: 朱桦选著
简介: 《历代名家书简》收录了我国古代历代著名文人的书简。所谓书简,大都是指书信。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到清朝末年,我国封建时期的著名书简差不多都被收录在此,从而也反映了我国书简体散文的发展、演变过程。收集的书简有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才女卓文君的《与相如书》、李密的《陈情表》等。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历代名家书简》,有别于其人保类“书简选”或“尺牍钞”,重点以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有特色的名家的书简为选篇对象,并且按题材内容,分类编选注评,便于读者互为参照比较,品读书简作品的写作个性与艺术趣味。其中不少是历代传诵的散文精品,也择优兼收其他一些思想内容积极和写作特色鲜明的作品。希望这部书能使读者开卷受益,有所补养。 《历代名家书简》选著过程中,借鉴前学时贤的某些研究资料,如《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历代书信选》(叶幼明等编选)、《历代书信体散文译释》(闵振贵编著)、《历代尺牍小品》(谭邦和主编)等,谨此说明,并致谢忱。限于水平,书中会有不足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谢长华改编;刘正黔绘画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描写隋唐时期兴废争战的故事。以瓦岗寨群雄风云际会为中心,铺叙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陈,到唐王李渊削平群雄称帝、李世民继位的故事,突出描绘了李世民、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罗成、尉迟恭、李元霸等传奇人物,故事引人入胜,其中秦琼卖马、程咬金劫王杠、尉迟恭救秦王、罗成叫关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李渊遇险遇秦琼,秦琼落难卖宝马,杨广弑父篡帝位,裴元庆扬威反隋,秦琼激战临阳关,罗成大破铜旗阵,李密无道散瓦岗,沙场鏖战统天下……本书以瓦岗寨群雄风云际会为中心,为你描述了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隋唐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