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87 项 “格林威”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亚伯格
简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兄妹突然变得非常小。他们住进一个蜗牛屋,遇到许多新奇惊险的事情。來,让我们随著小兄妹一起缩小,一起经历这场意趣盎然,险象环生的冒险!本书图画精致优雅,故事充满童趣、高潮迭起,适合父母搂着孩子一起阅读。
【媒体评论】
蜗牛屋
赵国宗 (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蜗牛屋》书中的插画具有优雅、温馨的气质与风格。故事的开始,是奶奶在住家的庭院里照顾小孩。她招呼小孩到身旁,开始讲故事。
故事的角色就是奶奶的孙儿——男孩、女孩和小宝宝,十分亲切而生活化。故事的角色小到可以住进蜗牛屋,在视觉上好像用显微镜放大,人物与自然做比例上的对比,产生梦幻的超现实。这样的情况下,显得危机四伏,而发展出很多戏剧的惊险与高潮:一次地震、一次婴儿不见了、一次大鸟来袭,每一次的惊险都制造了紧张与悬疑;故事的设计富有变化且完整。图画书有语文与图画的世界,尤其图画对儿童更有吸引力,份量上也显得比较重要,尤其以文学类来说,更着重欣赏与传达美感,可以说是感性的艺术作品。这本书的图画以淡彩技法,有石刻版画趣味,以纤密的素描,配上柔和的浅色调,风格复古,有传统的英国风,如波特(Potter 1866-1943)等画风,但仔细观察人物与景象,还是现代的,尤其对植物、昆虫精细描绘的技术与用心,都令人赞佩,图画不只精致,更有一份优美、温馨的诗情。
插图以连环图画呈现,依情节发展,时而多幅,时而单张,编排设计有节奏律动的美感。故事依时空发展,由早晨到夜晚,景色、环境的变化与设计也很巧妙。
《蜗牛屋》的设计富有创意,从室内外的设计与布置,可以看出插图者付出很多的心思。插画风格优雅内敛,富有深度,可以供目前流行较粗俗、缺乏质量的出版借镜与参考。
这本书文图配合佳,文图质量亦佳,是值得亲子共读的好书。
辑录自“好书大家读”好书榜
图画书纵横——从《蜗牛屋》谈起
张素椿 (图画书读书会负责人)
看到和英出版英国作家艾伦?亚伯格(AllanAhlberg)的图画书新作《蜗牛屋》,不禁松了一口气。不知是出版信息的不足,还是这期间他确实没有图画书作品?这是自从九四年他的创作搭档也是他的画家太太珍妮特.亚伯格(JanetAhlberg)过世后,看到他的唯一新作。
一般读者对他们夫妻也许陌生,不过如果提起正传出版的《快乐邮差过圣诞》,知道的人就多了。这本书平常在书店里看不到,到了十二月圣诞节左右就会上市,这种情形已经很多年了。
艾伦?亚伯格的文字作品除了图画书,还有很多少年小说和诗集。其中以邮差送信并和童话故事主角互动所发展出来的图画书,亚伯格夫妻共创作了三本。第一本名为《TheJolly Postman; or, Other People'sletter》(1986),它是借着送信的邮差,分别造访流传已久的童话故事要角。童话故事的主角们在“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的结局后,不再石沉大海,已有了新的消息。这书与其说是邮差先生送信给大家熟悉的故事人物,不如说是他为读者捎回来童话故事人物的近况,好像他们至今仍活在某处。
在美国现代版童话名作家JonScieszka(中文版《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作者)和画家Lane Smith这对拍档尚未崛起,他们合作的第一本书《TheTrue Story of The 3 LittlePigs》(1989)尚未问世之际,对岸英国亚伯格夫妻书中,〝灰姑娘和他的夫婿正要搬家,面临出售城堡的境遇〞,以及〝杰克与魔豆树中的巨人居然温柔地怀抱着幼儿〞等等情节,真是震惊了西方图画书界。这本书得到的奖项包括英国的EmilAward、荷兰的Book Key Prize、以及法国的Prix du Livre Pour la Jeunesse 奖。
第二本是《快乐邮差过圣诞》,原名《TheJolly Christmas Postman》(1991),延续第一本的点子,加入了耶诞的气氛。得到英国的格林威大奖(KateGreenaway Medal)。第三本也就是珍妮特.亚伯格最后的作品,名为 《The Jolly PocketPostman》,几年前在书店里看到迭了两尺高,卖六折多,颇为它的不被人知以致如此贱卖遗憾,当时打了许多电话通知同好。此书的邮差因为送信时意外受伤昏迷,书中的童话故事人物,有的出现在他昏迷前与清醒后,有的则是出现在他昏迷的梦境里;而梦境里和童话故事主角们追逐不休的邮差是缩小的,小到这本书还要附赠一只小放大镜。现在,当艾伦.亚伯格遇到一位“对中古世纪的手抄本装饰画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盛行于十六、七世纪的微型画,…”(和英笔记本P.86)并且画风和珍妮特?亚伯格接近的画家吉里安?泰勒(GillianTyler)时,这“缩小”的点子,延续到《蜗牛屋》里,是极其自然的事了。
真实且传神的家庭生活情境
珍妮特?亚伯格的画温和美丽,每个画面都非常生活化,不论室内或室外,放眼望去,所有的房舍、景物与对象好像都该在那儿。举《Peek-A-Boo》一书里的厨房为例:系着围裙的妈妈弯着腰正在倒汤,桌上有切一半的面包、铜钱掉出来的皮包压在报纸上、果酱和杯盘散置着、地板上是玩具和一只鞋、水龙头滴着水、水槽里泡着洗一半的衣物、墙上挂着月历和贴着小孩的画、绿格子窗帘的玻璃窗外是跳绳的女孩……;这些景象钜细靡遗地描绘家中一角,家的感觉既真实且传神。有兴趣做功课的读者如果在有关“家”这个主题的作品中作比较,看不同画家如何以室内摆设与生活物品来传达家庭生活情境,便不难发现珍妮特?亚伯格的突出且予人深刻印象了。书中另一幅公园图,也令人有如置身其中般容易感受愉悦悠闲的气氛,难怪有插画家忍不住要抄它。
《蜗牛屋》的画家吉里安?泰勒和珍妮特?亚伯格的画应该说异中带同;仔细看,吉里安的画用更多细密如针般的线条去处理“面”,对于物象外围的轮廓,她习惯用中断的短曲线去钩。她和珍妮特?亚伯格一样有生活化的布局,一样流露出图画书里的“英国风”(和英笔记本P.79)。
到底什么是图画书里的“英国风”呢?它是一种很容易感受与认同却不一定能说清楚的风格,但只要排开KateGreenaway(1846–1901)、Beatrix Potter(1866–1943)、JanetAhlberg(1944–1994)等人的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些英国画家的共同特色︰他们是淡彩的,是田园的、生活的,并且以沾水笔钩着柔和的线条。这些风格延续下来,就连近年的AngelaBarrett、Bernadett Watts、或是《野蔷薇村的故事》的JillBarklem、《小菲菲和新弟弟》、《家》、《小阿力的大学校》等的 Catherine Anholt也有一点味道。
顺手拈来的故事当中……
《蜗牛屋》里的图大大小小不少。如果先只看说故事的奶奶,包括说故事前与说故事后共有十一幅之多;她的左右手搂着两个孙子,旁边的娃娃车里还有一个小婴儿,每个画面都是同样的四个人,依着文字的描述画出:“…奶奶转身帮他把帽子戴好。”“…奶奶顺手挥走一只飞蛾,…”“瓜瓜把厨房的灯打开,奶奶抱着婴儿走了进去。”等姿态与表情。其余大小方格子里的图,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分解图、有时像连环画,才是故事内容。在同一个跨页里做不同角度的表现,令人想起TomidePaola的《阿利的红斗篷》,它也是在主轴故事进行之外,还有小主题贯穿全书,读者可以注意那只一直出现的黑脸的羊,试着了解它的心情;或者留意每一页忙碌的小老鼠,看它到底在忙些什么。《蜗牛屋》因为是奶奶在说故事给孙子听,故事进展中,时时还要回到奶奶与孙子的对话,加上图画里还有说故事时环境与时光的更迭,连画眉鸟、猫儿等也相左右,显出奶奶说故事的顺手拈来。
《蜗牛屋》里有好多幅主角在花草丛中的图非常漂亮。这种连画家自身也缩小在看周遭的取景方式,在西洋美术名画中也可见到,那就是鲁索(HenriRousseau 1844-1910)的作品。此外,巧的是杨志成(EdYoung)的《但愿我是蝴蝶》、岩村和朗的十四只老鼠系列等书中也有相近的作画角度。在《但愿我是蝴蝶》中,EdYoung用粉彩来画小蟋蟀生活的田园世界,但不若《蜗牛屋》那么细腻写实。虽然两者都在故事背景中凸显自然世界的美妙,《蜗牛屋》着重美丽花草的形态描绘,而《但愿我是蝴蝶》则捕捉绚烂的色泽与斑驳的光影。如果说《蜗牛屋》适合“细细的看”,那么《但愿我是蝴蝶》则适合“远看”;推远了距离,模糊的草丛与树荫、硕大的青蛙与蝴蝶在地上的身影就都清楚明朗了。
珍妮特?亚伯格虽然留下不少作品,她的英年早逝不只是英国,也是世界图画书界的损失。不过我们乐见新人吉里安?泰勒以精湛的画艺成为艾伦?亚伯格的新搭档,期望她创作出更多像《蜗牛屋》一样值得收藏的好作品。
蜗牛屋
庄静君 (文字工作者)
《蜗牛屋》这本书,以“变小”的过程,为整本书的主要脉络,里面所面临到危险灾难,并不是以令人喘息的降妖除魔的英雄故事为主,却以真实的大自然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一股暖暖的祥和之气。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想象自己是书中主角的故事。阅读此书时,纪录片《小宇宙》或是国家地理频道的昆虫世界,全部活生生地在脑中旋转。想象老奶奶的故事里,娓娓道出属于大自然和我们的故事。生活在蜗牛屋的世界,不管是苹果落地之声、蒲公英的飞扬之舞、夜晚的大雨、画眉鸟和猫儿的追逐之战等等,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轻忽、甚至不以为意的种种自然景象,全都变得如此清晰生动。
初次看到《蜗牛屋》这本书,旋即会被插图吸引的人,一定相当不少。英国著名的插画家吉里安?泰勒(GillianTyler)的插图有种淡雅的美感,搭配艾伦?亚伯格(AllanAhlberg)的文字,有极大的加分效果。因为吉里安的图,有很大的延伸性,让读者可以透过他的插图,进入书中的世界,带给读者极为宽阔的想象空间。出版此书中文版的和英出版社为了顾及书的质感,不惜成本与英国出版社WalkerBooks采海外合印的方式出书,让中文读者亦可享受到高质量的阅读享受,值得嘉许。
我们何不试着以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周遭的环境,相信许多事都会变得更可爱、更美好、更精彩有趣喔!
辑录自博客来网络书店
【书摘与插画】
作者: 李卫东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9
简介: 1969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时间2时56分“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宇 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地球人。 在令全世界沸腾的电视直播中,人们突然听到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了 一句:“……难以置信!……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他们正注视着我们 !”此后信号突然中断,美国宇航局对此从未做出任何解释。不久之后, 美国政府宣布终止一切登月计划,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至今仍是人类航天 史上的终极秘密。 阿姆斯特朗说那句话的时候在月球上遭遇了什么? 美国宇航局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近年来,包括阿姆斯特朗在内的数位美国登月宇航员,屡屡在各种场 合发表自己“曾在月球上与外星人有过接触”的言论,引发国际轩然大波 。而内幕消息更传言:美国政府其实一直在秘密频繁登月! 本书对“月球真相”及“外星生命踪迹”提出的大胆科学猜想,将向 您揭开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踪迹,并道出美国宇航 局“突然终止”登月计划背后的真实原因。
作者: 帕蒂
简介:
“我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记住,为一件外套写一首咏叹调,为一家咖啡店谱一部安魂曲。”
《时光列车》是帕蒂·史密斯继《只是孩子》之后,再次奉献给世人的一部难以归类、情感真挚的回忆录新作。作者将本书称为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它关于记忆与创作、文学与咖啡、冥想和侦探剧集,关于哀悼和希望,也关于时间及其流逝。全书包含二十则随笔,又如同二十个悬浮的车站,串联起她周游世界时曾流连过的咖啡馆或其他地点。回忆的多棱镜折射出的点点光斑,将读者带入她的灵感之地和想望之原。
《时光列车》始发自伊诺咖啡,在这间她每天早上都会造访的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史密斯啜饮着黑咖啡,观看当今世界的蜃景,怀揣对事物过往面貌的眷恋,不时埋头进笔记簿里奋笔疾书……她流畅、精妙的笔触,带领着读者在梦境与现实、过去与当下之间穿梭。从位于墨西哥郊区的弗里达·卡洛的蓝房子,到在柏林举办的北极圈探险社团的会议,从纽约海滨她刚刚买下便遭特大飓风侵袭的老屋,到热内、兰波、普拉斯、三岛由纪夫的墓地。
跟随着作者所提供的漂移不定的路线图,我们得以不断接近她生命中那些重大事件的核心:我们审视她独居生活的日常(村上春树、布莱克、波拉尼奥、塞巴尔德、巴勒斯……挚爱的藏书陪伴着她),和她共赴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并将*终与她共同凝视痛失爱侣——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之后,所无法弥补的生命黑洞。作者多年来拍摄的黑白宝丽来照片穿插在书页之间,仿佛来自旧日时光的护身符。本书再次证明了帕蒂·史密斯是当今艺术家中*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Slow boat to China·Fanny story
作者: 陈丹燕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上海女作家陈丹燕耗时最长、篇幅最长、写得最辛苦的一部长篇小说。分《范妮》和《简妮》上、下两册。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留学美国的故事,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王家的沦落为背景,怀旧气氛的浓郁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通过姐姐范妮和妹妹简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细腻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经济腾飞前上海人的一种心态。 本册讲的是姐姐范妮费尽周折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美国,住在爷爷曾经住过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她很快就怀上了白人青年鲁的孩子,堕胎后得了精神病。赴美接她的父亲无奈制造了一起惨烈的车祸……
作者: (英)莫·海德(Mo Hayder)著;[霍雨光,李丽,王淼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11
简介: 在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地区一个荒废的建筑工地上。有人发现了五具年 轻女孩的尸体,杀手在每具尸体的胸腔里都留下了他的标志,即一只小鸟 。经法医鉴定,证明了小鸟都是在人死后被活着放进去的。从胸部的缝合 技术看,如果凶手没有较高的外科手术功底,刀口不可能如此干净利落。 每一具尸体都没有遭受性侵犯的痕迹。除了其中一人以外,其他四位死者 生前甚至没有进行过挣扎与反抗,最令人惊讶的是,所有尸体上甚至都找 不到致命伤。凶手为什么要杀这些女孩?用什么方式杀死她们的?为什么 要把一只活鸟缝进胸膛?一系列的问题让重案组百思不得其解。 杰克?卡弗里是负责这起案子的警富,通过杀手的作案手法和死者的 解剖报告,他把调查方向锁定在附近的一个酒吧和一家医院。随着调查的 深入。死者的身份陆续被披露――她们都是酒吧里的舞女。 出身豪门但却在一个怪诞的家庭中长大的哈特怀德被警方认定是犯罪 嫌疑人,但在追捕的过程中,他却跳河自尽。正当警方松了一口气,认为 案件已破时,受害者又出现了。真正的“鸟人”在民众的恐慌中粉墨登场 ,此时故事才刚刚开始…… 《鸟人》情节离奇而又扣人心弦,明明是一个绝对不可思议的故事, 却又偏偏有据可查,这一切依赖于莫?海德辛辣老练的文笔、精湛的技巧 和夸张的想象力。本书被誉为新千年首部有争议的惊悚悬疑小说。莫?海 德也顺理成章成为惊悚悬疑小说家中的新贵。 《鸟人》刚一出版即荣登畅销书榜,作者也被媒体誉为最年轻最有才 华的畅销书女作家。
Agatha Christie’s secret notebooks
作者: (英)约翰·柯兰(John Curran)著;陈羡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简介: 2005年11月11日,约翰·克伦在阿加莎女爵士位于德文郡的寓所格林威一个毫不起眼的纸箱里,第一次发现了73本令人震惊的秘密笔记本,它们披露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如何设计谋杀、构思情节、安排道具、查找凶手……各种匪夷所思的灵感线索和诡谲详尽的头脑运作。约翰·克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档案馆的创办人,他写作这部解密手册的时候得到了阿加莎的外孙马修·普里查的全力支持,如今再也没有人可以看到那些笔记本,而这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无疑保留了珍贵、权威、独家、真实的图文记录。
作者: (美)琼·穆特,(日)五味太郎 等著,阿甲,彭懿 等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2014-7-1
简介: 为了鼓励绘本阅读,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绘本奖项,如美国凯迪克奖、英国格林威奖、德国绘本大奖,等等。这些奖项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精选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杰作。 本套国际大奖绘本从这些荣获国际知名奖项的绘本中,精挑细选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的作品,集结出版。那些风格各异的故事和绘画,或清新飞扬,或意趣盎然,或含义深远,无不源于绘本大师们对儿童内心情感的捕捉,以及表达了孩子对探索世界、对自我成长的渴望。用这些好故事,在幼儿时期培养起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给孩子打上坚实的精神底蕴,并有可能为这个世界收获一位“终身读者”。
作者: 沈建青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7年12月
简介:
《跨文化之旅:奥尼尔与中国》是作者多年从事奥尼尔研究的成果。该著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注意将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文本细读与实地考查相结合、跨文化视角与女性视角相结合,资料丰富详实,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可供研究者和一般读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引 言 / 001
*部分
从东到西,从西向东:寻找奥尼尔的足迹 / 015
一、奥尼尔与波士顿 / 015
二、奥尼尔与哈佛 / 024
三、访问大道别墅 / 035
四、奥尼尔在波士顿的*后岁月 / 054
五、海上经历与奥尼尔的戏剧创作 / 065
第二部分
重读奥尼尔:奥尼尔戏剧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 / 081
一、奥尼尔早期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 081
二、 此处无声胜有声:谈《送冰的人来了》 / 097
三、疯癫中的挣扎和抵抗:谈《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玛丽 / 108
四、寻找女性的天空:再谈《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玛丽 / 118
五、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中的乔茜 / 124
六、局限与超越:再谈《月照不幸人》 / 133
第三部分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 / 143
一、同气相求:廖可兑与中国的奥尼尔研究 / 143
二、戏曲舞台上的《榆树下的欲望》:观川剧《欲海狂潮》 / 154
三、教室里的《天边外》:奥尼尔戏剧教学活动侧记 / 164
四、奥尼尔热在中国:奥尼尔戏剧近百年的中国之旅 / 170
主要参考文献 / 189
附录一 / 203
附录二 / 223
附录三 / 227
附录四 / 230
附录五 / 232
附录六 / 235
附录七 / 240
后 记 / 246
【免费在线读】
引言
尤金·奥尼尔(Eugene O' Neill,1888—1953)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美国的莎士比亚”“美国20世纪*伟大的剧作家”。由于他在戏剧领域的杰出成就,他先后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且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不仅对美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现当代戏剧也产生了推动作用;他既是世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一)
1888年10月16日,奥尼尔诞生于纽约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父亲詹姆斯(James O' Neill)是一位自学成才、颇有名气的戏剧演员;母亲埃拉(Ella Quinlan O' Neill)出身富裕商人家庭,婚后伴随丈夫在各地巡回演出,过着行无定所的生活,产后染上毒瘾并且多次复发。奥尼尔在父亲演出的后台度过幼年。1895年,奥尼尔被送进寄宿学校;1906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第二年辍学未归,被学校除名;之后的几年,在茫然和苦恼中度过。1910年,奥尼尔开始海上漂泊和闯荡,当过水手,打过零工;1912年,因患肺结核住进一家农场疗养院。在疗养院期间,他开始创作独幕剧,从此走上戏剧创作之路。1914年,奥尼尔进入哈佛大学戏剧写作班,学习戏剧写作技巧;1915年,来到纽约格林威治村,继续进行戏剧创作;1916年,投入美国小剧场运动,成为普罗文斯顿剧社(Provincetown Players)的核心人物之一,陆续上演了一系列早期剧作。1920年,《天边外》(Beyond Horizon,1918)[]在纽约成功上演,奥尼尔一举成名。成名后的奥尼尔笔耕不辍,直到*后疾病夺走了他写作的能力。
奥尼尔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生于纽约百老汇大街巴里特旅馆(Barrett House),[]在孤独中长大。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温暖,他从小产生了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在其性格和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他有过三次婚姻,前两次都以离婚告终。1909年,奥尼尔与凯思琳·詹金斯(Kathleen Jenkins)因一夜情而有了孩子,不得已秘密结婚,但从未一起生活,1912年正式离婚。1918年,奥尼尔与通俗小说家艾格妮丝·博尔顿(Agnes Boulton)相爱并结婚,1927年关系破裂,1929年正式离婚。同年,奥尼尔与演员卡洛塔·蒙特雷(Carlotta Monterey)在法国正式结婚。[]奥尼尔有三个亲生子女,但他们都成了他晚年苦涩的回忆:长子小尤金(Eugene, Jr.)曾经事业有成,后染上酗酒恶习,于1950年自杀;次子沙恩(Shane)常年颓废,吸毒成瘾,1948年因毒品交易被警方拘留,奥尼尔拒绝支付赎金,此后父子往来断绝;女儿乌拉(Oona)不顾奥尼尔反对,1943年嫁给年龄比父亲还大的影星卓别林,父女关系决裂。[]此外,这位死后备受推崇的作家,晚年还遭到美国剧场的冷落。种种不幸使奥尼尔饱经人间的苍凉。更为不幸的是,晚年的奥尼尔还遭受了一种疑似帕金森症的疾病折磨,双手颤抖严重,无法握笔写作,令他感到生不如死。他在波士顿一家酒店的病床上度过了生命*后的两年多时间,于1953年11月27日去世。去世前,他对自己的坎坷的一生归结为:生于旅馆,死于旅馆。
奥尼尔去世后,按照其遗愿,没有举行公开葬礼。他的墓碑和碑文也非常简朴。然而,他留给世人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却为他在世界戏剧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
奥尼尔是一位勤奋、执着的戏剧家。他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五十余部作品。他的戏剧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13—1919年,是奥尼尔创作的早期,也是其创作的实习期。这一时期的创作以独幕剧为主,主要取材于作家早年的生活经历。不少独幕剧或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水手的海上生活为题材,被称为“海洋剧”,其中主要有:《渴》(Thirst, 1913)、《警报》(Warnings, 1913)、《雾》(Fog,1914)、《东航加迪夫》(Bound East for Cardiff, 1914)、《归途迢迢》(The Long Voyage Home, 1917)、《在交战区》(In the Zone, 1917)、《鲸油》(Ile, 1917)、《加勒比群岛之月》(Moon of the Caribbees, 1917)、《划十字的地方》(Where the Cross Is Made, 1918)等。奥尼尔的早期作品还涉及婚姻和家庭、两性关系、梦想与现实等题材,这类作品主要包括:《热爱生活的妻子》(A Wife for a Life, 1913)、《网》(The Web, 1913)、《堕胎》(Abortion,1914)、《早餐之前》(Before Breakfast, 1916)、《绳索》(The Rope, 1918)、《爱幻想的孩子》(The Dreamy Kid, 1918)等独幕剧,以及《奴役》(Servitude, 1914)、《救命草》(The Straw, 1919)和《天边外》等多幕剧。
《天边外》是奥尼尔早期的代表作。该剧创作于1918年,是一部以写实主义为主、具有浪漫色彩的命运悲剧,集中体现了作家早期创作的主题和风格。该剧关注人的悲剧命运,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作品具有忧伤、浪漫的情调。
主人公罗伯特是作家笔下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生性敏感,具有诗人气质,向往天边外的世界,渴望离开闭塞的农庄,却与哥哥安德鲁同时暗恋着邻家女孩露丝。罗伯特因爱情放弃了追求梦想的机会,留在农庄;在遭遇许多不幸之后,身染重病,病入膏肓。*后,他拼命爬到山坡,再次眺望远方,含恨死去。剧中其他主要人物也都遭受了命运的无情捉弄:安德鲁因失恋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农庄,*后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露丝婚后不久发现自己爱的其实不是罗伯特,而是安德鲁,而她苦苦等待的结果却是绝望。该剧情节曲折,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作品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违反本性所造成的悲剧结局。作家使用舞台分割技巧和象征手法,在开阔的室外和狭窄的室内两个场景的变换中,推进剧情,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该剧1920年在百老汇上演,一鸣惊人,获得普利策奖。该剧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作家实习期的结束和成熟期的开始。
1920—1934年,是奥尼尔创作的中期,也是他对戏剧艺术进行广泛实验和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以表现主义为主的《琼斯皇》(The Emperor Jones, 1920)和《毛猿》(The Hairy Ape, 1921),以写实为主、兼容表现主义的作品《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 1920)、《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All God' s Chillun Got Wings, 1923)、《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 1924),以中国元代为主要背景、大量使用反讽艺术的《马可百万》(Marco Millions, 1925),以象征主义为主的《大神布朗》(The Great God Brown, 1925),带有浓郁神秘主义色彩的《拉扎勒斯笑了》(Lazurus Laughed, 1927),以意识流手法为主的九幕长剧《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1927),具有古希腊悲剧风格和现代心理分析特点的《悲悼》(Mourning Becomes Electra, 1931),以及充满家庭温馨气氛的喜剧《啊,荒野!》(Ah, Wilderness!1933)。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家不仅关注普通人的不幸遭遇,而且关注现代社会的异化问题和现代人的心灵悲剧,作品更为成熟,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这一时期的作品上演后,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扬。其中,《安娜·克里斯蒂》、《奇异的插曲》分别于1922年、1928年获得普利策奖,《悲悼》得到西方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琼斯皇》更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琼斯皇》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经典之作。剧中主人公琼斯原处于美国社会底层,后从白人老爷那里学会了狡诈和残忍,在一个黑人岛屿当上皇帝,变本加厉地剥削和欺压当地黑人。在阵阵鼓声召集下,当地黑人联合起来反抗。琼斯逃入原始森林后迷路,*后在极度恐惧中丧命。该剧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琼斯在逃亡中的复杂心理活动。作家对非洲鼓声的运用尤其令人折服:随着主人公紧张情绪的加剧,从幕后传来的阵阵鼓声愈加急促,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934—1943年,是奥尼尔创作的后期。这个时期是奥尼尔戏剧的冷遇期,也恰恰是他创作*成熟的时期。1934年,《无穷的岁月》(Days Without End, 1933)上演时受到美国剧场的冷遇。奥尼尔在失望中离开了纽约。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他离群索居,没有上演任何新作品。由于疾病加重,他的写作越来越困难,但他仍然以非凡的毅力坚持潜心创作;人们普遍认为他已经江郎才尽,而他却默默地完成了多部杰作。
1935年,奥尼尔开始构思和创作大型组剧。这个大型组剧共包括11部剧,总称为《占有者自己剥夺自己的故事》(A Tale of Possessors Self-Dispossessed),主题是通过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几代人在美国的兴衰史,揭示拜金主义对心灵的腐蚀。可惜,由于疾病日益严重,奥尼尔没能完成这个大型组剧。1939年,他意识到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全部的写作计划时,他决定烧毁所有未完成的组剧作品。[]
1939—1943年,是奥尼尔创作的*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阶段。除了继续创作组剧中的《更庄严的大厦》(More Stately Mansions, 1939)和《诗人的气质》(A Touch of the Poet, 1942),作家将目光转向自己的早年生活和过去所熟悉的人,完成了《送冰的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 1939)、《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Long Day' s Journey into Nigh, 1941)、《休伊》(Hughie, 1942)、《月照不幸人》(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1943)。这几部作品侧重描写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悲剧性,着力表现“没有希望的希望”和悲剧中人性的崇高。在这几部作品中,作家给予人物深切的同情,戏剧冲突也多以人物间的和解而告终。这些作品,不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后期*重要的作品之一,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戏剧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该剧描写一群被社会遗弃、无路可走的人聚集在一家下等酒馆,醉生梦死,同病相怜,依靠自欺欺人的“白日梦”活着;他们谈论过去和明天,只是为了忘却今天的痛苦。作家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世上总会有一个梦想存在,一个*后的梦,不管你跌进多深的深渊,即使跌到深渊的底部。”[]在他笔下,被世人视为荒诞可笑的“白日梦”成了剧中人物赖以为生的寄托。该剧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的生存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1世纪的评论界把该剧称作“存在主义戏剧”,并且常常将该剧与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相提并论。[]其实,不论是从创作的时间看,还是从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看,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都领先于《等待戈多》,领先于时代。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凝聚着泪和血”的自传体家庭悲剧。该剧以深沉的感情、质朴的写实风格、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著称,被视为奥尼尔的代表作。剧中的埃德蒙(以作家自己为原型),内心敏感,渴望家庭温暖;詹姆斯(以作家的父亲为原型),出身贫困,成名后靠商业演出挣钱,视钱如命,放弃了艺术追求;玛丽(以作家的母亲为原型),婚前生活环境优越,婚后陪同丈夫巡回演出,常年四处奔波,明显不适,产后被庸医所误,染上毒瘾;吉米(以作家的兄长为原型),愤世嫉俗,酗酒纵欲,有恋母情结。作家深刻表现了剧中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内心痛苦和矛盾、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以及*终相互的谅解和宽容。该剧结尾时,玛丽进入了吗啡的迷幻状态,以大段的舞台独白追忆少女时代的生活和理想,而其他三人几乎同时放下手中的酒杯,一动不动地听着她的诉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家后来又在《月照不幸人》中续写了吉米的悲剧命运,通过女主人公对吉米的爱情和宽恕,再次表达了作家对心酸往事“深深的怜悯、理解和原谅”。
1945年,奥尼尔重返纽约。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推出了《送冰的人来了》和《月照不幸人》。这两部作品的上演,结束了奥尼尔戏剧多年在美国舞台上的沉寂,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引起世人的注意,但这两部剧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时的美国观众仍然沉浸在二战结束后的狂欢与战胜国的自豪中,无法理解奥尼尔关于普通人的深沉悲剧。奥尼尔对美国剧场再度感到失望,决定不再上演其他作品。奥尼尔去世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于1956年2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成功上演,同年10月和11月又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和纽约上演,震撼了戏剧界和评论界。1957年,该剧被追授普利策文学奖——这是奥尼尔第四次获得该奖。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之后,《送冰的人来了》和《月照不幸人》东山再起,重新上演后产生了热烈反响。接着,奥尼尔其他后期作品也陆续成功上演。现在,奥尼尔的戏剧不仅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而且作为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三)
奥尼尔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博览群书,深谙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以及易卜生、斯特林堡等人的现代戏剧,熟悉叔本华、尼采、克鲁泡特金、马克思等人的思想理论,对东方哲学和宗教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中国的道家思想尤其感兴趣。他从自己熟悉的真实生活中获取思想和创作源泉,同时又从东西方文学艺术和各种思想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奥尼尔是一位现代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造性地继承了西方古典悲剧的传统,具有很强的悲剧精神和现代特点。他主张写悲剧。对他而言,悲剧具有古希腊人所赋予的意义。“生活的悲剧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意义。人如果不在与命运的斗争中失败,人就成了平庸的动物。”[]他认为悲剧具有使人精神升华、使生活变得崇高的巨大力量。悲剧使人振奋,激发人追求更丰富的生活,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贪婪。“悲剧能使人在精神上对生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使人从日常生活的琐碎考虑中解脱出来,使生活变得崇高。”[]他主张写现代生活的悲剧性、悲剧中人性的美和理想的崇高。他认为:理想使人不断奋斗,使生活有了意义;理想越高,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就越小;当人追求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时,他必然成为悲剧性的人物。然而,“只有悲剧性才包含具有真理价值的美,崇高的东西永远具有有悲剧性。”[]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悲剧时,“会感到自己没有希望的希望在艺术中变得崇高。”[]在戏剧功能方面,他认为戏剧应该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源泉,将人的自我认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剧作家要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戏剧性和悲剧性,并且要像心理学家那样探索心灵的奥秘,揭示出内心深处*隐秘的矛盾,展现人生真实的面貌。剧作家还应该挖掘“当代疾病的根子,即旧的上帝已经死去,而科学与物质主义又不能成为新的上帝以满足人类原始的宗教本能,使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奥尼尔在创作中,以各种形式揭示现代社会人为物役、心灵无处归依的悲剧,并且努力“在似乎是*卑鄙下贱的生活中找到悲剧那种使人理想化的崇高品质。”[]正如诺贝尔颁奖辞所言,他的戏剧表现了一种令人钦佩的“力量、真诚和深切的激情”,以及“独到的悲剧观”。[]
奥尼尔是一位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剧作家。对拜金主义的抨击,以及寻找现代人灵魂的家园,构成了奥尼尔戏剧一贯的主题。1946年,在《送冰的人来了》上演前夕,他在接受采访时,对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我的基本理论是:美国并不是世界上*成功的国家,而是很大的失败者……实际上,《圣经》对此已经说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另一次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我们应该告诉学校的孩子们:我们和世界上别的国家一样,走的是一条自私和贪婪的道路。我们谈论美国梦,而且要向世界宣讲美国梦,但是什么是美国梦呢?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外乎是追求物质享受之梦罢了。”[]他的作品从不同方面,揭示贪婪对理想的毁灭和对灵魂的毒害,展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悲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奥尼尔毕生反对商业化戏剧和肤浅的舞台风格,不断地进行戏剧实践与创造,不断地探寻新的表现方法。他在创作中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把小说手法与戏剧技巧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戏剧表现范围。他擅长使用各种舞台手段,诸如面具、合唱队、内外景混合布景、独白和旁白、背景和道具、音响效果等,烘托气氛,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还善于使用形式多样的象征手法,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表现力。在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方面,他注重以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底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着力表现他们的悲剧人生。随着戏剧艺术的成熟,他笔下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情节和戏剧冲突在剧中的作用越来越淡化,而人物的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越来越重要。他以不懈的努力,为人类的戏剧艺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四)
奥尼尔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收藏和阅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学艺术的书籍,对老子和庄子的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感兴趣。他力图从东方哲学思想中寻找解决美国社会问题的良药,从东方文学艺术中寻找素材和灵感,以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1925年,他创作了以中国元代为主要背景的《马可百万》。1928年,他实现了东方之旅的愿望,到达了上海。1937年,奥尼尔夫妇在加州僻静的山谷建造了一所中式住宅,并以汉字命名为“大道别墅”(Tao House);他在那里完成了*后几部不朽之作。
奥尼尔和中国的缘分,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兴趣,以及其作品所具有的东方色彩,而且表现在其戏剧在中国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传播和影响上。
奥尼尔戏剧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被介绍和引进到中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的不少作品都陆续有了中译本。其中,《早餐之前》、《天边外》、《琼斯皇》等剧还在中国改编和演出。他的戏剧艺术影响了洪深、曹禺等剧作家的创作,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80年代,奥尼尔戏剧在中国再度引起浓厚兴趣;奥尼尔戏剧的翻译、出版、教学、研究、改编和演出在中国全面展开。《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悲悼》等剧多次出现在中国话剧舞台上。其中,根据《安娜·克里斯蒂》改编的中国话剧《安娣》(Andi),于1984年在美国导演、奥尼尔戏剧中心主席乔治·怀特(George White)指导下,由中央戏剧学院成功搬上舞台,揭开了中美艺术界围绕奥尼尔戏剧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1985年,奧尼尔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此后,中心每隔两年组织一次全国奥尼尔戏剧研讨会,推动了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1988年,国际奥尼尔学术会议在南京举办、奥尼尔戏剧艺术节在南京和上海举办,促进了中国与外国学界和艺术界的广泛交流。1989年,根据《榆树下的欲望》改编的川剧《欲海狂潮》在成都上演,拉开了中国戏曲舞台改编和演出奥尼尔戏剧的序幕。90年代以后,围绕奥尼尔戏剧的研究热、改编热和演出热持续升温。除了《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悲悼》等中期作品,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等后期作品也都开始在中国上演。除了话剧演出,他的戏剧还改编为京剧、越剧、川剧、曲剧、甬剧等,出现在中国多姿多彩的戏曲舞台上。其中,《榆树下的欲望》尤其受到中国舞台的青睐。该剧涉及现代社会常见的物欲、情欲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家庭矛盾和悲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舞台表演性,成为改编和演出的热点。继川剧《欲海狂潮》之后,《榆树下的欲望》改编为曲剧《榆树古宅》,于2000年由河南曲剧团推向舞台。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研究界和艺术界对奥尼尔戏剧的热情仍然不减当年。关于奥尼尔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改编后的奥尼尔戏剧不断亮相舞台。《榆树古宅》于2002年成功访美演出;2014年,甬剧《安娣》、川剧《欲海狂潮》也都先后在美国进行了访问演出。奥尼尔戏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
简介: 幽静的村落,连绵的绿地,古老的城镇,熙攘的集市……既有辽远开阔、沁人心脾的自然景致,也有可感可触、如身临其境的街头风貌。1977年,在中欧几个国家旅行之后,安野光雅完成了第一本旅行绘本《旅之绘本》,后来又相继创作了另外几本,足迹遍至意大利、英国、美国等等。 安野光雅将旅途所见速写,把心中所感记录,田野乡间、街头巷尾,用一个个大跨页展现不同地域的美丽风景,而散落在纸间各处的,却有更为丰富有趣的内容:世界名画、文学作品、杰出建筑、历史名人、经典电影,前后连贯的趣味情节……安野光雅用细密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细节,用淡雅的水彩晕染出一片柔和温润的氛围,他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巧妙融入风景之中,不着一字,却有深厚的文化蕴涵耐人寻味。 中欧、意大利、英国、美国、西班牙、丹麦,六本书,六个国家,一路寻找,一路发现,安野精细的笔触、巧妙的设计,将书的容量扩展、丰富,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探索和想象的空间。透过他的画笔,沿着他的引导,我们会对西方历史、地理、人文艺术有更加感性和深入的认识。从整体上欣赏自然风光、建筑古迹,在局部中寻找具象化的文学、艺术、历史等细节,不仅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西方文化,更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 安野光雅是一位世界级的绘本大师,久负盛名又深受喜爱,曾荣获儿童文学的国际最高奖项——安徒生奖,并两度荣获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展(BIB)金苹果奖。他不仅擅长画画,知识也非常渊博,在人文、数学、建筑、文学等领域也有颇深的造诣。同时,安野光雅还擅长创作数学主题的绘本,他将艺术与科学融为充满幽默的视觉游戏,构筑出兼具知性与诗意、充满童趣的“安野风格”,被誉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 “旅之绘本”系列是安野光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1977年出版以来,长盛不衰,是世界图画书史上的经典作品。地理、历史、人文、艺术,安野光野足迹所至的地方——美国、意大利、英国、丹麦……在他的笔下,都不再遥远。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安野光野在书中展现着人类的艺术积淀,而“旅之绘本”本身也足以称为一场艺术的视觉盛宴,在一张张图画中,风景的秀丽和历史的魅力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旅行中开阔眼界,在艺术中受到滋养,在安野光雅的书中旅行,世界也不再遥远! 旅之绘本 Ⅰ 中欧篇 梵高的《曳起桥与打伞女士》,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米勒的《晚祷》,秀拉的《阿尼埃尔浴场》,童话故事《花衣魔笛手》《睡美人》《穿靴子的猫》《国王的新装》……世界名画、文学作品、自然风光、街巷景致,《旅之绘本》以中欧为背景,画风景,画人文,更有安野风格的幽默细节耐人寻味。 与让孩子被动听故事的绘本不同,《旅之绘本》有着吸引孩子主动发现的魅力。没有文字,反而可以让孩子们避免文字的干扰,直接专注于图画的内涵。孩子们可以自己去观察和发现,去创造许多不同的独属自己的故事。每一幅图,每一个角落,都需要慢慢地看,仔细地品,都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待你去发现。 旅之绘本 Ⅱ 意大利篇 翻开《旅之绘本Ⅱ》(意大利篇),托斯卡纳丘陵地区的美景首先映入眼帘,跟随那位头戴尖帽,骑着马儿的旅人,我们将走遍意大利各个角落,感受锡耶纳、佛罗伦萨、圣吉米尼亚诺等古城的历史感,参观错落有致的水城威尼斯,品味安康圣母大教堂、里亚托桥、乌菲兹美术馆等古老的建筑艺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孕育了许多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在西方美术史上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一本书更有许多名画、雕塑待你去发现、去品味。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雷诺阿的《蒿草中的上坡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圣殇》……安野还在这一本里画了圣经故事,并在后记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 旅之绘本 Ⅲ 英国篇 封面上的米字旗告诉我们,这一站是英国。安野光雅在后记中说英国是世界上拥有最美丽村庄的国家。满眼翠绿的草地,蜿蜒的乡村小路,村庄农舍人们的平静生活,安野光雅画中那些美丽静谧的村庄让人向往。当然,这一本里仍有许多体现英国历史人文积淀的有趣细节。比如,不仅有文学巨擘莎士比亚的著作,还有他出生时的房子,他的妻子安妮?哈萨威的家。除此以外,“彼得兔”的故事也会出现在书中,你还能看到凯特?格林威站在院门口,不远处还有她的作品《捉迷藏》;另外,伦敦塔桥、国会大厦、海德公园的“演讲者之角”等许多建筑、名胜也会一一出现。不过,这些都只是英国篇的一小部分,你还能想到哪些象征英国文化的细节呢?快去书中找找看。 旅之绘本 Ⅳ 美国篇 美国土地辽阔,境内地形不尽相同,有平原、山地、森林、草原,安野光雅自西向东画出了在美国的旅途,经过一个个城市,感受不同的地形风貌,别有一番滋味。在《旅之绘本 Ⅱ》(意大利篇)中,安野画上了《偷自行车的人》中的场景,电影也非常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而美国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美国篇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经典电影的场景,也可以找到许多电影明星的画像。找找看,能不能发现《西区故事》《乱世佳人》《父辈的旗帜》等电影里的情节呢?卓别林、玛丽莲?梦露、格利高里?派克等许多熟悉的电影明星也会出现在画中哦。另外,也不要忘记寻找很多经典绘本和漫画中的角色,比如《好脏的哈利》《爱花的牛》《小房子》《野兽出没的地方》《在森林里》《和我一起玩》《小熊》《花生漫画》等等。与前几本中较多的乡村景致和古老城市不同,美国篇里还可以欣赏到诸如纽约这类现代化的大都市的街景,以及大游行的热闹场面。 旅之绘本 Ⅴ 西班牙篇 西班牙给人的感觉总是热情似火,弗朗明哥舞、奔牛节、圣周游行等热烈的场面在书中随处可见,快乐的氛围弥漫书间;同时,西班牙还有着美丽的建筑、城市,而古城卡塞雷斯更是美得让人震撼。翻开《旅之绘本 Ⅴ》,明亮的色调,欢快的氛围,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和生活场景让人深受感染。当然,西班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享誉世界的文化艺术瑰宝。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内战的预感》,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米罗的《抽象画》,戈雅的《稻草人游戏》,欣赏名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欣赏西班牙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各具特色的城市。当然,也少不了名著《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和他的仆人桑丘。另外,随处可见的幽默细节也可以展开成好玩的故事,试试看吧。 旅之绘本 Ⅵ 丹麦篇 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旅之绘本 VI》(丹麦篇)以《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贯穿全篇,因此在丹麦的旅途中,我们一边欣赏安徒生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真实场景,一边重温他写下的经典童话,一页页地翻过,如同步入真正的童话王国,别有一番味道。跟随安野的脚步去往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那里有安徒生博物馆;在哥本哈根蒂沃利公园的入口处,可以看到安徒生的铜像,在海边,更有为纪念《海的女儿》而雕刻的美人鱼铜像,而在哥本哈根的新港,那里也曾留下安徒生生活的影子。《丑小鸭》《红鞋》《柳树下的梦》《笨汉汉斯》……每一页的城市乡村景色中都可以找到《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作者在后记中也对每个故事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循着自己脑海中对于《安徒生童话》的记忆和印象,一页页地找找看吧。
作者: 丹·布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年05月
简介:
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地将自己的身体摆成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躺倒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着手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他们发现一连串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
兰登猛然领悟到,馆长其实是郇山隐修会的成员——这是一个成立于一○九九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西方历史上诸多伟人,如:牛顿、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以及达?芬奇!兰登怀疑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一个既能给人启迪又异常危险的秘密……
这是一本堪称经典之作的畅销小说。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里隐含的惊世秘密、古老埃及神秘的图腾符号,到卢浮宫、威斯敏斯特教堂、罗斯琳教堂等引人入胜的历史古迹,《达·芬奇密码(插图珍藏版)》所收集的160余幅精美图片,由卢浮宫、法国国家图书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伦敦档案学会等权威机构提供,完美诠释了这部*饶有兴味的知识悬疑小说,令你在连连经历离奇的惊悚情节同时,又时时遇见壮美的历史与艺术的奇迹。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
作者: 易纲著
简介: 前言 写一,关于中国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方面的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中国经济正处在迅速转型时期,其金融部门自7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变动。这本书(5篇共l6章)全面考察了中央银行建立以来(1984一1994年)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过程,重点在于提供制度和统计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得出结论。金融部门的过渡性并不妨碍我们叙述改革期间发生的一切并进行以理论和统计证据为墓础的经济分析。 本书包含了我在近年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论文(Yi1990a.199Db;1991;1992a,1992b;1993)。非常感谢下列资料出处: 第5章和第6章:经许可转引}I《亚洲经济学杂志》第3卷第Z号,217-238页,并作修改。版权⑥1992.1AI出版公司,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 第8章和第9章:经许可转引自《中国经济评论》春季号,1991, 75-95页,并作修改。 版权⑥1991 ,JAI出版公司,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 第10章:经许可转引自《中国经济评论》第1卷第2号,155-165页,以及《中国经济评论》第3卷第2号,219-223页,并作修改。版权(互1990.1992,]AI出版公司,康涅狄格林威治。 第11章:经许可转引自《计划经济学》26: 243-270页,并作修改。版权⑥1993,克卢瓦学术出版社,荷兰。 第12章:经许可转引自《比较经济研究》冬季号,1990, 28---61页,并作修改。版权⑥1990,比较经济研究协会,美国。
作者: 龚勋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4-5-1
简介:《格林威图画书精选集》凯特?格林威 Kate Greenaway,1846-1901),出生于英国伦敦,在工艺美术以及水彩画方面造诣颇深,并于1889年入选英国皇家水彩画画家学会,与同时期的伦道夫?凯迪克、沃尔特?克兰一起对现代儿童图画书产生巨大影响。1901年,五十五岁的凯特因病去世。英国图书馆协会为纪念她而设立了“凯特?格林威奖”,以严格的标准为孩子们遴选优秀的儿童图画书。他为古老的童谣和故事诗绘制的彩色图画书,是当时英国孩子最喜爱的读物。本书将这位插画大师最富盛名的经典作品汇集在一起,包括《苹果派》、《窗外》、《鹅妈妈童谣》、《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并加以重新编排翻译,力图呈现给广大少年儿童一个童真澄澈的世界,在这里,有一个诱人的大苹果派,26个拟人的英文字母全都想要得到它;在这里,一个神秘的花衣吹笛人吹着神秘的笛子曲,为你讲述诚信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谣,一个个神秘有趣的故事,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图画,无一不在向小读者们传递这么一个信息——原来童谣也能如此优美!
作者: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Kristen Lippincott),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贡布里希(E. H. Gombrich)等著;刘研,袁野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简介: 人民日报、人民网"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之一 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之一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这场展览得到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女士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 《时间的故事》一书绝无仅有。它多学科、跨文化地探讨了地球上从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凭借世界各地杰出作者的原创之作,它探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各种文化对待时间的方式。全书搜罗了400多幅彩图以表现著名的器物和画面,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以及提香的寓意画到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以及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时间的故事》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时间的创造:分析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 时间的度量:人类不断寻求,以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驶的方式。 时间的表现: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 时间的体验:我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如何体验时间,从老化过程到音乐感受、从入定和梦境到讲述未来。 时间的终结:关于时间终结和永恒的种种观念,包括各种关于死后生活和宇宙终结的世界性信仰。 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本书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国立海事博物馆王后之屋举办的一个主题展览,以及皇家天文台的新千年庆祝活动。皇家天文台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和本初子午线之家,是新千年开始之处。祝您长命百岁!
作者: (英)莫·海德(Mo Hayder)著;霍雨光,李丽,王淼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09
简介: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地区刑侦局重案组的刑警凌晨来到了犯罪现场。五具尸体横陈在“千禧巨蛋”旁边的荒地上,死者全都是年轻女孩。法医随之对尸体进行尸检后发现:每一具尸体的胸膛里都被缝进了一只小鸟,而且是一只活的小鸟;每一具尸体都没有遭受过性侵犯的痕迹。除了一人以外,其他四位死者生前甚至没有进行过挣扎与反抗。从胸部的缝合技术看,如果凶手没有较高的外科手术功底,绝不可能缝合得这么“漂亮”。令警探们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死者全身上下找不到致死的伤口,凶手到底用什么方式杀死了这些年轻的女孩?为什么要把一只活生生的小鸟缝进胸膛?这成为重案组百思不解的谜。 年轻的刑警杰克·卡弗里把调查深入到案发现场附近的一个酒吧和一家医院,从调查中发现,死者都是酒吧的舞女,都吸毒。犯罪嫌疑人哈特怀德出身富豪之家,从小却在怪诞的家庭中成长……当警察锁定哈特怀德时,他却跳河自杀了。这让惶恐的民众得到了巨大的心理安慰,警察也认为案子至此告破。但是,新的尸体又出现了。故事才刚刚开始,鸟人“振作”之后真正上场了…… 莫·海德以其精湛的技巧,结构了一个绝对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又偏偏有据可查。她以辛辣老练的文笔、情节悚然的描述、刻画精准的动作细节,成为惊悚悬疑小说家中的新贵。 本书刚一出版即荣登畅销书榜,作者被誉为最年轻最有才华的畅销书女作家。
作者: 李卫东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 1969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时间2时56分“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地球人。在令全世界沸腾的电视直播中,人们突然听到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了一句:“难以置信!”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他们正注视着我们! 此后信号突然中断,美国宇航局对此从未做出任何解释。 不久之后,美国政府宣布终止一切登月计划,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至今仍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终极秘密。 阿姆斯特朗说那句话的时候在月球上遭遇了什么?美国宇航局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本书对“月球真相”及“外星生命踪迹”提出的大胆科学猜想,将向您揭开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踪迹,并道出美国宇航局“突然终止”登月计划背后的真实原因。
作者: 约翰·柏林罕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2018年09月
简介:
《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迟到大王》是由荣获两次凯特·格林威尔大奖的童画大师──约翰·柏林罕所创作的。《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迟到大王》在幽默中阐述了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信任」问题,《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迟到大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页歪斜的字,其中一半的「丢」全写成了「去」,怎么回事呢?原来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走路来上学,途中发生好多不可思议的事而迟到了,但老师都不肯相信他,要他罚写300次!
《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迟到大王》中老师与学生两个角色,透过幽默而鲜明的图画,将两人一来一往的互动清楚的传达出来。从家里出发,走路去上学,到进入教室这样一个在单纯不过的事件,因为一个个匪夷所思的状况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这当中耐人寻味的前因后果,就留待读者细细咀嚼了。
Value Investing:From 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
作者: (美)布鲁斯·C. N. 格林威尔(Bruce C. N. Greenwald )等著;李瑶光,张建文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简介: 价值投资是一门学科,它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盈利特续性。无论市场行情好坏,价值方法的实践者们都为投资者带来了高额的回报。 布鲁斯·格林威尔因其在价值投资方面的学识而闻名于世,许多华尔街的投资者们都参加过他的课程和讲座。《价值投资》一书提出了价值投资的基本概念,它用投资者都能理解的方式立秋了如何应用价值投资这一问题,定将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投资宝典之一。
简介:《放任自流的时光:19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与鲍勃·迪伦》内容简介:苏西·罗托洛是鲍勃·迪伦的第一位真爱,一九六零年代前期,她和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她在《放任自流的时光:19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与鲍勃·迪伦》里娓娓道来她和迪伦的爱情,以及她所亲历的以格林威治村为基地的民谣复兴运动。 《放任自流的时光:19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与鲍勃·迪伦》不仅仅关于民谣、迪伦、嬉皮文化、垮掉的一代和格林威治村。热衷政治运动的苏西17岁已是美国最重要的民权组织之一“争取种族平等大会”(CORE)成员,并亲历过多个里程碑式的民权运动事件。作为一位曾身处一九六零年代反抗政治中心的女性,她在这本回忆录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那个激荡年代的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而在《放任自流的时光:19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与鲍勃·迪伦》中,她也描述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女青年左翼理想幻灭的过程。 总的来说,《放任自流的时光:19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与鲍勃·迪伦》试图还原的是苏西·罗托洛和迪伦一起走过的美国一九六零年代。
作者: 约翰
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 2014年05月
简介:
一
1971年6月
每当爸爸又不见人影时,我们就去汉诺威街找他。妈妈开着我们家那辆橙色小品托车,带着我们一路慢慢开着,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朦胧的窗户。一排排酒吧烟雾弥漫,上面喜力兹、百威啤酒的招牌闪烁着,酒吧与酒吧之间有些小巷,爸爸通常把那辆挡泥板凹了一块的通用汽车停在那儿。妈妈最好的朋友——玛妮,坐在她旁边的乘客座上,我挤在后面。玛妮的任务就是盯着外面寻找爸爸的货车,可大部分时间她总在抹粉底,涂睫毛,用遮阳板上的镜子照啊照的,往薄嘴唇上抹唇彩。玛妮最近不知在哪儿看到的,说男人们全都迷南方女人,所以她说话时开始带点南方方言。除了“侬大家”和“呀呼”之外,还有许多外号:梨子、蜜糖饼、小蛋糕。十五岁的我觉得自己早已是个男人了,从她嘴里冒出来的这些食品名字只让我觉得饥肠辘辘。
今晚,玛妮一边拔眉毛,一边说:“梨子们,那是他的货车吗?”
“哪儿?”我说,头伸在她俩中间。我*玩“谁先找到爸爸”的游戏,如果玛妮先发现他的货车,我会很生气,因为我输了。
“在那儿,”玛妮说,用指甲敲敲挡风玻璃,“这杂种在那儿。”
我扫视着狭窄的停车场,达特桑、福特、普利茅斯、福特、通用车。一想到接下来通常会怎样,心里“怦怦”直跳,妈妈讨厌酒吧,总是派我进里面去把爸爸给逮出来。“这种地方会浪费掉人的一生。”她爱这样说。
而我呢,我最喜欢到闹哄哄的砖砌山洞里去,里面永远有一股湿木头、漏气啤酒和香烟的混合味道。我喜欢周围花式台球的撞击声、穿紧身牛仔裤的女人,因为抽烟太多,说话声音沙哑,她们与妈妈那光滑、年轻的肌肤、花罩衫和丝光棉裤、羞怯的举止和轻声细语完全不同。虽然妈妈从不上教堂,她却像常去做礼拜的人。她是星期日的午后,而那些女人则是星期六的深夜。每当爸爸看到我,他会用大手拍着我的肩头,把我介绍给他那帮朋友。爸爸在酒吧里像个电影明星,可能是因为他不像其他那些家伙,他没有秃顶,没有大肚腩,也不胖。一口整齐的牙齿,乌黑的头发,肌肉结实,肚子平坦,一年到头他都穿着那件皱巴巴的粗斜纹布夹克,拿香烟的姿势像捏着大麻。趁爸爸结账时,我抓起一把吸管,第二天早上我和利昂迪塞尔在车站等车时就可以扭它们、折它们玩。有些晚上,我会往我的运动衫口袋里塞满酒浸樱桃和几个绿橄榄,准备送给玛妮。各色水果弄脏我的手,衣袋里染上奇怪的人造红色素,怎么洗也洗不掉。
我想起这些就笑了,妈妈这时打了靠边停车的信号灯,踩下刹车。我们全都眯着眼望着停在马龙尼酒吧和露珠旅馆之间那辆货车。即使现在是夏天,汉诺威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之间还横挂着褪了色的圣诞花环钟和天使,在街道上方飘来荡去。每年的12月,霍利多镇会挂起新的节日装饰,然后一年里任天气慢慢将它们摧残拆零。在细金属丝吊着的金钟下面停着玛妮看到的那辆货车,红银相间,虽然现在已是6月,防滑雪链还挂在轮胎上。“不对,”妈妈柔和地说,这语调她失望时才用,“罗伊的货车挡泥板上有凹痕,而且去年3月份他就把链条卸下来了。”
“亲爱的,”玛妮说,“那家伙早就把他的拉链拉下来了。”
妈妈瞟了一眼侧视镜,把车开回到街上,对这个笑话无动于衷。
“听懂了吗?”玛妮说,“球和拉链。”
我们俩都没笑,再说这一点也不好笑。前两天,爸爸一直处于我们所谓的“狂醉烂饮”中,就是说自打他星期三出门上班后,就再没见过他人影了。
我逮着机会讽刺一下玛妮看错了车。“那些车挂的甚至都不是马萨诸塞的车牌。”我的声音开始变粗了,不像以前那样细,在同龄人中我的声音本来就比一般人尖细,很高兴盼望多时的青春期终于让它开始变得更粗了。玛妮看着我,耸耸肩,好像说她才不在乎,可是我们都知道在这场游戏里她已丢了一两分。
玛妮接着拔她的眉毛,她拔眉毛时,我尽量不打岔。一根又一根,一根又一根。玛妮是那种坚信化妆和珠宝拥有改造魔力的女人,她跟妈妈完全不同。妈妈浓密的烟灰色头发总是用发带束着,整整齐齐;绿眼睛是彩绘文身的那种绿;她的笑容不需要唇膏唇彩;无名指上戴着一枚小小银戒指,上面的那颗钻石不会比婴儿的粉色指甲大。
我们一路开到了汉诺威街尽头,从那里开出霍利多,上了通往高速公路的匝道。酒吧的灯火在我们身后模糊了,妈妈开始不停地看表,可能才想起看看我们搜寻了多久。我望着窗外一排灰色的公寓楼,一家汽车车身修理店,它的停车场上停着五六辆破车。一排整齐的街灯投下白光,我们的车开过去时,车内滑过一片阴影。玛妮打开收音机,也不调台,打开时是什么台就听什么台,也不管在播什么——乡村音乐、摇滚或告诉她她正朝地狱奔去的《圣经》布道——都行。今晚,车里弥漫的是小提琴声,妈妈想着别的,没在意。我伸出手换台,希望能听到红袜队①比赛的最后一局,玛妮挡开我的手。
①波士顿棒球队。
“我们别太挑剔了,甜唇,”她说,“就听这个。”
“我叫多米尼克。”我对她说,可她已被音乐给迷住,压根儿没听到。我本来可以跟她再吵吵,不过我不听比赛也不会死,我只是想追踪红袜队的比赛,这样才能跟得上爸爸,可整个赛季我都没能做到。
我们边听着古典音乐边开车漫游,我想起利昂和汽车站。每个星期五早上,学校乐队那帮家伙拖着装着单簧管、横笛的黑箱子去学校,那些黑箱子真像小棺材,这让利昂很火大。“他妈的,这个小镇的问题就在这儿,”他说,“他们浪费时间教这帮娘儿们弹些没用的乐器。给我一把电吉他,我就加入乐队。”
我多次建议他去打鼓,因为我们高中没有一件很酷的乐器,似乎真的让他很恼火,可是利昂说,他对在一个娘娘腔乐队后面打鼓伴奏不感兴趣。
我从一年级就认识利昂了,那时他家搬到我家楼下的地下室公寓,那时他就是学校里最调皮的学生了。他瘦削但结实,屁股后口袋里放着把宽齿梳,梳柄永远露在牛仔裤外。他老用那梳子把稀疏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然而,利昂*的标志还是唇上淡淡的胡须痕迹。不知什么原因,他似乎没有发现我尖细的嗓音、额头上冒出的几颗青春痘,让我跟乐队那帮小子很是相像。去年整整一年,我个子窜得很高,可是瘦得像竹竿,细胳膊细腿,我一直觉得很不好意思。
“看看你,”只要玛妮从遮阳板上的镜子上看到我的眼睛,她就会说,“你太可爱了。”她薄嘴唇边细纹里的唇膏都干了。
这正是我的毛病。我是那种让玛妮那类的怪人、老太太和修女们觉得很可爱的孩子。“他可真可爱,”她们会这样对我妈说,“他准是个真正的少女杀手。”利昂早就与十几个女孩鬼混过了,甚至声称与其中一个有过手指性爱,而我连个吻都没接过。
小提琴声起起伏伏,一辆只亮着一盏车前灯的汽车驶过,我们是路上唯一的一辆车,正朝出口驶去。在一片乱松林后面,有辆警车停在路边霍利多汽车旅馆的停车场上,车内灯昏黄,我瞥到了警官的胡须。如果此时爸爸经过,他肯定会开始平时那套嘀咕,说这个镇上所有的警察全是骗子,说他们是群懒得要死的胆小鬼,只会一起关在自己的小男孩俱乐部里。爸爸会点燃一根云士顿香烟,然后开始一大通对尼克松政府、加税和解雇的抱怨。妈妈只是看了眼警车,很为某个超速到55公里的人担忧。
“也许该开始新生活了。”她茫然地说。
妈妈那样说时,我便心头一动。我出生前,她干的活儿总在变,像别人换工作一样。她生活失败的*证据便是我同母异父的哥哥——杜鲁门。他现在和我舅舅一起住在纽约。“总有一天,”妈妈过去总说,“跟你爸爸全安顿好后,杜鲁门可能会跟我们一起住。”
我从没见过杜鲁门。基本上每个月妈妈会坐火车去纽约看他一次。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也没人跟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从不来看我们。我猜妈妈不想让杜鲁门和爸爸见面;也许是杜鲁门来了后,很难再把他送回去;反正我不喜欢她把过去的生活和新生活混在一起,所以这种安排在我看来也不错。
不过,我还是有点好奇。
“跟我说说杜鲁门的爸爸。”当玛妮靠在车窗玻璃上,闭上眼睛后,我说。那天我在爸妈房间里乱翻时,找到几张照片,不是杜鲁门的,是个男人的照片,浓密的黑发,脸上白皙的皮肤绷得紧紧的,像具木乃伊。
“哦,多米尼克,”妈妈说,“我们现在别说那个。”
“那我们该说什么?”我问,把头伸在两张凹背椅中间。
妈妈两颗前门牙有点合不拢,这点缺陷让她总是抿嘴而笑。我想别人准觉得那表情很甜美,是娇羞模样。对我而言,它总像幸福与悲伤奇怪的交织。“我们来聊聊我在新墨西哥的生活吧。”她那样笑着说。
这段生活妈妈*说,它充满了明快的回忆,就像我那些小时候的老书一样快活得有点烦人。第一页:妈妈在阳光明媚的新墨西哥早晨醒来;第二页:她打了个大大的新墨西哥呵欠;第三页:她吃了一顿丰盛的新墨西哥早餐。平淡无奇,我无聊得要死,可是我任妈妈说下去,因为我知道这样会让她觉得好受点。
“我过去总是做这种早饭,”她说,“有芫荽、新鲜西红柿、鸡蛋和玉米粉圆饼。”
“听上去不错。”我说,装出很感兴趣的样子。
“真好笑,以前我觉得我会一直做那种早餐,不管我住在哪儿,和谁住在一起。”
“那你为什么现在不做了?”我问她。
“我不知道,”她说,“这里的食品店也不一样,马萨诸塞州人人早上都吃薄煎饼和法式烤面包。”
妈妈一直说啊说,带我走过她以前游历过的峡谷。当她喋喋不休时,我想到爸爸,大部分时候,我一会儿站在爸爸那边,一会儿又为妈妈难过,可此时,我为自己难过。说到底,谁他妈的愿意深更半夜、漫无目的地开车瞎转,听妈妈唠叨她的新墨西哥之旅呢?如果爸爸没有在汉诺威街上,那就说明他跟新女朋友在一起。如果我们今晚真的想找到他,我们还是去别处看看。“我们可以开到伊迪克拉姆家去。”我突然说道,打断了她的话。
妈妈握紧方向盘,专心望着前面的公路,仿佛我们此时正在穿越大峡谷,她需要集中精神。我有股冲动,想摇下车窗让清风进来,调节一下车内气氛。不止一次,我听到妈妈指责爸爸不该跟伊迪睡觉。她仿佛并不仅是猜测,好像还有真凭实据似的,真好笑。伊迪是爸爸上班的塑料厂老板斯坦利埃斯基的前妻。过去这几个月,有三个晚上,我们在汉诺威街上的酒吧里寻他不着。天快亮时,爸爸回来了,他解释说他一直在打牌忘了时间。上周,他声称在工厂停车场里睡着了。
“是这样的,”他说,“我把钥匙插进引擎,头靠在方向盘上不过一秒钟,等我醒过来已经四点了。”
“他现在得了昏睡病。”妈妈告诉玛妮他的故事时,玛妮说。
既然妈妈不听我的建议,我就靠回座位,打开窗户。车里一下全是夏夜清凉的风,玛妮在座位上打了个激灵。“你能把那关上吗?”她问道。
我关了一半。
玛妮看着妈妈,鼻子尖得像鸡喙,眼睛瞪得如满月。“特莉,多米尼克说得没错。我是说,如果你真的想找到罗伊,我们可以去伊迪家看看他在不在。”
“如果他在,那怎么办?”
“我们甚至用不着停车。我们只是这样开过去,如果他的货车停在私家车道上,等他回家后,你可以让他再也别来那套胡说八道了。”
我们全知道——至少我知道——在爸妈之间,这永远不可能。接下来的情形会是这样:爸爸进门;妈妈会愤愤地指责一通,当场落泪;然后被他的花言巧语骗进卧室,在那里疯狂做爱。声音大到我听得见,大到令我作呕。之后,妈妈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她会笑着问我:“晚饭你想吃什么?”或者“今天学校怎么样?”我最讨厌的是:当爸爸在她的黑名单上时,她把我当个成熟男人,是她在这事上的伙伴,可一旦爸爸把她哄好,我又成了个男孩,只不过是他们的儿子罢了。
妈妈从高速公路上下来,穿过哈特镇路,经过狭窄的铁路木桥来到格林威治农场。镇上这块地方没有街灯,从车窗外望去,只能看到黑沉沉的天空下茂密的树枝阴影,电线杆之间下垂的电话线。我们经过时,佩格鲁索沼泽地散发出化粪池一般的恶臭。不久我们就开上了巴恩山,往伊迪家开去。她住在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大房子里,斜屋顶盘旋而上,她离婚后柠檬黄墙漆也剥落了。好几次,我和利昂在狗舍后面的停车场上游荡,往嘴里塞着薯条和热狗时,我们看到了伊迪。她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腿,头发像洗发水广告上的一样,有着海绵小蛋糕那般的黄色。利昂知道她离婚了,对他而言,这令她更多了一份淫荡。只要看到她,接下来几个小时他全用来猜测她的性爱好了,她喜欢怎么做,她跟多少个男人好过什么的。
我们上到山顶后,妈妈慢了下来,夜晚汽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们碾过这地方,望着窗外。这所房子褪去了往日的荣耀,剥落的油漆下,宏伟的框架裸露出来。突然间,我想到爸爸喝得醉醺醺的似乎也不太糟。如果他不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玛妮送回家,然后平静地掉头回家,等他回来睡觉。
“你看见他的货车了吗?”玛妮问。
伊迪家圆圆的鹅卵石车道上,除了一辆卡迪拉克外,空空如也。
“他不在这儿,”妈妈说,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他不在这儿。”
在路尽头,她把车掉个头,打道回府前又一次经过那里。
“等等,”玛妮说,“慢点,慢点。”
妈妈犹豫着,她似乎真不想停下来,相信爸爸不在这里令她感觉很好。他和朋友们喝醉了;他在打扑克;他在工厂停车场里睡着了。然而,在房子另一侧,通往旧谷仓的车道上,玛妮和我同时看到了他的通用车。
“他的货车在那儿。”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妈妈把车在街当中停下,她望着那辆货车,黑黑的车前灯恼火地回望过来。一个瞌睡的巨人,在深夜里死气沉沉。
“蜜糖饼,”玛妮说,“你不能就停在马路当中啊,我们会被车撞的。”
妈妈头往回靠在座椅上,我看得到她脸上湿了。
【编辑推荐】
《男孩依然失踪》是一部杰出的小说,书中一系列的背叛、欲望、纠缠、报复,全部夹杂在一起共同促成了男孩心灵的蜕变和成长。小说充满了想象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它诉说了这条幽暗迷诡的成长之路上难得一见的另类风景。
作者: 凤宝莲,刘鹤编写
出版社: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简介:格林威治天文台 为了制定月亮和恒星位置的准确图表和满足天文学研究的需要,以及帮 助航海家在海上确定所在方位,英国于1675年在伦敦东南郊格林威治建立了 一座世界闻名的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它也是一直使用的最古老的天 文台。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时间都以格林威治时间为标准,再换算成世界 时间。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零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又称“首子午线”或“零子午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 算经线。19世纪上半叶,各国都有本国的时间标准,例如:法国以巴黎天文 台为标准确定法国的时间,俄国以普尔可夫天文台(今列宁格勒附近)的时间 为标准,美国则以华盛顿的时间为标准。由于各国时间标准不同,给国际问 的活动造成了许多困难。为了消除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 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里中星仪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全球经 度的起算经线。并且以通过零子午线为标准,所测量出的平均太阳时为格林 威治标准时。格林威治标准时是英国的标准时间,也是世界上其他时区的计 时基础。1999年12月28日,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威治电子时间(GET) 正式诞生,它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时间标准。而原有的格林威治时间 (GMT)仍将作为21世纪的世界标准时间而保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飞机的轰炸,格林威治天文台遭到了严重 破坏,因而不得不另选台址,1953年正式搬迁到伦敦东南70千米的赫尔斯特 蒙索城堡。本初子午线仍以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准。 尽管格林威治天文台现已发展为英国的一个综合性光学天文台,但因负 担太重已无法继续维持“格林威治时间”,英国政府决定从1986年开始,停 止天文台内6个耗费庞大的原子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