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62 项 “梅州”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简介:
《广东统计年鉴2020》系统收录了全省及各市、县(区)201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1978年以来各个主要时期全省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广东统计年鉴2020》本年鉴正文内容分为23个篇章,即:1.综合;2.国民经济核算;3.人口;4.就业和工资;5.固定资产投资;6.对外经济;7.能源、资源和环境;8.财政、银行和保险;9.价格;10.人民生活;11.农业;12.工业;13.建筑业;14.规模以上服务业;15.运输和邮电;16.批发零售业;17.住宿餐饮业和旅游;18.房地产业;19.教育和科技;20.文化和体育;21.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其他;22.区域经济主要指标;23.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时,附录有4个篇章:1.全国31个省(市)主要统计指标;2.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统计资料;3.中国台湾省主要统计指标;4.部分国家和地区主要统计资料。
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本篇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广东统计年鉴2020》本年鉴资料主要来自政府各级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的各种定期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资料;部分资料来自中央部属单位和省直有关部门。附录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整理。
《广东统计年鉴2020》本年鉴涉及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山区的具体划分为: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
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
西翼指阳江、湛江和茂名。
山区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3
简介: 《行走的筷子——广东美食之旅》由中华美食频道行走的筷子栏目组编著,带你走进广东的大街小巷,寻访最具广东市井特色的民间美食。繁华都市里那一刻休闲的早茶时光,梅州客家老人精心制作的美味“算盘子”。魅力无限的粤式美食让主持人大饱口福,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更让我们醉心其中。广州菜、潮汕菜、客家菜,菜菜皆有好滋味;鱼米之乡、武术之乡、厨师之乡,乡乡都是热心人。
作者: 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2010年度梅州市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书由特辑、大事记、概况、领导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法制、地方军事、经济管理、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外经贸·口岸、国内贸易、财税·金融·保险、证券、城乡基本建设、旅游、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媒、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共24个类目构成。另设附属资料板块4个,分别是县(市、区)建设、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文献法规选编、名录。特别是详细介绍了梅州市所辖6县1市的情况,为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了解和研究梅州提供综合信息和资料。全书层次清晰,体例完整,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作者: 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1979年至2000年间广东省梅州市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记述了改革开放后梅州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梅州市的风土人情和资源特点,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交流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作者: 梅州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2019
简介:
本志上限为1986年1月,下限为2015年12月底,采用记、述、志、传、图、照、表、录等体裁,记述梅州市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本志设机构、金融业务、社会金融活动、综合等篇章。 |
作者: 丘洪松主编;梅州年鉴编辑部编
出版社:中国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中国历史悠久,地方修志历来具有传统。地方志记载一个地区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地理、名胜古迹、物产资源、民族宗教、方言俗语、金石碑刻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典章制度、著名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记述范围较为广泛,具有大量历史信息,为深入了解该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引人注意的是,在现存7000多种方志中,属于边疆地区的方志较少,许多边境地区地方文献基本空白。这主要由于边疆开发进程较缓,文化传播与交流接纳有个过程。因此,现存为数不多的边疆方志文献传载着非常重要的地方历史信息,许多信息为正史所不及,应该是有待研究人员深入发掘丰富矿藏。另外,由于关于方志文献收录标准不同,许多文献尽管体例上不符合严谨的方志,但事实上记载了方志的信息,在边疆方志、尤其是边境地区方志不足或空白的情况下,放宽收录标准,扩收地方文献,不失为丰富地区历史信息的渠道。迄今为止,尽管边疆省区分别做过一些整理刊布工作,但以整体边疆地区为对象的方志文献系统刊布尚未进行。 中国边疆方志文献初编搜罗边疆省区范围内各个时期形成的方志文献,尤其侧重边疆地市级以下方志文献,使研究者尽可能直接了解边境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同时考虑到中国历史上边疆的变迁,今日边远地区曾经也是边疆地区,如青海、贵州等地,因此考察历史边疆,这些地区的方志文献也应在兼收之列。初编将边疆方志文献大致分为东北、北部、西北、西南四大区域。 目录: 《嘉庆重修一统志“盛京统部”》 (清)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 (民国)孟定恭《布特哈志略》 (明)毕恭《辽东志》 (明)李辅《全辽志》 《嘉庆重修一统志“吉林”》 (清)萨英额《吉林外记》 《嘉庆重修一统志“奉天府”》 (清)杨宾《柳边纪略附塞外草》 (清)西清《黑龙江外纪》 (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 《嘉庆重修一统志“黑龙江”》 ((清)方拱乾《宁古塔志》 (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 (清)方式济《龙沙纪略》 (民国)王介公修、于云峰纂《安东县志》 (民国)陈国钧修、孔广泉纂《安图县志》 (民国)吴光国编辑《辑安县乡土志》 (民国)张元俊修、车焕文纂《抚松县志》 (民国)张拱垣等《辑安县志》 (民国)孙蓉图修、徐希廉纂《瑷珲县志》 《嘉庆重修一统志?乌里雅苏台统部》 待修版(清)张穆《蒙古游牧记》 (清)何秋涛撰、黄宗汉辑补《朔方备乘》 (清)李文田撰《朔方备乘札记》 不著纂修人名氏《乌里雅苏台志略》 (清)佚名《乌里雅苏台事宜》 (清)宗室兴肇等辑《塔尔巴哈台事宜》 (清)姚瑩《库伦记》 (清)李德《喀尔喀风土记》 (清)马冠群《喀尔喀地略》 (民国)佚名《呼伦县志略》 (清)富俊等辑《科布多事宜》(附光绪三十三年办理军营粮饷清册) (清)佚名《呼伦贝尔志书稿》 (清)杨守敬摘译《支那地志?蒙古之部》
作者: 倪俊明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是《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之一,共收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稀见方志三十二种,其中稿抄本十六种,具有很高的文献利用价值。 前言 方志是以一定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單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自然現象和自然資源的綜合性著述,它分門別類,貫通古今,其存史、致用的價值久為人們所認知。廣東的方志可溯源到東漢時期番禺人楊孚所撰的《異物志》(又名《南裔異物志》),這是歷史上第一部記述嶺南風土物產的志書。其後自吳晉南朝,迄明清民國的的兩千年間,廣東產生了相當多的志書。據李默《廣東方志考略》統計,歷史上廣東舊方志共有861種,今天尚存的有431種。其統計尚未包括鄉土志等,否則,數量更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了現存447種廣東舊方志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1986年編著的《館藏廣東地方誌目錄》收錄達520種之多(含鄉土志、山水志、名勝志、寺廟志、圖志等)。廣東現存最早的方志為元大德《南海志》殘本,宋元以前已佚散的舊志,今天只能在《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太平禦覽》、《初學記》、《永樂大典》等類書及學者們所輯的一些輯佚書中見其枝葉了。 清宣統二年(1910年)廣東提學使沈曾桐奏請,於前兩廣總督張之洞開辦的廣雅書局內設立廣雅書局藏書樓,1912年改為廣東圖書館,此即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淵源所自。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歷經數番析合,現已成為一所藏書總量達500多萬冊的現代圖書館。其中線裝古籍4萬餘種47萬冊;全國地方誌(外省)3萬餘冊;金石拓片3萬餘冊(件);新舊廣東地方文獻9萬余種40余萬冊。 地方誌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典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地方誌尤其是廣東方志的收藏是該館的優良傳統。廣東省圖書館初始藏書為廣雅書局藏書樓舊藏,民國初年,該館收得原廣雅書院冠冕樓藏書一部分,並由省公署民政廳、教育廳拔送廣東各府州縣誌全份。1921年,又得梁鼎芬後人捐葵霜閣藏書,藏書以叢書及方志、詩文集為著。經過近二十餘年的搜集,該館收集的各省新舊通志業已完備。據1931年《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統計,當時廣東省立圖書館館藏書籍以“地志為最多,共7000餘冊,各省通志俱購置完備”。1934年,省立圖書館被撤並,部分貴重圖籍歸存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據1936年任館長的羅香林編《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方志目錄》記載,當時已收錄方志1000餘部,其數量在南中國首屈一指。1938年,廣州淪陷,有關圖籍受到嚴重破壞。1941 年,廣東省立圖書館在韶關複館,在杜定友館長的領導下,大力搜集廣東地方文獻。地方誌方面,1945年,僅得廣東26個縣份的縣誌,至1946年,已收得 88縣份的縣誌,僅5縣份縣誌未入藏。當時省圖廣東方志有通志1種,府志12種,州縣誌134種,並有多種鄉土志。1949年,省館接收廣東文獻館圖籍,得地方誌69種,絕大部分為廣東方志。建國初,省館在全省各地徵集了大量的圖籍文獻,館藏日富。1955年,省館與廣州市中山圖書館合併,原先分存兩館的圖籍包括地方誌始合而為一。至1957年,廣東地方誌已收藏至315種,廣東97縣中,除防城(今屬廣西),白沙,樂東,保亭(三縣今均屬海南省)4縣本無縣誌,其餘各縣縣誌均有收藏。經過數代圖書館館員的苦心經營,目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共收藏新舊方志近萬餘種(含各種專業志),其中1949年前的舊方志2100餘種,以《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的現存全國舊方志數量8200餘種相較,約占四分之一。計省(通)志58種,府志158種,州縣廳志 1750種,各鄉土志、島嶼志等178種,其中廣東省內舊方志392種。數十年來,承惠社會各界慷慨捐贈(如1954年,黃蔭普先生贈書數千種,其中廣東方志67種),及通過購買、交換、複製、縮微等方法徵集廣東舊方志,見諸《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而本館以前缺藏的廣東舊志現在絕大部分已補充入藏。 現從館藏方志中挑選32種舊方志匯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其中廣東方志26種,省外方志6種。以版本而言,清刻本10種,清及民國間稿(鈔)本16種,民國間油印本、鉛印本各3種,內有12種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僅藏,史料價值自不待言。編者給每種方志均撰寫了提要,以資讀者參考。 [民國]續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朱慶瀾修,梁鼎芬纂。民國五年(1916)修,廣東通志局稿本。慶瀾,字子橋。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歷任四川副都督,黑龍江督署參謀長、民政長、巡按使,廣東省長,中東鐵路護路總司令兼哈爾濱特別區行政長官,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長等。鼎芬,字星海,號節庵,廣東番禺人,光緒進士,歷任知州、知府,累官至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著有《節庵先生遺詩》等。是志民國五年始修,旋因政局動盪而終止。敍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二年(1910)。殘存稿本內容依次為:序、職名表、訓典、晷度表,山川略(廣州府)、兵制(附營汛、兵餉、馬政)、前事略(番禺縣)、人物志(廣州府、韶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瓊州府、嘉應州)、廣東儒林、藝文志(史部書目)、雜錄(廣州府)。該稿以人物、訓典為主,各占全書的十分之六和十分之二。人物志資料多據舊府、州、縣志,兼錄採訪冊及粵人文集等,內除古代人物外,收入鄧世昌、馮子材、黃遵憲等一批近代以來著名粵人傳稿,為首錄資料。訓典則收集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粵省官吏向清廷的上諭、奏摺等,反映了這一時期廣東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頗具史料價值。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鄒魯修,溫廷敬等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廣東通志館稿本。魯,字海濱,號澄廬主人,廣東大埔人,同盟會會員,歷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廣東通志館館長,國民黨中央常委等,著有《回顧錄》、《鄒魯文存》等。廷敬,字丹銘,號止齋,大埔人,曾任惠潮嘉師範學校校長、廣東通志館主任兼總纂等,著有《補讀書樓文集》、《經史金文證補》等。民國二十年(1931)始修,二十四年結束,大部分為調查採訪冊和初輯資料冊。記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民國二十三年。分訓典、山川略、地質概要、兵要地理、堡寨、墟市、村制、醫院、寺觀、災變、警政、物產、稅收、沙田、鹽法、公債、兵制、外交志、公路、航政、郵政、前事略、大事記、藝文略、金石略、集古略、列傳、雜錄等二十八門。其體例和篇目已具有現代志書的雛型。其內容銜接《[道光]廣東通志》,保存大量清代和民國的史料,不少門目均為初錄資料,尤具參考價值。如醫院門,詳記近代以來廣州博濟醫院,國立中山大學第一、第二醫院,廣州市市立醫院,柔濟醫院,私立廣東光華醫院等十二家大醫院的歷史沿革、機構設置和業務概況。物產門介紹近代以來廣東大米、小麥、黃豆、花生、番薯、蔬菜、水果、蠶絲、茶葉等的生產和進出口情況,並附有統計圖表。鹽法門記載了廣東鹽業的歷史沿革、生產分佈,並收錄大量法規、章程和統計資料。外交門則反映了近代廣東對外貿易之緣起,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時期之中外關係以及有關廣東華僑、租界和外僑等概況。列傳除收錄丁日昌、宋湘、何如璋、張蔭桓、黃遵憲、朱次琦、簡朝亮、陳澧、張維屏等社會名流的傳記外,還介紹了朱執信、鄭士良、鄧蔭南、鄧子瑜等一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蹟。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仁化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稿本。據是志序該志由縣學堂堂員一人主稿,二人分謄。乃奉命編鄉土志,旨在啟蒙教化。遵頒行例目之門類,按教科書形式分課敍述,共五十四課,包括地理、建置、興利、除害、剿匪降寇等內容。每課均在一百字左右,簡短明瞭。是志以舊志為底本,據實錄入,內容簡略,考證從疏,史料價值不大,僅供學堂教學參考。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連山鄉土志 (清)盧澤潤撰。清光緒年間抄本。澤潤,廣東連山人。清光緒年間撰。記事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分歷史、政績、兵事、耆舊、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商務等十五門。兵事門有太平軍和紅巾軍在連山活動的記載。人物及地理方面資料稍詳。其餘均較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連縣志七卷 韓建勳、伍岳嵩修,何詩迪纂,民國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建勳,民國三十六年(1947)任廣東連縣縣長。嶽嵩、詩迪均廣東連縣人,分任連縣文獻委員會主任,連縣修志館副主任。縣修,始纂於民國三十六年,成書於三十八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大事記、人文、經濟、社會、教育、人物、古物、方言、藝文、金石、技擊等十二門百六目。是志為連縣最詳實的一部縣志。是志因時代演進,增入民國三十八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實,內容增加數倍,綱目凡例,依遵內政部公佈之地方志書纂修辦法訂定,書中多有統計表,如土地、戶口、物產、物業、實業、地質、氣候、交通、賦稅、教育、衛生以及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各種狀況,均分年精確調查,製成統計比較表,尤詳於民國部分。人文門辟瑤務目,詳述該地區瑤排之人口,面積及綏瑤、化瑤等政策,有助於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南澳縣志未成稿 章潛龍修、楊世澤纂,民國三十六年(1947)稿本。潛龍,廣東南澳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任縣長。世澤,廣東潮安人,曾任廣東汕頭孔教協會副會長、南澳縣教育科長、南澳縣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等。民國三十五年始修,次年因經費無著而中輟。敍事至民國三十五年。僅有輿地沿革、職官、文職表、武職表、鄉賢事蹟調查表(一)、事紀(漢至民國)、災祥等的油印稿和手抄稿。鄉賢事蹟調查表中較前志略有增補。事紀中補敘抗日戰爭時期南澳軍民奮起抗日、流亡縣政府在饒平開展瓦解偽軍工作以及接管南澳日偽政權的經過等。因該志距前志僅年餘時間,且為未成稿,故內容頗多因襲前志。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 南海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抄本。是志正文卷數不明,無凡例。內容主要簡介南海山脈、水道、交通(包括鐵路)、物產、商貿情況。刊載“籌弭水災芻議”、整頓惠濟義倉和因水潦邑縣紳士上呈救濟書等,特別是“籌弭水災芻議”一文,分析廣東水系分佈、水文情況,提出治理水災的辦法有急賑、平糶、築秋欄、補助、開河、清沙等。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龍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書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儒林書院,在廣東順德龍江鄉,嘉慶二十三年(1818)建。正文分輿地、選舉、人物、藝文四門。是志殘缺不全,僅存輿地門一卷,內有述典、山川、橋樑、津渡、古跡、坊表、祠墓、坊里、物產、氏族、編年、冠裳等目,其中之冠裳目仿似方志之名宦體例,記載有部分人物行狀。是志另有清末、民國初年抄本。內容除輿地外,另含選舉、人物、藝文等,記事續至民國十四年(1925)。抄本均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鶴山縣志未成稿十八篇 宋森纂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稿本。森(1877—1952),字木林,廣東鶴山人,畢業於清末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歷任教員、校長、教育局長。是志始修於民國二十四年(193 5),推宋森為文獻委員會主席,後因抗戰事起,修志中止。民國三十三年底又輯存稿,補其未竟,披閱十餘載,1950年稿初成,部分記事至1952年。其體例在繼承前志的基礎上,注意吸收各地修志的優點,故更顯完備。在內容方面,記載甚詳,確至年月日。紀事篇記載有清末鶴山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史料,如咸豐四年(1854)邑人陳開率領天地會起義,建立大成國之經過。又如社會篇分述了本縣百一十三個姓氏族人的源流、遷移、蕃衍情況,頗具價值。書末的文徵,還收入了相當豐富的有關該縣的珍貴文學資料。是志稿分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鶴山縣檔案館,後者為十五卷本。 [宣統] 新寧鄉土地理二卷 (清)雷澤普撰,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澤普,邑人。書成于宣統元年(1909),分二十三章:新甯縣之起源、新甯縣之成立、新寧縣城之建置、廣海衛之建置、赤溪廳之析置、經緯度及分野、氣候、疆域、都界、山嶽、河流、洋海、戶口、田畝、水利、鹹圍、險隘、鐵路、水陸交通之大市場、古跡、風俗、物產和兵防。章下分課。輿圖一幅載正文前。是書乃供該邑小學初級地理課教學之用。清末朝廷興辦新學,所定初等小學章程中以地理一科為最重。此初級地理教科書即以激發學生之愛國愛鄉之心為目的。多本前人成說(以邑志為主,以《大清一統志》、《廣東通志》、《廣州府志》和《甯陽雜存》為輔),刪繁就簡,多擇其主要及著名者,以簡略和通俗便於觀覽記憶。各章節後注明參考書。內容側重于自然地理,間亦偶及經濟和政治地理。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等藏本。 [光緒] 梅菉志稿八卷 (清)梁兆硻撰,光緒二十八年(1902)稿本。兆硻,廣東吳川人。私人撰修,成書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文分地理、建置、事紀、金石、藝文、列傳六門二十二目,參考《明史》、《茂名縣志》、《吳川縣志》、《高州府志》、《亂離見聞錄》、黃爐《梅菉賦志》等書,存同列異,比類考證,詳於地理、建置的記述,人物列傳從略,金石門吸收大量碑銘資料,涉及清末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該志是未成稿,篇目雜亂,修改、圈改之處頗多,現殘存四卷。稿本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電白縣新志稿十卷 邵桐孫等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桐孫,廣東電白人,曾任教廣東國民大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始修,民國三十五年訂正、編次舊稿而成是書。正文分十門四十二目,有天文、土地、人民、政治、經濟、文化、耆舊、年紀、文徵、雜錄等門。是志略古詳今,側重現代,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三年,耆舊則止于清季,職官、選舉從闕。正文前有輿圖,其中之地質圖套色區分邑縣地質變化。部分門類體例從新,如經濟門分農業、林業、工業、商業、漁業、鹽業、物產、交通、建築等目。人民門載戶口統計和民風習俗。耆舊門載各類人物資料。邑鄉賢著述入文徵門,序、記等則入文徵門。是志之載多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惠陽縣志 張友仁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友仁,原名勝初,廣東惠陽人,清末貢生,歷任廣東海豐縣縣長、福建龍溪縣縣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著有《惠州西湖志》等。是志殘存十一頁(卷九人物第三至十三頁),原載民國三十七年(1948)《豐湖月刊》第二期。內載翟彥榮、關可成、任錫休、楊傳芳等三十五名明朝洪武年間至嘉靖年間惠陽籍人士傳略,除王度、姚祥、楊天祥、葉時、葉天佑等傳較為詳盡外,其餘均較簡略,可為研究明朝惠陽地方人物提供線索和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乾隆] 和平縣志八卷 (清)曹鵬翊、徐廷芳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朱超玫、徐潤纂。鵬翊,河南鞏縣人,舉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和平縣知縣。廷芳,廣東和平人,進士,歷任廣東肇慶、南雄府學教授,陝西扶鳳縣知縣。超玫,廣東和平人,舉人,貴州遵義縣知縣。潤,廣東和平縣人,貢生,陽江教諭。乾隆二十八年刻,敍事止於二十七年。正文分十七門八十一目,為圖像、天文、輿地、事紀、建置、學校、秩祀、秩官、宦績、選舉、人物、風俗、物產、田賦、兵防、藝文、外志等門。是志扉頁天頭有“乾隆癸未重補”字樣。全書以雍正王植之邑志為准,中間有一二加增,添入者,是志以新補二字別之,各門目加有超玫按語。是書險要目載有邑宰論邑之險要文。事紀門新補清雍正八年以後邑之紀事。建置門新補邑之建置變化,疆域、公所、監獄等目各有增補。選舉門則新增鄉飲、茂才、冠帶、耆壽各目,人物門增優行、節婦各目。是書藝文門篇幅最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和平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徵二卷 曾樞修,淩開蔚纂,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樞,字效愚,廣東興寧人,民國三十年(1941)任和平縣縣長。開蔚,字秀峰,和平人,曆官縣勸學所所長、縣政府秘書。是志由曾樞自民國三十年春倡修,於民國三十一年底編成,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付印。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二十門百一十目。是志為和平縣第七次纂修縣志,體例完備,內容翔實,頗具特色,可謂和平縣志之集大成者。志中較重人物,其職官、選舉和人物約占全書四分之一。職官門將自明嘉靖二年(1523)至民國三十二年和平縣曾設之文武職官一一敘錄,其後,還載王守仁等三十九人的宦跡。選舉門將縣屬自明末至民國的進士、舉人、貢生、例貢、職員、生員、例監、從九、學校畢業、孝廉方正、議員、仕宦、封贈、恩賜、鄉飲等四千餘人詳錄無遺。人物門則按官員、列女、耆壽先後排列,大部分立有小傳。對研究和平縣人才地理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 [康熙] 永安縣次志十七卷 (清)張進菉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進菉,直隸宣府前衛(今屬河北)人,官監生,康熙二十四年(1687)任。奉令纂修。康熙二十六年刻,敍事至此年。正文分十七門。是志在萬曆邑志的基礎上補闕拾遺而成。體例上分建置、都里、山川、古跡、學校、賦役、兵防、祠祀、官師、名宦、選舉、人物、列女、風俗、物產、寺觀、藝文。內容上有圖三十七,比前志增補三十三圖。藝文門篇幅較多。是書轉引前志頗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陸豐縣鄉土志 黃墨園編,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內分清初之陸豐、李邦寅夫妻之節義,高華松、高亮福之武功,陳謝勇之治績,莊汝揚、高鵬飛、鄭奇炎、黃德星之清惠,黃逢奇之篤孝,陳安泰之殉節等二十二目。除第一目簡述清初陸豐歷史外,其餘各目介紹自清順治至咸豐年間共三十三名陸豐人物的簡單生平。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乾隆] 嘉應州志十二卷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之正,大興籍通州(今北京通縣)人,舉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廣東嘉應州(今梅縣)知州。刊於乾隆十五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田賦、官師、選舉、人物、藝文、雜記、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十二門五十目。是志為雍正十一年(1733)嘉應設州後第一部州志,體例與郡乘少異,取州縣分編之法,以州為主,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四邑各為總考附後,四縣子目大類州志。是志在參考程鄉舊志、潮州府志等文獻基礎上,搜羅散佚,修補殘缺,增入乾隆十一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事,考核務確,去取皆當,詳於州志而四邑總考略附。田賦門各餉目記載明代、清初地方雜稅甚詳,是研究廣東地方賦役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雜記門寇變目以紀傳體形式敘載梅縣地方官府與民眾之鬥爭,對瞭解廣東地區民變史提供了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西陽鄉志二十二卷 梅州西陽修志局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疆域圖、總論、疆域沿革、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籍、賦稅、倉儲、學校、選舉、仕宦表、忠烈表、人物、列女、藝文、災祥、叢談等二十三門。因尚未修完,現存本僅有總說、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口、學校、選舉、藝文等十二門。是志為距梅州東三十里之西陽鄉志書,以舊鄉志為底本,佐以採訪冊、舊州縣等資料,尤重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史料的搜求,重要門類詳今略古,戶口門民國間內外鄉戶口資料民國二十九年調查編入,學校門民國間未據報之私學亦予以注明。戶口、學校、選舉諸門以年代為先後,次第冠以表格,言簡意賅。物產門列穀、菜蔬、果、木材、竹草、花、藥、飛禽、野獸、鱗、介、蟲、物產等目,尤甚精詳。然是志為初編,門類設置過繁,且目錄與內容亦有不合。藝文門歷代每種書目後列部分詩文,與舊例不合。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鎮平縣志九卷 又名石窟一徵 (清)黃釗撰,光緒六年(1880)刊本。釗,字穀生,一字香鐵,廣東鎮平人,嘉慶舉人,歴官潮陽教諭,翰林院待詔,負詩名,著有《白華草堂詩鈔》二十一卷、《苜蓿集》八卷、《白華草堂文集》等。私人修撰,清道光年間修,刊于同治二年(1863),光緒六年重刊。正文分方域、徵撫、教養、禮俗、天時、日用、地志、方言、人物等九門。鎮平舊志內容簡陋,門類不全,是志效《揚州畫舫錄》例,搜集資料,精加考證,修補大量紕漏,堪稱佳志,且作者采掇甚勤,工力細密,間或援古證今,淹貫博洽,如教養門引書四十四種,禮俗門引書達八十五種,其餘各篇,繁徵廣引,大率類是。方言門達兩卷之多,細敘鎮平客家方言源流,人物門詳記明末死難諸臣,嘉與褒美,詳悉無諱。是志藝文部分因香鐵早逝由後人增補成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本。 [嘉慶] 大埔縣志十八卷首一卷 (清)洪先燾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刻本。先燾,湖北鶴峰州(今鶴峰)人,舉人,嘉慶六年(1801)署潮州府大埔縣知縣。刊于嘉慶九年,記事止於是年。卷首一卷,正文分疆域、山川、城池、衙署、學校、祠祀、寺觀、賦役、兵防、驛鋪、風俗、物產、災祥、秩官、名宦、選舉、人物、藝文等十八門三十七目。是志以 舊志為藍本,但其部分類目與舊志有所更易,如山川、城池,舊志原並於疆輿志,今志則各為一卷,且以水利附山川、津梁,社甲附城池,如驛鋪舊志原與衙署、倉儲等並為營建志,今志則為一卷,風俗,物產舊志原併入風土志,今志亦自為一卷。凡所記載較舊志為富,惟引據前志不注出處。兵防門附寇氛目以紀傳體詳述明中葉至清中葉三百餘年來該地區農民起義及海盜出入情況,對該時期民變研究甚有裨益。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藏本。 [康熙] ] 長樂縣志八卷 (清)孫蕙修,孔元祚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蕙,字萮候,奉天府遼陽州鑲白旗(今遼寧遼陽)人,監生,歷任山西潞安府長治知縣,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廣東長樂知縣。元祚,廣東長樂(今五華)人,字永齋,康熙舉人,任揀選知縣。奉憲命而修,刊於康熙二十六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秩官、選舉、人物、籍產、系年、藝文八門六十四目。是志體例異于常志,書中有論,有總論,有解,有紀事,有列傳論贊,關帝世家一編尤為創見,他志均無此例。秩官、選舉二門人有傳則附,人物門於秩官、選舉兩門有傳者略引其名,籍產門敘驛傳之法甚詳,又附清初有關雜稅碑銘文獻數篇,對研究地方驛傳制度及雜稅制度甚有裨益。論、總論、解、紀事、列傳、論贊則有過繁之嫌。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興寧縣鄉土志 羅獻修纂修,清抄本。獻修,字黼月,一字孝博,廣東興寧人,清拔貢,歷任廉州味經書院山長,廣東諮議局議員,京師大學堂教習,中山大學教授,興甯修志局總纂等職,著有《三禮講義》、《尚書大義述》、《周禮學》、《修身學》、《螺莊詩稿》等。始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歷史、地理、物產等三門。是志內容詳實,條理清晰,尤以物產門最具特色。該門下設動物、水族、爬蟲、植物、礦物、動物製造、植物製造、礦物製造、商務等類,細述物產名稱、形狀、製造及銷售等情況,是研究興寧縣近代商業史的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光緒] 廣寧縣鄉土志 (清)伍梅、龔炳章纂,清光緒年間刻本。梅、炳章,均邑人。是志無序跋例目,亦無輿圖,書中編次列歷史、政績錄、兵事錄、耆舊錄(後附名宦祠、鄉賢、忠義、節烈)、人類、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古跡、祠廟、坊表、橋樑、市鎮、學堂、山水、道路、物產諸篇。各篇均甚簡略,歷史篇主要介紹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置縣始末。兵事錄著重介紹了咸豐年間紅巾軍在是邑的活動情況。人類、氏族、實業諸篇雖寥寥幾條,卻填補了此前邑志之空缺。物產篇不僅介紹了天然物產,還列述了該邑人工製造產品情況,亦為新添。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藏本。 [道光] 開建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余瀚修,餘楷纂,清同治元年(1862)抄本。瀚,號椒雲,浙江山陰(今紹興)籍,湖南善化(今長沙)人,監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任開建知縣。楷,號蔭園,湖南善化人,候選直隸州同知。道光三年,奉檄修志,同年書竣。記事止于嘉慶二十二年。分十二門:輿地、建置、賦役、官師、選舉、典禮、風俗、治行、兵防、人物、事紀和藝文。卷末附捐修人名錄。在前志基礎上頗有修訂增補。官師、選舉、治行和人物四門之有關人物介紹甚詳。藝文分箴訓、序文、碑記和詩章四目,刪去舊載之無關典要者十之四五。事紀門下列封建、祥異和兵寇三目。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延川縣新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延川秦漢上郡地,晉立臨河縣,西魏置文安縣。隋開皇三年始置延川縣,大業十三年改文州,唐武德二年為基州,五年更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州複延川縣。金元明清因之,元隸延安路,金明清隸延安府,今屬延安地區。清順治、道光時期均修有縣志。本志不詳撰人。卷端題陝西延川縣新志。卷首革命事略,錄申國璋、高仰慕、馮國香、馮強效四人事實,皆辛亥革命以來陣亡栒邑丁紳。正文為十二門五十六目,分別為輿地名稱(沿革、面積、疆界、山脈、河流、池沼、地質、氣候、古跡,名勝附),戶口(性別、職業、生活、流氓、遷徙附),物產(動物、植物、礦物),風俗(禮俗、習慣、宗教屬之),實業(農、物產、工、礦、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教育(各級學校、女學校、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私塾附),財政(金融、田賦附),交通(郵政、電政、鐵道、汽車路、水運、其他事項附),警政團防(警政沿革、現狀、整頓情形、團防沿革、現狀、整頓情形附),社會(勞工、養老、殘廢、育嬰、救災、醫院附),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本年以前之建設、本年度之新計畫附)。本志無撰修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撰修年份為民國十六年。檢本志內容記事確年為民國十六年,但內有 “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一門,因可知此志當修於民國十七年。各類目所記多簡略,類似修志之調查材料,對瞭解民國初期縣情有一定的資料價值。原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另有攝影民國抄本。 [民國] 陝西栒邑縣行政公署民國十七年造呈新志材料不分卷 民國栒邑縣行政公署撰,民國十七年(1928)修,抄本。栒邑古豳地,秦屬內史,漢始置栒邑縣。後魏三水縣,西魏恒州,尋廢,隋三水縣,唐宋金因之。元省入淳化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複析為三水縣,清因之,民國三年,因與廣東三水縣同名,複改為栒邑縣。1964年改名旬邑,今屬咸陽市管轄。志始修于明萬曆年間,佚。清康熙,乾隆,同治三朝均修志傳世。本志首新志目錄,次栒邑縣略圖彩繪,共九門,依次為輿地,內名稱、沿革、面積、疆界、縣治城池、鄉鎮、古跡、名勝、山脈、河流附;戶口,內田賦、雜稅、雜賦、徵榷、金融附;物產,內動物、植物、礦物;風俗,內禮俗、習慣、宗教附;實業,內農業、物產、工業、商業、礦業、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立法;司法;八行政,內教育、建設、警務、財政附;訓政時期之建設,分十七年以前之建設、十七年之新計畫。以其為造新志之材料,故各目記事多簡略。本志僅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 [乾隆] 衡山縣志十四卷 清德貴纂修,鍾光序續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續修刻本。德貴,正白旗滿州人,舉人。乾隆九年(1745)任。光序,順天宛平人,乾隆十二年舉人,二十二年進士,三十八年任。本志承康熙五十九年(1720)葛亮臣修縣志,補及乾隆近事。乾隆十一年,知縣事德貴續編時因循葛志內容三分之二,增補稅賦、學校、人物及藝文等,並調整佛道寺院出祀典門,附養濟院育嬰堂於建置門;至乾隆三十九年,知縣事鍾光序補刻而益以職官、選舉、貤封、鄉飲之未及登者。刻竟成書。本志共十四門五十四目,依次為沿革、星野、建置、疆域、祀典、古跡、賦役、學校、職官、選舉、人物(附僑寓)、詩賦、藝文和誥勅等。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藏故宮,臺灣,湖南圖書館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粵館藏本為殘本,計王志原序缺,葛志序缺首三頁,卷七至九缺。 [民國] 西林縣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佚名撰,西林古百粵地,秦漢交趾地,宋明土官地。清康熙四年(1665),以上林長官司地改流建縣,隸思恩軍民府,乾隆五年(1740)改隸泗城府。今屬廣西百色地區。西林縣志初修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縣事王維淮纂修,原刻本今存日本內閣文庫。本志分星野、建置、疆域(里甲村莊附)、山川、形勢、風俗、土產、城池、錢糧學額、津渡、墟市、公署、戶口、塘鋪,邑宰十五門。諸門所記皆簡略。其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形勢、津渡、墟市、塘鋪等條文多本康熙志,然亦有增易,非盡襲前志。內錢糧學額,戶口、邑宰均記事到民國十六年(1927),自清鹹同以降至民國,縣政民生時艱,於茲略窺。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西林縣團務總局編,民國二十年(1931)修”,經遍查全志,未知著錄資訊來源。抄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通河縣全縣鄉土略志 通河縣政府編,民國十八年(1929)修,民國抄本。通河古肅慎地,漢為鮮卑地,宋為金地,明清為鄂倫春遊獵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頭站,鄂勒果木索,崇古爾庫三站,縣境始辟;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開荒殖邊而設大通縣,因與安徽大通縣重名,於民國三年改名通河縣。今屬哈爾濱市管轄。本志分名稱、沿革、位置、面積、種族及人口、城市狀況、名勝、社會禮俗、地勢土壤、山脈、流域、氣候、物產、輸入貨品、宗教、教育、僑民及其生活狀況、鄉鎮十八門。記事確年為民國三年。諸類目多簡略,其沿革、城市狀況、教育較它目記載為詳。本卷不著纂修名氏及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定通河縣政府編,修撰年為民國三年。據方衍《黑龍江方志考稿》,當為民國十八年修。是志吉林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均有收藏。吉林本據南京大學藏本抄錄。粵館與南京大學藏本相較,類目全同,而南京藏本多卷前《寄金陵大學校書》、《通河縣公署第一二四號》兩文件及卷末何宇銓《略志校勘表》。 [道光] 芷江縣六十四卷首一卷 清胡禮箴修,黃凱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禮箴,河南光山人,進士,道光十七(1837)年任縣事。凱,湖北黃陂人,進士,道光十四年(1834)任縣事。本志內分星野、輿圖、營建、田賦、學校、職官、選舉、名宦、人物、列女、風土、藝文等十二門,不在其類者為志余以紀之,總百餘目。據縣志凡例,“芷江縣志創修於清乾隆二十二年知縣閔從隆,梓而不全,續修于嘉慶二十二年知縣盧爾秋,稿成未梓,旋以六里分拔晃州,已非一縣之志,今特為廣搜博訪,考實辯訛,輯為成書”。是志類目多承閔志,略有增添調整。內容上則卷首芷江縣舊志序、舊州志序及各門目乾隆前紀事亦本閔志,續增幹嘉以來邑事,記事至道光十九年。閔志為十二門八十餘目,每門為卷,而是志則于各門下首列類目,並將門下各目多析分成卷,至有三數人事則為一卷者,故卷帙倍衍,達六十四卷之多。所記以田賦、人物、藝文諸門為詳實。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五十九卷,與本館藏本卷數不符。又刻本尚有南京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收藏。 [光緒] 梅菉賦志不分卷 (清)黃爐修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稿本。爐,字士熏,茂名丹山人,終生不仕。是志為黃爐於光緒十九年(1894)以駢文體形式撰修而成,分地道古跡、廟祠、庵堂、節壽、功名、人事、物產、文聯、風俗、災祥等內容,括為五部來寫。作者從梅菉風貌和民俗學的角度,概括介紹梅菉的沿革、歷史情況、地理特點,記述梅菉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又廣引俚語、傳說、名人軼事,介紹梅菉地區的生活習俗及風尚,對研究清末梅菉的風土物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記事、災祥均記至光緒二十八年。稿本藏於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作者: 温昌衍编著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这套“客家与梅州书系",研读下来,有如下鲜明的特色: 一是其首部“新探”,先声夺人。明确其意向在开拓与深化,它坚持的是客家研究的主流派的观点,但对传统的“南下说”予以了补充与必要的修正,尤其是从人类学、历史学及哲学的高度上,突破了谱牒考证肭樊篱,从文化动因、民族自尊、心理认同诸多方面,强化了“南下说,,的论证,使之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移民史乃至整个世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上。读罢,不仅倍获教益,且很受鼓舞。客家学研究,就需要这样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新领域,切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可数典忘祖、哗众取宠。 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八部书,当是八个不同的维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构架,不至于顾此失彼,造成某种偏颇。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是高雅文化还是民俗文化,人文地理、精神气候,都得以出色地表现。这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也要有细部的描绘,殊为不易。 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这里,有不少篇章,都文采斐然,有诗情画意,亦富于哲理的思考。其实,雅俗共赏,从不影响任何一部书的艺术性,这是大家的共识了;同样,它也不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深度。思想一旦掌握了大众,就会化作一道疾l>,-J,照亮世界历史,也包括客家历史的进程。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出的是客家人广博的精神世界。
作者: 房学嘉[等]著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所述传统文化部分,基本上是曾在粤东梅州等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有些已不存在,有些虽然还存在,但已只在少数人或少数地区流传。编写的原则是,以现当代仍在粤东地区尤其是梅州地区民间流行的传统民俗为主。为正确对待民间传统文化,本书在反映良俗为主的前提下,为保留民俗的历史面貌,对于那些虽已不传的某些陋俗或恶俗,也作了适当的反映。 本书关于教育、移民、华侨等部分,以反映历史为主,对于现当代的人物与事件,鉴于媒体与档案资料相当丰富,则以略述为主。
作者: 格林兄弟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2015年08月
简介:
一只驴子长年为主人辛勤工作,如今牠年纪老了,体力衰退了,主人打算把牠卖掉。驴子找了机会逃出来,决定去布莱梅镇当个音乐家。一路上,驴子遇见了被主人嫌弃的猎犬、老猫和公鸡,四只动物决定结伴到布莱梅组成乐队,过自由的生活。
友谊合作乐观
《布莱梅乐队》是格林童话中最鼓舞人心的故事,一直是儿童启蒙的*选择。故事中的动物们虽然遭遇困难,却不向命运低头。他们所展现的正面态度和力量深具启发性。故事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人格特质呢?
“乐观”,改变命运
“积极”,获得友谊
“机智”,避开危险
“合作”,达成目标
乐观、积极、机智及合作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工具,越早在孩子心中灌溉,就能使他们越快成长,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建立自信、拓展人生。
【编辑推荐】
向自由和幸福进发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教授 周晓波
因为老驴子年老体衰,狠心的主人就想把它赶出门。老驴子伤心不已,决心离家出走,去过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生活。凭着会弹琴的手艺,它想到布莱梅城当个音乐家。一路上它遇上了与它有相同遭遇的猎犬、老猫和公鸡。它说服它们与它一起去布莱梅——一个如天堂般美好的地方,去组织属于它们自己的乐队。它们*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一路上又会发生哪些惊心动魄的奇遇呢?这就是这个一波三折的民间故事吸引你的地方。
《布莱梅乐队》的故事来源于德国 19 世纪初的《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文化研究者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故事。几个世纪以来,这个故事一直广为流传,甚至还成为德国布莱梅州由来的一个美丽传说。为此,德国布莱梅州还在市中心广场为故事的主人公们立了一个雕塑,传说用手握握驴子的腿就能获得财富和好运。而且在雕塑旁还有一口井,井盖上有些小孔,据说只要投入硬币,井里就会传来“音乐家”们的叫声。
毫无疑问,在改编为绘本时,这个欢乐的故事被处理得非常成功,绘画简约、夸张、变形而又极富表现力,文字与画面的配合恰到好处,作者对原故事的取舍非常准确,大大缩略了老驴子与三个朋友相遇的故事过程,而着重突出了四个朋友机智勇敢地合力战胜了凶恶的强盗们,*终过上了自由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福生活是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去争取的,有了目标就要勇敢坚定地一步一步去实现!
作者: 张光南 主编
简介: 张 光 南 教授、博导、副主任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美国·东部经济学会EEA成员(201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 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研究员(2007-2008)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顾问(2011-) 台湾·政治大学合作研究(2010) 香港·岭南大学访问研究(2011)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专家委员 中央电视台CCTV、新华社、《南方日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特约评论专家 主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决策咨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决策咨询等。 承担干部培训: 为广东省政府、港澳机构、中联办、共青团、广东省海事局、广州市政府、珠海市政府、东莞市政府等承担干部培训和讲座任务。 荣获表彰奖项: 荣获中央办公厅、广东省政府、港澳机构、中联办、共青团、广州市、珠海市、东莞市、梅州市等政府书面表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绩效评估**、中共中央宣传部“讲好中国故事”特约专家、广东省委组织部“青年文化英才”计划、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决赛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笹川良一**青年教育基金**论文一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SSCI)、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SSCI)、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SSCI)、Ea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统计研究》、《世界经济》、《新华文摘》摘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澳门理工学报》、《文汇报》、《南方日报》等。
作者: 吴永章著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系统阐述了如下几方面内容:1.汉民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客家先民是中原移民,中原文化构成了客家文化的主体。2.百越与畬瑶等南方民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亚源头,客家人南来后受到南方诸族文化广泛的、深远的影响作用。3.客家族群在保持中原文化的同时与畲瑶互融互动。4.作为客家文化中心的梅州与客家文化的关系。5.作为客家文化中心的河源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作者: 梅伟强,张国雄主编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简介: 《五邑华侨华从史》从世界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大舞台去着重考察一个特殊群体的形成过程和个性,尤其是以这些华侨华人的家乡为视角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影响,相对以往的研究,这似乎是颇有新意的尝试,它对拓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是有益的。 五邑是闻名遐迩的侨乡。五邑人不仅出洋历史久远,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对居住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卓著,对祖国和家乡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支持巨大。 五邑地区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人们喜欢把它同粤东的潮州、汕头、梅州地区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邑”者,县也。现在,五邑都已先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了。
作者: 温昌衍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5年08月
简介: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在迁徙中形成的一种交际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原古韵,但又有所发展,吸收并融化了客家土著的语言成分。本书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客家方言的分布、形成及文化底蕴;客家方言的语音;客家方言的词汇;客家方言的语法;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的保护。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作者: 张金泉 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6年01月
简介: 张金泉 教授,男,1 928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1 950年1月于五华中学高中毕业,1 950年2月1 5日,被五华县人民政府县长魏麟基、副县长张日和委派为南楼乡马安村(后改名满堂村)人民小学校长。1 954.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 954年8月至1 981年1月在河南大学地理系任教,其间于1 956年9月至1 958年7月在南京大学生物系进修植物地理学。1 981年2月至1 988年1 2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曾任全国植物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顾问、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以来致力于地理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讲授“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等7门课程;在科研方面,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有“保护海南岛自然资源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布局问题”、“梅州市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布局”、“走向21世纪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港口***自然保护区及其海龟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庐山自然保护区及其自然资源特点”、“建立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论证与规划”、“建立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评价”等1 8篇o’版*作1 0多部、译*3部。其中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有《广东阴那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及旅游地理》、本书、《广东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专辑,参编《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5部。参编《中国植被》,获1 978年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获1 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编*《植物地理学》、《广东花岗岩地区水土保持研究》(合作)分别获199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科技进步三等奖;《韩江上游植被与水土保持》获1996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研究》获200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发表的论文中,《从地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获1 98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科技成果四等奖;《河南省伏牛山南侧西峡县的森林植被及其合理利用问题》获1986年河南省科协**论文三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广东省水土保持先进个人三等奖;201 1年获广东省生态学会“老一辈**生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者: 朱炳玉著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炳玉这本《五华客家话研究》,从语音到词汇语法,一应俱全,说明他对五华客话的了解是深入全面的。毕竟还是本地人研究本地话,才有可能做到体察人微。记得李荣先生生前一再提倡本地人(语言学者)调查研究本地的方言,总是强调只有本地人才能更加深入更加准确地领会到方言中一些细微的特征,而把方言中的特征一一发掘出来,正是我们方言研究者头等重要的任务,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检验方言调查质素的重要标尺。以这个观点来看炳玉的这本著作,我认为是及格有余的。炳玉负笈武大期间,听我讲过方言学的课,但他毕业后就当了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毕竟有别于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炳玉在他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由于工作的忙碌,调查方言、研究方言的机会实在不多。在这种背景下,要不是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情有独钟,恐怕就难以下狠心在可以休闲逍遥的退休生涯中如此执着地研究起五华方言来了。我深受感动的正是他的这种精神,而深为欣喜的是炳玉这一在客家话研究中属于填空补缺的工作也并非仅仅满足于对这一方言作一般的记录和描写,而是真正下足功夫,在掌握大量自身提供的可靠语料的基础上,认真挖掘其中鲜为人知的五华客家话方言特色,将它揭示出来并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同时进行比较研究,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五华客家话音系和民族共同语音系、中古汉语音系之问的关系,也能了解到反映客家方言内部差异的重要一环:与公认为客话标准音的梅州音系之问的关系。这就使炳玉所阐述的五华方言语音有了比较丰满的内容。不仅这样,仔细看看此书的语音篇,除了比较全面地对五华客话语音进行论述外,作者还专门提出几个有学术意义的问题来进行讨论,这更反映出作者对五华音系的思考既全面又深入,没有比较扎实的学养,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至于书中对五华客家话词汇、语法的论述,虽然不及语音篇那样详尽,倒也能够大致抓住“特色”二字来做文章,把作者能够发现的词汇、语法现象一一罗列出来。详语音而略词汇、略语法是长期以来方言研究专著中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我们是经常呼吁要注意发掘方言的词汇语法特点,注意加强方言词汇语法研究的力度的。对于填空补缺的方言工作来说,我们同样提倡应多多发掘方言中特殊的词汇语法现象。就这方面而言,《五华客家话研究》一书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潜力可挖,相信作者今后还会在这方面作进一步努力的。
作者: 宋德剑主编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究》内容简介: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客家文化是一个涵盖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精髓的重要载体,以其民风民俗的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因而客家研究得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美学、建筑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青睐,在海内外受到高度重视。粤东梅州具有“世界客都”之誉,是海内外客家人的故园圣地,保存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嘉应学院地处梅州市,依托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将客家研究作为学院主要科研特色,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客家研究院。
作者: 房学嘉[等]主编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张弼士为商之道研究》由房学嘉、周云水、冷剑波、黄建阳主编,本书是2011年在梅州召开的世界客商大会客商论坛研讨会论文集。主要从张弼士个人成长和发展历程、张弼士创办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张弼士生前人际关系及张弼士家族逸闻琐事等各方面,对以张弼士为代表的客家商人进行讨论,充分挖掘近现代客家商人及企业的文化内涵。
作者: 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2010
简介:五华县,地处广东省东本部,韩江上游,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五华县志(1979~2000)》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1979年至2000年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记述了改革开放后五华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五华的风土人情和资源特点,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交流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于研究五华县县情,探索发展规律,制定重大决策,以及教育后代,造福后世,鼓舞人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 程贤章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是《开路先锋(广东风云人物访谈录)》,书中具体收录了:《为改 革开放保驾护航——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骏(1988年5月)》、《加 快梅州市场经济建设——访梅州市市长谢强华(1992年6月)》、《李卓彬副 市长畅谈广州“三年一中变”(2001年9月)》等人物访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