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4 项 “潘向黎” 相关结果
2006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作者: 红孩主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精选了铁凝、张抗抗、冯骥才、舒婷、迟子建、陈祖芬、池莉、吴冠中、从维熙、肖复兴、余华、韩少功、王充闾、王宗仁、刘长春、裘山山、潘向黎、赵瑜、洪烛等我国当代最有名气的作家的优秀散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红孩2006年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该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
茶生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作者: 潘向黎 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6年1月
简介: 潘向黎编*的《茶生涯》精选文坛淑女潘向黎的散文,全书分“真水无香”、“昔我往矣”、“大城小记”三辑,共六十几篇文章,涵盖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展现作家的生命历程。其中不少篇幅切入点独特,于阅读中惊喜连连,为我们奉献不凡的美学享受!
白领丽人的故事
作者: 张欣,潘向黎等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简介:
小说的建筑
作者: 梁海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批评在别处 ——关于梁海的文学批评 张学昕 20世纪90年代,梁海在读硕士学位的时候,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很早的时候,她就喜欢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几近迷恋的程度。她说,学了这个专业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享受这种阅读。她偶尔还模仿章回体小说或话本,自己鼓捣出一部像模像样的很“古典”的小说来,但其中却洋溢着诗情,充满了锐意的现代文本的气息。尽管她不断地自嘲是写着玩,不敢“认真”,不敢称自己写的东西是文学创作,以免亵渎她喜爱的伟大的小说,但我觉得她似乎还是想要在一种小说的结构里解构着什么,或者体验着什么,其中,叙述的跌宕和从容,对结构、人物和情节的设计,都确实让我们吃惊不小,这让我们从中感知她对文学具有很深的悟性。其实,她这么说,也足见她内心对文学本身的敬畏。而这种经意与不经意间别样的文学写作训练,恰恰对她后来的文学评论写作构成一种潜在的助力。我想,这也是她后来的批评特别娴熟地深入作品的肌理,能够入微地把握作家文本的体温、气息和叙事节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几年,梁海开始喜欢阅读当代小说和诗歌,喜欢写些文学批评文字,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一开始,她似乎还是从兴趣和喜好出发,率性阅读,许多作家和诗人都广泛涉及,渐渐地,她对当代作家的阅读开始有了自己的取向和较为清晰的选择。于是,苏童、阿来、迟子建、金仁顺、罗伟章、胡学文、王松、潘向黎等作家的小说,成为她更加关注的对象,她还关注一些青年诗人的诗歌,在他们的抒写中寻觅诗意。同时,梁海还表现出浓厚的理论兴趣,能对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她很用心地下工夫阅读和体悟,用心地去阐释,无论是文本细读,还是与几位重要作家的访谈、对话,她总是试图在对这些作家文字的触摸中,逐渐证实自己对文学或文学批评的理解,不断地接近她所向往和期待的文学的境界。尽管,对于当代文学批评而言,她最初的步履还略显凌乱,但我们却能从这些文字里体察到梁海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喜爱,并充分感受到她文学批评文字中不可掩抑的才华和灵性。我感到,她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文学批评应有的尊严和重量,而且渐渐地,她开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位,愈发清楚自己选择文学批评的精神支点在哪里,也懂得如何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敏感,寻找、关注近年来当代文学发展中那些重要的作家和有质量的创作,小心翼翼地去用心把握和判断这些作家和作品的审美特性,不做空泛的表述,立足文本,将自己的审美判断落实到具体问题及文本阐释上。而这一点,对于刚刚涉足当代文学批评的梁海,显然是最为重要也最为可贵的。 重视文本,解析文本,藉此接近作家写作的内在品质,接近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文学世界,从而做出自己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独特的而非人云亦云的审美判断,已经成为梁海近几年文学批评的努力方向。她很清楚,文学批评不能丧失对作家鲜活的文学创造的真切感知能力,只有从作家、作品出发,在批评中最大限度地缩短阅读和批评与作品生命的距离,以一己的体验,甚或以迄今全部的人生经验为“代价”,极其“投入”地呼应、阐释或面对、捕捉作家通过文字所提供给我们的历史、现实和存在,并且穿越种种既有的意识形态的规约,进入历史的、美学的艺术通道,才是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回返地。而在这里,独特的批评目光和审美选择,一定会嵌入或建立一个批评家的自信和尊严。具体地说,她对苏童、阿来和迟子建小说的评论,是最能体现其良好的艺术感觉和判断的文字。 面对苏童这样一位既能保持自己优雅、古典的叙事美学气质又擅于在艺术上寻求变化、腾挪的小说家,梁海首先找到的是苏童小说叙述的重要元素——语言和意象。可以说,这是苏童作为一位天才小说家内心超然的艺术感觉的外化。语言本身的魅力产生于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以及特有的心灵体验。苏童小说叙述语言的工整、舒缓、流畅和气韵跌宕,铸就了他独特的唯美品质。梁海用“古典性”、“物象”、“意象”、“汉语的词素”等语词、概念来描述苏童所创造的语言“奇迹”,揭示“先锋小说家”出身的苏童,是如何使其声名显赫的“先锋”与既有的、内在的“古典”性“合谋”的。她认为,“苏童的叙述语言,正是在这种古典性的传承中表现出意象化的含蓄、沉郁、唯美的追求,在物象的细致入微的真实中,形成意蕴浑成的叙述张力。对于苏童而言,汉语的词素仿佛是一片片零锦碎绣,被巧夺天工般地缝制成了五色眩曜的百衲衣。他的技巧之高,使我们找不到针脚,找不到接缝,只觉得那是一种奇迹。”她又进一步阐发:“在《妻妾成群》、《红粉》的叙事中,大量隐喻性意象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生成了古典性的诗意。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隐喻系统。隐喻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格,也是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可以看出,梁海的结论大致是,苏童的意象化叙事,源自对中国古代文学意象手法的吸纳,同时将后现代的叙事策略融于其中,在古典性的叙述姿态中彰显现代感,于不经意间完成了“古典”与“先锋”的诗性“合谋”。不夸张地说,这个判断,对我构成了新鲜而严峻的刺激。我自忖追踪、思考苏童的写作已有十几年,自信与苏童的文字存有极大的默契,但常常苦于沉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关于苏童的很多文字,常在文本之内缠绕、纠结。而梁海以古典文学作为自己阅读和评论的参照系,一下子就将自己与文本的距离拉开来审视,无疑,她的古典文学修炼,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那种直面当代的力量。 我深信,一个喜欢苏童的读者,在很大程度上一定也会对阿来的文字满怀敬意。阿来这位我敬畏的当代作家,有着出色的想象力,弥漫于文字中的象征、寓言构建的诗学力量,诗意的氛围发散出的沉郁的魅力,细腻的描述能力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富贵”典雅之气,与苏童的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阿来毕竟还属于另外一种作家,他会在文学中赋予更大的社会、情感和生命的担当,作为一个小说家他会深入对历史、对现实世界和存在本相的认知中,他会追寻整个人类视野中历史与现实另外的真实。梁海没有忽视这一点,她充分意识到,像阿来这样的作家,他的小说结构中必定埋藏着更具震撼力的“核能”。她说:“细读阿来的作品,不难发现,面对历史转型带给人的困惑、质疑和苦难,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文本中。《尘埃落定》也好,刚刚完成的《空山》也好,都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着现代转型进程怎样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以及对于人乃至人性的影响。并且,他试图找寻的是一条解决越来越趋于全球化的现代性文化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对接的途径。” 我们能感觉到,面对作家,梁海在寻找一种更为大气而自由宽阔的审美视角,或者说,她愿意在优秀、伟大的艺术作品中发现艺术的结构、语言的美学底蕴,而且,她也在探索自己进入当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以及学习、从事文学评论的内在依据。在这一方面,梁海除了格外注意挖掘作家文本中的“古典性”和诗性品质,还重视一个作家自身动态的写作变化。她梳理了从《尘埃落定》到《空山》阿来的写作机变,揭示阿来充满韧性和倔强的自我反拨和自我“背叛”。就是说,阿来真正是一位在艺术上不愿墨守成规、喜欢不断自我超越的有使命感的作家,“正因为如此,在《空山》中我们看到,阿来虽然依然延续了简洁、明净、富有诗性的语言风格,但是《尘埃落定》中灵动的飘逸,却被《空山》中那仿佛触手可感的质地感极强的厚重所代替。如果说《尘埃落定》是存在与幻想共同编织的寓言,那么《空山》则像一片锋利的麦芒刺痛了我们人类共同的创伤”。无疑,梁海触摸到了阿来文学叙事的精神和美学嬗变。 对于诗歌的感受,梁海同样有着敏感的艺术触角,并且能够介入诗歌文本空间触摸到词语间的弹性与张力:“我感觉,宋晓杰诗歌中的这种灵动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岁月的年轮和些许的沧桑感。如果说她早期的诗作在女性特有的幽婉深细中还透出锐利的麦芒,那么,在她的近作中,我们看到的则是麦芒过后的沉沉麦穗,在平实的基调中流淌着舒缓的生命律动,渗透着抒情的、唯美的、感伤的古典气韵。”她非常喜欢用“我感觉”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的判断:“宋晓杰是一个真正能够感悟生命的人。她写作的灵性是建立在这种感悟之上的。她沿着自然生命的脉搏一直找寻下去,最终发现,其实自然本身就是诗。她试图从我们这个到处都充溢着欲望的时代逃逸出去,在古典的恬静中栖息、生存。可以说,它是与现代性所带来的精神惶惑和世态喧嚣的一次次直接对质。”与诗人一样,梁海的内心也同样生长着、张扬着另一种可贵的生命迹象,这就是,对抗现实的困境与困惑,也抵御来自自身的欲望或颓唐。而这里,必定凝结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也存留着我们和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精神隐秘,从而开启人的灵魂之门。在对王妍丁诗歌的阅读中,梁海没有一味地沉浸在王妍丁浓郁的抒情、诗性的肆意蔓延中,而是谨严地将诗歌文本的内涵,扩展出符合王妍丁气质的意志品格的外延:“我惊异于她总是能在那些令人熟视无睹的粗粝生活中,发现自然、事物内在的静美和诗意,以清晰的、意味无穷的深远感,赋予事物以神性的光辉。并且,她还沿着创作主体对于对象世界的幽微体验,实现两者之间有序的连通,于是,大量的心灵深处的审美信息,在她淡淡的体认中摇曳出精神的庄重感。”幽微、细腻,但不幽暗、细小,梁海仿佛倏忽间在自己与文本之间又保持了有分寸感的“距离”和心理维度。 无论怎么讲,梁海是刻意在文学文本的内在品质发掘上下了工夫的。她能深入作品的肌理,发现作家精神与灵魂的“动感地带”。无论是作品的结构、语言、情节、节奏等文体特征范畴,还是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精神坐标、价值取向、美学维度,从文本的微观细部到作家写作的宏观理论视阈,都成为梁海进入批评的聚焦点和“原始点”,这也是她不断探索、寻找自己文学批评新的生长活力的出发点。 那么,文学批评的生长点究竟应该在哪里呢?这不仅是梁海,也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批评家思考的重心和焦点所在。 我们已清楚地看到,在今天的时代,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氛围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整个内心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喧嚣和浮躁、失信和纠结以及主体的丧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我们愈来愈难以平衡自己焦虑的内心。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难有精神依傍的时代。我们有理由做什么,更有理由不去做什么,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无法摆脱文学情结、内心与文学息息相关的人来说,我们总是一次次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出发,在文学的世界里寻找自我的确证,考量并试图解决现实与理想以及我们自身的困境和出路。实际上,每一位流连或徜徉在文学世界里的人,他在面对现实的时候,都不会成为一个老成和练达的“现实主义者”,他往往会在现实的功利面前变得不知所措。所以,这是我们更愿意待在文学世界里,感受自由和舒畅的真正缘由,也是试图在自己的内心构建文学大厦这一梦想的动力,而这座建筑混凝着精神、灵魂和时空的记忆,耸立起理想主义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梁海的这本《小说的建筑》,实际上更像一种内心的建筑。 在梁海看来,批评是“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凭借敏感的艺术判断力,发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在奥秘,写出有力量、给人以愉悦和美感的批评文字。而且,批评的文本必然是与作品相呼应的美学的文本,对文本的批评和阐释也一定是美学的阐释,它应该是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奇妙契合。批评家既要发现、发掘作品的美学形态,又要面对读者去阐释文本的价值和潜在意义,对作家和文学史负责。既要深入浅出,不做掉书袋式的理论图解和生硬绑定,更不要大而无当的旁征博引、闪烁其辞”。 其实,梁海的文学批评观已经渗透在每一篇具体的批评文字当中。当然,在沉潜文本、迷恋文字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批评的任务和责任,她更加重视“批评家自己独到的话语方式,与作品内在质地相契合的文采意蕴,深入作品艺术的深邃微妙,美的发现、美的语言、美的叙述和美的神韵。而且,有勇气、有灵性、有智慧,既有敏感度、深度、力度,也有尺度、厚度、气度。让批评的文字真正给出令人信服、令人激动的理由”。 我们还看到,在梁海的批评实践中,始终蕴含、履行着许多属于她自己的有关批评伦理的关键词。我想,她在今后的批评实践中还会不断地调整、修缮自己的批评观。令人欣慰的是,在她大量的对当代作家充满肯定性质的研究文字中,我感到了她积极的、褒扬的、鼓励的、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批评心态,而这才是善良的、自信的,对当代文学的未来有信心、有期待的姿态。 现在,梁海正在攻读“科技哲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她选择这个专业的深层原因我不清楚,但是我想,像她这样喜欢思考的人,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和诉求并不奇怪。也许,对于梁海来说,她的当代文学批评之于她的兴趣和精神取向,可能会更古典,也更哲学,那么,从文学批评的文化或精神背景而言,是否可以说,梁海的文学批评并不仅仅是在批评本身,而是“批评在别处”呢?因为,她始终不愿为种种既有的存在和自我的局限、缺憾所束缚,而向往更加广阔的海洋、天空和道路。 2011年5月25日大连
著者还有:映川,潘向黎,莫言等
作者: 陈应松[等]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新世纪获奖小说精品大系04卷》内容简介:我们只是宇宙间一颗不起眼的砂砾,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我们也能成为辉映万千世界的璀璨明珠,就从灵性被唤醒的那一刻开始!其中的跨越也许只存在于人的一转念间,也许要经历长长的红尘历练。每个人造化不同,不可强求。而帮助我们了悟人生真谛的,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新世纪获奖小说精品大系04卷》,也许是长长的在黑暗中摸索的一生。对于最后一种人,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只能报以一声叹息一生命诚可贵啊! 我们的痛苦在于我们执着于个体的小我,而忘却了无限大的宇宙。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本体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们的本体。当我们从斤斤计较的小我进入到一种空无祥和的状态,你会发现,其实你拥有了一切,唯独没有恨。 这《新世纪获奖小说精品大系04卷》适合成人,也适合孩子,适合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个体。当然,如果你正和孩子在一起,那么共同的阅读无疑会使你们收获更多!
看诗不分明
作者: 潘向黎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11
简介: 几年前写过一些和古诗有关的小文章,总题目叫作《看诗不分明》。后来有读者来信问我这是什么意思,说来惭愧,我都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的了,甚至不确定我是否回答了——因为我写作一向毫无计划性可言,“不分明”了一阵子之后,又写起小说来,根本不“看诗”了,完全进入另一个心理时空,每逢这种时候,我会暂时性失忆,以前写过的好像与我无关,只有说到我正在关注的方面,我才会两眼发亮滔滔不绝。记得那个读者来信时,我的感觉是:什么“看诗不分明”?谁写的问谁去。但是,后来又不写小说了,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怀念那段“看诗”的时光,那是真正的有滋有味,让人觉得“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
茶可道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简介: 喝茶,很多人都喜欢。茶之道,却不是人人尽知。《茶可道》的作者 潘向黎讲茶道,不讲茶,先讲水;龙井、碧螺春、香片、铁观音等名茶尽 出东南,然茶却诞生在西南之云南,茶业、茶文化的摇篮却是巴蜀之地; 茶之“芳名”,或因形得名,如珍眉、瓜片,或因地得名,如龙井,均名 如其茶,可谓二美具,但“龙井43”就让人想到了满是试管的实验室。读 者还可以跟着作者去品尝碧螺春、老君眉、铁观音、白毫,去看见识茶礼 、茶规、茶宴、茶会,去欣赏名目繁多的茶具。当一杯香在手时,读茶诗 ,读茶人茶事……看作者道有关茶的各种道道儿,真好像是被茶醉得飘飘 欲仙,那您就真的得道了。
穿心莲
作者: 潘向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03月
简介: 潘向黎所著的《穿心莲(朝内166人文文库)》讲述都市宅人的现代生活,单身女子的古典情怀,浓郁凄怆的爱情故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一个情感专栏女作家,专为迷失在爱情和婚姻里的人们答疑解难而为读者熟知,而她自己却因过去惨痛的情感经历早已不相信爱情,和现任男友过着不咸不淡的同居生活。然而,一天,一个向她发出求救信息的女读者,完全不接受她“女人要自强”的理论,留下遗言“离开他,我不想继续活了”,殉情而死。这让她重新审视人类情感的深不可测,并真正直面自己的内心呼求……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0月
《茶可道》涉及茶与人、茶与水、茶与诗、茶与史、茶与器,将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从茶的性情,自然而然地跨越到喝茶人的性情。
“茶”本身不可穷尽,茶可道但难以道尽,还是茶饮半瓯,清芳留余味,每天喝茶悟道吧。
作者:
出版社:
简介:《十年杯》是上海女作家潘向黎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如同她本人不事张扬的个性一样,她的小说虽也是写现代都市里的男女,不过没有如戏般的大起大伏,倒像一杯清茶,在淡淡中体味着,变化着。其实我们和我们周围的生活原本不过如此。
无梦相随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简介:本书介绍的潘向黎的作品集,描写的市民阶层的恋情、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矛盾,社会生活的多层面,多元化发展,值得一读。
上海爱情:那些女人的秘密生活
作者: 张英主编
简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宁财神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焱玉·殷慧芬 堕落也要讲品位,讲格调呢。我不会随随便便地出卖自己。你不抬高自己,男人就会认为你贱。男人都是蠢货。 爱情错觉·姜丰 我睡在一个男人身边,心里却想着另外一个男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一样的想我,他的身边是不是也睡着另外一个女人。 做头·唐颖 爱妮在外边千娇百媚,她的魅力是在暖昧的底色上展示,婚姻的风景从底色后面模模糊糊闪现,这也是有夫之妇的迷人之处。 白水青菜·潘向黎 她没有反击,她甚至没有说什么。她只是看了他一眼。这一眼,让他真正开始感到自己的愚蠢。 斯人已去·董懿娜 爱究竟是什么呢?是狂热,是放荡不羁。 品读爱情的人,可以永远活在爱情的世界里。 海上浮华,上海女人的情与爱。读大家手笔,品尽爱情滋味,尽览情爱百态! 宁财神、殷慧芬、姜丰、唐颖、潘向黎、董懿娜,众多大家联袂打造。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失去我自己,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可是,我却不能欺骗我自己:我爱你。
野骡子
作者: 莫言等著
简介: 本书收录的作品均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其中包括:莫言的《野骡子》、迟子建的《青草如歌的正午》、潘向黎的《牵挂玉米》、严歌苓的《魔旦》、莺子的《情人感觉》、田柯的《流水落花儿》、柯宁的《坚硬的柔软》、凌耀忠的《不系之舟》、阎连科的《金莲,你好!》、卜铁梅的《花好月圆》、刘醒龙的《我们香港见》等。
China 2007 the cream of ministory
作者: 中国小说学会主编;汤吉夫编选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
简介:《2007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收入潘向黎、葛水平、侯德云、谢志强、刘国芳、韩昌盛、滕刚、周海亮、白小良、申平等多位作者的微型小说佳作。微型小说特有的短小精悍,力求贴近生活,符合当代社会的节奏,在很短的时间里引起读者的审美注意,又能给读者留下长时间的审美回味的特点,都在《2007中国微型小说年选》中得以集中体现。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他的真正出现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期,进入八十年代开始受到报纸副刊的青睐而迅速走红,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特别是1990年的汤泉池笔会,即首届小小说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则明确提出了第一代小小说作家的概念,这标志着小小说作家不再是散兵游勇了。可以这样说,到九十年代初,小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已以独立的态势出现于当代文坛,也在那时,开始出现了小小说成为小说四大族之一的说法。《2007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收入了潘向黎、葛水平、侯德云、谢志强、刘国芳、韩昌盛、滕刚、周海亮、白小良、申平等多位作者的微型小说佳作。
中国好小说·潘向黎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年12月
简介:本书汇集了潘向黎*秀的小说:《白水青菜》《轻触微温》《绯闻》《我爱小丸子》《永远的谢秋娘》《*后一次无辜》《他乡夜雨》《碎钻》《女上司》《一路芬芳》等。这些长长短短的故事,讲的都是都市男女的梦,是城市人的疲惫、叹息和欢笑,是他们的不甘和憧憬。读来令人亲切和会意。文笔优雅,意境幽深,适合在安静的下午慢慢品读。
三毛传
简介: 本书展现了三毛(女,1943~1991)传奇的一生,对三毛的创作等进行了剖析。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简介: 这么多年,我好像是一个人在走夜路,四周没有灯光,我索性也穿了黑 衣,和周围暗在了一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竟然亮了。长期的黑衣变得突 兀,长期的沉默、姿态都被光线照耀,我像个突然还魂的小鬼,惊讶多过新 鲜,不知道该惶恐还是喜悦。一时间,手足无措。 即使知道后来的一切,回到那个时刻,我还是会对他说:“好。”而且 对他微笑。生命所有的历程不过是向着一个大失落大悲恸的结局而去的,为 什么要无谓挣扎?起起伏伏,来到某个命定的时刻,为什么不对某个人微笑 着说“好”呢? 我当然知道有句话叫做“活得好才是最好的报复”,可是,想着报复还 怎么活得好?谁要对他报复?而且,怎么报复得到人家?你只能折腾到在乎 你的人,对于不在乎你的人、忘记了你的人,你的所作所为根本起不了任何 作用。 失去全身心所爱的人,是无法恢复的。那不是病,那就是死亡本身。你 的一部分死了。 这时候,雨停了,四周突然亮了起来,我就往回走。走了没多远,就听 见坑里发出了一阵响动,然后是轰隆一声,我毛骨悚然地回头,只见——没 有什么鬼魂或者怪物,而是一棵树在那个坑上长了出来,是一棵碧绿闪光的 厂,它迅速长大,树冠迫上了我,像一把伞一样张开在我的头上。我抬头一 看,真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绿这么密的树!它的叶片全都像翡翠片一样精 致和透亮!而且它还在不停地长,向高处,向远处,整个空地都被它覆盖了 ,它还在长,还在长,哗啦啦地长………
白水青菜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 这是部中篇小说集。书本只是拣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题为名。 整部小说以描写爱情为主,又以“失落”为其爱情主题的主调。作者潘向黎是文学硕士,已经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她的小说在青年读者中已产生广泛影响,同时也不断被选入“都市女作家小说选”、“年度最佳小说选 ”等。
末班地铁
作者: 李敬泽,施战军 主编,刘欣 等译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2015-1-1
简介: 这一卷的主题是“城市”,推荐的有邓一光、潘向黎、晓航、须一瓜、王手、韩松、张怡微、薛忆沩、堇启章等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对城市生活的展现和把握表现得丰富、宽阔和细腻,他们都生活在当代中国各个大城市中,他们的写作从市民文学的双城记,演变成了对多个“我城”的切身叙说,在整体形态上,则构成了可以照映众多城市镜像的多棱体:从狭窄的里弄、胡同和院落,作家的视野漫向了都市更繁富的区间。多维发达的文学视角,探照城市里林林总总的被遮蔽的世情,探寻城市里隐藏的无穷“魅性”,从而指向人性的广袤原野。
2008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王蒙、陈 忠实、吴冠中、周明、袁鹰、石英、秦文君、毕淑敏、史铁生、梁晓声、 王宗仁、张承志、柳萌、沈仁康、黄亚洲、裘山山、刘成章、彭瑞高、鲁 光、朱以撒、潘向黎等名家作品为代表的优秀散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 和年选主编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
学林出版社,2007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6年1月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三联书店,201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03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0月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花城出版社,2008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