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18 项 “潘岳”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木心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诗经演》与《诗经》,各三百篇,相隔三千年——《诗经》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七世纪间,迄西周至春秋,以周公制礼作乐始,王纲解纽礼崩乐坏止,此五百年,中国文化奠其基,完成了第一番轮回。 钱穆先生说及春秋时代,“往往知礼的、有学问的比较在下位,而不知礼的、无学问的却高踞上层”。范文澜先生谈《诗经》,以为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达于最高点,“常为后世所想慕而敬重”。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这“贵族文化”一词,无如说是文化的“贵族品格”更为允当。 《诗经》孕于其时,虽有国风出于民间的考论,相当部分乃为文人创作无疑,此可据文本所述仪式、器物及语感中得以体认,近人朱东润、李辰冬等先生有所论及。昔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读《诗经》文本,王者之迹历历可鉴,即便出于匹夫匹妇,经三千年的阅读和淘洗,早巳尽作亦风亦雅的“君子”与“淑女”了。 木心先生曾说:“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个个都爱,该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来就不可爱了。”这是现代诗人的语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写成了《诗经演》。 中国诗最初的格式成熟于《诗经》:五、六、七句者有,八句一首者多;九、十、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句,散见各篇;十四句者《周颂·执竞》一篇;《大雅·抑》《大雅·桑柔》乃长篇,最长者《周颂。闭宫》,百二十句。 《诗经》总句数七干馀,句型以四言为主,占九成,其他为杂言。挚虞《文章流别论》:“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在四言之间。”自秦汉至宋,尝有四言之作的诗人,相继为傅毅、张衡、曹操、曹植、王粲、嵇康、阮籍、陆机、陆云、潘岳、孙绰、傅玄、陶潜、韩愈、柳宗元、苏轼等。
作者: (清)金圣叹批;朱一清,程自信注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6
简介: 本丛书称为《经典必读文库》,释义有三:一是经典。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不胜枚数,本丛书只取其中公认的经典名著;二是必读。为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广大青少年和一般读者要看的书太多,本丛书只取其中广大青少年和一般读者愿意读又必须读的经典名著;三是文库。本丛书收入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为便于读者收藏。本丛书将与时俱进,采用开放式结构,统一风格,陆续推出,逐渐形成一个品种较全、质量较高的经典文库。本丛书出版者意在让广大青少年和一般读者能买得起、看得懂;也祈盼了广大读者能关心、培育本丛书,让它健康成长,与读者大众一同前进。金圣叹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批评家,是“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的集大成者。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金圣叹的全部评点成就,对金圣叹诗文选、评点春秋战国才子书、评点秦汉两晋才子书、评点唐宋才子书、评点历代才子书补遗、评点诗经、古诗、唐诗、宋词、评点第四才子书·杜诗解、评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评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本书是国内目前较完整的一套金圣叹评点全集。本书收有金圣叹批《左传》、《国语》、《战国策》、秦文、西汉文、东汉文、晋文、唐文、宋文等15卷。从选文的数量来看,做到了繁简适中。从选文的范围来看,做到了选录重点作家的作品与选录一般作家作品相结合。从选文的批语来看,大都能做到要言不烦,得其要领,给人启迪。本书有着它自己的特色:一、从选文的数理来看,做到和繁简适中。二、从选文的范围来看,做到了选录重点作家的作品与选录一般作家的作品相结合。三、从选文的批语来看,大都能做到要言不烦,得其要领,给人启迪。本书除了作为散文选本外,也还可以作为金圣叹的文艺思想资料来看。清初著名学者金圣叹编选批注的古代散文选本,多为古代名篇佳作,每篇均有总评,文中夹批、夹评,妙语连珠。疑难词句由研究者详加注释。本书是古文爱好者阅读、收藏的佳作。目录前言卷之一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庄公戒饬守臣齐伐楚盟召陵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秦伯不食言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重耳历楚至秦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宁武子保身济君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败秦师于肴商臣弑父本末晋立灵公季文子讥齐侯不免子家与赵宣子书楚子问鼎楚子不筑京观士贞子谏杀林父宾媚人责晋人楚归晋知*巫臣忧莒城晋使吕相绝秦卷之二 左传穆叔重拜鹿鸣戎驹支不愿与会臧武仲不能诘盗子产论币重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子围逆女以兵张趯智在君子后晏婴叔向相语叔向许子皮朝楚司马侯许楚召晋诸侯吴蹶由对楚子子革对灵王穆子不受鼓降子产不与晋玉环晏子论梁丘据吴许越成子产戎服献捷卷之三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襄王弗许晋文公请隧单子知陈必亡鲁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季文子俭德叔仲劝襄公如楚敬姜述先姑敬姜以鳖逐文伯散姜弗应敬姜教子逸劳靡笄之役范文子不欲伐郑叔向贺贫范献子自伤不学董叔得系于范魏献子悟三叹邮无正论垒培窦犨论人化士茁惧室美子囊议恭王谥王孙圉对简子蓝尹亶告子西修德诸稽鄄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申胥谏伐齐句践谋伐吴范蠡不许吴成卷之四 战国策游腾为周谢楚苏厉说白起勿攻梁司马错论伐蜀甘茂自托于苏代范雎见秦王唐雎不辱使命赵良说商君邹忌谏齐威王说齐王贵士田需论轻重田骈不宦孟尝君使公孙弘观秦王赵威后问齐使触詟说赵太后楼缓虞卿论秦或为齐献书赵王李克论相吴起不恃河山魏益公叔赏田公叔非悖鲁共公择言徐子谏太子自将惠公说文王弛葬期唐雎说信陵君孟尝君索救燕赵卷之五 战国策郭隗说燕昭王苏代约燕昭王书乐毅报燕王书燕王谢乐毅书申子请仕从兄申子始合昭侯美入金慎子全东地五百里中射士论伪药庄辛谓楚王墨子罢楚云梯司马喜立阴后秦文屈原卜居宋玉对楚王问驺忌鼓琴威王臣宝李斯谏逐客书韩非初见秦王韩非说难赵养卒说归赵王张耳陈余说诸县豪杰张耳陈余说陈涉蒯通说范阳令及武信君卷之六 西汉文贾谊过秦论治安策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难蜀父老喻巴蜀檄卷之七 史记司马迁五帝本纪赞始皇本纪赞项羽本纪赞高祖本纪赞吕后本纪赞孝文本纪赞孝景本纪赞吴泰伯世家赞齐太公世家赞鲁周公世家赞燕召公世家赞曹世家赞陈杞世家赞卫康叔世家赞宋微子世家赞晋世家赞楚世家赞越王旬践世家赞郑世家赞赵世家赞魏世家赞韩世家赞田敬仲世家赞孔子世家赞楚元王世家赞荆燕世家赞齐悼惠王世家赞萧相国世家赞曹相国世家赞留侯世家赞陈丞相世家赞绛侯周勃世家赞梁孝王世家赞五宗世家赞三王世家赞司马穰苴列传赞孙子吴起列传赞伍子胥列传赞仲尼弟子列传赞商君列传赞张仪列传赞樗里子甘茂列传赞穰侯列传赞白起王翦列传赞孟尝君列传赞平原君虞卿列传赞信陵君列传赞春申君列传赞廉颇蔺相如列传赞田单列传赞鲁仲连邹阳列传赞刺客列传赞范雎蔡泽列传赞乐毅列传赞屈原贾生列传赞李斯列传赞蒙恬列传赞张耳陈余列传赞魏豹彭越列传赞黥布列传赞淮阴侯列传赞韩王信卢绾列传赞田儋列传赞樊郦滕灌列传赞傅靳蒯成列传赞刘敬叔孙通列传赞季布栾布列传赞袁盎晁错列传赞张释之冯唐列传赞万石张叔列传赞扁鹊仓公列传赞田叔列传赞吴王濞列传赞魏其武安列传赞韩长孺列传赞李将军列传赞卷之八 西汉文太史公自序酷吏传序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枚乘上谏吴王书主父偃谏伐匈奴书杨恽报孙会宗书贾捐之罢击珠厓对路温舒上尚德缓刑书卷之九 东汉文班彪王命论班固汉楚异姓诸侯王表朱浮与彭宠书后汉文晋文渚葛亮前出师表羊祜平吴疏王浚自理表庾亮让中书监表杜预遗令王羲之兰亭诗序潘岳闲居赋序嵇康琴赋序陶潜归去来辞刘伶酒德颂卷之十 唐文韩愈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答李翊书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与于襄阳书上张仆射书与陈给事书答李秀才书应科目时与人书诤臣论进学解获麟解原毁讳辨卷之十一 唐文韩愈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序送杨少尹序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何坚序送董邵南序送浮屠文畅师序送廖道士序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圬者王承福传新修滕王阁记祭十二郎文祭田横墓文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卷之十二 唐文柳宗元上李夷简相公书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启答廖有方论文书与韩愈论史官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送薛存义序送僧浩初序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谤誉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书箕子庙碑阴祭十郎文杜牧阿房宫赋皮日休孔子庙碑李翱答进士王载言书{;复性书卷之十三 宋文欧阳修梁太祖论一行传论宦者论伶官传论朋党论纵囚论上范司谏书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答吴充秀才书送杨真序梅圣俞诗集序春秋或问读李翱文秋声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真州东园记祭石曼卿文卷之十四 宋文苏洵苏氏族谱亭记送石昌言为北使引苏轼武王论荀卿论乐毅论战国任侠论范增论留侯论晁错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答刂)子上梅直讲书到惠州谢表颖州谢到任表谢兼侍读表潮州韩文公庙碑卷之十五 宋文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凌虚台记三槐堂铭苏辙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曾巩战国策目录序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读孟尝君传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钱公辅义田记李觏袁州州学记李文叔书《洛阳名园记》后卷之末补遗左传邾文公知命詹桓伯让晋争阎田西汉文汉文帝赐尉佗书尉佗上汉文皇帝去帝号书司马迁伯夷列传匈奴列传赞卫将军列传赞平津侯列传赞东越列传赞司马相如列传赞淮南衡山列传赞循吏列传赞汲郑列传赞酷吏列传赞大宛列传赞老子韩非列传赞游侠列传赞滑稽列传赞佞幸列传赞三代世表贡禹乞归疏杜钦追讼冯奉世疏谷永谏验梁王立疏萧望之入粟赎罪议唐文李华吊古战场文宋文苏洵心术附录一柳宗元祭崔简旅榇归上都文司马光谏院题名石记附录二唱经堂左传释唱经堂释孟子四章
作者: 潘岳,王志强,张勇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8
简介: 突变理论是研究参数连续变化导致系统状态突变的非线性科学,矿山 、水电洞室中由于开挖引起的岩爆(冲击地压)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冒落、煤 与瓦斯突出以及地震、启程剧动式滑坡均为典型的突变现象。本书简要介 绍应用突变理论时特别要注意的概念、法则及应用方式,阐述了通过广义 势能驻值原理导得系统准静态形变平衡方程途径采用突变理论的研究方法 ,对数十个岩体系统动力失稳问题的简化模型进行突变理论分析,书末给 出一个突变理论定性应用的例子。 本书分析严谨,归结的突变模型与失稳原型主要性状之间——对应, 物理意义明确,所作的数学描述尽量予以几何化,可供煤炭、矿山、水利 、土木、国防、交通、铁道、工程地质等系统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 高校师生参考。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袁行霈主编;袁行霈,罗宗强卷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 片断: 愤诗》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平、阮璃、应杨、刘极为“七子”。 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 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钟嵘《诗品》列之 于上品。 王粲,字仲宣,今存诗23首。他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此前的作品 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诗作是 《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遭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机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 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 言。南登源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清然伤心肝。 此诗写诗人在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侬、郭汜作乱长安时避难荆州途中的 所见所闻。“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概括了战乱后生灵涂炭的惨象;“路有 饥妇人”六句,具体地描写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场面,揭露了战乱给人 民带来的灾难。清代吴淇评此诗说:“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 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沈德潜 说此诗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古诗源》卷五),足见其影响 之大。《七哀诗》其二写山川景物之荒凉、飞禽走兽之有家可归,反衬自己滞留 他乡的痛苦,也十分真切感人。归曹后,王粲比较重要的作品是《从军诗》五 首,主要描写诗人几次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诗歌再现了汉末战乱后农村田园 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 为国效力的意愿。 王粲还有一些在邺下时期与曹丕、曹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 《公宴诗》等。这些作品虽然是“怜风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诗歌题材的开拓。 诗歌技巧的探索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谢灵运说他:“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 流寓,自伤情多。”(《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 贵公子孙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地感物兴怀、忧世悲己。这是他 写诗的出发点,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这些都是从 个人身世的感伤中展开的。因此“发揪怆之词”(钟嵘《诗品》上)便成为他的主 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方东树评之为“苍凉悲慨, 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二)。他的诗对后世也颇有影 响,钟嵘《诗品》说潘岳、张协、张华、刘琨、卢谌等著名诗人皆源出于他,连魏文 帝曹丕也“颇有仲宣之体”。 刘桢,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 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其诗一如其人, 刘勰说:“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钟嵘说他:“仗气爱 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 刘桢的诗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他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频藻、松树、 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刘履 说:“初言频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本章复以仪凤期之, 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选诗补注》卷二)其中第二首最佳: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陆时雍《诗镜总论》)、“高风跨俗”的气概。与 王粲不同,刘桢的风格是“壮而不密”(曹丕《典论·论文》)。同样面对动乱的社
作者: 文心工作室编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简介:人生贵得适意尔——潇洒人生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三日仆射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 箕山之志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梧.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日莫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何可一日无此君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举却阿堵物 未闻巢、由买山而隐 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 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礼岂为我辈设也 会心处不必在远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妙语如珠 不问马,何由知其数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我晒书 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官本是臭腐;财本是粪土 郗生可谓人幕宾也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颠倒衣裳 惠干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人玄 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我常自救儿 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洮之汰之,砂砾在后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妇有四德,士有百行 盲人骑瞎马,夜牛临深池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情之所钟 潘岳妙有姿容——容貌形体 宁为兰摧玉折 不作萧敷艾荣——处事原则 明府当为黑头公——当代领袖 东山之志——仕途实践
作者: 黄兴球[等]著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0
简介: 我国与外国的交往,历史悠久。线路有两条,一条是陆路,另一条是海路。20世纪以前到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国家,还没有航空路线,唯一的线路是靠漂洋过海的水路。靠陆路交往,崇山峻岭、浩瀚的戈壁沙漠的阻隔,困难重重,物资的运载量也非常有限。当航海术进步发展后,主要是靠跨海过洋的水路。由于多数是通过海洋与外国接触的,故称外国人为洋人。12世纪以后,即元、明两朝以后,把南海以西的海洋和地方称为西洋.后又把欧洲、美洲各国也包括在西洋之内。西方国家为西洋,西洋国家的人称为西洋人,简称为洋人。要过海才能与日本人交往,日本在我国东边,故称为东洋,称日本人为东洋人,这是清朝以后才出现的名词。有西洋,有东洋,那么有南洋吗?有。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称亚洲的东南部为南洋,就是现在的东南亚。但南洋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把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也称为南洋,很容易与指东南亚的南洋混淆。而江苏省以北的河北、山东、辽宁沿海各省则称北洋。没有指外国的北洋,因为我国以北的西伯利亚在清朝时还是我国的领土,当时那里的居民也不算外国人。1943年才出现东南亚这个词。 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很早就有来往,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日益便捷,与东南亚各国在外交、商业贸易、文化、宗教、移民等方面的关系不断广泛而密切.对东南亚各国的了解也就更多,我国的史籍都有记载,后来设有四夷或四裔篇,所谓四夷或四裔,指的是周边的民族和国家,其中包括东南亚各国。出使东南亚国家的使臣回国后,将他们的见闻写成书,流传下来,如元朝周达观著的《真腊风土记》,明朝马欢写的《瀛涯胜览》、费信撰的《星槎胜览》等,还有不少书,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内容极其丰富的书籍,不仅是我国研究东南亚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东南亚各国研究本国历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20世纪末以来,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密切。这就需要沟通和相互了解。语言文字是互相沟通和了解的工具。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国家外国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培养东南亚国家语言翻译人才的重任。此外,学校还培养复合型的研究人才。外国语学院于1964年创办至今,已向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不同语种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辱使命,工作出色。但是,到学校深造的青年毕竟是有限的,而想了解、研究东南亚的人士日益增多,为满足各界人士的需要,我们决定出版《东南亚研究从书》。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使用。
作者: 王元化
简介:
王元化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文心雕龙》,1979年出版《文心雕龙创作论》,此作初版即为当时大家所推重,郭绍虞、季羡林、徐复观、王力、钱仲联、王瑶等均予以充分肯定。与钱锺书《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同获首届比较文学荣誉奖。后来多次修订出版,*后定名为,《文心雕龙讲疏》。
本书辨定刘勰出身为庶族,刘勰思想基本以儒家思想为骨干,指出了刘勰思想的前后变化,讲了刘勰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且对《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作了释义本书是研究《文心雕龙》的经典,对我们创作也很有启发,很值得一读。
【目录】
新版前言
序
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
《灭惑论》与刘勰的前后期思想变化
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
《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
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关于创作活动中的主客关系
附释:一、心物交融说“物”字解
二、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龚自珍的出入说
三、审美主客关系札记
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关于艺术想象
附释:一、“志气”和“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
二、玄学言意之辨撮要
三、刘勰的虚静说
释《体性篇》才性说——关于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
附释:一、刘勰风格论补述
二、风格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关于意象:表象与概念的综合
附释:一、“离方遁圆”补释
二、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
三、关于“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点说明
四、再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
释《情采篇》情志说——关于情志:思想与感情的互相渗透
附释:一、《辨骚篇》应归入《文心雕龙》总论
二、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和感情
释《镕裁篇》三准说——关于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
附释:一、思意言关系兼释《文心雕龙》体例
二、文学创作过程问题
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关于艺术结构的整体和部分
附释:一、文学创作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
释《养气篇》率志委和说——关于创作的直接性
附释:一、陆机的应感说
二、创作行为的自觉性与不自觉性
《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
1983年在日本九州大学的演讲
1984年在上海中日学者《文心雕龙》讨论会上的讲话
1987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
1988年广州《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闭幕词
《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序
《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
《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
《文心雕龙讲疏》日译本序
备考
一、郭绍虞
二、曾祖荫
三、钱仲联
四、徐复观
五、季羡林
六、程千帆
七、兴膳宏
八、朱寨
九、牟世金
十、胡厚宣
十一、罗宗强
十二、钱伯城
【免费在线读】
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
刘勰的生平事迹史书很少记载,现在留下的《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几乎是仅存的文献资料。这两篇传记过于疏略,甚至未详其生卒年月。清刘毓崧《通谊堂集?书文心雕龙后》,根据《时序篇》“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高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中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遐(熙)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一段文字,考定《文心雕龙》成书不在梁时而在齐末。所据理由有三:一、《时序篇》所述,自唐虞至刘宋,皆但举其代名,而特于齐上加一皇字。二、魏晋之主,称谥号而不称庙号;至齐之四主,唯文帝以身后追尊,止称为帝,余并称祖称宗。三、历朝君臣之文,有褒有贬,独于齐则竭力赞美,绝无规过之词。《书后》又说:“东昏上高宗庙号,系永泰元年八月事,据高宗兴运之语,则成书必在是月之后。梁武帝受和帝之禅位,系中兴二年四月事,据皇齐驭宝之语,则成书必在是月之前。其间首尾相距,将及四载。”这一考证经过近人的研究,已渐成定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根据此说进一步考定刘勰于齐明帝建武三、四年间撰《文心雕龙》,时三十三四岁,正与《序志篇》“齿在逾立”之文相契。从而推出刘勰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约当宋泰始初年(465年)生,至梁普通元、二年间(520或521年)卒,得年五十六七岁。至此,刘勰的生平才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关于刘勰的卒年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就在这个基础上,参照《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并《梁僧传》中有关资料,加以对勘,写成《梁书刘勰传笺注》。这篇笺注虽不越《梁书》本传范围,但对刘勰的家世及其在梁代齐以后入仕的经历,都有相当丰富的增补。上述研究成果提供了不少线索,但仍留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里首先想要提出刘勰的身世问题。
《梁书》本传说到刘勰的家世只有寥寥几句话:“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灵真、刘尚二人,史书无传,事迹已不可考。但是我们从这里知道灵真为宋司空秀之之弟,而秀之又是辅佐刘裕的谋臣刘穆之的从兄子。根据这条线索,就可以从刘穆之、刘秀之两传来推考刘勰的家世了。杨明照《本传笺注》曾参考有关资料,制出刘勰的世系表①。《本传笺注》分析刘勰的世系表说:“南朝之际,莒人多才,而刘氏尤众,其本支与舍人同者,都二十余人,虽臧氏之盛,亦莫之与京。是舍人家世渊源有自,其于学术,必有启厉者。”这里所说的臧氏,亦为东莞莒人,是一个侨姓大族,其中如臧焘、臧质、臧荣绪、臧严、臧盾、臧厥等,史书并为之立传。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称:“自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②其中所举能文擅名的士族,舍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吴郡张氏、南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东海王氏、彭城到氏、吴郡陆氏、彭城刘氏、会稽孔氏、庐江何氏、汝南周氏、新野庾氏、东海徐氏、济阳江氏外,就有东莞臧氏在内。《本传笺注》虽然没有明言刘勰出身士族,但以之比配东莞臧氏,似乎认为刘勰也是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这种看法在王利器《文心雕龙新书序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序录》作者直截了当地把刘勰归入士族。近来探讨刘勰出身的文章也多持此说。
刘勰究竟属于士族还是庶族,这是研究刘勰身世的关键问题。自然,在南朝社会结构中,无论士族或庶族,都属于社会上层(当时的下层民众是小农、佃客、奴隶、兵户、门生义故、手工业劳动者等)。但是由于南朝不仅承袭了魏文帝定立的九品中正门选制,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因而使士族享有更大的特权。士、庶区别是南朝社会等级编制的一个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南史?王球传》来说明:“徐爰有宠于上,上尝命球及殷景仁与之相知。球辞曰:‘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上改容谢焉。”这里清楚地说明了士、庶区别是国家的典章。当时士族多是占有大块土地和庄园的大地主,有的甚或领有部曲,拥兵自保。晋代魏改屯田制为占田制后,士族可以按照门阀高低,荫其亲属。这也就是说,通过租税和徭役对被荫庇的族人和佃客进行剥削。他们的进身已无须中正的品评,问题全在区分血统,辨别姓望。在这种情况下,官有世胄,谱有世官,于是贾氏、王氏的“谱学”成了专门名家的学问,用以确定士族的世系,以防冒滥。士族拥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实际上成了当时改朝换代的幕后操纵者。至于庶族则多属中小地主阶层,但是在豪族右姓大量进行搜刮、土地急剧集中的时代,他们占有的土地时有被兼并的危险。在进身方面,他们由于门第低卑,更是受到了压抑,绝不能像士族那样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晋书》载刘毅陈九品有八损疏,**条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意思说庶族总是沦于卑位。左思在《咏史诗》中也发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感叹。到了宋、齐两朝,庶族进身的条件受到了更大的限制,《梁书?武帝纪》载齐时有“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的规定③。当时,虽然也有一些庶族被服儒雅,侥幸升迁高位,但都遭到歧视和打击。《晋书》记张华庶族儒雅,声誉日隆,有台辅之望,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深恩,憎疾之,每伺闲隙,欲出华外镇。《宋书》记蔡兴宗居高位,握重权,而王义恭诋其“起自庶族”。兴宗亦言:“吾素门平进,与主上甚疏,未容有患。”《南齐书》称陈显达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畏惧之色。尝谓其子曰:“麈尾扇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随。”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士、庶区别甚至并不因位之贵贱而有所改变。所谓“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文苑英华》引《寒素论》)。所以,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来说,庶族都时常处于升降浮沉、动荡不定的地位。
根据笔者对刘勰家世的考定,并参照他在著作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印证,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理由有下面几点:
**,按照士族身份的规定,首先在于魏晋间的祖先名位,其中以积世文儒为贵,武吏出身的不得忝列其数。可是我们在刘勰的世系表中,不能找到一个在魏晋间位列清显的祖先。秀之、灵真的祖父爽,事迹不详,推测可能是刘氏在东晋时的*早人物。《南史》只是说他做过山阴令,而晋时各县令系由卑品充任。至于世系表称东莞刘氏出自汉齐悼惠王肥后,则颇可疑。此说原本之《宋书?刘穆之传》,似乎应有一定根据。但是,南朝时伪造谱牒的现象极为普遍,许多新贵在专重姓望门阀的社会中,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编造一个做过帝王将相的远祖是常见的事。因此,到了后出的《南史》,就把《宋书?刘穆之传》中“汉齐悼惠王肥后”一句话删掉了。这一删节并非随意省略,而是认为《宋书?刘穆之传》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据《南史》改削《齐书》本纪一事推知。《齐书》本纪曾记齐高帝萧道成世系,自萧何至高帝之父,凡二十三世,皆有官位名讳。《南史?齐本纪》直指其诬说:“据齐、梁纪录,并云出自萧何,又编御史大夫望之,以为先祖之次。案何及望之,于汉俱为勋德,而望之本传,不有此言,齐典所书,便乖实录。近秘书监颜师古,博考经籍,注解《汉书》,已正其非,今随而改削云。”可见《南史》改削前史是以其有乖实录为依据的。据此,我们知道东莞刘氏不仅没有一个在魏晋间致位通显的祖先,而且连出于汉齐悼惠王肥后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这是刘勰并非出身土族的**个证据。
第二,在刘氏世系中,史书为之立传的有穆之、穆之从兄子秀之、穆子曾孙祥和刘勰四人(其余诸人则附于各传内)。其中穆之、秀之二人要算刘氏世系中*显赫的人物。据《宋书》记载,穆之是刘宋的开国元臣,出身军吏,因军功擢升为前军将军,义熙十三年卒,重赠侍中司徒,宋代晋后,进南康郑公,食邑三千户。秀之父仲道为穆之从兄,曾和穆之一起隶于宋高祖刘裕部下,克京城后补建武参军,事定为余姚令。秀之少孤贫,何承天雅相器重,以女妻之;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他在益州刺史任上,以身率下,远近安悦。卒后,追赠侍中司空,并赠封邑千户。穆之、秀之都被追赠,位列三公,食邑千户以上,自然应该归入官僚大地主阶级。可是,从他们的出身方面来看,我们并不能发现属于士族的任何痕迹。穆之是刘氏世系中*早显露头角的重要人物,然而史籍中却有着充分证据说明他是以寒人身份起家的。《宋书》记刘裕进为宋公后追赠穆之表说:“故尚书左仆射前军将臣穆之,爰自布衣,协佐义始,内端谋猷,外勤庶政,密勿军国,心力俱尽。”(此表为傅亮代刘裕所作,亦载于《文选》,题为:《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这里明白指出穆之出身于布衣庶族。《南史》也曾经说到穆之的少时情况,可与此互相参照:“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馔,为其兄弟以饷穆之。”(此事亦见于宋孔平仲之《续世说》)这段记载正和上表“爰自布衣”的说法相契。在当时朝代递嬗、政局变化的情势下,往往有一些寒人以军功而被拔擢高位,参与了**统治集团。但是,他们并不因此就得列入士族。这里可举一个突出的事例。《南史》称:“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逢圣时,阶荣至此,为儿婚得荀昭光女,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敩谢,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敩,登榻坐定,敩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这个例子清楚说明身居高位的庶族乞作士大夫,连皇帝都爱莫能助。我们在《南史?刘祥传》里还可以找到有关穆之身世的一个旁证:“祥少好文学,性韵刚疏,轻言肆行,不避高下。齐建元中,为正员郎。司徒褚彦回入朝,以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彦回曰:‘寒士不逊。’”刘祥是穆之曾孙,时隔四世,仍被士族人物呼为“寒士”,更足以说明刘氏始终未能列入士族。“寒士”亦庶族之通称(《唐书?柳冲传》称“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即以寒士与世胄对举)。总之,细审刘穆之、刘秀之、刘祥三传的史实,刘氏出身布衣庶族,殆无疑义,这是刘勰并非属于士族的第二个证据。
第三,再从刘勰本人的生平事迹来看,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首先,这就是《梁书》本传所记下面一段话:“初,勰撰《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据《范注》说,《文心雕龙》约成于齐和帝中兴初。案此时刘勰已居定林寺多年,曾襄佐僧祐校定经藏,且为定林寺僧超辩墓碑制文(据《梁僧传》载,超辩卒于齐永明十三年),不能说是一个完全默默无闻的人物。另一方面,当时沈约与定林寺关系也相当密切,这里只要举出定林寺僧法献于齐建和末卒后由他撰制碑文一事即可说明。法献为僧祐师④,齐永明中被敕为僧主,是一代名僧。刘勰与僧祐关系极为深厚,而僧祐地位又仅次于其师法献。沈约为法献碑制文在建武末,《文心雕龙》成书在中兴初,时间相距极近。在这种情况下,刘勰如果要使自己的作品取定于沈约,似乎并不十分困难。为什么《文心雕龙》书成之后,刘勰不利用自己在定林寺的有利地位以及和僧祐的密切关系去会见沈约,相反却无由自达,非得装成货鬻者干之于车前呢?这个疑问只能用“士庶天隔”的等级界限才能解答。南朝士族名士多以拒庶族寒人交际为美德。庶族人物即使上升为贵戚近臣,倘不自量,往见士族,仍不免会受到侮辱。这类故事史籍记载极丰,不烦赘举。沈约本人就是极重士、庶区别的人物,《文选》载他所写的《奏弹王源》一文可为证。东海王源为王朗七世孙,沈约以为王源及其父祖都位列清选,竟嫁女给富阳满鸾;虽然满鸾任吴郡主簿,鸾父璋之任王国侍郎,可是满氏“姓族士庶莫辨”,因此“王满连姻,实骇物听”,玷辱世族,“莫斯为甚”。刘勰要使自己的作品取定于这样一个人物,只有出于装成货鬻小贩之一途了。其次,《梁书》本传又说,沈约得书取读后,“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沈约重视的原因,前人多有推测,以为在于《声律篇》,因为它和沈约自诩独得胸襟的《四声谱》有相契之处。纪昀《沈氏四声考》曾谓:“勰以宗旨相同,故蒙赏识。”这是不无理由的。距此时不久,刘勰就于梁天监初起家奉朝请,进入仕途了⑤。不过,尽管《文心雕龙》见重于沈约,尽管刘勰入仕后又被昭明太子所爱接,但二人的史传和留下的文集,竟没有一件事涉及刘勰,也没有出现一句对他称道的话,可见他仍旧“未被时流所称”⑥,其原因很可能和他出身微贱有关。此外,刘勰少时入定林寺和不婚娶的原因,也只有用出身于贫寒庶族这件事才能较为圆满地说明。史称南朝赋役繁重,人民多所不堪,只有士族特邀宽典,蠲役免税。庶族自然不会得到优免。根据当时历史记载,一般平民为了避免沉重的课输徭役,往往只有进入寺庙,因为寺庙是享有特权的地方,入寺庙后可以不贯民籍,免于向政府纳税服役。《魏书?释老志》已有“愚民侥幸,假称入道,以避输课”之语。《南史?齐东昏侯纪》称:“诸郡役人,多依人士为附隶,谓之属名,出家疾病者亦免。”《弘明集》载桓玄《与僚属沙汰僧众教》称:“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又僧顺《释三破论》引《三破论》曰:“出家者未见君子,皆是避役。”明明说出当时因避租役而入寺庙是普遍现象。当然,不可否认,刘勰入定林寺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如佛教信仰以及便于读书等(当时的寺庙往往藏书极丰)。不过,我们不能把信仰佛教这一点过于夸大,因为他始终以“白衣”身份寄居定林寺,不仅没有出家,而且一旦得到进身机会,就马上离开寺庙登仕去了,足证他在定林寺时期对佛教的信仰并不十分虔诚。再就刘氏家世来看,亦非世代奉佛,与佛教关系并不密切⑦。他自称感梦撰《文心雕龙》,梦见的是孔子,而不是释迦。《文心雕龙》书中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是儒家思想,而不是佛学或玄学思想。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他入定林寺依沙门僧祐居处的动机并不全由佛教信仰,其中因避租课徭役很可能占主要成分⑧。至于他不婚娶的原因,也多半由于他是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的缘故。《晋书?范宁传》、《宋书?周朗传》都有当时平民“鳏居每不愿娶,生儿每不敢举”的记载。总之,从刘勰本人的一些事迹来看,只能用出身庶族、家境贫寒的原因才可以说明,否则便很难解释。这是刘勰并非属于士族的第三个证据。
有了上面三个证据,现在回过头来,参照一下《文心雕龙》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印证,我们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并没有在这部论著中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直接表示看法。自然,我们从《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和基本观点也可以推出刘勰的政治倾向。不过,这里需要找到一些可以用来论证刘勰家世的更直接的材料。就这方面来说,我以为《程器篇》是一篇*值得重视的文字。刘勰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文人的德行和器用,藉以阐明学文本以达政之旨。其中寄慨遥深,不仅颇多激昂愤懑之词,而且也比较直接正面地吐露了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纪昀评《程器篇》说:“观此一篇,彦和亦发愤而著书者。观《时序篇》,此书盖成于齐末,彦和入梁乃仕,故郁郁乃尔耶。”纪昀这个说法虽然也看出一些问题,可是没有进一步去发掘其中意蕴,究明刘勰的愤懑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只是笼统地斥之为“有激之谈,不为典要”就一笔带过了。直到*近,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始对《程器篇》作出较充分的分析。兹摘要录下:“细绎其文,可得二义:一者,叹息于无所凭借者之易召讥谤;二者,讥讽位高任重者,怠其职责,而以文采邀誉。于前义可见尔时之人,其文名籍甚者,多出于华宗贵胄,布衣之士,不易见重于世。盖自魏文时创为九品中正之法,日久弊生……宋齐以来,循之未改……至隋文开皇中,始议罢之。是六代甄拔人才,终不出此制。于是士流咸重门第,而寒族无进身之阶,此舍人所以兴叹也。于后义可见尔时显贵,但以辞赋为勋绩,致国事废弛。盖道文既离,浮华无实,乃舍人之所深忧,亦《文心》之所由作也。”这里显然把刘勰的愤激归结到士庶区别问题上面。现在我们就从《程器篇》援引下面几段文字来加以说明。
一、“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之盗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磐悬,丁路之贫薄哉!”——这里列举的前人仅西晋王戎时间*近,且出身势豪。(《晋书?王戎传》说他:“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其余管仲以下诸人,已经年代绵邈,似乎与士、庶区别问题无关。但是“纪评”指为非为典要的有激之谈正是针对这一段文字而发。细审其旨,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在这里含有借古喻今的深意,表面似在指摘古代将相,实际却是箴砭当时显贵。《奏启篇》以“不畏强御,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外”为楷式,《谐篇》用“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来解释民间嘲产生的原因,也都是从这种精神出发的。这一点,只要再看一看下面一段引文就更可以明白。
二、“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这一段话*早为鲁迅所重视,他曾经在早期著作《摩罗诗力说》中加以援引,并指出:“东方恶习尽此数言。”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刘勰对于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产生的种种恶习所感到的愤懑和不平。正如《校释》所说,他一方面慨叹于布衣寒族无所凭借而易招讥谤,另一方面不满于贵胄士流位高任重而常邀虚誉。《史传篇》:“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常嗤;理欲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刘勰推崇“良史直笔”,而指摘某些史臣文士专以门阀高低作为褒贬的标准,亦同申此旨。
三、“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鲁之敬姜,妇人之聪明耳,然推其机综,以方治国,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这里以妇人聪明来说明学文以达政之旨,寓有箴砭时弊之意。当时士族多不问政事,流风所扇,虽所谓英君哲相亦不能免,甚至武人亦沿其流。朝士旷职,多见宽容。《南齐书?褚渊传》称:“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梁书?何敬容传》载姚察之论曰:“宋世王敬弘,身居端右,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是使朝经废于上,职事隳于下。”《陈书?后主纪论》曰:“自魏正始、晋中朝以来,贵臣虽有识治者,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方参议焉。文案簿领,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陈,后主因循,未遑改革。”这类情况,史不绝书,几乎随处可见。士流不问政事是由于尚于玄虚,贵为放诞。事实上,玄谈在当时已成了登仕之阶。《世说新语》曾记张凭因清谈得到刘真长赏识而被举为太常博士。任彦昇在《为萧扬州作荐士表》中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这些都说明了属言玄远方能入仕。刘勰在《明诗篇》中也批评了江左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的不良倾向。《议对篇》则以贵媵还珠之喻斥责了“不达政体”的浮华文风。这种批评和《程器篇》“学文达政”的主张是声气相通、原则同贯的。
四、“文武之术,左右惟宜,郤縠敦书,故举为元帅,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刘勰为什么以文人习武作为衡量梓材之士的标准呢?此说人多以为异。但是,我们如果参照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发现刘勰倡立此说的由来。史称齐梁之际,“内难九兴,外寇三作”,刘勰撰《文心雕龙》正在此时。当时中原沦丧已久,北魏迁都洛阳,出兵南侵,萧齐皇朝不仅毫无御侮决心,反而不断演出了自相残杀的丑剧。南渡后,士族偏安江左,过着糜烂腐朽的生活,耽好声色,体羸气弱。这一点,可引《颜氏家训?勉学篇》的一段文字来说明:“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蹑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夫射御书数,古人并习,未有柔靡脆弱如齐梁子弟者。士习至此,国事尚可问哉?”刘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文事武备并重之论的。
五、“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其质,豫章其干,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此说出于儒家。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孟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其所本。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刘勰的愤懑和不平,不会超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儒家思想界线。纪昀说他由于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书,这个论断,大体不差。《诸子篇》“身与时舛,志共道申”的感叹,也同样说明了“穷则独善以垂文”的道理。
根据上面的引文和说明来看,《程器篇》在许多场合都对士庶区别这一社会现象提出了批评,而这种批评是正符合于一个贫寒庶族的身份的。由此同样得出了刘勰并非属于士族的结论,正与上文考定刘勰家世所得证据完全一致。确定了刘勰属于庶族,就不难发现,他的一生经历都和他的出身有关。在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中,贫寒庶族往往处于动荡不定的地位:在经济上遭到排挤,在进身上受到歧视,甚至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得时时忍辱含垢。这种受压抑、不稳定的地位使他们对当时社会中的某些黑暗现象感到不满。
刘勰的一生,经过了入寺—登仕—出家三个阶段。他在**个时期,由于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入寺庙,采取了“穷则独善以垂文”的权变之计,发愤著书⑨。他在《文心雕龙》中,吐露了内心的不平和愤懑,反对了代表门阀标榜的浮华尚玄的文风,提出了文质并重的文学主张。从思想体系上来说,他恪守儒家的思想原则和伦理观念。《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他处处都在强调仁孝,对儒家称美的先王和孔子推崇备至。从入寺以来,他就一直怀着儒家经世致用发挥事业的理想,当他一旦有了进身机会,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就马上登仕去了。因而,他从**阶段到第二阶段,即由居寺而登仕,完全是合逻辑的发展。这正反映了所谓“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人生观。他在第二个时期由于有了个人的前途,社会地位骤然提高,从而在思想上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他自梁天监初起家奉朝请后,就在言行上充分表现出亦步亦趋地趋承萧梁皇朝的意向。《梁书》本传称:“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据《本传笺注》分析:“步兵校尉因陈表而迁。”此说甚是。梁武帝即位不久即长斋素食,曾三次舍身入寺。刘勰陈表正好投合了这种需要⑩。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刘勰在这个时期所写的《灭惑论》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篇论著标志着刘勰由儒家古文学派立场转变到向玄佛合流(此事将在下章中详论)。《灭惑论》中有一段话说:“张角、李弘,毒流汉季;卢悚、孙恩,乱盈晋末;余波所被,实蕃有徒。”刘勰反对奉太平道的张角和五斗米道的孙恩,似乎是佛道之争。卢悚亦奉天师道。李弘事迹不详,但为道教徒似无疑问。《老君音诵戒经》云:“称名李弘,岁岁有之。”晋时李弘有五,但在汉代史籍中,则尚未查出李弘名字。《灭惑论》所谓“余波所被,实蕃有徒”,正是指此而言。事实上,这种思想乃在于维护社会的统治力量。《诸子篇》:“昔东平求诸子、《史记》,而汉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照刘勰看来,兵谋诡术都是造成社会动乱的祸源,因此他对于儒家经典以外的《史记》、“诸子”颇多微词。尽管刘勰在仕途中抛弃了以前的愤懑,竭力趋承萧梁皇朝的意向,幻想通过妥协道路去实现自己纬军国、任栋梁的理想;可是,看来他在仕途中并不得志。梁武帝学兼内外,奉佛教而不废儒书,曾经在这两方面发起过许多活动,史籍和《弘明集》都留下不少记载,其中却找不到刘勰参与的任何痕迹,可见他并未得到梁武帝的重视。到了晚年,他仍落入以前郁郁不得志的处境。梁武帝只命他和僧人一起撰经。他的地位又和入寺时相差无几了。终于他选择了出家遁世的途径,作为自己的归宿。据《梁书》本传称:“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刘勰用燔鬓发自誓的坚决态度来启求出家,可能由于在仕途上感到了幻灭,怀有说不出的苦衷。这就是他由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即由仕途而出家的原因。综上所述,刘勰的一生经历正表明了一个贫寒庶族的坎坷命运。他怀着纬军国、任栋梁的入世思想,却不得不以出家作为结局。他不满于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却不得不向**统治集团进行妥协。他恪守儒家古文学派立场反对浮华文风,却不得不与玄佛合流的统治思潮沆瀣一气。这些矛盾现象只有通过他的时代和身世才能得到*终的说明。
作者: 邱华栋 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2015年9月
简介: 潘岳和夏百灵之死,就像是一支口红,你只要用它在纸上或者嘴唇上一画,那种血色的艳丽马上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久不褪色。 这部小说是作家邱华栋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国电影导演和一个著名的电影明星二十年的成长和爱情之路,作者以采访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同时期的见证人的方式,利用大家的回忆,在众声喧哗和矛盾百出的状态中,构筑出了对一个时代的丰富回忆。
作者: 红孩主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6
简介:令人怀恋的漓江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 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的一首 著名的律诗。他只用了寥寥的八句,就把广西桂林漓江两岸的风光,充分地 描绘出来了。特别是其中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一联,更是受到 人们普遍传诵的名句。 的确,桂林山水的秀丽,所以闻名于天下,是与漓江分不开的。漓江别 名桂江,或称海阳江。它的水源就在广西和湖南交界的海阳山。从发源地往 北流入湖南境,便是湘江;往南流入广西境,便是漓江。 整个漓江流域风景最美丽的地方是在桂林到阳朔的一段。所以,人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关于阳朔的风景,唐代另一位诗 人沈彬的诗写道:“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争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碧莲峰耸立在漓江岸畔,可以当做阳朔山水的标志。它像一朵含苞未放 的莲花,青翠欲滴,许多人家环绕在这个山峰的周围,并且有许多商店形成 了一条街道。在这山峰的半腰,就是有名的唐代“鉴寺”的遗址。现时有“ 鉴山楼”建立在那边,可以眺望周围的美丽景物。这个碧莲峰是来到阳朔的 游人们必经之处,所以人人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碧莲的芬芳。而实际上整个阳 朔也正如一朵碧莲,在它的四周,翠绿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许多花瓣抱住 了阳朔城。 从碧莲峰顺着漓江向下游去,不多远就到了书童山。这座山的侧影特别 好看,也特别像个书童,我们在画家的作品中常常看见它的形象。宛如一个 恬静而秀慧的书童兀坐吟诗。也有人说,它的样子像是垂手拱立在那里,等 待着接受新的任务。不管说它是坐着或是站着,它像一个书童是肯定的,于 是它的身份和称呼就被人们所公认了。 在书童山对面,那两个并列着的山峰,乃是有名的“铁岭双狮”。你看 它们两个很像雌雄一对,蹲在那里,十分幽闲。它们的形象非常魁伟,但是 样子并不凶暴,看上去倒还比较驯良似的。 这一带江水澄澈,清可见底。而水底完全是由天然的岩石所构成。可以 想见在地球发展的初期,在所谓“造山运动”的过程中,这一带的岩层两侧 隆起,中间下陷,因此形成了现在的山峰和河床。当地的群众传说,这一带 有“九龙竞渡”的故事,至今还留下了遗迹。我曾亲自去细看,果然在江底 的岩石上面,有蜿蜒曲折的九道石脊,俨然是九条龙的样子。它们由江底横 穿过去,大有竞渡之势。 再向下游,江流出现一个大曲折,两岸山峰峭立,迎面又有一山,水从 夹谷中流去。在高处眺望,前面有一片白色的岩壁,名为白壁山;紧接着又 有一片红色的岩壁,名为赤壁山。在周围葱翠碧绿的群山之中,夹杂着这些 白色和红色的岩壁,真是太好看了。 还有兴坪的一段风景也非常有名。那里有五指山、画山等动人的景色。 所以,也有人说:“阳朔山水在兴坪”。这些话自然有一定的道理。那么, 为什么美妙的风景都集中到漓江岸畔来呢?这就因为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喀斯 特地带,千百座石灰岩的山峰掩映在清碧的流水中,四时烟霭迷蒙,群峰临 流倒影。无论是多远的山峰,只要游人的眼睛看得见的,它就一定会在水中 留下了倒影。如果坐在船上,静静地泛游江心,俯看水底的卵石和游鱼荇藻 ,一一可辨,这时候你会觉得连远山的倒影也和真的山峰一样,水底如同天 空,水天溶而为一了。 怪不得我国历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都以游历漓江流域为平生一 大快事。唐宋几大家,如韩愈、柳宗元、黄庭坚、米芾、范成大等人都到过 这里。明清以来的文人和旅行家来过的更多得很。如明代的解缙到阳朔的时 候就曾徘徊吟诗。他曾写道:“阳朔江城据石头,唐碑独自枕寒流。素王庙 貌临闽上,晓日苍苍照画楼。”由此不难想见古时阳朔山城的面貌。有的书 上记载阳朔一带山岚瘴气很厉害,其实瘴气是可以防除的。明代钱一斋的诗 便是证明,他说:“莫言岚气能为瘴,一道清风即扫除。”而且,他对于这 一带的人文发达的程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可以与山水相媲美。所以 他说:“县仍隋代名阳朔,岩自唐人号读书。十室有贤吾足取,千峰横碧画 难如。” 显然,这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都是相当发达的。特别是解放后的今天, 我们到处可以看见,漓江之美不仅在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如此美妙的山水问 ,生活着可爱的人民。现在,在人民公社化的优越条件下,这里的人民生产 建设积极性日益提高。他们进行农业、林业、渔业和各种副业生产,一年四 季都可获得丰富的收成。因为这一带气候温暖,特别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你即使在严寒的季节到桂林阳朔一带去,也能看到漓江两岸和春天一样 。各种生产照旧进行。江上渔民仍然在水里来来去去,驾着渔船捕鱼,这里 有一种四五根竹子编成的竹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漓江两岸到处生 长着茂密的竹林,所以这一带的人们习惯于以竹筏为水上运输工具,载着农 、林、牧、副、渔的各种产品,运到各处去支援国家的建设。 在这样美丽的地方,有这样可爱的人民,进行着这样巨大的劳动,这就 使人们对于美好的未来增加了无限的信心,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了 。 P3-5
作者: (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著;潘岳,雷格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2006
简介:“用你所剩的一切去爱,一切,去爱……” 为了逃避贫穷和暴力,乔与妻子维奥莱特从南方乡下来到大都会纽约谋生。二十多年后,两人的爱情和梦想都已在大都会中迷失。苦闷的乔爱上了十八岁的女孩多卡丝。有着同样不幸经历的两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慰藉和满足。但当乔发现多卡丝跟其他男孩交往时,痛心地开枪打死了她…… 小说借爵士乐即兴演奏式的方式叙述,推动故事的进展,令读者犹如置身于上个世纪20年代纽约哈莱姆爵士乐师即兴演奏的旋律之中。这部后现代主义的杰作,已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 本书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继《宠儿》之后,再一次将笔触伸向历史背景之中美国黑人精神内核的爱情故事,《世界》杂志赞誉这部小说为:“吟唱布鲁斯的莎士比亚!”小说借爵士乐即兴演奏式的方式叙述,推动故事的进展,令读者犹如置身于上个世纪20年代纽约哈莱姆爵士乐师即兴演奏的旋律之中。这部后现代主义的杰作,已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
作者: 王晓东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简介: 潘岳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颇有争议的文人。《潘岳研究》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爬梳剔抉,综合归纳的基础上,详尽考辨了潘岳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陷入当争的来龙去脉;并考订了潘岳诗赋哀诔文等主要作品的作年。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流传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翔实,论证周延,新见迭出,不失为一部令人瞩目的学术著作。本书由王晓东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为本社古诗分类鉴赏系列之一。共收录历代爱情诗百篇,所选作品大多为名家名篇,有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潘岳的《悼亡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元好问的《摸鱼儿·情是何物,》、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怜》,由古典文学专家骆玉明、周汝昌、袁行霈等撰文鉴赏、分析精到、行文摇曵多姿。当你拥有这本装帧典雅、浓缩着历代诗人表现人们情与爱的爱情诗鉴赏集时,你一定会细细咀嚼。
作者: 潘岳主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简介:1.什么是环境? 2.什么是自然环境? 3.什么是社会环境? 4.什么是环境问題? 5.什么是原生环境问题? 6.什么是次生环境问题? 7.什么是环境要素? 8.什么是环境质量? 9.什么叫环境异常? 10.什么是环境科学? 11.什么是环境保护? 12.什么叫环境承载力? 13.什么叫环境适宜度? 14.什么是生态平衡? 15.什么是环境容量? 16.什么叫地理环境? 17.什么叫地质环境? 18.什么是地球的大气圈? 19.什么是地球的水圈? 20.什么是地球的土壤圈? 21.什么叫生物圈? 22.什么叫污染源? 23.什么叫污染物? 24.什么是水体污染? 25.什么叫水污染点源? 26.什么叫水污染面源? 27.生活污水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28.工业废水有哪些种类? 29.对水体产生较大影响的污染物有哪几种? 30.水污染在卫生学上的类别及其衡指标是什么? 31.环保方面主要的不污染指标有哪些? 32.什么叫水体自净? 33.什么是体富营养化? 34.什么是赤潮? 35.什么是大气污染? 36.大气污染物可更多>>
作者: 李燕杰,冯承平,史青星 著
简介: 所谓的家风,又叫门风。陈寅恪曾经盛赞中古时期的文化,说那是个“门风优美”的时代。 面对今天的中国,《人生九级浪》的作者李燕杰和民间学者冯承平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浓厚的家国情怀,诗礼传家、耕读文化等用特别的方式呈现出来。 关于传统文化的图书市场上已经很多,但是将信息化时代的特色和传统家风相结合的图书几乎没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传统文化拿来,而是从家庭这个社会的小单元出发,对传统的家风孝义等文化的断层做一个分析和反思,把传统的东西拿出来在现实中检验、辩论,使得这本书避免常见的传统文化读本的缺陷——简单复制和说教,而是注重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化的结合,使之生动有趣,促进思维创新。 在内容的社会及时性方面与时俱进,在装帧设计方面则采用了任由思想驰骋在书中的“裸书籍线装”。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南北朝著作文学家庾信 有一个著名的对联:“芝兰君子德,松柏古人心。”表达了我们心中的家风。一个人的教养大都源于少儿时代的教育,一个谦谦君子背后,是一个家族博大和煦的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门风优美,人人为谦谦君子与温婉君子女,则世界无为而治,人间万象泰和。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之子,习仲勋形成的习家家风,无疑熏陶了习近平。习近平说,“一是学父亲做人”,“您是为人坦诚、忠厚”,“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从这封信里,我们看到了老革命家习仲勋做事做人和家风的垂范作用,对习近平本人成长的深刻影响。 ——《家风熏陶了习近平》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刘殿爵 等主编
简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成立于二零零五年,其前身为汉达中国古代传世文献计算机化数据库。中心于一九八八年获香港“大学及理工拨款委员会”资助,并得香港中文大学电算机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先秦两汉全部传世文献计算机化数据库”,并编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先秦两汉传世文献数据库”之建库工作已于一九九二年全部完成,“逐字索引”迄今亦已出版合共六十二册。 一九九二年及一九九四年,中心先后获得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拨款资助,开展“魏晋南北朝传世文献数据库”首两期建库工作;复于一九九五年获“香港研究资助局”拨款资助,完成最后一期工作,将魏晋六朝传世文献,凡八百种,约近二千四百万字悉数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建立后,将陆续编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以便利语言学、文学及古史学之研究。 《丛刊》之编纂工作,因涉及文献数目众多,故仍以分期形式出版。首阶段先行处理较常用之典籍,当中举凡未有现成以计算机化数据库编成“逐字索引”之古籍,将优先出版。至于已有“逐字索引”者,将留待次阶段重新编纂出版。中心将搜集有关文献之不同版本,乃至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引录与今本不同者,详加注释,务求详审,准确无误。
作者: 陈铁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其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获得了历代的赞赏,在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王维研究专家陈铁民研究员在《王维集校注》的基础上凝炼而成,注释翔实明白,是很好的普及读本。
【目录】
目录
前言
编年诗
题友人云母障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洛阳女儿行
西施咏
李陵咏
桃源行
息夫人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燕支行
少年行四首
被出济州
登河北城楼作
宿郑州
早入荥阳界
济上四贤咏三首
崔录事
成文学
郑霍二山人
寓言二首
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渡河到清河作
鱼山神女祠歌二首
迎神曲
送神曲
赠祖三咏
喜祖三至留宿
齐州送祖三
寒食汜上作
……使至塞上
出塞作
凉州郊外游望
凉州赛神
从军行
陇西行
陇头吟
老将行
送岐州源长史归
哭孟浩然
汉江临眺
……
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
失题
辋川集并序
孟城坳
华子冈
……
文杏馆
斤竹岭
鹿柴
木兰柴
茱萸沜
宫槐陌
临湖亭
南垞
欹湖
柳浪
栾家濑
金屑泉
白石滩
北垞
竹里馆
辛夷坞
漆园
椒园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赠裴十迪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酌酒与裴迪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临高台送黎拾遗
辋川闲居
积雨辋川庄作
戏题辋川别业
归辋川作
春中田园作
春园即事
山居即事
山居秋暝
田园乐七首
泛前陂
……
未编年诗
扶南曲歌词五首
早春行
渭川田家
过李揖宅
送别
新晴野望
羽林骑闺人
夷门歌
送崔五太守
寒食城东即事
过香积寺
送梓州李使君
观猎
春日上方即事
早朝
送方尊师归嵩山
送杨少府贬郴州
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田家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鸟鸣涧
莲花坞
鸬鹚堰
上平田
萍池
红牡丹
杂诗三首
崔兴宗写真咏
书事
寄河上段十六
送沈子福归江东前言
【免费在线读】
王维诗选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2〕。遂令东山客〔3〕,不得顾采薇〔4〕。既至君门远〔5〕,孰云吾道非〔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7〕。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8〕。行当浮桂棹〔9〕,未几拂荆扉〔10〕。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11〕。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12〕!
〔1〕约作于开元九年(721)春,时在长安。綦毋潜:盛唐诗人,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尝官校书郎。天宝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事见《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艺文志》等。这是一首送友人落第还乡的诗,抒写了对友人的关怀体贴、敦励慰勉之意。
〔2〕英灵:指杰出的人材。
〔3〕东山客:指隐士。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后因以东山泛指隐者所居之地。
〔4〕采薇: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此指隐居。
〔5〕君门:谓王宫之门。《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6〕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对弟子们说:“吾道非耶(我的主张不对吗)?吾何为于此?”此句意谓,潜应试落第,并不是自己的过错。
〔7〕寒食:旧以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届时前后三日不得举火。京洛:指洛阳。洛阳古时历为建都之地,故称。江、淮、京洛皆綦毋潜自长安还乡途中需经之地。
〔8〕“同心”句:语本《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凛凛岁云暮》:“同袍与我违。”同心,此指知己。违,离。
〔9〕浮桂棹(zhào兆):指归途中乘舟。棹,船桨,也指船。
〔10〕拂荆扉:谓掸去陋室的尘垢,以便居住。
〔11〕城:《河岳英灵集》、《唐文粹》作“村”。
〔12〕“吾谋”二句:意谓綦毋潜的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赏识,切莫以为朝中识才者稀。《左传》文公十三年载,晋人担心秦国任用士会,设计使秦送士会归晋,秦大夫绕朝察知其情,对士会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知音稀,《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燕支行时年二十一〔1〕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2〕。万乘亲推双阙下〔3〕,千官出饯五陵东〔4〕。誓辞甲第金门里〔5〕,身作长城玉塞中〔6〕。卫霍才堪一骑将〔7〕,朝廷不数贰师功〔8〕。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9〕。报仇只是闻尝胆〔10〕,饮酒不曾妨刮骨〔11〕。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12〕。麒麟锦带佩吴钩〔13〕,飒沓青骊跃紫骝〔14〕。拔剑已断天骄臂〔15〕,归鞍共饮月支头〔16〕。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须令赴汤火〔17〕,终知上将先伐谋〔18〕。
〔1〕作于开元九年(721)。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史记·匈奴列传》:“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得胡首虏骑万八千馀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此诗歌颂武将出征获胜,故取名为《燕支行》。全诗侧重于写人,多采用烘托手法,表现出“汉家天将”的英雄气概和报国壮志。
〔2〕明光宫:汉宫名。一在长安北宫,一在甘泉宫中,皆汉武帝所起。见程大昌《雍录》卷二。
〔3〕亲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指车轮),曰:‘阃(郭门的门限)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双阙:阙皆有二,夹峙宫门两旁,故云。句谓天子亲到宫门前为将军送行。
〔4〕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其地皆在渭水北岸今咸阳附近,故合称五陵。
〔5〕辞甲第:用霍去病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为治第,令骠骑(霍去病)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甲第,*等的宅第,旧指豪门贵族的住宅。金门:汉宫有金马门,又称金门。《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金马门。”此指朝廷。
〔6〕玉塞:指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移至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为古时通往西域的门户。句谓将军在边塞,身作捍卫国家的长城。
〔7〕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青拜大将军(将军之中位*尊者),去病官骠骑将军(禄秩与大将军同),武帝时皆多次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骑将:即骑将军,汉杂号将军之一。其位非但在大将军下,亦在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之下。武帝时公孙贺尝以骑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此句意谓,卫霍这样的名将,比起“天将”来,仅可当一名骑将军。
〔8〕贰师:指李广利。《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今吉尔吉斯西南部马尔哈马特),汉武帝遣使持千金至大宛求马,大宛不肯予,武帝于是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伐大宛。后李广利破大宛,得良马三千馀匹。此句意谓,李广利之功比起“天将”来,显得微不足道,很难被朝廷数上。
〔9〕赵、魏、燕、韩:皆战国七雄之一。四国的疆域主要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咆勃:怒貌。潘岳《西征赋》:“何猛气之咆勃!”二句写将军麾下士卒的强悍勇猛。
〔10〕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困于会稽,向吴求和。吴兵罢归后,勾践矢志复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邪?’”此借用其事,表现将军立志报仇。
〔11〕“饮酒”句:关羽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骨常疼痛。医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事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此借用其事,以歌咏将军的勇武刚毅。
〔12〕白日寒:指戈戟闪着寒光。旆(pèi佩):杂色镶边的旗子。叠鼓:击鼓。瀚海:指沙漠。笳(jiā加):指胡笳,我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天山:在今新疆境内。以上四句描写将军出征时军容壮盛。
〔13〕麒麟锦带:绣有麒麟的锦带。吴钩:钩是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吴王阖闾曾下令国中,“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传说吴国有人杀其二子,以血涂金,铸成二钩,献与吴王。见《吴越春秋》卷二。后相沿以吴钩称名贵的兵器。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作者: (日)兴膳宏著;戴燕选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收录日本中国学家兴膳宏教授的十八篇论文,涉及从潘岳、郭璞、庾信到卢照邻、皎然,以至欧阳修等著名的中古时代的文人学者,也涉及《真诰》、《文选》、《诗品》、《金楼子》、《翰林学士集》、《隋书·经籍志》、《文镜秘府论》等重要的中古时代典籍,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论述。这些论文,特别是其中有关文学与宗教的论文,一方面可以说代表了最近几十年来日本中国学界在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研究上的一点进展、一种方向,另一方面也恰好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不足。? ?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兴膳宏,1936年生于福冈。1961年京都大学本科毕业,1966年京都更多>>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简介:《阿拉伯的劳伦斯(英汉对照人物传记丛书)》内容简介:外研社·英汉对照人物传记丛书由英国Sutton出版公司授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发行。这些人物传记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生历程和历史功绩。这些人物中包括音乐家、政治家、皇室贵族、科学家、民主政治领袖、哲学思想家、电影明星和剧作家等。他们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性格魅力和历史功绩为世人所传育。本套丛书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出版,英文部分完全保留了原蓍的风采风格,中文部分忠实于英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本套丛书适合所有英语学习者的爱好者,读者既可以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欣赏这套丛书的精华,又可以从认知世界的角度更好地重温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