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08 项 “王佐良” 相关结果
英诗的境界:[英汉对照]
作者: 王佐良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简介:本书是作者1987年发表在《读书》杂志专栏文章“读诗随笔”增补英文原诗重新编订而成。收录21篇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
作者:
出版社:
简介: 本书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来所写的有关翻译的文章和一些译作。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及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实地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对从事英译中或中译英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n\n\n这里收集了我历年来写的有关翻译的文章和一些译作。\n对于翻译,一个从事语言文学研究的人总不免有些想法。首先,它很值得研究,因为此中会合了许多东西:不同的语方、文化;口头语与书面语;技术和艺术;甚至人和机器。它直接有益国计民生,没有它则无外交活动和科技、文化交流可言。它最结合实际,同时又包含了很多
英国诗选
作者: 王佐良主编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简介:英诗可以说是英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一种文体,甚至超过了其小说。集中国现代诗人与英国文学研究权威于一身的王佐良教授主编的这部厚达800页的《英国诗选》,上起古英语时期的史诗,中经中古英语时期的故事诗,一直到近代英语直至今天一千五百年的英国诗歌尽收眼底。毫无疑义,这是迄今为止由国内专家编选的规模最大、涉及年代最长、选篇最为权威、译本也最为信得过的英诗选本。
英文历代经典名著详注
作者: 编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简介: 《左传》记载,吴国季札到鲁国出访,鲁国请他欣赏周朝的歌舞,当听到“韶箭”时,他感 叹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他已经欣赏到了最动听的音乐、最美妙的歌舞,他不用再听其他的音乐歌舞了。清初,吴楚材收集先秦到清初的文学名家名篇,题为《古文观止》,凡学习古文者,从此人手,便可知晓整个古典文学的发展轮廓。我们承此意,收集从公元8世纪末到当代的英语文学名家名篇,题为《英文观止》,希望帮助所有学习英语的朋友。通过阅读此书,能够领略到至善、至真、至美的英语文学。 本书的每个章节基本涵盖了这些部分:作者链接(或文本概况)、原著诵读、参考译文和 背景与导读。上册内容由于年代久远还增加了进阶导航。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特点进行说明: 原著诵读:这是本书的精华内容,也是阅读的重点。我们一直贯彻以下编选原则:1)选材。所选内容原文必须是英语为母语或者官方语言的作品,惟独三篇例外,分别是《圣经》、莫尔的《乌托邦》,以及佩皮斯的《日记》。《圣经》最早的文本是希伯来文,《乌托邦》是拉丁文,而《日记》原是密码写成。之所以增加这三篇是因为《圣经》与《乌托邦》在西方社会影响巨大,任何文学编写者都无法回避,而《日记》反映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所选作品除了英国文学(集中在上册)和美国文学这两个英语文学的主流之外,还考虑到地域影响,少量选择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和印度的一些作品。这样,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英语文学宛如潺潺的溪流,从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开始,平缓地流过17世纪,分流出更多的支流,汇入世界文学的大海。2)主题。文章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国外对“文学”的最新理解,突破了过去将文学简单地理解为诗歌、小说和散文的看法。我们着重选择对某段或整个历史时期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外,还包括了演讲录、布道文、政治或哲学思想、博物学研究等。几乎所有的选材原文都直接出于国外最新的单行本专著,而非其他与本书类似的选集,例如英国传记作家博斯韦尔的《约翰逊传》使用了耶鲁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出的《博斯韦尔手稿》,而非传统的第三版;弥尔顿的《失乐园》选用了手稿;哲学家洛克的《政府论》使用了1698年的churchill版。所有这些都是最新的国外科研成就,并及时地反映到这本普及读物中去,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学术价值。3)文字。我们尽可能选择最直接的文本,特别是18世纪之前的内容,在拼写上不作任何改动,例如有些作品中有当时典型的名词大写习惯,动词过去时态与现代英语不一致的问题。在国内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可能对小部分读者带来一些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的英语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许多读者有提高研究性阅读的渴望,但是国内市场缺乏相应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尽可能反映当时语言的特点,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只要读者认真阅读下去,这些并不构成阅读困难,相反,读者对于当时的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些材料对于英语专业学习语言史的读者更加珍贵。4)注解。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注解的内容不仅是单词的意义,还扩大到词源、内涵比较、语法分析、译文评估和中外横向比较等领域,这也是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者链接: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作家的生活背景和相关细节,内容比较短小。在写法上,我们并没有大面积依照传统做法,将他们人格神化,过多表现他们一生中恢弘的气势。相反,我们在部分章节上采用了一些细节,这可能让一些具有思维定式的读者感到不很适应。编者认为,这样的写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大部分读者更有亲切感,拉近作家与读者的距离。事实上伟人也是平凡的人,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卓越的贡献,也有性格的弱点,我们希望通过他们平凡而丰富的生活阅历能让读者产生兴趣。目的只有一个:让初读作者生活经历的读者,能满怀好奇地进入到原著诵读部分中去。但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读者的反馈。 参考译文:我们翻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中找出最优秀译文。这些译者绝大部分是我们英语学术界的泰山北斗,如朱生豪、方平、余光中、王佐良、李赋宁等等。编写者也尝试自己翻译了部分文章。对于高级读者,除了专门对翻译有浓厚兴趣者之外(本书可以作为翻译的补充教材),可以直接跳过该部分内容,进入原文的赏析。这些优秀的翻译作品为外国文学在国内的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从他们笔下可以看出他们坚实的中文功底,这一点是编写者自己的译文无法达到的。对于这些译文我们都没有作任何改动,甚至于包括个别的印刷错误,只是在注解中作了说明,而由于历史原因个别错译和漏泽的地方,我们也只在注解中标明。 背景与导读:对于原著诵读中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们在本部分作了一些背景指导,下册侧重文章本身的语言和修辞特点,对于英语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上册侧重文化内涵和文本互涉以及根源分析。行文比较自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不求全,只求能够给一些具有初步英语基础的读者提供一些知识和信息。 进阶导航:上册内容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增加了该部分内容,其中列举了一些权威的参考书目和网站。对于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评论的专业人士、撰写学期论文的英语专业学生,该部分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书目都来自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英语系资料室、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 阅读建议:本书适用的读者范围比较广泛,从相当于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一直到英语专业研究生。该书既可以作为一般读物阅读,也可以作为高校“英语文学”、“翻译实践”课程的教材,又可以作为研究生“语言学史”课程的辅助教材,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缺乏资料、课业负担相对沉重的高校教师,《英文观止》中详细的注释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对于普通读者,我们建议从下册最后的篇章开始倒着阅读,沿着时间的脉络逆流而上,语言的难度将逐渐增加。18世纪以前的内容适合英语水平较高的读者,我们所包含的作品还有《坎特伯雷故事集》、《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以及《贝奥武甫》这样中古英语原文选段,并配有详细的语言文化解释,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体例说明:考虑到读者本身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因此在体例上以便于阅读,防止混淆为原则。本书有英语、汉语夹杂的部分,没有考虑传统的编辑要求,特别是地名专有名词和书名等目前国内有多种翻译方式,不如直接给出英语原文来得准确,也方便读者在国际互联网上查阅原文。在注解中能用英语解释得很明白的地方,我们就直接使用英语;理解起来吃力或者中文有简洁的表达则使用中文。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
简介:
Anthologie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
作者: 韩瑞祥编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简介: 《德语文学选集》主要内容:编写一套通用语种国家或地区的原文文学选集是我国外国文学界的著名学者、已故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佐良先生在几年前提出的一个大胆设想。这个计划起源于1993年。受国家教委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托,王先生领导下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北外英语系于1993年连续举办了两届英美文学教学系列讲座,吸引了数十所高校、近百名讲授英美文学的教师,共同研讨如何对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讲授有关国家的文学作品。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教师们的面前: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竟然没有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原文文学选读教材。王佐良先生当即请北外的教师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把这项重任承担起来,说:“编写和出版这样一套原文的外国文学选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经过几年的准备,这套原文的外国文学选集丛书终于问世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这套原文文学选集,就是为了满足高校外语专业对外国文学选读教材的需求。参加编写工作的是二十几位北外和其他几所重点院校长期从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都有在所学语言国家进修学习的经历,其中很多人在国外获得了外国文学的博士学位。 这套外国文学选集丛书包括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拉美、日本、韩国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各本选集又涵盖了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学的全过程,即从文学发展的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虽然根据各国文学发展的不同特点,各本选集均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每本选集都包含了文学史上各重要阶段的代表作家,也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主要文学形式。 选集的重心是作品本身,简明扼要的“作者简介”和脚注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选篇之后的思考题则希望学生在理解了作品的语言之后,将目光转向作品的深层含义,从中挖掘出更多的精神食粮。 既然是选集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作家和作品的取舍常常会引发一些争议,在这方面,各本选集的编者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态度。各国的经典作家是经过无数代的读者反复衡量而逐渐形成的,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得到认可,他们的代表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选集之中。因此,我们书中所列的作家和作品的单子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单子。但是,既然编著者都是有教学经验的中国教师,他们在衡量取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中国高校的教学特点。这大概就是这套文学选集优于引进的国外同类选读本的主要方面。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notated in Chinese
作者: 王佐良[等]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83,2003重印)
简介: 此书是在我馆1962-1965年出版的《英美文学活叶文选》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成,其中精选十六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起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派文学为止的英国文学名家五十二人的名篇,此外还收了一组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作品种类包括民谣、诗、诗剧、英文《圣经》、随笔小品、文论、游记、传记、历史、小说、剧本等。这些篇章绝大多数是有定评的名文,在选文比例上对较近的时期略有侧重。在注释方面,对中国学生有特别困难的地方,注意从详。 此书可供大学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和学过英语而喜爱研究英国文学的青年同志研读。
An anthology of English verse
作者: 王佐良主编;金立群注释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简介:这是一个在有限的篇幅内力求全面的选本,包括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三个时期,每期中的重要流派、作家、作品大致上都备一格。重点则是近代,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结束点。 共选诗人64家,诗315首(短诗全是完整的,长诗则只能节选)。这些诗绝大多数是公认的名称,但也选入了若干不见于其它选本的诗篇,特别是内容与中国有关而诗艺又出色的佳作,如奥登的几首十四行诗和燕卜荪的长诗《南岳之秋》。在每家前面,有“作者与作品简介”,力求写得简练,陈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外,着重说明作家的特点和所选诗章的特色,虽然参考了前人评论,更多的是撰写者个人的见解。
简介: 《彭斯诗选》精选苏格兰著名诗人彭斯的诗歌,配以译界泰斗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双语呈现。彭斯的诗来自生活经 验,而诗又反过来成为他生活的最好记录:他的诗歌歌颂故国家乡的秀美,抒写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同时不 乏激进的民主、自由思想。彭斯诗歌的特色之一是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苏格兰语的作品,他的作品在韵律、形象、 看事看人的角度及至根本的思想感情上都是苏格兰本色的。
中国文化的域外解读
作者: 张西平,顾钧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 《中国文化的域外解读》讲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也是国内最早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等院校之一。王佐良、周珏良等学者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中国文化的域外解读》收录的十八篇论文。分别以罗素、尼·古米廖夫、村上春树、威廉·燕卜荪等代表性作家和思想家为个案,详细分析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著作在欧美、日本及全世界的影响。这些论文都是北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理解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作者: 许钧等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1
简介: 中国文学翻译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较为系统地译介外国文学则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在这一个世纪中,一代又一代的译家奉献了大量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为吸取外国文学养分,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增进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拿季羡林先生的话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在长期的文学翻译活动中,众多译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就译事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翻译活动,文学翻译的特殊本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近二十余年来,我国翻译界日益重视对这些宝贵经验和独特见解的整理和思考,一些译家和翻译研究、教学工作者还对文学翻译进行了理论探讨,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如王佐良的《论诗的翻译》、许渊冲的《翻译的艺术》、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和申丹的《小说文体学和小说翻译》等,为我们研究文学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能通过学习比较前辈优秀的译作,对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翻译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和研究,借助文艺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文学翻译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基本问题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比较,进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作出合理的、科学的描述和阐释,对我们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把握、处理好翻译中面临的各种关系,采取各种可资借鉴的手段,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好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同时对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系统、科学研究,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英国散文的流变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4
简介: 散文似乎可有两义:1、所有不属于韵文的作品都是散文,这是广义;2、专指文学性散文,如小品文之类,这是狭义。我是倾向于广义的,也难说有多少科学根据,只是感到如果范围广泛,更易看出散文的各种表现,而且广狭两义的散文都需达到某些共同要求,如都应首先把内容说清楚;也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如都有文风问题,而一种体裁的文风改进了也会提高整体散文的质量。...
Degrees of affinity: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1987印)
简介: 本书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来用英文写的有关比较文学的论文十一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二十世纪中西方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中可看出不少契合之处。\n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的回顾,分论严复、林纾、鲁迅、戴望舒、艾青、卞之琳、冯至和穆旦等人如何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后来出现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述几类不同的契合,如英国古今作家间的契合,中国读者同两个现代西方作家之间的契合等。\n契合虽表现于文字细节,其原因却涉及到社会、文化、思想、经济等方面。因此,既要深入剖析作品,又要有历史眼光,从小见大。本书的出版
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
作者: 王佐良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6-1
简介:《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是王佐良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时用英文撰写的11篇论文,1985年由外研社集结出版,是其在比较文学方面的鼎力之作,探讨的中心问题是20世纪中西方文学间的“契合”关系。“契合”二字十分贴切地描述了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此书出版后,受到中外学术界的一致欢迎和高度评价,并荣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和“比较文学图书荣誉奖”等奖项。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在20世纪的动荡年月里中国文学和西方(主要是英美和东欧国家)文学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契合”关系。并从研究严复、林纾、鲁迅、戴望舒等翻译家的贡献入手探讨翻译在促进不同文学和文化间的契合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几类不同的契合,如英国古今作家间的契合,中国读者同两个现代西方作家间的契合等。时间过去三十载,现在重新推出中英双语版,以期把中国的优秀作品推介给更广大的读者。
王佐良比较文学论集
作者: 王佐良著;顾钧汇编
简介: 《文学间的契合:王佐良比较文学论集》作者王佐良先生是我国20世纪的著名学者,在多个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比较文学是其中之一。本论文集精选了王先生有关比较文学的论文15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契合”中的8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20世纪中西方文学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第二部分收录了王先生讨论翻译的7篇文章,其中有对翻译家的比较和评价,有对近代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分析,也有对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解剖。王先生的论文既高屋建瓴,又深入细致,堪称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心智的风景线
作者: 王佐良[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1991,1996重印)
简介:写作,谁都想脱出一般记游的格局,有点个人色彩。投下更多的自己,力求写出真情实感。另外,作者试着要反映一点所接触到的文学情况、文化环境、社会思潮,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仍然包含在对人对地的观察里,着重的是当时的情,而不是抽象的理。 作者出游外国有各种体会:紧张,疲倦,辛苦,都感到过,但也尝到过乐趣。他是一个喜欢安定和宁静的人,但又向往着流动——流动的色彩,乐声,语言,风景,人脸,都吸引着他。远程旅行在个人生活上更是一种大流动,身体在动,心灵也在动,因此印象特别鲜明,思想也比较灵活,这种时候就难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英国文学的信使王佐良卷
简介: 自西学东渐以来,“德先生”、“赛先生”、“莫先生(moral,道德) ”等先后来到中国,造成思想史上的狂飙突进,影响至深至远。但诸位先 生在中国流变的过程中渐渐走味,甚至面目全非,故有必要从文本发生学 上追根溯源,考察诸位先生如何来到中国,如何在本土生根发芽,一方而 见其时盗火之精神,另一方面见后世病灶之源头。 天津据渤海之滨,为近代中国文化重镇,是严复、梁启超、王国维、 李叔同等诸位先生看世界、做学问、办报纸、谈政治之地。此时此地,推 出这套丛书,正是对诸位先生一一考量,追本溯源,既是百年前缘再续, 以此向中国近代学问上的普罗米修斯们致敬,同时,也为各门学科的初学 者提供一套入门书。
王佐良全集:第九卷/共十二卷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年04月
简介:《王佐良全集?第九卷》含《英诗的境界》和《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全书,以及《英国文学名篇名篇选注》中王佐良做注的选篇。《英诗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作者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同时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并非舞文弄墨》对三十多位英国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和选译,涉及17世纪的随笔、人物特写、席上谈,18世纪的期刊论说和政论文,19世纪的小品文和历史著作,20世纪的文论、游记、科普文等,反映了英国散文不同时代的特点。《英国文学名篇名篇选注》部分只收入王佐良作注的篇名及注解,有助于学习者深入理解、赏析这些篇目。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
作者: 陆瘦燕,朱汝功 著, 陆焱垚,王佐良,席时召 整理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6-1
简介: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分为上、下二篇,上篇收载陆瘦燕医案57个病种118例,是陆氏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临床医疗记录。下篇收载朱汝功医案44个病种68例,临床跨度较大,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临床地点有在中国,也有在美国的,因年代较晚,故多用现代医学病名,更便于读者理解与学习。 每个医案经整理,除逐一加按,阐明二位大师治疗该病的理、法、方、穴,辨证论治,辨经论治的临床经验外,遇有相同病种不同证型或病因病机的案例,还多在该病种后加以讨论,比较其异同,分析其治理,并根据整理者多年跟随二位大师的体会,阐明其对治疗该病的学术见解和施治规律,使读者能更多更好地掌握二位大师的治疗经验。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可供中医临床医师、针灸医师及学习针灸者与爱好者参考阅读。
Preliminary essays on Shakespeare and Shakespeare in China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91.4
简介:书中论述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戏剧中的地位,研究了莎氏“白体诗”及其语言艺术的重大作用,介绍了中国莎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爱是朵红红的玫瑰:西方经典爱情诗
作者: (英)罗伯特·彭斯等著 王佐良等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许国璋英语.第一册[电子资源]
作者: 北京银盘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制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冬日里的莲花
作者: (印度)泰戈尔著;李家真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我来为你歌唱:泰戈尔经典诗选Ⅱ
作者: (印)泰戈尔著 冰心译
我见过你哭:西方经典温情诗
作者: (英)威廉·华兹华斯等著 杨德豫等译
第一次的茉莉:西方经典田园诗
作者: (英)约翰·济慈等著 屠岸等译
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作者: 王佐良[等]主编;司徒双[等]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2010重印)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作者: 王佐良, 周珏良主编
并非舞文弄墨
作者: 王佐良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9月
大学旧踪
作者: 谢泳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作者: 杨平主编
青岛出版社,2010,2011重印)
英国文学史
商务印书馆 2017年07月
Anthology of English verse
作者: 王佐良选编;金立群注释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A history of English poeyry
译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