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开发援助
作者: 金熙德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简介:何谓对外援助?对此,当代中国人的脑海里一般都能浮现出如下一些历史画卷。40年代后期,山姆大叔“援助”的飞机大炮,并没有能够阻止住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60年代初期,苏联“老大哥”上演了一出突然撕毁“援助”协定的闹剧;70年代,越南“小老弟”用着中国“援助”的枪支弹药来骚扰中国……在普通中国人的记忆里,援助大概就是这样一些近在咫尺,却如雾里看花,还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现象。
从人们对援助的一般常识中,至少可以归纳整理出如下几点常识。首先,人们通常知道,所谓对外援助指的是一方付出、一方接受的行为,而且它属于国与国之间发生的那种授受关系,因此不同于在一国范围内进行的礼尚往来。其次,人们也许还不难理解,援助指的是以人、财、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式进行的有形援助,在这一点上应与那些政治上的支持和道义上的声援等无形支援划上一道界限。然而,如果更深地追究对外援助的内涵与外延,则因每个人的知识与阅历不同,其对援助的认识角度与水平上的差异都将立即显现出来,而在其中能够从学科的角度对此作出深刻阐释者恐怕为数稀少。
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的产物。国家之间的相互援助本身,可以说自国家产生以来便已有之。但它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现象,则还是形成于近代主权国家体系出现的时期,后来经过两战期间的发展,最终于二战以后才逐步演变成如今的援助体系。
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经历了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的发展历程,货币金融体系则经历了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多边协调体系的发展历程。同样,对外援助体系也经历了从东西方援助竞争到以经合组织下属的开发援助委员会(DAC)为中心的政府开发援助(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简称ODA)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国际援助体系日臻完善,与此相适应的援助理论体系也日趋精密。
对于当今时代的国际关系学科来说,对对外援助的历史、现实与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既是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前沿性课题。
在国际关系的现实及理论体系中,对外援助具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一方面,它与投资和贸易一起构成了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领域;另一方面,它又作为经济外交的载体而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比肩并立,构成了国际政治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对外援助既非单纯的国际经济现象,也非单纯的国际政治现象,而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政治经济(politicaleconomy)现象。
当今,在1~2DAC为中心的国际援助体系中,ODA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ODA的特征与基础集中体现在其官方性(或公共性)、优惠性和政策性上;在这三点上,它与出自私人财源、以商业条件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民间贸易及投资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ODA作为政府援助,其内容既包括无偿援助,也包括需要由 受援国予以偿还的优惠贷款。这种贷款之所以也归人“援助”的 范畴,是因为它的提供条件比商业性贷款优惠得多,其援助性质 就体现在优惠条件方面。因此,无偿援助仅仅是对外援助的一部 分,而且往往是带有浓厚的政治、安全战略色彩或鲜明的人道主 义救援性质的那一部分。例如,美国在冷战时期实施的巨额军援 往往都是“慷慨”的无偿援助。而在发达国家提供的经济开发援 助中,有偿贷款却占据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在日本提供的双边 ODA资金中,有偿援助的比重远远大于无偿援助。在朴素的感情 层次上,人们通常对无偿援助的“援助”性质较易接受,而对 ODA中的贷款部分则难免心存疑惑。明明是需要偿还的“贷款” 嘛,何故还要称作“援助”呢?可见,对ODA这种早已普遍化的 国际关系现象,不仅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而且还有必要 做一些深人浅出的知识普及工作。
战后,日本仅用10年时间便从战争废墟上实现了经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