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9 项 “纳撒尼尔·霍桑”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于世华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简介: 翔匆...口口暇口..峭I Hawthorne),生于1804年,卒于1864年,美国著名pTa.蘸赢豹象令喝目...矍 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红字》是他的代表作。 《红字》讲迷的足辉蓄了没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奋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齐灵渡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孤独中白兰与枚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 “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白兰的丈夫从英国来到北美,目睹了白兰受罚的一幕,遂决定找出孩子的父亲,进行报复。当时,丁梅斯代尔由于其出色的工作倍受当地居民的爱戴,只是他在沉重的良心债务压榨下身体日渐衰颓。人民于是安排齐灵涯斯与牧师合住以治疗他的病。白兰由于有愧于丈夫,因此答应了齐灵涯斯不公开他们之间的合法夫妻关系。于是一场残忍的复仇行动展开了。最终丁梅斯代尔不堪良心的健责,公开认罪,死在了白兰的怀里。齐灵涯斯却沦为魔鬼的奴隶,成为真正的罪人。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原著;Wilfred Melville改编;郑土生翻译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 《床头灯5000词纯英文版:红字》(1850)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第一部长篇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150多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床头灯5000词纯英文版:红字》取材于1642~1649年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恋爱故事。 赫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英国姑娘,不幸嫁给一个畸形、丑陋、伪善的老年医生罗杰·奇林沃思,断送了青春。他们在移居北美途中,罗杰被印第安人掳走失踪,普林到波士顿过寡居生活。她与当地著名青年牧师,才华出众的阿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识、相爱。他们的私生女珍珠出世后,政教合一的当局把普林母女投入监牢,罚她胸前永远戴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强迫她胸戴A字,手抱幼女,在刑台上公开示众,受尽屈辱。阿瑟受命在“示众大会”上劝说普林供出“同犯”,她忍受内心的巨大痛苦,回答说:“我不愿意说!但愿我能忍受他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她下定决心,为了保护阿瑟的名誉和地位,自己承担一切后果和苦难l博学、高雅、勤奋,内心备受煎熬的阿瑟在众人面前惊呼:“女人的心实在太坚强,太宽大!”他被自己敬爱的女子的伟大精神和坚强决心感动得五体投地! 罗杰也来到示众大会上,认出当众受辱的少妇就是自己的妻子。他以医生的身份,利用到狱中为普林母女治病的机会,威胁普林不准向任何人(包括她的情人)说出他俩的关系。他要查出勾引他妻子的“罪犯”,进行报复。 普林出狱后,以罪妇的身份,带着珍珠住在城外的一间小茅屋里;她的针钱活是全城之冠。总督和各界名流的礼服、手套都要请她加工。她尽心尽力,对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不幸的穷苦大众,都热情、周到、高效地为他们服务,以自己有限的财力、物力,资助一些穷人的生活。七年过去了,她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出色的工作、崇高的品德,使她胸前的红A字从一个耻辱的象征变成真善美的标志。她本来就是一个绝代佳人,她以自己多年艰苦卓绝的社会实践,使自己成为到处都受欢迎的人;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她的小珍珠也长成一个美貌非凡的小天使。 在此期间,罗杰查出,阿瑟就是自己的情敌;他千方百计接近阿瑟,同他交“朋友”,假意为他治病,不断地在精神和肉体上残忍地折磨他、打击他。阿瑟深受宗教思想毒害,没有勇气公开承认、大胆坚持对普林的纯真爱情,在无休止的自我谴责、斋戒、忏悔和罗杰的打击报复等多种邪恶势力的挤压下,他的精神和肉体都迅速走向衰亡。普林曾设法在密林中同他相会,共同谋划出逃计策,打算双双逃回欧洲,寻找新的幸福生活。不料,他们的美好计划也被罗杰破坏,阿瑟彻底绝望;在一次节日游行中,他请求普林把他扶上刑台,他们和珍珠同时在刑台上亮相,公开自己的“罪行”后,瘁死在刑台上,成为政教合一的腐朽、专制政权的牺牲品!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Nathaniel Hawthorne
作者: 霍桑著;青闰,丹冰译注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12
简介: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红字》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部象征主义小说。 霍桑的伟大正在于他能以表面温和、实则犀利的笔锋暴露黑暗、讽刺邪恶、揭示真理。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忏悔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然而,霍桑并非全写黑暗,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同情。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但是,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神秘晦涩之处。1837年,他出版了两卷本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开始正式署上自己的名字,其中的《牧师的黑面纱》最值得称道。l842年霍桑完成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其中的《年轻的布朗先生》和《拉帕西尼的女儿》颇受欢迎。
作者: 陶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美国文学选读》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陶洁主编,参编人员均为著名高校知名学者。本书充分汲取国内外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特色,精心选取美国文学***具代表性的篇段,加以简明清晰的注解,使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掌握美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梳理不同时期的名家名著。本书主要的特色与创新有:
**,在作家的取舍方面,凡是已经成为经典的本书仍然收入,同时还增加了比较多的当代作家,帮助学生了解美国文学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第二,考虑到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本书所选的作家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主题、手法、文体风格或种族、性别等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三,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本书有意识地选用了不同文体的作品。
第四,本书中的作者生平简介及作品赏析简明扼要,补充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篇目和参考书,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自主扩展学习。
第五,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本书编者并不仅仅按照一学年18周准备材料,而是提供了22周的内容,尤其是诗歌,每一单元都介绍两个以上有代表性的诗人。这个做法,不仅给教师有选择余地,也使学生有了扩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机会。
此次是2版修订。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单元………………………………………………………………………………… 1
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本杰明·富兰克林……………………………………… 1
Autobiography…………………………………………………………………………………… 1
第二单元………………………………………………………………………………… 10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10
Self-Reliance …………………………………………………………………………………… 10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亨利·大卫·梭罗…………………………………… 21
Walden ………………………………………………………………………………………… 21
第三单元………………………………………………………………………………… 28
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纳撒尼尔·霍桑……………………………………… 28
Ethan Brand …………………………………………………………………………………… 28
第四单元………………………………………………………………………………… 40
Herman Melville(1819—1891)赫尔曼·梅尔维尔………………………………………… 40
Moby-Dick …………………………………………………………………………………… 40
第五单元………………………………………………………………………………… 45
Walt Whitman(1819—1892)沃尔特·惠特曼……………………………………………… 45
Song of Myself(I, II, VI & LII) ……………………………………………………………… 46
Emily Dickinson(1830—1886)埃米莉·狄金森…………………………………………… 53
Hope …………………………………………………………………………………………… 54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55
Edgar Allan Poe(1809—1849)埃德加·爱伦·坡…………………………………………… 58
The Raven ……………………………………………………………………………………… 59
第六单元………………………………………………………………………………… 64
Mark Twain(1835—1910)马克·吐温…………………………………………………… 64
The £1,000,000 Bank-Note …………………………………………………………………… 64
第七单元………………………………………………………………………………… 78
Henry James(1843—1916)亨利·詹姆斯…………………………………………………… 78
The Real Thing ………………………………………………………………………………… 78
第八单元………………………………………………………………………………… 95
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舍伍德·安德森……………………………………… 95
A Story Teller’s Story ………………………………………………………………………… 95
Ezra Pound(1885—1972)艾兹拉·庞德…………………………………………………… 104
1
美国文学选读( 第二版)
A Girl ………………………………………………………………………………………… 104
Wallace Stevens(1879—1955)华莱士·史蒂文斯………………………………………… 106
The Snow Man ……………………………………………………………………………… 106
Robert Frost(1874—1963)罗伯特·弗罗斯特…………………………………………… 108
Love and A Question ………………………………………………………………………… 108
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111
The Uses of Poetry …………………………………………………………………………… 111
Langston Hughes(1902—1967)兰斯顿·休斯…………………………………………… 113
TheWeary Blues ……………………………………………………………………………… 113
第九单元……………………………………………………………………………… 116
Eugene Gladstone O’Neill(1888— 1953)尤金·格拉斯通·奥尼尔……………………… 116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 116
第十单元……………………………………………………………………………… 134
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134
Winter Dreams………………………………………………………………………………… 134
第十一单元…………………………………………………………………………… 149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威廉·福克纳…………………………………………… 149
Barn Burning ………………………………………………………………………………… 149
第十二单元…………………………………………………………………………… 162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厄内斯特·海明威…………………………………… 162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 162
第十三单元…………………………………………………………………………… 167
Ralph(Waldo)Ellison(1914—1994)拉尔夫·埃里森…………………………………… 167
King of the Bingo Game ……………………………………………………………………… 167
第十四单元…………………………………………………………………………… 176
John Updike(1932—2009)约翰·厄普代克……………………………………………… 176
Separating …………………………………………………………………………………… 176
第十五单元…………………………………………………………………………… 185
Saul Bellow(1915—2005)索尔·贝娄……………………………………………………… 185
A Silver Dish ………………………………………………………………………………… 185
第十六单元…………………………………………………………………………… 205
Robert Hayden(1913—1980)罗伯特·海登……………………………………………… 205
ThoseWinter Sundays………………………………………………………………………… 205
Robert Lowell(1917—1977)罗伯特·洛威尔……………………………………………… 208
Man andWife ………………………………………………………………………………… 208
Allen Ginsberg(1926—1997)艾伦·金斯堡……………………………………………… 211
Howl ………………………………………………………………………………………… 211
Robert Creeley(1926—2005)罗伯特·克里莱…………………………………………… 215
Water Music…………………………………………………………………………………… 215
2
目录
Sylvia Plath(1932—1963)西尔维娅·普拉斯……………………………………………… 217
LastWords …………………………………………………………………………………… 217
第十七单元…………………………………………………………………………… 220
Edward Franklin Albee(1928— )爱德华·富兰克林·阿尔比………………………… 220
Who’s Afraid of VirginiaWoolf? …………………………………………………………… 220
第十八单元…………………………………………………………………………… 230
Toni Morrison(1931— )托妮·莫里森………………………………………………… 230
Beloved ……………………………………………………………………………………… 230
第十九单元…………………………………………………………………………… 237
Maxine Hong Kingston(1940— )汤亭亭……………………………………………… 237
TheWomanWarrior ………………………………………………………………………… 237
第二十单元…………………………………………………………………………… 249
Leslie Marmon Silko(1948— )莱丝莉·摩门·西尔柯………………………………… 249
Lullaby………………………………………………………………………………………… 249
第二十一单元………………………………………………………………………… 256
Robert Bly(1926— )罗伯特·布莱……………………………………………………… 256
The Buried Train ……………………………………………………………………………… 256
John Ashbery(1927— )约翰·阿什贝利……………………………………………… 258
And Ut Pictura Poesis Is Her Name ………………………………………………………… 258
Adrienne Rich(1929— )艾德里安娜·里奇…………………………………………… 261
Diving into theWreck ………………………………………………………………………… 261
Robert Pinsky(1940— )罗伯特·平斯基……………………………………………… 266
To Television ………………………………………………………………………………… 266
Rita Dove(1952— )丽塔·达夫………………………………………………………… 269
My Mother Enters theWork Force …………………………………………………………… 269
Gary Soto(1952— )加里·索托………………………………………………………… 272
Mexicans Begin Jogging ……………………………………………………………………… 272
How ThingsWork …………………………………………………………………………… 273
第二十二单元………………………………………………………………………… 275
David Alan Mamet(1947— )大卫·艾伦·马麦特……………………………………… 275
Oleanna ……………………………………………………………………………………… 275
3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原著;(美)Wilfred Melville改编;毛荣贵,焦亚萍译
简介:《爱玛(英汉对照):床头灯英语学习读本Ⅳ3000词读遍天下书》的故事内容为:爱玛·伍德豪斯家境富有,人又聪颖、美丽,处于这种环境里的人有些娇生惯养,自以为是,也在情理之中。她刚刚参加了她的朋友、伴侣、前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嫁给邻近的鳏夫韦斯顿先生的婚礼。虽说这桩婚事样样都好,爱玛还是为失去好友而暗自叹息。如今哈特菲尔德只剩下她和父亲了。伍德豪斯先生年事已高,又爱为琐事发愁,自然无法给女儿作伴儿。 伍德豪斯家是海伯利村的大户。在他们一家小小的朋友圈子里,陪伍德豪斯先生凑桌打牌的中老年太太倒是不少,可是没有年轻小姐能做爱玛的朋友和心腹。可爱的泰勒小姐如今已成了韦斯顿太太,爱玛为此深感寂寞,于是就把哈里特·史密斯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哈里特是附近寄宿学校学生,住在校长家里。她年方十七,相貌出众,虽然资质低下,但举止行为却讨人喜欢,毫不做作,又习惯于把爱玛奉为楷模,所以挺称人心意。 哈里特是私生女,其父何人仍是个谜。爱玛认为这女孩可能出身名门,便极力使她相信她以前交往的人都配不上她。爱玛劝她与马丁一家人断绝来往。马丁家是正派的农夫,虽有一定财产,但不属上流社会。爱玛认为罗伯特·马丁不配取哈里特为妻,便鼓励这位姑娘追求年轻的牧师埃尔顿先生。 爱玛从埃尔顿先生的神态上判定他已开始爱上哈里特,便自以为撮合婚姻的计划必然成功。奈特利先生是爱玛在伦敦当律师的姐夫的弟弟。能看到爱玛缺点的人为数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爱玛和哈里特的亲密关系使他感到不安。他告诫爱玛这种关系无论是对哈里特还是对她自己都没有好处。奈特利先生得知哈里特在爱玛怂恿之下拒绝了罗伯特·马丁的求婚时,就更加感到忧虑。爱玛自己倒是心安理得,因为她确信埃尔顿先生对哈里特十分钟情,而哈里特——在她的鼓动之下——对他也有同样的爱慕之心。 埃尔顿先生私下向爱玛求婚,这使爱玛猛然醒悟。她突然意识到,埃尔顿先生向哈里特献殷勤实则是冲她而来,而她有意鼓励埃尔顿追求自己女友的举动,却被他看成是鼓励他向自己求婚的表示。埃尔顿的自以为是已经够讨厌的了,可如何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哈里特,就更叫人心烦。 爱玛的生活圈子里又出现了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弗兰克·邱吉尔几个月来一直答应要来看望他的父亲和新过门的继母,但却再次推迟了他的来访日期。邱吉尔是韦斯顿先生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用了母亲家的姓氏。奈特利先生认为这个年轻人如今觉得自己比父亲的地位优越。爱玛和他争执了起来,但心里却同意他的看法。 尽管哈特菲尔德的社交圈子没能受到邱吉尔的光顾,却也增加了一个叫简·费尔法克斯的姑娘。简是总爱唠唠叨叨的贝茨小姐的外甥女,貌美才淑,与爱玛不相上下。奈特利先生暗示,这就是爱玛从来不能与简友好相处的原因之一。爱玛自己则把两人的冷漠关系归咎于简的冷漠。 简到达后不久,韦斯顿夫妇便接到邱吉尔的信,信中又另定他的来访日期。这一次他真的来了。爱玛发现这是一位既英俊又有教养的年轻人。他成为伍德豪斯家的常客,同时,由于他以前认识简·费尔法克斯,也就不断到贝茨家来拜访。但他对之大献殷勤的姑娘却不是简而是爱玛。爱玛明白韦斯顿夫妇希望这颗情种能够开花结果。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简收到了一份厚礼,这是一架钢琴,送礼者不知何人。据猜测,礼物来自简的富裕朋友们。简是个孤儿,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但面对礼物,简神态尴尬,缄默不语。在韦斯顿夫人告诉爱玛奈特利先生似乎喜欢并关心简之后,爱玛怀疑送礼的人就是奈特利。爱玛一想到奈特利先生和简婚配成双就无法忍受。但她观察两人在一起的情景之后,得出了使自己满意的结论:奈特利先生的举动是出自友谊,而不是爱情。 费兰克·邱吉尔该走了。他看上去有些恋恋不舍。在最后一次到哈特菲尔德作客时,他似乎很想告诉爱玛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但是爱玛虽然认为邱吉尔想要开口向她表白爱情,却没有鼓励他把心事说出来。因为在爱玛的想象中,自己总是拒绝邱吉尔的求婚,总是把两人的爱情归结为平静的友谊。 埃尔顿先生重返海伯利村,带回一个仓促求爱成婚的新娘。这位妇人小有资产,极其粗俗,却偏偏矫揉造作,自命高雅。哈里特曾在爱玛的劝说下堕入爱河,再想劝她解脱情网实非易事。但爱玛无力办到的事情,埃尔顿先生的婚烟却替她完成了。哈里特终于开始醒悟。埃尔顿先生在一次舞会上对她的粗鲁无礼更促成了她的醒悟。埃尔顿先生竟拒绝与哈里特跳舞,这时,轻易不跳舞的奈特利先生去主动邀请她作舞伴。于是,在哈里特心中,埃尔顿先生的位置开始由奈特利先生所代替。这件事连爱玛都不知道。 爱玛自己则开始考虑选邱吉尔做哈里特的丈夫。不过她决定自己不再去出力撮合这桩婚事。出于一系列的误解,爱玛以为哈里特在赞扬邱吉尔,其实哈里特赞扬的是奈特利先生。 韦斯顿太太仍然认为奈特利先生爱慕简·费尔法克斯,这就使纷繁不清的鸳鸯谱更加错综复杂。而奈特利先生则觉察到简和邱吉尔之间已有某种秘约。奈特利先生的猜疑后来得到了证实:邱吉尔向韦斯顿夫妇承认他和简在10月份就已秘密订婚。韦斯顿夫妇首先想到的是爱玛。他们担心邱吉尔对爱玛的殷勤举动可能已使爱玛陷入情网。但爱玛向韦斯顿太太表示她曾一度对邱吉尔有点好感,但这段机缘早已过去。爱玛现在主要担心两件事。一是她曾对邱吉尔说过一些关于简的话,如果她早知道两人已经订婚,决不会那样做。二是她认为自已又一次鼓动哈里特堕入一段不能成功的恋情之中。 可是,当爱玛委婉地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哈里特时,却发现哈里特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安。两人的谈话总是说不到一块,后来爱玛终于得知哈里特现在倾心的不是邱吉尔,而是奈特利先生。当哈里特告诉爱玛她有理由相信奈特利先生对她也是以爱报爱时,爱玛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秘密:她本人爱的也是奈特利先生。现在她真希望自己从来不认识哈里特·史密斯。除了自己想嫁给奈特利先生之外,她还明白,奈特利如和哈里特结合,不但是不相称的婚配,而且也很难带来幸福。 爱玛对这一事态的忧虑不久便告结束:奈特利先生向她求婚了。但她的圆满幸福也有美中不足。她知道自己的婚事会使父亲很不高兴,因为老人不愿生活有丝毫的改变。而且她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使哈里特面临失望的打击。爱玛和奈特利先生决定住在哈特菲尔德,一直陪伴父亲度过晚年。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难题。至于哈里特,奈特利先生之所以对她关注,是因为他确实想调查清楚姑娘对他的年轻佃户罗伯特·马丁是否仍有爱心。结果,奈特利先生终于在一天早上宣布,罗伯特·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并且被她接受。哈里特的前途已定,爱玛自然十分高兴。爱玛总可以这样回首往事,她周围的人全都门当户对地婚配成亲,这才是他们真正幸福的必要条件。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thaniel Hawthorne = 纳撒尼尔·霍桑 /
作者: Leland S. Person著 ; 朱振武导读.
简介: 作为《红字》的作者,纳撒尼尔·霍桑被看作是19世纪一名主要作家 。这部为学生撰写的研习本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评述了霍桑的一 生及其创作情况,对他重要的短篇小说和其他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 简要回顾和评介其学术成就。研读19世纪美国文学的学生会发现这部研习 之书不独引人入胜,而且大有裨益。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中英双语对照版 精彩译文+详尽注释+附赠生动纯正的全文MP3朗读音频下载 亲亲经典05
作者: (美)欧·亨利 著,韩国想未来语言开发团队 编,王羽飞 注译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4-7-1
简介: 欧·亨利的作品素材虽然比较平凡,但是作品所呈现的社会批判和讽刺、幽默及“意外结局”等特点使得他的小说并不平凡。然而,所有的作品都反复使用这种写作技法,这就使得一部分评论家对欧?亨利的作品并不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作品继承了纳撒尼尔?霍桑、赫尔曼?梅尔维尔、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传统,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独特的人性美元素,这令他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因为使用了史无前例的比喻法和语言游戏,欧?亨利还被称为“语言的炼金师”。 本书中收录的 14 篇小说是他的作品中最出名,也是最有意思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欧?亨利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他带给我们的点点滴滴的感动和风趣。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Hawthorne,N.) 著,余士雄 译
简介:本书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长篇小说的中英对照版,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赫斯特普琳嫁给了医生奇林沃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孤独中普琳与牧师迪默斯德尔相恋并生下女儿。普琳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普琳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原著;王勋,纪飞等编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The Scarlet Letter,中文译名为《红字》,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 小说之一,由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编著。女主人公海 丝特跟丈夫从英国移居到美国的波士顿,途中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只身 来到美国后,海丝特被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诱骗怀孕。虚伪的清教徒社会 视此事为大逆不道,为此州长亲自主持了对海丝特的审讯。作为惩罚,她 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并游街示众,但她却用善良与善行赢得了 人们的尊敬。牧师丁梅斯代尔深受良心谴责,最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 罪责,获得了道德上的自新;而海丝特的丈夫却在复仇心理的驱动下完全 丧失了人性,在道德上完全堕落,也毁掉了自己的生活。 该书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并多次被改编成电视 剧、舞台剧和电影。书中所展现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心 灵。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 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 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Howthorne)著;余士雄等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1997
简介:《霍桑名作精选》主要内容: 赫斯特·普琳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农家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老人罗杰·奇林沃思。婚后,丈夫失踪,普琳遇见了博学多才的青年牧师迪默斯德尔,与之相爱,生下了女孩珠儿。加尔文教的清教徒奉行禁欲主义,把男女间的私通看得非常严重,罚她在胸前佩戴红A字(即Adutery通奸)。奇林沃思回到新英格兰后,满怀复仇之心,披着医生的外衣,明察暗访,在精神上折磨青年牧师。牧师不堪追逼,于公开忏悔后死去。普琳则身受政权、教权、夫权三重压迫,忍辱负重,受尽折磨。两个青年都成了政教合一的清教徒残酷统治的受害者。普琳经过长期磨炼,助人为乐,终于以赎罪的心情和行动使胸前的红A字变成了德行的标记。
Spectator of the transcendental age:a study of nathaniel hawthorne’s thoughts
作者: 代显梅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小说家,他对美国清教文化传统的反思与继承,对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历史的重视,他使用寓言和象征的手法进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他对人物心理的深刻理解和细腻刻画,他对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发展走向的严肃思考和文学表现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亨利·詹姆斯等。《超验主义时代的旁观者--霍桑思想研究》(作者代显梅)采用文化研究的视角,将霍桑40年的文学作品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西方文化思想传统中进行细读和分析,《超验主义时代的旁观者--霍桑思想研究》分别对霍桑的生活观、道德观、历史观、进步观、人性观、女性观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重在探索霍桑思想中传统性与现代性,以及中庸之美和人文关怀对我们当前时代发展的参考价值。
作者: (美)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苏福忠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简介: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 小说大师,《红字》是他的传世杰作。 小说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以当时 严酷的清教视为罪不可赦的一桩“通奸罪”为核心展 开情节,细致人微地刻画了与这桩“罪行”有关的四 个人物的精神世界。胸口上别着鲜红A字(Adultery ――通奸的首字母)的赫斯特?普林经过长期赎罪而 在精神上获得自新,那个耻辱的字母竞逐渐成为一个 受人尊敬的标志。迪梅斯戴尔牧师则长期遭受信仰和 良心的折磨,终于从狂热的宗教活动家成为一个有血 有肉、敢于担当的男子汉。赫斯特的丈夫奇林沃思本 是个皓首穷经的学者,却在复仇心理的驱动下完全丧 失了人性。而“通奸”生出来的小波儿则活像个野性 未驯的异教精灵。小说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层层 深入地探究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 全书以监狱和蔷薇开场,以墓地结束,充满丰富的象 征意义。 本书收入精美木刻插图近三十幅,极具收藏价值。
简介:《红字》简介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 生于1804年,卒于1864年,美国著名作家, 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 的先驱。《红字》是他的代表作。 《红字》讲述的是一出发生在北美殖民时 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 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 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 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 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 说出孩子的父亲。 白兰的丈夫从英国来到北美,目睹了白 兰受罚的一幕,遂决定找出孩子的父亲,进行 报复。当时,丁梅斯代尔由于其出色的工作 倍受当地居民的爱戴,只是他在沉重的良心 债务压榨下身体日渐衰颓。人民于是安排奇 灵渥斯与牧师合住以治疗他的病。白兰由于 有愧于丈夫,因此答应了奇灵渥斯不公开他 们之间的合法夫妻关系。于是一场残忍的复 仇行动展开了。 最终丁梅斯代尔不堪良心的遣责,公开 认罪,死在了白兰的怀里。奇灵渥斯却沦为 魔鬼的奴隶,成为真正的罪人。 更多>>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姚乃强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1998
简介: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以主题思想深邃、想像力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集中表现了霍桑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红字》以十七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一六四二——一六四九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故事一开始的场景发生在该镇监狱的门前,而这个场景的中心人物是海丝特·白兰,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她怀里抱着一个三个月大的女婴——珠儿,站在刑台上,等待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即清教)政权在大庭广众面前宣布对她的判决。那么,受审的女罪犯是什么人?她又犯了什么罪?在故事开始之前几年,出身英国破落贵族家庭的白兰嫁给了一个畸形的年老学者。婚后,两人决定移居马萨诸塞的波士顿。途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时,丈夫因有事留下,妻子先行独自来到波士顿,一住近两年。其间丈夫杳无音信。据传他在赶来的途中被印第安人俘虏,生死不明。在独居生活中,海丝特·白兰与当地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相爱,生下了那个女婴。显然,她犯下了基督教“十戒”中的一戒,即通奸罪,为清教的教义所不容。她被投入监狱,法庭判她有罪,令她在刑台上站立三个小时当众受辱,并终身佩戴一个红色的字母a(英文通奸adultery的第一个字母)作为惩戒。当局一再逼她说出通奸的同犯,但她断然拒绝。这天,她失踪的丈夫正巧赶到,目睹了这一场面。在场的人中只有白兰认出了他。为了隐藏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他更名为罗杰·齐灵渥斯。而此时,白兰的同犯、年轻而受人尊敬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也在场。当晚,齐灵渥斯以医生的身分在牢房里与白兰相见;他要她保证不暴露他真实的身分,并决心要追查出她的同犯以报仇雪恨。他很快怀疑起丁梅斯代尔,假意跟他建立亲密的关系。牧师的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罪孽,健康每况愈下。不久,齐灵渥斯搬到丁梅斯代尔那里与他合住在一栋房子里,表面的理由是更好地观察他的病情,给予更好的治疗,实际上是为了折磨他,削弱他的精力和体力。最后,海丝特觉察到了齐灵渥斯的罪恶图谋,向牧师提出携珠儿一起私奔,逃出这块殖民地到欧洲去建立新生活。珠儿这时已七岁了。七年来,海丝特一直执着地爱着牧师,把这种爱完全倾注在养育珠儿和服务社会公益上。她虽过着十分清苦孤寂的生活,但她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同情和敬爱。一次她与牧师在森林中会见时,表白了她对他的感情,并摘下红字,把它丢弃到小溪里,以示其决心。牧师却受清教意识的束缚,认为私奔是罪,罪上加罪,故而犹豫不决,但是他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计划在他做完庆祝上帝选择日的祷文后离开。霍桑把出逃安排在选择日是有用意的,他要通过牧师的口来说明加尔文教的教义,即一个罪人不可能根据自己的愿望获得赎罪,他灵魂的拯救完全取决于上帝的“选择”。同时,霍桑通过丁梅斯代尔坚持要在这一天履行他最后的职责,进一步揭露了他本人和宗教的伪善。他使出全身解数讲完了娓娓动听的布道。然后,他与镇上的政要名流一起上街游行。经过市场时,他双手紧抓住海丝特和珠儿的手,跟她们一起走上刑台。这个刑台正是七年前海丝特手抱珠儿身佩红字当众受辱的那个刑台,也正是七年前他曾假意规劝海丝特说出同犯,而自己却隐瞒罪责的那个刑台。现在他站在上面终于袒露了自己的罪责,并因心力交瘁倒在台上死去。至此,把复仇作为生活中唯一目的的齐灵渥斯,其图谋也告结束,一年后郁郁而死。死前,他立下遗嘱把财产留给珠儿。珠儿随其母亲去了欧洲,与一贵族结婚,过着美好的生活。海丝特回到波士顿,继续行善,死时,她的墓碑上镌刻着一个红色的a字。
作者: 纳撒尼尔·霍桑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03月
简介:
珀耳修斯王子被陷害要去砍掉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在仗义机灵的水银(赫尔墨斯)帮助下开始了这趟冒险旅程;弥达斯国王爱金子胜过了一切,拥有了无数的金子却仍不满足,直到他得来的点金术让zui珍爱的女儿也变成了金子;俄底修斯国王与他的舰队遭遇飓风停靠在一座陌生小岛,饥肠辘辘的侍从发现岛上有一座精美华丽的宫殿,却没想到饱餐之后就被女巫喀耳刻变成了家猪……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经过两三千年的流传,这些古老传说仍然诉说着对正义、勇敢和光明的追求。而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专门为孩子所做的编写,则让这些故事更有魅力。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张兢,刘素编译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简介: 因通奸罪而被胸前带上耻辱红字的女主人公赫斯特,以之后多年的善行 改变了人们对红字的认识;一心要查明其情夫的赫斯特的丈夫齐林沃斯,终 因心力交瘁而死去;备受信徒推崇的牧师满怀巨大的恐惧和负罪感,用以生 命为代价的忏悔换取了道德上的新生…… 《红字》以一曲浪漫主义的爱情悲歌揭示了激情、良心、人性解放及道 德困惑等难以把握并充满争议的主题,1850年一经出版Bp获成功,被公认为 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名著,它不仅奠定了霍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 位,还使他获得了同时代的作家如朗费罗、爱默生、霍尔姆斯等的尊崇,同 时对他身后的一大批美国作家如赫尔曼、梅尔维尔、海明威等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至今久演不衰。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
简介: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世界文学名著表现了作者描述的特定时代的文化。阅读这些名著可以领略著者流畅的文笔、逼真的描述、详细的刻画,让读者如同置身当时的历史文化之中。“名著典藏”丛书精心挑选了这些可以代表西方文学的著作,并听取了一些国外专门研究文学的朋友的建议,不删节、不做任何人为改动,严格按照原著的风格,提供原汁原味的西方名著,让读者能享受纯正的英文名著。随着阅读的展开,你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无形中有了大幅提高,并且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日益深入广阔。 本书收录了世界名著《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
作者: 田俊武
简介:
本书将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作为研究对象,探寻旅行与文学的起源关系、经典文学中旅行叙事的美学特征,全面梳理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旅行叙事的文化渊源、旅行范式和基本主题,详尽阐释詹姆斯?费尼莫?库柏的“西部旅行”、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大海旅行”、纳撒尼尔?霍桑的“黑夜旅行”、沃尔特?惠特曼的“大路旅行”、马克?吐温的“大河旅行”和亨利?詹姆斯的“欧洲旅行”等叙事,揭示旅行叙事在美国19世纪经典作家的小说和诗歌中的典型呈现。
【目录】
目录
*章 引论
*节 旅行与旅行文学
第二节 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及研究的缺失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内容、意义、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美国经典文学中旅行叙事的文化渊源
*节 欧洲文学中的旅行叙事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人民的旅行情结
第三章 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旅行叙事的程式性特征
*节 引论
第二节 经典文学旅行叙事的功能
第三节 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旅行叙事的独特性
第四节 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旅行叙事的程式性特征
第五节 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旅行叙事的主题旨归
第四章 詹姆斯·费尼莫·库柏小说中的西行叙事
*节 库柏与美国西部的想象
第二节 《杀鹿人》:西行与美国民族身分的追求
第三节 《*后的莫西干人》:西行、民族历史进程与民族创伤
第四节 《大草原》:西进,西进!
第五节 库柏西行叙事对20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 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大海旅行叙事
*节 麦尔维尔与大海旅行经历
第二节 “波利尼西亚三部曲”:大海旅行与二元对立意识的探索
第三节 《雷德本》与《白外套》:大海旅行与人性的自我发现
第四节 《白鲸》———大海旅行与宇宙本体的探索
第五节 麦尔维尔大海旅行叙事小说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第六章 纳撒尼尔·霍桑的“黑夜旅行”叙事
*节 纳撒尼尔·霍桑作品中的“夜行叙事”现象
第二节 霍桑作品中“夜行”叙事原因探微
第三节 坎贝尔的“英雄夜行”与荣格的“夜海航行”理论
第四节 《小伙子布朗》———夜行与人性恶的发现
第五节 《我的亲戚莫里钮斯少校》———夜行与再生
第六节 《红字》———夜行与邪恶的征服
第七节 霍桑与美国文学中“夜行”叙事的传统
第七章 沃尔特·惠特曼诗歌中的“大路旅行”意象
*节 惠特曼与旅行
第三节 “大路之歌”、“自我之歌”和“向着印度行进”:公开旅行的意象
第四节 “从鲍玛诺克开始”、“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摆渡口”:心理旅行的意象
第五节 “有那么一个孩子出得门来”:惠特曼儿童诗歌中的
旅行意象
第六节 惠特曼旅行诗歌对美国诗歌的影响
第八章 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大河旅行”叙事
*节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生活与旅行
第二节 大河与旅行对马克·吐温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汤姆·索亚历险记》———大河旅行与责任的担当
第四节 《密西西比河上》———大河旅行与人生阅历
第五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大河旅行与精神的成长
第六节 马克·吐温对20世纪美国“大河旅行”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九章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欧洲旅行”叙事
*节 亨利·詹姆斯的旅欧经历
第二节 欧洲旅行对亨利·詹姆斯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黛西·米勒》———欧洲之行与文化病殇
第四节 《贵妇人画像》———欧洲之行与人生认知的失败
第五节 《奉使记》———欧洲之行与美国价值观的背叛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章 引论
*节 旅行与旅行文学
按照字典的解释,“旅行” (travel)是一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移动行为。”在这里,“旅行”被从字面上界定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地理运动行为。在人类社会,我们会经常看到个人或群体为了某种目的,以个体或集体的方式从一个地方位移到另一个地方。《伊里亚特》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明喻就是把赫拉在天空的飞行比作具有怀旧思绪的旅行:“白臂女神赫拉不敢违抗,立即离开伊达山前往高耸的奥林波斯。犹如一个人的思想捷驰,此人游历过许多地方,用聪敏的智慧翩翩想象:‘我去过这里或那里。’想到许多地方,天后赫拉也这样迅捷地飞向远方。”(荷马2004:369)这种关于旅行的欢快描写与《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对于旅行的悲伤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世人,没有什么比飘零更不幸,但为了可恶的肚皮,人们不得不经受各种艰辛,忍受游荡、磨难和痛苦。”(荷马2003:286)历经长达10年的海上冒险,奥德修斯可以说对于旅行的痛苦具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位主人公的观点很好地阐释了旅行的词源学意义。
英语中的travel (旅行)一词源于法语中的travail,意思是labor (艰
辛)。而法语中的travail又是来源于拉丁语的trepalium,一种拷打的工具(Fussell1980:39)。因此,“旅行”这个词具有“阵痛、艰苦、困难、危
险”的意思,强调行为执行者在空间位移活动中所经历的痛苦、困难和危险。旅行在总体意义上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例如追求人生的理想、逃避世道的困厄、进行未知的探险、传播某种使命或价值观等,而主动或被动地从一个空间位移到另一个遥远空间的历程。旅行者通常在旅途中要经历一番痛苦,例如贫困潦倒、邪恶势力的追捕或阻拦、旅途的寂寞
等,才能到达旅途的目的地。在这个意义上,旅行与“迁徙”、“漂泊”和“逃遁”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旅行根本不象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那样悠闲诱人。中国人所说的那种悠闲性的旅行,在西方用另一个词来指代,那就是tourism (旅游)。虽然它与“旅行”具有部分特征的相似性,但本质上是不同的。Tourism 的词源具有“巡回、环行”的意思,强调行为执行者空间位移的循环性。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和观光目
的离开家乡到一些具有风光名胜的地方所进行的短期出行,通常在游览完目的地的风光以后要返回到自己原来的居所。为了把旅行与旅游更清晰地区分开来,西方学界更倾向于使用“journey”这个术语来指涉上述意义上的“travel”。“journey”是“一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它在字面意义上指的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地理上的位移,比如鸟、昆虫、大象、人类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迁徙。“journey”的另一个定义则是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指的是“从一个阶段或经历到另一个阶段或经历的任何过渡”,这就意味着我们把从儿童到成人的生物学或心理学意义上的成长也比作一次旅行。这个旅行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位移,而是在心理或生理上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发展。这一定义就赋予“旅行”更广泛、更宏大的意义了。约瑟夫·坎贝尔指出:“永恒的旅行就是离开一种环境,找到能将你带到更丰富或更成熟的环境的生命之途。”(Campell1988:126)旅游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领略和欣赏异域的风土人情。而旅行则具有更多、更严肃的目的,例如探险、朝圣、流放、交通、贸易、战争、殖民等,围绕着这些目的,也产生了许多与旅行密切相关的词汇。
作者: (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王元媛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一天,海丝黛·白兰匆匆赶赴贝林汉姆的总督府。她要去送一双奉命绣制的手套,是总督在重要场合戴的。尽管由于一次大选的偶然失利,这位前任最高统治者的官阶降了一两级,但他仍然在该殖民地辖区占据着一个令人尊崇且颇具影响力的位置。这一次,除了要送一双刺绣的手套,还有更为重要的理由,促使海丝黛求见这位能够决定殖民地事务的实权派要人。她已听到传言,一些在宗教政务方面一贯苛刻强硬的头面人物图谋剥夺她对孩子的抚养权。我们在上文已提到过,珀尔被怀疑是魔鬼的孩子。正因为如此,这些正人君子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如要保全这个母亲灵魂里的基督徒精神,就必须将她人生道路的这块绊脚石移走。另一方面,若孩子确能在道德、宗教方面有所长进,而且最终具备获得拯救的素质,那么把她移交给比海丝黛·白兰更贤良睿智的监护人,孩子的这些优点肯定会有更完善的发展。在推行这一计划的人中,贝林汉姆总督据说是最热心的一个。诸如此类的事情,若放在后来,顶多不过提交给市镇一级的官员,可在当时却要进行公众的讨论,甚至连政界要员都得表明立场。这的确有点奇怪,近乎荒唐可笑。但在那个原始单纯的年代,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较之于海丝黛母女的幸福问题,对公众利益的影响更为轻微,但仍然与立法者的思虑、商议和政府的法令、法规搅和在一起,真是令人称奇。以前,关于一头猪的所有权之争,不仅会引发殖民地立法机构的异常激烈火爆的争论,还会导致该机构自身的重大改变。而那一时期比我们故事发生的时代也早不了多少。海丝黛·白兰从她孤寂的小屋出发时,自然是忧虑重重,但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在与公众的争夺较量中,她虽是孤身一人,但获有天理伦常的支持,因此并非绝无取胜的可能。当然,小珀尔是她的同伴。此时,珀尔已经到了能轻松跑着跟上母亲的年龄了,而且她从早到晚都是奔来跳去,就是比这更远的路程,她也走得动。不过,她还是时常撒娇要母亲抱,虽然已没有必要。可是一会儿,她又急不可耐地要下地,在青草小径上蹦蹦跳跳地跑到海丝黛的前面,时不时地跌跌绊绊,但从未受伤。我们已经谈到过珀尔风华艳丽的美,一种熠熠生辉的美:富有光泽的皮肤,深邃明媚的双眸,润泽丰盈的棕发,再过几年就会变成亮丽的乌发。她的周身上下犹如燃烧着一团火;像是激情进发时不期而至的结晶。母亲在设计孩子服装时,充分发挥了瑰丽的想像;为她缝制了这件深红的天鹅绒束身上衣,裁剪样式独特,还用金线绣满了奇巧精美的各式花样。如此绚烂夺目的色彩,会令面色较为苍白的孩子黯然失色,但恰恰与珀尔红润明艳的美交相辉映,将她装扮成一束最明亮耀眼的小火焰,在大地上欢腾雀跃。然而,这身装束以及孩子的整个外表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凡是看到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标记,那个海丝黛注定要佩在胸前的标记。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字,被赋予了生命的红字!那个红色的耻辱标志仿佛已深深烙进她的脑海,她的所思所想都呈现出红字的形态。于是她刻意制造了红字的类似物;耗费许多时日,以一种病态的才智,在她深爱的对象和象征她的罪恶、苦楚的标志之间,创造出一种类同。不过,珀尔的确与红字一样,都是耻辱的标志。正是缘于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海丝黛将孩子精心装扮成另一个活生生的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