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作者: 杨永杰,龚树全主编
出版社:线装书局,2009
简介: 在译注《黄帝内经》时,发现以前流行各本译文和注解中存在一些问
题,随手记下,并无章法次序,聊出己意而已。我们常说“后出转精”,
并不是居功自傲,而要记住前贤的辛苦与成就,并努力完善和传承这些传
统文化中的精华。
一、《黄帝内经》其书。通行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两部分,各九九八十一篇,合一百六十二篇。《素问》的内容侧重理论
,如阴阳五行、病因、藏象、气血精液等;《灵枢》的内容侧重经络、针
灸。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战国时代。宋·邵雍:“《素
问》《阴府》,七国之书也。”宋·程颢:“《素问》书,出战国末,气
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坟,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司马光:
“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
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至
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
《握奇》之属……”明·方孝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
“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清·魏荔彤:“
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不过也有少数篇章成于战国
以后。比如《素问》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
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
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
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即可断定这几篇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
年)颁布四分历之后,因还曾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引用,故它又在张仲
景之先。
又《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可断定成
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0年)颁布太初历之后。
又《素问》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
注《素问》时已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
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篇当系唐宋间之伪作
。
正由于《内经》是集衲本,所以内容、编排上难免有些混乱。比如,
《灵枢·本输篇》:“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但《经脉篇
》中六府之大肠、小肠、三焦均属手经,非“出足之三阳”;《逆顺肥瘦
篇》说“少阳之脉独下行”,可在《经脉篇》又说此脉为上行脉;伯高与
少俞都论及五味,伯高的“五味论”按五行来安排,而少俞的“五味论”
却不按五行;《素问》里“虚里”、“缨脉”、“胞脉”、“溜脉”、“
尻脉”、“解脉”、“大脉”、“散脉”等脉名各个独立,毫无统属,与
《灵枢·经脉篇》的体系完全不同。
因此,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彻底厘清《内经》古貌,将属于后人理解
发挥的部分爬梳出来,但成效不很显著。这次本书做白话译注,尽量遵循
古本原貌,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完善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