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9 项 “缪荃孙”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简介:历经20年的爬梳剔抉、搜辑校点,历尽整理、出版过程中的坎坷曲折,备受学界关注的煌煌巨编——《全宋文》行将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举,古籍整理事业的丰硕成果。《全宋文》刊行,与已出版的《全宋诗》、《全宋词》和正在陆续出版的《全宋笔记》(已出二辑)一起,共同构建了宋代比较完备的资料库的主体部分。这也是最早合璧的按现代学术规范整理而成的断代诗词文总集。如果加上《长编》、《宋史》等已正式出版史部书的校点本,及正在整理的《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宋代资料书,必将对宋代文史哲的研究产生历久而弥远的影响。 《全宋文》由曾枣庄、刘琳先生主编,在四川大学古籍所全体同志及京、沪、蓉等地部分校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编纂而成。是书于1985年发凡起例,在项目论证时,就有许多反对意见。在邓广铭、程千帆、缪钺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下,以周林先生为主任委员的全国高校古委会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批准立项,并陆续拨巨款资助这一项目。在当时年富力强的曾、刘二位主编的主持下,仅二年时间,就完成了普查辑佚工作,并陆续开始发稿。在巴蜀书社的鼎力相助下,于1988年~1994年陆续出版了前50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后出版工作便一度中断,《全宋文》面临中途夭折的危险。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毅然“中局接盘”,斥以巨资,刊此大编,堪称颇具学术远见之举。历经近三年的修订、编辑,又力邀安徽教育出版社加盟合作出版,终于在最近付印。全书收文17万余篇,作者近万人,字数约1亿,分装360册。不失为迄今篇幅最大、字数最多的断代文章总集,也是建国以来已完成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这部化二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煌煌巨编,必将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将以便于学者阅读、使用而产生深远的社会效应。 (一) 我国的总集起源,可以追溯到《尚书》、《诗经》,只是因其按图书四部分类法而归经部,其总集“之祖”的“名分”遂被人遗忘。名实相符的总集,当始于西汉刘向编《楚辞》16卷。但其书久佚,今所传者乃东汉王逸《楚辞章句》17卷本。其后,诗文总集,代有所出。至宋代,因印刷术的发展和普及,总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见于宋、明书目著录的宋人总集就达300余种,不知名或序跋无可考见的宋编总集就更多了。历经明清,迄今现存总集已逾千部,但究其实,多为诗文选集而已。 “巨细兼收,义取全备”(《四库全书总目》卷189《宋文紀》)的总集之纂,似始于明人冯惟纳《古诗紀》,是书150卷,汇集上古至六朝的诗作。而明梅鼎祚《文紀》则为自上古至隋的“全文”总集,收书12种,凡203卷。两书实开全诗、全文总集的先河。究其性质,乃唐代以前诗文的总集,但其质量实不敢恭维。好在这一缺憾已分别由清人严可均和今贤逯钦立先生所弥补。 清人曾对总集纂修提出过两条基本要求:“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四库全书总目》卷186《总集类·序》)真正意义上的断代总集,当首推康熙时成书的《全唐诗》。对照上述两条准则,大体上符合。因其为诗集,其得失姑不具论。但从今人《新编全唐五代诗》即将刊行而论,则《全唐诗》仍不免有太多的差强人意之处。《全唐文》一千卷,涵盖李唐,包罗五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始开馆纂修,历时六年而成。由董诰领衔主编,先后预修者凡100余人,如法式善(1753~1813)、徐松(1781~1848)等皆极一时之选。成书后,即有扬州官刻本刊行,世称其便。收文达二万余篇,作者则三千余人,字数约980万(按:《全宋文》则分别为其8.5倍、3.3倍、10倍左右)。但是书有两大缺陷:一是辑录唐文及作者小传均不注资料出处,二是挂漏遗缺仍多。光绪年间,陆心源利用丰富的藏书,又得缪荃孙等人之助,先后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凡88卷,补遗唐文近3000篇,新收作者480余人。其“考订之细、校录之精、搜罗之广”(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前言》,中华书局,2005)皆超迈前书。陆氏不失为《全唐文》的功臣。开《全唐文》馆之时,正当乾嘉朴学极盛之际,时风熏陶,无论搜辑之广,校刊之精,皆远胜《全唐诗》。但其存在问题亦多,清人劳格、今人岑仲勉先生颇有纠弹,今贤亦时有批评指正。对是书补遗和考订作出重要贡献者乃友人陈尚君教授,新补唐文6000余篇(包括佚存残句),作者2000余人,编为160卷,其《全唐文补编》不失为《全唐文》的又一功臣。但随着海外文献的回归,新出土文献的发掘,大型丛书、类书的编定刊行,仍有辑佚补遗、考订的空间。由此可证,即使是一部断代总集的修订及臻于完善,也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其后,《全金诗》、《全五代诗》、《全辽文》、《全元散曲》、《全金元词》、《全清散曲》、《全唐五代词》、《全明散曲》、《全元文》等断代总集相继问世。窃以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文》(下简称严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简称逯书)、唐圭璋《全宋词》堪称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传世之作,其质量远胜官修的《全唐诗》、《全唐文》。不妨简要考察一下这三部书共同的成功经验。首先,三书皆为以一人之力纂修而成;其次,均为数十年竭尽心智之编;其三,皆研究型著作;其四,都注明资料出处;其五,皆有简明作者小传;其六,均几近网罗殆尽;其七,均有较完善的体例。这后五条,已近乎当代编纂总集的学术要求。细审之,共性之外,尚各有其特点。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乌程(治今浙江吴兴)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曾官严州建德县教谕。家富藏书至二万余卷,学问赅博,尤精小学,“精于考据,著作等身”(《晚晴簃诗汇·诗话》)。主要有《说文类考》、《说文类声》、《说文校义》、《铁桥漫稿》、《四录堂类集》1200余卷等。据说,开《全唐文》馆时,知名文士多被邀预修,严氏却被排斥,遂发愤以一人之力,化27年时间,稿凡数易,于道光间成这部唐以前文之总集。严氏《全文》收作者近3500人,文逾万篇,类次为15集,编为746卷,原稿分装156册。其稿严氏生前未刊,今幸存而藏上图。清光绪间,张之洞总督两粤,设广雅书局。严书经王毓藻等历时八年的校勘,始付梓而刊行于世。其书最大特点一为“全”,二是“精”。严氏自序称:“唐以前文,咸萃于此”,王序则亟称:“极学海之大观,为艺林之宝笈”。当得其实。俞正燮(1775~1840)《癸已存稿》以为此书实孙星衍(1753~1818)之力,而严氏不过“籤写裁贴成之”,乃耳食之言。据陈援菴、余嘉锡先生等指出,严书亦有误收佚文、重出、误加拼合联掇、误系作者等弊病。稍觉遗憾的是,严书今通行本仍为影印本,历百余年而无修订本刊行。但是书考证精审,不失为总集中不可多得的佳编,则可定论。 逯钦立(1910~1973)先生历时24年,纂辑唐以前诗总集成135卷,其特点为资料翔实,异文齐备,考订精审,编排允洽,小传详略得宜。体例之善见卷首自定凡例。逯书可谓已经受住了时间考验,1983年始刊至今,很少见有批评补遗之作。与订补《全宋诗》之论著的层出不穷,大量涌现,适成鲜明对照,精粗优劣,泾渭判然。 词,又称诗余,发展到宋代而极盛。众体皆备,名家辈出,佳作风起云涌,成为空前绝后的文学现象。唐圭璋先生在时世艰难之际,焚膏继晷,以一人之力,于1937年编成《全宋词》。旋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300卷,附录2卷,有吴梅等序。此书不仅印数较少,流传未广,且因资料条件限制等原因,颇有缺憾。建国后,唐老对是书进行了修订,于1959年6月寄中华书局,指名请王国维哲嗣、友人王仲闻(1903~1966)先生订补。王氏不负重托,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藏书条件和他深厚的宋代文史学养,尽发善本、孤本,补遗芟误,校正文字,历时四年,竭尽心力,进行了大幅度、全方位的订补,使《全宋词》面目一新。唐老阅校样后喜出望外,在撰写《订补附记》的同时,主动打报告,通过南京师院向中华书局提出,应与王仲闻共同署名。但当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王仲闻先生因“莫须有”的“历史问题”蒙冤已久,聘其为特约责编,已是时长中华书局的金灿然先生顶着政治压力的果断拍板。唐老这一笃于情义的美好愿望未能实现。1965年出版的中华书局本仍只署名唐老一人。笔者有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拜识并问学于唐老,曾亲聆唐老讲述这一凄美“掌故”,故留有深刻印象。更不幸的是:王先生在十年浩劫之初即横遭迫害致死,其极具功力的《读词识小》稿本亦人琴俱亡。1979年《全宋词》重印第三版时,治学谨严,虚怀若谷的唐老再作《订补续记》。《全宋词》凡收宋词作主1330余家,词作近2万首,另有残篇530余首,凡370余万字,引用书目多达542种。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宋词》简体横排本,终于还历史以真面目,並署“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实现了唐老的遗愿,也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宋词》四十年间的不断订补,精益求精,同样证明,《总集》的修订完善决非一蹴而就。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编纂、修订一部书,今天听起来真有点“白头宫女说天宝盛事”的恍如隔世之感。 (三) 历代所编总集,乃“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因卷帙浩繁,自然“抵牿难保”,乃至有“一真百伪”之讥(分见《四库总目提要》卷186《总集類·序》、卷187《乐府诗选》、卷189《皇霸文纪》)。《全宋文》在发凡起例之时,就悬鹄甚高,在巴蜀版“前言”中提出:“收文力求不重不漏不误,体例力求谨严,作者和作者小传力求不出差错,版本力求选择足本善本,校勘力求精审,标点力求准确。”其中每一条都不容易完全做到。从《全宋文》已出的50册看,“取舍不当、张冠李戴、漏收〔误〕收、编排失当、体例不一”(曾枣庄《论全宋文》,刊《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38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等情形不同程度地存在。学者在使用中也发现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毕生研治宋史的徐规先生在《仰素集》中就有近四万字的校证文字。笔者也就《全宋文》范仲淹、余靖、周惇颐等人写过约3万字的校勘文字,寄给主编,供修订参考。难能可贵的是:《全宋文》的编者乘这次推出新版的机遇,对前50册(新版分装100册)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其一,是对宋文作者进行了增删移并。新增作者92人,如李恕、艾颖、张全操、卫渎、程文度、柴禹锡、刘式、何瓒、卢斌、释义楚、惠祥等。显然是因新辑得佚文而补遗。原误收重出或不明时代作者30人,已予删除或合并。如杨弼、阳晙、田扬、赵昌、李孜、赵稙、盛量、魏用、寇玹、章安世等,均予剔除。依凡例对原据生年编排失宜者予以调整,并重加排序“定位”。如原第1册第36卷的刘载(913~983)、扈蒙(915~986)等五人因生年早于徐铉(917~992)而调整前乙至同册第13卷前。同样前乙的有梅询、刁约、薛俅等,后移的则有孙堪、张秉、蒲〔幼〕芝、释惟白等。其二,是对已收宋文作必要的增删移乙,原则同上。宋文的排序调整比作者更麻烦,因凡例又规定按文体分类及大致成文时间的排序。这种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因微机操作而方便许多。其三,诏令、奏议原录自史籍者,多无标题(篇名),旧版中编者已拟题,这次发现有不尽确切者,已据内容重新改拟或酌加修改。其四,对旧版中已发现的文字讹脱误倒处已一一改正(以上据刘琳先生提供的“校订说明”)。这种精益求精,严谨朴实的学风值得发扬光大。尤其是两位主编,不仅制定了体大思精的编纂总则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规范,还率先垂范,躬亲实践;不仅承担了一定量的点校任务,还严格把关,一一审稿。甚至还为外请学者的点校稿“打工”,拾遗纠谬。如宋祁文,点校者据影印四库文渊阁本整理,刘琳先生在审稿时,就据清孙星华辑《宋景文集拾遗》(22卷)删重而补100余篇,此外,又辑得佚文70余篇,凡补200余篇(方按:其实文津阁四库本中宋祁文就多出文渊阁本100余篇,二阁本所用底本已不同)。这与某些总集的编者只挂名,不参编,不审稿,只知捞取个人名利;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数以万计的舛误,却讳疾忌医,拒绝补订,甚至强词夺理,倒打一耙的态度,其境界实有天壤之别。 据笔者所知,《全宋文》在十二年前已编竣。令我担心的是:后130册(即新版的101~360册)不知是否亦如前50册一样作过修订,但愿这是杞人之忧。因为这十二年间,又有许多大型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方志(如分省的《中国地方志集成》,现存方志约八千余种,编者原普查仅二千种)、海外文献的回流(如《日本藏中国稀见方志丛刊》)、出土文献的出版(如《新中国出土墓志》及《黑水城出土文献》)、碑帖、书画题跋(如《中国法帖全集》、二次上海国宝展所出图册)等,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宋人佚文可辑。当然,这或许应是《全宋文补编》的任务。作为始终关心《全宋文》出版又较早使用其书前50册的读者,亟盼《全宋文》广泛汲取学界的订补意见,尽快着手《全宋文补正》的编辑。 另外,就是小传的体例虽善,编写难度却极大,仍留有不少未尽人意之处。25年前,拜谒唐圭璋先生,曾不知天高地厚地“请教”:“《全宋词》小传因何写得如此简短?”唐老的回答颇出意外:“写得越短,错误亦少。”真是智者之言,经验之谈。在当时的资料条件和艰难境遇中,也许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在目前的资料条件和技术手段支持下,完全可以也应该写得更好。 川大古籍所在编《全宋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出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相关成果:如吴洪泽等主编《宋人年谱丛刊》、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李勇先点校《范仲淹全集》、《舆地纪胜》(以上均四川大学出版社)等,皆附有人名索引,极便学者;同时也闯出一条自费出版学术著作的新路子。川大古籍所堪称出人才,出成果,出经验,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宋代资料(包括电子版)最富的宋学研究中心之一,该所之学术潜力正方兴未艾。应该说,这条漫远而灿烂的学术之路,是从《全宋文》编纂开始起步的。 《全宋文》:中国出版史上又一座丰碑 数十位学者耗二十余年心血 沪皖出版界合力打造 经过20余年的磨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排印出版工程《全宋文》出版了,它是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耗20余年心血,沪皖两地出版界合作垒起的又一座中国文化出版史上的丰碑。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两宋320年间所有现存单篇散文、骈文、诗词以外的韵文的大型断代总集,更是目前已经出版的规模最大的文学总集。《全宋文》分15个大类,共360册,总字数逾1亿字,内容遍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在全书所收的10余万篇各种体例文章中,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开发表,95%的作家在此以前未被编入过专集。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拓荒与填补空白的史料价值,堪称中国最大且最具世界影响的文献资料宝库之一。 360份审稿记录 《全宋文》的编纂源起于1985年夏。当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勇挑重担,制定并提出编纂《全宋文》的计划。翌年5月,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评审组会议正式立项。从此,20年来,在两位主编曾枣庄、刘琳教授的率领下,四川大学一些专家学者,埋头于旧纸堆中,搜求、梳理、编目、点校、审稿…… 由于种种原因,《全宋文》在原出版单位出版了数十册后搁浅。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接手《全宋文》的出版工作,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又一批专家学者加入审校的行列。《全宋文》不仅版本问题十分复杂,文字内容古今相异,分篇句读颇费斟酌,鲁鱼亥豕之属更是难免,编校工作尤其显得繁复而艰巨。为此,出版社专门邀请在宋代文史方面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如朱瑞熙、陈尚君、严佐之等,加上社内外的十数位资深编审,在编辑处理前,对全稿再进行一次认真的审读。然后再汇总他们的审读意见,派专人专程远赴四川,与主编和部分专家召开座谈会,交换看法。 《全宋文》涉及宋人作家9000多位,其中宋代作家小传中其籍贯的古今地名对应是编辑审稿中一个比较棘棘手的问题。由于许多地名今日已发生变化,还得先确定籍贯的二级地名,以示古今地名的差异。如萧山今已归属杭州,吴县已并入苏州,波阳又改成鄱阳等等。为此,编辑们依照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其他权威工具书,将书中数千今地名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会同作者按照现今资料加以更正。 《全宋文》的责任编辑还给360册书设立了审稿档案,编辑戏称这360份审稿记录是《全宋文》的“附录”,它“记录”了编辑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沪皖合作结晶 《全宋文》的出版,也是沪皖文化交流精诚合作的结晶。何况,古代的线装书要改变成今天的出版物,是对现代出版的大挑战。承担了全书装帧设计的安徽教育出版社,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方案,并精心挑选印刷用纸,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还承接了《全宋文》的印制任务。两家出版社的出版科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对全书的印订质量牢牢把关,仅精装本样本就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直到第四个样本出炉才获双方满意。短短3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完成了1000套共36万册精装本,达到了优质品等级。 海内外高度关注 编纂出版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文献性巨著,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教授生前曾说:“出版《全宋文》这件工作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艰巨,而意义非常之大。《全宋文》不但同中国文学史有关,同中国历史有关,而且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非常巨大。”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说:“《全宋文》很有用处,这么大的书不只为查阅,还为研究,此书对研究大有好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先生题词道:“新宋学文献渊薮,天水朝词翰宝库。”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朱瑞熙先生说:“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宋人文献总集,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足资嘉惠后学。” 《全宋文》序言 纂辑一代或数代之全文都为一集,以便检阅,其事盖始于明朝。梅鼎祚裒集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自皇霸、西汉、东汉以迄于隋,共一百余卷,搜采虽富,而考订未精,“牴牾罅漏,卷卷有之”(《四库提要》评语),故不足据为典要。清代学风,趋向严谨,全文纂辑之业较明代为优。官修者如嘉庆时之《全唐文》,私纂者如严可均所辑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虽仍有小疵,而大体恰当,刊行之后,徵文考献者称便焉。 自拨乱反正,文教昌明,古籍整理,蔚为鸿业。继前修之遗轨,施嘉惠于方来,于是《全宋诗》、《全明诗》、《全清词》之纂辑,相继肇兴,云蒸霞举,而《全宋文》之编辑,则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任之,曾枣庄、刘琳两君实总其役。两君治学谨严,处事精敏。自一九八五年起,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体同事,群策群力,开始编纂《全宋文》之艰巨事业。 编纂《全宋文》,其难厥有四端。宋代文章,有别集流传者七百余种,如以无别集而文章零散传世者合而计之,作者将逾万人,作品超出十万。故编纂《全宋文》,自别集、总集之外,史乘方志、类书笔记、碑刻法帖、释道二藏等,均应在网罗之列。既名为《全宋文》,即蕲能无一篇遗漏者。此普查搜采之难也。宋人别集,编辑情况复杂。有自编者,有子孙、亲友、门生所编者,有自编、他编相结合者,有原集已佚,为明清人重辑者。传刻多鲁鱼亥豕之误,编辑有误收伪造之失。澄清浑浊,有赖夫阿胶;剖析毫芒,端资于明镜。此则校勘辨订之难也。纂辑《全宋文》,如取诸家别集,补其佚篇,依时代顺序排列,无别集者增入之,其事较易。然此乃宋人文集汇编,不合于《全宋文》之体例,且诸集编排,情况庞杂,亦不便于检阅。如取每一家之作,皆散为零篇,重新排次,然后依作者年代顺序,汇为一书,则较为得体。然排次之时,编年则难于考订,分体则方式繁杂。若用分体之法,如何斟酌今古,纲举目张,统一体例,以便检索。此则分类编序之难也。至于撰写作者小传,标点作品原文,因群手分任,难免各行其是,互相参差,故又须事先熟虑深思,规定详明之条例,编稿者有所遵循,审稿者更能精确。此又制订条例之难也。 吾中华民族立国于天地之间,数千年中,曾创造丰硕灿烂之文化,沾溉世界。整理古代文献,其用意亦在于使国人更可全面理解中国之历史文化,取精去粗,以适用于今日而已。赵宋一代三百余年,为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代之契机。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均在蜕变之中,而尤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陈寅恪先生撰《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故研治宋代历史文化,鉴古知今,尤多助益。夫治宋史固首赖于各类史书,而列为集部、属于词章性质之宋代诸家文集,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举凡国计民生、世情风习、说经考史、论道参禅、仕宦升沉、山川游览、遗闻轶事,以及文学艺术之评赏,罔不涉及。其中有可与史书互证而订其失误者,亦有可以补史书之阙遗者,更有诸作者发抒内心深处之情思,反映一代心声,而只记表面事迹之史书所无能为役者。故文集之作用,固不得仅以词章目之。且即以词章而论,有宋一代散文,承唐代韩柳古文运动之后而健康发展,以清澈畅之体开启新途,影响元明清文风者甚巨,在中国散文史中亦为瑰宝,故《全宋文》之纂成,将为治宋代历史文化者提供多方采获之资料,而促进其掸研之深入,其意义之重要固无烦详说也。
作者: 贾贵荣,杜泽逊辑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简介:《地方经籍志汇编(套装全46册)》主要内容:地方专志是地方志的变种,较之于地方志的相关内容更为翔实和专业。本刊所收录的50余种地方经籍志(线装200余册),多出自谙熟乡邦文献的大家名家之手,如卢文弨、吴骞、孙诒让、管廷芬、丁祖荫、缪荃孙、刘声木、金毓黻、徐世昌等。 本刊所涉古籍5万余种,多撰有提要,详细记载每种书之著者籍贯、生卒、官爵及该书之内容、版本、收藏和传承等,可补《中国古籍善书目》、《中国古籍总目》之缺。 但该类文献在刊刻、保存和流传方面较之地方志,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抄本稿本状态,即使刊印,亦书品较次,流传甚少。赖国家图书馆多年的极力收藏与保护。 今辑而刊之,为研究中国古籍乃至文化史提供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而在当今各地注重发掘、整理地方文献的环境下,此书亦必将对此项工作的开展起到必要的目录指导作用。
作者: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地方专志是地方志的变种,较之于地方志的相关内容更为翔实和专业。本刊所收录的130余种地方金石志,多出自谙熟乡邦文献的大家名家之手,如缪荃孙、金毓黻、徐世昌等。 但该类文献在刊刻、保存和流传方面较之地方志,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抄本稿本状态,即使刊印,亦书品较次,流传甚少。赖国家图书馆多年的极力收藏与保护。 今辑而刊之,为金石研究乃提供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简介: 第一辑:从1-12,1987年第一版,1991年2印,印数1-100;第二辑13-23,1991年1版1印,印数1-100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大量明清时代名家稿本。这些稿本,都是海内孤本,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丛书汇集了数十家清人手稿,装订为23册。定价:2800元第一册:《汪荣宝日记》 正文1157页 定价:140元。 汪荣宝(1878-1933)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清廷民警部参事、民政部右参议。宣统时为资政院议员、宪法协理大臣,起草宪法,为清末立宪派的核心人物。该本日记起于宣统元年正月初一,终于民国元年十二月三十日,比较全面反映了立宪派的活动。第二册:《药炉集旧六卷.弟鲭小纪.查悔余文集》 正文790页 定价:115元《药炉集旧六卷》 郭杰撰 郭杰,字人杰,自号注韩居士,福建侯官人。此书原为嘉业堂旧藏,卷一、二为杂考,卷三为碑石、墓志,卷四为书目提要,卷五、六为杂录。 《弟鲭小纪》 薛传均撰。薛传均(1788-1829)清嘉庆时诸生,精研经学、小学。此书系汇集方言俗语之作,取材以读经所说为主,参以”耳目所及”、“故老所讨论”。《查悔余文集》 查慎行撰 。这部文集为未刊稿本收文约120篇。第三册:《孙文靖公奏牍稿本》 正文938页 定价:125元孙尔准(1770-1832)叔平,又字莱甫,号戒庵。江苏无锡人。尔准予乾隆六十年(1795)秋乡试中举;嘉庆十年(1805),登进士榜,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十四年(1809)奉命协助编纂《全唐文》,后又编纂《永定县志》。十九年(1814)出为福建汀州知府。后又历任江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安徽巡抚等职。道光三年(1823),调任福建巡抚。道光五年(1825)九月,孙尔准擢任闽浙总督。道光七年(1827),孙尔准回京述职。宣宗嘉其“治台湾匪乱,悉合机宜” 自京返闽途中,道经莆田。他亲自勘察和主持重修了那里的防海水利工程木兰陂。因其阅历丰富,又为封疆大吏,《奏牍稿本》涉及到当时的各个领域:造船、练兵等,尤其是对台湾的记录更为珍贵。第四册:《从戎偶笔》 正文1281页 定价:145元 。《从戎偶笔》巩生文撰。巩生文,清代乾嘉时人,原为陕西大荔县属吏,后奉调经略大臣额勒登堡军营办理文墨事宜。《从戎偶笔》系撰者随军日记手稿。记事始于嘉庆五年(1800)至七年(1802),其时清军正镇压川楚数省的白莲教起义。第五册:《戊辰奏牍三卷.盛伯羲杂记》 正文:409+176 定价:115元。《戊辰奏牍三卷》 陈希曾撰。 陈希曾,乾隆进士,官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文颖馆副总裁,此稿为按目排比奏稿,记载了京师修建工程、漕运、造船、赋税、征收等情况,是研究清代中期经济的宝贵资料。《盛伯羲杂记》盛昱撰。盛昱,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光绪二年进士,既,授编修,益厉学,讨测经史、舆地及本朝掌故,皆能详其沿革。累迁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 有著作《椼华阁遗集》、《访碑录》等,《盛伯羲杂记》是其未刊遗稿。第六册:《郭则云遗稿三种》 正文419+706+97 定价:135元郭则云(1981-1947)清光绪进士,历任浙江温处道、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等,著述很多,小说著有《红楼真梦》。这里收入三种:《家乘述闻》、《竹轩零拾》、《杂稿》,其中《杂稿》为论诗之作,《零拾》为杂记,所记多礼俗考据等。第七、八册 :《鄂庚垣手书日记》 两册正文1584页 定价:210元。鄂多台(1863—?)历任民初参议院议员、军部咨议员、蒙藏院委员等,爵号镇国公。这本日记系鄂多台手写,记事起民国元年迄民国十年四月,所记内容多涉政局变动等。第九册《劳乃宣公牍手稿.崇雅楼自传稿本.伍尚书条呈手稿.兰墅制艺.钝夫年谱四卷》 正文203+114+30+127+260页。定价:100元《劳乃宣公牍手稿》。乃宣(1843—1921)撰。1871年中进士,1879年至1900年先后在河北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任知县。1901年10月至1902年任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1902年至1903年6月任浙江大学堂总理。1908年任宪政编查馆参议。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又兼任学部副大臣。本书多记光、宣间事,涉及中外交涉、工程、赋税等诸多方面。《崇雅楼自传稿本》。李烈钧(1882──1946),1905年留学日本学陆军,不久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先后任讲武堂教官和陆军小学总办。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安徽都督。次年改任江西都督。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主张武力讨袁,掀起“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到云南参加护国运动,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1917年护军政府成立,任参谋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46年病逝。本书记事起辛亥革命,迄西安事变。《伍尚书条呈手稿》。伍廷芳(1842—1922),1874年留学英国,获得大律师资格。,1880年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1882年正式进入李鸿章幕府,1896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任公使。1902年应召回国,先后任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1907年再次出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两年后回国。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旋任南方民军全权代表,与袁世凯派出的北方代表唐绍仪举行南北议和谈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临时政府北迁,退居上海。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次年代总理,旋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令解职出京。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1921年任广州军政府外长兼财政总长。北伐战争时,曾代行总统职权。1922年孙中山兼任广东省长。同年6月23日,逝。这个条呈系甲午之战时所上,凡十一条五千言。《兰墅制艺》 高鹗撰 此高鹗即修改《红楼梦》之高鹗,此书为他所作的八股文集。《钝夫年谱四卷》 胡传撰。提起胡传,声名不著,但他的儿子胡适却大大的有名。在年谱后有胡适所题长跋。第十、十一、十二册 《吕海寰杂抄奏稿》 正文3052页 定价:115+145+105元。《吕海寰杂抄奏稿》。吕海寰(1843—1927),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任兵部员外郎十余年,光绪二十年(1894)任江苏常镇通海道。以善办外交闻名。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专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回国后任工部尚书。光绪三十年(1905)创办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东北战地难民出境医治。光绪三十三年,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任会长。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中国红十字会立案,2月正式获得承认。10月,政府以袁世凯总统令形式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主要进行救灾事宜,如1912年浙江水灾,1917年皖北大水,1919年苏、浙、皖、鄂水灾的救、医、赈,均成绩斐然。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了会长职务,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此后定居天津,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该书共三册,分别为《奏稿》、《来往函电》、《往来信稿.译文》,对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变法利弊、路矿权利等均有记载。第十三册《庚子辛丑海军纪闻.夷艘人寇记.浙江英法战事纪略.林之望庚申日记》正文:549页定价:82元。《庚子辛丑海军纪闻》佚名撰共分四册:庚海备记、海军记要、倭患直记、庚子海军记闻,是1840年、1841年鸦片战争史料汇编。《夷艘人寇记》魏源撰是《道光洋舰征抚记》的祖本。《浙江英法战事纪略》李应珏撰分为两卷:上卷《英事记略》重点记载鸦片战争中的浙江沿海战争;下卷《浙中英法战事纪略》记述中法战争期间浙江战事。《林之望庚申日记》林之翼撰作者于庚申(1860年)任内城团防之职,其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攻和侵占北京,本日记对当时北京的形势和签约经过均有生动记载。第十四册《津案纪略.常胜军案略.咸丰要录》正文:782页定价:115元。《津案纪略》佚名。(曾国藩幕僚)撰该书记载了曾国藩自1870年5月25日奉上谕到天津处理教案至是年9月23日处理完教案离开天津时止。《常胜军案略》谢光寿撰主要记载谢端、谢敬组织和雇佣常胜军与太平天国作战事。《咸丰要录》吴廷燮撰是书为编年体的咸丰朝大事记。吴廷燮,光绪二十一年(1895)科举人,辛丑(1901)署太原府同知。次年,署太原府知府。民国成立后,为袁世凯大总统府秘书。清史馆开,赵尔巽聘为总纂。在馆日,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5朝本纪,大学士、军机大臣、疆臣、藩部、部院大臣5年表。第十五册《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筹夷丛牍.成山堂公牍》正文:700页定价:125元。《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翁同和撰是翁同和在光绪九至十年担任军机大臣期间的值班日记,为四十册本的《翁文恭公日记》以外的亲笔手稿。《筹夷丛牍》佚名撰辑录洋务运动和中法战争的史料。《成山堂公牍》唐炯撰唐炯(1829年一1909年)1862年,唐炯募集两千新兵,在四川南部与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多次接仗。1862年末,因病被迫回到成都。1866年,赴陕西,协助其友陕西巡抚刘蓉抗击捻军。1868年,唐炯及其率领的川军六千人,被派往贵州北部,镇压苗民起义但是,由于贵州军队妒忌其功,1870年,唐被迫让出指挥权。1877年,在四川改革盐政。唐炯主持建立的一个新机构直接售盐给消费者。废除少数盐商专卖传统方法,政府税收由此大为增长。1882年,唐炯擢云南布政使。是时法国正侵入安南北部,唐炯受命协助总督岑毓英加强云南南部边界防务。秘密地支持在安南北部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抗击法国侵略者。1883年,清政府,任命唐为云南巡抚,兼领云南军队,防卫边界,奉令在必要时增援刘永福。但是唐炯于9月1日命守边部队从边界后撤一小段距离,从而铸成大错。1883年下半年,刘永福战败,唐炯因影响土气受责,翌年初被逮,囚于北京,1885年初,被判"斩监侯"。但是,1886年末,唐炯被赦,受命戍云南,交岑毓英差遣。1887年初,赏巡抚衔,督办云南铜矿、铅矿。1894年,唐炯因十六年前在四川督理盐务有贪污行为而受劾,降三级。但唐炯在此后九年中为铸币厂解送铜料有功,1906年致仕时,蒙恩恢复巡抚衔。1909年年初,逝。由于唐炯历经多次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因此,唐炯的公牍和信函就成为重要的史料。第十六册《光绪军机处事由档录要》正文:835页定价:135元。由三部分组成:1,《甲午军机处事由档录要》:主要记载朝鲜交涉和中日甲午战争;2,《辛丑军机处事由档录要》:主要内容为: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3,《庚子军机处事由档录要》第十七册《俄游日记.俄程日记.惩斋日记.东三省边防奏稿》。正文:1061页定价:155元。《俄游日记》缪祜孙撰该日记起自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三日,终于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其实缪祜孙奉派至中国驻俄使馆供职。《俄程日记》杨宣治撰该日记起自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终于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九日,其时作者随湖北布政王之瑜参加沙皇亚历山大的葬礼。《惩斋日记》杨宣治撰起自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一,终于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其时作者供职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东三省边防奏稿》穆图善撰穆图善,自1885年至1882年任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钦差大臣。此书收录了穆图善等筹划练兵、选将、筹饷、设防诸事宜的奏稿。第十八册《护法纪程.护法日记.大树堂来鸿集》正文:697页定价:110元《护法纪程.护法日记》吴宗慈撰。吴宗慈(1879~1951),光绪二十三年(1897)参加乡试名列第一。宣统二年(1910),参加殿试,名列文科第二;任建郡中学堂(今南城一中前身)监督(校长),后任江西省视学。武昌起义爆发时,任《江西民报》主笔,率先登载武昌起义与九江响应独立的文件布告,自撰社论《满城风雨近重阳》,呼出“满清政府从此长辞矣”而震惊报坛。1913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主编《醒华报》。此后,出任四川将军署秘书长、巡按署秘书、政务厅厅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受孙中山之命任川滇劳军使,前往调停川、滇两军。随后,任军政府列席政治会议秘书兼交通部主任秘书,参谋部秘书长。1919年,出任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兼书记长,主持起草宪法,至1924年北伐开始时止。1929年,转向投身实业。1936年秋,应聘为中山大学研究院与文学院教授,专门讲授《清史》、《中国民族同化史》、《方志学》等课程。1939年,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通史》、《中国文化史》、《清史》、《七十年来中日交涉史》等课程。1940年12月,应约为重修《江西通志》筹备委员会主任、《江西通志》馆馆长兼总纂、江西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直到1949年2月。1950年1月,受聘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1年11月,逝。本书就是他参于护法战争中的记录。《大树堂来鸿集》冯国璋撰冯国璋,无须多加介绍,此书收录了他所收到的各种函牍信件。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册《随时录》正文:三册共2323页定价:三册共398元。《随时录》庄受祺撰信札抄本,均为庄受祺在咸丰年间的各种来往信函、公牍。其中涉及到清军与天平天国的战争实况和军中内幕。第二十二册《续碑传集.循良传稿》正文:573页定价:105元。《续碑传集》、《循良传稿》缪荃孙撰。《续碑传集》未刊稿本,是为补充《续碑传集》而编辑的清代数百名人物的碑传文。《循良传稿》是为国史馆所撰的循良类人物传记的未刊稿本。第二十三册《奎顺奏稿.驻藏大臣升泰奏稿》正文:694页定价:125元。《奎顺奏稿》奎顺著该书收录了1891年——1896年间奎顺任青海西宁办事大臣时的奏稿及有关上谕等文件。《驻藏大臣升泰奏稿》升泰撰。1888年3月,英军突袭隆吐山驻防藏兵,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清政府改任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令其尽快实现与英国停战议和。1890年3月17日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共8款。主要内容有:哲孟雄由英国保护;西藏与哲孟雄以咱利山一带山顶为界;有关游牧、通商等问题,在本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6个月内,由两国委派大臣再议。该书收录了升泰1890年——1891年间的部分奏稿
作者: 徐铁猊著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简介:这本《名人与图书馆》是作者追求的一个成果。它不是图书馆学方面的专著,只是将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值得记取的事物和人物连缀成篇,试图从一个侧面品味历史、品味文化,让人们对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有一些生动的感性认识。 本书将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值得记取的事物和人物连缀成篇,试图从一个侧面品味历史、品味文化,让人们对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有一些生动的感性认识。在近代中国建立图书馆的事业中,缪荃孙、张元济、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不少专家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本集子里的不少篇章,对此作出了很生动的叙述,显示了这一部学术史的轮廓。而且在许多的篇章中间,又涉及到了这一门学问的不少专业知识。很生动地阐述上述的这两种内容,对于许多热爱图书馆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受益匪浅的。
作者: (元)白朴撰;徐凌云校注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天籁集》不仅是研究元代前期词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且是研究白朴生平、思想、学识、文风等方面的著作,本书结合散曲、杂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校注。 《天籁集》版本据现有材料来看,应分刻本和钞本二类,刻本方面,曾有(一)元至元丁亥廿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后王博文序刊本,今失传;(二)明洪武丁巳十年(一三七七)孙大雅序刊本,今亦失传;(三)清康熙庚辰三十九年(一七○○)朱彝尊序,杨希洛刊二卷本,今存北京图书馆;(四)清光绪壬辰十八年(一八九二)王鹏运据杨希洛刊本刻《四印斋所刻词》二卷本;(五)清光绪乙巳三十一年(一九○五)吴仲熙i缪荃孙以杨刻本与丁丙钞本合校刻二卷本,即《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六)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排印唐圭璋编《全金元词》本h钞本方面,曾有j(一)清康熙年间曹寅藏传钞明洪武丁巳刊本,今存北京图书馆;(二)清乾隆壬辰三十七年(一七七二)纂修《四库全书》本;(三)清乾隆年间朱筠结一庐传钞二卷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四)清赵氏小山堂传钞二卷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五)清丁丙藏传钞二卷本,现存南京图书馆;(六)清缪荃孙传钞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七)萧山王宗炎手钞本,未见;(八)朱彝尊校旧钞本,未见;(九)石莲室(吴仲熹斋)钞校本,未见;(十)朱士楷藏旧钞本,未见;(十一)旧钞本,未见;(十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钞本,为解放后(一九四九)过录本h此次校勘,以唐圭璋《全金元词》为底本,以《九金人集》本对校,参以《四库全书》本i《四印斋所刻词》本,择善而从,不单出校记,有异文者,附见于注释之中。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1
简介: 本辑为《无锡文库》之第一辑《官修旧志》。 无锡自古为文化昌盛之地,修志传统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历代纂修的地方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其特点是修志年代早,数量多,口叩种齐,质量上乘,在全国方志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最早的风土记——晋代《阳羡风土记》发源于宜兴。清代严可均认为『古地说《山海经》、《水经》外,此为最旧气无锡修志事业发达,无锡、江阴、宜兴三县历代纂修志书五十四部。特别到了明清时期,较他县犹盛。明代纂修县志十四部,清代修了十七部。无锡旧志的种类繁多,除了风土记、地记、图经外,遗有军志、郡志、州志、县志、合志。从记事的上下限看,有通合古今的方志,亦有断代的续志,形式多样。在修志过程中,李兆洛、严绳孙、缪荃孙等一些名人亲自制定凡例,广搜数据,考证史实,讲求章法,成就了一批名志佳作。
作者: (清)缪荃孙辑;杨璐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0
简介:《艺风堂杂钞:清代史料笔记(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命乎西王吴三桂永镇滇黔赐、金册文、进封平西王吴三桂亲王赐、金册文、杜锺骏德宗请脉记、顺治六年陆彪殿试策、顺治十八年吴光殿试策、吴光拟条陈纂修明史事宜以、垂一代之法戒事疏、皇史岁收贮大将军印考。
作者: (清)缪荃孙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9
简介:本书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缪荃孙编刻的颇负盛名的丛书之一。这部书共收书三十九种,计一百零一卷,书中所收大多是少有流传的罕见之书,且皆为作者亲自辑,校,并大多写有精湛的跋语或校勘纪,都足称善本。极具文学历史考研和收藏价值。 此书筹创于光绪丙申(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于宣统庚戌(二年,一九一○)刻成,中经辛亥革命,延至一九一三年正式印行,这时,缪荃孙已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了。 本书顺次所载的张俊高桥之战(即明州城下之战)、陈思恭太湖之战、吴玠和尚原之战、吴玠铙风岭关之战、李实唐岛之战、虞允文采石矶之战、赵撙蔡州之战,张子盖海州之战,当是确无误的《中与十三处战功录》所载内容。
作者: 贾贵荣辑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简介: 详细描述:2000 千字 总 目 第一册 大学石经古本序引旁释申释 一石经考 清?李兆洛撰 三一石经考辨 清?雪樵辑 三七历代石经略 清?桂馥撰 一二一石经鲁诗 清?马国翰辑 二八五汉魏石经考 清?刘传莹着 二八九石经考 清?顾炎武撰 三九三石经考异 清?杭世骏撰 四四三 第二册 石经考文提要 清?彭元瑞撰 一石经补考 清?冯登府撰 二八五 第三册 仪礼石经校勘记 清?阮元撰 一(稿本)石经考 一〇一(抄本)石经考 清?李兆洛撰 一五七石经 清?张邦伸纂辑 二二七石经备考 清?徐嵩撰 二三七石经 清?张萱撰 三〇五跋石经 清?徐世溥撰 三一三石刻补叙 清?曾宏父纂述 三一七汉魏石经考 清?万斯同撰 三二五唐宋石经考 清?万斯同撰 四一一新出汉魏石经考 吴维孝撰 四九三 第四册 历代石经考 张国淦撰 一汉魏石经残字校录 山东省立图书馆编陈绳甫校 五五三 第五册 熹平石经残字 清.陈宗彝摹 一旧雨楼汉石经残石记方若药撰 三三汉石经残字考 清 .翁方纲撰 六五汉石经考异补正 清.瞿中溶撰 九七汉熹平石经残字集録 罗振玉撰 一九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録续编补遗 罗振玉撰 三四九汉熹平石经残字集録三编 罗振玉撰 四四一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四编 罗振玉撰 四九三汉熹平石经集録又续编 罗振玉撰 六六三汉熹平石经集録续补 罗振玉撰 七四一 第六册 魏三体石经遗字考 清?孙星衍撰 一(稿本)魏石经考 清?冯登府撰 五七魏石经考 王国维撰 一〇九魏三体石经録 吴宝炜辑 一九一魏正始石经残石 考王国维撰 二六五论魏三体石经古文之来源并及两汉经古文写本的问题 孙次舟撰 三五一新出三体石经考 章炳麟撰 四三七增订三体石经时代辨误 王小航撰 五六三 第七册 唐石经考正 清?王朝璩撰 一唐国子学石经 清?顾炎武辑 一四九唐石经校文 清?严可均撰 二〇一开成石经图考 清?魏锡曾撰 五九九唐开成石经考异 清?吴骞撰 七二七 第八册 唐石经考异附补 清?钱大昕撰;清?臧庸撰补;孙毓修辑 一蜀石经残字 清?陈宗彝辑 二七七后蜀毛诗石经残本 清?王昶撰 三七九蜀石经校记 缪荃孙撰 四二五蜀石经毛诗考异 清?吴骞辑 四五七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清?丁晏撰 五〇一北宋汴学篆隶二体石经跋 清?王秉恩着;清?强敩宦抄 五一九钦定石经目録 五三九奏修石经字像册 清?蔡庚年撰 五四三奏修石经字像册 清?蔡赓年撰 五四三
作者: 邓实,缪荃孙编
出版社:广陵书社,2006
简介:《古学汇刊(共6册)》,上海国粹学报社印行。邓实、缪荃孙合编。从一九一二年六月到一九一四年八月为止,每两月出一编,全年六编,共计十二编,刊为二集。所以为前人遗著及近人新著,内容分经史、舆地、掌故、金石、杂记、诗文各门,计六十种一百十六卷。基本以清人著述为主。缪荃孙《蜀石经校记》、《国史儒林传》、《清学部图书馆善书目》、《云自在龛笔记》,沈曾植《岛夷志略广证》,黄丕烈《土礼居藏书题跋再续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钞》等均在其中。 我社此次据民国年间上海国粹学报社刊本影印出版。又将原编分列于二集的图版部分抽出,汇编于全书前。南京博物院图书馆为《古学汇刊(共6册)》出版提供了底本,谨致谢忱。
作者: 吴熊和著
出版社: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第二次到高丽为睿宗十一年(1115,宋政和五年): 睿宗十一年六月乙丑,王字之还自宋,徽宗诏曰:“三代以还,礼废乐毁。朕若稽古,述而明之。百年而兴,乃作大晟。千载之下,聿追先王。此律谐音,遂致羽物。雅正之音,诞弥率土。 以安宾客,以悅远人。逖惟尔邦,表兹东海。请命下吏,有使在庭。古之诸侯,教尊德盛,赏之以乐,肆颁轩蘆,以作尔祉。夫移风易俗,莫若于此。往只厥命,御于邦国。虽疆殊坏绝,同底大和,不其美欤!今赐大晟雅乐。”这年的六月庚寅,睿宗御会庆殿,召宰枢侍臣,观大晟新乐。八月己卯,睿宗下诏:“今大宋皇帝,特赐大晟乐文、武舞,宜先荐宗庙,以及宴享。”十月戊辰,亲阅大晟乐于乾德殿。癸酉,亲裸太庙,荐大晟乐。 传人高丽的大晟乐,是文舞、武舞两种。刘呙《大晟乐书》“十二图”中,有文舞、武舞二图。“文舞九成,终于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武舞九成,终于偃武修文,投戈讲艺。”①大概开始时传习未精,因此到政和七年,又要求“习教声律”。据《高丽史.乐志》称,当初赐大晟乐,“宋朝惟寄衣冠乐器,本朝不知肄习。承旨徐温人宋,私习舞仪而传教之,其进退疏数之节,无所凭依’似不可尽信”。这样的音乐交流,已不能同熙、丰期间派乐师伶人到高丽传艺数年的情况相比了。 除了大晟乐文、武舞,《高丽史。乐志》所载宋人词曲中,赵企《感皇恩》,李甲《帝台春》,晁端礼《黄河清慢》’都作于徽宗时期,当与大晟乐先后传人。晁端礼于政和三年(1113)除大晟府协律郎,不克受而卒。他的《黄河清慢》,是大晟府徵招、角 招二调中的一个乐曲。这是《高丽史.乐志》所载宋人词曲中,唯一可以确认的大晟府所制曲。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孙觌《鸿庆集》四十二卷。注云:“大观三年进士,政和四年词科。《代高丽谢赐燕乐表》,脍炙人口。”孙觌这篇《代高丽王谢赐宴乐表》,传世的《鸿庆居士集》各种本子,均未收录。今见于缪荃孙所辑《鸿庆居士集补遗》(《常州先哲遗书后编》),有云:“出大晟之珍藏’作朝鲜之荣观。兜离一变,慈惠均欢。荡荡乎无能名,虽莫见宫墙之美;欣欣然有喜色,咸闻管龠之音。’’盖指宋赐大晟新乐而言。宋徽宗的两个诏书和孙觌的《代高丽王谢赐宴乐表》,罕见征引,本文故特予举出。 上面是北宋与高丽音乐及词曲交流的大致过程。这种交流,盛于熙宁元丰,元祐间暂时受阻,崇宁大观以后,则又一度复盛。《高丽史·乐志》中宋人词曲传人高丽的时间,与上述过
作者: 叶德辉著
出版社:岳麓书社,1999
简介: 姑苏之山,崱屴而秀润;太湖之水,清驶而柔腻。故其人物颖异,风气敦朴。子美卜沧浪而居,贻上以渔洋自号。籍隶他省者尚恋恋不忘兹土,况木本水源之所自出乎!叶焕彬吏部,宋石林先生之裔,世居洞庭东山。封公于道咸之交,避粤寇之乱,贸迁湖南,而卜居于会城长沙。焕彬以湘潭籍成进士,观政天官,而不乐仕进,养亲家居。精研经义、字学、舆地、文词,旁及星命、医术、堪舆、梵夹,无不贯通。凡经籍、金石、书画、陶磁、钱币,无不罗致。手辟郋园,擅水木明瑟之胜。兄弟子侄相与赏鉴,为人生第一乐事。海内知好,莫不羡其清福。近岁湘省兵乱,湘民迁徙靡常,而焕彬遂还苏垣故居焉。夫苏垣固学术一大都会也,考订家自惠氏父子至宋于庭、陈硕甫,校勘家自陈景云至顾千里、张绍安,收藏家自徐传是至黄荛圃、汪阆原,均非天下人所几及。焕彬于书籍镂刻源流,尤能贯串,上溯李唐,下迄今兹,旁求海外。旧刻精钞,藏家名印,何本最先,何本最备,如探诸喉,如指诸掌。此《书林清话》一编,仿君家鞠裳之《语石》编,比俞理初之"米盐簿",所以绍往哲之书,开后学之派别,均在此矣。荃孙于版本之学,亦有同嗜。丁卯川闱,策问《文选》一条受知李顺德师,以目录之学相勖。孜孜矻矻,五十余年,未尝稍懈。读君《清话》所已言者,无不如吾所欲言,亦间有未及知者。守"宋廛一民"之微旨,薄"重论文斋"之陋说,则心心相印也。焕彬不以避兵为苦,而以还乡为乐。草窗侨居苕上,犹成鹊华之图;百诗久贯山阳,复以潜丘自号。昔人羁旅天涯,且寄慨于故里,如君实践,能有几人!然苏省学术今已中衰,得君振而起之,是所望也。岁在着雍敦牂日长至,江阴缪荃孙序。
作者: 缪荃孙著;黄明,杨同甫标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简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代典籍浩如烟海。面對大量的書籍,如何進行保存、整理、流傳和運用,就顯 得頗為重要。我國自古有重視藏書的優良傳統。除宫廷官府專藏之外,私人藏書蔚然成風。歷代藏書家往往耗盡財力和心力,窮搜秘本珍籍,手自编目、題跋、校勘,甚或抄寫、刻印,以廣流傳,對於保存文化,厥功甚偉。明清以來,隨着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書籍的刻印、流通和收藏均處於全盛時期,因而藏書家輩出。如明代毛晉之汲古閣、范欽之天一閣,清代錢謙益之絳雲樓、黄丕烈之百宋一廛、瞿鳙之鐵琴銅劍樓、陸心源之丽宋樓等,俱曾稱雄一時,為時人所艷羡。然而,世事無常。由於兵燹水火、蟲咬鼠啮以及家道中落等因素,私家藏書能保全者寥寥。如天一閣之被盗,絳雲樓之毁於火,丽宋樓之售於日本静嘉堂,常令後人不勝惋惜。所車藏書主人大多編撰有書目、題跋等,雪泥鴻爪,不致湮没無聞。
作者: 缪荃孙著;张廷银,朱玉麒主编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3
简介: 本书为《缪荃孙全集》的目录部分,收入缪荃孙关于目录学的著作《艺风藏书记》《艺风藏书续记》《艺风藏书再续记》《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词小说谱录》以及《唐书艺文志注》《辽艺文志》共8种。体现了缪氏在目录方面的成就,亦为后人治学提供门径。全两册。
作者: 钱仪吉
出版社:江苏广陵书社 2016年04月
简介:
有关清人家传、行状和墓志铭的资料清合集。《碑传集》,清钱仪吉编。辑清初至嘉庆间名人碑传文字而成。分宗室、功臣、宰辅、部院大臣等二十五类,计二千余人。光绪十九年江苏书局刊行。《续碑传集》,缪荃孙编。分类较钱书稍有变动,收道咸同光四朝人物一千一百一十一人。又《碑传集补》,闵尔昌编。该书除补缪书所遗的清季碑版状纪外,兼及道咸以前人物,共七百余人。1932年燕京大学研究所刊行。《碑传集三编》,汪兆镛编。
简介: 内容提要 浙江湖州南浔镇嘉业堂,为近世著名私家藏书楼。书楼主人刘承干氏,自清季肆力于??各代文献,至民国 初积书达六十万卷,内多珍本秘籍,流誉学林。自三十年代后,楼藏善本?续数出,今分藏 海内外名大图书馆。 《嘉业堂藏书志》由近代学者缪荃孙、吴昌绶、董康等赓续修撰成书。计著?嘉业堂藏书盛期所庋善本古籍 一千七百馀种,各书均记其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藏印等,或?原书序跋题织,附以提要。 此《藏书志》为稽考古籍、辨章学术之重要工具书,亦为研究嘉业堂庋藏原貌与研究近代图书事业史之第一手资料。 《嘉业堂藏书志》原稿本,独存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兹经整理点校,列为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丛书之第一种 排印出版。书后附?《嘉业堂群书序跋》,系清末至民初嘉业堂所刻二百馀种古籍之序跋?辑,亦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