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45 项 “罗宏”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宋]司马光原撰;臧瀚之等编写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2
简介:《资治通鉴故事(上下册)》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及明君圣主推崇备至的经典之作,毛泽东生前曾通读达十七遍之多,曾国藩生前多次阅读此书,并称:“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对于这么一部历史巨著,要想直接阅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资治通鉴故事(上下册)》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加以整理、组织、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叙述,让您与它“亲密接触”,在轻松阅读中,源源不尽的汲取古人的睿见卓识,在丰富深广的历史经验中,让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资治通鉴故事》这《资治通鉴故事(上下册)》,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加以整理、组织,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叙述,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既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得到趣味和快乐。
作者: 岳南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南渡北归(套装共3册)》包括了《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南渡北归(套装共3册)》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2:北归》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 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蒋梦麟、闻一多、刘文典、罗庸、郑天挺、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西南联大学潮与闻一多被刺案真相,对自由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被蓄意掩盖的历史隐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作者: 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8-1
简介: 《南渡北归》(增订版经典三卷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是著名作家岳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 南渡》(增订版)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作者: 岳南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简介:《南渡北归·南渡》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作者: 黄超,罗宏宇等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2001年4月,Borland已经正式发布了Delphi 6.0,它在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 本书主要介绍Delphi 6.0在网络开发方面的内容。 全书共分为10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Delphi网络实用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网络通信基础与Delphi 6.0新特性、COM编程、创建和使用ActiveX控件、自动化服务器与客户、WinSock开发、TCP协议及使用、常用网络控件、基本网络功能实现、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和综合实例。 本书适用于已对Delphi一般编程技术有相当了解的中、高级读者。
作者: 周国林,顾志华主编
出版社:岳麓书社,2005
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着眼于为政得失,择取治政史料,略古详今,剪裁运化,系统完备,通览政史,警诫后世。宋神宗听司马光讲读了该书部分内容之后,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欣然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曾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最后官至宰相,率史学家刘恕、范祖禹等人,治书十九载,在正史之外,参阅涉猎了稗官野史、笔记、文集、杂史诸书,凡三百二十二种之多,最终成就了它“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提要》卷四)的美誉。 《资治通鉴》描绘了战国至五代十国,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轨迹,生动刻画了这些帝王将相的治国为政,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生死悲欢的个人命运。司马光的历史观未必能被今人苟同,但书中记人则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呼之即出,叙事则词釆纵横,汪洋恣肆,抒发心怀清风穆如,长歌慷慨,渲染征战则意气飞扬,一泻千里;辞彩华美逊于齐梁,文风骨气直逼两汉。其内容思想博大精深,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阙,考评兴衰得失于前世,镜鉴往昔当今于后人,实为一部皇皇大书。 >周纪一起戊寅(公元前403年),止壬子(公元前369年),共三十五年。 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初次册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天子的职事没有什么比礼更重大的,礼没有什么比 区别上下身份更重大的,而身份:殳有什么比名位更重大的。什么叫礼呢? 纪纲就是礼。什么叫身份呢?君臣上下就是身份。什么叫名位呢?公、侯、卿 、大夫就是名位。 以四海之内这样广大的疆土,亿兆之多的民众,受天子一人所统治,即 使有超人的气力,出类拔萃的才智,没有不为天子奔走服役的,难道不是以 礼为这统治维系吗?所以天子统制三公,三公率领诸侯,诸侯制约卿大夫, 卿大夫治理士和庶民百姓,尊贵的高居于低贱者之上,低贱的奉承尊贵的。 居上位的使唤在下的如同心腹使手脚运作,如同树木的本根制约枝叶一样。 居下位的奉事在上位的,如同手足卫护心腹,如同树木的枝叶庇荫本根,然 后才能上下相保护而国家得以治理、安定,所以说,天子的职事没有什么比 礼更重大的。 周文王编次《周易》,把《乾》、《坤》两卦放在首位。孔子为《周易 》作系辞说:“天尊高地卑下,乾坤便安定一r。地卑下天尊高已陈列,贵 贱也就确定位置了。”这是说君上臣下的位置确定如同天尊地卑的不可改变 一样。《春秋》里抑制诸侯,尊重王室,为王的人势力虽已微弱,却位列在 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圣人;对君臣的上下关系从来都是念念不忘的。如果没 有像夏桀王、商纣王的残暴,为臣的商汤、周武的仁厚,人们归附仁厚的汤 、武,天意安排汤、武取代桀、纣这样的情形,按君尊臣卑的名分,应当是 臣下对君上只有守臣节伏死罪而已。所以如果以微子启代纣为商王的话,那 么成汤就总是配天享祭的王者祖宗,如果以季札为吴国国君,那么太伯就永 享宗庙祭祀,然而这两个人宁愿亡国而不做国君的原因,实在是以为礼的大 节不可以打乱。所以说,礼没有什么比君臣之分更重大的。 礼,可以辨别贵贱等级、序列亲疏关系,裁定一切事物,制订各种事务 ,不用名号就不能显示它,不用器物就不能表现它;以名号来称呼它,以器 物来区别它,然后使上下尊卑鲜明而有伦次,这就是礼的大典式。名号和器 物的准则既亡失不复存在,那么礼制又怎么能够独自存在!从前仲叔于奚对 卫国有功,他辞去赏赐给他的食邑而请求给予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赏给他 食邑。只有名号和器物不可以给人,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政诒权力亡失,那 么国家随之灭亡。卫国国君等待孔子治理国政,孔子想首先正名分,认为名 分不正则人民连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明j里。繁缨,是小器物,而孔子吝惜 它;正名分,是小小的事务,而孔子要先实行它:实在是因为名分器用的规 范搞乱之后,君臣上下的关系便不可能保持的缘故。一切事物没有不是从细 微发生而至显著时见成效的。圣人考虑长远,所以能谨慎地在事态隐微时就 治理它;众人的见识浅近,所以必然待到事态显著了之后去挽救它。在隐微 时着手治理它,那么用力少而功效多;在它显著时去挽救它,那么竭尽力量 而不能奏效。《周易》里面说:“当践踏到地面的白霜时,意.味着大地凝 结坚冰的严寒就要到了。”《尚书》说:“每天都有隐微的事情发生。”说 的就是这类情况。所以说礼没有什么比名号更重大的。 痛心啊!周幽王、周厉王失去大德,周朝的政道一天天衰败,纲纪散失 毁坏,居下位的侵凌居上位的,居于上位的人权力衰落,诸侯专擅征伐大权 ,大夫专擅诸侯的国政,礼制的大体十分之七八已丧失。然而周文王、周武 王的宗庙祭祀仍能绵绵相连不断,大抵是由于周代的子孙们还能恪守名分的 缘故吧。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前,晋文公对周王室建有大功,向周襄王请求 死后能像王者一样用通隧道下棺柩的礼仪,周襄王不允许,说:“这是表明 天子不同于诸侯的礼制啊,没有更代周室的德运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 你所厌恶的啊。不然的话,叔父你自己有辖地而尽可修隧道,又为什么来请 求呢?”晋文公因此惧怕而不敢违抗。所以从周王的辖地说来不比曹国、滕 国大,以周王的民众说来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历了几百年,仍旧为天 下宗主,虽以晋、楚、齐、秦的强大而不敢侵凌它,是什么原因呢?只因名 分还存在的缘故啊。至于如季氏在鲁国,田常在齐国,白公在楚国,智伯在 晋国,他们的势力都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终不敢这样做,哪里是他们 势力不够或心不忍呢,只不过是畏惧冒犯名分而天下共同诛伐他们。现在晋 国大夫侵凌、蔑视他们的国君,瓜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伐他们,又宠护加 爵秩给他们,使列位于诸侯,这是人人都知晓的名分既不能保守住并且把它 抛弃掉,先王的礼制至此已丧失殆尽了。 或者认为正当这时,周室衰微积弱,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已强盛,虽 想不容许他们立为诸侯,这能做得到吗!这看法很不对。韩、赵、魏虽然强 盛,假如他们不顾天下人的诛伐而侵犯礼义,那么就会不向天子请求而径自 立为诸侯了。不向天子请准而自立为诸侯,那就成为狂悖逆乱的臣子,天下 假使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国君,必然会尊奉礼义而征讨他们。现在是他 们向天子请求而天子许诺了他们,是受天子的册命而立为诸侯的,又还有谁 能够去讨伐他们!所以韩、赵、魏列为诸侯,不是韩、赵、魏破坏礼制,而 是天子自己破坏了礼制。 唉!君臣上下的礼制已经败坏了,那么天下的人便以智谋实力相争为一 时一地的强主,于是使圣贤的后代原已列为诸侯的,他们的国家没有不被泯 灭,他们的人民离散死亡几乎没有余类,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P1-3
作者: 俞剑华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中国绘画史》讲述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若从新石器时代用毛笔之类的工具绘制仰韶文化彩陶绘画算起,至少有5 000年的历史。而绘画史籍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史。继其之后,有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明·朱谋垔《画史会要》,清·徐沁《明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等等。以上史籍均为断代史,基本上传承张氏之方法,多记叙画家传记而兼论绘画理法及遗闻轶事之类。而真正以科学方法系统地研究我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最早的一部与中国绘画史有关的著作是1901年出版的曰·大村西崖的《东洋美术史》中所论及中国美术绘画部分,虽“失之太简”,却拉开了中国绘画史研究之序幕。1913年出版的日·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之《支那绘画小史》(中文版称《中国绘画史》,正中书局1937年版)当推为首部中国绘画史专著。1925年由翰墨缘美术院出版的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与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原来都是出于教学之急需,依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之本,并有所增损,编译而成,本非个人著作。192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实为空前之巨著,议论透辟,叙述详尽,且包罗宏富,取材精审,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可谓中国绘画通史之开山祖师”。
作者: 包存宽[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 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政府社会 、经济和环境决策水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从环境可持续以及实际操作的角 度讲,可持续发展评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重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判断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环境可 行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二是对环境政 策(包括环境法规、标准和规划等)进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判断环境政策 的社会经济可行性。前者称为战略环境评价,后者称为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 影响评价。 本书首先研究了政策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学体系,包括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质量管理;然后分别从社 会经济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两个角度,就基 本理论、程序和内容、关键技术等三个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实施与管 理框架体系;最后,通过小城镇“三集中,败策、环保“三同时”策的环境 影响评价以及“两控区十五”规划、关闭小造纸厂的环保政策的社会经济影 响评价等四个案例研究,初步应用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实 施框架。 本书可供各类政策、规划编制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尤其是从事环保政 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人员,以及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政策制定与政策分 析、战略环境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人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 参考。
作者: 江晓敏主编;南开大学图书馆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丛刊从南开大学馆藏清人别集数百种中择其稀见者选录161种。其作者上起清初,下迄清末。作者身份各异,有尚书、御史、状元、进士、贡士、隐逸、遗民、道士、释子以及妇女等。除陆圻、余怀、张伯行等少数知名人士外,大多为不见经传之一般文人,故其所作,颇少藻饰。但其题咏、序跋及唱和者又颇多出自名人之手,如毛晋、周亮工、钱大昕、卢文弨、方东树、林则徐等,不仅可备了解此集及其作者之大概,或可补重要人物记事之不足。其版本有抄本、刻本、写刻本、活字本等。自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至民国,历朝不缺。其文体涵盖较广,有诗赋、传记、书序、记事、杂剧等多种。为方便读者,每种分别撰写提要一篇,记作者生平经历,学术交游,集中大要等。丛刊搜罗宏富、类型多样,无论研究版本异同或检索证史、佐史之史料,都可作为有利的参考资料。
作者: (清)彭定求等编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在编纂上还是存在着诸如误收、漏收、作家作品重出、编次不当、文字舛误等问题。为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的需要,对这部清人编的《全唐诗》做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 全唐诗是在清康熙时期,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紘、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10人奉敕编纂,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成书,不足两年而成此书;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全书共900卷;以明朝胡震享《唐音统签》、清朝初年季震宜《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诗人均按时代先后排列,后附唐五代词。搜罗宏富,史无前例。全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规模宏大的财富宝藏。 全唐诗反映和记录了唐代着唐代两百余年异彩纷呈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读书者吟诵,钻研探讨。特别是她以“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亦诗亦画,雄浑细腻的多彩画面,多少名句浑然天成,玄妙精微,使得后人对相同的景物,呃腕叹息,“不敢复题”。
作者: 朱大渭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书系》之一种,它收集和整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社会生活的各种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首先深入考察了当时民族融合等四方面时代特征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并进而全面论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衣冠服饰、饮食习俗、城市宫苑、园宅、交通、婚姻、丧葬、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节日、文娱、教育、医药等。全书搜罗宏富,考证严谨,论述精审,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简介: 在编辑这个文库时,我们在两方面下了功夫。 一方面,在选书时,我们求全,求新,求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我们不偏爱一家之言,也不只收一家外国出版社之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主干学科固然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分支学科可也不忽视。语料语言学、语言统计学是新兴学科,我们收入了专著;句法学、语义学久已有人研究,我们也找到了有关的最新著作。 另一方面,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为各书撰文导读,为读者铺平道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著包罗宏富,初学者读起来可能觉得茫无头绪。为了助他们一臂之力,本文库中每一种书我们都请专家写了一万字左右的导读材料。哪怕书中内容比较陌生,谁只要在读书前看一下导读材料,读书后把材料再看一遍,一定能弄清脉络,掌握要点。
作者: 罗宏著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研究》从现金股利分配决策和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两方面就公司价值衡量现金股利的治理效应,发现现金股利的分配能够发挥公司治理效应,有效于公司价值的提升。《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研究》的研究表面,要治理上市公司的不分配现象,提高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充分发挥现金股利的治理效应,优化公司治理水平、加强投资者保护是当前面临的必然选择。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研究》力求论证充分,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有机结合,其中一些观点和研究成果对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行为、促进我国关于收盗分配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简介:“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会热门的话题。它虽然是个外来概念,但其根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在本书中,作者沿着文化的脉络,结合其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对情商做出新的解释:首先肯定了“情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重要能力,进而细化到商业活动中,人们必须有能力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义。作者揭示了情商的两条运作规则——不平等产生情感和不公平产生情绪。这两条规则渗入人的意识,支配人的心态和行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均可见其作用的轨迹。 这本书追古抚今,包罗宏富,可谓“大文化”、“泛管理”。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必然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带来不同的启发和共鸣,从而促进读者依照情商的逻辑来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 吴贻谷,宋立人总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简介: 《中华本草:精选本(上、下册)》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总结我国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著作。由于《中华本草》所收药物种类众多,卷帙浩繁,出版周期较长,因此,我们在其中选择了535味临床常用药物,连同部分总论内容汇辑成《中华本草》精选本,以满足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掌握常用中药古今研究成果的需要。 从1989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药各分支学科的专家,依托有关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系统地对古代本草文献和现代中药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总结,医药结合,各学科通力合作,编纂《中华本草》,以期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华本草》精选本与全书一样,在编纂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为宗旨,在广搜博采古今中外有关研究资料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对药物从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如:考订药物的来源,明确主次品种,纠正药材品种的某些混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有关药物的资源情况;总结药用植物的栽培、药用动物的饲养繁殖经验;吸收了生药学及中药鉴定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研究成果,注重有关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及质量研究;综合国内外有关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药炮制学的成就作了历史性的总结;汇集当前中药的新剂型,反映中药制剂在工艺流程、方药组合、质量控制方面所达到的新水平;对历代有关中药的药性认识和临床用药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总结和阐发了各家学说,并反映当代临床研究成果。本书概论是《中华本草》全书总论相应章节的概括,药物条目一如全书按自然分类系统编排。 《中华本草》全书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而《中华本草》精选本则选集了全书中临床常用药的大部分种类,且源流并重,收罗宏富,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必将有助于临床常用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作者: 余冠英选注
简介:《乐府诗集》是现存成书最早的、流行最广而最完备的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总集。其网罗宏富、编辑精当,成功地展现了历代乐府诗的完整风貌和流变轨迹,在中国诗史上焕发出夺?康墓獠省1臼檫⑷×瞬糠肿髌罚并加以注释? 这一本选集所收的只是从汉到南北朝的乐府诗,主要的是入乐的民间作品,而以少数歌谣作为附录。
作者: 任继愈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简介: 中国藏书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中国藏书楼》的策划与编撰 肖 东 发 世纪之交,我国图书馆界和出版界联手推出了两部研究藏书文化的大部头论著:一部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底出版的由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另一部是2001年2月宁波出版社出版由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前书于2001年10月获得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我十分怀念与责编和分卷主编们一道策划、讨论、编写、统稿、校对的日日夜夜,也一直想把编撰这部书的缘起、目标、特点和体例记录下来,既可以作为一个出版选题策划的案例,又有助于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于是把《中国藏书楼》这部书的有关笔记和通讯材料略做加工,整理如下: 一、编撰缘起 明确意义 1979年,北大图书馆学系恢复招考研究生,我报的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书史。在撰写硕士论文的同时,我还写了一篇《明代刻书家小说家余象斗》的论文,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老编审林辰收到他主编的《明清小说论丛》中。林老对我后来关于中国编辑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的研究课题及成果均给予较高评价。1996年冬,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韩忠良、臧永清在林辰老师的推荐下,来北京大学找到我,商量要编一部书,题目就叫《中国藏书楼》,尽管我当时手头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还是欣然接受下来,因为这实在是个好选题。从一开始,我们就对这一课题的意义讨论得十分热烈,逐渐明确这部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 文明载体 传统结晶 我们一开始就明确聘请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担任该书主编,得到他老人家的欣然同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道"中国的藏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中就包含着它的灿烂文化。"不仅充分肯定这一选题的意义,最后还为全书写了一篇序言。归纳出中国文化的四个特点:继承、创新、融合、利群。 人类有了文明,也就有了原始意义上的文字和图书,有了图书,就开始了收藏图书的事业。在古代中国,承担图书收藏,乃至于图书管理、研究、校勘、刊行事业的主体是历代的官私藏书楼。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有相当发展的殷周时代。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由此算起,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了。中国的藏书楼收藏、保存、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保存、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藏书楼和与藏书楼共生存的历代藏书家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功德无量的贡献。中国藏书楼,是一个值得浓墨大写的题目。 中国的藏书文化传统悠久,生生不息,业绩辉煌,似一条滔滔大河,聚汇条条支流,波涛渐宽,声势渐壮,由官府藏书而私人藏书而寺观藏书而书院藏书,随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壮大发展。黄河九曲,中国的藏书事业同样历经种种磨难曲折、天灾人祸,终以百折不回万劫不灭之气势,顽强走完了自己漫长而光荣的路程,并功德圆满地完成了向现代图书馆的嬗变。 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由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个系统组成,各个系统的先后培育与发展又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密切关联,并形成各自的特点,都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分析继承借鉴。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审视中国乃至世界的今天,要发展其未来,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的藏书文化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藏书楼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主体。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中国藏书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结晶。因此,研究中国藏书楼的历史,总结中国藏书文化的经验和成就,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人类文明,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剖析功过 平息纷争 历代的藏书事业,无论官藏、私藏或是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应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然而,恰恰又是这看似铁定的事实在近代以来的诸多学者中却见仁见智、或褒或贬,纷争不断。举个极端的例子,私家藏书秘而不宣,旋聚旋散的现象,在许多著述中是被当作一种罪责看待的,不少的藏书家也由此列归历史罪人。所以如此的理由说来十分简单:既然你藏了书,就该向公众开放,就该持之以恒代代不散,否则,因为你的聚藏而使别人看不到藏书,而使藏书集中毁散,你便有过失罪责,便愧对前期当世后代。在学人的喋喋纷争中,对我国历代藏书的功过是非这一重大问题却迟迟不能给出一个大致公允的、合乎历史事实的明确说法。盖棺不能论定,这或许不仅仅是历代藏书家的不幸,也是当今学术界的悲哀。 3.全面梳理 填补空白 《中国藏书楼》的编撰正是缘于对藏书业先辈创造的不凡业绩的敬仰与追怀,缘于我们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与使命感。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在为数千年绵延辉煌的藏书事业自豪的同时,常又伴生出深深的遗憾--迄今没有一部全景式的立体反映中国历代藏书事业的著作可供读鉴。中国的藏书史研究肇盛于清末,许多的前贤先学曾辛勤搜讨,多所开拓,他们或传或述或赞或论,各擅所专,建树颇丰。但囿于时代之局限,前此的有关论著总体表现为:资料堆积多,理论探析少;个体的局部的评介多,或以一人一楼为标的,或以一地一朝为局限,总体的宏观的把握少;就事论事、孤立看待者多,融汇贯通、纵横联系的少。事实证明,"藏书"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其表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存储藏"之意。从图书流通到图书利用的诸多环节无不与其密切关联。大凡访书、选书、借书、抄书、购书、赠书、征书、读书、校书、书之补阚、辑佚、编撰、刊刻,以及与收藏相关的整理加工、分类编目、题跋提要、藏书印记、藏书保护、藏书设施、藏书建筑等皆是研究藏书楼,也即藏书事业史不可忽视之内容。藏书家并非桃花源中人,其家世渊源、社会交游、专业联系、乃至生活时代之政治风云、学术潮流、价值取向等也与藏书活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术角度看,与藏书密不可分的更有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版本学、考据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有人统称之"治学之学",不无道理。因而可以说,藏书楼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4.仁人爱物 光照后世 该书编写过程中,曾于1998年12月在杭州大学开过一次"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五位分主编出席了这次会议,编委来新夏先生特别强调藏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是自然形成的。其中的人文思想贯穿始终,仁人爱物 光照后世。其人文精神表现在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重视文化价值是私家藏书活动的基石,也是"仁人爱物"的一个前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私家藏书活动的人文精神在反文化环境里的集中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表现为私人藏书家千方百计地收集、校勘、刻印、保护图书,他们还以增值文化为己任,在版本学、目录学、辑佚学、校勘学、辨伪学、考据学等诸多的治书之学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于这方面的体会我后来又写了一篇论文《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在第二届"北大论坛上发表,此不赘述。 二、组建队伍 统一认识 编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招贤纳士,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完成选题的关键。我们首先集中了一批对中国藏书文化感兴趣的学者组成编委会,就任各分卷主编,分工协作,开展研究。这支队伍包括当过书目文献出版社副总编,写过藏书家传略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副主编李万健编审;才华横溢、头脑清晰的袁逸和张志强,前者是浙江省图书馆研究员,后者是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著有多部藏书楼史和图书馆学专著的深圳市图书馆长吴晞;对佛教道教藏书及家谱、方志写有专著的徐建华;对明清政府藏书、刻书了如指掌的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朱赛虹;多年讲授并著有版本学讲义,精通古籍整理的姚伯岳;与姚伯岳同在北大善本室的刘大军,他在写此书期间到韩国攻读取得博士学位;另一位学过法律和历史对元史颇有研究的博士张积;还有扎实肯干的北京社科院图书馆副馆长何东红,编辑出版经验丰富勤勉热心的李云;多年收集、研究安徽藏书家史料的天津图书馆研究员刘尚恒;不避繁难,编辑索引和大事记的行家里手王彦祥;后来我们还请来古籍整理专家,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韩锡铎帮助统稿。当然国内还有一些研究藏书楼的专家如谢灼华、徐雁、顾志兴、范风书等,开始我也想把他们全部拉进来,组成一个最强大的作者阵容。但因为他们已着手编另一部同类书《中国藏书通史》而作罢。我们的编委队伍堪称国内一流,有季羡林、任继愈、李学勤、来新夏、白化文、安平秋,除我之外他们都是学界泰斗,职务成果和头衔就不再一一列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保证了最后的胜利。 兵多将广是个好事,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体例就会出问题。例如,对本书书名就要有一个统一认识的过程。经过多次研讨,大家明确了所谓"藏书楼",系指历代官方机构、民间团体或私人收集典藏图书文献之处所,指称以藏书的建筑、藏有图书的建筑。 建筑学上"楼"的含义是指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的房子,不少藏书楼符合其制,如宁波天一阁、清代皇家七阁便是。但本书所言之"藏书楼"含义更为广泛,早期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后期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归之藏书楼。实际上,人们今天所常常提到的"藏书楼",也都是指的这一涵义。本书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研究、阐发中国的藏书楼的。 藏书楼建筑从初始的借用、兼用发展到后来专造专用,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专业特点,即普遍要求具有防火防潮防盗防虫等功能。 藏书楼并非皆以"楼"名。常见的藏书楼除名以某某楼外,还多以某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名之。更有一楼数名,乃至有名无楼者。而实际上早期的藏书楼都并非以楼为名,把藏书处称为某某藏书楼是到了明清以后才比较普遍了。书楼之命名深得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之精妙,寥寥数字借以传达事主旨趣欲求、性情处境,乃至书藏特色、规模等。 古代藏书楼历史大致终结于清末民初。其时,西学东渐,现代意义的图书馆相继建立,取代并极大扩展了藏书楼的社会功能。也有少数近现代藏书楼延续至今。 三、确立目标 突出特色 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一开始,出版社就明确提出:这部书是辽宁省出版局的重点图书。这部书一定要获国家图书奖。对此,我这个执行主编都有些怀疑,能行吗?因为国家图书奖是每两年从全国出版的十几万种书里评出30种正奖,80种提名奖。基本上是千里选一,实在太难了。我想能获提名奖就很不容易。目标确定就要付出艰苦努力。如何保证质量,编出特色是关键。 百余年来藏书学术领域无数的优秀成果给我们太多的启迪与借鉴,使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观看、探索藏书事业的历史,使得起点更高,视野更远,少一些曲折,多一份胆气。该书之编撰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对中国历朝藏书史实加以发掘、汇通、总结,综论千年典故,评说百家盛衰,力求更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藏书楼概貌。经过多次研讨,我们明确追求的特色有三: 1.资料上集大成。要通过广泛网罗、集成式地汇总、合理地编排已知有价值的所有资料,为读者奉献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史的著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2.体例上有突破。在全景式地展现历代藏书楼全貌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重要书楼施以浓墨,展现其在中国藏书史,乃至于文化史、学术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历史地位。在述与论的关系上,加大论之力度与篇幅,不仅有一览众山式的俯察概论,更有多视角、多侧面的细微剖析,象"藏书家的藏书观"、"藏书之来源"、"藏书与书商"、"藏书与借书"、"藏书与刻书"、"藏书与书厄"、"藏书与版本"、"藏书与书目"、"藏书与校勘"等分论的内容,会令人对藏书家与藏书事业之了解更深入、透彻,更具立体感观。 3.学术上有出新。汲取已有各学术成果,推出一己之得,一家之言。本书各篇章中多有新得,如对历代私家藏书的是非功过,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不无偏颇或武断之论,本书无意充当仲裁,但也不搞"述而不作"的中庸掺和,而是审视历史,以作者的眼光与思考亮出自己的观点。 因为我们是化整为零、分撰稿、各负其责,所以进一步明确全书的主题立意,选材取舍,特别是体例风格,十分必要。体例合理,分工明确,文体对路,交上稿来,可避免动大手术,因时间紧迫,更不允许返工。 四、体例创新 力求辩证 在体例上如何突破创新,分卷主编们进行了多次研讨,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对辩证关系 1、 总与分,综述与专论 全书分三大板块:上编是藏书论,分四大系统概述藏书楼的产生、兴衰、特点及贡献;中编是中国藏书楼发展史按朝代分期,先概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藏书活动,然后分系统介绍重点要藏书楼(家);下编是附录,包括藏书大事年表、藏书楼索引和藏书家索引。 上编藏书论,多次讨论的是有"总论"还要不要"专论",即对藏书文化中某些特有的现象,深入发掘,局部透视,进行专题论述。袁逸研究员认为:"藏书史研究至今,唯此领域尚未经开拓,虽难度不小,但大有可为,讲'赶超',讲'位势',论'突破',此乃关键之一。若纳入'概述'中则无以深论细究,且整个'概述'谋篇布局都会难以均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增加'总论'的分量,否则与后面两板块相比,开头过于单薄,难免有头轻脚重,有尾大不掉之感"。他还拟出如下几个题目:藏书史研究史、藏书理论及文献、楼斋名、藏书目的论、藏书来源、借书、书贾的作用,古情结、藏书印、藏书家与著述家、藏书家与出版、地域优势论(藏书家的集群)、历代书厄……。最后由袁逸、朱赛虹、曹之、肖东发分别写出,构成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 2、 要与全 重点与一般 中编藏书楼发展史,介绍历代主要藏书楼(家),是本书的主干,首先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写好概述,尽可能避免重复老调,不拘长短,唯求准确,要写出特色。这一部分很重要的思路是突出重点,不必求全。以往的几本《藏书家传略辞典》优点是收录较全,网罗宏富,缺点是主次混淆,过于细碎,臃肿杂乱。而本书的特点是突出主线,体现发展脉络,写出气势。重点藏书家可多花笔墨,有逸文掌故可展开,中小型藏书楼(家)概述中一带而过,放到第三部分"名录"中反应即可。 各时代藏书楼如何避免写成条目式。可以按"组群"来写,如按地域(如南宋江浙一带并起的几大藏书家,清前期江苏,特别是吴县、常熟、苏州一带,浙江、杭嘉湖一带,安徽等地的藏书群体),还有家族型(祖父子孙、夫妻、兄弟、族亲等)借鉴史传中合传和附传形式,结合论述,既可避免单调,亦可发掘深度。 3、 深与浅 学术性与通俗性 所谓深,是指要有学术性和专业性,这种题目的书写深容易写浅难,因为有一个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和扩大读者群的目的,所以该书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要比专著写得浅显些,要比教科书活泼些,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读者对象是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社会一般读者,不一定仅限于图书馆专业人员,所以要写得通俗生动。具体而言,不是大量引用古书原文,避免注明参考文献及出处,有些古文径直译成通用的现代汉语表述,除非较短的易懂的古文短句,可保留原文,更不搞繁琐考据,注意人名、地名、年代、数字的准确。 4、 史与论 资料与分析 全书主要部分是用概述性说明文体,述议结合,有史有论,论必有据,提倡在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以形成观点,但又要少发空议论。当代著名藏书家田涛曾说:"我们民间藏书家喜欢这样的书,它将史论与工具性集于一身,既有理论也方便实用查阅.本身也有收藏价值。'学下民间',很多时候是学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我以为民间收藏图书始终延续的原因,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5、 图与文 阅读与检索 现在的读者都喜欢图文并茂,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求选择一些配合正文的插图,包括藏书楼建筑、藏书家人物图像、重点书影等。提供图片最好在正文旁注明某图及其出处、线索。我们为读者着想,对本书涉及的藏书楼藏书家编辑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列,使该书具有工具书的作用,以体现我们学图书馆专业的作者重视书后索引的学科优势。有位读者在其《论书后索引在现代编辑出版中的意义》一文中就把《中国藏书楼》作为正面案例加以论证。他写道"当我们在阅读三卷本,共计150万字的《中国藏书楼》时,不管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作为非专业的读者,都不可能从头读到尾,但是却可能对其中的某些藏书家和藏书楼比较感兴趣,如果没有书后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索引的话,要找到其中的某位藏书家或特定的藏书楼就比较困难,即便偶然找到了,也不一定全面,因为还有可能在书中的其他地方也论述过。而《中国藏书楼》书后附有系统的藏书家和藏书楼两个索引,从而使这本有"论千年藏书、评百家盛衰"知识性的《中国藏书楼》,也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能够通检中国历代藏书家和藏书楼,为非专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开辟了捷径,同时也扩大了读者范围。如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里面轻松而惊喜的发现,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藏书情况,可以分别在21,22,296,1418页的地方了解到。爱日精庐的藏书演变和历史源流则可快捷的在书中262和1518页找到。" 为达到预期目标实实在在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仅校对统稿一项,我们就先后在北大和沈阳集中过四次,还聘请了中华书局及沈阳市文联的老同志,校对高手统校四次,先后加一起校对八九次。这才使书稿达到差错率栽两万分之一以下的评奖标准,否则不可能入围。 五、藏书贡献 永载史册 这部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这里限于篇幅,仅提一点,就是对古代藏书家的作用和贡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藏书文化的历史作用,若抽象泛言之,则可以说其对我国历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无疑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国民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限于篇幅,仅举一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即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藏书事业在其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 实在应予充分的肯定。发明源于需求,正是缘于社会对书籍的广泛而大量的迫切需求,正是在以官、私藏书楼为主体的巨大需求市场的刺激下,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才得以萌发并逐渐成熟、广泛应用。历史清楚地显示,唐代及唐以前的书籍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饥渴状态,处于一种典型的供方市场,直至宋明版刻大盛,才逐步扭转这种状况。历代大大小小的无数藏书家在汲汲忙碌于收书、藏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充当了伟大发明的催生婆--一个光荣的角色,一份集体的荣誉。 藏书家的历史作为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同的考察角度得到的会是不同的结果,在该书专论中,我们将视角固定在图书典籍上,不难发现,藏书家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历代典籍的保存、传播、完善与生产等方面。在此简述之: 贡献之一,典籍的保存。这在秦汉时期即已有显著表现,秦始皇焚书坑儒及随后的严厉禁锢政策,使古代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规模毁损,如此高压血腥之下仍有许多的藏书家敢冒杀头危险将大量禁书藏于夹墙、地窖、山洞等处,为中国典籍的流传保存了至为宝贵的火种。西汉武帝首开征书之路。征集的对象主要便是这批民间藏书。"百年之内,书积如丘山"。也正是这批珍贵的先秦遗藏,奠定了汉王朝国家藏书的基础,并由此繁衍出以后历代无数的典籍,说藏书家的贡献巍如丘山,实不过份。 再以宋元刻本为例,今天保留下来的数以千百计的宋元刻本,它们中的每一种每一册都是历经众多有名无名的藏书家之手,如接力赛一般层层递传下来的,尽管在递传过程中因种种天灾人祸可能毁损惨重,但这恰恰又说明了藏书保存的极大不易与艰巨。以单一藏书楼论,宁波天一阁是一个典籍保存的范例。虽有《四库全书》征书,近代失盗等重大减失因素,天一阁历经四百余年保存下来的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大量明代典籍在当今世界仍是独一无二的孤本。清末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冒战乱烽火奋不顾身抢救出大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业绩,更是突现了藏书家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江南三阁,文澜独存,这实在是藏书家树起的一座丰碑。 贡献之二,典籍的流播。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借阅之途,从北宋的李氏山房到清末绍兴的古越藏书楼,不少的藏书家通过向公众、社会开放形式,捐私产为公益,以传布为己任,使一家之藏为众人所用,极大地扩大了典籍的受众面与利用率,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二是借抄之途;三是刊印之途,均不赘述。 贡献之三,典籍的完美。仁人爱物,珍惜字纸可以说是我国儒家文化的一种悠久传统,体现在藏书家身上,便是普遍的毫无例外的对图书的宝爱、珍惜、视若生命、护如眼目的情结。归结起来,历代藏书家对图书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图书的爱护、对图书内容的校勘补正、三是对残缺图书的搜访集全等方面。 贡献之四、典籍的生产。即指利用藏书在治学探索的基础上,以著述、汇编等形式创造出新的典籍,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内容、新的财富,提供更多积累。 贡献之五、典籍的捐公。进入现代,众多的私人藏书家爱国为公、服务民众的意识更加强烈而自觉,他们纷纷以私藏捐奉国有,难以数计的私家藏书遂以百川归海之势汇聚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国有图书收藏机构,藏书家以自己慷慨无私的壮举为中国私家藏书楼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浙江,留存现代的著名藏书楼如范氏天一阁、刘氏嘉业堂、孙氏玉海楼、黄氏五桂楼、冯氏伏跗室、朱氏别宥斋、余氏寒柯堂、李氏萱荫楼、王氏冶庄楼、张氏铁如意馆等数以百计的私家藏书楼在建国后踊跃将各自的珍藏乃至自家藏书楼捐献国家,浙江图书馆丰富而具特色的古籍藏书中,私家藏书的捐赠构成了主要的基础。 清末,陆树藩将皕宋楼珍藏顷数售予日本静嘉堂文库,令国人疾首扼腕,痛惜不已。这一世纪悲剧从反面警醒、激发了无数藏书家的爱国、爱民族的情感,随后不久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售归江南图书馆的事例便是鲜明的参照。对许多以各种方式将藏书售予各类国有图书馆的藏书家,人们同样抱有敬意与感激。 私家藏书楼的历史使命因现代图书馆的崛起而结束,私家藏书楼的生命却因融入了现代图书馆而永续延绵、生机无限。私家藏书的作用与贡献也因此无有穷尽。 我们用这么些篇幅来例证、表彰历代藏书家对中华典籍保存、护惜、流传之功德,并不意味一好百好,对其历史的局限、人格的弱点视而不见或捈脂粉饰,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全面地、历史地、恰如其份地评价藏书家的作用,才必须理直气壮,实话实说。先前对于藏书家的历史贡献的表述太过简略、空泛,而对于藏书家的一些缺失则似过多显夸、过多指责、过多苛求。藏书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秘惜吝借等缺失相对于他们的历史贡献而言,只是大河中的支流,森林中的灌木。 私人藏书家、刻书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认真研究充分肯定。正如后人所说:如果没有这么一支数量大、文化素质高、事业心强、态度严谨的藏书家刻书家队伍,没有他们所建树的一切,流传下来的古籍肯定没有这么多,古书的质量也不会这么精,古籍的作用肯定不如现在这么大,校勘学、版本学、考据学、目录学以及古籍整理工作的发展水平,肯定达不到现在这样的高度。 这部书只能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我认为中国藏书楼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作者: [英]Geoffrey N.Leech著;秦秀白导读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简介: 在编辑这个文库时,我们在两方面下了功夫。 一方面,在选书时,我们求全,求新,求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我们不偏爱一家之言,也不只收一家外国出版社之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主干学科固然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分支学科可也不忽视。语料语言学、语言统计学是新兴学科,我们收入了专著;句法学、语义学久已有人研究,我们也找到了有关的最新著作。 另一方面,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为各书撰文导读,为读者铺平道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著包罗宏富,初学者读起来可能觉得茫无头绪。为了助他们一臂之力,本文库中每一种书我们都请专家写了一万字左右的导读材料。哪怕书中内容比较陌生,谁只要在读书前看一下导读材料,读书后把材料再看一遍,一定能弄清脉络,掌握要点。
作者: (清)陈昌绅编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简介:《分类时务通纂》是编纂于清光绪年间的一部类似百科全书式的书籍。编纂者陈昌绅,字杏荪,浙江钱塘人。光绪十二年进士,编修。曾掌教于上海龙门书院。 所谓“时务”,就是时下当务之急,亦即变法图强呼唤新型人才之需。作者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融会古今、贯通中西之旨,将自己十余年间所积之佳卷分编为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大类,各类之下又细分纲目,博采广录历代名臣策论、奏疏,各国新闻事实及各种实务知识,所收策论、奏疏则有“论变法为中国第一难事”、“论不变法之害”、“时危势迫疏”、“力戒因徇疏”、“救时八策疏”、“整饬吏治疏”、“论八旗生计”、“均赋议”、“说赈”、“备荒议”、“论八股之废”、“论治水”、“绥边十二策”、“新民之法”、“养民之法”、“安民之法”、“译书事例”等等;各国新闻事实则包括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礼俗等等;各种实务知识则包罗万国公法、中外约章、各国邦交、贸易往来、各国军备、中西年表、赛奇会(即万国博览会)、税收、钱币、电报、邮政、报馆、矿务、铁路、各种工程、各种制造以及天文、算学、化学、电学、重学、汽学、声学、光学、医学等专门知识。总之是包罗宏富,既集此前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累代盛衰兴亡之故、各国富强之基础、沿革之起讫之大成,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多角度、多层面的存照,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
作者: 田建平,张金凤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史略(1938-1945)》收录了1938年至1945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的历史和资料,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等,资料上搜罗宏富,注重对历史真实、历史情境与历史细节的再现,注重对原史料的客观展示,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场,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就像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直接威胁侵华日军战略要点,成为敌人心腹之患,给敌人以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