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28 项 “艾青”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孙绍振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作者以文学形象问题开篇,阐述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诸多理论,如表达力、想象力、审美价值、审美规范等。作者特别重视对文学文本的微观分析,从《诗经》到朦胧诗,从李白、杜甫到艾青、王蒙,从托尔斯泰到马尔克斯,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文本均有涉及。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对一些传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质疑与批判,揭示其不合理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点和审美范畴,体现了批判与超越的魅力。全书幽默风趣,热情洋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大学名师手中,其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一所大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那些大师身上。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本书是其中之一。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了名师讲课,也可以弥补一下遗憾了。更多>>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简介: 《中国文学通史》十二卷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是我国将各民族文学包括台港澳各地区文学都纳入研究视野的文学史著作。参加编写的人员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的研究人员外,还邀请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福建、广东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部分学者。全书从先秦写到当代,规模宏大,篇幅浩繁,资料致力丰富翔实,观点追求科学明晰,评价努力实事求是,为积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夙愿而成。为便于读者阅读,现将编写过程的若干认识和思考分述于下,以为序。 一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璀璨文明的古国之一。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过一代又一代灿烂的文学景观。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原始诗歌,到《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的散文,以迄汉唐以后涌现的大量作家作品,无论是乐府、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元明以来的戏剧,无不名家辈出,佳作连篇,有如峰峦迭现,云蒸霞蔚。近代百多年来,尽管国家民族遭受侵凌,随着仁人志士不断振臂而起,救亡图存的呼声伴随革命的风雷震撼神州大地,文学从古文诸体裁的衰落中也如火中再生的凤凰,以焕然一新的身姿翩翩飞舞,重又呈现蓬勃的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经历空前未有的深刻变革,文学经过新的时代的洗礼和痛苦的蝉蜕,更迎来了新的繁荣。我国是世界上具有几千年连绵不绝的丰富多彩文学传统的少数国家之一,也是多民族的国家之一。历代我国文学的出色成就,都是中华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有力手段。一定时代的文学总生长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它是一定社会文化土壤上凝结的人类精神的花朵。迄今考古发掘已经证明,我国文明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除了早就认定的黄河文明外,其时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不但有石器、陶器,还有相当规模的祭祀和丧葬文化以及初步的龙形玉器;长江以南还发现了以良渚文化和巴蜀的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已发掘出六千年前的城市遗址。巴蜀三星堆的青铜器更以其有别于中原的独特造型显示了古代长江上游文化的灿烂。 在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内,自古便居住着许多族群部落。他们都以自己的文化创造、滋育和发展了中华文明,而作为今天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本身就是历史上许多族群部落逐步融合而成的。最初它是古代生活于中原一带的华夏族。当时华夏族的史籍把活动在他们四方的族群部落分别叫做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实际上,东夷又细分为鸟夷、莱夷、淮夷,生活在从河北、山东到江苏长江以北的地带;被称为南蛮的民族包含长江以南的越族、苗族、濮族等多种部族;被称为西戎的则涵盖生活在西北和西南的羌、氐和后来被称为回纥、吐蕃等民族;而被称为北狄的则既有东北地区的貉族、肃慎,也有后来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民族。据考,作为古代华夏族祖先的炎帝和黄帝的部族,前者原是西戎分支的羌族,进入中部地区后,与来自南方的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不断发生冲突,被迫退到今天河北的涿鹿之野,后得到来自西北的黄帝族的帮助,打败了蚩尤,才建立了炎黄的部族联盟,但后来炎帝族又被黄帝族打败。这些部族的子孙在中原、华北地区就逐渐融合为后来的华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存于今天中华大地的古代各族群和民族既互相征战,也互相交融,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断有密切的来往,随着子孙的繁衍,有些民族迁移了,有些民族出现了分支,于是便逐步形成了构成今天中华民族的汉、满、蒙古、回、壮、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都为辉煌的中华文学不断增添耀目的光彩。 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诗经》是春秋时代经孔子删选而编成的。作为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的部分便收有周代十五国的民歌,它的产地就超出原华夏族的地区。而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是楚国人,当时楚国被中原华夏视为“南蛮舌之邦”,其族群多属古三苗所处的荆蛮地域,其风俗文化和语言都与中原地区有别。而长江以南曾与楚争雄的吴越,其先民史载有“断发文身”之俗,与中原民族也有差异。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统一。及至自汉至唐,中经魏晋南北朝,既存在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汉族统治势力进入其他民族地区的状况,也出现北方和西北各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原在中原的汉族不断向四方迁移的状况,从而使中华各民族在大疆域内进一步融合。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不独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意义,也带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样,参与文化交往和文学创造的,就不仅仅限于华夏族或汉族。唐代李氏王朝建立后,不仅册封内附民族的君长,还任用多民族官员,文化上更有海纳百川的气概。自唐至清,北方游牧民族在关内相继建立王朝的便有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清(满族)。这些民族与汉族杂居,且有滞留福建、两广、云贵各地的。正是在各族人民分处各地又相互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千百年来中华大地的各个族群和民族都创造有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固然拥有大量的作家作品,各兄弟少数民族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作品。例如,三大英雄史诗——藏族、蒙古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此史诗,藏族称为《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称为《格斯尔王传》,虽同一源流,但在两族口头相承的发展中有某些差异的衍变。、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此外,南方民族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也很有影响,尤其是新近发现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还涌现了像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等许多著名的古典名著以及著称于世的许多卓有贡献的作家。进入近现代,各民族文坛尤人才辈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友爱的真正实现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迄今五十六个民族差不多都已拥有自己相当数量的作家群。他们以各具民族风采的文学创作,为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学做出新的贡献。 当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差别和不平衡,其中也包含历史上各民族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学贡献与影响也有所不同。占有我国人口十分之九以上的汉族,由于它的经济、文化各方面比较发达,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有更多的贡献与影响应是自然的,但其他民族也以各自的文化和文学特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傣族、苗族、彝族等诸多兄弟民族的史诗创作,便堪称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如马克思所说:“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8页。因而各民族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里,它们都有难以重复生产的文学艺术佳作,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学难能可贵的珍品。像藏族史诗《格萨尔》长达百万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毫无疑问,许多兄弟民族史诗都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骄傲。无论神话、故事、传说还是歌谣,少数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作品,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还得到精益求精的不断加工,从而也构成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 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还使有些文学作品成为多民族的共同创造。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和洪水的神话在许多民族中都存在。南方有些民族还共有关于盘瓠的传说。北方民族还有以苍狼、大树为祖先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的同中有异,既说明它们有不同的文化谱系和源头,又说明同一文化谱系和源头在后来历史的发展中又各有分蘖,而且相互影响。如楚辞对于后来汉赋和其他文学创作的影响就相当明显。鲁迅曾指出,屈原的《离骚》比之《诗经》,“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汉唐两代气象恢宏,疆域广大,各族文学与艺术的交流更为频繁。新疆考古发掘的汉简表明,汉文化在当时已远播西域。《梁书》载:高昌“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梁书》卷五十四《诸夷·高昌传》。。而西域的杂技、音乐和舞蹈,在汉唐更大量输入中原并被汉族所吸收。南北朝时代北方诸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各族统治者都自觉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匈奴刘渊、刘聪国号北汉,刘聪乃至“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晋书》卷一百零二《刘聪载记》。。鲜卑人建立北魏政权后,孝文帝更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鲜卑人的民歌也因用汉字译文记载而入文学典籍,如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于北方民族给中原带来游牧文化的影响,北朝文风就变得雄健贞刚;而晋室南迁,大批中原的汉人到了南方各地,受感于新的环境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则使南朝文风产生与北朝相异的绮丽柔靡的特色。至于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竹枝词”,实借鉴四川巴人的民间歌谣;宋、元以来的杂剧的发展,与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喜好带表演的说唱文学有密切关系;藏族和蒙古族之略有差别的《格萨(斯)尔》史诗也证明了有关作品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近代以来,清代说唱文学的繁荣得益于满、汉等族的共同创造;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名作《一层楼》、《泣红亭》受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影响;当代汉族诗人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借鉴和吸收哈萨克族民歌,也是著名的例子;而满族作家老舍、蒙古族作家李准、玛拉沁夫等对汉语文学的贡献,更为人们所熟知,老舍乃至被誉为汉语文学的“语言大师”。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又需要文字作为符号才得以书写、保存和传播。上古时代中华各族的语言大体南北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此外,还有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其后,文字的发展既有象形字,如见于甲骨文的华夏族古文字以及云南地区纳西族东巴文字;还有拼音字,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文字。自秦以来,华夏族的象形为主的文字从篆书发展到汉代的隶书,又发展到后来的楷书,汉字逐渐成为多个民族认同的书写文字与传播媒介,而汉语也在多民族的融合中不断获得丰富与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黎锦熙曾提倡注音符号为音标的国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推广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规范的普通话,更促进了汉语的广泛应用。如今汉语已成为我国许多民族普遍应用的语言,也成为我国文学中运用最广的语言。但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各兄弟民族同样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权利,有些民族因为没有创造文字,仍以汉字来书写。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多数兄弟民族不但拥有以自己民族语言为媒介的文学,而且拥有以自己民族文字出版的文学作品。但不管用什么文字出版,不同兄弟民族的文学作品作为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仍然表现出各民族特有的生活内涵、文化风采与精神品格,表现出他们对于文学形式与风格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代各民族文学都对我国文学的整体发展做出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贡献。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应该是涵盖中华各兄弟民族的文学贡献的文学史,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文学史,而不仅仅是大陆地区的汉族文学史。本书的撰写拟向完整意义的中国文学史做出自己的尝试与努力。台、港、澳地区历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近现代以来,这些地区处于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它们的社会文化虽逐渐产生某些特色,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许多方面的文化基础,仍然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母系。它们以汉语、汉字为传媒的文学作品,当然也属于中华民族文学的宏大系统。 二 一般来说文学的形态都经历了从不自觉的“前文学”到自觉的文学,从简单形态的文学到繁富形态的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在这过程中,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也必然或先或后会发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走向更科学的演化与递嬗。 我国文学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的阶段。但我国各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他们经历各社会形态的时间并非同步,也并非全部都经历上述的五种形态。事实上,二十世纪有的民族就从原始共产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至今仍维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今天也还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曾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篇》。他很早就看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在这历史过程中,不仅文学的社会内容不断有变化与拓展,而且文学的观念和形态都不断嬗变。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意识形态还是混沌的。政治意识、经济意识、宗教意识、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往往混杂在一起。古代氏族的酋长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司法长官,还往往兼任祭司与巫祝。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有的少数民族部落中还可以见到。他们的政治、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也常常交织在一起。古人发动征战、渔猎或分配俘获物时往往举行祭典和庆祝,巫祝不但讲述神话和历史传说,还载歌载舞。这种状况下,文学活动还未独立分离出来。当时讲述神话和历史传说,或颂唱歌谣,虽然也有审美怡悦功能,但这种功能又并未被强烈地自觉地意识到,而是与政治功能、宗教功能、历史教育功能等融为一体。所以,马克思曾把希腊神话看作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后,自觉的专门性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意识才可能产生并分离出来,因而现代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便把前此的文学称作“前文学”。 我国古代的文学自然也经历了这种“前文学”阶段。散见我国古籍的许多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都是年代久远的口传作品,是属于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既有许多历史记载性的文字,也有祭祀性的文字。《诗经》的《雅》、《颂》部分,像《公刘》、《生民》等诗,就含有神话和历史传说的成分。这类作品也是作为庙堂祭典载歌载舞之用的。楚辞中像屈原加工的《九歌》便多属民间祭祀的乐歌。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主要都属政治、伦理、哲学或历史著作,但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们在很长历史阶段内一直都被视为文学。可见古代的文学观念很宽泛,与今天我们以审美为主要本质特征的文学观念有很大差异。按照今天的观念,神话传说虽可属审美性的文学,而政治、道德伦理或哲学、历史著作,除非具有丰富的形象描写,一般都难以再承认是文学了。汉代曾把学术著作视为“文学”,而别称文学性的著作为“文章”。魏晋时代可以说是向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文学转变的重要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所论的文章虽仍然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但他毕竟指出了“诗赋欲丽”的特征。而后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相继而出,都越来越深入地对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思维的形象特点进行了探讨。《昭明文选》序也指出:“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他们的论述对后人文学观念重在审美的嬗变起了先驱的作用。陆机《文赋》所论虽广泛,但谈及创作思维和灵感时指出:“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乃至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他的确抓住了文学审美性的基本特点,即借助于形象思维来传情达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他还指出在这种思维中“神与物游”,乃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诗品》对于诗歌作为审美文学的特征尤有精到的论述。他把诗的创作过程概括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把诗的表现对象看作是“照烛三才,晖丽万有”,把诗的作用夸张为“灵只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并认为“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些文论家的著作都重视词采,并将情、意、象三者统一,统视为文学具有审美魅力的特征,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上述主张不但促使后人把学术与文学分开,也把文与笔分开,并且广泛影响到此后作家对于审美文学的自觉创作。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文论家对文学的审美特征即有如此鞭辟入里的理论认识,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也许由于历史传统的惰性,后来仍有许多文论家继续把不具形象性审美特征的文章也划入文学,即如陆机、刘勰论及文体时也兼及传统的众多文章品类,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严格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文学观念的完全确立,则是近百年受到西方文学理论观念影响后经过新旧文学观念的激烈斗争才逐渐完成的。在二十世纪先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人们不难看到从宽泛的文学观念到具有审美自觉的文学观念终于确立的过程。这方面,“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崛起和西方近现代文论的译介与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文学作家更以自己越来越丰富的创作,为新观念的文学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 鉴于我国文学发展的上述具体情况,贯穿古今的文学通史的描述,便不能不顾及古代的文学观念,而不能按照今天严格的科学分类意义上的现代文学观念去划定文学的范围。进入对二十世纪文学的论述,则范围便越来越严格。本书各编所论的文学,大体反映了我国文学观念和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是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三 文学的文体也有漫长的发展过程。就文学本身而言,先民的口头文学创作自然早于书面文学。关于文学的起源有劳动说、游戏说、娱神说等等,各有各的道理。全面地考虑,文学的起源应是多种原因契合的结果。远古口头文学中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就孕育了韵文与散文、歌唱与叙事的分野,而口传文学的歌唱和叙事都带有一定表演性,所以,其中也实际孕育了后来戏剧的萌芽。迄今文学所发展的四大门类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在我国都有悠长的历史。 上古歌谣的原始语言形态已不可考。相传黄帝时代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虽是后人记载的文字,但可以看出它不但富于节奏,而且押韵。《诗经》中所收的歌谣,多属四言,间也有杂以三言、五言和六言的,节奏与韵律都很强,是能够唱的。楚辞则多四言、五言、七言,宋玉的《九辩》更有多达九言、十言、十一言的,也都押韵。后来的汉乐府多为五言诗,间也杂有三、四、六、七言,虽押韵,却见出相当自由度。汉赋虽也富于节律,但它长于铺陈,所谓“铺采摛文”、“侈丽闳衍”,故一般被目为文类。只有抒情小赋,则较近乎诗。 诗之始,源出于原始民歌。历代文人诗的发展,也多得益于从民歌吸取营养。南北朝时代,南北民歌都颇多佳作。南朝沈约长于音律,首倡“四声八病”之说,从而促进了唐代五七言律诗绝句的完成。当然,唐代除了近体诗,仍有人作古体诗。中唐又从民歌兴起竹枝词、长短句,成为后来宋词大发展的滥觞。宋词元曲可谓一种新的诗体。由于与音乐和唱紧密结合,更为讲究音韵和声律,且分为不同的词牌和曲牌。而自宋至于元、明、清,乃至二十世纪以来,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都不断有人创作。中国古代的诗歌由于汉字的特点,一般都句式整齐,能够吟唱,与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但因此,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僵化的模式,到了明清以来不免缺少新鲜的活力,也难以适应人类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复杂和现代语言词汇大量增加、语法更趋细密的走向。所以晚清之际,梁启超、黄遵宪、夏曾佑等倡导“诗界革命”,提出“吾手写吾口”的主张。应该说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白话诗的先声。自“五四”迄今的新诗在用白话写诗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试验与探索,虽不是都很成功,但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诗人发扬古典诗歌讲究意境、音韵和排比、对仗的传统,并向民歌和外国诗歌的长处多方借鉴与学习,使新诗可诵可唱,在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踏踏实实的努力,产生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就诗体而言,出现了民歌体、自由体和新格律体,后者便有四行体、八行体、九行体、十四行体以及楼梯体等等。就表现的内容及吟唱方式而言,又分抒情诗、叙事诗。前者还细分为生活抒情诗与政治抒情诗,后者又分短篇叙事诗与长篇叙事诗。依题材还分颂歌、爱情诗、哲理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诗与散文交叉嫁接的还有散文诗。今天,虽然新诗构成诗坛的主流,但不同诗体的旧体诗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作者与读者,与新诗构成一正一副、双水分流的格局。 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纪事文,如《盘庚》。由于古今的散文已涵盖抒情、叙事的散文和游记、传记、政论、杂文、小品等多种文类,所以它在我国文学中向来也是大宗。清人所选的《古文观止》,反映的大体就是前此人们的散文观念。从审美特征的严格眼光看,其中有不少是缺乏审美所必备的形象性的。不过,从传统的文学眼光,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左传》、《国语》以及后来的《史记》也都被看作散文。二十世纪的许多文学史著作多沿袭这种眼光。这从追溯散文发展的历程来看,应是必须的。或谓散文的特征就在于散,信笔由之,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要言之,散文区别于韵文者,除了内容的包罗万象外,形式上它应更无所拘束,更接近意识与口语的自由流动性。六朝以来的骈文虽有整齐对称的句式与节律,也称韵文,但长于描绘与叙事,于今文学史家往往也以文视之。而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的正是形式过于限制且一般华而不实的骈文。历代散文都有大量作家创作,明清之际小品文特别发达。“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新体白话散文无论在大陆,或在台、港、澳等地都有很大的成就,品种也更加丰富。例如出现了鲁迅等许多作家笔下的杂文,出现了如今相当流行的随笔、速写与报告文学,还出现了讽刺小品与知识性的科学小品,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散文更有两次较大的发展,散文的题材、形式和风格都更加丰富多彩了。 戏剧的产生在我国大约与古代的俳优有较直接的关系。它们以兼说、唱的表演来逗乐观众。到唐代发展为参军戏,其说唱表演已有情节。至宋杂剧、金院本、宋元南戏和元杂剧兴起,戏剧的发展更臻成熟,经历明代的传奇,戏曲角色更多,有所谓生、旦、净、末、丑等。表演和唱腔都有一定程式而又丰富多彩。明中叶以来,传奇戏曲中的昆腔(昆曲)盛极一时。实际上各地的地方戏曲,如秦腔、弋阳腔、皮簧、梆子腔、闽剧、粤剧、川剧、楚剧等,也于近几百年间发展起来。有些地区还有戴面具的傩戏,而藏族的藏戏也戴有面具。至清代乾隆末年安徽的徽班进京,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某些长处,形成了京剧。我国的传统戏曲往往都是说、唱、歌、舞相结合,并在乐器伴奏下演出的。二十世纪初,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渐繁,西方的戏剧形式如话剧、歌剧也先后引入。至此,我国舞台上各种剧种更争奇斗艳。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歌剧在近几十年来都有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更大力推进传统戏曲的革新,除改编传统剧目外,还新编不少现代剧目。六十年代继京剧现代剧目大会演,更推出所谓“革命样板戏”。地方戏曲一段时间里曾实际停演,但“文化大革命”后又都迅速复苏,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戏剧在其历史发展中,文学剧本的大批产生大致始于元杂剧。那时关汉卿、王实甫等作家创作了大批剧本,戏剧文学才算真正被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戏曲也多有剧本。现代话剧作为新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更是作家辈出,涌现许多佳作,成为纯文学中被读者重视和欢迎的文本。新歌剧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也陆续推出不少作品,在读者和观众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三四十年代还盛行过活报剧和秧歌剧。随着现代电影和电视的发展,这方面的剧作也迅速增多。由于借鉴西方的戏剧理论,我国戏剧家也把历来戏剧中性质不同的作品分类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内容的长短又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以及戏剧小品等。 我国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重要体裁,其叙事技巧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古人认为小说始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在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小说向被轻视。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诸子略》分为十家,小说家忝为末流,记有十五种书,凡一千三百八十篇,可惜其作品全部散佚。鲁迅所著《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唯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谬者也。”迄今能见到的作品,可视为小说雏形的,除汉以前的《穆天子传》,当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文人记录加工的民间故事传说与历史轶闻,如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小说的要素虽不离人物故事,而要义则在于叙述。唐人传奇在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描述来展现人物的完整性格与命运方面,大大发展了小说的技巧。因此有些小说史家认为只有到唐传奇才是小说的真正开始。而唐代变文的说书人在讲述佛教故事上既丰富了叙事的技巧,又有接近口语的讲唱,实为后来宋代的话本小说开了先河。小说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产生有相当关系。宋代勾栏瓦舍出现的说书人,其听众也都属市井细民。说书人往往就是话本的作者并用口语讲述。这与唐代传奇出自文人的典雅手笔并主要供文人阅读有很大差异。话本大多是短篇,后来为吸引听众,逐渐发展了章回体的长篇,题材也进一步扩大,有讲史、公案、脂粉、朴刀捍棒等。小说走向成熟的高峰是明代和清代。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长篇巨著,都出现于这期间。彼时短篇小说也很发达,收在“三言二拍”等书中的作品即可为证。《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佳篇也出现于清代。明清之际创作的各种长篇小说不下数百部。十九世纪末梁启超首倡“小说界革命”,极力宣扬小说的社会功用,乃至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从此兴起小说创作为社会改革服务的热潮,如晚清的谴责小说、社会乌托邦小说。辛亥革命后,由于革命实际失败的社会状况,又有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流行。“五四”新文学运动则不仅使我国小说的内容大大改观和扩大,而且运用白话,向着世界现代小说的丰富形态迅行。不到百年间,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极大发展。就题材而言,出现了社会问题小说、言情小说、政治小说、军事小说、道德伦理小说以及心理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玄幻武侠小说,等等。小说的叙述视角和方式也不断有新的开拓,小说文体不但有传统的章回体与新体之别,而且有书信体、日记体、对话体等诸多体式,叙事人称也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交叉人称的区分。小说的叙述语言更有富于个性化的种种探索。 文学各种文体的演变,固有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致,深究更有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因由。文体由单纯到繁复的发展,跟人类社会实践与思维情感、语言符号的不断丰富分不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不仅人们的思维情感越为复杂和细腻,语法更加细密,词汇与文字也不断增多,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拓展,人们的审美视野也不断扩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一种艺术,它把握世界的创作题材也越来越广阔。这也自然地要求文学文体有多品类的发展。我国文学不同文体形态的嬗变,大体上也是体现了上述规律的。 四 古人概括我国的历史有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说法。实际上中国历史是合的时间长,分的时间短。夏代传世四百多年,商代传世五百多年,周有天下八百年,汉有天下四百年,唐、宋、明、清的统一也都有二三百年不等。正是这种长期统一的局面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休养蕃息于广阔的疆域,形成具有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共同体,不但能从衰败中不断崛起,而且变得越来越强大。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大多衰落了,唯独中华文明经历数千年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除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的原因外,跟中华民族具有的强大精神凝聚力也分不开。而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形式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形成上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凝聚力也支撑着中国文学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 中国的封建社会所以能够长期维系统一,造成分裂的局面一般都较短,其根本原因应是与我国封建社会实际发展的特点有关。封建社会虽然在农村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我国自殷商奴隶制时代起,工商业便比较发达。迄今在黄河、长江流域和长城内外都普遍发掘出大量青铜器就足以证明。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发明,更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商业城市的繁荣。《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齐国的临淄商贾云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秦始皇建都咸阳,宫室连绵数百里,其繁华富丽更远胜于临淄。秦始皇墓兵马俑的发掘,就能令人想见当时帝王拥有财富与工匠之多。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不仅从政治上宣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控制工商业,对盐铁之类长期实行专卖,依靠经济、文化、交通都十分发达的大城市,对全国进行统治。正是工商业的发达以及财富的积累和文化的昌盛,也吸引周边兄弟民族频繁交往和认同。应该说,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首先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而文学对于促进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则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它不独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的现实生活,而且它也是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表现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文学并非纯粹的审美形式,文学作品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特定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美学的观念和情感意趣。我国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都有助于促进和巩固民族的共同文化和精神凝聚力: 第一,我国文学历来重视思想性,重视自身对于社会的多种教化与陶冶功能。 崇尚自然与祖先,把它们神异化,这大概是原始人类共有的状态。我国从春秋战国以来,诸子并出,百家竞起,其后经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孟子等所创的儒家学说就一直成为超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老庄的道家学说也一直拥有相当的影响。在唐代,道家甚至被统治者崇奉为至尊。东汉以来从西域传来的佛教教义,也不断获得广泛的信徒。以提倡入世的儒学为主和以寄托于出世与来世的道、释为辅,三教互相渗透,构成了两千多年中国人奇特的心灵世界,使人们得意时沿着封建社会的等级与秩序努力奋斗,失意时又能藏身于超脱功名利禄的精神家园,逆来顺受,怡然自得,憧憬于虚无缥缈的世外或来世。正是这种意识形态有效地维系着封建社会长期的统治。我国文学的发展中,人们不难看到上述儒、道、释三家的强大精神影响,而且近代以前,文学传播一般也越不出三家思想的体系。自孔子以降,中国文学就十分重视思想性。古人提倡的“诗言志”、“文以载道”,所言的“志”与“道”主要就是儒、道、释三家,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在统治阶级强大控制与影响下的文人文学领域尤其如此。 当然,这三家学说都含有封建性的糟粕,道、释更有落后的迷信、愚民成分,但三家又都有准人道主义的一定博爱精神与民主性。如儒家的“仁义”思想、“民为贵”思想;道家的师法自然、疏狂个性的旷达思想与对社会不平的愤世嫉俗思想;佛家的慈悲为怀、超度众生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在一定历史阶段对人类的发展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个人做起,而目标却指向了家国与天下,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集群利益高于一切的东方集体主义,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凝聚力的牢固基石。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的宏愿,都是上述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扬。佛家思想对藏族、蒙古族影响尤深,而伊斯兰教义对于回族和维吾尔族等,更被奉为至上。明末以来,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博爱精神,对我国文学思想性的扩大,也具有不可轻忽的影响。 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存在两种文化的学说,对于解释历史上的阶级社会的文化同样是适用的。在阶级社会里,人民仍然是文化的积极创造者,他们虽然也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他们异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欲望、意志与情感,通过民间文学和某些作家文学也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因而,关心人民的命运,同情人民的疾苦,揭露贫富的对立,抗议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追求公平与正义,便成为文学人民性的重要标志。这从《诗经》中的《豳风·七月》、《秦风·黄鸟》、《魏风·伐檀》等诗中都能看得很清楚。屈原《离骚》的高度思想价值也在于它深刻的人民性。可以说,历代都不乏这样的作品。对人民命运与福祉的关注,也就是对构成民族最大集群的关注。这方面文学对强化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崇尚和社会主义理想的确立,更把我国文学的思想性提到新的高度。 我国文学对于思想性的重视,是与人们对文学的广泛社会功能的认识分不开的。孔子论诗,便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毛诗序》更认为诗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差不多把文艺的政治作用、认识作用和道德伦理的思想教育作用都说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观点所以在我国始终未能获得广泛信从,不是没有深刻的历史传统原因的。 正由于我国文学十分重视思想性,重视自身的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才使它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促进和巩固民族共同文化和提升人们思想品质与精神凝聚力的作用。 第二,我国文学中大多数兄弟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汉字符号也有助于促进民族精神的认同。 人类不仅是社会的动物,还是运用和依赖于符号的动物。而语符的统一,在形成民族共同文化和精神凝聚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也不能轻视。象形表意的汉字作为文学的传媒,这种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形态的美。它非但有双声叠韵、排比对仗、音调铿锵等优点,而且形意相通,乃至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拼音文字必须与口语相一致不同,它的象征性使自己有可能成为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地方方言的共有符号。汉字的这种特点,使得古代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文,即古文有可能产生与发展。尽管它在表意上有难达细密的缺陷,然而却有精炼简洁的长处。在古代书写印刷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文言文相对比较利于传播。因此汉字的广泛运用,正是促进中华各民族减少交流隔膜,加强共同文化和精神凝聚力的积极的因素。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汉字之所以能在越来越广的范围被许多兄弟民族所共用,乃至传播到东方别的国家,与它以象形表意为主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当然,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采用的拼音文字也有它的优长之处。今天中华各兄弟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包括使用自己民族语言与文字的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汉字自身具有的一定优越性,它逐渐成为大多数兄弟民族所熟悉、所广泛使用的语言符号,则是事实。 五 从本质上说,任何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审美创造,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产物。虽然意识总是存在的反映,但客观存在毕竟要通过人的主观才能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不过,在艺术创造实践中,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从偏于对现实的模仿中获得快感;另一种是从偏于对自我思想、情感、幻想的表现中获得快感。两种状况都有艺术形式的创造问题。形式的独特而完美的创造,固与现实的启示有关,乃至直接从现实形式的提炼而得,而这种创造,也能使人获得一定的审美愉悦。在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形式虽然可以独立地加以研究,但在具体作品中,形式又总是从属于内容的,它总是一定作品内容的形式;当然,内容也总是一定作品形式的内容。即使有努力追求形式创造的艺术家,其作品仍然可以有偏于再现型或偏于表现型的区别。 上述不同艺术思维的类型也可以视为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从文学史上看,主张按照现实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就属于再现型;而主张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或不曾有的样子来描写的浪漫主义或表现主义创作方法则属于表现型。当然,在漫长历史的复杂过程中,艺术创作方法的具体表现要比两种类型更为多样,也存在介乎两者之间或被称为两者不同程度结合的作品。 就我国文学而言,可以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主要的创作潮流。现实主义之所以区分于自然主义,是因为它不仅在表现上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而且它追求一种典型的概括。上古神话虽有一定的现实根据,但它也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作品,就其主要倾向来说,应该属于浪漫主义或至少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而《诗经》中的大量作品多可归入现实主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等则主要属于浪漫主义。它们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都影响至大。受到纪实史传文学影响的小说多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轨迹;而受到神话影响的小说则往往追随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我国社会公众长期受到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儒家求实,倡入世,反对“怪力乱神”,而道、释两家却倡神鬼仙佛,崇尚虚幻的世外或来世。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大的作家多在创作中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与方法;而受道、释两家出世思想影响大的作家则多采取浪漫主义或表现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唐代诗人中,这种分野较为明显。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描绘战争的离乱,堪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态度也接近现实主义,所以他能写出《秦中吟》、《卖炭翁》这样的作品。而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明显,他的激情洋溢,笔之所至,汪洋恣肆,想象瑰奇丰富,当属浪漫主义的特征。后来的李贺被人称为“鬼才”,其想象之诡奇阴冷,荒诞不经,也近浪漫主义或表现主义。但历史上许多诗人的具体创作,常常既有现实主义之作,也有浪漫主义之作,或者两者有所互渗的。即如唐之李白、杜甫,宋之苏轼、辛弃疾等大家也如此。戏剧、小说中的情形大体类似。如果说王实甫的《西厢记》属现实主义,汤显祖的《牡丹亭》则呈浪漫主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主要是现实主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则主要是浪漫主义。至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这样既具史实根据,又有许多幻想和夸张,强烈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品,可否说它们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程度的结合呢?晚清的谴责小说似可看作现实主义兼受自然主义影响的变种;而梁启超、陈天华尝试的未来乌托邦小说就纯是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想象。“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就创作的主要倾向而言,鲁迅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大师,郭沫若被奉作浪漫主义的代表。但细而论之,鲁迅的《野草》和《故事新编》便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倾向,而郭沫若的许多自传体作品虽不乏激情与理想,当然又有别于浪漫主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苏联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张将革命浪漫主义作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后,一九五八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口号,也立意于使文学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追求作品饱含社会未来合乎规律性发展的理想。尽管创作实践存在许多问题,但也不无一些成功的经验。八十年代后,虽引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流风,涌现了许多表现主义倾向强烈的先锋派作品,可是,文坛上的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 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潮流不容忽视。它虽然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反叛出现于文坛,但在它强烈的自我表现的倾向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包含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尽管在艺术形象上更多表现为现实的扭曲、夸张、荒诞,乃至运用完全超现实的、象征的、抽象的笔法。继之而起的后现代主义标榜反传统、反文化,提倡隐蔽创作主体感情的客观的“真实主义”,以及追求语言游戏与拼贴结构,力求消解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区别,然而其具体作品往往表现为现实生活与神话传说幻想的结合。此种创作影响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文学中已有所见。有的有更多的表现主义,而在“新写实”作品中则有更多的自然主义。在诗歌创作中,艺术思维模式多样化的表现尤为明显。然而细加归纳,仍然没有脱离或按现实生活本来的面目来描写,或按想象中应有的样子来描写的这两种基本的方法。应该看到,历史上不同艺术思维模式、不同艺术创作方法自然影响到具体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与风格,也会影响到相应作品的不同社会功能与效应。一般地说,现实主义作品的描写从细节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的性格与行为,都富于生活的动感和历史的认知作用,使读者往往把它当作历史生活的教科书来读,在如临其境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而浪漫主义或表现主义作品则使读者更多领悟到发自心灵底蕴的某种理想的光辉,某种激情的冲击,以及某种奇异形象所唤起的快感。因而艺术创作上,如果要争取“百花齐放”,那么鼓励创作思维与方法的多样化应是明智的。但无论采用什么模式与方法,作家都有必要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创作的活跃灵感。毕竟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只有客观的社会生活才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最虚幻的想象、最神奇的幻想,也源于现实生活记忆的综合和重造。 六 我国文学的发展不仅与中华各兄弟民族的贡献分不开,也与中华民族具有开放的胸怀,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优长分不开。古代尽管交通不发达,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交往都不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但地处东亚的我国各族人民与周边国家的来往还是比较频繁的。特别是汉唐以来,与东亚和西域各国,乃至印度、波斯、罗马,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都有来往。近世尽管清代统治者有段时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明末清初,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既把西方的学术文化带到我国,也把我国文化向西方作了介绍。而近百多年,我国历代有识之士更致力于向西方和其他先进的国家学习,我国文学在这方面得益尤多。在古代,我国文学受到外国影响比较明显的恐怕应该首推佛教自印度传入的浸淫。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宋,历代都从梵文翻译佛经,其中多有文学色彩,有些就是文学作品,像《遮罗国王经》、《马鸣菩萨》等。印度古代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也通过佛经传了进来,这就对我国文学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思想内容方面,佛教的观念和重视来世、普救众生、慈悲为怀以及轮回再世的思想,都逐渐进入我国文学中,不论民间创作或作家创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渗透,唐代的变文以及像王维的一些宣扬寂灭思想的诗歌就是突出的例子。变文的产生源于推广佛教的需要,大多均属传扬佛家教义的故事,如《目连变文》、《维摩诘经变文》、《降魔变文》等。古代佛教思想的影响更远及后世,《西游记》、《封神演义》乃至《红楼梦》无不有它的深刻印记。佛教中禅宗在我国的创立,禅的观念对我国诗歌美学影响尤为明显。二是艺术形式方面,包括语言音韵、词汇与句式。《高僧传》载,鸠摩罗什说过:“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又说:“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沈约为诗倡四声,曾受梵文佛经的启示。随着佛经的翻译,有许多梵语词汇被汉语所吸收,而应俗讲需要的变文体式,为可唱的韵文和可讲的散文相结合。这种讲究音韵的亦歌亦讲的叙事形式,当与鸠摩罗什所说的印度的影响不无关系。它对后来我国的说唱文学如弹词、宝卷、子弟书以及戏曲的发展都提供了某些借鉴。 迨至近代,海禁日开,欧美和日本文学的影响,随着大规模翻译这些国家的作品也日见广泛和深远。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我国即陆续向欧美和日本派出留学生。晚清之际,翻译外国小说多达四千零一种。仅林琴南一生经别人讲述而意译的外国小说便有一百八十余种。新文学大师如鲁迅、郭沫若等也都翻译了许多作品。鲁迅曾承认他的创作受到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影响,而在郭沫若的狂飙般的诗作中,也不难找到歌德、拜伦、雪莱、惠特曼等的浪漫主义诗风。迄今不到百年间,世界各国的主要文学名著在我国差不多都有了译本。正因此,我国作家才有可能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学,从而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迅速扩展了题材、主题、形式与风格,并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的体裁、样式,使各种文学品类都具备了世界文学的现代形态。今天,可以这样说,当代世界所涌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潮流,在我国都有它的回响;当代世界所具有的文学样式、文学技巧,我国作家也无不加以探索和尝试。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广泛地借鉴和吸取,我国作家才有可能不断创作出具有现代文学水平而又富于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 当然,在各国各民族的交往中,文学的影响也是相互的。我国由于文明悠久,文学典籍丰富,也有许多作品被翻译到外国去。汉唐以来,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都有许多我国文学的原本与译本,从而对这些国家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而久远的影响。唐代时,日本曾多次派大批留学生来中国。此后,日本多代皇室和幕府将军都竭力搜集中国书籍,包括中国文学作品。至今这些东亚国家的图书馆还保藏有大量中国文学古籍以及这些国家的文学家历代用汉文创作的诗文。十七世纪以来,经过西方传教士的翻译,西欧北美的一些主要国家也开始出版我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使这些国家的读者有可能阅读与借鉴。例如一六二六年法国人金尼阁就把《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译成拉丁文。十八世纪西方报刊上便刊登了《诗经》的译文。我国的杂剧《赵氏孤儿》和明清时代的一些小说也被译到西欧。著名的法国作家伏尔泰和德国作家歌德还尝试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歌德还受到清代小说《花笺记》和《玉娇李》的启迪,创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随着我国外流书籍的不断增多,以致今天我国文学的有些孤本、珍本甚至要到东京、伦敦、巴黎、华盛顿和圣彼得堡的图书馆去找。至于二十世纪以来,我国文学作品被译到外国的就更多。二十年代下半期在老舍的协助下,克利里特·艾支顿曾将《金瓶梅》译成英文,于一九三九年在英国出版。三十年代美国作家赛珍珠也将《水浒传》译成英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离骚》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的选本和《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都先后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国文字出版。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丁玲、艾青以及王蒙、张洁、铁凝、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先后被译成二三十个国家的文字,从而使我国文学的影响大步走向世界。 七 文学史的编写无法回避文学史观念、方法论和历史分期问题。 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方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的文本与历史的本体是两回事,历史文本永远无法再现历史本体,每个历史学家都只能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材料去建构和描述历史。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历史毕竟不是每人都可以随意加以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应是可以认知的。历史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要从大量的甚至彼此矛盾的叙述中去清理真正存在过的历史事实,分析彼此间复杂的种种因果关系与规律,给予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运动以符合自身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认为,文学史的任务也在于客观地叙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恰当地评价作家作品和文学运动、文学现象,并尽可能研究与揭示文学发展的历史特征与规律。而文学作为人类一定历史土壤上萌发的精神花朵,它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结构与功能、内容与形式,都不能与一定社会的历史土壤无关。相反,彼此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息息相关的联系。它不仅与其他艺术如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雕塑等相关,而且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彼此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我国近似文学史性质的著作可以上溯到《汉书·艺文志》和后来史著中的《文苑传》,但我国学者撰写的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著作,始于二十世纪初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而迄今不到百年间,这方面各种各样的著作已出版有一千几百种。其中既有各种观点、各种视角的文学史,也有各种民族、地区的文学史和各种文体的文学史,以及各种断代史。 文学史描述的对象自然首先是文学作品,这包括人民口头创作的作品和作家创作的作品。诸多作品的产生才能有作家,才能构成一定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或文学运动,虽然文学运动具有催生作家和作品的作用。而作品虽是某个个人或群体创作的,作品的流行、传播还需要有相应的读者和历史条件。并非任何文学作品产生后都能够传播开来和流行下去,也并非任何作品产生后都具有文学史必须加以描述的价值。只有因自身独创的思想艺术价值而赢得相当广泛的传播度,并且对文学发展产生承前启后作用的作家作品才具有历史的意义。文学史要对在历史上为文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作家作品作出论述和评价,并依其贡献与影响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地位界定。有许多历史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文学的发展,这包括社会结构的变革,经济的繁荣与衰敝,战争的胜利与失败,王朝的更迭与民族的迁移,外来的交往与影响,等等。而思想文化、文学理论的变动,也往往会影响到文学发展的某些走向。 文学史如果仅仅描述文学本身便很难讲清历史上文学所以如此发展的来龙去脉,更无法揭示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文学史的研究中,采用科学的历史观就极为重要。本书作为中国文学通史,要论述各种文体、各种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以及文学观念、文学理论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自然要力求材料翔实,叙述文学事实客观可靠,而且要使论述不致成为作家作品与种种文学现象的堆砌,并给予它们以恰当的历史评价与定位,揭示出文学发展与社会结构各种因素发展的必然联系。今天要做到这一切,就不能不借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以及建立在它的基础上的文艺理论。可以说,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是最科学的,在阐释历史方面尤为如此。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所以日益增长,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地排列人类历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基础。”他说:“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中,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会怀疑聪明睿智的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及其挑战。” 当然,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并非易事。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半多世纪以来,人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有过形形色色的简单化庸俗化的情况。新中国学者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也并非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缺憾,但这不能作为我们因此就可以怀疑和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由。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起,就一直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它的精髓和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力求做到“实事求是”,这是本书编撰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都曾经对德国的斐·拉萨尔的剧作《弗朗茨·西金根》进行过实事求是的批评。恩格斯在他给作者的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7页。这种文学批评的观点对于我们撰写文学史著作无疑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美的创造物。对文学艺术作品及其创造主体——作家的评价,自然要重视审美的角度,也自然离不开美学观点;而文学艺术的创造,如上所述,又根系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广泛的文化背景,因而也自然离不开历史观点。当然,文学史作为历史著作,我们要充分尊重文学的史实和社会的史实,也要充分顾及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学的不同评价标准,寻求对作家作品的能为历代广泛认同的比较合理、科学也比较稳定的公允评价。 中国文学通史的编写既然涉及全国多民族的文学,对作家作品的爱国主义的评价就不能不是一个需要加以慎重研究的重要问题。自有民族国家产生就会有爱国主义。它既是保卫民族生存利益、保卫民族共同家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上又与忠于一定君主和王朝的统治利益相联系。我国历史上虽然长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不同时期也出现过多国分立的局面。既有依不同民族而分立的国家,也有同一民族分立的国家。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战争,既有保卫自己的正义战争,也有侵略别人的非正义战争。有些战争推动历史进步,有些战争则造成历史倒退。有些战争带来分裂,有些战争则促进统一。总之,情况相当复杂。既是战争,总会给人民带来痛苦,也会带来爱国主义精神的昂扬。有的作家侧重写人民蒙受兵燹的惨痛苦难,有的作家则侧重歌颂保家卫国的英勇战绩。以往的许多历史著作或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或站在某一王朝正统的立场上去处理爱国主义问题,这在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平等、团结的今天,自然不再合适。今天我们应当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认识历史上发生的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战争,以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准绳,以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对各民族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无疑应当联系具体的历史情况去作不同的评价。一般地说,我们当然不能再保持只尊崇某一民族、某一王朝正统的立场,要承认各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都是正当的,应当歌颂各民族国家保卫自己家园和生存权利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道义上斥责侵犯他人家园和生存权利的非正义行为。但对于某些民族所发动的侵略性战争所带来的历史进步和中国大统一的客观历史作用,又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因为历史上的许多事情都带有二重性。对历史上爱国主义与忠君思想的关系,既要看到彼此的联系,也要看到两者的区别,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加以分析评价。对封建统治阶级起着历史进步作用的上升期和起着历史反动作用的腐朽期,对忠君思想的评价就应不同。 文学史编写中难度最大的是对于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某些方面的进展,但要前进一步,更深入地揭示我国文学发展的规律,确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本书虽也尽量为此做些工作,却自知进展有限,只好期待于将来,期待于文学史界更多学者不懈的共同努力。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如上所述,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它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文学史的撰写而言,文学的历史分期向来是人们所关注,也是颇有歧见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许多文学史著作按历史朝代划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朝代的更迭必然不同程度地带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从而使文学相应地也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新的变化。这都是人们所常见的。但文学史毕竟不是政治史或经济史、文化史,也有朝代更迭而社会各方面包括文学都甚少变化的,因而只按朝代划分,有时便不一定恰当。 那么按文学本身发展的状况来做分期根据又怎么样呢? 文学的发展包括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的发展。应该说,文学观念的变化相当缓慢,而文学形态、特别是文体的变化则相对比较快。从我国文学史上看,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唐人传奇、宋人话本、元人杂剧、明清长篇小说等,又都大体与朝代的递嬗相联系。至于文学观念,近代以前我国文人向以诗文为文学的正宗,而文类的包罗又极广,虽然其间也出现了小说和戏剧,却往往不受重视。真正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去衡量文学,并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视为文学的四大门类,涵盖今天包括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俗文学与雅文学、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虚构文学与纪实文学的所有体裁、样式在内,这种文学观念的转变,则只是近百年间的事。因此,从我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全按文学观念的变革或文类的出现和文体的演变来作文学史分期的根据,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还要考虑到,任何文体的产生都有个渐进的过程。比如唐代的律诗与绝句,作为五七言诗的形式,一直可以追溯到汉乐府。而宋词虽然成熟和风行于宋代,其先驱却源于唐代。小说、戏剧同样都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很难以某一年代为标志来对文学作截然的历史分期。 考虑到以上的种种情况,本书在历史分期上采取多层次兼顾的办法,即兼顾朝代更迭与文体递嬗,将全书十二卷分为上下两编来论述: 上编为古代文学史,共六卷。即从先秦至清代。论述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文学。其间虽不断改朝换代,但夏商两代尚处于“前文学”状态,流传作品较少。而周代以后,社会结构基本处于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和中期均带有更多奴隶制的残余,后期工商业更发达,则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种文体几经递嬗,每个朝代的文学也每有兴衰,唐以后虽然开始涌现若干白话文体,但文学的发展皆以言文分离的古文作为文学主要的文体语符。第一卷从“前文学”论述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即从文学的审美意识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时期;第二卷论述从唐到五代的文学,即汉以后封建社会的又一辉煌期和诗歌创作的高峰期;第三卷论述宋辽金文学,即封建时代科学文化的再度辉煌期和文学四大门类基本走向完备的繁荣期;第四卷论述元代文学,着重评介元曲和元杂剧的繁盛期;第五卷论述明代文学,着重评介小说创作的崛起和诗文的变革以及西方新思潮的渗入初期;第六卷论述清代文学,着重介绍诗文的嬗变和戏剧、小说走向繁荣的时期。 下编为近现代文学史,也共六卷。即论述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我国人民不断进行民主革命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历史阶段的文学,也是我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型和过渡的历史阶段的文学,即以言文一致的新文学逐渐成为主体的时期。这阶段我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撞击日趋频繁与激烈,从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到各种文体的演变和繁衍,都越来越见迅速和深刻,是文学本身告别几千年的传统模式,迈向新时代的革命时期。第一卷论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前的八十年文学,也即论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文学衰落和新文学萌生的历史过程;第二、三卷为论述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文学,也即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文学迅猛发展并确立的历史过程;第四、五、六卷则为当代文学史,即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也即我国大陆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文学史。尽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毕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的阶段,是人类从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转向未来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别和脑体劳动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结构都与前此的社会形态有本质的不同。在此背景下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也有崭新的发展和显著的开拓。它是我国文学现代形态走向完备的时期,也是文学的生产和消费规模空前巨大的时期。其间虽有发展的曲折,但无疑是我国历代文学发展的新的繁荣时期。此三卷,分别论述这阶段文学发展的状况,包括各民族地区和社会形态有异于大陆的台港澳地区涌现的作家和各种文类的成就,以及文学观念、文学理论、文学运动、文学流派等各种文学现象的递嬗演变。 上述历史分期的处理虽非尽善尽美,但既顾及社会形态演变下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划分,也顾及朝代的更替和文学不同形态的兴衰,我们认为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自然,由于社会本身的发展和人类文化资料积累过程中古籍多有亡佚,文学也经历了从简到繁的历史过程,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规模,古代也不能与近现代相比,因而,在全书比例上,近现代以来占有较多篇幅便不可避免。近现代以来的文学篇什浩瀚、作家众多,以往的研究也相对不够,对此有更详尽的介绍,也许正是读者所期望的。 八 本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为主共同编写的著作,自然要考虑到吸收这两个研究所以往有稳定价值的研究成果。从一九五三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伊始,当时的所长郑振铎、副所长何其芳,便筹划编写中国文学史。一九五六年文学研究所归属中国科学院。一九五八年,根据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何其芳又提出撰写中华各民族文学史的设想,但上世纪整个五十年代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干扰,具体工作难以实际展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何其芳终于组织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参加被列入国家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前者指定余冠英为总负责人。其中上古至隋代部分由余冠英主持;唐宋部分由钱钟书主持;元明清部分由范宁主持。后者指定唐弢任主编。唐弢后来在樊骏协助下还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一九七八年,文学所划归新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又分出部分人员筹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当时主持文学所工作的陈荒煤又提出编写自古至今的文学史的课题。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我国文学研究界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都做了不少工作,也有许多新的进展,不仅发掘了许多新的史料、新的作家与作品,出版了许多中国文学的断代史和文体史,还出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其中就包括由余冠英、林庚、唐圭璋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邓绍基、刘世德、沈玉成等主持下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学断代史系列(现已出版了褚斌杰、谭家健主编的《先秦文学史》,徐公特主编的《魏晋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编著的《南北朝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董乃斌、吴庚舜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下卷,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代文学史》上、下卷和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还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前所长刘魁立主持下组织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系列(现已出版了十四个民族的文学史)。而这些年文学研究界对古今作家作品的研究更不断涌现新的成果、新的见解,文学史学观念也有所更新。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的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原有的许多中国文学史著作确也显出著作年代所难免的历史认识的局限。而由于香港、澳门的先后回归,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期待全国的统一,新的中国文学通史就必须既吸收原有成果又超越原有成果,努力去做填补空缺,拓展新领域的工作,特别是需要补充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史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受命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并兼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后,经两所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由我和文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邓绍基、副主任樊骏共同主持新编《中华文学通史》十卷本的工作,本着既要继承以往稳定性研究成果,又体现充分吸收新时期以来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新成就的原则,我们重新拟定了全书章节的新构架,分为三编来撰写。此书第一编《中华古代文学史》部分,我们保留了由余冠英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三卷约八十三万字中无需修改的一部分章节,特别是余冠英、钱钟书等名家撰写的章节,又增加许多新的章节,订正了必须订正的材料,增补了大量必须增补的作家作品的论述,包括北朝文学、五代十国文学和辽、金文学以及过去论述得很不够的明清文学,还有原先基本没有写到的各少数民族文学等,从而将古代文学编写成二百五十万字。此书第二编《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的近代部分完全新写,约四十五万字;现代部分共一百万字,其中采用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的部分章节约二十一万字(包括唐弢执笔的章节)。与历来的现代文学史相比,新增加了文论、通俗文学、沦陷区文学等内容,并力求更公允地评价对现代文学发展做出有益贡献的、曾经受到忽略的各种倾向的作家。第三编《中国当代文学史》三卷,一百五十万字,全部新写。这样,全书十卷共五百六十万字。除比较充分地对作家作品和各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做有分析的论述外,对以往文学史著作相对忽略或写得很不充分的不同时代文学观念、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以较多的篇幅,努力做出必要的梳理和评价。 这一次新版《中国文学通史》增到十二卷,计六百万字。主要是吸取了近十多年我国文学史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的新发现,深化了对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论述,并对原版所存在的各朝代各民族文学论述不够平衡的状况做了适当调整,对过去论述中不够充分或必须重写的部分做了重写,全书修改和新写的部分超过三分之一。自然,我们还未敢奢望这部新版《中国文学通史》尽善尽美。我们的努力仍不过是想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以满足当前迫切的需要,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部比较全面地纵览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学发展史的书籍,其中疏漏与力所未逮之处仍难免。由于分编分卷论述,某些跨越朝代和跨越时期的作家和文学现象,在叙述上也难免有前后局部交叉、重复,在处理上或未尽当。我们热诚地恳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以期再版时进一步修改和充实,并渐臻完善。
作者: 王亚平,王渭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简介: 上篇 青松集 诗歌 序诗 孩子的疑问 西湖的夜 黄浦江 孩子们 都市的冬 时代的弃儿 灯塔守者 自己的歌 海燕的歌 生命 谁能摄这一幅影 农村的夏天 农村的暮 夜的流浪者 星的歌 . 撒河桥 生活 北平的怒吼 午夜时分 拷问 示威!再来一次吧! 天桥的风暴 悲壮的一幕 妈妈!我也去打汉奸! 送别之夜 我们又回到乡村 新摇篮歌 春天,你来吧! 我的歌活在群众心里 晨星 苦痛 野花 生命 自由 孤独 希望 忧郁(节选) 果实 草 向日葵 甲虫 火雾(节选) 中国兵的故事 火的歌唱 歌屈原 钢铁的行列 人民的勋章 星的传说 水手王百连 登泰山(外二首) 蒲风诔歌 抒情诗二首 嘱咐 期待 我心里有一点火光 听歌 遗憾 刘邓大军过黄河 我的创作室 红灯 启航 雪 水仙 欢聚北京城 念方殷 盼沼儿归 念云远 念克家 访吊梅兰芳墓 即题 六友登高诗 痛悼总理 赠曹公靖华 朱总悼歌 最深挚的悼念 忽闻粉碎“四人帮” 题蒲松龄故居 盼神州一统 赠亦吾 赠艾青同志 贺碧野《丹凤朝阳》 悼李季 赠《曹雪芹》作者端木蕻良同志 雪垠古稀颂 巨星陨落悼茅公 诔歌 郭老故居 悼方殷 为小榕题诗 题小渭宣册 悼萧三 回春歌 散文 《海燕的歌》题后 《生活的谣曲》序 血泪点滴 ——湘北会战回忆记 河边草 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大刀进行曲》的产生 ——忆革命音乐家麦新 忆《白河》作者邵冠祥 忆钱亦石队长 较场口事件目睹记 将军的午餐 悼念董老 一枝向暖开 一次难忘的会见 拜访茅盾记 他死在创作高潮到来之前 ——追记诗人方殷 赵树理的创作生活 老舍与《避暑录话》 ——老舍的故事之一 炮火声中组成“文抗会” ——老舍的故事之二 营救二作家 ——老舍的故事之四 一个新诗的座谈会 ——老舍的故事之五 到美国讲学 ——老舍的故事之六 人比峰岩峻,文似两江吼 ——忆茅盾先生 文思惊今古诗声震雷电 ——纪念郭沫若九十诞辰 谈故事性 诗人普希金在中国的影响 一代清风百代骚 ——歌李白 语不惊人死不休 ——歌杜甫 “反刍”的启示 独出心裁 题荷马行吟图 对当前诗歌创作的两点意见 笔底心声 附录: 捏着一把火 序 序 下篇 涉趣集 读后小记(代序) 散文 王亚平传略 敦厚慈爱热情如火 ——忆父亲、老诗人王亚平 磊落一生 ——怀念亲爱的母亲刘克顿 “一·一”生活剪影 长大我要当 “一·一”的歌声 青春在这里 别 给孩子的生日赠言 都有一段遗憾的事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邮票诞生记 耐得寂寞 访美见闻 《长征组歌》永放光芒 ——“北京老战友合唱艺术团”成立五周年记事 电影片名析谈 让伟人形象脚踏实地 震撼心灵的力作 ——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有话都没好好说 ——从《有话好好说》想开去 两次洗脚 ——赞《喜莲》 不屈不挠的伽利略 谦虚的牛顿 科学怪人诺贝尔 献身社会的爱因斯坦 诗歌 登泰山 爬坡摘杏 献给晨 雨 小巧玲 晨思 ——给小贞 窗外细雨滴答 ——悼念父亲王亚平 寻着父亲的足迹 爸爸,您听我说 歌屈原 赠克家叔叔 野草吟 火柴 集邮赞 以国家的名义起诉 ——影片《以国家的名义起诉》观后 读戴望舒《雨巷》 黄山 月亮 每当我 美丽的黑眼睛 ——赞影片《黑眼睛》 山乡夜色 初恋 献给母亲 爱情与友谊 赠雪垠叔叔 老来乐 深潭 小院四季吟 怀念萧军叔叔 秋居九华山 贺《涉趣苑》开业 雪 小院秋花 美国游记(一组) 回归颂 请君入场 ——影片《甲方乙方》观后 除夕词 水乡美 咏宽沟野草笔会 端午诗会 赞花集 凭吊刘公岛 愚公赞 蓬莱仙境 四方联谊好 三峡夜行 京郊游记 重逢在燕园 贺《野草诗社》成立二十周年 虞美人 忆江南·端阳会 渔歌子·避暑山庄 清平乐·卧柳 如梦令·棒槌峰 诉衷情·别思 柳色新·小三峡漂流 如梦令·湖洞山 长相思·梦醒 捣炼子·苍岩山夜思 忆江南 采桑子 调笑令 渔歌子·北小河新貌 跋 后记
作者: 董卿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以节目为基础,增加文学含量,提升阅读品质,是本书的编纂追求。
全书共收录九十四篇文本,对节目中的朗读文本进行了内容扩充、版本甄别、名家译本的替换;
增加了朗读者、作家简介和名家文本点评;
著名主持人、主编为本书拍摄了独家照片;
使用了AR技术,将聆听朗读与阅读文本完美结合,为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目录】
序一 许渊冲
序二 铁凝
*章 遇 见
朗读者 濮存昕
朗读文本 老舍《宗月大师》
朗读者 蒋励
朗读文本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叶芝《偷走的孩子》
朗读者 柳传志
朗读文本 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
朗读者 周小林殷洁
朗读文本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朗读者 张梓琳
朗读文本 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特别嘉宾 许渊冲
朗读文本 无名氏《诗经小雅·采薇》
莎士比亚《如愿 人生七阶》
莎士比亚《哈梦莱》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
*《沁园春·雪》
第二章 陪 伴
朗读者 杨乃斌
朗读文本 冰心《不为什么》
冰心《往事》
朗读者 蒋雯丽
朗读文本 林清玄《百合花开》
朗读者 林兆铭
朗读文本 梭罗《瓦尔登湖》
朗读者 乔榛
朗读文本 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裴多菲《我愿意是树》
第三章 选 择
朗读者 王千源
朗读文本 海明威《老人与海》
朗读者 秦玥飞
朗读文本 迟子建《泥泞》
朗读者 麦家
朗读文本 麦家《致信儿子》
朗读者 徐静蕾
朗读文本 史铁生《奶奶的星星》
朗读者 理查德·西尔斯
朗读文本 刘禹锡《陋室铭》
朗读者 郭小平
朗读文本 吉卜林《如果》
第四章 礼 物
朗读者 李亚鹏
朗读文本 朱自清《背影》
朗读者 胡玮炜
朗读文本 苏童《自行车之歌》
朗读者 倪萍
朗读文本 倪萍《姥姥语录》
朗读者 单霁翔
朗读文本 张越佳刘凯《至大无外》
朗读者 赵蕊蕊
朗读文本 毕淑敏《握紧你的右手》
特别嘉宾 赵家和
朗读文本 汪国真《让我怎样感谢你》
第五章 *次
朗读者 王学圻
朗读文本 路遥《平凡的世界》
朗读者 柯洁
朗读文本 J. K. 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朗读者 许镜清
朗读文本 巴金《灯》
朗读者 刘震云
朗读文本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朗读者 王珮瑜
朗读文本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朗读者 杨利伟
朗读文本 杨利伟《天地九重》
第六章 眼 泪
朗读者 陆川
朗读文本 王宗仁《藏羚羊的跪拜》
朗读者 斯琴高娃
朗读文本 贾平凹《写给母亲》
朗读者 赖敏
朗读文本 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
朗读者 张家敏
朗读文本 泰戈尔《生如夏花》
朗读者 张鲁新
朗读文本 塞缪尔·乌尔曼《青春》
第七章 告 别
朗读者 姚晨
朗读文本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朗读者 程何、刘阳
朗读文本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不会成真的梦》
朗读者 曹文轩
朗读文本 曹文轩《草房子》
朗读者 李立群
朗读文本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
朗读者 维和部队战士
朗读文本 西蒙诺夫《等着我吧》
朗读者 王蒙
朗读文本 王蒙《明年我将衰老》
第八章 勇 气
朗读者 江一燕
朗读文本 陈忠实《晶莹的泪珠》
朗读者 汪明荃、罗家英
朗读文本 冯骥才《老夫老妻》
朗读者 秋爸爸、秋妈妈
朗读文本 海桑《给我的孩子》
朗读者 李宁
朗读文本 巴金《做一个战士》
朗读者 翟墨
朗读文本 高尔基《海燕》
朗读者 樊锦诗和好友
朗读文本 余秋雨《莫高窟》
季羡林《在敦煌》
冯骥才《人类的敦煌》
第九章 家
朗读者 王耀庆
朗读文本 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朗读者 梁晓声
朗读文本 梁晓声《慈母情深》
朗读者 邹市明冉莹颖 轩轩 皓皓
朗读文本 山姆·麦克布雷尼《猜猜我有多爱你》
朗读者 毕飞宇
朗读文本 毕飞宇《推拿》
朗读者 赵文瑄
朗读文本 季羡林《老猫》
朗读者 潘际銮
朗读文本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第十章 味 道
朗读者 张小娴
朗读文本 张小娴《爱情的餐桌》
朗读者 胡忠英
朗读文本 古龙《吃胆与口福》
朗读者 张艾嘉
朗读文本 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朗读者 吴纯
朗读文本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朗读者 叶锦添
朗读文本 曹雪芹《红楼梦》
特别嘉宾 叶嘉莹
朗读文本 孟浩然《春晓》
李白《静夜思》
杜甫《绝句》
王昌龄《出塞》
叶嘉莹《咏莲》
第十一章 那一天
朗读者 刘慈欣
朗读文本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朗读者 姚建中
朗读文本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朗读者 安文彬
朗读文本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朗读者 金士杰
朗读文本 米奇·阿尔伯姆《相约星期二》
朗读者 江疏影
朗读文本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朗读者 王姬
朗读文本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特别嘉宾 郭琨
朗读文本 舒婷《献给我的同时代人》
白桦《船》
第十二章 青 春
朗读者 老狼
朗读文本 石康《晃晃悠悠》
朗读者 余秀华
朗读文本 余秀华《给你》
朗读者 冯小刚
朗读文本 佚名《当我开始爱自己》
朗读者 徐和谊
朗读文本 艾青《时代》
朗读者 郎平
朗读文本 流沙河《理想》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人生》
朗读者 王源
朗读文本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维克多·雨果《当一切入睡》
周国平《成为你自己》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王蒙《青春万岁》
后记 董卿
【免费在线读】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它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今天是《朗读者》*次和大家见面,所以主题词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么样呢?
作者: 黎辛,朱鸿召主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5
简介: 从1946年死难,迄今半个多世纪,博古的面貌始终是模糊的,甚至是变形的,隐藏在吞吞吐吐的文字里的学者观点,言不由衷,言不己出者众矣。他9岁丧父,19岁赴莫斯科求学,24岁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28岁交出大权,39岁因坠机遇难。本书编者之一黎辛先生在延安《解放日报》与博古共事过,书中收入的“博古佚文”大都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出版物上复印而来的,以供读者参考。 博古(1907-1946),原名秦邦宪,24岁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遵义会议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代理主任、主任,1941年在延安主持创办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并任社长,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中央出版局局长。1946年4月8日,他以中共代表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从重庆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39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与其共事者都念念不忘他的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德高望重。在他的身上,不仅浓缩了一个江南才俊的性格命运,一代现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忧患情怀,更体现了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内容节选: 哭博古/郭沫若 博古,钢铁一样的人,我在你面前就和白痴一样。 你平时沉默得如像月黑之夜的海洋, 你的眼睛放着深远的光,你寡言鲜笑。 但你一旦言笑了,却真是“言室满室,言堂满堂”, 你的笑声有时直如亚细亚高原的风暴。 在南京、在汉口、在重庆的初期,我一直都把你当成严而可畏的人, 不仅汉奸国贼魑魅魍魉在你面前觳觫, 似乎谁都感觉着你是一把脱鞘的宝剑,寒光摇动群星。 五年后的重逢,你增加了温暖, 虽然仍旧寡默,而是喷着温泉的崇山。 然而,这样的感觉不认识那些毫无常识的糊涂虫,你为争取人民的权利,仍然是铁面铁心铁肝铁肠铁手铁腕。 博古,推动中国历史的铁人,你的潜能似乎才刚始发动,然而竟殒灭了, 我听见鸱鸪的叫声,说是“秦邦宪死于秦”, 我的心不能不为人民而痛哭。为革命的波折而痛哭。 . 目录: 编选说明 第一辑佚文辑录 我们为什么要开辟这个艺术之园(1925年8月19日) 博古 破坏与创造(1925年10月20日) 博古 革命与恋爱(1925年8月26日) 傅古 拥护党的布尔雪维克的进攻路线(1933年2月24日) 博古 论目前阶段上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1933年4月15日) 博古 为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与争取独立自由的苏维埃中国而斗争(1933年7月24日) 博古 献给江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1933年9月17日) 博古 答杨幼麟同志(1933年10月15日) 博古 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的报告(1934年1月18日) 博古 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会总结(1934年2月23日) 博古 我们一定要完成两万七千的数目(1934年5月15日) 博古 致李富春同志的信(1934年5月26日) 博古 追悼顾作霖同志(1934年5月28日) 博古 为着实现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和将做些什么?(1934年7月8日) 博古 关于西安事变的两个电报(1936年12月) 周恩来 博古 关于已建苏、鄂省委及南京市委等情况电(1937年10月21日) 博古 今年五一和中国工人(1940年5月1日) 博古 我要说明的十个问题(1943年9月) 博古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怖录](1943年11月13日) 博古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节录](1945年5月3日) 博古 从五个W说起(1945年12月13日) 博古 第二辑回忆追述 秦邦宪早年在苏州 缪军 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问题 杨尚昆 秦邦宪在遵义会议期间 陈瑞良 博古拥护新中央的几件事 张培森 抗战初期博古受命奔走大江南北 陈广湘 忆博古同志和汉口《新华日报》 陆诒 博古,党的新闻事业奠基人 黎辛 博古与延安《解放日报》 黎辛 博古与《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的翻译 黎辛 忆博古同志 刘祖春 知过即改,方为马列——纪念博古诞辰90周年 温济泽 忆《解放日报》改版与整风 吴文焘 社长博古同志 吴文焘 博古同志二三事 张映吾 悼博古 张越霞 悼念我们的社长和战友博古同志 余先生 艾思奇 陈克寒 悼念 默涵 我们永远在一起 丁玲 哭博古 郭沫若 想起博古同志 艾青 博古印象 毕群 搜集材料及其他 廖盖隆 从理论工作方面看博古同志 崇基 日记的一页 田方 他的心没有成灰 田汉 第三辑思想研究 博古的曲折思想历程 陈夕 略论秦邦宪的历史地位 富耀南 秦邦宪早年思想探析 杨玉伦 试论秦邦宪青少年时代的几首诗作 周国昌 博古传略 李志英 吴荷朴 博古生平年表 朱鸿召 编后记 朱鸿召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s
作者: 李泽厚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
简介: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1)陈独秀1916年提出“最后觉悟之觉悟”,反对传统,呼喊启蒙。个性解放与政治批判携手同行,相互促进,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页。 (2)五四运动带来了青年一代行为模式的改变,从婚姻自主到工读互助团。一部分人经由无政府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救亡又一次压倒启蒙。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中也为这场革命所征服。 (4)封建主义并未消除,它在社会主义装束下带来种种祸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1)二十年代张君劢等人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在身心、社会领域,因果律无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学。 (2)丁文江等人强调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要求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以作为信仰,指导生活。 (3)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三派,陶希圣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动力》都强调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新思潮》派则强调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前者主张反帝反资,后者主张反帝反封建。 (4)两次论战中的科学性(学术)与意识形态性(政治)的交错纠缠的特点。 (5)四十年代胡风反对向林冰以民间形式为创造文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强调继承五四,以吸取外来为主。 (6)革命战争要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群众和干部“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成为时代主流,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适陈独秀鲁迅 (1)文学的语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胡适首倡白话文运动而成名。 (2)胡适的第二个贡献是在文史领域开创了近代学术的思想新范式。关于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哲学方法论。 (3)陈独秀的主要兴奋点始终是政治。他从政治角度看待文学革新,突破了胡适的“八不主义”。陈反对把孔孟与程朱划开,反对把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与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混为一谈。 (4)陈的启蒙主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德谟克拉西由提倡到否定再回到肯定。 (5)鲁迅对“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启蒙,具有现代性的孤独与悲凉。 青年毛泽东 (1)青年毛以“动力”和“斗争”为宇宙本体和人格本性,这“动”具有体魄性的特点。 . (2)以“实现自我”为道德律,以不可穷尽的永恒追求为理想,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调。 (3)与“贵我”映对,强调方法上、认识上的“通今”,重视现实经验的概括。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1)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突出的被接受和被实践的部分。实用理性使中国知识分子乐于接受进化论和唯物史观。它们主要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 (2)李大钊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他号召“到民间去”和强调“改造精神”的两大特征。 (3)瞿秋白承上启下,介绍、宣传了辩证唯物主义。 (4)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成为关于革命的战略学说。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争等一系列战略策略。 (5)总结战争经验,军事辩证法提升为哲学世界观,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经验理性的哲学认识论。 (6)思想改造运动,高扬道德主义。刘少奇的自我修养理论。 (7)1949年的胜利带来了独立、统一、平等的新中国。毛反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提前、超额完成了农业合作化。 (8)毛继续强调“政治挂帅”,强调“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扩及一切领域,它们经常变成了劳动与剥削、公与私、善与恶的道德判定。 (9)斗争哲学(“以阶级斗争为纲”)、道德主义(“斗私批修”)、民粹主义(“向贫下中农学习”)成为思想特征,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高峰。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在道德主义下的屈从。 (10)新时期的人道主义呐喊,其理论弱点及历史正义性。马克思主义应是建设的哲学。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1)从形象思维世界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苏曼殊创作中的某种黎明期的清新气息。 (2)五四时期多愁善感的敏感主义特色,对人生、对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鲜性、多样性和朦胧性。冰心的母爱、郁达夫的性爱、郭沫若的力、许地山的哲理…… (3)春天过去,夏日当头,青年成熟,走进社会:三十年代创造具体模式的一代,现实生活的广泛写照,现代文学获得了客观性: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夏衍。 (4)走向工农兵及其心灵的复杂和痛苦。艾青、路翎和农民作家赵树理。 (5)颂歌(贺敬之)和忏悔(张贤亮)作为解放一代的文学特征。 (6)噩梦苏醒后的彷徨、愤慨、寻求和否定:从舒婷、北岛到刘索拉。 略论现代新儒家 (1)熊十力完成了谭嗣同、章太炎未竟之业,将宋明理学的伦理学翻转为宇宙观和本体论。强调“体用不二”,即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心物感性世界。 (2)梁漱溟从文化立论讲哲学,认为中西文化之分在于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道路。情感一直觉重于理知。儒学是世界文化的希望。 (3)冯友兰不同于熊、梁,构造了一个纯粹逻辑的“理世界”的哲学系统.强调要经过“思议”、“了解”后才能达到那“不可思议”、“不可了解”的人生最高境界。 (4)牟宗三认为陆、王才是孔孟正宗,程、朱的“义理之性”乃“存有而不活动”,从而失去道德自律的基础。牟强调“内圣之道”是直觉的体认、证悟,非思议、理知所能了解或达到。 (5)熊、梁——冯——牟,似乎是一个现代新儒家的正反合圆圈全程。儒学的前景问题。 漫说“西体中用” (1)中国近代由“技”而“政”而“教”的改革过程和“中体西用”说的提出。五四凸出了西学与中学的根本差异: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上述“中学”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 (2)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时.常以自己的系统将异物融解同化,使外物失其性能,这才是“中体西用”的要害。 (3)以“太平天国”为例,“中国化”过程中的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命令主义和道德主义。 (4)应对“体”、“用”、“中”、“西”重新解释,“体”首先是社会存在的本体。不要把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混为一谈,不同意文化相对主义,但赞成多元化。
作者: 董卿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共分三辑。以节目为基础,增加文学含量,提升阅读品质,是本书的编纂追求。
全书共收录七十位朗读者的访谈、九十四篇文本、一百五十四张照片。
访谈部分,补充了因节目时长限制而被剪掉的精彩片段;
文本部分,进行了内容扩充、版本甄别、名家译本的替换;
增加了朗读者小传和名家文本点评;
著名主持人、主编为本书拍摄了独家照片;
使用了AR技术,将聆听朗读与阅读文本完美结合,为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目录】
序一 许渊冲
序二 铁凝
家
朗读者 王耀庆
朗读文本 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朗读者 梁晓声
朗读文本 梁晓声《慈母情深》
朗读者 邹市明冉莹颖 轩轩 皓皓
朗读文本 山姆·麦克布雷尼《猜猜我有多爱你》
朗读者 毕飞宇
朗读文本 毕飞宇《推拿》
朗读者 赵文瑄
朗读文本 季羡林《老猫》
朗读者 潘际銮
朗读文本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味 道
朗读者 张小娴
朗读文本 张小娴《爱情的餐桌》
朗读者 胡忠英
朗读文本 古龙《吃胆与口福》
朗读者 张艾嘉
朗读文本 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朗读者 吴纯
朗读文本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朗读者 叶锦添
朗读文本 曹雪芹《红楼梦》
特别嘉宾 叶嘉莹
朗读文本 孟浩然《春晓》
李白《静夜思》
杜甫《绝句》
王昌龄《出塞》
叶嘉莹《咏莲》
那一天
朗读者 刘慈欣
朗读文本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朗读者 姚建中
朗读文本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朗读者 安文彬
朗读文本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朗读者 金士杰
朗读文本 米奇·阿尔伯姆《相约星期二》
朗读者 江疏影
朗读文本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朗读者 王姬
朗读文本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特别嘉宾 郭琨
朗读文本 舒婷《献给我的同时代人》
白桦《船》
青 春
朗读者 老狼
朗读文本 石康《晃晃悠悠》
朗读者 余秀华
朗读文本 余秀华《给你》
朗读者 冯小刚
朗读文本 佚名《当我开始爱自己》
朗读者 徐和谊
朗读文本 艾青《时代》
朗读者 郎平
朗读文本 流沙河《理想》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人生》
朗读者 王源
朗读文本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维克多·雨果《当一切入睡》
周国平《成为你自己》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王蒙《青春万岁》
后记 董卿
【免费在线读】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它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今天是《朗读者》*次和大家见面,所以主题词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么样呢?
作者: 解志熙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作者是zui早提出现代文学研究“古典化”的学者,本书即这一学术思路的成果之一。作者在校勘文献的基础上,对沈从文、冰心、钱锺书、师陀、艾青、穆旦等人的文学行为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战国策》时期沈从文的思想动向、上海沦陷时期钱锺书的旧体诗中表现的精神状况,穆旦的诗歌与人的共同成长,等等。这些从文献校读中生发出的新看法,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展开。
作者: 王宝菊[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简介:《陈丹青阿·艾未未:非艺术访谈》:陈丹青:爱说话,能说话,到处说话。“第一,我知道说话一点用都没有;所以,第二,我保持说话,因为这是我最后一点权利。”陈丹青自比“苍蝇嗡嗡叫”,“说话有快感,让我说好了。”艾未未:作为艾青的儿子,艾未未更擅长颠覆,颠覆既成的标准和樊篱,也包括他自己。“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觉得名利都是非常可耻的东西。”“如果要在我的墓碑上刻一行字,应该写的是——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缺陷。”
A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王庆生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简介: ?目 录 绪言 第1编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 一、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 1.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 3.革命现实主义的独尊和变异 4.文艺政策的调整 5.“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 二、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理论论争 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 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 三、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1.农村题材小说的兴盛与演进 2.赵树理的小说 3.李準、王汶石的短篇小说 4.柳青的《创业史》 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6.浩然等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小说 四、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小说 1.工业题材小说的兴起 2.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 3.工人作家的小说 五、“干预生活”的小说 1.“干预生活”的提出与影响 2.正视现实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3.描写爱情婚姻生活揭示情感世界的作品 六、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 2.孙犁的小说 3.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4.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七、长篇小说的丰收 1.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2.梁斌的《红旗谱》 3.杨沫的《青春之歌》 4.欧阳山的《三家巷》 5.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6.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八、新生活的颂歌 1.50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 2.臧克家、田间、阮章竞的诗作 3.青年诗人的诗作 4.少数民族诗人的诗作 九、政治抒情诗的盛行 1.政治抒情诗的勃兴 2.郭小川的诗 3.贺敬之的诗 十、叙事诗的发展 1.叙事诗的涌现 2.李季的叙事诗 3.闻捷的叙事诗 4.《阿诗玛》、《嘎达梅林》等叙事诗的创作与整理 十一、通讯特写和人物传记 1.反映时代精神的通讯特写 2.魏巍等的通讯报告 3.革命回忆录和人物传记 十二、抒情散文及杂文 1.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 2.杨朔的散文 3.刘白羽、秦牧的散文 4.吴伯箫等的散文 5.杂文的兴衰和邓拓等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十三、历史剧和现代生活剧 1.话剧创作的起伏 2.老舍的剧作 3.田汉、曹禺、郭沫若的历史剧 4.胡可、陈其通、沈西蒙的剧作 第2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 一、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1.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文学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 3.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 二、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 1.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2.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 3.文学批评方法问题 4.文学的本体论问题 5.人文精神问题 三、伤痕小说 1.“伤痕小说”及其论争 2.刘心武的小说 3.宗璞、从维熙的小说 四、反思小说 1.反思小说的产生和艺术视野 2.王蒙的小说 3.张贤亮的小说 五、改革小说 1.“改革文学”的思想艺术特色 2.蒋子龙的小说 3.高晓声的小说 4.张一弓、路遥的小说 六、城市小说 1.城市小说的突起 2.冯骥才、邓友梅的小说 3.陆文夫、陈建功的小说 七、乡土小说 1.乡土小说的新进展 2.汪曾祺的小说 3.陈忠实、张炜的小说 八、历史小说 1.历史小说的再度活跃 2.姚雪垠的历史小说 3.凌力、刘斯奋的历史小说 4.唐浩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 九、军旅作家和军旅小说 1.军旅作家群的勃兴和军旅小说的发展 2.徐怀中、李存葆的小说 3.朱苏进、周大新、阎连科的小说 十、知青作家和知青小说 1.知青作家群的形成和知青小说的产生 2.张承志的小说 3.梁晓声、史铁生的小说 十一、“文化寻根”小说 1.“文化寻根”的提出和寻根小说的涌动 2.阿城、韩少功的小说 3.贾平凹的小说 十二、“先锋”作家和“先锋”小说 1.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先锋”小说的艺术变革 2.莫言、残雪的小说 3.马原、余华、格非的小说 十三、女性作家和女性小说 1.女性作家群的突起和女性小说的演变 2.张洁、谌容的小说 3.王安忆、铁凝的小说 4.张辛欣、刘索拉的小说 5.林白、陈染的小说 十四、新写实小说 1.新写实小说的缘起 2.刘恒、刘震云的小说 3.方方、池莉的小说 4.叶兆言、苏童的小说 十五、少数民族小说 1.少数民族小说发展轨迹 2.孙健忠、乌热尔图的小说 3.益希单增、扎西达娃、阿来等的小说 4.霍达、陆地、柯尤慕·图尔迪的小说 十六、“归来诗人”的诗 1.“归来诗人”诗作的特点 2.艾青的诗 3.曾卓、绿原、牛汉的诗 4.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的诗 十七、现实主义诗歌 1.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概貌 2.张志民、李瑛的诗 3.雷抒雁、张学梦、骆耕野、叶延滨的诗 十八、朦胧诗及其他 1.朦胧诗和80年代以来的诗歌变革 2.舒婷、顾城等的朦胧诗 3.海子、西川、王家新等的后朦胧诗 4.昌耀、杨牧、周涛等的新边塞诗和军旅诗 5.韩东、于坚等的第三代诗歌 6.伊蕾、翟永明等的女性诗歌 十九、散文的新变 1.走向多样化的散文创作 2.巴金的散文 3.杨绛、孙犁、萧乾的忆旧散文 4.余秋雨、张中行等的学者散文 5.王英琦、李佩芝、唐敏的女性散文 二十、报告文学的跃动 1.全方位发展的报告文学 2.徐迟、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3.陈祖芬、理由的报告文学 4.钱钢、李延国的报告文学 5.何建明、赵瑜的报告文学 二十一、话剧的振兴 1.话剧艺术的复兴与探索 2.苏叔阳、李龙云的剧作 3.沙叶新、马中骏等的剧作 第3编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 一、台湾当代文学思潮 1.台湾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和50年代文学思潮 2.60年代文学思潮 3.70年代文学思潮 4.80年代以后的文学思潮 二、台湾小说 1.台湾小说发展的基本轮廓 2.白先勇的小说 3.陈映真的小说 4.聂华苓、於梨华的小说 5.黄春明、王拓、王文兴的小说 6.林海音、陈若曦、欧阳子的小说 7.高阳、古龙的小说 8.黄凡、张大春的小说 三、台湾诗歌 1.台湾诗歌发展概况 2.余光中的诗 3.洛夫的诗 4.纪弦、郑愁予、痖弦的诗 四、台湾散文 1.台湾散文的承续和发展 2.梁实秋的散文 3.张秀亚的散文 五、台湾戏剧 1.台湾剧作发展概况 2.姚一苇的剧作 六、香港文学概况和文学思潮 1.香港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绿背文化”思潮 2.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3.现代主义文学的勃起 4.通俗文学的新特点 5.本土文学的发展 七、香港代表性作家作品 1.刘以鬯的小说 2.金庸的小说 3.徐薡的小说 4.侣伦、舒巷城的小说 5.西西、梁锡华的小说 6.陶然、东瑞的小说 7.黄碧云、董启章、钟晓阳的小说 八、澳门文学 1.澳门文学发展总体风貌 2.澳门当代文学创作概况 3.陶里、苇鸣、淘空了的诗 4.李鹏翥、林中英、凌稜的散文 5.鲁茂、周桐、寂然的小说 后记
作者: 徐城北著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简介: 《梦回三不老》分为三部分进行介绍,详细内容包括梨园记忆、荒草森林、“肥肉”事件、范钧宏与“剧院作者”、小试《碧玉簪》、初闯津门、荀宅花树、告别文学、汪曾祺与《一匹布》、翁偶虹与“三现四隐”、与袁世海合作写书、张君秋的生命四季、印信与铆钉、西山红叶、我在中国、关公怕曹操、为李世济写《武则天》、歪打正着《孔雀裘》、追忆“六子谣”、三个师傅、文坛风暴、天女散花“报屁股”、敢说“舍我其谁”、幸遇“黄师傅”、保值、足音、艾青·鱼化石、三个手抄本:怀聂绀弩翁解读萧乾、启功的“内功”、刘海栗的“内功”、刘海粟的“通感”。
作者: 王艾青,侯宪文,王建主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最新指导丛书?铸造工(初?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参照铸造工国家职业标准(初、中级),根据国家职业鉴定铸造工试题库鉴定要素表,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每个鉴定点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最新指导丛书?铸造工(初?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涵盖了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液压传动知识、机械传动知识、铸造材料、铸造工具和测量器具、常用铸造设备、铸造工艺、安全文明生产等知识,并配有试题选解和数套模拟试卷,是初、中级铸造工鉴定考试的必备用书,也可供相关的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使用。
简介:《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套装共131册)》包括了:《龚自珍·张南庄卷》、《姚燮·蒋敦复卷》、《冯桂芬·郑观应·黄遵宪卷》、《刘熙载卷》、《王韬卷》、《曾朴卷》、《韩邦庆卷》、《刘鹗卷》、《郑孝胥·沈曾植·朱祖谋·况周颐卷》、《吴趼人卷上》、《吴趼人卷下》、《李伯元卷上》、《李伯元卷下》、《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章太炎·刘师培卷》、《梁启超卷》、《包天笑卷》、《王国维卷》、《陆士谔·徐卓呆卷》、《刘大白·夏丐尊卷》、《鲁迅卷上》、《鲁迅卷下》、《苏曼殊·李叔同·姚鹪雏卷》、《叶小凤·恽铁樵卷》、《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卷》、《平江不肖生·顾明道卷》、《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卷》、《徐枕亚·吴双热卷》、《朱瘦菊卷上》、《朱瘦菊卷下》、《郭沫若卷上》、《郭沫若卷下》、《白薇·陆晶清·赵清阁卷》、《张资平·陶晶孙·郑伯奇卷》、《叶圣陶卷》、《范烟桥·程小青卷》、《周瘦鹃·秦瘦鸥卷》、《洪深卷》、《张恨水卷》、《林语堂·徐讦卷》、《朱东润卷》、《茅盾卷上》、《茅盾卷下》、《郁达夫卷》、《胡愈之·邹韬奋卷》、《王统照·胡山源·沈起予卷》、《徐志摩卷》、《丰子恺卷》、《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卷》、《田汉卷》、《庐隐·罗淑卷》、《郑振铎卷》、《彭家煌·叶紫卷》、《瞿秋白·张闻天卷》、《刘呐鸥·穆时英卷》、《李金发·姚蓬子·邵洵美卷》、《阿英·阳翰笙卷》、《夏衍卷》、《曹聚仁·章衣萍·梁实秋卷》、《熊佛西·余上沅·顾仲彝·李健吾卷》、《魏金枝·李俊民·何家槐卷》、《王任叔·王鲁彦卷》、《许杰卷》、《陈毅·夏征农·陈沂卷》、《蒋光慈卷》、《沈从文卷》、《胡风卷》、《冯雪峰·潘汉年卷》、《柔石·洪灵菲卷》、《丁玲卷》、《巴金卷上》、《巴金卷下》、《孔另境·朱雯卷》、《艾芜·沙汀·周文卷》、《叶灵凤·倪贻德·滕固卷》、《刘大杰·陈子展·赵景深卷》、《安娥·关露·白朗卷》、《周煦良·满涛·辛未艾·王道乾卷》、《施蛰存卷》、《戴望舒·徐迟卷》、《陈伯吹卷》、《周天籁卷上》、《周天籁卷下》、《张天翼·蒋牧良·端木蕻良卷》、《于伶卷》、《阿垅·曹白卷》、《杜衡·徐霞村·黑婴卷》、《萧军·罗烽·骆宾基卷》、《陆蠡·丽尼卷》、《陈白尘·孙瑜·姚克·李天济卷》、《周扬·成仿吾·李初梨·彭康·朱镜我卷》、《韩侍桁·章克标·杨村人卷》、《柯灵卷》、《殷夫·胡也频·冯铿卷》、《靳以卷》、《艾青·袁水拍卷》、《丘东平·彭柏山卷》、《师陀卷》、《吴强卷》、《林放·徐铸成·罗竹风·郑拾风卷》、《周木斋·周黎庵·金性尧卷》、《姚雪垠·丰村卷》、《傅雷卷》、《徐懋庸·唐弢卷》、《以群·罗荪卷》、《白危·哈华卷》、《萧红卷》、《蒲风·杨骚·任钧卷》、《辛笛卷》、《王西彦卷》、《杜宣卷》、《周而复卷》、《贾植芳卷》、《无名氏卷》、《苏青卷》、《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浞卷》、《包蕾·贺宜卷》、《潘柳黛·予且·施济美卷》、《王元化卷》、《芦芒·闻捷·肖岗卷》、《菡子·柯蓝·李子云卷》、《蒋孔阳卷》、《茹志鹃卷》、《罗洛卷》、《任大霖·钟望阳·任德耀·洪汛涛卷》、《胡万春卷》、《张中晓·何满子·耿庸卷》、《当代戏剧文学卷上》、《当代戏剧文学卷下》、《当代电影文学卷》、《总目录索引》和《存目:钱锺书卷·张爱玲卷》。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
简介: 《徐志摩诗精萃》为喜爱诗歌的青少年朋友选编的诗集。“五四”以后,我国杰出的新诗人很多,像大家熟悉的艾青、何其芳、戴望舒、舒婷、海子,不太熟悉的穆旦、卞之琳等,都有优美隽永的篇什,为人传诵。他们中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比较特别。不仅他热情奔放的青春生涯,也包括他清新婉转、天然自成的诗艺。《徐志摩诗精萃》推荐给大家阅读的诗歌,有特别的兴味,想信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徐志摩诗精萃》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徐志摩诗精萃》,主要收入了徐志摩的诗歌多首,并对每首诗歌作了详细地解析,相信《徐志摩诗精萃》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Guide to self-help tour in zhe jiang
作者: 文溪,徐竹鸣主编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简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钱塘的江水在诗中荡漾千年,秀美的江南引宾客相思几度。 浙江,是片充满古老文明的土地——河姆渡文化孕育了长江流域的文明 ,大禹治水筑构了人类家园的安宁;青瓷、宝剑闪烁着先人的智慧,丝绸、 黄酒承载着千年的辉煌。 浙江,是片充满爱情传奇的土地——许仙、白娘子千年等一回的坚贞诉 说着爱情的不老;范蠡、西施泛舟浣纱江的佳话弹拨着千年的涟漪;梁山伯 、祝英台化蝶的绝唱演绎着百年的美丽。 浙江,是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骆宾王、陆游、宋濂、李渔、袁枚 、王国维……独领风骚,引领文化潮流数百年;鲁迅、茅盾、艾青、郁达夫 、徐志摩、丰子恺……光芒耀眼,写就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浙江,是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西湖、千岛湖、南湖湖光潋滟,各 显柔情;普陀山、雁荡山、天台山山势百态,独具神采;楠溪江、富春江、 新安江江景迷人,婀娜多姿;朱家尖、桃花岛、嵊泗岛海的“故乡”,风光 无限;乌镇、西塘、南浔水乡古镇,风情万种;瑶琳、双龙、地下长河溶洞 地貌,争奇斗妍;还有,绍兴柯岩的精致、丽水仙都的秀逸、衢州江郎山的 险峻、永康方岩的灵韵、奉化溪口的幽雅、诸葛八卦村的古朴、龙游石窟的 神奇、诸暨五泄的俏丽、新昌大佛寺的恢宏……风景各异,美不胜收。
作者: (日)山田多佳子著;艾青译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简介: 恢复疲劳,释放压力,拥有柔软肢体。舒展运动可以消除肌肉的僵硬与酸痛,缓解肩膀酸痛、腰痛等症状!舒展运动可以恢复疲劳、消除压力、缓解精神紧张,并使您拥有美好身段!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舒展运动带来的效果吧! 所谓的舒展运动就是指舒展肌肉的运动。例如,早晨起来时舒展一下身体,也可以说是舒展运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我们过度使用肌肉,因此需要经常有效地舒展各部位肌肉。 我们经常说运动不足对健康不利。实际上,运动不足不仅对健康有害,还会引起肌肉老化。 一方面,如果长期不使用肌肉,肌肉就会变硬、萎缩。也就是说肌肉开始发僵。 另一方面,如果长期保持相同的姿势,则肌肉会极度紧张,这样就会导致肌肉酸痛。有时候精神紧张也会引起肌肉酸痛。 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都会引起肌肉的僵硬与酸痛,加速人体的衰老。 具体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动作迟钝而容易受伤、心情郁闷、精神紧张。长期保持坐姿的人的注意事项! 长时间保持同样的姿势对健康不利,而长时间保持坐姿则更是有害。由于大腿后侧 肌肉萎缩,会引发腰痛。如果一天都保持坐姿,则后背、小腿的肌肉都会萎缩。因此,长 期坐着工作的办公室白领们,必须警惕自己肌肉所面临的危险。一直动手工作的人的注意事项! 从事计算机操作以及厨艺等职业的人,由于长期使用手,对于肩膀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这种负担与向前弯腰用力持续推墙时对脖子、后背、手臂造成的压力性质相同。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则会时常感觉到肌肉酸痛,体形也会变得越来越难看。 [
作者: 早川泰将著;艾青译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简介: 网球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网球的基本知识和打球技巧。
作者: 刘勇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除中文专业外,它还是新闻和文秘等专业必修或选修的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范畴是1917年前后至今,也就是现在所常说的“20世纪中国文学”。这100年的文学历程明显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现代文学是指以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习惯上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文学;而中国当代文学则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大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文学,这一时期的大陆文学习惯上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本教材从学习的方便以及篇幅的限制等因素考虑,未将台港澳地区的文学纳入其中。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年左右的文学历史,在中国几千年文学史长河中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几千年古典文学的根本变化就从这里开始,当代文学的种种弊端就在这里显露。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错、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阶段.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徐志摩、叶圣陶、郁达夫、朱自清、冰心、萧红、艾青、赵树理、孙犁、丁玲、张爱玲、钱钟书等一大批大师级的作家及其经典著作,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