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4 项 “荆三隆” 相关结果
月喻六经注译与辨析
作者: 荆三隆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简介:《月喻六经注译与辨析》由荆三隆所著,分别从水、箭、蚁、人、马、月六个角度,阐发了佛教脱离人生苦海劫波的喻理。故事构思出人意表,巧比妙喻层出不穷。不仅深入浅出、开人心智,而且义理深邃、令人回味,供相关读者阅读及参考。
百喻经新解
作者: 荆三隆,邵之茜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是以汉语系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的四卷本为工作底本的。根据文章和篇章结构重新加以标点和分段;注释部分尽量采用删繁就简的原则,以句为主,兼顾数词一句,依次进行;全译部分以直译为主,目的在于为读者阅读时提供一些便利;辨析部分只是笔者的一点心得,并不囿于各家的不同看法,可谓管窥蠡测的一孔之见,一得之功。同时,在注释和辨析部分,作者采用了一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尚祈读者谅解。
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简介:《佛教比喻经典丛书: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通过对佛教比喻经典的整理使我们对大藏经中所展示的佛教比喻故事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论稿[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荆三隆,邵之茜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简介:
佛蕴禅思
简介: 中国佛教思想文化资源,是一座尚待开启的无尽宝藏。这是已经点燃了二千五百年岁月的一盏照亮了亿万人心的明烛;这里有开启千秋万代华夏子孙心智的钥匙;这里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生哲理;这里有灵异神奇的人间百态,世事沧桑。这本小书以佛语心法与当代社会相关的十二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平实、内容丰富,有集通俗性、可读性、学术性于一身的特点。读者在阅读中,一定会体味出意想不到的心灵启示,引起无限的遐想和回味,开卷有益,掩卷心得自知。
儒释思想比较研究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孔子文化大学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本书对儒家修身思想、生态与自然观、伦理道德与价值判断、行为自律、为人处世与交际往来、奋进不息和精进不止的精神、理性的思辨进行了阐释。
圆觉经新解
简介: 《圆觉经》的汉译为孤本,不似其他经典版本颇多。如《金刚经》自译出至唐义净,就有六种汉译本,除藏译本外,保留至今的尚有三种梵文版本。另如中国佛教经典《坛经》的各种版本也有数址种之多。故本经曾引起人们的质疑。全经文辞优美流畅,译者语言功力实在其他译经高僧之上,宋与清末均有疑此经乃汉地高僧的“作妄”之说,但终“事出有因,然查无实据”。从学术角度看,笔者以为无论是“真经”还是托伪之作,在阐述佛门义理上都属经典,从而更具研究价值。
法句譬喻经注译与辨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 《法句譬喻经注译与辨析》(作者荆三隆、邵之茜)是汉译佛教文学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故事大多立意鲜明,构思巧妙,并调动了想象、夸张、渲染、拟人等多种文学手法,刻画形象,营构情节。尤其是精彩纷呈的连喻叠比,深入浅出而又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复杂深奥的佛教义理。《法句譬喻经注译与辨析》的三十九个主题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将佛教思想及其基本教义较为完整统一地呈现出来。另外,叙述和说理结合,韵文和散文互补的表达方式,也使得本经独具风貌。细细阅读,余味隽永;反复吟咏,福德无量。
百喻经注释与辨析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
简介: 《禅学秘籍:百喻经的故事与禅机》是以汉语系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的四卷本为工作底本的。根据文章和篇章结构重新加以标点和分段;注释部分尽量采用删繁就简的原则,以句为主,兼顾数词一句,依次进行;全译部分以直译为主,目的在于为读者阅读时提供一些便利;辨析部分只是笔者的一点心得,并不囿于各家的不同看法,可谓管窥纂测的一孔之见,一得之功。同时,在注释和辨析部分,作者采用了一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尚祈读者谅解。 《百喻经》由九十八个独立的比喻故事构成,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两者既结合,又各有其妙。前一步内容浅显易懂,学童可解;第二步是义旨所在,直令“鸿生钜儒”“瞠目结舌,不能诠解”。因此雅俗共赏,可以说是它的突出特点。一九一四年鲁迅先生施银六十块大洋给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刊印一百本《百喻经》,赠送友人,在今天上海山阴路的鲁迅纪念馆里,还存有样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分别引用的两个佛典“一厢情愿”与“空中阁楼”,出自于《百喻经》中的“田夫思王女喻”和“三重楼喻”,其影响可见一斑。
金刚经新解
作者: 高杨注;荆三隆译
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 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此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f.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 8卷。达尔杜根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日本宇井伯寿、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 本书中的《金刚经》,是译者根据罗什译本,针对其以佛僧对话的基本形式来断句、标点和分段;注释部分,采用以句为主,兼顾数句一旨的方法,依次进行;全译只是“新注”水到渠成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为广大的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一些便利,以助于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部佛典的基本内容。 [
旧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
简介:《旧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由荆三隆所著,是由《大藏经》本缘部中选取的一部佛教比喻经。《旧杂譬喻经》之“旧”是指本经译自后汉。史家习惯上把译自唐代之前的佛经称为“旧译”,其代表人物有鸠摩罗什、真谛等;“李唐而下,谓之新译”,其代表人物是玄奘。全经文趣雅赡、义旨微密,共分为六十一篇离奇神秘、精美无比的比喻故事。
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
简介:荆三隆、邵之茜所著的《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八十一个光怪陆离的比喻故事)》是笔者承担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教比喻经典注译、评介、辨析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为“佛教比喻经典丛书”中的第三本。本书可供从事“佛教比喻经典注译、评介、辨析与研究”的工作者参考。
众经撰杂譬喻注译与辨析
简介: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1日
佛道名言品鉴
简介:《禅学秘籍:儒道佛三家哲理比较》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儒、佛、道等家,传统上称为三教(“教”的涵义与现代所云宗教不同)。三教的来源各别,自有其演变脉络,在历史上还曾相为水火,但都是我国先民智慧之所凝聚,彼此融会影响,研究学术史者实难截然分划。此书兼取三教原典,备极精粹,然后加以品鉴,使读者有所遵循,渐入堂奥,确是值得推荐的好书。
印度哲学与中国佛学文集
作者: 高杨,荆三隆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佛教起源论
作者: 高原,荆三隆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白话楞严经
作者: 荆三隆,邵之茜注译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12
简介:《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我国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自从唐代时由中印度人般刺蜜帝将它翻译成汉文后,它便被历代的佛教信众乃至学者所重视,并与《华严经》、《法华经》一道,成为中土人士传诵大乘佛法的重要依据。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在纪元前后传入我国,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后,逐渐发展和演变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形成了众多的宗派,表现出百态纷呈的局面。佛教在思想上与魏晋风行的玄学意趣相投,迎合了文人学士的口味,在隋唐时大盛并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补充,形成了三家合流的局面,又经宋、元、明、清历代,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学问,代有大德高僧、学界巨擘。佛学成为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十分重视的经典,长期以来得到了历代鸿生硕儒的喜爱。其注疏代有传承长盛不衰,流传至今的亦不下四十余种,且流布海外,广泛传播,仅日本的注家不下四十家之多。经文华美,多两两相对,于文辞义理皆为上乘之作,如“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虽言简而蕴义趣,有开启心智之功。 《白话楞严经》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佛教文化精华丛书之一。作者将《楞严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译和解释,以方便广大学者和佛经爱好者阅读收藏。
三隆讲经堂:百喻经新解
作者: 荆三隆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7年10月
《百喻经新解》一书以汉语系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的四卷本为底本,重新安排文章结构,简化注释内容,将九十八则佛经譬喻直译成便于读者阅读的文字形式,语言深入浅出,发人深思。此外,每则譬喻的辨析部分凝结了作者历年来研究佛学的心得和课题成果,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佛学文化。
三隆讲经堂:圆觉经新解
三隆讲经堂:佛蕴禅思
《佛蕴禅思》一书以佛教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文明、道德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为论述中心,从佛家思想的十二个层面,探讨佛教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作者将多年的研究成果践行于现实世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深入剖析如何将佛教与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汇,共同推动现代社会文明的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