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9 项 “萧开愚” 相关结果
No serenity here:an anthology of African poetry in Amharic, English, French, Arabic and Portuguese
作者: (南非)菲丽帕·维利叶斯(Phillippa Yaa de Villiers),(德)伊莎贝尔·阿闺热(Isabel Ferrin-Aguirre),萧开愚主编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简介: 音乐是非洲的一项主要出口产品,诗与歌的亲缘性可以从收集于此的诗里一再听到。这些诗是根据以下宽泛的主题来安排:1、风景和变化;2、身份、历史和语言;3、压迫和反抗;4、爱;5、希望与前途; “在这里,你将听到挣扎的、大笑的、哭泣的声音,这些声音生机勃勃,或怒吼,或低语,所有声音的叠加丰富了这首世界之歌。” 这部诗选涉及英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和埃塞俄比亚语五种语言,均直接译出而无转译,是少见的多语对照译诗集。
陟岵之歌
作者: 萧开愚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07月
简介:此诗集系诗人萧开愚自选、整理的早期(1984到1989年)的诗歌作品集。这些诗作清新奇崛,表现了80年代一个地方青年的地方生活全面感知。在工余和出笼游历中的漫兴,分析周遭社会关系从而迫促了的自我认识,碰壁和面壁时意在当地和当时的愚诚的意气,总之,是其自感负重行走盆地边缘的小丘的青春落景。
在北大课堂读诗
作者: 洪子诚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0-1
简介: 《在北大课堂读诗(修订版)》收录洪子诚教授在北大主持的15堂诗歌讨论课文稿,分析讨论张枣、王家新、臧棣、欧阳江河、翟永明、吕德安、孙文波、萧开愚、西川、韩东、柏桦、张曙光、于坚、陈东东等的诗,对于把握中国90年代诗歌重要诗人的创作,了解这个时期诗歌艺术探索趋向,以及思考诗歌解读的理念、方法,本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2002年初版,这次再版,做了一些压缩、修订。
刘恪自选集
作者: 刘恪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此时此地》分为三个部分:诗作、译诗和二十余篇萧开愚称之为“从命作文”的文章。他从自己不同时期的诗作中精选了133首,组成《此时此地》的第一单元“诗选”。从1986年的《雨中作》,到写于2007年6月的《破烂的田野》,从《金华及东山印象》、《夜游》、《试试》这样的玲珑短诗,到气势磅礴的组诗《向杜甫致敬》,“诗选”就像一份由每一个“此地”汇聚而成的地图,中江风物、上海风情、西欧风气、中原风土,在萧开愚注重“此时此地”经验的写作中错综勾连。这种道思与情感地理学,恰如本雅明所说的那种既可以从中主动迷失又能借以确定自己位置的个人地图。另一方面,“诗选”也是被“此时此地”改写过的“彼时彼地”的地图。萧开愚在《后记》里说,这本集子中大部分作品在编入《此时此地》的过程中,他全部重写了一遍,“重写产生的作品具有此时此地经验的加入,因而是不必美满但生气勃勃的此时此地的作品”。 “译诗选”显示出萧开愚不大为人所知的一种才能。这批译作在汉语中获得了灵动的语感,已然是经得起最挑剔阅读的“中文诗”,尽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些须译者的风格。萧开愚的翻译也是严谨的,在翻译德国诗人波卜霍夫斯基的作品时,“许多地方经过逐字讨论”,即便如此,他还为“无法让汉语自然地具有基督教的语义渊源”而遗憾,因为波卜霍夫斯基诗中的关键词大都跟圣经条文有关。 萧开愚的文章自成一体,典雅繁茂,硬朗险峻,讲究气度,能看到汉赋、韩愈王安石散文的影响。相应的,他关心的问题也是纷繁的,百科全书式的。这些文章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他的诗歌。
二十夜和一天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这是一本独树一帜的诗文集。*部分为二十一首诗作,表现形式非常新颖,每一首根据对一个人的采访创作而成,人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有医生、律师和艺术家等知识分子,也有生活窘迫的下岗工人和退休职员。通过现代诗的表现手法,生动而深邃地呼应和呈现了普通德国人的生存境况。第二部分的短文写了德国流浪汉、难民和房地产商,回应了现代性面临的问题意识。第三部分“古巴组诗”,描写了古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当代的生活境遇。
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总第六辑)
作者: 谢冕,孙玉石,洪子诚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本期的稿件大多来自今年5月举行的“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今日重又一一翻读,仿佛置身“消逝如花朵”的现场。然而又是一次纸上的聚拢与汇合之途。 《重新探掘新诗批评的活力与效力——从臧棣对林贤治的反驳说开去》之讨论恰是题中之义。新诗研究如何突破困境、展开自身的活力?新诗批评如何回应“日日新”且复杂的新诗实践?这些问题在研讨会上不断被激发,交织着焦虑、信心、疑惑并有所期待…… 江克平的《从“运动”到“活动”:诗朗诵在当前中国的价值》一文便是对某种“诗歌现实”的“探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从社会生活中较为中心的位置被抛至边缘。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众文化的兴起,新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诸多压力之下,往往会有新诗独立或相对独立于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之类的意识和说法出现。但近些年,新诗呈现出某种“热闹”之势,表现之一即是诗歌朗诵等活动的频繁开展。此文在对“诗歌朗诵”做了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掘“诗歌朗诵”这一形式潜在的历史情境,并从朗诵活动与文化经济之种种关联入手,以“运动”和“活动”这两种方式的差异,揭示出随着社会这转型,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于新诗之方式的转变。 程光炜的《诗歌研究的“历史感”》可称作一次对内心困惑的质询,何谓诗歌研究中的“历史感”?由于历史“预设”、地域和诗歌观念的差异、写作上的分寸感、历史存在和历史化的矛盾……诸多因素的参与及争辩,“历史感”因而变得可疑且充满歧义,程先生从自身研究中提出疑问并给予适度的阐发。林庚先生自去岁10月离世,燕南国“那一方心灵的净土”从此空寂,为怀念这位“永远像婴儿一般”的诗人,孙玉石先生主持编辑了“林庚纪念专辑”,辑录了林庚先生的集外佚诗,其中《林庚集外佚诗20首》由孙先生辑佚——今日我还记得孙先生展示所辑佚诗并讲解《井水》诗时的兴奋之感。 朱英诞先生写诗始自1928年,终于1983年离世,这一经历造就了其迷人之处,不仅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废名、林庚、沈启无、南星诸师友致力于新诗的探索,亦在建国后30年间,不为时俗所易,如隐士般写作不辍,其诗文风姿遗有民国之余韵,或曰“现代文学之活化石,也。本期“朱英诞专辑”由陈均主持编辑,辑录朱英诞批评、随笔共31篇,由佚文、遗稿两种构成,其中谈及周作人、林庚、废名及三四十年代之北平颇有“味道”。愿诸君一识朱诗人! 蔡其矫先生于今年1月离世,对于这位“寂寞的诗人”,王光明赞道“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诗人!青春永驻的诗人!”因为蔡其矫是“少有的主动从当代中国诗歌体制中出走的诗人”,所以既是“他寂寞的根源”,也“成就他独特诗风”,王先生从独立精神和“唯美主义,两方面阐释了蔡其矫之于当代中国诗歌的意义。 “文本细读”栏在本期重新恢复,江弱水的《起于愉悦而终于睿智——对两首小诗的激赏》一文在研讨会上曾引“有趣”的反应,并就诗歌细读的陈旧套路和疲软状态提示了“林间的另一条路”。张桃洲的《存在的几副面孔》为对臧棣《入梅丛书》一诗的长篇解读,在前一段时间,臧棣的“协会”与“丛书”系列组诗颇引人瞩目,此文虽然题目颇为伪哲学化,但解读却是细致而感性,并将问题落至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这也揭示了臧棣与“90年代诗歌”之间紧密且富于弹性之关联。 “诗人谈诗”栏首度开张,萧开愚的诗学随笔视野开阖,笔致纵横,所讲述之诸问题,强烈、生动,不拘于成法,文若其诗,亦值得一再捧读。
细察诗歌的层次与坡度
作者: 萧开愚,臧棣,张曙光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 《中国诗歌评论:细察诗歌的层次与坡度》内容简介:中国诗歌的长期支持者刘丽安女士托付臧棣、张曙光和萧开愚三人续编《中国诗歌评论》,是《中国诗歌评论》再启程的第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三位编者与刘丽安女士对未来抱有共识:想要体现与激发汉语的诗歌创造,必需一个理解力和判断力支撑起来的持久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负责人赞成我们的志向,在此我们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忱。我们向原先出版《中国诗歌评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表达我们的谢忱,我们为变换出版社而深感愧疚。是放远了眼量而越发执著于现在的文学目标支配了我们的选择,为此大家稍感心安。参考欧美的批评理论,接待了充分批评的诗歌文本在变得膨胀、自相矛盾和固执一端而获得理解线索之后还处在待完成状态,表示这文本具备典型作品的排斥、蒙蔽与晦暗层累。穷研而莫名的层累未必源自作者的感情复杂,典型文本含蓄的感情常简淡明朗,未必源自哲思深奥,典型文本完成的思辨常普通浅显,未必源自修辞艰涩,典型文本采取的修辞技术常直截了当:诗歌的秘密尽在这里:一个诗歌形式的成立等于一个生机的形成,这时,放进其中的任何浅白句子自动卷进季节性的时变循环,不再答应穷竭其解。
联动的风景
作者: 萧开愚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由百余首诗作组成,集中探讨了作者关心的两个问题:诗艺和现实。每一首诗都很卓越,但我们能够论及,也可以忽略。但一个诗人同时写出了像他那么多在你视野的各个方面伸延的杰出作品时,你知道这是一个大诗人。肖开愚的诗在一种”复杂性”的要求下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他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是诗人和社会之间的难以摆脱的对立关系。
萧开愚自选集
作者:
简介:该书分为三个部分:诗作、译诗和二十余篇萧开愚称之为“从命作文”的文章。他从自己不同时期的诗作中精选了133首,组成本书的第一单元“诗选”。从1986年的《雨中作》,到写于2007年6月的《破烂的田野》,从《金华及东山印象》、《夜游》、《试试》这样的玲珑短诗,到气势磅礴的组诗《向杜甫致敬》,“诗选”就像一份由每一个“此地”汇聚而成的地图,中江风物、上海风情、西欧风气、中原风土,在萧开愚注重“此时此地”经验的写作中错综勾连。这种道思与情感地理学,恰如本雅明所说的那种既可以从中主动迷失又能借以确定自己位置的个人地图。另一方面,“诗选”也是被“此时此地”改写过的“彼时彼地”的地图。萧开愚在《后记》里说,这本集子中大部分作品在编入本书的过程中,他全部重写了一遍,“重写产生的作品具有此时此地经验的加入,因而是不必美满但生气勃勃的此时此地的作品”。 “译诗选”显示出萧开愚不大为人所知的一种才能。这批译作在汉语中获得了灵动的语感,已然是经得起最挑剔阅读的“中文诗”,尽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些须译者的风格。萧开愚的翻译也是严谨的,在翻译德国诗人波卜霍夫斯基的作品时,“许多地方经过逐字讨论”,即便如此,他还为“无法让汉语自然地具有基督教的语义渊源”而遗憾,因为波卜霍夫斯基诗中的关键词大都跟圣经条文有关。 萧开愚的文章自成一体,典雅繁茂,硬朗险峻,讲究气度,能看到汉赋、韩愈王安石散文的影响。相应的,他关心的问题也是纷繁的,百科全书式的。这些文章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他的诗歌。 《此时此地》的出版,颇为全面地展示了萧开愚二十年多年的诗文写作,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一本重写而成的,新的作品选集。《此时此地》是“新人文”书系的一种,该系列同期还推出诗学理论家耿占春、先锋小说家刘恪的自选集《禁忌下的叙述》和《耳镜》。
内地研究——萧开愚长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年12月
长诗《内地研究》由五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可独立阅读,又彼此关联,潜在对应于“五行”结构。长诗以一种类似地质勘探、田野考察的方式,用错落的、锋利的长短句,劈开地上地下的重重痂壳,分别从地质土壤、文化传统、农村状况、司法监狱、地方财政、环保产业、精神处境等诸多方面,如泼墨般自由书写,总括“内地”的历史现实,辨析当代中国人的知识与心灵。
诗在上游
作者: 臧棣,萧开愚,张曙光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萧开愚/当代诗歌的一些文化触角;杨小滨.法镭/毛世纪的“史记”:作为史籍的诗辑;明迪/影响与焦虑:中国当代诗在美国的译介状况等.
同饮一江纯净水:数字时代的自然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02月
内地研究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09月
中国诗歌评论--东海的现代性波动
作者: 萧开愚 等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8-1
简介: 《中国诗歌评论(2014春夏号东海的现代性波动)》为诗歌作品专号,较多发表了一批新晋作者的作品。包括兰荪的诗九首、唐城的诗十三首、范雪的诗十八首、肖水的故事系列(十一首)、张典的诗十三首、李兵的长沙(选五)及旧诗一组、帕丝的诗二首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07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0-1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年12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02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09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