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 项 “豪” 相关结果
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作者: 熊易寒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 以往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 等客观因素对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本书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 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 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 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 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最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 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 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王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 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 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一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 级再生产——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研究表明:第一,家庭、学校、国家(包括基层政府和意识形态的国 家)、社会干预(NGO、志愿者)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农民工子女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建制化的政治学习与事件化的政 治学习两种机制,前者主要型塑他们的价值观,后者则更多地影响他 们的知识库存。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事件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二,农民工子女与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互动过程,往往是围绕着 身份的确认与否认、斗争与妥协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是以 身份生产为中心的。由此形成的身份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 结构与具体情境共同作用下的权宜性结果,一旦失去外力的推动,一 种特定身份就可能停止运作了。身份认同从来不是自由意志的表达, 而是始终存在于特定的权力结构之中。当农民工子女试图表达自己 的身份认同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群体和国家治理行为的制 约,防御性认同和进取性认同便应运而生。本书用“运作性认同”来表 述农民工子女身份生产的这一特性。 第三,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 虽然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学习积极性高于前者,但他们却更 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对个人的前景也更加悲观,其 成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他们由于对社会流 动的预期很低而自动放弃学业上的努力。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则盛 行“反学校文化”,如果说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是因为低预期而选择 “自我放弃”,那么,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反学校文化”并不是因为 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们常常为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感到自豪。通 过否定学校的价值系统、蔑视校方和教师的权威,他们一方面获得了 独立与自尊,另一-方面则心甘情愿地提前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 但是,反学校文化并不是一套独立的底层文化,对调查问卷的分 析显示:一些农民工子女对基本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与城市儿童相差 甚微,价值倾向基本一致,只不过城市儿童的态度更趋近于政治正确 性,也就是说,而对于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强烈的 支持;而对于主流价值观奄定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坚决的反对。 简言之,与城市儿童相比,一些农民工子女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轻微 的疏离,但他们并没有站在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他们与城市孩子的 不同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库存:在遭遇群际冲突事件之后,一些农民工 子女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将其整理为相应的“故事”,当日后再出 现类似的事件时,这些生活记忆所构成的知识库存将成为他们判断和 行动的依据。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还讨论了相关命题与概念的适用范围,在超越 个案的同时避免过度夸大结论的解释力,一方面揭示了农民工子女政 治社会化的深层机制,另一方面也补充和修正了政治社会化的一般 理论。
科学发展观论纲
作者: 鲍宗豪,张华金等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科学发展观论纲》一书,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把发展放在全球化、数字化视野下来认识与思考,把发展实践纳入全球社会,从全球社会透视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实践;(2)对发展历史嬗变的分析,不仅要阐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发展理念的伟大创新;(3)发展观的内涵、三大维度、发展观的实践,以及发展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既是对发展观本质和实践中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又是当代发展理论的一种系统构建;(4)发展观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使发展能满足最大多数人需求,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使中国今日的发展能实现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之理想,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宗旨和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论纲》一书,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把发展放在全球化、数字化视野下来认识与思考,把发展实践纳入全球社会,从全球社会透视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实践;(2)对发展历史嬗变的分析,不仅要阐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发展理念的伟大创新;(3)发展观的内涵、三大维度、发展观的实践,以及发展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既是对发展观本质和实践中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又是当代发展理论的一种系统构建;(4)发展观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使发展能满足最大多数人需求,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使中国今日的发展能实现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之理想,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宗旨和核心思想。
Fear of diversity:the birth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ancient Greek thought
作者: (美)萨克森豪斯(Arlene W. Saxonhouse)著;曹聪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0
简介: 翻译西方学界诠释西学经典的论著,充分利用西方学界整理旧故的稳 妥成就,於庚续清末以来学界理解西方思想传统的未尽之业意义重大。设 计这套“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旨在推进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 度理解。选题除顾及诸多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 ,尤其注重选择思想大家和笃行纯学的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读。 本书是其中的一册《惧怕差异—古希腊思想中政治科学的诞生》,在 “恐惧多样性”这个主题的统摄下,作者潜入古希腊自然哲人、喜剧诗人 、悲剧诗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纷纭言辞掀起的急流当中,力求从“ 多”与“一”这个认识论上的主题洞穿古希腊先贤们教诲的奥义,寻根究 源,探出一门关乎我们生活秩序的学问的起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华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