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6 项 “赫伯特·斯宾塞”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著;方舟编译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2010
简介: 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 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孩子的生与死、善与恶、‘聪明和愚蠢 ,都在于教育者怎样教养他们。 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明白教育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和明 白它什么时候开始同样重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教,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自我发展的过 程,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 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的多。 本书作者曾获英、美、法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院士、博士荣誉,并 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该书问世百年来,广泛作为学校和家长教科书, 成功培养无数孩子。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著;张红晖,胡江波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01
简介:如读者所知,现代西方思想不仅源流学派纷呈,而且显示出深层转变而日益走向综合发展的趋势;,这一令人捉摸难定的趋势,又隐约显示出深过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学理的传承相继。“现代西方思想文库”的创设,恰 好立意在接续先贤传译西方思想经典的传业,为我们的思想界、学术界理解和借鉴现代西方思想的精华,提供基本的养料或食粮,以期看到我们思想界、学术蜀在荆棘与鲜花并见的求索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作者: 陈长勇编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2006
简介:悠远的灵光——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米利都学派(Melisianschool) 泰勒斯Thales(约前625~前547年)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约前610~前546年)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前585~前526年) 爱非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年) 爱利亚学派(Eleaticschool) 色诺芬尼Xenophanes(约前570~前470年)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70~前480年) 原子论哲学(Atomists)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前490~前430年)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前500~前428年) 留基波Leucippus(约前500~前400年) 德谟克利特Demokrtos(约前460~前370年) 卢克莱修LucretiusCarus(约前99~前55年) 琉善Loukianos(约120~200年) 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80~前496年) 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sophistes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前480~前41o年) 怀疑派(skepticism) 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0~前375年) 皮浪Pyrrhor(前365~前275年) 蒂孟丁imon(约前325~前235年) 苏格拉底(Sokrates)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年) 柏拉图(Platon) 柏拉图Plton(前427~前347年) 小苏格拉底学派 麦加拉学派 欧克里德Eukleides(约前450~前380年) 犬儒学派(Cynicsch001) 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约前445~前360年) 第欧根尼Diogenes(约前404~前323年)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AristotIe(前384~前322) 伊壁鸠鲁主义(Epikouroslism) 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前270年) 卢克菜修LucretiusCarus(约前99~前55年) 斯多阿学派(stoics) 芝诺ZenoR(前335一前263年) 克吕西普chrysippus(约前280~前209年) 塞涅卡seneca(前4年~65年)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5年) 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121~190年) 禁欲主义(约前5世纪)Asceticism 唯心主义诸流派(Idealismus) 折衷主义(Eclecticism) 西塞罗ClceroMarcusTullius(前106~前43年) 神秘主义(Mysticism) 斐洛PhiloJudaeus(约20~50年)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sren(1813~1855年) 新柏拉图主义(New—Platonism) 普罗提诺PlotiRus(205~270年) 教父哲学(约2世纪~6世纪) 查士丁Justin(约100~165年) 克莱门Clemens(约150~211年) 奥里根origenes(约185~254年) 德尔图良TertullianQuintusseptimiusFIorens(约160~225年) 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lnus(354~430年) 爱留根纳Eriugena(800~891年) 黑暗中的低语一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年) 实在论(11世纪初~14世纪初)Realism 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年) 唯名论(Nominalism) 罗瑟林RosCelinus(1050~1112年) 阿伯拉尔AdelardPierre(1079~约1144年) 罗吉尔·培根RongerBacon(1214~1292年) 邓斯‘司各特DunsscotusJohnnes(约1270~1308年) 威廉·奥卡姆Williamockam(1300~1349年)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年) 阿威洛伊主义 西格尔sigerDeBrabant(1240~1284年) 泛神论(pantheism) 布鲁诺GiordanoBruno(1548~1600年)“对立面一致” 解枷的灵魂一近代哲学 人文主义(Humanism) 但丁DanteAIighieri《1265~1321年) 彼特拉克FrancescoPetrarca(1304~1374年) 薄伽丘BoccaccioGiovanni(1313~1375年) 新兴的自然科学主义 达-芬奇LeonardoDaVitici《1452~1519年) 哥白尼CopemiCus(1473~1543年) 唯心主义唯理论(Idealismrrtionalism) 若内·笛卡儿ReneDescartes(1596~1650年) 莱布尼茨GottfriendWiIhelmLeibniz(1646~1716年) 唯心主义经验论(IdealismEmpiricism) 休谟DavidHume(1711~1776年) 唯物主义诸流派 唯物主义经验论(MaterialismEmpiricism)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年) 约翰·洛克JohnLoke(1632~1704年) 拉美特里LamettrieJulienoffrayDe(1709~1751年) 唯物主义唯理论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年) 机械唯物主义(MechanicalMaterialism) 霍尔巴赫PauIHenriDierrichBaronD’HoIbach (1723~1789年) 感官主义 费尔巴哈FeuerbachLudwigAndreas(1804~1872年) 自然神论(17~18世纪)Deism 比埃尔-培尔PierreBayIe(1647~1706年) 伏尔泰VoItaire(1694~1778年) 孟德斯鸠CharIesLouIsDesecondatMoniesquieu(1689~1755年) 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 百科全书派(En:yclopedistes) 拉美特里LamettrieJuIienoffrayDe(1709~1751年) 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年) 爱尔维修CIaudeAdrienHeIvetius(1715~1771年) 康德主义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IKant(1724~1804年) 分析哲学(AnalyticPhilosophy) 弗雷格FregeFriedrichLudwigGottlob(1848~1925) 日常语言学派(DailyLinguistics) 摩尔(G·E·Moore) 罗素RusselIBertrandArthurWllian(1872~1970年)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udwigosef(1889~1951年) 奥斯汀JohnLangshawAustln(1911~1960年) 彼得·斯特劳森Peterstrawson(1919~) 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Idealism) 贝克莱GeorgeBerkeIey(1685~1753年) 费希特Fichte(1762~1814年)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HegelGeorgWiIhelmFriedrich(1770~1831年) 谢林schelIingFriedrichWilhelmJosephvon (1775~1854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Marxistphilosophy) 卡尔·马克思KarIMarX(1818—1883年)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 实证主义(positivism) 奥古斯都·孔德AugustComte(1798~1857年)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年)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 (1806~1873年) 马赫主义(Machism) 马赫MachErnst(1838~1916年) 理查·阿芬那留斯RichardAvenarius(1843~1896年) 实用主义(pragmatism) 皮尔士PeirceCharlessanders(1839~1914年) 威廉·詹姆士w…iamJames(1842~1910年)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 G·米德G·Mead(1863~1931年) 逻辑实证主义(10gicalpositivism) 艾耶尔AyerAIfredJuIes(1910~) 卡尔纳普CarnaprudoIf(1891~1970年) 维也纳学派(Viennasch001) 石里克M·sChllCk(1882~1936年) 纽拉特Neurathotto(1882~1945年) 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eationalism) 卡尔·波普尔PopperKarlrairound(1902~) 历史主义(historicism) 库恩KuhnThomssamuaI(1922~1996年) 保尔·费耶阿本德PaulKarlFeyerabend(1924~1994年) 智者的梦呓——现代西方哲学 人本主义(Humanism) 唯意志主义(Voluntarism) 叔本华Arthurschopenhaner(1788~1860年) 索伦·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sren(1813~1855年) 尼采FriedriehNietzsche(1884~1900年) 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 狄尔泰DiItheyWiIhelm(1833~1911年) 柏格森BergsonHenri(1859~1941年) 现象学(phenomenology) 埃德蒙德·胡塞尔HusserIEdmund(1859~1938年) 精神分析学(Depthpsychology)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年) 存在主义(Existent_aIism) 雅斯贝尔斯JaspersKarl(1883~1969年) 马塞尔GabrielMarceI(1889~1973年) 海德格尔HeideggerMartin(1889~1976年) 萨特sartreJean-PauI(1905~1980年) 梅洛·庞蒂Merleau—PontyMaurice(1908~1961年)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001) 结构主义(structivism)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190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年) 米歇尔·福柯MicheIFoucauIt(1926~1984年) 雅克’德里达J·JacquesDerrida(1930~2004年) 哲学解释学(Hermeneutics) 狄尔泰DiItheyWiJheIm(1833~1911年) 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年) 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1929年~) 新实用主义(New—Pragmatism) 威拉德·蒯因WiIlardVanormanQuine(1908~2000年) 普特南HilaryPutnam(1926~) 理查德·罗蒂RichardBorty(1931~)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8-1
简介: 斯宾塞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一生都在倡导快乐的教育方法。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斯宾塞客观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提出了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指导。
简介:1843年,通过布雷,艾略特结识了62岁的罗伯特·赫伯特·布拉班特博 士,后来博士的女儿鲁法·布拉班特与查尔斯·亨内尔结婚后,博士让艾略 特成了他家的房客。当时,鲁法正在尝试将德国哲学家大卫·弗里德里希· 斯特劳斯的《耶稣传》(TheLifeofJesus)译成英文,但一直未完成。1844 年,艾略特接过了这项工作,她花了2年时间,完成了翻译,并于1846年由 书商约翰·查普曼出版。《耶稣传》的英译本在当时的英国读者中是最有影 响的宗教作品之一,不过艾略特并没有在书上标上她作为译者的真名。稍后 ,当人们得知书的译者的真实身份后,艾略特在伦敦也开始有了一些小名气 。不久,她又开始为布雷的《考文垂报》写文章。 父亲罗伯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艾略特也就成了他的家庭护士。在最 后的几年中,父亲对艾略特逐渐变得温柔起来,但是在他的遗嘱中,却留给 艾略特很少的遗产。1849年3月30日,星期三,父亲离开了她。艾略特深感 悲痛和孤独,她在日记里写道:“没有了父亲我怎么办?似乎我的道德本性 丢了。昨天晚上我有一种可怕的幻觉,似乎世俗的观念要控制我。” 照顾晚年病中的父亲及父亲去世的悲痛,使艾略特身心疲惫,葬礼后不 久,艾略特在布雷夫妇的劝说下,跟随着他们到法国、瑞士旅行。在布雷夫 妇回国后,她又独自一人留在日内瓦,直到1850年初。回国后,她先在哥哥 、姐姐家住了一段日子,后又与布雷夫妇一起生活了7个月。在一个晚会上 ,她认识了伦敦的一位出版商和书商约翰·查普曼。查普曼也是《耶稣传》 的出版商,他读过艾略特的译作,对她十分欣赏,并请求艾略特为《威斯敏 斯特评论》写一篇相关的文章。艾略特在11月完成了这篇文章,艾略特自己 到伦敦把文章交给了查普曼,并在查普曼的邀请下,成了他家的房客。查普 曼的家里除了妻子苏珊娜和他们的孩子外,还有一位与查普曼关系暧昧的家 庭教师伊丽莎白·泰丽。此时,艾略特已29岁,她的未嫁身份和父亲留给她 的微薄的遗产,使她处境艰难。在当时的英国,妇女是无社会地位的,尤其 是像艾略特这样没有什么家产的知识女性,她们的才华是没有机会展现的, 只能以匿名的形式,或以男性为掩盖来表现。不过,性格倔强的艾略特已决 定了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她决定留在伦敦,自己养活自己,还把自己的名 字改为玛丽安·埃文斯。 查普曼有着高高的个子,是个长相英俊、迷人的男人。艾略特住进他家 后,查普曼就常常找她商谈事务。随着两人单独在一起谈话时间的增长,引 来了不少猜疑和闲言碎语,查普曼的妻子和情妇对此十分嫉恨。一次,苏珊 娜正巧看见丈夫握着艾略特的手,于是矛盾一下子激化了。这次妻子苏珊娜 与情妇伊丽莎白联合起来向查普曼抗议,查普曼只好要求艾略特搬出他的家 。艾略特遭受了她的第一次感情事件,她随即离开了查普曼家,回到考文垂 。1851年,查普曼买下了《威斯敏斯特评论》的所有权,他急需一个编辑 ,并且是一个可以让他信任而又愿意隐藏自己身份的幕后作者。艾略特成了 他的第一人选,他请求艾略特住回伦敦。尽管他知道说服苏珊娜和伊丽莎白 同意艾略特住回自己的家是困难的,不过他最后还是争取到了她们的同意。 艾略特又搬回了伦敦142街。与上次不同的是,艾略特这时已看清了查普曼 的为人,所以事先与他定了一项誓约,即他们之间只保持业务上的关系。 艾略特一直遵守着这个誓约。她匿名主持编辑了《威斯敏斯特评论》达 二年之久,发行了10期。她以惊人的才干,很快成了这家刊物极有经验的稿 件编辑和刊物的主要策划者。她与作者通信,商量,读校对稿件,写哲学和 宗教方面的书评,她的学识与才华开始展现出来。而她的隐秘的身份,使人 猜测她是一个学问很高的老妇人。更重要的是,编辑的工作使她有了与知识 界知名人士结识的机会,她与维多利亚时期的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如查尔 斯·狄更斯、詹姆斯·弗洛德、哈利特·马丁艾纽、约翰·斯图亚特·米尔 ,及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等有交往。她的努力工作,使《威斯敏斯特评论 》成了英国文学评论的先导,《威斯敏斯特评论》也再次成为一本重要的知 识分子的刊物,而这本刊物以前是在著名编辑约翰·斯图亚特·米尔的手中 出名的。 其实,艾略特已成了这本刊物的主管。这期间,她的感情生活上也有一 些故事。相传她曾爱上了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可斯宾塞只 对她的学识见解感兴趣,只愿意和她交流思想,因她长得不漂亮而不愿与她 有感情上的交往。虽然艾略特的外貌不引人注意,但是见过艾略特的大多数 人都很喜欢她,他们被她表情丰富的脸和眼睛所吸引,她温和、悦耳的嗓音 和她机智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艾略特尽管在事业上很成功,但已33岁仍然独身一人的她。渴望着亲情 和爱情,开始变得沮丧、情绪低落,身体也变得不好,可怕的头疼开始折磨 她。1851年,她遇见了对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乔治·亨利·刘易斯。 艾略特与刘易斯在交往中,渐渐产生了爱情,从1853年起,他们开始了长达 20年的同居生活。此时的刘易斯已与他不忠实的妻子爱格妮斯分居多年,因 各种原因无法离婚。刘易斯在外貌上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外向的个性和机智 的头脑,常常为人们所喜爱。刘易斯是个哲学家、戏剧评论家、小说家、科 学研究者和编辑,是《哲学自传史》(1854—1856)和《妇女小说家》(1852) 的作者。当时他也在为《威斯敏斯特评论》撰稿。他作品中的许多思想为艾 略特提供了许多灵感和智慧,艾略特也是在他的鼓励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所以,刘易斯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发现者和支持者,而自己却一直为艾略特 的光辉所遮蔽。P8-10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H. Spencer),(美)维妮弗里德·斯特娜著;李华,吕双波编译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
简介: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合集大全集(超值黄金版)》是《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和《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合集。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作者提倡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工作,如机智、忍耐、自我克制等。孩子的善或恶、聪明还是愚蠢、学习成绩的好坏、将来成就的大小,都在于教育者怎样教养他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教。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去推论,去发现更多的东西。本书作者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并获英、法、美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院士、博士荣誉。该书问世百年来,成功培养了无数孩子,被众多学校和家长作为教科书。 在《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书中,一个名叫维妮弗里德的小女孩在母亲的教育下,3岁能熟练阅读、拼写,5岁时就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创作,9岁便通过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入学考试,10岁能熟练运用10多种不同语言交谈。她曾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成绩优秀,并且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这个女孩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她的天赋非凡,而是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一时间,人们热切希望能把对这个女孩的教育方法公之于众。于是,维妮弗里德的母亲——斯特娜夫人写成了这本全球知名的《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合集大全集(超值黄金版)》分别由赫伯特·斯宾塞和维妮弗里德·斯特娜所著。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著;周舒予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引发美国教育革命的教育经典!他的著作出版后,美国大学、中学、小学课程和教育方法全面改革! ◎最权威、最科学、最完美的早教指南,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有效学习的教育法! ◎哈佛大学前校长埃利奥特、哈佛大学前校长杜威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奎克 、法国教育家龚贝雷倾力推荐! 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在各个国家,各种阶层的人民中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 埃利奥特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是英国和美国读者最多的教育名著。很多人把他看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我认为,在现代教育史上,他是一座纪念碑。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杜威 最近出现的最重要的著作,便是《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这样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有一切权力要求人们恭敬地倾听他的意见。在书中他提出的观点预示着教育的未来。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奎克 对于如何训练孩子,《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是卢梭《爱弥尔》之后最有用的最深刻的教育著作。 ——法国教育家龚贝雷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著;张雄武译
简介: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早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极力主张把生物中“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学说应用于社会领域。他拭 思想对世界各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02年严复即《群学肄言》的书名把他的代表作《社会学研究》译介到我国来。 《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每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他研究社会和政治学说的主要著作之一。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部著作“包含了自1850年以来已经有很大发展的一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因此研究斯宾塞的思想,此书不可不读。 本书于1850年12月问世。1890年作者鉴于他本人学术观点和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对全书作了删节压缩和一些文字上的修订。
美国四大传记:富兰克林自传+林肯传+卡内基自传+洛克菲勒自传
作者: 本杰明.富兰克林
简介:
《美国四大传记》精选美国杰出的四大人物传记,融《富兰克林自传》《林肯传》《卡内基自传》《洛克菲勒自传》为一体。这些作品以拉家常的方式,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且全书文字朴素幽默,使人备感亲切。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目录】
富兰克林自传01 序 言
001 *部分
059 第二部分
085 第三部分
115 第四部分
131 第五部分
207 第六部分
213 富兰克林生平大事年表
卡内基自传
序 言/01
*章 父母和童年/001
第二章 丹佛姆林和美国/015
第三章 匹兹堡和工作/025
第四章 安德森上校和书籍/034
第五章 电报公司/040
第六章 铁路公司/048
第七章 匹兹堡铁路主管/061
第八章 内战期间/072
第九章 建造大桥/083
第十章 炼铁厂/092
第十一章 纽约总部/105
第十二章 交易磋商/117
第十三章 钢的时代/126
第十四章 合伙人、书和旅行/136
第十五章 马车旅行和结婚/145
第十六章 工厂和工人/152
第十七章 荷姆斯泰德罢工/158
第十八章 劳工问题/166
第十九章 《财富的福音》/177
第二十章 教育和养老基金/188
第二十一章 和平教堂和皮坦克里夫/198
第二十二章 马修.阿诺德和其他人/209
第二十三章 英国的政治领袖/217
第二十四章 格莱斯顿和莫利/223
第二十五章 赫伯特.斯宾塞和他的信徒/233
第二十六章 布莱恩和哈里森/238
第二十七章 华盛顿外交/245
第二十八章 海和麦金利总统/251
第二十九章 会见德国皇帝/258
林肯传
*篇 奋斗历程
*章 弗吉尼亚往事/003
第二章 灰色的童年/011
第三章 *宝贵的财富/018
第四章 积累信心和勇气/026
第五章 噩梦般的初恋/036
第六章 俘获玛丽.托德的芳心/047
第七章 新郎不在的婚礼/056
第八章 道义和幸福的冲突/066
第二篇 登上胜利的*
*章 慈祥的父亲/075
第二章 清贫的律师/084
第三章 “我不喜欢回家”/089
第四章 地狱样的悲伤/096
第五章 密苏里折中方案/102
第六章 和道格拉斯的大辩论/110
第七章 总统候选人/121
第八章 告别斯普林菲尔德/126
第九章 活着进入白宫/137
第三篇 复杂的局面
*章 初战失利/145
第二章 只知道空谈的将军/152
第三章 盆底塌了/158
第四章 总统和他的内阁成员/166
第五章 解放黑奴运动/179
第六章 *恰当的几句话/190
第七章 不可“临阵更换将领”/203
第八章 宽容的受降仪式/213
第九章 悍妇般的总统夫人/218
第十章 福特剧院的暗杀/226
尾 声 永远的怀念/236
洛克菲勒自传
引 言/01
*章 旧朋老友/001
第二章 获取财富是困难的技艺/017
第三章 标准石油公司/029
第四章 石油行业的经历/043
第五章 其他的商业经历和商业原则/067
第六章 赠予的艺术/081
第七章 慈善托拉斯:赠予合作原则的价值/097
附 录 洛克菲勒信札/113
【免费在线读】
*部分
亲爱的孩子:对于祖上的任何奇闻逸事,我向来都喜欢收集。或许你还记得,我们在英格兰的时候,我曾经因为这个东奔西走,去拜访亲戚中尚在世的长者。同样地,我想你也希望了解我这一生的经历,而这其中有很多事情是你所不熟悉的。我现在正在乡下休假,可能会有一个星期不被打扰的闲暇时间,因此可以坐下来安心地为你把这些经历写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我出身卑微,家境贫寒,这一生中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但承蒙上帝的福佑,我的一生大都交上了好运,处世之道也颇为成功,*终积累了一点财富,赢得了一些名望。后辈们也许会对这些感兴趣,或许他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值得仿效和借鉴的地方。有时回忆起自己交上的那些好运,我就会情不自禁这样想: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再过一遍,如同作家们可以在再版时纠正初版的错误一样。这样的话,我不但可以纠正自己所犯过的错误,还可能防止许多不测事件的发生,让别人从中获益。不过,即使我的这些愿望不能够实现,我还是愿意再过一遍这样的生活。重演人生的愿望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回忆就必然成为实现这个愿望的*好办法,将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竭力使它能够长久留存。因此,我也希望能够像老人们经常会有的那种癖好一样放纵一下自己,在此唠唠叨叨地讲述一下自己那些往事。不过,我在讲述的过程中会注意方式,尽可能做到不令人厌烦,使后辈们并非出于对长者的尊敬而迫不得已来听,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听或不听的自由,这是强求不得的。*后(为了不失信于人,我还是先自己承认比较好),我之所以会写这个自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虚荣心。诚然,很少有人一开始就说“还不至于有什么虚荣心”,但往往话一出口,紧接着便自我吹嘘起来。很多人都厌恶别人的虚荣心,但常常会忘记自己也有一份。不过,我是以公平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虚荣心的,因为我相信:有这种心理的人不仅常常使自己受益,也能使与之交往的人受益。因此,如果一个人因为生活幸福而感谢上帝,那么即使带有一点虚荣心也不能算作荒唐。现在既然说到上帝,我想我应该承认:如果没有上帝的眷顾,我不可能获得上面提到的所有幸福,正是上帝的指引令我的处世之道颇为成功。我不敢擅自设想将来,但我的信念令我充满希望:上帝依然会眷顾我,让我像以前一样幸福,并且让我能够像别人一样拥有承受人生中一切灾难和不幸的坚强意志。只有上帝清楚未来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复杂多变;即使我们身处苦难之中,主也会凭借其威力给我们带来福音。
我的一位伯父也很喜欢搜集家族逸事,曾经将其札记传给了我,并告诉我一些有关族祖的事迹,我因此才对我们这个家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原来我们这个家族在北安普敦郡的埃克顿村已经居住了300年之久。而对于这之前的情况,他也不清楚(有可能是从“富兰克林”这个词用做家族姓氏开始的。当时的姓氏标志着该姓氏群体的社会阶层,整个英国都流行立姓氏)。他们大约拥有不动产土地30英亩,兼做打铁的生意——这个行业一直流传了下来,直至伯父。我父亲和伯父都遵循长子传业的传统,立长子继承家业。在查阅埃克顿村的户籍册时,我找到了他们的出生、婚娶和丧葬记载,但只有1555年以后的记载,而此前这个教区根本没有户籍册可查。我从找到的户籍册中得知,我是前五代人中*小的儿子的*小一个儿子。我的祖父托马斯生于1598年,一直以来都住在埃克顿村,直到年迈体衰难以维持生意才搬去儿子约翰那里。约翰是个染匠,当时我父亲还在跟他学手艺,他住在牛津郡的班伯里,祖父就是在那里去世并被安葬的。我们在1758年看到了他的墓碑。祖父的长子托马斯住在埃克顿村,后来把老宅连同土地都传给了自己的独生女儿。她的丈夫姓菲雪,威灵堡人。他们夫妻俩又将这份产业卖给了现在的庄园领主伊斯德先生。我的祖父有4个儿子:托马斯、约翰、本杰明和约赛亚。有关他们的资料我没有带在身边,在这里,我把了解的情况写下来给你。如果那些资料在我离家期间没有丢失的话,你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更详细的情况。长子托马斯(即大伯父)跟着父亲学打铁。他天资聪颖,在学业上曾经受到那个教区的大绅士帕尔梅先生的鼓励(他的弟弟们都曾受到同样的鼓励),后来成为地方上很有威望的书记官;与此同时,他还是本村以及北安普敦郡各项公益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关于这方面的传说很多。此外,他还深受哈利费克斯爵士赏识,并得到其资助。他于1702年旧历1月6日去世,而我正是在4年后的这一天出生的。我还记得:当埃克顿村的一些长辈们向我们讲述他的生平和性格时,你非常惊异,因为你觉得他的情况和我有些类似。当时,你还说:“如果他在你出生的那天去世,人们会以为你是他的灵魂转世呢!”二伯父约翰是一名染匠,在我看来是毛织品的染匠。三伯父本杰明在伦敦学习染丝绸,悟性很好。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他曾来波士顿拜访我的父亲,并与我们同住了好几年。他活到高寿,孙子塞缪尔.富兰克林现在还住在波士顿。伯父本杰明留下两卷四开本的诗稿,其中有一些是赠送给亲友的,下面有一首是他送给我的 ,作为范例。他还创造了一套速记法,并且教给我,但我从未实践过,因此早已经忘记了。由于父亲和他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的名字就是随着这位伯父取的。他对宗教深信不疑,只要有出色的教士布道,他就总是虔诚的听众,还用自己创造的速记方法将布道内容记录下来,后来留下了多卷速记本子。他还有政治狂热情绪,但就他的身份而言,这似乎有点过分。我*近在伦敦得到一卷他搜集的重要论文册子,讲的是1641年到1717年的一些公共事务。不过,从卷数的编号看,应该缺少了许多本,但仍然保留有8卷对开本,24卷四开本和八开本。这些书卷是一个旧书商(由于我有时候在这个旧书商那里买书,与他结识)搜集了拿来给我的。这些书似乎是三伯父在去美洲之前留下的,已经是50多年前的往事了。书的边页上还有他作的许多注释。我们这个家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参加了宗教改革运动,在玛丽女王统治的整个时期,一直信奉新教。他们因强烈反对罗马天主教而时常处于危险的境地。他们曾经有一本英文版《圣经》,为了不让别人发现,就把它打开,然后用绳子绑在一把折凳的底部。每当曾祖父向家人诵读《圣经》时,他就把折凳翻过来放在膝盖上,从绳子下面翻读;同时还会让一个孩子在门口放哨,如果有宗教法庭传令官露面,就立刻来报告。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就把折凳翻过来放好,《圣经》就像之前那样被藏起来。这件逸事是我从三伯父本杰明那里听到的。我们全家对英国国教的信奉大约一直持续到查理二世统治的末年。当时,有些牧师因不信奉国教而遭到驱逐。这些人在北安普敦郡举行非国教徒集会,本杰明和约赛亚后来一直追随他们;而家里其他的人依然信奉国教。我的父亲约赛亚结婚很早,大约在1682年,他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移居到新英格兰。非国教教徒的集会在那时是法律所不容许的,并且常常会被干扰。我父亲熟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就想到要移居新大陆,并且劝说父亲同他们一起去。他们期望能够在新大陆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到新英格兰后,他的前妻又为他生了4个孩子;继室生了10个,总共有17个孩子。我还记得,曾经有一次坐在餐桌旁吃饭的就有13个,他们后来都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家庭。我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出生,是家里*小的男孩,还有两个妹妹。我母亲阿拜亚.福格尔是继室,她的父亲彼得斯.福格尔是新英格兰的*批定居者。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科顿.马瑟在《美洲基督教史》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信仰虔诚,学识渊博”。据说他写过各种题材的即兴小诗,不过发表的只有一首,许多年前我曾有幸读到过。那首诗写于1675年,采用的诗体在当时民间十分流行,是写给当地政府的有关人士的。该诗代表了浸礼会、教友会以及其他受迫害的教派,十分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诗中还写道:宗教迫害是印第安人战争以及国家遭受的其他灾难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故而上帝才严惩了这些罪行。因此,诗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规劝当局废除那些残酷法律的思想。整首诗读起来既真诚坦荡又自由大胆。尽管诗歌的前两节我已经忘记,但结尾的6行我仍然记得。大意是:善意的责备让他愿意坦言作者是谁。后面6行是这样写的:
我在内心深处憎恶造谣中伤;我住在雪本城,姓名就在此处;我是你的诤友,没有丝毫恶意,我就是彼得斯.福格尔。
我的哥哥们都在不同的行业拜师学艺。8岁时,父亲送我去语法学校读书。他计划把我作为“什一税”(10个儿子中的一个)奉献给教会。我的悟性很高(我应该很早就读书了,因为我记不清楚自己曾有不识字的时期),他的朋友们都认为我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于是父亲就下定决心要送我上学。伯父本杰明也赞同父亲的做法,并且表示:我愿意学他的速记法的话,他就把自己所有的布道速记本都给我,就如同开一家店铺需要先储备资本一样。我在语法学校读书还不到一年,开始只是班里的中等生,渐渐地就名列前茅,后来还跳了级,年底就可以升到三年级。但这时父亲考虑到今后难以承受一个大家庭的负担以及上大学的教育费用;我还当面听他对朋友们说过,许多人读书到头来还是生活拮据,这一切让他改变了初衷。退出语法学校后,他让我去另外一所学校学习计算和写作。这所学校是由乔治.布朗内尔先生创办的,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主张采用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的方法办学,总体上讲很成功。我在他的教导下写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不过算术不及格,而且毫无长进。
10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回家帮他经营生意,他从事的是油烛和肥皂制造买卖。他原本不是学这一行的,可是到新英格兰之后,他发现染色行业不景气,要维持生计十分困难,于是就改行了。我要负责剪烛芯、灌烛模、看店铺,另外还干一些跑腿送货的杂活。对于这个差事我并不喜欢,一心想着去航海,可是父亲坚决反对我这么做。不过,由于住在水边,常跟水打交道,我很早就学会了游泳,还会驾船。只要我跟别的孩子在船上,不管是小船还是小舢板,他们都会让我来驾船,特别是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听我指挥,有时候我还让他们陷入窘境。在此,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我早年就已经显现出来的公益精神,尽管在当时那么做不够妥当。水磨附近有个蓄水池,旁边是盐碱滩,涨潮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去滩头钓鱼,但是滩头被踩踏过度,已经变成一片泥浆,于是我建议建造一个小钓鱼台以方便立足。我告诉小伙伴们:那边有一大堆本来用于在湿地附近建造房子的石块,正好符合我们的需求。于是,等到晚上工人们下班之后,我便召集一帮小伙伴来,大伙儿就像群蚂蚁一样带劲地搬石块,有的石块太大,得要两三个人才搬得动。就这样,所有的石块都被我们搬走了,我们用它们建造了钓鱼台。第二天一大早,工人们发现石块不见了,感到十分惊讶,后来在我们的钓鱼台找到了。接着他们追究责任,我们被查出来,并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其中有的小伙伴还被父辈斥责。当时我还申辩搭建钓鱼台的好处,但父亲教导我并令我相信:干不诚实的事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想你也许会对你爷爷的一些情况感兴趣。他中等身材,有着很好的体质,非常结实强壮。他天资聪明,画得一手好画,还对音乐有一点研究,并且拥有清脆悦耳的嗓音。忙了一整天的他,有时会在晚上拉着小提琴,唱起悦耳的赞美诗。他在机械方面也有天赋,使用别的行当的工具,有时候也显得得心应手。不过,在我看来,*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于公于私他都能深明大义,并且行事果断。由于要养活一大家人,家庭的窘迫令他只能埋头工作,因此他从未担任过公职。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有些地位颇高的人常常来拜访他,征求他对镇上的或者他所属教区事务的意见,而且对他的建议和判断非常尊重;还有些人会来找他解决麻烦;有双方发生争执时,也常请他帮忙调解。他常邀请深明事理的朋友或邻里来家里围桌叙谈,谈论的都是些现实而又能够引发大家独立思考的话题,希望能够给孩子们以教育和启迪。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这些孩子也认识到何为善良和公正,何为人生的处世之道;在饭桌上就很少会想到吃的东西是否时兴,花样的多少,口味的优劣,是不是合胃口,等等。我从此也养成对菜肴十分随意的习惯,很少会去在意每顿饭吃的是什么。直到现在,若是被问到几个小时前吃了些什么,我很难回答上来。这一生活习惯倒是给我后来的旅途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与我同行的人因为一直以来都对饮食十分讲究,所以常常会因为无法满足食欲而感到很不愉快。
作者: (美国)戴尔?卡耐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16年08月
简介:全球卓有成效的心灵导师、沟通专家戴尔•卡耐基教你如何激发个人潜能,开创积极人生约翰•肯尼迪、洛克菲勒、拿破仑•希尔、沃伦•巴菲特深受影响因为就像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的那样:“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本书就是这样的行动手册。 ——戴尔·卡耐基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或许就是美国的象征。 ——《纽约时报》买中文版送英文版,买一赠一
作者: (美)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著;刘珺珺译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萨顿科学史丛书》总序 译者的话:萨顿与科学史 前言 一、理解力的传播 1.理解力的传播 2.医学史与艺术史 3.科学的历史 二、秘密的历史 4.秘密的历史 5.列奥纳多与现代科学的诞生 6.埃瓦利斯特·伽罗瓦 7.恩斯特·雷南 8.赫伯特·斯宾塞 三、东方与西方 9.科学史中的东方与西方 四、只务耕耘,不问收获 10.科学史和文明史的研究机构 11.只务耕耘,不问收获 编者说明 索引
简介: 小斯宾塞是作者堂兄的儿子。因为一次家庭的不幸,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后跟作者生活在了一起。于是,在家乡的小镇上,斯宾塞开始了对小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小斯宾塞天资并不聪颖,但他在14岁时就以优异成绩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并取得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根本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如果通过强迫性的训练来塑造孩子的性格,这完全是徒劳的。心智和身体一样,如果超过一定的强度,就不能吸收。而教育者要想有效地教育孩子,就要少发布命令,放弃一些自己的冲动和权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在本书出版后,引发了美国教育界的“革命”,美国大学、中学、小学课程和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次改革,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从而奠定了美国一百年来的人才优势!
简介: 哈钦森·麦考莱·波斯奈特编著的本书是英语世界出现的**部以“比较文学”为书名的专著,为20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全书一共5卷,每卷下设若干章,章下再分若干节,全书共100节,外加“前言”和“结论”。除“导论”部分讨论了“什么是文学”、“文学的依赖性”、“文学成长的原理”以及“比较的方法与文学”这几个关乎全书主旨的核心论题之外,接下来的四章大体上是按照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氏族文学”、“城邦文学”、“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由于深受赫伯特·斯宾塞的学说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波斯奈特极为注重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的进程,认为文学与社会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共时的发展关系,二者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集体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波斯奈特还受到了歌德于1827年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的影响,对于古罗马的世界文学、印度和中国的世界文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波斯奈特在本书的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世界文学整体意识,印证了他将东西方的文学置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的理论见识。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文学观是很成问题的,然而坚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文学、评价文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可否认的真理性价值。他基于大规模的综合所展开的比较文学实践,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奠基时期的基本风貌,他对于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波斯等东方文学所给予的关注,仍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Patrick Baert)著;瞿铁鹏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简介: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帕特里克·贝尔特的《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1998年出版后,好评如潮。本书可以说是对二十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贡献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作者在本书二十世纪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大多数关键人物,以及众多的社会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互动论,拟剧研究、常人方法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等。 行家的评论是,该书公析水平高超,为读者提供了百年来社会理论发展的清晰轨迹,且生动活泼,易于入门,是广大希望了解二十世纪社会理论读者的理想参考书。 本书的宗旨是批判地考察本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所作出的各种贡献。我认为,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世界的作用的相对系统的、抽象的、一般的反思。不管这一定义多么基本,一系列后果还是产生了。首先,我将只讨论达到高度抽象水平的理论。这肯定不是说,社会理论必定不依赖于对社会的经验研究。当然,有些理论几乎与经验研究无关,而另一些理论则极为依赖经验研究或具有经验社会学的色彩。但是,不管它们是否以经验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主要目的显然是要创立理论,因此,社会理论的抽象性质与经验社会学的实践取向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而且与此相关),我将探究达到高度一般性的理论。亦即它们旨在涵盖跨越不同时期与不同社会的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例如,它们会探讨在任何社会——而不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秩序是如何产生的。第三,社会理论具有成体系的特征。与单纯的意见和信念相比,它们显示出高度内在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即使最近那些企图摆脱宏大理论构造的尝试也都是体系性的努力;它们并非只是各种意见的混合。 本书论述20世纪的社会理论,但这并非暗示有关该课题的一致看法在此以前还未产生。许多古代的和前现代的政治哲学家,把他们的政治议程建立在有关社会领域的高度复杂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此外,社会理论对在19世纪进程中作为独立的学科的社会学的出现是极为重要的。奥古斯特·孔德、埃弥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仅列举少许人)都提出了极为精确的关于社会世界结构的观点。然而,20世纪的社会理论,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与其先驱者完全不同的。为明晰起见,请允许我提出19世纪社会理论的处境与其在当代的地位之间的三种差异。第一,尽管孔德、涂尔干及其他人为社会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作出巨大的努力,但是他们没有在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探索出一条体制上的分界线。对比之下,在许多国家,社会理论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明显区别于经验社会学。第二,社会理论越来越专业化。在19世纪,从事这一事业的是在与此密切结盟的领域(哲学或政治学)受过教育的人。很少有人占有学院的职位,允许他们培养其他人。无论是孔德、阿历克西·托克维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还是格奥尔格·西梅尔,他们都没有在学院里占有长期的职位。直到19世纪晚期,才有一些研究生院在社会理论方面提供正规的训练。第三,社会理论现在跟政治行动的联系不像过去那样明显。社会理论曾经是处理政治问题的工具。例如,孔德(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涂尔干)想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的骚乱之后,社会秩序是怎么能够得到恢复的。托克维尔试图弄明白,机会平等与自由怎么可能调和,而马克思则旨在发展一种更加平等的、较少异化的社会模式。对他们来说,社会理论都不是其自身的目的;它被看作是处理当前政治难题的必要手段。社会理论跟政治生活现实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在20世纪的进程中业已削弱。 我不妨简略地阐述每一种思想流派的主要前提。20世纪的人多数观点受到某些19世纪的先驱者的影响。结构主义(参阅第1章)和功能主义(参阅第2章)具有许多共同点,因为他们都采纳了涂尔干的整体论的社会图像。按照整体论的学说,要把社会作为整体加以研究,而且这个整体不能变为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如孔德那样,涂尔干强调,社会是一独特的实体,即具有其自身复杂性的实体。因此,社会不能被看作是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的单纯的集合体。同样,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都对社会系统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的范围,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该系统作出贡献的感到兴趣。结构主义者探究制约和决定人们的行动和思想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每个个人本身并不是必然地感觉到结构的存在,而且他们更是难得意识到那些真正相同的结构的制约效应。另外,结构主义的社会理论家们经常运用语言作类比以便理解非语言的社会现象。他们通常依赖瑞士语言学家、结构语言学奠基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著作来这样做。
作者: (美)戴维·纳沙(David Nasaw)著;赖希倩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9
简介: 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第一位现代工业巨头,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工业 革命早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阶段。在这本出色的卡内基传记里, 作者通过讲述这位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巨擘白手起家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 示了一个空前变革的大时代。 与其他卡内基传记不同的是,这本传记披露了大量新发掘的一手资料 :《卡内基自传》手稿中未出版的章节;卡内基与妻予婚前的通信和婚前 协议,与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口记;尤其是之前从未公开的卡内基与从 本杰明·哈里森到伍德罗·威尔逊的历任美国总统、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 和格莱斯顿等数任英国首相这些显贵的往来密信,彰显了他在商政两界游 走自如的出色交际技巧,对美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于他与哲学 家赫伯特·斯宾塞、诗人马修·阿诺德以及作家马克·吐温等人的私人通 信,也从侧面完美表现出了这位商业巨头极高的文化素养。他的人生漫长 而丰富,从不令人感到枯燥。 这不仅是一位亿万富翁的传奇故事,更是一段恢弘历史的精彩缩影。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著;严复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简介:台湾商务印书馆引进权威品牌:引自台湾商务印馆,1977年第一版,收录严复先生嫡孙严倬云为重印版所写《序》。同时收录《严复先生与商务印书馆》、中西译名表。方便读者阅读 严复先生的巨大影响力:严复先生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的译作曾经在当时的政治界、思想界引起极大震动。百年来,《天演论》一直被认为最好的译本,一直畅销不衰。 原汁原味引进:精装本,精致经典。繁体转简体,保持原点校,既便于阅读,又保持原版风格。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Patrick Baert)著;瞿铁鹏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简介: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帕特里克·贝尔特的《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1998年出版后,好评如潮。本书可以说是对二十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贡献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作者在本书二十世纪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大多数关键人物,以及众多的社会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互动论,拟剧研究、常人方法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等。 行家的评论是,该书公析水平高超,为读者提供了百年来社会理论发展的清晰轨迹,且生动活泼,易于入门,是广大希望了解二十世纪社会理论读者的理想参考书。 本书的宗旨是批判地考察本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所作出的各种贡献。我认为,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世界的作用的相对系统的、抽象的、一般的反思。不管这一定义多么基本,一系列后果还是产生了。首先,我将只讨论达到高度抽象水平的理论。这肯定不是说,社会理论必定不依赖于对社会的经验研究。当然,有些理论几乎与经验研究无关,而另一些理论则极为依赖经验研究或具有经验社会学的色彩。但是,不管它们是否以经验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主要目的显然是要创立理论,因此,社会理论的抽象性质与经验社会学的实践取向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而且与此相关),我将探究达到高度一般性的理论。亦即它们旨在涵盖跨越不同时期与不同社会的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例如,它们会探讨在任何社会——而不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秩序是如何产生的。第三,社会理论具有成体系的特征。与单纯的意见和信念相比,它们显示出高度内在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即使最近那些企图摆脱宏大理论构造的尝试也都是体系性的努力;它们并非只是各种意见的混合。 本书论述20世纪的社会理论,但这并非暗示有关该课题的一致看法在此以前还未产生。许多古代的和前现代的政治哲学家,把他们的政治议程建立在有关社会领域的高度复杂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此外,社会理论对在19世纪进程中作为独立的学科的社会学的出现是极为重要的。奥古斯特·孔德、埃弥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仅列举少许人)都提出了极为精确的关于社会世界结构的观点。然而,20世纪的社会理论,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与其先驱者完全不同的。为明晰起见,请允许我提出19世纪社会理论的处境与其在当代的地位之间的三种差异。第一,尽管孔德、涂尔干及其他人为社会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作出巨大的努力,但是他们没有在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探索出一条体制上的分界线。对比之下,在许多国家,社会理论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明显区别于经验社会学。第二,社会理论越来越专业化。在19世纪,从事这一事业的是在与此密切结盟的领域(哲学或政治学)受过教育的人。很少有人占有学院的职位,允许他们培养其他人。无论是孔德、阿历克西·托克维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还是格奥尔格·西梅尔,他们都没有在学院里占有长期的职位。直到19世纪晚期,才有一些研究生院在社会理论方面提供正规的训练。第三,社会理论现在跟政治行动的联系不像过去那样明显。社会理论曾经是处理政治问题的工具。例如,孔德(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涂尔干)想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的骚乱之后,社会秩序是怎么能够得到恢复的。托克维尔试图弄明白,机会平等与自由怎么可能调和,而马克思则旨在发展一种更加平等的、较少异化的社会模式。对他们来说,社会理论都不是其自身的目的;它被看作是处理当前政治难题的必要手段。社会理论跟政治生活现实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在20世纪的进程中业已削弱。 我不妨简略地阐述每一种思想流派的主要前提。20世纪的人多数观点受到某些19世纪的先驱者的影响。结构主义(参阅第1章)和功能主义(参阅第2章)具有许多共同点,因为他们都采纳了涂尔干的整体论的社会图像。按照整体论的学说,要把社会作为整体加以研究,而且这个整体不能变为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如孔德那样,涂尔干强调,社会是一独特的实体,即具有其自身复杂性的实体。因此,社会不能被看作是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的单纯的集合体。同样,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都对社会系统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的范围,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该系统作出贡献的感到兴趣。结构主义者探究制约和决定人们的行动和思想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每个个人本身并不是必然地感觉到结构的存在,而且他们更是难得意识到那些真正相同的结构的制约效应。另外,结构主义的社会理论家们经常运用语言作类比以便理解非语言的社会现象。他们通常依赖瑞士语言学家、结构语言学奠基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著作来这样做。
作者: (英)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著;严复译
出版社: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简介:本书为中英对照版本,帮助读者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本书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著,它是一部研究社会方法的著作。严复用文言文夹叙夹议译出此书。本书强调“以天演为宗”,以生物学规律研究社会现象,从而论证中国的社会变法。全书分16章。严复翻译版本的出版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