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简介: 元代写意山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从水墨向写意发展的代表。当时的山水画家对于自然观念理解有着很深刻的境界,他们多“卧青山、望白云”,隐于山林,画千岩 “太古静”为一时之风尚,在师造化中研究各家演变,从而产生了各有专精、各呈其长的不同风格。除了四家外,还有继米氏云山一派的曹知白、高克恭、方从义、马琬等水墨渲染、烟雨苍茫,兼融董源的画法;发展李成一派,力求情趣,枯笔皴擦、水墨淡染的赵原、朱叔重等人。这些流派和画法的产生,突出地表明了元代写意山水画的风貌。
曹知白(1275~1355)字又玄,贞素,号云西,元代水利学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至元三十一年(1295年)参与凿通吴淞江的工程,贡献甚多。大德八年(1304年)提出填阏成堤之法,取得良好效果。
高克恭(1248-1310)元代著名画家。字彦敬,号房山。祖籍西域(今新疆),占籍大同(今属山西),后居燕京(今北京)。元大中时,为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亦擅长墨竹,与文湖州并驰。尝自题竹曰:“子昂写竹神而不似,仲宾写竹似而不神出鬼没,其神而假者,吾之两此君也。”画山水,笔法严谨,别有气韵。山头水口,怪石奔湍,常成于泼染之中;用墨大都上浓下淡,有独创风格。
盛懋,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字子昭。嘉兴(今属浙江)人。与吴镇为乡邻。洪(字文)子。民间画工,继父业。初学陈琳,略有变化,受赵孟倾影响,山水、人物、花鸟俱精。布置邃密,林木丰茂,笔墨劲利精到,稍见刻露,有“精绝有余,特过于巧”之评。惠宗至正末享有盛名。传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图》、《秋江待渡图》等。
马琬,元末明初画家。字文壁,号鲁钝生、灌园人、秦淮(在今江苏南京)人,居松江(今属上)。少时就学于扬维桢。明洪武初官抚州知府。擅画山水,远法董源、巨然和米芾,近师黄公望,笔墨清润而较密茂。兼工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春山清霁》、《暮云诗意》等图。
赵原,元末明初画家,本名元,入明后,因避朱元璋讳,改写作原,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今山东省莒县)人,寓居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以绘画享名吴中,他结识顾瑛、倪瓒等当代名士、画家,常往来于顾氏家中的玉山草堂,聚会在一起以诗画相唱酬。他的山水画,远师董源,近法王蒙,在继承元人水墨浅绛法的基础上,形成笔墨圆劲、风格秀逸的自家面貌。他还兼长画竹,画法被形容为龙角、凤尾、金错刀,颇受时人推重。
倪瓒(130l--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 “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 “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王蒙(1301-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他也是著名书画家,与黄公望、傀瓒、吴仲佳并称元代四大家,是国画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书画深受外公影响,顾瑛说他“强记力学,作诗文书画尽有家法,尤精史学(《草堂雅集》卷十二)。元末张士诚割据浙西时,他做过“理问”、“长史”之类的小官,不久弃官隐居余杭临平黄鹤山,因以为号。明洪武二年(1369)出任泰安知州,“清廉有守,吏习而民安之,公余与士大夫饮酒赋诗,临池染翰,一时盛事”(《泰安县志.宦绩志》),一如当年其外公守济南。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严刑峻法,屡兴大狱。当时左丞相胡惟庸勾结日本与蒙元残余势力,企图谋反,遭到朱元璋严厉镇压。胡惟庸被处死,株连达三万余人。王蒙曾至胡氏私邸观赏过藏画,也被牵连下狱,于洪武十八年(1385)死于狱中。
方从,(生卒年代不详)生卒年不详,字元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金门羽客等,中国元代画家。江西贵溪人。工于山水。
朱叔重,(生卒年代不详)一作叔仲。江苏人。儒者而工画,得摹写之处,辄肆笔绘之,画得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