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70 项 “陈文新” 相关结果
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
作者: 陈文新等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详细的论述了明清章回体小说流派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章回小说主要流派审美规范的确立,四大章回小说流派的分化演变,小说的学术化——清中叶才学小说等。
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
作者: 张涛,王向民,陈文新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8
简介: 《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就中国当前城市基层直接选举中涉及的政治制度和体制运作中的热点问题所做的咨询报告文集。选举权是一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之一,选举制度是一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中国如何在保持政治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对选举理论、选举制度进行了介绍,研究了中国选举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生动的案例分析了我国现行选举制度的利弊,最后提出“强化‘共和’原则、寻找‘平衡’以实现‘制衡’”的学术观点。
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
作者: 陈文新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对子部小说(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志怪小说中的“拾遗”体、“搜神”体和“博物”体,轶事小说中的“世说”体、“杂记”体和“笑林”体,传奇小说中的辞章化传奇、话本体传奇和中篇传奇,其各自的文体特征和审美追求做出了明晰精确的辨析。在本书的《轶事小说之“轶”与轶事小说之“小”》这部分,作者又深入一步,阐述了轶事小说之“轶”和“小”的文体特征,揭示它和志怪小说、传奇小说的差别,即轶事小说的美感魅力来源于“轶事”而志怪小说的美感魅力来源于“异闻”,轶事小说偏重“儒雅”而传奇小说偏重“风流”。加深了我们对这些文体的认识。
编著还有:陈文新、冯光明、倪超军
作者: 谢婷婷[等]编著
出版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1
简介:
三国演义
作者: (明)罗贯中著;陈文新评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与北大出版社特请温儒敏教授策划主持,专 为在校中小学生及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设计了这套“古典文学名著新点评 丛书”。点评随文编排,紧抓作品内容及艺术之精要,探微入妙,会心独 得,既切合阅读感受,又常有理性层面的阐说,将传统的点评方式与现代 批评完美结合。 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它 所拥有的读者量,在四大古典名著中一直高居榜首。其魅力何以如此巨大 、经久不衰?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致力于阐幽发微、释疑解惑,其 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积累,在《三国演义》的评点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三国演义》仍然以其复杂 性和丰富性不断向读者的解读能力挑战,而陈文新教授的解读也因此更见 精彩。
中国根瘤菌
作者: 陈文新,汪恩涛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陈文新、汪恩涛主编的《中国根瘤菌》分为四篇:第一篇为概论,主要包括根瘤菌的特点、功能、起源与进化,分类历史与分类系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分子机制,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学研究;第二篇为根瘤菌多样性及系统学的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第三篇为中国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及属、种描述;第四篇为中国根瘤菌生态学,包括地理分布特征,根瘤菌应用历史与前瞻,根瘤菌选种原则和?法,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互惠效应以及根瘤菌在环境恢复中的作用。本书着重介绍我国根瘤菌资源的系统学和生态学以及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并兼顾国际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国根瘤菌》可为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领域的工作人员,或从事根瘤菌选种、接种研究与应用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可作为各大专院校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师生的参考用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03月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编写课题组由11 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山东大学袁世硕、武汉大学陈文新。
本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第二卷为隋唐到元代的文学史,第三卷为明代到晚清时期文学史。全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文学史做出梳理,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涵盖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各个时期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注意吸收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首次将蒙古族、藏族、柯尔克孜族三大史诗等文学成就纳入古代文学史的范畴。本书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紧密结合,互相印证,脉络清楚,具体可感,实用性强。
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
简介: 本书是“名家学术·古典文学论著四种”之一,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的修订本。作者在书中对我国传统小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和整理出小说的传统。作者文笔典雅清新,论述条理清晰,论证充分有力。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
简介: 明代诗学无疑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明人的理论建树与创作成就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本书以明代诗学作为研究对象,分上编“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和下编“明代诗学的主要理论问题”,阐述了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及其主要理论问题。书中若干个命题的设计和探讨具有相当程度的原创性,对于学术界论述较多的问题则有较大推进。
红楼梦hong lou meng
作者: [清]曹雪芹著;陈文新,王炜辑评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看了不甚明白。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宝玉看了,益发解说不出是何意思,遂将这一本册子搁起来,又去开了“副册”橱门,拿起一本册来,打开看时,只见首页也是画,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宝玉看了又不解。又去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看了仍不解,待要问时,知他必不肯泄漏天机;待要丢下又不舍,遂往后看。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后面又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写着道: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后面又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后面忽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下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乌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日: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P31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作者: 陈文新,汤克勤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明清小说名著导读》是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隋唐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等十一部明清小说名著的导读。作者学识丰富,眼光敏锐,其导读不仅触及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以其清新的文笔,阐幽发微,独抒己见,富于个性地展现出名著的魅力和价值。其厚重的内涵和举重若轻的表述将带您进入如饮醇酒的境界。
《红楼梦》的现代误读
出版社:齐鲁书社,2008
简介:在《红楼梦的现代误读》里,“现代”指“现在这个时代”,即从1919年到现在。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从传统到现代,强调的是文化范型的转变。一般认为,这种文化转型在晚明就已开始,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加快了转型的进程,1919年的“五四”运动,则标志着现代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红楼梦的现代误读》所讨论的《红楼梦》误读现象,大都发生于1919年之后,且或隐或显地带有现代文化的烙印,1919年之前的种种情形,只有少数特别重要的事例受到我们关注。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是最容易让人走火入魔的,种种“揭秘”,种种“解梦”,其数量之大,也许只有“《周易》研究”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于是有了《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一书。 胡适是新红学当之无愧的宗师。新红学的学木范式由他建立,而《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也不幸与其负面影响有关。 《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以胡适为主要批评对象,对于周汝昌、俞平伯、刘心武等先生,则重在明其渊源,示其流弊。更多>>
陈文新(1957~ ),湖北公安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简介: 《剪拂集》-背景解读 林语堂故居 《剪拂集》是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1895—1976)的一本不那么有名的杂文集,然而却是不应被忽视的,因为它代表着林语堂文学活动的第一个时期——《语丝》时期——与鲁迅等进步作家并肩战斗,反对北洋军阀和“现代怦论派”,用“旗杆和砖头与警察相斗”的“打狗运动的急失锋”的凤采。与他《论语》、海外及晚年创作期或“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泅然不同。写作《剪拂集》时期的林语堂年少气盛,并获“土匪”的“美名”。 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语堂。笔名多多,有毛驴、宰予、萨天师等。其父为乡村基督教牧师,因而自幼深受酉方恩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学海外,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参加语丝社,为《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之一。 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和鲁迅一起被列洋政府的黑名单。后专事着述。创办《论语》 《人间世》 《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1936年留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他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享誉海外。除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外,林语堂还是一位语言学家,所着《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怯》在当时亦有较大影响。 《剪拂集》-内容精要 《剪拂隼》收林语堂1924年至1926年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散玄共二十七篇,序文一篇,多属政论性、社会批判及思想批判性杂文。如《论英文读音》一植是纯知识性杂文,《译尼采<走过去>》为翻译作品。 林语堂写作《剪拂集》的时期,受到了欧美文化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影响,向住资产阶级自由政治,因此针泛军阀及其帮凶现代怦论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著名的《祝土匪》一文即是针对现代怦论派指责进步师生为“匪”而作,文中正言宣布“我们情愿揭竿作乱以土匪自居,也不作专制暴君的徘优;时代需要土匪,惟其有许多要说的话学者不敢说,惟其有许多巳乙上应维持的主张学者不敢维持,所以今日的言论界还得有土匪傻子来说话!”《文妓说》指军阀之御用文人为“文妓”。《论语丝的文体》笔锋更为老辣:“我们每每看见这种人及这种报的自号中和,实益以见其肉麻。惟有加以思想之蠢贼的尊号,处处与‘耗子,鳄鱼 ’同列而已。”进而更痛斥“正人君子”的行径是“野鸡生涯”,“与苏扬妓女的倚门卖笑伎俩无异”。 探索国民性,提倡“精神复兴”是林语堂《剪拂集》中杂文的另一个基本命题。他提出“精神复兴”是最为迫切的工作,推崇怯国大革命,企图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那种积极进取精神来克服民族的卑琐、懒惰等劣根性,以达到救国的目的。林语堂的这些立论是二十年代酉凤东渐中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走向积极探索的产物,当然不无偏颇之处,但“思想革命”、“精神复兴”的主张在当时封建政象笼罩、封建痹气弥漫的中国无疑要比盛行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来得深刻。 《剪拂集》还对民众力量进行热烈赞颂。对“三·一八”死难烈士表达深切哀婉的悼念。《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写于惨案发生后的第三天,文辞郁愤情深,抒发了作者沉痛的心情。与鲁迅爱憎交融、力透纸背刚《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同为声讨反动势力,悼念死难烈士的悲壮挽歌。 《剪拂集》-知名篇章 这是一植于淡然中显诚挚的叙事散文,吝笔于对死者生前言行纹窖细腻的遏忆和乎实筒洁的摘摹。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相比,虽同为悼念烈士的悲愤娩歌,其情绪和笔调却颇丁相类,备备皿出其作者为人为文之同风格。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节选) 今日是垦期日,稍得闲暇,根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只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多,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经过我有生以来最哀忖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己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谨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频十一时才能开戍,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最热烈参加的,并非一班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又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几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噩耗即刘同许季带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日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种惰犹可涌现吾想象间,但是她己经弃我们而长逝了。 《剪拂集》-著作解读 《剪拂集》记录了林语堂《语丝》创作时期的激扬凤貌。论者通常用“浮躁凌厉”来概括其特征,大致上确能代表那一时期林语堂散文创作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凤格。这个集子与他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小品文颇不相类,因此,阅读上也不似小品文之轻松亲切每有会心。之所以这样,最重要的原因首在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之隔膜。帼拂集》是针对当时纷拢的社会政治恩想状况所发的激烈议论,都是有当时具体背景的。虽在当时属切中时弊,每每使得知识青年们情绪激昂,但革命年代所发生的纷坛事件对当前的读者而言毕竟是遥远了。而读这—类文章,昔不明了当时复杂斑驳的情势和背景,当然是难以进人其中,获得共鸣的。 由表达内容的要求《剪拂集》文章在艺术风格上也不能追求小品文式的亲切和娓娓道来,而必然以畅达甚至犀利为尚。林语堂自已曾说:“我初期的文宇即如那些学生的示威巡行一般,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那时并无什么枝巧和细心。”这样的文宇正符合林语堂当时的心情和状态:年少气盛,改造中国的热望甚切,而理想难就,不兔愤激怒恨八剪拂集》中的文章大多信手信腕,每遇论战,常出诸反语,庄谐杂陈,冷嘲热讽而无所顾忌,措词下笔,不计工拙,住住能一语中的,使论敌无可逃遁而呈丑态,以畅达、直率和辛辣见长。 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议论性文章容易写得让读者觉得枯燥、乏味,而《剪拂集》中的文章却并不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固然首失因为文中充满恣律的情感,令人感奋,尤其是随处可见的对无耻之徒的讽刺更让人畅快。同样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林语堂行文见出个性的精彩:对杂文体裁样式的创新,如配歌词(《咏名流》)、配漫画(《鲁迅先生打吵狗图》)自不必说。在为文的构思布局上,议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严谨,林文恰是重视言之有据、细密。在叙述中议论,并以日常现象杂棵其间,巧妙设喻,使文章形象生动,针泛有力。则祝土匪》中对所谓“学者”不能坚持真理的讥刺:“真理是妒忌的女神,归奉她的人就不能不守烛身主义,学者却家里还有许多老婆,姨太太,上炕老妈,通房丫头。然而真理并非靠学者供养的,所以学者所真怕的还是家里老婆,而不是真理。”遣词用语上林语堂更是随手拈来,无不精警峭拔,含蓄而不失锋芒,让人于幽默之中体味到林语堂的睿智—一与后期小品文的性灵文宇正是一脉相通的。 《剪拂集》-相关资料 要改造国民性, 林语堂认为要有革新奋斗精神。 他赞扬孙中山“为思想主义而性急,为高尚理想而狂热而丧心病狂之人”,为“轰轰烈烈非贯彻其主义不可,视其主义犹视其自身革命之人”(《论性急为中国所恶》)。他讥讽那些“倚门卖笔,双方讨好”,“将真理贩卖给大人物”的“学者”,热情歌颂敢于维护真理的《莽原》诸君子的“土匪傻子”精神(《祝土匪》)。他赞扬英勇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诸烈士,认为:“生活就是奋斗,静默决不是好现象,和平更应受我们的咒诅。”(《打狗释疑》)正是由此出发,他批判当时正在访华的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他“不讲武力抵抗,也不讲不合作,也不讲宪法革命”,这种孤立的“精神复兴”是无法实现的,即使实现了,国家早已完了(《论泰戈尔的政治思想》)。文学史家唐弢指出:“那时候的林先生如初生之犊,无所惧惮,实在有点可爱。他被人目为土匪(和流氓差不多),自信‘生于草莽,死于草莽’,名其所著为《剪拂集》,老老实实地‘以土匪自居’了。”
且向长河看落日——《儒林外史》
作者: 陈文新,鲁小俊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简介: 《且向长河看落日:〈儒林外史〉》通过吴敬梓:一位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一部关于士人心态的专书、追逐功名的悲喜剧、“名士”众生相、贤人:理想的光辉等内容来论述素质教育。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溉天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中。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循此教育方针,我们无疑将造就出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化事业、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公民。所以我认为在教育界和知识界广泛讨论素质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从孔子的一部著作《论语》发源儒家思想,后来发展成了洋洋大观的文化体系。虽然说《论语》和整个的儒家文化、主要侧重于社会管理学,但其中包含了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养生学,乃至天文、地理等等几乎人类思想文明的全部内容。儒家文化主要存留在俗称《四书五经》的典籍之中,是应当涉猎一下的。孔子、孟子之后,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一些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像汉供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都是著名的大儒,他们的著述丰富和扩充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此外历代有一些致力于文化教育的人,他们把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一些内容,编成一些简明、通俗的读本。
中国小说的谱系与文体形态
出版社:
简介:陈文新所著的《中国小说的谱系与文体形态》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分别就子部小说(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做系统探讨;下编为分论,分别就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个案做具体分析。本书视角新颖,史论结合,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对于推进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刘伯温:智略人生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简介: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是作为谋略家,还是作为文学家,刘基都是成就卓著的。排除民间对其业绩的夸张、神化部分,他仍是位第一流的人物。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辅助朱元璋定天下,料事如神,为明王朝的建立创下了不世奇功。 明朝军师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而著称于世,向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之说。他的“今日灯火朝上,来日灯火朝下”和“今日活牛耕地,来日铁牛耕地”等近似梦呓的预言,如今均已化作现实。
小说界域的划定与研究方法的衍生:《金瓶梅》百年研究史及研究个案考察
作者: 王炜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年06月
简介:本书以鲁迅、吴晗、郑振铎、冯沅君、夏志清、孙述宇、徐朔方、黄霖、梅节、陈文新等十位学者研究《金瓶梅》的学术路径以及治学范式为切入点,从20世纪中国知识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入手,阐明了中国学术转型期(1911—1937)、中国学术定型期(1938—1978)、中国学术发展期(1979年以后)《金瓶梅》的研究状况。全书还围绕百余年来《金瓶梅》研究的基本情况,阐明了20世纪初期小说界域划定的情况,以及20世纪以来小说研究方法的拓展、衍生情况,还原了百余年间《金瓶梅》研究状况与中国近现代小说观念的生成与发展之间多重的、复杂的关联关系。
中国文学编年史,晚清卷
作者: 陈文新主编;王同舟卷主编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纪传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两种主要体裁,而编年体的写作远较纪传体薄弱。《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史部编年类小序已明确指出这一事实:"司马迁改编年为纪传,苟悦又改纪传为编年。刘知畿深通史法,而《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也。其不列为正史者,以班、马旧裁,历朝继作。编年一体,则或有或无,不能使时代相续。故姑置焉,无他义也。"①与古代历史著作的这种体裁格局相似,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也是纪传体一枝独秀,不仅在数量上已多到难以屈指,各大专院校所用的教材也通常是纪传体,这类著作的核心部分是作家传记(包括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成就)。编年类的著作,则虽有陆侃如、傅璇琮、曹道衡、刘跃进等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就总体而言,仍有大量空白,尤其是宋、元、明、清、现、当代部分,历时一千余年,文献浩繁,而相关成果甚少。这样一种状况,自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套十八卷的《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出版,即旨在一定程度地改变这种状况。 文学史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纪传体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以若干个焦点(作家)为坐标,对文学史流程的把握注重大体判断。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简介:后记 拙著的撰写和出版得到武汉大学社科部、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和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编委会的大力支持,谨致以由衷的感谢。 我的妻子曾德安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学术研究,余来明、乐云、王同舟、鲁小俊等帮助搜集和核对了部分资料;陶洪蕴女士认真审读拙稿,付出了辛勤劳动,亦一并致谢! 陈文新 2003年元旦于看山居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重庆出版社,2008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科学出版社,2011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03月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齐鲁书社,2008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