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8 项 “马克思” 相关结果
Henan Ghetto
作者: 王春来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简介: 沉默了千年的河南犹太人第一次向世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中国内地封闭的一方乡下人怎么会说希伯莱语?远东的将军为什么要将黄河水洒到耶路撒冷;丝绸之路怎样承载了黄河、圣殿山,中国人和犹太人。他是炎黄二帝的子孙,他是亚当夏娃的儿女。这是一群与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血统的中国人。 曾经,在一些人大肆贬低河南人,竭力吹捧犹太人的时候,一个和父亲两代人都是监狱警察,从玩童时代就在劳改队里与犯人玩耍,在监狱里与各种有文化的历史和现行反革命,包括女犯人“异类”思想的熏蒸中认识人间的职业警察、二级警督、作家王春来,却听到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河南人里有中国的犹太人。遥远的中国内地怎么会有犹太人?犹太先人信奉的东西与河南犹太人之间隔了一条怎样悠远的时间长河?经过大量的走访查阅,王春来发现,犹太人早自唐代起,就大批进入中国。至宋代,形成来华高潮。他们从海路、陆路而来,远涉重洋,历尽辛苦。如今许多聪明智慧的河南人血管里不就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同时,还奇怪地发现一些包括河南人自己在内,并不知道黄河边上一部分中国人的血管里有犹太人血液,河南犹太人正在被遗忘,或者说正在消失,甚至市场上看不到一本有关河南犹太人的文学书籍。 该书以令人信服的材料表明:在黄河滩上生活了上千年的一些河南人的血管里确实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他们被称为“一赐乐业人”即黄种犹太人;凸现了即将消逝的黄种犹太人文化,展示了黄河犹太人的成长历程;探究了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和血脉沿承;泣说了玄奘故乡五个河南犹太女子西天寻找羊皮卷的壮举。 首部中国犹太人的风采展示,一本不得不看的文学作品——沉默了千年的黄河犹太人第一次向世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小说主线落在小男孩认识黄河解码犹太人层面,笔触围绕男孩对劳改队女号少女田江秀云的爱恋,从师男号画家田志贤学美术,进而受到这些有文化的“反革命”对他实施的黄河和犹太两种文化的启蒙,展示了一代黄河犹太人的成长历程。突出了黄河犹太人的执著,刻划了坐牢的才女田江秀云,画家田志贤,隐居在倒淌沟的将军艾老头等一群黄河犹太人痴心背着黄河水顺丝绸之路去圣殿山挖一把土,在黄河滩铸就一个中国犹太魂的动人故事。 该书情节新颖厚重又极具可读性,作家始终用苍哑的声音追问天地——河南犹太文化可以从中原文化中剥离掉吗?黄河与“伊甸园”之间的通道什么时候才能连接起来?天地无言,人心有知!
关汉卿杂剧选译
作者: 黄仕忠译注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1
简介:《关汉卿杂剧选译(修订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
作者: 王火青译注
简介: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修订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楚辞导读[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潘啸龙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简介: 马克思说,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明确认知。 值得欣慰的是,在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等等,都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的营养。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 学习国学必先学习元典。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元典。所谓元典,指较早产生并对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元典是一种文化开始独立存在的标志,它塑造了该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元典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因为时代久远,这些先秦典籍大多文字古奥,令人望而生畏;无法探幽致远,自然谈不上反思和扬弃。为此,我们决定首先出版《中华元典导读书系》,作为这套“大讲堂”丛书的第一辑。 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沉重的翅膀
作者: 张洁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5印)
简介: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国高层领导——重工业部正部部长间围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展开的一场“鏖战”为主线,自上而下地表现该部、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及其基层班组的整顿、改革,笔触所及,从人物的世界观到方法论,人物间的政治关系至婚姻家庭关系,从政治、经济领域至哲学、伦理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种种问题,同时,还顾及到方兴未艾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在如此纵横挥洒的艺术描写中,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及其对立面,重工业部部长田守诚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蝉蜕时的痛苦”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题旨。 基于对生活现实、改革进程的感受和认识,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悲壮斗争,着力表现他们的进攻与招架、迈越与受挫、欢欣与忧愤,揭示他们不仅不向直接的对立面妥协,而且还敢于在旧习惯、旧观念的包围中高高举起标新立异的旗帜,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精神。尤其是郑子云,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当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作为优秀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既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虽然年老多病,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又驱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图从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探索新路。小说将他放在与对立面人物——田守诚的激烈较量中,放在新旧意识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时感疲惫、寂寞的内心,叙说他那悲壮的斗争历程。 田守诚和郑子云的对立,具有强烈的政治斗争色彩。他长期混迹官场,老谋深算,善弄权术,惯于见风使舵。对郑子云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努力,不仅冷眼旁观,而且处心积虑地找岔子、钻孔子,无孔而不入;他悉心保养身体而静候多病的郑子云不战自垮;他不择手段地要将郑子云十二大代表资格“弄下来”,因为凭他的政治嗅觉,郑子云会成为“改革派”中的“亡命徒”。这场发生在党的十二大之前的两个政府部长间的“鏖战”,实际上,是我国当时阻遏改革与力主改革两种社会势力较量的缩影。 与此同时,小说还着力表现郑子云、陈咏明们始终须面对的传统意识、“左”倾思想、庸人哲学、惰性心理,世俗观念等“惯性势力”的严重挑战,在一张“无形的网”中左冲右突的情状。副部长孔祥、局长宋克、郑子云秘书纪恒全等人跟郑子云、陈咏明的矛盾对立,典型地显示了这类新旧观念的冲突。孔祥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宋克的偏狭和嫉护,纪恒全的世俗眼光和奴态心理,势必要驱使他们走向改革者的对立面。
王维诗选译
作者: 邓安生,刘畅,杨永明译注
简介: 《王维诗选译(修订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小平您好
作者: 王朝柱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简介: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本书就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邓小平为中国华民族的 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特别是为了开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不朽功勋,更加充分地认识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更加坚定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世界史通俗演义,上古卷
作者: 张联芳主编
出版社:
简介: 普及世界史新尝试:史学写生——张联方先生访谈录 郭洪新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演义体作品占一定比例,《宋史通俗演义》、《民国史通俗 演义》等皆属此类。这类作品多以活泼的语言,动人的情节来阐述历史事件,虽不免出现 与某些史实不相吻合之处,但其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却不可低估。由于种种原因,前人的 演义体作品多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史方面近乎没有。倘若把世界历史用演义体写出来,其 作用和影响是可以想见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就推出一套《世界史通俗演义》。书友驿站走 访了该书主编张联方先生。 问:《世界史通俗演义》问世后在读书界引起较大反响,请谈谈这套书 的大致情况。 答:用演义体裁写世界史在我国是一次不曾有过的尝试。长期以来,我 们把世界史著作写得过于严肃,结果丢掉了带有艺术色彩的叙述史学传统, 弄得本来喜读史籍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有些人甚至一见到带“史”字的书就 厌烦。我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演义笔法编撰这套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正在于 改变这一状况。编这套书还出于多年来对“历史”的思考。我们认为,一门 健全的历史学,其本身起码应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启喻性三重特质。所谓 科学性,就是求真,从准确无误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自身所固有的发展规律来。 艺术性就在于它能通过形象思维,具体而生动地再现历史的主体——人类的 外在实践及其内在心理活动,展示出历史的美学价值和史学家的审美观。启 喻性则是提供历史经验,在伦理上教育后世。比如,蒙森的《罗马史》不仅 是一本严肃的史著,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对史学的上述认识,是我们 这套书的哲学思想基础,而演义体裁则是表现史学三性的合适形式。我们的 书既具有演义形式,又是试图使“三性”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史学写生”。 至于结合的好坏,当然还需读者评判。 问:一般来说,演义体是指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 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请问这套书是否也包含 许多传说和虚构的成分呢? 答: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如何处理史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矛盾,既吸 取历史小说之长,又能把史料运用得恰到好处,这是明清以来历史演义作家 们所遇到的难题。本书坚持科学性,以正史为经,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即 使采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或野史记实,亦须查有旁证,勿敢游谈无根。对 于那些合情合理的刻画和描写,我们在使用时也是严格掌握的。只在人物容 貌、表情、动作、景物等方面用些这类词句,偶尔在描述心理状态时也用一 些。其余部分则严肃对待,全以事实为依据。 问:世界历史历经 6000 年沧桑,您们将如此浩瀚的题材浓缩成上古、 中古、近代、现代、当代等六卷精品,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世界史概念的理解。完整的世界史究竟应该是什 么样子,很难说。现有的史书数以百计,可以说都是不完整的。我认为,世 界史不是个大麻袋,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它的内容和范围是由作品的宗旨 确定的,因而其完整性也是相对的。本套书的宗旨是让读者在艺术欣赏的欢 愉中把握历史规律。这就是我们浓缩世界史这一浩瀚题材的指导思想。例如, 本书为法国大革命安排了较多章回,就是考虑到它为奠定近代公民社会的各 种基本原则做出过巨大贡献。在这以后,我们又突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的转变,强调产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有些典章制度、政策法 令等,确实重要,但写出来都是条款,必定乏味;我们仅明确指出其重要性, 但写法上则用概括的方式,就不一一列出了。至于上古和中古,我们给了西 方较大的篇幅,则完全是出于当前人类史料占有的状况。 问:通常来讲,追求演义味,须以人物为中心。然而世界历史舞台上的 重要人物多如过江之鲫,您们是如何选择和刻画这些人物的? 答:这是我们编撰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以人物为中心,这是演义体裁的 主要特点,也是我们坚持的一个重要编写原则。但也不可滥用,而是要找出 确有“中心”作用的人物来。如古代的第一改革家乌鲁卡吉纳,在历史上留 下较深的印痕的图特摩斯三世、埃赫那吞、苏拉、恺撒等人;近代马克思、 恩格斯、克伦威尔、拿破仑等,现代的列宁,等等。对这些人物,是要追求 情节,但又不为情节而损害科学性。我们只是对重要人物做些刻画,对其他 更多人物则着墨不多。
作者:
简介: 20世纪俄苏文论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它从多元格局走向一元格局,又从一元格局走向多元格局,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俄苏文论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马克国主义文论的崛起,改变了俄国文论的面貌,它是20世纪俄苏文论的重大现象,以普列汉诺夫、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解决文艺问题,对20世纪俄苏文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德国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故乡,精神分析批评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显得尤为突出。首先,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超载了心理学范畴,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的现实,许多西方马克思方义理论家分别提出自己对于世界的独到理解。文论与社会密不可分,20世纪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理论界开始日益关注文化中的边缘领域,如殖民地问题、女性问题、进一步,文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广阔的文化研究阶段。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左派激进立场出发,总结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对后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艺术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进行了整体研究,观点颖独特。
启蒙时代
作者: 王安忆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简介:《启蒙时代》是一部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处。从高级干部公寓和从市井里弄走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们,带着青春的热情、敏感、躁动和迷茫,顽强而莽撞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寻找理由。可以说,这是一部“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作者书写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 在《启蒙时代》中,王安忆以理性、精致、绵密的笔触,解剖和描述了6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南昌、陈卓然、海鸥、阿明等几个年轻人的成长。在小说中,年轻人狂热迷恋马克思的著作和各式各样的革命理论,甚至可以大段地背诵那些欧式的华丽词句。他们燃烧激情,理想膨胀,在磨难中成长,在真实的世界里逐步去发现理想与空想的区别,从热衷于生硬的教条到自觉地去感知有温度的生活。 作家保持了一贯的冷静,并没有去写风起云涌的“运动”,即使是描写冲突——父子之间、阶级之间,青春的躁动、越轨,等等,也是波澜不惊,静水深流,发人深省。
人啊,人
作者: 戴厚英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80,1996重印)
简介:这是具有鲜明风格和独特个性的作品,以大学和不知为背景,通过对几个知识分子坎坷的命运,以及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描写,控诉了极左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了人为的“阶级斗争”在人们心灵中造成的深创巨痛,这种旷日持久的祸害又如何导致了某些人物的精神畸变。它通过男女主人公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提倡以正确的态度去总结历史教训,把历史交付未来,力图表现人道主义理所当然是马克思主
What is up with the world
作者: 朱焱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简介:《世界到底怎么了:一个中国人眼中15年全球怪现状》简介:一名央视记者15年时间走遍世界30多个国家后的思索记录,呈现给读者一个凹凸不平的大千世界。从禽流感到艾滋病,从气候变化到城市发展,再从烟草控制到塑料袋之争,无不折射出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全球社会文化热点的凶猛火花;无不折射出这个世纪独有的思想碰撞,还有触景生情怀念那些形形色色的古今国际名人,如红颜薄命的法国王后安托内特、革命导师马克思、创建CNN的媒体巨人特纳等等。他们的多面人生在朱焱的全新演绎中显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云深不知处
作者: 杨牧之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简介:《云深不知处》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杨牧之对过往的回忆。特别是与阴法鲁、褚斌杰、任继愈、季羡林、臧克家、夏承焘、邓广铭、顾颉刚、郭沫若等大师、学者、文化名人的交往,这些往事,点点滴滴,真切感人,使读者对这些大师有了更多、更感性的了解。《云深不知处》的后一部分是作者在国外游历时的感悟,从那些名人故居、墓地、遗迹所透露出的信息,以及作者的思索与感悟,让读者再一次走近了那些曾为大部分中国人所熟悉、现已渐渐淡忘的人——马克思、白求恩……书中还有一部分是作者对当年在中华书局一起共事的领导、同事的回忆,特别是对《文史知识》编辑部的回忆,不仅是对一个杂志创办初期艰苦岁月的记录,更是对八十年代初期全国上下无处不在的读书潮的记录。
财富如水
作者: 卢新华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10
简介: 《财富如水》一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引领者,“伤痕文学”运动的创始人,著名作家卢新华先生又一部经典性作品。作家站在东西方哲学和历史的高度,以赌场生活作为切入点,细心审视、考察、分析和研究了财富所具备的水一般的特征和性质:1、会流动;2、会蒸发;3、会冻结, 4、会滚雪球;5、会“柔能克刚”;6、会“往低处走”;7、会藏污纳垢。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财富如水》共分三卷(上卷《水性篇》、中卷《水患篇》、下卷《理水篇》)二十一章,融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文化于一体,行文如水银泻地,妙语连珠,举重若轻,幽默、风趣、流畅、深刻,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树枚先生曾在《新闻实践》上著文赞誉是“马克思式的思维,资本论式的表达”,“堪称典范”,“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从公务员到决策者,从专业人士到普通老百姓,从赌徒到赌场老板,从贪官到慈善家,从企业家到旅游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甚至警示”。评论界人士以及许多接触和阅读到此书稿的人士则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发展观和财富观的认识”(厦门大学教授苏永延语)。 《财富如水》的结尾部分则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史作出深刻反思,提出“换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一个以“传统复兴”,“合天道,衡人欲”为依据的“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 从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上看,这部书将给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党在二十一世纪中以自己独有的东方精神、文化优势引领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它对端正时下物欲横流,浮躁焦虑的社会风气,反贪防腐,加强党和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提倡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生和社会的和谐和平衡发展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财富如水》也是一本很特别的,在文本上极具创新意义的书。它既非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学和宗教,同时又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学和宗教,以及它们的综合和全部。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作者: 石岳文主编;《环球时报》编辑部编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简介: 世界景点无数,却不是人人都知道每个景点背后的故事。《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一书着力弥补读者这方面的缺憾。该书精选了有关100个世界著名景点的游记,这些都是《环球时报》近两年来有关文章的精华。读着它们,你能随着《环球时报》驻外记者的脚步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各国的名胜古迹是书中重要的一部分。透过作者的笔端,我们仿佛看到在闻名遐迩的古巴比伦遗址,空中花园只剩一堵墙。作者拜谒释迦牟尼佛祖的诞生地时,探究了佛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缘故。此外,书中还写到泰姬陵、荷马出生地、阿里巴巴藏宝窟、一休寺、海德公园、卡萨布兰卡等景点。作者不仅描写了这些景点的主要看点,而且诠释了其中的历史典故,读来颇有收获。 与名人有关的景点占了很大篇幅。在政治家中,有介绍马克思和燕妮葬在一起的文章,有斯大林家乡的见闻,有戴高乐墓碑简朴但鲜花不断的描绘,有凭吊花房前铁托墓的场景,还揭示了藏在松林里的希特勒的迷宫。在大文学家、大科学家群中,有世界级大师雨果的出生地,住在粮食街9号的莫扎特,埋葬众多大音乐家的维也纳中央公园,高速路旁朴实无华的诺贝尔安息地等。以世界名著及其主人翁为背景的景点各具特色,其中有狄更斯笔下的舰队街,建在雅尔塔的契诃夫别墅,马可·波罗的故乡路,基督山伯爵的伊夫岛,暗藏杀机的哈姆雷特宫等。人们从这些文章中既可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又可了解到景点背后的动人故事,读起来饶有兴味。 该书还收录了一些华人与世界景点的文章。书中的人物知名度很高,但与之有关的世界景点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其中,《马克思故居中国人比德国人多》一文披露了“500页的留言簿中大多是中文留言”的事实。《在长崎追寻孙中山足迹》一文写道,这位伟人为了共和9次远赴东瀛,答谢友人留下8件墨宝。书中还有如下一些见闻:康有为曾在瑞典买了个小岛。老舍获殊荣,他在伦敦的故居挂蓝牌。在白求恩故居,能听到广东话。火烧圆明园的元凶戈登死在苏丹总统府。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中国风”吹到了拉木岛。在美国总统格兰特墓前,有李鸿章亲手种下的一棵百年老树。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在世界著名景点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 书中的每篇文章写一个景点,短小精悍,文字洗练,内容丰富,颇有新意。正如著名作家邓友梅所说:“一百个景点一百朵花,典故趣闻传万家,有情有趣情趣皆佳。”
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作者: 肖海波,罗少卿译注
简介: 《六朝志怪小说选译(修订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好吃
作者: 林行止[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简介: 林行止,原名林山木,香港著名报人,经济学家,政经评论家、散文 家,在汕头及英国剑桥接受教育。曾在香港《明报晚报》和《明报》任职 。1973年创办香港第一份财经报纸《信报财经新闻》,1975年创办《信报 财经月刊》,主持两刊笔政长达24年之久。成为香港文化人办报的翘楚。 所撰国际政治经济评论学识丰赡,观点尖锐,充分显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 道德勇气。迄今已出版著作70多种,被誉为“香港第一健笔”。 本书为他的随笔集,主要收录了《吃鹅肝,寿而康》、《系出名门牛 世家》、《马克思红酒》、《巴斯克食行》、《从筷子税说到筷子》、《 牙签古今中外谈》等谈吃的文章,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论科学技术》学习辅导
作者: 本书编写组[编]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简介:江泽民同志的专题文集《论科学技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1988年9月5日,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一论断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江泽民同志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指出: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由党中央和国务院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凤凰出版社,2011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5印)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花城出版社,1980,1996重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作家出版社,2010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