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1 项 “80” 相关结果
材料力学教程
作者: 刘庆潭主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本科材料力学课程学时为60-80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可满足本科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使用者可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内容的选取。 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教材将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现代的一些计算方法结合在一起,专门设置了一章系统地介绍计算机方法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同时给出了一些用计算机解题的习题。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列入课堂教学计划,也可放在材料力学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在学习材料力学的时候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工程问题,这也是本教材的主要特色和主要宗旨之一。 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学习,本书配有用于材料力学计算和绘图的软件光盘。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使学生能将学别的材料力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 本教材主要面向土建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兼顾机械、化工、冶金类的专业,也可供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教育学院的有关专业的学生参考。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作者: 胡文仲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简介: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自80年代初期,时间不算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相当快。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已达数百篇,专著也已有二三十部。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1997年在北京又召开了第二届研讨会。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包括外语界、对外汉语界、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和教授,他们的研究角度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对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确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迅速,参与的学者、教师越来越多,这是十分可喜的。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作者: 陈阳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如果把1982年北京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看成是传播学正式引进中国的话,到今年正好25年。如果把1997年传播学和新闻学一起被教育部列为国家一级学科看成是传播学的重要性被正式承认的标志的话,到今年正好是10年。在很短的时间里,传播学在中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国内近年来发展相当快的学科。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正是我们盘点和思考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良机。 从教材建设方面看,传播学的引进,有赖国外(主要是美国)教材的移译。大量具有一定学术品牌的外国传播学教材的译介对促进中国传播学教学和研究功不可没,可是另一方面,中国传播学研究和教学面临的问题和环境有一定特殊性,国外成果的引进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课程和教学体系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传播学重新引进至今的这20多年中,国内的传播学教材出版从无到有,从1983年一本薄薄的《传播学(简介)》到现在书店里满满几书架的传播学教材,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更多>>
人文主义的视野
作者: 陈来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9
简介:众所共认,儒家思想及其道德体系的意义是20世纪文化论争的核心性问题。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表明,现代对于儒家思想的有分析的肯定并不是出于对社会改革的排斥,也并不主要基于民族精神或文化认同的要求,而更是出于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秩序的破坏的关注和对儒家德性伦理普遍价值的认知。 正因为儒学的价值世界与现代世界的相关性并没有因传统社会的巨变而消失为无,也因此,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儒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而社会每处于道德危机时对传统价值的呼声愈高。所以辛亥以后,不仅有康有为等坚持孔学的价值,即使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有梁漱溟这样要为孔子作发挥的人。40年代贺麟对儒家礼教和三纲五常的诠释和张扬,在“五四”时代是很难想象的,而冯友兰不仅在40年代对“中体西用”作了新诠释,在50年代依然坚持主张“抽象继承”的意义。尤当指出,近年来王元化历经深思熟虑,在深刻检讨文化激进主义的同时,肯定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民族精神确实可以继承,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思想家的真正本色。 有关儒家价值体系的争议一直是文化论争的中心之一。不仅“五四”前后是如此,80年代“文化热”的中心课题依然是如此。而理解这一现象,现有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的模式,无论是“革新与复古”、“启蒙与救亡”、“激进与保守”都尚未能恰当地应用于20世纪的儒学论争,对理解20世纪儒学论争的深刻根源多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文化认同”或“文化心理结构”的提法注重文化心理而忽略了客观性的社会需求。事实上,如果仔细体察20世纪处于弱势而始终不屈的维护儒学价值的呼声,便可理解,儒家伦理所以在近代社会转型后仍每每处于焦点话题乃是理有必然的,其必然性植根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道德性”与“现代性”的分裂以及对克服此种分裂的要求。因此,20世纪历程中儒学价值的不断被肯定,本质上并不是所谓后殖民话语在中国的一种表现,更不是什么全球资本主义霸权话语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义的肯定,而是理论上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肯认和实践上对现代化过程的治疗,是对价值理性和精神文明深切关怀的表达,对理想人生与理想人格锲而不合的追求的体现。在中国还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对启蒙叙事的道德的人文反思。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作者: 张立德,牟秀美著
出版社:
简介: 本书为《应用物理学丛书》之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传统材料无法媲美的奇异特性和非凡的特殊功能,因此在各行各业中将有空前的应用前景,它将成为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主导中心.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全书共14章,主要论述纳米结构单元、纳米微粒的基本理论、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制备与表面修饰、尺寸评估、纳米固体及其制备、纳米固体材料的微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纳米粒子和离子团与沸石的组装体系、纳米结构、测量与应用等.每章末都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纳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专业师生、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家参考、阅读....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作者: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内容简介: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宗桂教授,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三个研究方向为阵地,着力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努力摸索当代中国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肯定。如果说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是在文化“热”中的“冷”思考,那么,他继后出版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一书,则是在文化“冷”中的“热”展望,都典型地凸显了李宗桂教授在文化哲学研究领域中“从传统观照现代,从现代反思传统”的学术风格。这一学术风格同样也在其“中国哲学思潮的文化审视”和“社会转型期的人文关怀”两大问题视域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并且逐渐浓缩为对文化学学科建设的理性期盼
大众媒介导论[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王宇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简介:你必须熟悉各种媒介,否则你如今就不是真正意义上“有文化”的人! 王宇,新闻学博士,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媒介研究、媒介经营管理和专业新闻报道的教学科研。曾多次参与国际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活动,出版有专著《媒介集团经营与管理》,合著《信息时代的传媒》、《卫星电视传播》、《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等,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各类研究成果80余万字。 本书通过对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通讯社、网络等媒体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的多方位介绍
I am a designer
作者: 刘松,王蕾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简介: 本书作者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本书中的案例都是作者的经典设计案。本书是作者十年设计职业生涯心得体会的总结,对从事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的新人设计师们有好的借鉴意义。 这是一本以设计师第一视角和切身体会来完成的书。作者刘松作为80后设计师的杰出代表,以这一代人独特的体验来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自己全新的视角看待设计。透过多领域、跨专业的设计积累,对什么是好设计作了阐述和践行。书中刘松以自己的知名设计案为例,将整书分为两个部分:作设计师和作设计。从毕业开启设计师职业生涯为起点,通过做人、做事和做设计构建起一个通向成熟设计师的轨迹。从阐述什么是好设计,到如何恰当的完成好设计,全都通过自身的理解、经历和实践进行了诠释。本书为即将开始设计生涯的准设计师们和已经开始设计生涯但遇到阻力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好设计是合适的设计。好流程决定好设计。好设计是整理的结果。
Plot of design
作者: (日)坂井直树著;赖惠铃译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 世界上没有什么‘前所未有’的设计,因为好东西早就都被设计出来了。 美国NIKE300位设计师指名听他现场演讲,没有人比他更子解日本设计趋势!日本权威概念家坂植树将全球20年来的设计精华以及他在全球应邀巡回演讲的Emotional Program,全都浓缩在80篇设计图谋中! 大师跨刀!日本平面设计教父——原研哉,封面装帧设计;日本人都知道的超人气插画家——川口澄子,80篇画龙点睛的绝妙插画;日本au KDDI、SONY、NISSAN……联合推荐!
著者还有:陈晓云、陈蕾、董静
作者: 李本乾[等]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由四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绪论部分,即第一章;第二板块是 现状分析,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三板块是媒介经济对国民经 济影响研究,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四板块是对策与建议,包 括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 第一章研究了数字化时代媒介经济的特征。在以往的传媒经济研究中 ,研究者对媒介经济的概念莫衷一是,从而在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造成 了一定的混乱。因此,本书将媒介经济划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面上狭义 的媒介经济指大众传媒经济,中观媒介经济扩展到电信产业,而宏观媒介 经济将传媒硬件设备包含其中。三个层面媒介经济的共性是围绕着媒介而 展开的各种经济,但个性在于各个层面媒介的具体含义不同。三层次媒介 经济的划分意义,既划清了三者之间的界限,又承认了它们之间客观的有 机联系。 第二章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媒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主要对美国 、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产业 数据进行了分析。所收集数据具有新、系统、全面的特点,譬如,收集到 的美国日报的数据最早是1994年,而最新已收集到2008年,并且几乎收集 到美国各类媒介历年数据,因而本章数据翔实、结论可靠,比较系统、准 确地描绘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来媒介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本章主要特 色如下: 首先,运用SPSS准确地绘制了各个国家各类媒介产业发展的图像。通 过这些图像不仅可以直观地发现各类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而且也可以在 国际媒介产业的坐标中把握中国媒介产业的位置。 其次,发现了报纸发行与广告之间的消长效应。随着网络的发展,一 些业内人士预言报纸即将消亡。然而,从日本、欧盟,以及美国1940~ 2008年报纸产业数据显示: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报纸的发行量的确呈现下 滑趋势,但报纸广告总体上并未随之同步下降,至少报纸广告收入还处于 历史较好水平上。与此同时,报纸定价上扬也会增加一定的发行收入。为 此,单纯从报纸发行量下滑来断言报纸“消亡”有失偏颇。事实上,报纸 发行量下滑趋势与报纸定价上涨、广告收入增长趋势呈现一定的消长效应 。再次,观察到美国报纸产业发展的几个转折点。从美国报纸近60年的发 展数据中,研究者观察到美国报纸发展的几个转折点:自20世纪40年到70 年代末,美国报纸不论日报数量还是发行量都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 然而,在进入80年代后,美国晚报、日报数量及发行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而早报、周报发行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星期天报发行量又从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增长趋势转向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报纸发行量整 体呈现下降趋势。 复次,计算出美国杂志收入良好的均衡结构。不论从杂志数量还是从 发行量来看,美国杂志都处于或接近历史最高纪录,其杂志发行收入占总 收人的45%左右,从而降低了杂志对广告的依存度。由此可见,美国杂志 发行与广告收入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均衡结构。 最后,呈现了美国电视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受网络的严重冲击,但 美国电视产业不论在家庭日均电视收视时间还是在电视广告收入上,总体 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事实上,2006年创造了71905百万美元的历史最高纪 录。不仅如此,而且电视占广告市场份额逐步增大。由此可见,在网络化 时代,电视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媒介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本章运用实证 方法,对我国传媒集团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了分析。譬如,通过 计算市场绝对集中率、赫芬道尔指数(H、N),得出我国媒介产业的区域集 中度偏高而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的结果,进而从水平、垂直两个方向分析 了我国媒介市场差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就行业进入壁垒市场化问题进 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媒介产业的政策法律壁垒在逐步降低,而资本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不断提高。这些措施对于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结构转换,提高 传媒产业运行效率,促进产业集中,提高规模效益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和指导意义。类似地,还分别分析了我国媒介产业的市场行为、绩效的特 征。 第四章研究了中国媒介产业竞争力评价。首先,通过突破性、常规性 以及参考性三大类9项子指标体系,在中观和微观层次设定中国媒介竞争力 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中国媒介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譬如,打破传媒产 业用人的玻璃天花板——政府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传媒产业的管理经 营效率——传媒集团方的行动力,以及科学制定传媒集团发展战略——个 体决策方的实战能力。其次,对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竞争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媒介经济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本章旨在揭示媒介经 济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高度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分析了媒介经济 对GDP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对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的 分析,指出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在优化美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高度 化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2001年美国八类传媒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66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传媒业不失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 一条有效途径。其次,对媒介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进行了分析。经过 数据计算,2006年我国传媒业对第三产业、GDP的贡献率分别仅达到3.69% 、1.45%;2006年全国广告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7460%,对第三产业的 贡献率才达到1.895822%。由此可见,通过传媒业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空间巨大但基础太低。 第六章媒介经济对未来我国经济贡献的回归分析。建立各类媒介、广 告,以及第三产业和GDP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未来我国各类媒介收入、广告 收入,以及第三产业和GDP的变动趋势。通过计算预测出未来我国媒介收入 、广告收入及其对第三产业、GDP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尽管未来五年我国 媒介经济收入总额仍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其对第三产业、GDP贡献率的增 长乏力,尤其是我国广告业将从保持多年的高增长率向GDP增长率逼近。对 此研究者对我国广告的发展趋势的解释是,近三十年我国广告业的高速发 展,并非广告业发展成熟的表现,而是我国改革开放前被遏止的广告业“ 饥饿”能量的一种释放。目前,这种“饥饿”能量已消耗殆尽,广告业开 始回归到常态发展阶段,即增长率将在GDP增长率上下徘徊。为此,以现有 的体制、机制常规发展,通过广告、媒介经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其贡献 将十分有限。 第七章分析媒介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本章从媒介经济对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媒介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以 及媒介经济对我国微观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别揭示了传媒 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事实上,传媒经济的动态发生过程和组 织过程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效应不仅表现在传媒产业对 我国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作出的直接贡献,而且表现在传媒经济对我国经济 增长方式的影响上。报告从宏观视角出发,分析探讨了传媒经济在促进我 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供需转化效率、减少道德风险、促进经 济信息化和知识化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全球化中的独特作用。 第八章对中国媒介产业投融资政府决策的博弈进行了分析。由于传媒 业在我国始终受到国家政策的诸多严格限制,因此,它已成为中国改革开 放中尚未开发的最后一块敏感的处女地;然而,在全球化条件下,其对内 对外开放将是必然的趋势。为此,首先,运用博弈研究方法分析了在封闭 环境和开放环境下其开放的必然性;其次,对于不同的投资主体的资金分 配决策问题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最后,对于中国传媒业政府决策提出了建 议,认为完善传媒业资本市场、健全法律法规、注意内外有“别”是政府 决策的主流趋势。 第九章对中国媒介产业规制的政策选择进行了思考。传媒产业一方面 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特征,另一方面又承担塑造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和政 治责任,其产业规制在各国有较大差别。本书以美国和欧洲为例,对传媒 产业规制的主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规制对象、规制原则 和规制途径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规制进行系统思考,提出了媒介产 业资本结构政策、媒介产业组织政策、国际竞争策略、人才政策、技术政 策选择,以期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第十章提出了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战略及措施。首先,提出了政府媒 介管理体制“三步走”的改革思路。在分析我国现行的政府传播管理体制 后,作者指出现行的以行业为标准划分的政府媒介管理体制,其弊端之一 是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其二是割裂了产业链之间的 有机联系,难以发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规模效应。为此,提出了政府 媒介管理体制“三步走”的改革思路,即第一步将国家新闻出版、国家广 播电视电影及互联网管理职能加以整合,组建大媒介、大传播的政府管理 机构;第二步将大媒介、大传播政府管理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整合,组建 大文化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加强媒介、传播与创意等内容产业的联系;最 后实现大文化与信息产业的整合,以实现传播的“软件”与“硬件”的整 合。鉴于第三步相对比较遥远,故对第一步机构设置标准提出了一些具体 建议,譬如,一级指标是整合现有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 管理部门,二级指标对事业与产业的性质进行分类,三级指标划分淡化行 业标准而强化价值链或产业链关系,最后一级指标可考虑行业特征。 其次,构筑了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所谓我国传媒经济发展 的系统工程,就是在产业发展基础的支撑下,通过识别我国传媒业发展的 优势,建立其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而通过锻造媒介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 式发展,最终达到传媒中国、知识中国、信息中国的发展目标。具体而言 ,在产业发展基础层面上,要充分利用我国媒介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和社 会环境,抓住奥运和数字媒介技术发展的机遇,发挥大国比较优势;在产 业发展优势层面上,要发挥国际传媒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与国内大市场优 势;在媒介经济发展支撑系统层面上,要加强四大中心的建设,即建设国 际传媒人才中心、国际传媒融资中心、国际传媒机构交流中心、国际传媒 信息中心;第四个层次是传媒经济集群体系,其中包括四大基地的建设, 即将我国创建为国际传媒创作策划原创基地、传媒内容产业生产基地、传 媒产业经营贸易基地和传媒产业服务消费基地;最后是产业发展的目标层 次,即通过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其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实现“传媒中国 、知识中国、信息中国”的战略目标。 再次,在对中外传媒产业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书首先揭示了我国传 媒产业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而提出了传媒产业占GDP比重的 四个阶段性目标,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我国传媒产业的思路,并对其发展路 径进行了选择。
Marshall Mcluhan and Virtuality
作者: (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Christopher Horrocks)著;刘千立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被认为是自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但当他在80年代去世时,他的媒介研究已经被视为是落伍和天真的。近年来,麦克卢汉主义又有复兴之势。其中的原因何在? 本书说明,媒介和技术的剧烈变革复兴了针对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的辩论。今天,他关于地球村和冷媒介与热媒介的观点,也被运用到虚拟实在与赛博空间对人的感觉、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影响的研究话语之中。《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一书考察了麦克卢汉的思想与信息革命的关系,将其探针伸入视听文化以及它们与网页、因特网这些全球共同性矩阵的复杂关系之中。本书也讨论了麦氏的宣言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以及麦克卢汉的复兴与后人类赛博枝的非实体化和虚拟身份的关系。
固体材料界面基础[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颜莹编著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固体材料界面是材料基础研究的重要对象。材料科学所研究的界面是相邻两相的过渡区,它不是厚度为无穷小的几何面,而是厚度小到原子尺寸量级的二维相。因此,界面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三维块体相的特性,但对整个块体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许多材料制备工艺,如热喷涂、气相沉积、热压结合、粉末烧结、焊接、电镀等,其实质就在于获得高结合强度的同种或异种材料的界面。粉末制备、热处理、铸造等工艺,则在于获得所需材料的比表面积或界面形貌。材料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界面问题,有的起因于内部作用,有的起因于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如氧化、腐蚀、断裂、黏结、催化等。以上情况表明,固体材料界面研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前,固体材料界面研究常常是在不同的领域中针对各自特定的对象和问题分别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低维材料和纳米结构研究的蓬勃发展,使得界面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对于界面研究的基础很少有人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整理。因此,系统整理固体材料界面研究中已经积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实属必要,以便能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其他有关学科提供参考。更多>>
草根也能玩收藏
作者: 李骁著
简介: 书籍 文学书籍 古玩鉴赏入门最难,掌握方法尤为要紧。本书讲述了没有家学渊源、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用物理专业的“80后”工薪玩家,7年间“打眼”、“捡漏”乐此不疲的收藏故事。40件精选藏品,40则收藏故事,带您走进真实的古玩江湖,轻松愉快学会鉴宝。 《草根也能玩收藏》共分6章,第1章分享了作者7年来的收藏感悟,第2章至第6章分别讲述了竹木、砚台、印章、玉石、陶瓷和杂项类藏品的收藏价值和鉴定方法,教您如何真正跨入收藏的门槛。
材料力学
作者: 张功学,侯东生主编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本套教材包括《材料力学》主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及 规范化练习册。 本教材根据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培养计划对材料力学课程的内容 加以精选,考虑到机械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基础的 前提下广泛涉及诸多工程实践,强化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全教材共13章内容。前6章为材料力学基础与基本变形,第7、8两章为 应力状态分析与组合变形,第9章为压杆稳定,第10章为构件的疲劳强度, 第11章为能量法,第12章为静不定问题分析,第13章为非金属材料的力学 性能简介。各章均附有思考题与习题,并在书末附有答案。本教材的推荐 学时数为56~80学时。 本教材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机械、包装、土木、航空、航天、装备、制 造、地质、采矿、冶金、材料专业学生学习之用。
Mechanics of materials
作者: 吴永端,邓宗白,周克印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以提高工程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注重扩大工程应用知识面,提高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本书在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先介绍杆件各基本变形、组合变形、动载荷和压杆稳定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杆件设计,从动静态、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全方位的分析问题,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材料力学概述,受力杆件的内力,应力和应变,受力杆件的位移,简单静不定系统,应力状态理论,杆件组合变形时的应力状态分析,压杆稳定理论,动载荷与交变应力,失效分析与设计准则,杆件的基本设计,杆件的综合设计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的材料力学课程教材,所需教学时数为56~80学时。本书也可作为高等职业大学和成人教育学院各专业的教材,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 李庆华主编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是根据高等工业学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参考学时范围:80-100学时)编写的,主要作用高等工业院校土建类及机械类各专业多学时材料力学课程的教材,亦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构件连接的实用计算、弯曲内力、弯曲应力、梁的位移及简单超静定梁、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能量方法、动荷载、交变应力等十四章和附录。
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
作者: 孙力红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图学系列课程的教材。2005年9月出版了第1 版,教材中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 知欲。本次再版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功能,内容更加系统和实 用,工程制图部分介绍了相关的最新国家标准。 本书的特点是将计算机绘图技术运用并融于传统的工程制图中,依据 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强调现代设计从三维构型到二维视图的设计思想。本 书以AutoCAD 2008为典型CAD软件,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的 方法、技术和实用技巧。全书共分10章,分别是工程图的国家标准和投影 基础、立体的投影、组合体、AutoCAD绘图基础、AutoCAD二维绘图实例、 AutoCAD三维实体造型、机件的表达方法、螺纹及螺纹紧固件、零件图和装 配图的绘制。 本书将制图基础与绘图应用密切结合,重点介绍了工程制图的基本知 识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的方法。在计算机辅助绘图部分,以实例组织教学内 容,初学者可以结合实例,边学边用,逐步掌握绘图技术和读图方法。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非机类和近机类各专业30~80学时的计算 机辅助工程制图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自学者的参考书。为使学生初步掌 握使用计算机设计并绘制工程图的方法,应安排不少于16学时的上机实践 。
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作者: 王谨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新闻是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 新闻学,简言之,即研究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学科。新闻学研究的对象,从狭义来说,指的是新闻理论;从广义来说,指的是整个新闻科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等等。 新闻学大有学问。但上世纪一个时期,这个简单的道理居然有人不大认同。大抵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设置学科职称条例时,有人甚至认为,新闻无学,想把新闻摒弃于职称系列之外。直到新闻界有识之士向高层反复送材料,据理力争,才有了新闻学的一席之地。 持新闻无学的观点,并非我国所独有。日本学者和田洋一在其所著《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明治时期以后,“人们对报纸、报社记者的印象虽然有所好转,但仅此不能形成把新闻学当成学问研究的对象、形成建立新闻学研究体系的时机”。他还说,“也有人一开始就断言,以新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不可能成立的。报刊,即言论报道活动以快速和粗糙为原则,象牙之塔——研究院则以慢速和精益求精为原则,两则是相反的两个概念”(见[日]和田洋一《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出版)。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溶入人们的的生活中,新闻成为一门科学的观点,才逐渐被日本国民所接受,新闻业也成为日本很发达的产业之一。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上册
作者: 闻德荪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2版)(上册)》是1990年出版的《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教材的修订版,原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2版)(上册)》在原书优点、特点和特色的基础上,力求改革,有所新意、进展和提高。《工程流体力学》基本上保持原书的内容和体系,又有所增减和更改;加强必要的理论基础和适当结合专业,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改写了绪论,增加了地下水污染扩散等内容以及一些章节的例题、讨论题、习题。《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2版)(上册)》内容丰富、充实、有启发性,便于教和学。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共八章:绪论,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理想流体动力学和平面势流,实际流体动力学基础,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下册共六章:有压管流,明渠流,孔口、管嘴、闸孔出流及堰流,渗流,射流和流体扩散理论基础,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书后附习题答案和中英文术语对照等。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2版)(上册)》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或流体力学或水力学课程(80学时左右)的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New Media in War
作者: 蒋青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2
简介: 作为全球IT媒体之王,美国IDG集团董事长麦戈文(Patrick J. McGovern)已连续20年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400富豪之一;最近20年,他风尘仆仆,先后80次访问中国。 1980年,IDG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便是本书主人翁——中美合资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即CCW媒体公司),如今中美双方25万元的投入已获千倍回报。基于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及对中国未来市场的期许,麦戈文又设立10亿美元风险投资基金,承诺在2007年前全部投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和调查,以新颖的视角,优美流畅的文字,真实的描绘了被称为IT第一张纸的《计算机世界》,20年来,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三联书店,200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