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作者: (战国)列御寇著
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简介:“道”如果能用言语来表述,那么它就不是普通的“道”了;
“名”如果能用文辞来阐明,那么它也就不是普通的“名”了。
“无名”为天地的开始,“有名”为万物的本源。所以,要经常
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经常从“有”中去观察
体验“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都来源于“道”,只
不过是名称不同,所指的都是同类。“道”是非常玄妙深远的,
是天地间生成万物的总的途径。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这一
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那么,“道”的
属性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自古至今,这个问题引起诸多学
者的广泛兴趣。历史上的韩非子时代与老子距离较近,并且
韩非子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他在《解老》中
如是阐述道:“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
也。”这就表明了韩非子是从唯物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
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和韩非子列入同传(另附庄
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
子深远矣”。汉代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
“道”的思想是唯物的。但是,咱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
形发生了改变。有的学者领悟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唯一个“无”,号
称玄学。随后佛学传人中国并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
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倾向唯心论方面。宋明理学家同样吸
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依旧作了唯心主义阐
释。总而言之,“道”究竟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一直是学
术界人士争论的话题。
老子在第一章里,还把“名”这个范畴与“道”一并提
了出来。这是因为,老子的“道”与一般的礼乐制度之类的
“道”不同,而是永恒存在的“道”,它所产生出来的“名”,
当然就不是礼乐制度的“名”,而是普遍存在的“名”。如此
就牵涉到名与实,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老子认为,天
地的原始并无概念“名”的存在,天地存在于概念之先,独
立于思维之外,然而万物的本源,可以用概念“名”来说
明。此处,老子的观点十分明确,即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
是第二性的,亦即“实”先于“名”,决定“名”。
老子认为,认识受主观的限制,受主观欲望的蒙蔽,只
有经常没有主观欲望的人,才能领悟“道”的精髓与奥妙,
反之是没有收获的。所以,结合上述名实关系可见,老子的
“道”,当属唯物论。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