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作者: (日) 藤井省三著
出版社:
简介:
片断:
当鲁迅说契里柯夫“稍缺深沉的思想”、“不及别人的复杂”时候,他大约是以同为俄国作家的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作为参照物的。鲁迅从1920至1921年,翻译了阿尔志跋绥夫以第一次革命(1905)后的俄国为舞台、描写社会革命党员的长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等作品。
鲁迅的《译者附记》并非仅仅为《连翘》而作,同时也是为收入同一小说集《现代小说译丛》中的《省会》而作。本来,《连翘》这篇小说是回忆少年时代朦胧恋情的作品,并不是与以革命为中心的“深沉的思想”直接相关的作品。毋宁说,《省会》才是与《工人绥惠略夫》一样以第一次革命后的俄国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思想性的作品。
《省会》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革命派知识分子乘船沿伏尔加河顺流而下,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置身于早已变得面目全非的故乡的街头,他回忆起难忘的少年时代,青春期的记忆复苏了。与颇有能力、压制群众的警察署新任副署长这位学生时代的朋友再会之后,他陷于失望。
《省会》与《故乡》的故事梗概非常相似。——将这一事实与翻译和创作是在同一年进行这一事实结合起来看,可以说鲁迅是摹仿契里珂夫的《省会》创作了《故乡》。不过,《故乡》并非《省会》的改写。契里珂夫描写的是第一次革命受挫后置身黑暗的政治状况中易于逃避到乡愁——这乡愁包含着甜美的青春、充满希望的过去——中去的俄国知识分子的心理,与此不同,鲁迅对,《省会》的框架进行了重构,因而由对“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考察而达到哲学家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