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ngual groups: the adap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inguistic culture:a case study on the Daur people
作者: 丁石庆著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研究》将双语族群的语言文化划分为母语文化、双语文化、方言文化三个子系统,以中国人口较少的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语言作为分析样本,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及田野调查材料,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法,构建了一个语言文化的类型解释模式,将双语族群的语言文化系统纳入或还原至原生与次生的文化环境中,试图阐释人类各种文化组成部分中,语言文化的特殊性、自成体系性、其类型上的多样性、语言文化发展历程的浑沌演变规律,以及双语族群在其语言文化演变历程中所采用的调适与重构方法。
全书共十章,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绍选题的目的、基本思路与框架、选题的学术研究价值、写作原则与方法等,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语言学研究理念和采纳“特定环境适应说”文化定义的理由,阐述了以语言与文化“同构”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语言学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类学及非线性思维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典型的全民性双语族群——达斡尔族的母语文化、双语文化、方言文化进行个案课题研究的多重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第二章):以导论部分建立的理论与方法论框架为基础,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对语言的文化本质的认识。第一层次,语言文化及其构成体系、各系统的特点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语言文化及其相关概念切入,将语言文化划分为母语文化、方言文化、双语文化等类型或子系统,并对各子系统的特征及其功能加以阐述。所谓母语文化即指本民族固有语言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稳定性等特点;双语文化指在兼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异质语言文化的融合形式,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等特点;方言文化指各种语言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亚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化系统,它具有地域性、变异性等特点。第二层次,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源与流。从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论述契丹语言文化与达斡尔族母语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第三层次,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的结构及演化特征。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母语文化是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主流,并贯穿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展历史的始终;清代中期始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出现了达斡尔一满双语文化现象,而自清末以来则主要表现为在全民性达斡尔一汉双语文化现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方言区局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文化现象。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第五章):根据文化的“特定环境说”及“语言与文化同构”的基本理论,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词汇材料以及其他旁证材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层次解析了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基本特征,认为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系统反映了达斡尔族多元的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以父系家族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和以具象思维及多神信仰为特征的观念体系。
第四部分(第六、第七章):以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展史为纵轴,具体分析了达斡尔族社会各转型时期母语文化与异质语言文化之间接触、交流、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双语文化现象,其中包括清代达斡尔族与满族的民族关系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达满双语文化现象、清末以后达斡尔族的达汉双语文化现象、民国时期达汉蒙双语文化现象等,并论述了达斡尔族在双语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选择与调适、认同与借鉴、整合与重构等方面的方法与整体文化品格。
第五部分(第八、第九章):综合学术界对达斡尔族方言划分的意见,将达斡尔语言划分为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新疆四个方言,并就各方言区的语言变异现象和亚文化特征以及各方言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语文化现象进行了描述与综合分析。
第六部分(第十章):系全文的结语部分,分三个层次进行了概括总结。
第一层次,运用浑沌学的原理分析和概括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规律;第二层次,总结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展史的几个重要启示: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拥有大量优秀的双语人群、复合型双语思维优势等;第三层次,概括总结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四个发展趋势:1.母语文化趋于弱化;2.双语文化日益泛化;3.方言文化渐显个性;4.非母语文化发展迅速。
本文首次尝试将双语族群的语言文化系统划分为母语文化、双语文化、方言文化三个子系统,同时将上述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视为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过程,并对具体的浑沌演变轨迹进行了新的文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