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景物技法教程
作者: 周易著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简介:《山水画设色技法教程》内容简介:唐代绘画辉煌博大,用色自由、强烈、真率。北宋以来文人画渐渐占画史的主导地位,纯笔墨写意使色彩退居第二。尽管像赵孟烦、仇英、恽筹平、华磊等画家对色彩的偏爱,但底气很弱,比起唐代用色显得呆板、毫无生气。
近代,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任伯年,可能受西画之影响,善于配色而用之,取得画面协调、光影迷离的效果,显著区别于传统着色。任伯年的学生吴昌硕利用色墨混配,使作品产生浑厚艳丽并适合传统的审美习惯,被称为古艳。齐白石、潘天寿从师吴昌硕,更简化用色直接用原色与墨的强烈对比,产生张力。吴、齐的用色大体上没跳出传统的模式,但其贡献仍然是难能可贵的。张大干受海派的影响并对唐壁画的色彩进行深入研究,特别对矿物质色彩如:朱砂、石青、石绿的大胆利用,使其山水画作品跳出传统着色模式,给中国画的改观和影响是很深远的。而于非闇先生的花鸟画吸取民间工艺色彩,使其作品庄重古典,与众不同,功不可没。
现代(当代)山水画的着色有很大的突破,表现出着色观念的更新和着色办法的灵活,古人着色不敢越雷池一步。今人有的在笔墨色三种关系运用上表现出的好奇心,色墨打破色墨混用等,并进一步将色墨对比、色与色对比并置于画面。潜移默化的运用了色彩构成规律。在现代作品中有的体现出山石的光影色彩,比如夕阳余辉、朝阳满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西方色彩学的光影色彩。使其作品在色彩方面表现出主动,显得更有张力。
西方色彩学对绘画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并且是科学性的。中国画的色彩经过千年的积累,虽没形成中国画的色彩学,但通过实践,已经树立了独特的方法。在认识论方面,诸如色彩的感情,色彩审美都已进入色彩学的范畴。正像前面所述现代的有些作品采取了光影色彩,这对色彩学的物理方面色彩要素有了靠近。笔者认为学习一些西方色彩学的知识,对中国画(山水画)来说是很有启发的。“艺术尊重知识更尊重体验。尊重逻辑更尊重直觉,尊重传统更尊重创新”。马蒂斯说:“我对色彩的选择,不是根据什么科学原理,而是根据经验,本质的观察与感情……我不过是单凭自己的感情来选择色彩的。”艺术是凭两只翅膀才得腾飞的,一只是知识,一只是实践。山水画的着色技法更是这样,一方面学习传统,一方面学习现代(包括色彩学)。再加上勤奋实践,山水画的色彩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