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2 项 “孙伟平” 相关结果
网络犯罪及其治理
作者: 孙伟平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1999
简介:
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作者: 王伟光 刘举科 孙伟平 胡文臻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9月
简介: 本书用动态评价模型对284个省、地级城市进行了全面考核,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给出了各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雾霾治理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
作者: 李德顺,孙伟平,赵剑英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简介:本书是社科基金课题,对哲学的重大范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书的主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范畴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着重于这些范畴在当代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本书着重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发展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之间的联系,充分揭示其科学根据和历史意义,给予每个不同时期哲学范畴重心的转移以深入的理解和说明,力求从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的脉络和总体趋势,特别着眼于当代凸显的新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
Methodology in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简介:一般价值论产生于“科学认识论”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氛围之中,以自然科学为范式,依照“科学认识论”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价值问题十分流行。由于价值论与认识论之间存在深刻的学术差异,这导致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以马克思新哲学观为基础,探索适应价值论性质和特点的独特方法,是价值论研究取得突破之关键。只是从实际活动着的人出发,立足主体尺度和主体际关系,坚持价值的实践品格和历史维度,才能把握价值的真谛和价值活动的规律,提炼出价值思维的方法和逻辑。当然,基于人类生成性的价值生活实践、真正切合价值论的新方法和总结和提炼,必然是一个开放性的历史过程。
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对《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的通读,读者会了解到价值论转向并不仅仅意味着价值论的出现,它还将导致哲学观、哲学研究视角、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精神等的革命。本人强烈推荐,《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不仅是求解世界之谜的“宇宙智慧”,而且更是指点社会与人生之谜的“社会与人生智慧”。面对现代日益突出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危机,“拟科学”的认识论哲学面,临困境,作为社会与人生智慧的价值哲学突显出来。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将导致哲学的出发点、视角、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的宗旨和使命发生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价值哲学,曾以其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改变”了世界。置身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许多新的挑战,必须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维度,建构具有人文关怀、价值批判、变革世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作者: 王伟光 张广智 陆大道 李景源 阎晓辉 顾问 刘举科 孙伟平 胡文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09月
简介:● 2014年生态城市健康指数排名前10名的城市分别为:珠海市、厦门市、三亚市、威海市、惠州市、舟山市、青岛市、广州市、长春市、铜陵市。 ● 生态健康状况良好的城市,在生态环境、生态经济以及生态社会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加强环境绿化、保护水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加强生态意识教育、普及法律法规等渠道,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 ●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建设天蓝水净地绿的健康宜居城市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建设,雾霾气候治理,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等,都是我们要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要全面建成生态城市,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理城市。共同建设绿色、智慧、低碳、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
Value difference and social harmong:golbaliz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Eastern Asia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为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基本内容为:全球化及其文化意蕴,普遍价值的可能性及限度,多元价值观的根据与意义等。保持和发扬精华性的内涵,促进东亚取得新的发展;同时,应该坚持和维护东亚价值观的独特性,与“全盘西化论”和西方文化霸权抗争,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多棒}生和全球普遍价值的形成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作者: 孙伟平,张传开主编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催生了伟大的时代精神,浩荡激昂的时代精神蕴涵着深厚的核心价值,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为中华文化注入鲜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者孙伟平、张传开)系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Selected writings of Richard Rorty
作者: 孙伟平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简介: 在罗蒂看来,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哲学是一种奠基在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表象主义之上的“自然之镜的哲学”,他希望终结这种以追求“客观真理“为目的的哲学,而代之以一种倡导对话的“教化哲学”,并发展了一种以对话为核心的新实用主义。进而,他从根本上否定寻求某一学科(如自然科学或哲学)为文化中心的努力,倡导一种后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作为“科学皇后”、作为其他文化之基础和文化仲裁者的哲学消失了,哲学不再为人们的直觉和约定习惯提供根基,哲学不再是与科学竞争的或拟科学的体系建构;哲学家并没有任何特别的问题需要解决,没有任何特别的方法可以运用,没有任何特别的学科标准可以遵循,也没有任何集体的自我形象可以作为“专业”:哲学只是作为文化的一个部门、一种样式而存在,甚至文学、艺术、政治等可能比哲学更为重要。罗蒂后来的学术兴趣也更多地转向了这些非哲学领域,并提出了许多“怪异”的观点。由于罗蒂激烈反对、抨击分析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态度,因而在主流哲学界激起了一片反对之声;但是,或许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却无法忽视他的批判性见解,低估其转折性意义。更多>>
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地研究元伦理学,特别是西方元伦理学思想史的学术著作。全书以时间发展为坐标,以史为序,顺序评介了元伦理学思想。在史事梳理的基础上,对元伦理学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对元伦理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总结。特别对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依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作者本人对元伦理学走出困境,创新发展的一些基本构思和设想。
家园——中华民族精神读本
作者: 孙伟平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4-12-1
简介:本书是契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要求,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华民族精神读本。书稿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出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层面,考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注重综合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维,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源于家庭的伦理起点、树德立人的人格理想等十章,注重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轮廓,同时侧重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哲学、文化基础,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和历史脉络。相比同类题材的图书,该书是一本体量合适、表达通俗,同时在内容上能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相应的通俗读本,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安顿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思想、树立人们的理想、坚定人们的信念,从而最终为“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有重要意义。
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
作者: 孙伟平,张明仓著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简介:《"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内容简介:在全球化时代的当今中国,文明的转型、新文化的建设既生逢十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日益成为“经济人”、“技术人”、“单面人”,日益失去人的美善、崇高、神圣气质,失去人的诗意的生活的今天,我们究竟该追求什么?在人类的经济、技术、信息、社会交往日益紧密、空间尺度日益缩小,而利益和价值的冲突却愈演愈烈的今天,不同的宗教、族群和国家应怎样相处?在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生态失衡日趋严重、人口却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我们到哪儿去寻找人类自己的家园,安置这颗已经疲惫不堪的心灵?……层出不穷的问题和挑战,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制度安排、经济建设、规范确立以及科学与艺术创作等,都必须从人出发,重新考虑人的真实的本性与需要,考虑人之更为“人”的发展前景。《"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也正是立足“人是目的”、“以人为本”,进而体现为对这些问题的新探索。
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
出版社:
简介:休谟是哲学史上以提出问题而不朽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史称休谟问题,在我国也称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都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根深蒂固的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二歧鸿沟,更是给诸如科学探索、伦理评价、行为选择以及决策活动带来深刻影响。本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的理论与实践途径,给出了解决古老的休谟问题的一个新尝试。
Repor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views of value
作者: 孙伟平主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 本书作者孙伟平)旨在从价值观的不同维度、不同侧面,通过对中国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抽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和研讨,基本把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人们的价值观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抽样调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发放和分析调查问卷。二是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实地考察.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等。同时,也适当采用了一些媒体(包括互联网)披露的典型资料和案例,以为分析之用。
创建“中国价值”
作者: 孙伟平 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具有引导与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彰显着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导向。本书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哲学价值论的理论成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作者: 江畅,孙伟平,戴茂堂,强以华,陈俊,阮航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4-1
简介: 根据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文化建设,界定本书所研创的中国文化发展问题。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而言的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和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本书旨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描述和战略性研究,以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我国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和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面对现代日益突出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危机,“拟科学”的认识论哲学面临困境,作为社会与人生智慧的价值哲学突显出来。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将导致哲学的出发点、视角、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的宗旨和使命发生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价值哲学,曾以其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改变”了世界。置身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许多新的挑战,必须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维度,建构具有人文关怀、价值批判、变革世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cities.2012
作者: 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简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城市是依照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城市建设对于促进文明范式转型,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是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病”日益加深的严峻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围绕生态城市进行创意研究、决策指挥、工程实践于一体的智库型的研究报告,旨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 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始作俑者是人类自己。重建生态文明、拯救人类自身必须标本兼治,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在于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这一理念,《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确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与实践范例,探索了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的职能、责任与义务,提出了“五位一体、两点支撑、三带镶嵌、四轮推动、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思路。本书由李景源等主编。
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本书立足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结构,分析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信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深刻影响。主要拟从如下角度展开研究:(1)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信息,具有与农业社会的土地、工业社会的资本(包括机器、工厂等)迥然不同的质的差异,这对传统唯物史观理论确立的前提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我们特别重视研究唯物史观的方法,从信息的特质出发推动唯物史观的创新。(2)生产力是唯物史观理论中居于决定地位的因素。(3)信息时代以电脑、因特网等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支撑,而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科技实力与能力的不均衡是一个普遍的基本的事实。(4)信息网络技术最新颖、独特之处在于数字化、虚拟化。(5)时空曾经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6)非中心化、超地域性的信息网络的建设,不仅对现实社会分地域管辖、集中控制的管理方式发出了挑战,而且通过促进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地提高着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唤醒着大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要求。(7)网络社会、虚拟社会是基于现实社会、而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生活空间,可以看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补充。
史蒂文森[海外中文图书]
出版社:东大图书公司,1998
北京出版社,199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9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党建蓝皮书:党的建设研究报告 No.1
作者: 崔建民 陈东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01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09月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4-12-1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