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法律的变迁:建国后至新政
作者: 孙祥和著
出版社:
简介:本书的研究取向是政治科学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政治博弈论框架,以期有助于分析和解释政治事实。
在本书中,政治博弈与政治的概念是无甚差别的,都是指具有公共性特征的权力(博弈)活动。围绕这个概念,我们对政治博弈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包括研究参与政治博弈的人,即政治博弈者(第2篇),以及政治博弈的环境、过程(第3篇)和结果(第4篇)。我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一定的政治博弈结果是如何造成的?本书的研究显示,政治博弈的结果只能从政治博弈的过程中去寻求解释。而对于政治博弈过程,人性与个性是解读其奥秘的关键,因为政治博弈的过程就是人们参与政治博弈活动的过程,而人们为什么要参与政治博弈,以及怎样参与政治博弈,这都要从人性和个性中才能得到解答。就人性而言,在我们的观察中,理性人并不是什么假设,而就是一个事实,尽管有一些限制。人性是对人们行为的普遍性解释,但不是充分的解释,我们还必须注意个性差异才行,否则我们就难以解释人们行为的差异。有了对人性与个性的了解,我们就能够充分解释政治博弈决策为什么会是那样的,但这对于解释政治博弈结果来说却不够充分,因为政治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政治博弈决策的情况,它还取决于政治博弈决策的实施情况,于是政治博弈环境以及政治博弈资源这些因素便渗透到政治博弈过程中来了。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构成了对政治博弈结果的完整解释,甚至我们可以尝试据此来对政治博弈结果进行一些预测。
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套用当前的博弈论框架来研究政治问题,实际上在书中,我们对当前的博弈论做出了重大改造:一是把作为目前博弈论基础的被动博弈模式,改造为以主动博弈模式(又包括观念博弈和信息博弈两种类型)为主,兼顾被动博弈。一句话,我们要知道,人们往往不仅参与博弈,而且还构建博弈;二是把目前仅仅作为对策论的形式化的博弈论,改造为兼顾博弈决策实施问题的经验的行为理论。所有这些改造都源于我们的研究取向,即政治科学研究的要求,而目前的博弈论作为形式理论,是与这个要求格格不入的。或许,这两大改造就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此外,建立系统化的政治博弈论框架,这本身也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