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 崔延强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8年12月
简介:
《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按照新的学科分类国外马克思主义作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的地位,在近年得以确立。
《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中展示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在过去五年中取得的代表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聚焦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古典哲学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研究、西方空间哲学与城市化理论研究三个大的研究领域,具体分为八个专题。限于篇幅和体例的考虑,本选题每个专题精选三篇观点具有前沿性的代表性成果,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在这些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
【目录】
导论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研究
一、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
二、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
三、论实践哲学研究的五对重要区分
专题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
一、论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对象、动力、体系和开端问题
二、论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由来、逻辑定位和基本结构
三、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角度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实践哲学比较研究
一、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流俗时间观的批判
二、论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三、论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历史性问题上的差异
专题四 西方空间哲学与城市化理论研究
一、爱德华·索亚:空间本体论的正义追寻
二、段义孚《恋地情结》理念论思想初探
三、公正思潮下社会与空间价值的统一性研究
专题五 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研究
一、美国价值观发生了民粹主义转向?
二、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一个日益威权化的欧盟
三、新自由主义时代的阶级、文化和不平等
专题六 西方新社会运动研究
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左派运动历史背景之分析
二、美国摇滚乐现象析论
三、论战后美国环境运动的制度化
专题七 西方实践哲学的多重进路研究
一、维柯与关于实践智慧的“古今之争”
二、重新反思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
三、当代西方实践智慧问题研究的四种进路
专题八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怀疑论问题研究
一、论诡辩
二、怀疑即探究
三、怀疑的“计谋”及其超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
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基础作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但是就大部分人的理解来说,实践概念还只是一个经验的概念。在中国的哲学教科书中,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有代表性的一本。在该书中,作者写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企图使认识离开实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以前的一切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次把实践引到认识论中来,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克服了旧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缺陷,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①从这段话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在艾思奇主编的这《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里已经开始强调实践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这相对于斯大林对实践概念的忽视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进步;二是艾思奇仍然是在认识论的论域中谈论实践,仍然是把实践看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环节,而并没有看到实践的本体论和生存论的意义,在这一点上,艾思奇和斯大林是一致的。
那么艾思奇所理解的实践概念究竟是什么呢?艾思奇在书中写道:“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社会实践包括许多方面,人类的*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斗争。没有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就谈不到其他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人们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结成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实践除了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外,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基本的是阶级关系,社会活动也就以阶级斗争为转移。除了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外,社会实践还包括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相联系,并以它们为转移的其他社会活动,如科学实验和艺术活动等等。”②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艾思奇的“实践”概念和“现实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等概念基本上是同义的。具体说来,它包括三种活动:“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斗争”(生产劳动)、“阶级斗争”(调整生产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验和艺术活动”。虽然艾思奇在他的实践定义中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和物质性,也强调了它的社会历史性,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艾思奇的“实践”概念仍然只是一种经验的实践概念,即它只是对人们的经验活动的直接的表述,而没有揭示经验活动与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的相关性;它只是描述了这些经验活动“是什么”,而没有揭示“为什么”人的存在必然如此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结构。
为什么艾思奇的“实践”概念是经验的呢?在笔者看来,原因在于艾思奇虽然强调了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中的意义,但是他仍然同斯大林一样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去谈论实践,因而他始终摆脱不了在斯大林那里存在的物质本体论,即以一种抽象的“物质”概念来作为整个理论的起点和*终解释原则的理论。这种物质本体论朴素地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现象就是世界本身的模样,思维和存在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一致的。这种朴素的实在论是典型的未经反思的经验论。当我们相信物质就是我们经验到的直观对象时,我们的实践也只能是经验中的实践。这种经验的实践是以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为目标的,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正因如此,这种经验的实践总是和理论、认识紧密相关,离开了理论和认识的参照系,实践就是空的实践。因为一旦离开认识,实践一方面失去了它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它的手段,只留下单纯的目的。没有对象和手段的实践只能是空的。实践是对象、手段和目的的统一。这可能就是经验的实践概念总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展开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