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诊疗三字经:医方配图讲解
作者: (清)陈念祖编著;张如青注释讲解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3重印)
简介:自《三字经》问世后,各种摹仿其形式的启蒙读物层出不穷。医学方面最早的当推清代名医陈念祖编著的《医学三字经》。陈氏(1766—1833)字修园,号慎修。福建长乐人。少孤贫,治举子业,并从其祖父儒医陈居廊习医。早年肄业于福州鳌峰书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补诸生。后师事泉州名医蔡宗玉,得其传。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寓居京师,因治愈患中风偏瘫的刑部郎中伊朝栋,声名大振,誉满京师,求治者日盈其门。次年,某权贵强令陈念祖就馆其家,辞不往,托病回乡。乾隆五十九年,授威县(今属河北)知县,公余则为人治病。嘉庆六年(1801),恒山地区温疟流行,死于庸医误治者甚多,陈念祖奉命察灾,公余诊治,且精选验方108首,编成《时方歌括》一书,广布于世,活人无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老告归,讲学于长乐篙山井上草堂,从学者甚众。平生著述宏富,大多为内容浅近的医学启蒙作品,受到初学者的欢迎,故流传颇广。其中较著名的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难经浅说》、《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及《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成书于嘉庆九年(1804),四卷:卷一、二论医学源流及内、妇、儿科,伤寒温疫常见病证治;卷三、四录常用方剂功效及配伍,并附录阴阳、脏腑、经络、运气与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卷一、卷二是此书的核心内容,一律以三字一句的歌诀形式写成,除“医学源流”旨在概述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医学术特色外,其主要内容是将临床各科数十种常见病证分为23类,每一类均广纳各家名言、方治,以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最高准则,结合自己的临证心得,附以小注,以补正文简略,介绍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先述众医治法,后列仲景方治。提纲挛领,由浅入深,文约义丰,切合实际。又因采用三字一句的韵文体裁,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作为中医学的入门之作,自问世之日起,就深受初学医者及爱好中医者的欢迎,并因此而一刻再刻、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应当指出的是,陈念祖是一位特别尊经崇古的医家,这一点在《医学三字经》中尤有十分明显的显露。如他在原著“凡例”中称:“是书论证治法,悉尊古训,绝无臆说浮谈。以时法列于前,仲师法列于后,由浅入深之意也。”又云“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是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在其自注中,推崇赞颂仲景方治之语在在皆是,对张仲景及其著作尊崇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而同时对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的方治,则往往持鄙视态度,有时贬之过甚,失于偏颇。对清代崛起于医界的新兴医学理论——温病学说,陈氏竟然视而不见,不置一词、更显现其泥古守旧的思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医学在陈念祖生活的清代已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治法和方剂,陈氏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医学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进步,因此陈氏当年的医学主张及思想观点必然要受到今人的重新审视与认识。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因素,笔者为这部已有自注的《医学三字经》再配上“注释”与“讲解”。
因受篇幅限制,本书选取了原著卷一、卷二(三字经部分)的核心内容,以清嘉庆九年(1804)甫雅堂刻本为底本。按原著分为24章,每章按内容涵义分成若干段,先列经文(原书每段经文下有作者自注,本书不录),再行注释,稍加按语,每章末对本章所论病证作一小结讲解。“按语”部分旨在为今人读懂《医学三字经》扫除文字与中医学知识上的障碍;使今日之读者,既能从本书中汲取一些中医学医史及临证的基本知识,通过此书了解中医学的概貌,并对23类病证的病理、诊治、用方能有一个浅近实用的初步认识。这也许是本书的又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