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学
作者: 曹德本著
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学治学精神作为方法论的核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科定位和思想体系所决定的,治学精神主要体现在治学准则、治学境界、治学层次、治学基本功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治学准则。这个问题是指围绕价值中心系统进行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准则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是治学的基本出发点,治学准则不明确,其他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变化,治学准则也必然经历转化的过程,主要有三次大的转化,第一次是近代转化,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以及30年代的文化论争;第二次是现代转化,在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变化过程中,出现了80年代的文化热。在中国传统文化学治学准则的问题上也出现有所谓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反传统论,同时也有代表学术界主流的正确的综合创新论;当前,正面临第三次转化,这就是2l世纪转化,虽然也包含现代转化的内容,但具有新的特点,由于进入21世纪,社会将发生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的潮流中,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未来思考中,在外来文化新的强劲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如何,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如何定位,这是一次重要转化。
在治学准则方面,需要围绕价值中心系统进行辩证分析,所谓价值中心系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作为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是对核心价值作出选择与判断,根据这种选择与判断,无论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蕴含,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这种价值中心系统,不因岁月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时代风云变幻而动摇,它是从文化深层次上起作用的价值系统,只要围绕这个中心系统,不仅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自强不息的文明进程可以得到解释,而且中华民族涌人世界未来发展的潮流也可以得到启示。在围绕价值中心系统的同时,必须进行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的文化,对现在和未来的价值选择必须进行辩证分析。我们知道,古希腊、罗马的丰富的文化哲学是与其典型的奴隶制度相适应的,近代欧洲发达的文化哲学是与其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典型性,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制度发展得相当充分而完善,具有典型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与其相适应也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