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基于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的研究
光盘
作者: 杨健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简介: 20世纪的器乐演奏风格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早期历史录音
给当代听众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理想:总体速度偏快,节奏比较松
散自由,弦乐滑音偏多,合奏的整齐度、音准等技术的精确度均大
大低于今天的普遍标准等。另一方面,相对于20世纪末21世纪
初人们所惯常的那种精确、整齐、平滑、冷静而节制的当代演奏,早
期录音常常能以一种更加纯真的态度体现出无拘无束的艺术想象
力、丰富而明确的意义、令人感动的个性化因素等。《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
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基于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的研究》
主要通过
对20世纪早期录音与现代录音之间的分析对比,并结合相关文献
中的记载,从科学和传统两方面来阐明这种风格转变的核心特征
构成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音乐表演的本真性和未来的
发展方向等问题作出推断。
对演奏风格转变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与时间相关的速度、
节奏等具有普遍性的结构特征上,为此采用了能够较好凸现有机
连贯性的高斯窗算法平滑后的速度曲线、力度曲线、演奏蠕虫和
101偏离度曲线等计算机辅助的可视化方法。结果表明20世纪
末的演奏在避免速度与力度的自然关联性的同时,很多具有结构
意义的速度弹性被逐渐节制,微观速度和节奏也越来越规整、平滑
而精确,并越来越讲究整体协调性和统一性等。
由于音乐表演的表现力因素必然要求演奏相对于乐谱有一定
偏离,因此这种精确化、规整化的趋势从科学角度来看实际上是逐
渐限制了艺术创造的基本空间;而从传统角度来看,诸如速度弹
性、“旋律自由而伴奏保持严格速度”的声部错位、时值缓急重音、
过附点、欠附点、不平均音符、和弦的琶音处理等演奏惯例大都具
有久远的历史,时常是创作阶段完整艺术构思的一部分。因此,当
代演奏在拘泥于谱面精确性的同时实际上很可能远离了作品的本
真性和作曲家的本意。
对录音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表明录音和传播技术是促使这
种风格转变最重要的原因之_,直接导致了音乐表演中自发性和
即兴性的消失,对细节和技术完美度的关注超过了整体艺术性并
逐渐造成了一种均质化、标准化和全球化的中庸雷同倾向。此外,
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和过多的音乐比赛等因素也加速了这一个性消
失的进程。
本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手段与传统文献相对照的综合视角,直
观地展现了虽均有所感但通过人类知觉和文字描述又无法明确捕
捉的演奏风格特征演变的动态过程,并澄清了一些历史上长期模
棱两可的演奏实践基本概念上的误区。除了起到提升音乐学科完
备性和科学性等理论目的以外,也希望能给21世纪信息时代的演
奏者如何作出符合音乐表演艺术固有价值的构思取舍提供参考。
《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基于计算机可
视化音响参数分析的研究》
由杨健编著。